哲学六类主观题解题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解题技巧
哲学主观题通常以情景材料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哲学主观题,要求学生根据情景材料和提问指向,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
哲学主观题的方法和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设问明确答题范围和角度
1、审设问明确答题范围。主观题一般由材料和设问构成。认真阅读设问非常重要。材料蕴涵着知识点,而设问却规定着答案的范围。通过审设问明确使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
比如下面这道题:
某贫困地区县政府要组织群众开垦荒山,可是荒山上长满了一亿多株的酸枣树,新树种不活,老树又挖不掉。于是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对荒山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借鉴外地经验,从外地购入枣树进行接穗。经过5个村的试验,使经济价值不大的酸枣变成了经济价值很大的甜枣。“一花引来万花开”,试验成功后,调动了农民承包荒山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得该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
如果不看问题,可以写的知识点要比实际答案多得多。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等都可以写。但此题已经做了限制,即“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所以答案就不能多写。
2、审设问明确答题角度。一般说来,提问不外乎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难度看是逐渐加深,从知识点看“是什么”和“为什么”侧重于原理,“怎么样”侧重于方法论意义。从能力要求看,“是什么”主要考查知识能力,“为什么”主要考查分析能力,“怎么样”更倾向于考查适用能力,所以,不同的提问角度要求同学们作出相应的不同的解答。
如上题设问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侧重于方法论意义角度。
可见,审题时仅仅看材料是不够的,还要认真看清范围规定和提问角度。
二、审材料分“两步走”
在“审设问”之后,要提炼出与问题相适应的哲学观点,这其实也是审题,而且是审题最关键的步骤。
第一步对材料做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并概括出其大意,用单句或词组写出来。具体做法是:每一层概括为一个短句或词组,全段再概括出一句或几句,划出重复部分。这样做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其所蕴涵的哲学观点。
如上题,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开荒困难,老树不让新树。第二层次:考察、借鉴、接穗。第三层次:试验、(接穗)酸枣变甜枣。第四层次:经验推广、脱贫致富。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概括的基础上,对每一层次作分析,提炼出哲学观点。分析时要注意的是并非一个层次只能提炼一个观点,在哲学常识中,一种现象可以用几种观点来解释是很常见的,而且有几个现象共同反映了一个观点。
如上题:“开荒困难,老树不让新树”可以得出“矛盾普遍性”的观点;“考察、借鉴、接穗”反映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接穗)酸枣变甜枣”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试验”和“经验推广、脱贫致富”共同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观点。
这种提炼观点的方法看来有点机械,却显得很有条理性,尤其对那些面对主观题觉得无从下手的同学而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组织答案“四注意”
组织答案是题目最终的完成,也是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展示,因此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注意结合材料
组织答案时,首先要写出观点,而且表述要到位,关键词不能漏,当然仅仅写出观点还不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结合,最简单的方法是摘录材料中的句子,指出体现什么观点。
2、注意答题角度
答题角度一定要根据提问作出对应的回答。如上题问的是“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答案就要从方法论意义上阐述,并且紧紧围绕“如何”这一问题。这样才做到紧扣题眼,不至于“答非所问”。
3、注意答题语言规范
语言首先要简洁,句子要通顺、达意,同时要注意学科性,答题时一定要运用一些学科术语,体现哲学性和政治性。如果没什么把握,尽量用课本上的原句。
4、注意价值取向
由于哲学常识是思想政治课,所以有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这要求在答题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关于环境,人口等问题时,态度要明确,在阐述观点,结合材料之后,旗帜鲜明地表达个人倾向。
生活与哲学题型复习一(如何体现原理类)
题型
1、直问式
2、蕴含式
3、探究式
09-10题型
1、体现原理类
2、建议依据类
3、观点评析类
4、分析说明类
5、依据意义类
6、措施方法类
题型回顾:
25材料略
(1)“百年口号”的变化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6分)
(2)“和谐社会”是当下流行语之一。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学会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长远;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请就如何构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6分)
(3)有人在评价材料二这一现象时认为,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说明真理是相对的。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12分)
26材料略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辩证法的联系观谈谈对专家观点的认识。(6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D市在解决民工荒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10分)
(3)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说明应如何解决招工难的问题。(12分)
题型复习一:体现原理类(分两类)
题型一: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解题方法】1. 紧扣材料,分清层次;
2. 抓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答案书写格式】原理内容(世界观与方法论) + 材料分析
解答“如何体现”类主观题,关键是正确提取与整合材料信息。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