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时空整合_陈正祥_中国文化地理_评述_李鸿文

合集下载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化现象的分布和空间组合:研究各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分
布情况,以及它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组合特征。

这包括不同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文化景观:研究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和文化意义。

文化景观是
地表文化现象的集合,反映了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文化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过程,以及不同地区
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这包括对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对文化传播媒介的分析。

4.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
系,以及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并与之互动。

这包括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利用和改造的研究,以及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的研究。

5.环境的文化评价:研究环境问题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环境对人类
文化和地方发展的影响。

这包括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分析,以及对环境政策和规划的文化因素的评估。

文化地理学理论

文化地理学理论

③形式文化区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为形式文化区的划分标准和依据是根 据研究者设定的指标划分的。 ④形式文化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某一 文化特征减弱或消失是渐变的,边界不 明显。
⑤两种形式文化区的交汇地带为文化的 共存带。在文化共存带,往往会出现属 于两个文化的亚文化,文化特征更加复 杂多样。
③文化景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 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类按自身文 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 造成文化景观。每个时代都对文化景观 有所发展或贡献,都有自己时代特征的 文化景观。如徽派木雕,明代简洁明快, 清代繁文缛节。
④文化景观能够直接反应一定的景观内 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如豪华居所是 有钱人的住宅,高楼大厦是现代建筑。 ⑤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文化创造了景观, 同时景观又巩固了文化。⑥文化景观的 发展方向既受制于自然规律,又受制于 文化。
一、 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 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 或者是具有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种文 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区必须具有一套独 立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价值观念、 道德系统、审美情趣、情感方式等
文化区一般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职 能文化区(机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其中,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文 化因子或文化系统的实际分布范围。如 某种服饰或语言在地图上的分布范围, 就成为该种服饰或语言的形式文化发布 区。通散
文化空间扩散的动力: 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文化空间扩散 的外在动力。 ②文化的自身发展是文化空间扩散的内 在动力。封闭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恰 当的接受外来文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空间扩散: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思想或发明在核心 区继续发展的同时向外传播的过程。又 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②迁移扩散是指具有某种文化的人或集 团从一地到另一地,从而把这种文化带 到迁居地。

文化地理学与中国文学研究概观

文化地理学与中国文学研究概观

2 O世纪 末 , 文 化 地 理 学 作 为 一 门具 有 知 识 交 叉性 、 综合 性 、 系 统性 、 整体 性 的学科在 中国 学界 引 起关 注 。纵观 国外 的文 化地 理 学 , 颇 有成 绩 , 研 究 专著较 多 , 主要 以迈克 ・ 克 朗 的《 文化 地理 学 》 较 有 代表性 , 书中着重 研究 了文 化是 怎样在 人们 的实 际
对 作家作 品的影 响 , 多 角度 、 多 层 次地 展 现 中国 文 学 的地域 特征与 民族风貌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0 4 在线杂志 : h t t p ; / / s k x b . j 8 U . e d u . e n
1 O 2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与文学 的评 论文 章 、 著作。
二、 中 国 文 学 研 究—— 文 化 地 理
学 的视 域
( 一) 文化 地理 学对 文 学 史 发 展 的建 构 。 文学
史 的研 究一 般都 与历 史发 展研究 是 紧密相 连 的 , 但 文学 的构 成并 不只是 与时 间与关 , 其 产生 的空 间对 文学 的发 展也 有 着 不 容 忽略 的巨 大 作 用 。因 为 文
使 自然 条件 , 后 来也 是越 发与本 区域 的人 文 因素 紧
密联结 , 透过 区域 文化 的 中间环节才 影 响和 制约 着
文学 的 。 , , E 4 1 2 与 以往 文学与 地域文 化 的研 究 相 比较
而言 , 地域 文学研 究多关 注 的是地 域文化 对 于文 学 相对静 态 和封闭 的影 响力 , 文化地 理学则 更 多强 调
做法 , 就 是要通 过各 地诗歌 的采集 来体 察各 地 的 民

1、 试述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概念

1、 试述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概念

1、试述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概念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好的,我会根据您提供的题目写一篇中文演示文章。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文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文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文题目: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文化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文通过阅读2024年最新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门学科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本书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文化地理学将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视为一种地理现象,通过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来研究和理解这些现象。

它不仅关注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还关注其形成和演变的地理背景和影响因素。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化地理学能够揭示出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其次,本书重点探讨了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地理学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联系。

例如,本书讨论了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排斥和地域分隔等问题。

这些问题既折射了全球化和城市化对地理空间的重塑和再造,也反映了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一些热点问题和新兴领域的研究成果。

例如,它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在文化地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社会空间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还为社会发展和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因此,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也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本书对于理解和应用文化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它既是一门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切认识到文化地理学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方式。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地理和文化都发生过巨大的演变与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1. 古代地理演变在中国古代时期,地理演变是十分显著的。

早时的中国可归为“中原文明”,以黄河为中心,向东南延伸。

由于黄河的泥沙淤积,使得其逐渐改变了水流方向,向北运河。

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中心由黄河流域转向了长江流域。

这也意味着文化和政治的中心由中原地区逐渐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2. 文化流变中国的文化流变十分丰富多彩。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数百个民族和国家相继兴起并消亡,形成了辉煌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古代上古时期随着气候变化和文化交流,中国出现了神话时代和禅道教的雏形;封建时期的诸侯争霸、昭明太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渐渐成熟,丰富了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中世纪的黄山、九寨沟等名胜,为中国文化增色不少。

此外,由于对朝鲜、日本、越南、波斯等国家的接触,中国也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如佛教、伊斯兰教等。

3. 文化传承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是始终延续不断,且不乏变化。

早在封建时期,封建王朝制度的建立就为中国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化传承中,以明清时期为最为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明初的文化成就,为后人所传承,影响至今。

同时,中华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传至韩、日等国。

4. 地理变化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地理变化对其文化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黄河的改道、长江的流经,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地理形态,也影响了文化和政治中心的转移。

中国各地之间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其文化,如气候、自然环境和地形等。

以西藏为例,其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对于其宗教和文化传统影响甚大,使得西藏文化成为了独特的一种文化载体。

总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地理演变还是文化流变,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环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形态变化产生影响,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五千年进程贡献了无穷无尽的资源,为后代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文化流变则为中国的各个阶段增添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第五章_文化地理学——文化整合

第五章_文化地理学——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概念的理解:
1、文化整合多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 2、文化整合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慢 慢地完成由此及彼的转换 。 3、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旧有文化要素 在渐变的过程之中被取代的过程。
何谓同质文化?何谓异质文化?
哼哈二将(泰国)
哼哈二将(苏州重元寺)
北上和南下
《广东新语》卷二《地语》“越裳条” : 越裳,在象林界外,越之裳也。越 诸上郡为衣,而诸下郡为裳也。南极入 地,至南海而益下,故称交州为天下之 趾,而象林界外为越之裳也。谚曰: “裙田裙沙”,言乎为边之幅也,裳之 说也。
思考题:
从观音菩萨的传说及形象的变化 中,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 化整合过程?
第五章 文化地理学 ——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的概念
概念:文化整合是指各种文化协调为整体 的过程或整体化的状态。文化整合的过程 也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 于一体化的过程。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备或 欠缺的价值及成分,故而,在文化间相互 排斥、彼此冲突的同时,它们也存在相互 吸取、彼此融合的现象。
到观 宋 观音 朝 音像 张 有, 胜 胡可 温 须以 所 。看 绘
罗马所藏中国版《圣母与圣婴》(17世纪) 在中国与日本,都曾经用观音来代替圣母崇拜。
文化整合的意义
两种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 合中新生,最终形成具有全新 特质的新型文化。 文化整合将改变文化的某些特 征,使之产生新的特征。
观音菩萨头戴化 佛宝冠,绀发垂肩, 双唇上下都有胡髭, 仍作男相。但五官 秀美,已流露出女 性化的特质。
古代中国 关于观音菩萨 的另类想象
鱼篮观音 香山三皇姑
元代赵孟頫绘鱼篮观音像。 此画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 香 山 到 三 千 皇 手 姑 千 眼 观 音观音是男性 Nhomakorabea是女性?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

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文化地理学发展简史编辑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古希腊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

被称为人文地理学之父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李特尔(1822年),关心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李特尔以后的几十年,美国学者G .P.马什(1864年)研究了人类活动改变陆地的方式。

可是另一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拉采尔(1891年)为人类文化的地理研究或给他创造的人类学一词提供了一个线索。

他在1866一1875年考察了美国和墨西哥,被美洲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类型(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贡献所感动。

他阐述了由文化的结合所引起的地理模式的总的思路。

与拉采尔在德国发现了人类地理学的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1899年)带动了法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维达尔在他开辟的索帮被任命为主席,他提出了人类文化与他的地理特征。

他发展了作为继承人类集聚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中国文化的生成与整合

中国文化的生成与整合

中国文化的生成与整合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其生成与整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化的生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整合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吸纳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生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上古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最初的文化形态,包括祭祀、婚丧礼仪、文字等。

商、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生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如诗经、尚书、周礼等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汉时期的统一帝国为中国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基础,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制度为后世的文化整合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隋唐时期的大唐文化是中国文化整合的典范,吸收了中亚、印度、希腊等多种文化,形成了繁荣的文化景象。

宋元时期的文化整合更是开创了新的时代,文化的多元融合、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文化整合则是在文化的多元一体化上更上一层楼,中国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今天的中国文化在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文化的创新、文化的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整合不仅包括了文化的多元融合,还包括了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文化的繁荣是整合的结果,文化的创新是整合的动力。

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化在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文化基因,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文化动力。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生成与整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文化的多元融合、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繁荣、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基因,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动力。

中国文化的繁荣不仅是文化的多元化的结果,也是文化的创新的动力,文化的整合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文化的。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之我见——对-的补充与管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之我见——对-的补充与管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之我见——对>的补充与管见一历史会文化地理在历史人地理研究中的地位研究全文约4.5字,除去首、尾,正文3.5万,涉及研究人员200多人论著400多篇。

介绍历史社会化地理部分约0.24万字,到作者27人、论35篇,分别约占正文的1/15、研究人员的1/10和文章篇的1/13,信息量在历史人文理的七个分支中处于平均值。

作者所以作如此安排,基于该分支“步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

但事实并如此。

历社会文化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步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研对历史社会化地理研究论著的介绍,上下是1986-2000,上世纪的最后15年。

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的究几乎与历史地理同步,其成果在禹贡学会成立及禹半月刊发行前就世。

常被学术史点睛论文有刘师培的南北学派不同论、梁启超的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布张耀翔的代进士之地理的分布、中国人才产生地、黄炎培的清代各省人文统计之斑、陈序经南文化观、潘光旦的近代苏州的人。

论著有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

论集如越史地研究会编的吴越文化丛。

据粗略统计,仅20世纪上叶研究历史社会文化地的论著就有数十篇,且多数出是家之手。

正是前贤夯的基础,才使半个世纪后学科发展势头强劲。

其,影响最大的首推丁江的历史物与地理的关系。

丁文在代当今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水准的中国人文地理丛中也有席之地。

历史社会文化地理是史地理学中发表成果最多的分支学要恰当估算历史社文化地理研究成果的数,就得确定何谓历社会文化地理。

窃以为,通地讲,历史社会文化地就是一定时间、空间发生的社文化现象及其分布。

它的一个显著点是与区域文化史往往重叠,也与社史关联。

如研究入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社会变迁疑是正确的,但把其列入区域文化、经济史或社会史、徽学等也都没错。

而究如程民生的宋代地域化等8论著,本身就以地域名。

故相当一部分区域文化史社会史方面的论著,如徐吉军对江区域文化史的长期探索、陶用舒湖南人才的系列研究、吴仁安对明江南著姓望族的切实讨论以及张正明的文化史、李学勤、徐吉主编的长江文化史那样的门史研究和罗运环的中国地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景的1900-1970年中国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回顾这类学术回眸的文章等也基本能划入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的范畴。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书评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书评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从地理视角探寻中华文明的深度脉搏《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和历史的深入剖析。

这部由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所著的作品,融合了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

陈正祥先生的学识之广博,研究角度之独特,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

他不仅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更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

书中的第一篇,对汉文化的原始中心进行了系统梳理。

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文化起源的简单描述,更是对汉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发展和演变的一次全面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陈正祥先生还特别关注了影响文化中心转移的政治、地理和经济因素,并深入阐述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而第二篇则探讨了逼使文化中心南迁的三次波澜。

这三次波澜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变迁,更是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多重变革。

陈正祥先生对这些波澜的深度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书中,我们还能看到陈正祥先生对中国南北地位的转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详细地分析了黄土高原、黄河、大运河以及汴河等地理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地理因素不仅塑造了中国的自然景观,更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陈正祥先生的笔下,这些地理因素不再是冷冰冰的名词,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的实体。

他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地理因素是如何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

不仅如此,陈正祥先生还将他的研究延伸到了游记的领域。

在第十篇论游记中,他从多个角度对游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游记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更让我们看到了地理与历史、文化与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和历史的深入剖析。

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一、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1 、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现象记载远在2000年前,文化地理思想的萌芽;如《山海经》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汉书》专设地理志,此后“方志”延续不绝,蔚为大观。

2 、古代中国对文化地理的理论性探讨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礼记王制》、《管子水地篇》、《考工记》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质疑:“有恒言曰:水土,人也者,非水土不生,而非水土所能囿也……人之性禀于天,自畿土中至于海隅,日出一地。

习者则系乎君之令,师之教,而非水土所含也。

”(明朝杨慎,《赶州乡试录?序》)二、中国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输入· 梁启超:鼓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亚洲地理大势论》《中国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 竺可桢:《天时对于战争之影响》《气候与人生及其他之关系》三、当代中国文化地理学新世纪以来:新文化地理学的引入从无到有、从单一区域到多级区域、从单一问题到多元问题,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1 文化地理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及其发展1983 年底,国内地理界读到的第一本文化地理学著作是香港学者陈正祥先生的《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

1985 年,“人文地理学论丛”中刊登了钱今昔教授的《文化地理学与现代化建设》一文,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以此呼吁为正式开篇,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第一个系统引入文化地理学现代理论体系并在高校教育中全面介绍给学生的是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

王恩涌先生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于1989年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将各个文化地理现象的时空发展,与自然、生态、文化整合的相互联系及文化景观等联为一体。

1991 年,夏日云、张二勋等共同编写的《文化地理学》教材出版。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谢觉民先生的文化地理学讲稿整理出版。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文化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空间分析方法为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对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扩散以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演变过程。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首先关注文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各种文化元素如语言、宗教、习俗和建筑风格等,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并非随机无序,而是受到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模式。

例如,某些宗教信仰可能在特定区域高度集中,而其他区域则以另一种信仰为主。

通过绘制文化分布图,研究者可以直观地展示这些文化现象的空间布局,为进一步的分析奠定基础。

空间扩散是文化地理学空间分析的另一重要方面。

文化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受到地形、气候、交通网络等地理条件的制约。

空间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追踪文化元素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例如,某地的语言如何随着人口迁移和贸易路线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形成方言连续体或语言岛等现象。

除了分布和扩散,文化地理学还强调文化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空间分析在此方面的应用包括探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农业方式如何影响土地利用模式和文化景观的形成;分析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如何改变传统文化的空间结构;以及考察文化政治边界的划定,如不同民族聚居区的形成和变迁。

现代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地理学空间分析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远程感应技术使得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空间数据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者能够构建复杂的空间模型,模拟文化现象的演变过程,并进行预测和规划。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文化现象的有力工具。

它不仅揭示了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而且深化了我们对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

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文化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文化地理1-02

文化地理1-02

二、新文化地理学
1、近、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1)文化地理区的初步研究;
拉采尔《北美的都市与文化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
索尔是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倡导者,斯宾塞 的《文化地理学导论》著作为该时期的代表。
2、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杰克森认为:文化地理学不能只关注 “文化本身”,还应关注“文化政治”,即关 注政治事件产生的直接的前因后果。 新文化地理学用一种新的方式理解地理学 的文化进展。注重空间研究,试图说明空间与 地方是如何成为一种核心力量。科斯科罗夫 (1983)提出精英群体对空间和文化的权力、 支配、控制问题。
你同意吗?

个人风格 公民行动团体
到形成
制度 政治理论与实践
——文化生态学也叫政治生态学 已有
院外集团 参政政党
德国绿党——已赢得议会席位抗议捕鲸、核潜艇、 人权

文化生态学的社会组织与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几何空间布局
人本主义社会地理学——人地相互关系组织 变 量 之 间 相 互 作 用
侧重点
与汉族相比,畲族有哪些文化优 势?
畲族文化与汉族一样悠久 “天人合一”的理念 —— 生活在山区 居民适合环境——吊脚土木建筑 业态适合环境——森林保育山地产业 民俗适合环境——衣食体艺 社会适合环境——男女平等 要保育畲族文化从哪些方面考虑?
如何保育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会遇到哪些冲击? 畲族文化已遭受哪些破坏? 有哪些畲族文化值得保育? 保育畲族文化的对策如何?
2、与人文地理学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地理学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分析 人文事象及空间格局。如环境决定论、文 化传播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等。 2)人文地理学以经济地理学为主干,采用衡 量效率的指标和方法分析经济空间格局, 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 3)文化地理学以多元文化论为理论基石。强 调人文事象的文化差异。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

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文化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空间分析方法为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通过对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及空间互动的综合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文化如何在空间上展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空间分布的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空间分析的基础。

不同的文化元素如语言、宗教和民俗,在地球表面上呈现出各异的分布模式。

例如,通过分析某种语言的分布范围,可以揭示出历史上的迁徙模式和民族间的交流情况。

这种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除了空间分布,空间差异也是文化地理学关注的重点。

文化特征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的适应性。

从饮食习惯到建筑风格,从民间艺术到节庆活动,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它们在空间上的异同为研究地域文化特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空间互动的分析则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地理学的视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冲突日益频繁。

文化传播的途径和速度,以及文化身份的形成和再塑造,都与空间互动紧密相关。

这不仅涉及物理空间中的迁移和运输,也包括数字空间内的资讯传播和网络社交。

进行空间分析时,文化地理学者常使用地图、GIS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工具。

地图可以将文化现象的分布直观地展现出来,而GIS技术则能处理和分析大规模的空间数据,揭示文化现象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理解文化元素在人群和社会集团中的传播路径。

通过空间分析,文化地理学不断丰富着我们对于文化动态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这一分析不仅仅是对文化现象的一种描述,更是一种解释,它试图回答文化如何以及为何在特定的地点产生和发展,如何在空间中扩散和变迁,以及文化与地理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文化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化的地理属性,更深刻地洞察文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和演化。

这一分析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全球文化格局的认知,也为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与和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精品文档 (20)文化整合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精品文档 (20)文化整合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摘要:中华文明经历过无数次剧烈的整合,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的──即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通,从而由分散走向一统,由中国步入世界。

关键词:文化;文明;整合“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在此一过程中,构成文化的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互相涵化,互相调适,形成“文化模式”。

文化整合的特点,是过程性,达成模式只是相对静止,整合不会停止;二是整体,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整合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华夏族的活动空间主要在黄河、长江流域,但中华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深巨。

春秋战国时期,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已经寓含着政治一统的走势。

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其“大一统”的文化模式。

不仅在政治、经济上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历史,而且在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多方面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寻求—统思想的努力,早在战国中后期便已开始。

荀子、韩非子、吕不韦等人便是综合百家、铸造一统思想的代表人物。

成书于秦即将完成统一大业之际的《吕氏春秋》明确提出:“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此乃中国文化由晚周之“多”转向秦汉之“—”的先声。

祈望四海一家、万邦协和,是中国人早在先秦即已形成的一种心理趋势。

这种理想与趋势到秦汉方变成制度性现实。

秦汉帝国在朝仪、职官、政区、律令、编户、邮驿、监察、国防、地方行政、人才铨选等方面,都建立起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成为后来2000多年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强;而整合后的—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

秦汉400余年间,这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互补机制。

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惠及此后2000年的中国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7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y,2001第28卷 第4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28.No.4文化的时空整合———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评述李鸿文(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本文通过评述陈正祥所著《中国文化地理》一书,分析陈正祥在书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分析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并企图探讨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文化史研究的范式问题。

[关键词]文化;文化史;文化地理;时空整合;陈正祥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4-0104-04 《中国文化地理》是陈正祥教授有关中国文化地理的专著,属于区域文化地理研究范畴的著作。

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为代表,着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地理问题;另一类以“方志的地理学价值”为代表,主要讨论方志、游记在地理学的价值。

在对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充分体现了时空整合研究的方法论,即同时用历史的眼光和地理的眼光来分析文化现象。

该书不论是作为地理学著作,还是作为文化史学著作,都体现了它独特的个性和特色。

无论是对地理学而言,还是对文化史学而言,从思维方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文化地理来研究文化史学问题,拓展了文化史学的视野《中国文化地理》全书十篇,虽以论文集的形式收辑而成,却自成体系,基本涵盖了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文化在地面上的印记,是指经过人类社会改变(包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获得显著新特征的景观,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的,一般由具体的自然或人为事物和抽象的感观组成,前者是能被人们观察到的,而后者则靠人的感觉去体会。

书中第三篇中国的城、第四篇中国的城市发展、第六篇长城和大运河所涉及的主要就是文化景观问题。

2.文化源地,即人类文化最原始的发生地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及一定的地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主张农业取得进步的地区首先发展文化[1](P219),古代文化源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各大河流域。

本书第一篇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中“汉文化的原始中心”以及第五篇黄土、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汉族农耕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源地问题作出仔细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认为汉文化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3.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的地域流动。

文化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的传播过程中,从文化源地通过商队、军队、船队和一些旅行者及移民向外传播。

文化的传播扩散方式主要是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就是文化通过人群,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迁移扩散是指通过人和人群的地区迁移而实现文化的传播和扩散。

在本书第一篇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中,陈正祥总结了中国文化中心南迁的原因,认为战乱只是文化中心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并非全部原因,人口和经济因素才是文化中心迁移的主要原因,认为“文化进步总是跟在经济发展后面的”[2](P3)。

[收稿日期]1999-09-15[作者简介]李鸿文(1966- ),男,湖南郴州人,湖北大学商学院讲师。

·104·4.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文化和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一样,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本书特别注重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从头到尾都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生态思想,对各种文化现象作了大量的地理分析。

书中认为中国文化最早起源和发展于黄河流域,而后发生向江南的转移,其基本动因在于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差异,特别是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及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悬殊。

本书第五篇主要是对黄土、黄土高原和黄河的地理分析和介绍,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了汉族农耕文化的发展;在本书第一篇对中国文化中心及其迁移的分析中,也是先从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以及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着手,并认为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起源和迁移的基本因素。

第二篇对方志的研究也是取方志的地理学价值这一侧面,对方志中所包含的自然地理资料和人文地理资料作了大量介绍;在第四篇讨论北京的城市发展,也是从自然环境开始的。

可以看出,贯穿本书始终的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虽然文化地理不是文化史,但它们都是研究文化的,都是文化研究的一种范式。

它们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学科本质的区别,只是在解释文化现象的角度、纳入视野的资料范围、分析处理资料的方法等方面不同而已。

传统文化史学的视野、角度和方法论更偏向于史学,甚少论及文化地理的核心问题———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这对于全面分析文化现象是不利的。

《中国文化地理》在史地的结合方面作了必要的尝试,其观点和方法论对文化史学而言,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极大地拓展了文化史学的视野。

二、注重文化史学的空间分析本书实质上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

而人地关系,即人类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双方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产生的,这一交换过程又以文化为中介。

文化地理其实就是“人·地·文化”,这也是本书的基本论题。

这一立论处在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边缘和交叉地带,相对于其中任何一学科,这一立论都体现出其新颖和独到之处。

尤其是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本书展现了一种新的视野,即文化的空间分析。

历史的研究大都从“文化的历史”或“历史的文化”来把握文化问题,且有“文化史”一说。

历史是时间性的,在中国文化意识中,“时间”是高于“空间”的。

正如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所说:“天地之可大,天地之可久也。

久以持大,大以成久。

若其让天地之大,则终不及天地之久。

”天地之可大,是说天高地阔,指的是空间;天地之可久,是地老天荒,指的是时间。

“大”和“久”是相互联系的。

大以成久,是说空间转化成了时间;而“天地之大”,“终不及天地之久”,则时间成了对空间的超越[3](P6)。

时间是绵延不断的,一切令人有足够的、绵延不断的感觉的事物,都同时令人想到了时间。

中国的文化意识中,“绵延”的意识很强,而“中断”的意识很弱。

祖先的意识、历史的意识、向后看的意识,等等,都是非中断的、绵延的。

而空间的标志就是中断。

阶段的“段”与中断的“断”相通。

阶段就是一个过程的中断,另一个过程是另一个阶段。

进步观点就是“阶段”的观念,就是一个过程中断,另一个不同质的过程开始的观念。

从科学思想而言,仅从历史的角度和时间性方面来把握文化问题,显然是狭隘的,且容易流于保守和空泛。

遗憾的是,时间型的中国文化总是“周期性”地、“绵延不断”地重复过去,总也走不出历史。

这是“时间型”的中国文化的悲哀,应引起“文化界”的高度警惕,是考虑卸一卸“历史重负”的时候了。

本书作者陈正祥正是深感“中国靠历史吃饭的人太多,对此应该特别小心谨慎”[2](P3)。

他企图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思考中国文化问题,体现了作者的空间型思维。

本书不是一般性地探讨人地关系,而是运用大量的地理和历史资料以及具体事例通过人类活动的各种文化特征,有说服力地分析了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

三、时空整合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对中国文化问题不仅作了大量的地理描述和分析,也作了大量的史料方面的考证和解释,是一部典型的史地结合的文化学专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时空整合思维和广阔的科学视野。

该书的价值与其说是体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现象的解释和探讨上,不如说是体现在其研究文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视野、科学方法和手段上,即在于其描述、实证、思辩、比较和整合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上,尤其是整合思维,在该书中多有体现。

首先是文化与历史和地理的整合。

如对中国文化源地、中国文化中心迁移、中国的城的形成和发展、方志的研究中,都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和地理·105·材料,从历史和地理两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化起源和流变的原因。

同时也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分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

陈正祥认为:“城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很突出的标志,构成了汉文化圈人文地理的独有景观。

”[2](P59)研究中国的城的,多是建筑和地理界的人,“但中国靠历史吃饭的人,却对古城缺乏兴趣,从未见历史学家写出一篇可喜的有关著作”[2](P85)。

而中国的城是中国文化极重要的表现,“城加上交通线,就编织成文化之网”[2](P59)。

中国城的特殊性实在是中国文化特殊性的表现。

受中国文化意识的内向性观念的影响,中国城的围墙特别发达,围墙甚至是城的主体。

这正与西方(比如美国)的没有墙的城形成强烈的文化景观的对照。

这种差别实质上是中国文化意识中的内向性观念与西方文化意识中的外向性观念所造成。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在黄土地带,黄土色黄,因而“黄色是中国的国色,高贵的象征”[1](P135)。

皇帝穿的龙袍是黄色的,帝王宫殿的装饰和帝王用品的装饰,也最尚黄色。

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有广袤而肥沃的黄土和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河,这是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中国还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西南为古人无法逾越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西北为广阔无垠的沙漠,北部多为高原山地,而中原地区则有较为有利的农耕条件,因而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造就了安居乐业、和平温顺的民族性格。

也正是这种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大的外来文明的冲击,因而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沉积。

中国季风气候,也影响了文化拓展的方向:中国文化中心的由北向南的迁移,就是因为季风气候造成南北差异,而南方的水热条件优于北方,更适合农耕文化的发展。

其次是地理环境诸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貌的整合。

书中对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以及南北差异作了综合的地理分析,对黄土的形成和分布甚至作了土壤的厚度、土壤类型、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和营养成份等方面的分析,从自然地理的综合分析,来解释汉文化中心是黄河流域这一基本的中国文化问题。

再次是文化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整合。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生产力水平的表现,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人类活动,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

有了经济活动,然后才有文化。

文化也正是在人类最主要的活动———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离开了生产和经济,文化就没有了根本。

文化是人的文化,离开了人,就更无所谓文化了。

因此,人口、经济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考察文化问题,就必须要分析与之密切联系的人口和经济问题。

陈正祥在该书中正是表现了这种文化、人口、经济的整合思考。

他认为:“文化进步总是跟在经济发展后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