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汉字与书法

合集下载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最终)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最终)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3、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 ( B )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 知识群体的形成, 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 术的动力 ③西方书法艺术传播到中国起了推动作用 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④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为 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D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B、市民阶层兴起,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B、市民阶层兴起,社 宋代重文轻武 ;B、市民阶层兴起 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D、国家一统, ;D、国家一统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D、国家一统,注重规范法度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

C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考情定位】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了解中国书法艺术胡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主干梳理】汉字与书法1.汉字(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①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

②统一: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③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书法艺术的发展(1)历史条件⎩⎪⎨⎪⎧①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发展历程⎩⎪⎪⎨⎪⎪⎧①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③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有意无法”。

④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 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基本特点⎩⎪⎨⎪⎧①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 抒情达意。

②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 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 内容有机融合。

【深化拓展】1.中国汉字主要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总趋势(1)特点①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②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稳定。

③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极高的审美价值。

④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较强的实用价值。

⑤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2)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2..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时期既有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岳麓版)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岳麓版)
①秦汉时期 ②魏晋时期
自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李 斯 《 泰 山 刻 石 》
艺术性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出 现的原因??
1.社会危机使士人群体 出现,书法成为表达自 我情意的形式;
汉 隶
2.文具的发展改进。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
(303-361)
王献之(344-386)
作品:中秋帖
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为羲之第七子。幼时 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 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 “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 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 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 书以《鸭头丸帖》、《中秋帖》最著。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 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 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 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 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 地位和声望。
1、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 ------ 草 --------甲 --- 金 --- 篆 --- 隶 行 ----- 楷 ----2、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图画 -- 线条 -- 笔画)
中国的印章 篆刻与书法 并称为姊妹 艺术,秦汉 时以小篆为 基础,融合 隶书风格。 到明代与书 法、绘画合 为一体。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在韩国,韩汉之 争由来已久。 2009年年初,在韩 汉之争久未停战 的韩国,20名前总 理共同签名上书 青瓦台,呼吁李明 博强化汉字教育, 提议在韩国的小 学正式开设汉字 教育课程。汉字 应和韩文一起被 视为“国字”来 教育。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日本汉字产业一直 在赚钱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 读错汉字发音后,一 本名为《看似会读实 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 的实用书,在几个月 里高居日本畅销书排 行榜榜首,该书在发 行后的短短一年时间 售出60万册。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行书 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
三、印宗秦汉(书法艺术的姊妹---篆刻艺 术)
1、秦汉:篆刻艺术的标志性时代 特点:秦印—— 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汉印—— 方正质朴,端庄豪放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用刀“写”的汉字:篆刻
篆刻,就是镌刻印章,也就是用刀在硬质材 料上“写”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汉字造型艺 术。
课堂小结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繁体-简体
二、书法艺术:原因、历程、特征 补充:篆刻艺术
1、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 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 汶口文字等,对它们正确的表达是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系; C、已经全部识读; D、具有相通性,起加强各地联系作用。
图画文字“旦”
二里头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1、汉字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2、演变过程 商、周: 甲骨文、金文
秦: 秦末,盛 行于汉: 魏晋:
小篆
隶书
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汉字形体演变 的总趋势:
由繁到简
二、书艺历程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A、书法; C、篆刻; B、绘画; D、京剧
6、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自觉 的书法艺术的原因:①汉末社会危机激发 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 人群体逐渐形成 ③书法成为士人表 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 形式 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 这一时期的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文化史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文化史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程标准:
1、汉字的起源演变
2、书法艺术的发展












小篆
隶书
一、汉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新石器时代
隶书 秦朝
商代
小篆
商周
广泛频繁
秦朝
楷书、行书、草书
秦朝
春秋战国
演变规律:由繁到简;越来越规范 演变主要原因:更加便于书写和交流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阶段一:秦汉——自发阶段 阶段二:自觉阶段 (1)魏晋——成为自觉的书法 艺术
原因:社会危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士人群体形成,以书法表达个性追求 笔墨纸张的改进
东晋“书圣”王羲之,名作“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2)隋唐——新的高峰
原因:国家一统、政治稳定 经济繁盛 表现: 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颜筋柳骨)
(4)明代——呈现个性化趋势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 世俗化
明 祝枝山 明· 唐寅
时代发展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社会危机 魏晋 士人群体形成 南北朝 文具改进
朝代
社会状况
书法名家
艺术风格
王羲之
虚玄灵动
隋唐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草 国家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欧阳/颜/柳 规范法度 楷 重文;市民 阶层;社会 生活丰富 追求个性 (苏、黄、 忽略法度 米、蔡) 有意无法 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等 强调个性化 四大家


商品经济 生活丰富
练习一
1、(2011广东学业)据目前所知,商朝 出现的成熟文字有 A .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原始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书 法 绘 画 诗 歌 小 说
戏 曲
第七课 汉字与书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 历程,记忆“六书”理论、书家姓名,学会欣赏汉字 独特的特征。 (2).掌握“书同文”“印宗秦汉”的史实依据。 (3).认识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汉字的基本特 征,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领悟民族文 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汉《曹全碑》(隶书)雄健、给人以疏阔 大度之感的独特字体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特点)
(一)过渡: 秦小篆、汉隶 (二)自觉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
1、原因(1)(2)(3) 2、代表:
(三)新高峰: 隋唐
1、代表及其特点: 2、书法理论的成熟
(四)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1、代表及其特点: 2、时代背景:
9、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开始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明中叶以后 D、西周晚期
10、对中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有了文字,就形成了印章艺术
B、明代中期,思想活跃、文化自由,篆刻成为中 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篆刻艺术上,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D、其创制以汉字为前提,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5.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秦始皇二六年诏铭
图二 柳公权《玄秘塔碑》 图三 王羲之《兰亭序》
请回答:⑴指出上面三副图片所示汉字各是什么书体? ⑵指出上面图片所示那些是实用性文字?那些是自觉的书 法艺术? 答案: ⑴图一是小篆、图二是楷书、图三是行书 ⑵图一是实用性文字;图二、图三是自觉的书法艺术。

第7课文字与书法

第7课文字与书法

书法的发展脉络
①秦汉时期
②魏晋时期
自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李 斯 《 泰 山 刻 石 》
艺术性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出 现的原因??
1.士人表达自我情意; 2.文具的发展改进。
汉 隶
(三)发展历程:
1、自发阶段——秦汉时期:小篆、汉隶具美 感、多为实用性文字
2、自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什么是书法?
所谓书法,从字面上看是书写的规则、法度,写字 的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 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 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 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 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 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 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 勉强。”
文字)、金文(籀文) 4、春秋战国:文字紊乱 5、秦:“书同文字” 小篆(官)、隶书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 的样式,后人认为秦小篆笔画委婉曲折,圆润 纤细,布局匀称,具有书法的美感。
秦 李斯 峄山石刻
泰山石刻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
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 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 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 之称。
欧阳询《化度寺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B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 系;C、已经全部识读;D、具有相通性,起加强各地联系作用。 2、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3、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 B )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 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 术的动力 ③西方书法艺术传播到中国起了推动作用 ④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为 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根据自己的属相,学写甲骨文












பைடு நூலகம்
金文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 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 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大盂鼎
③这一时期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 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二、艺术性——作为书法和篆刻艺术的汉字 2、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1)秦汉:从后人的眼光看,美感;大 多是实用性文字; 自发 (2)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艺术 ①原因和条件: ②代表: ③特点
(3)隋唐时期 ——达到新的高度 ①条件:经济发达;政治统一;文化繁荣;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书法;B、绘画;C、篆刻;D、京剧 9、下列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认识,错误的一项( (

《汉字与书法》教案与反思

《汉字与书法》教案与反思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立意:汉字与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刻蕴含着古人的创造智慧与自我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弘扬传统文化想要给学生传递的重要精神内涵。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本课具体知识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情景线索来探究汉字产生与发展历程,理清书法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体会古人的创造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进一步理解汉字书法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特殊意义与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担当,从多个维度进行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

教学目标:掌握汉字出现的原因及发演变展历程;理解书法作为自觉艺术出现的原因,通过书艺的发展历程理解时代与书法风格的关系;通过对书法与篆刻的欣赏理解其作为中国独有艺术形式的特殊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从而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以及当代人的责任担当。

核心素养及达成:【唯物史观】通过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梳理体现事物从产生到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解文字产生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如文字产生的根源的生产力的发展,体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书同文”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探究,认识到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而艺术又能反映时代风貌;在汉字书法过程探究中,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体现人的创造和价值追求,突出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本课时间跨度大,在时空观上,利用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时期汉字的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汉字起源发展的来龙去脉。

在分析书法发展历程时,通过典型材料帮助学生将书法特点和具体的时代特征予以对应,加深对历史发展时序的理解性认识,能够把握不同时期书法艺术与相应时间、空间的关系。

【史料实证】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文物史料、口述传说等多种类型的史料突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传说、文物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不同价值,给学生强化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意识。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1、秦朝统一文字历史意义:克服了广阔帝国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字障碍,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魏晋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
①字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前提条件;
②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形成是把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内在
动力;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基本条件。

3、时代特征与书风的形成
①唐代国家统一,繁荣强盛,开拓奔放,书法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的草书狂放洒脱;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注重法度规范,雍容遒劲;
②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繁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书法追求个性与韵味,忽略法度与规范,尚意轻法;
③明朝商品经济繁盛,市民文化发展,书法艺术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汉字与书法》参考学案2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汉字与书法》参考学案2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解读】掌握汉字和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考试大纲】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A级基础知识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_,这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商周时期:商代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3)春秋战国: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4)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后推广书写简便的,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3)文具: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以________________空间和_____________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_____________审美情趣。

3.发展历程(1)实用性文字:①秦小篆_______________②汉隶_________________(2)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原因:①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人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融入绘画之中。

②佛道发展,文化多元。

③造纸术的传播,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东晋___________,其书法理论是。

(3)新的高峰:隋唐原因: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

特点: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书法_________日趋成熟。

[其它课程]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其它课程]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年,不因江山易主而兴衰,日月轮替而溟灭, 衣钵相传,血脉相通,名师巨构,有如古老 黄河,滔滔未绝。 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 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 异采。
一、 文字的发展历程
1.新石器时代: 刻画符号 (起源)
2.商周时期:
甲骨文 (成熟)
金文 (铭文) 古
3.春秋战国时期:
文字混乱。
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楷书、草书、 行书
发展阶段: 甲骨文→金文→小篆为古文字; 隶书、楷书是 简文字;
发展趋势:由繁到简 原因: 经济、生活、政治、文化。 影响: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 1、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A
•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 皇廿六年诏铭》
兰亭序
飘逸瀟洒,虚玄灵动——
王義之的行书浸透了 诗文、绘画、雕塑的神韵, 达到了追求美的极致。
楷书到唐代已 相当成熟,无论结 构,用笔都已达到 完善成熟的境界。 完全摆脱了隶书的 痕迹。两位并称 “颜柳”,有“颜 筋柳骨”。

柳 公





多 宝
秘 塔 碑



草书歌行 李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 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 笔锋杀尽中山兔.
商周时期 金文(铭文)——
毛公鼎(大篆)是 西周青铜器中赫赫 有名的重器之一, 内容记录了西周晚 期的宣王狩猎的叙 事诗,内壁铸有多 达498字的长篇铭文。 显示出金文已发展 到极其成熟的地步。
商周时期 金文(铭文)——
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大 篆)和小篆都属篆体。
篆体的特点是什么?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班级: 姓名: 学号:编者:韩孝圣审核:孟娇时间:12\9\ 19 编号:007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一、汉字的起源、演变1.新石器时代(渊源):2.商代(成熟汉字):3.周代(刻在青铜器):4.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5.秦朝:“书同文字”⑴政治条件:⑵标准文字:⑶政治意义:二、书艺历程1.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条件:(1)材料角度:(2)动力角度:(3)时代背景:(4)文具角度:(5)书法功能: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1.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A.用隶书取代其他文B.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2.汉字的演变(以“鱼”字为例)2. 书法艺术发展历程⑴自发阶段——秦汉书法⑵自觉阶段——魏晋以后【表1】阶段时期字体特点自觉阶段秦汉具有书法美感;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小篆:圆润纤细,而已均匀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自发阶段魏晋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虚玄灵动;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隋唐狂放不羁;笔画简约,勾连不断;变化丰富,奔放跃进,最能表达和抒发感情;注生规范法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2】朝代代表人时代背景书法特征自发阶段宋代明代无⑴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概述汉字演变历程?(4分)⑵从图片中你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规律?(4分)3.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4.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了《秦律》,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A.小篆 B.隶书C.金文 D.楷书5.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A. 由大到小B. 由繁到简C. 由象形到会意D. 逐步稳定化、规范化3.书法的特点⑴笔墨黑白空间⑵线条刚柔枯润、自由变化⑶布局疏密得宜⑷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三、篆刻艺术的发展1.篆刻与书画并称姊妹艺术2.明中期,一起相得益彰的姊妹艺术6.被称之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A.《兰亭序》B.《九成宫醴泉铭》C.《宣示表》D.《乐毅论》【课堂检测案】1.汉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不包括A.汉字自身的特点 B.知识群体的形成C.书法工具的改进 D.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2.颜真卿的书法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其最突出的特征是:A.体现了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B.讲究法度与规范C.遒劲森严,新意盎然 D.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特征3.宋代书法的特征是:A.潇洒风流,如斜风细雨 B.温柔婉约,如春意柳莺C.讲究法度与规范 D.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4.中国古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并且强调个性化创造是在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元朝 D.明代5.下列关于书艺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秦小篆和汉隶已经是自觉的书法艺术B.书法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C.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6.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是()A. 篆书B. 隶书C. 楷书D. 草书【课后巩固案】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含解析)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作用(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1)出现: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如图作品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颜家庙碑》书法豪迈雄壮,笔画详备,结构严整,重视规范法度。

该书法反映了当时王朝鼎盛,社会安定的现实。

7汉字与书法

7汉字与书法

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历 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 。
王羲之《平安帖》拍出3.08亿天价
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自叙帖》(之一)
盛唐:
颜真卿
《自书告身》
晚年的名作。
此件为1861年英法联
军攻入圆明园之后散 出宫外的。今藏日本 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 馆。 其书法苍劲谨严,沉 稳厚重,字里行间可 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 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
以文学著称,尤以 书法为世所重。为 宋四家之一。黄庭 坚书法的最大特点 是重“韵”,持重 风度,写来疏朗有 致,如郎月清风, 书韵自高。
蔡襄(1012-1067)宋四家中,喜欢写规规矩矩的 楷书。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浑厚 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 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中国汉字博物馆
中国国家文字博物馆
文字博物馆前的字屏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演变
1、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 2、商朝: 3、商周: 甲骨文 金文
4、春秋战国: 字体混乱 5、秦朝: 小篆、隶书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成为艺术的原因: 汉字结构:字形丰富,容易用笔墨的黑白空间和 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知识群体:借书法追求意境、神韵、风骨。 书写材料:笔墨纸张的改进。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黄州寒食诗贴》:共25 行,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 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 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黄庭坚 (1045--1105)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公开课教学课件共36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公开课教学课件共36张PPT
7
甲骨文
8
为什么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成熟的汉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造法的 “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 法)。
原因:
字形结构基本固定
9
金文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
10
书同文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 文字。
——《秦琅邪刻石》
11
❖ 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
34
7.林语堂说:“在书法上,也只有在书法上, 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写出“天下第一行书”, 把行书艺术推向极致的古代书法家是( )
A 王羲之
B 王献之
C怀素
D 钟繇
35
•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 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 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 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 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 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 “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 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0
3、下列不属于宋代书法艺术发展特点的是
A 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
B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


化趋向明显;
C 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D 国家一统,注重规范法度
31
4、“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 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悦悦如闻神 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 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此句描述了 () A 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 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 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D 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高中历史课件-汉字与书法 最新

高中历史课件-汉字与书法 最新

“车”
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齿”字
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男”字
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年”字
甲骨文
甲 骨 文 中 的 十 二 生 肖
甲骨文
(甲 注骨 :文 此与 面今 甲天 骨文 文字 ,对 下照 页 今 天 文 字 )
甲骨文
渔家乐舟来去 生鱼酒归莫问 方出射鹿月明
古人而自鸡不
学川朋为今用
洋中百花齐放
陶器上的符号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甲骨文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各种形状的 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 附近。
钻凿卜骨的工具
甲骨文
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 墟出土,上面刻有“王大令 众人日协田”的卜辞。意思 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 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 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书艺历程 ■印宗秦汉
导入
仓颉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
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 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 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 特的东方书法艺术、篆刻艺术。
商王征伐牛骨刻辞
甲骨文
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 宽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 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代 以干支记日,这种计时方法被 后代延用。
刻干支表牛骨
甲骨文
甲骨文字体现的刑罚举例
甲骨文
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泰山石刻
峄山石刻
秦小篆特点: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隶书
汉隶特点: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一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籀文 小篆 隶书
二、书艺历程
1.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秦篆、汉隶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条件?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其准备了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的动力; ③魏晋社会危机加深,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他 们通过书法表达自我理想; 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4、什么时候书画家开始用印章给书画作品加印?什么 时候篆刻才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 组成部分? 宋元以后;明中叶以后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对此 当如何理解?
(1)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 层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 (2)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 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3)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正是在 “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 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4)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 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5)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 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 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 载”。
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促进社会的进步, 有利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一、 文字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汉字与书法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秦朝“书同文”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原因: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统治的需要。

影响:结束了中国战国时期汉字使用的混乱状态;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对秦朝的统治也有重大影响。

二、书法艺术1、书法艺术形成原因: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魏晋时期,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书法的演变(从书法特征、代表人物、作品上反映)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其外,篆刻是中国书法的姊妹艺术。

3、概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及原因(从发展特点、原因上反映)◆第8课笔墨丹青◆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起源: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

代表作是彩陶画《集体舞蹈图》。

特点: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2)演变:战国时期,已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如战国的《人物龙凤图》。

特点:充满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叾显个性的文人画。

顾恺之是东晋人,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划时代的著名画家,其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他也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注重抓住绘画对象的精神气质。

2.唐朝时期:背景: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在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氛围中,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

吴道子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三、文人意趣1.两宋时期: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

A、北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国策,文人阶层不断扩大。

B、理学的兴起使士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C、时代的特点也影响到绘画作品的风格,使山水画从起初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发展为独立的画种。

D、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特点:北宋构图气势恢弘,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构图不讲究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

代表:马远(马一角)《山径春行图》夏圭(夏半边),是因“靖康之变”的民族耻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产生的愤恨的社会心态,在画家身上不自觉地流露。

2.明清时期:背景: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或继承宋代宫廷画风,或沿袭元人山水意趣。

特点:风格独特、不拘成法。

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四、民间风情时代背景: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为了使小说、剧本读来更为有趣,刻书坊便用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

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1、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中国画的风格: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和造成不同的原因?(1)相同点:①形式:都属于文人画。

②特点:都注重个人意境追求,而不讲究写实。

③风格:明清绘画艺术都是对宋元以来的绘画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2)不同点:①明清时期出现一些与传统的艺术风格迥异的新艺术家。

②明清时期的绘画从文人阶层独有的艺术享受走向了世俗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实用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第10课梨园春秋◆发展的历程:(1)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3)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4)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一、戏曲的起源1、傩: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

先民头戴面具装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

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其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南戏:南戏产生: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

两宋之际,在浙江的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

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元代进入了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

(1)特点: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其中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的手法,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2)代表作品:关汉卿是成就最高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还有王实甫(《西厢记》)。

(3)发展原因:①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元代取消科举,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汉族文人仕进无门;2、昆曲:发源地:江南昆山;特点: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影响: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众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

作品:①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②朱素臣的《十五贯》;③孔尚任的《桃花扇》;④洪昇的《长生殿》等。

三、“国粹”京剧1、背景:外部条件: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内部条件:乾隆五十五年,徽戏剧团——三庆班进京,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

徽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收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考究。

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2、特点:①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②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情韵,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在小小的戏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

3、产生和发展: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而。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个新的剧种——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4、京剧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由于它从上层权贵逐渐走向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形成了一种大众化趋势。

5、地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放射着奇光异彩。

【总结】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一切文化都是以政治、经济等为基础的。

每一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以当时现实生活为源泉的,是以那个时代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的演变;反过来,文化成果无不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秦汉: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秦印,篆为基础;隶书;汉印,具有隶书风格。

大一统气象的汉赋;帛画。

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战争不断,佛教盛行,统治黑暗。

士人阶层崛起,对社会危机反思,书法、绘画成为他们表达意境,神韵的理想形式,而且书写,绘画的工具得到改进,便于技巧的创新。

草书、行书、楷书逐步成熟,晋人书法崇尚潇洒自然的风韵,文人画兴起,以形写神,注重气韵。

隋唐:唐朝文化显露盛唐气象。

楷书完善,规范法度;草书狂放不羁。

绘画雍容华贵。

盛唐诗坛流派纷呈,达到诗歌的顶峰,然而唐后期的衰落和政治黑暗,产生了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的诗作。

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数量不断增加,成熟小说唐传奇出现。

两宋:“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对个人修养的注重,书法融入个人意境,追求个性,忽视法度。

文人山水画高度成熟,更为注重意境。

两宋矛盾尖锐,词更便于表达感情,婉转细腻的婉约派,气势宏伟的豪放派。

北宋的文人文艺作品表达统一后开阔心态,而南宋多表达对祖国山河分裂悲痛。

随着商业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风俗画的题村相当广泛,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坊市制度的崩溃,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产生南戏;说书流行,形成话本。

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术的空前发展。

明朝书法个性化创造;篆刻明代与书法、绘画合为一体;绘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

明清小说繁荣,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赞扬商人聪明才智的小说;木刻版画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