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
![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0c0f3f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e.png)
第22卷第1期2022年1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2No.1 Jan.2022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陈劲1,叶伟巍2(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0)摘要: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创新经济学理论本土化的实践结晶,具有深厚的学术渊源和重大的理论意义。
通过梳理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解析“双轮驱动、三维传动、耦合联动”的核心机理,提炼“党的领导坚持创新强国方向、政府有为激发创新活力、市场有效重构循环格局、企业主导强化创新生态、创新有道提升创新能力、数字赋能培育创新潜力”等6个关键特征。
旨在准确诠释新时代党领导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总结必须赓续传承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核心机理;关键特征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2)1-1-10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2.1.001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打通“科技强、企业强、装备强、工程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人民富”的发展通道,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负责任大国的重大贡献。
以下3个现象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三期叠加,国内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复杂变化;疫情反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技术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创新竞争空前激烈;化危为机,成为应对环境复杂变化的必然选择。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4d3c386b9d528ea81c7799f.png)
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以效益最大化为前提和目标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
它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不能忽视成本与效益,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全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为前提和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政府是公共部门中最主要的和最大的代表者。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效应、规律的学科。
特点: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有缺陷为理论前提,以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为核心内容,以私人经济运行法则与公共决策过程相结合为基本方法。
根本问题: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共部门:是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行为实体以及由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组织。
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包括的层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统一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种企事业组织)精简: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公共部门的典型代表:政府对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研究包括以下层次:目的:以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失灵核心:政府的财政收支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受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约束研究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分为描述型研究:收集数据,将现象和事件描述和识别清楚:全国工业普查解释型研究:在描述清楚现象和事件以后,深入探索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关联(因果/相关)规范型研究:回答“应该怎样”“应然”问题。
描述、解释型研究结果是诊断,规范型研究是做决策,采取行动,与价值判断相关。
研究类型按照论证方法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论证方法类型:四、案例研究范式案例说明:代表性 + 可靠性案例提问案例分析: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案例结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第四节:研究意义有助于繁荣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进行宏微观经济管理,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维持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有助于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为本国创建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开放经济学习意义:熟悉公共经济理论,掌握公共经济政策公共经济主体的定义:以增进集体或公众福利、满足公共需求为目的,以通过一定方式组织收入为手段和前提,按照成本最低,管理最优的原则组织或者参与公共产品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组织。
国家创新体系 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 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a3eafc1050876323112129d.png)
国家创新体系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布时间:2008-10-31] [已浏览:165次] [文章来源:营口市图书馆]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弗里曼对日本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我国着力构筑国家创新体系(2002年9月25日《中国审计报》)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界将全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工作发展思路将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
强调自主创新,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关系。
经验告诉我们,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只能下决心自主创新;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和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
——围绕构建技术支持体系,进一步调整科技力量布局结构,构建互动有效的国家研发体系。
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进程;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联合共建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基地。
——在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人才问题特别是尖子人才对于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当前,关键是要完善和实施以人为本的若干重大政策,力争在科研院所人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各种创新创业产权激励政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17d992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b.png)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个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可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各种科技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构建和发展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努力。
一是政策支持。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科技创新政策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这些政策应包括财政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鼓励和保护创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条件。
二是科研机构的发展。
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最直接的实施主体。
政府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政府应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的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各方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创新能力-题库
![创新能力-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b80b3b403c1ec5da50e27012.png)
2、技术创新理论侧重(ABCD)的创新研究。
(多选题2分)标记A.资源配置B.市场C.产品D.工艺3、冰山模型把胜任力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是位于水面以下的部分。
(多选题2分)A.知识和技能B.品质C.动机D.自我认知(5月27日更正)4、国家创新系统包括()。
(多选题2分)A.教育培训机构B.科研机构C.企业D.政府部门5、创业者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业模式,而只是根据一些通行的管理法则进行修改的话,不会破坏自己的竞争优势。
(判断题2分)正确错误6、以下不能通过创业创造的是()。
(单选题2分)OKA.知识B.个人满足C.独立自主D.金钱7、()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单选题2分)OKA.创新B.工艺C.技术D.劳动8、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大力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
(单选题2分)OKA.反腐倡廉B.去产能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D.去杠杆9、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
(多选题2分)标记A.可衡量性B.可达到性C.模糊性D.时限性10、提升企业素质,完善企业创新系统的途径有()。
(多选题2分)A.建立有利于增强人才吸引力的招聘制度B.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制度C.推动企业组织变革,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D.建立创新机制,来发掘创业机会11、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创新理论中所说的制度指的是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如金融组织、公司制度和工会制等,并不包括作为背景的()。
(单选题2分)标记A.经济环境B.人文环境C.社会政治环境D.教育环境12、创业设想、市场调研是在创业的第()阶段完成的。
(单选题2分)A.一B.二C.三D.四13、创业的退出策略包括()。
(多选题2分)A.公开上市B.出售公司C.合并D.向合作者出售股权14、20世纪()年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呈现出独立和突出的价值,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463a38d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4.png)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就要求各国需要注重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才能取得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提高竞争力。
下面,本文就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重要性和构建途径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组成的科技创新系统。
它是推动创新动力和创新资源的重要机制,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转化,改善创新环境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纷纷加强了对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
它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全球化的市场提供更多的机遇。
此外,国家创新体系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途径1、政府的重要作用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投资补助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研发基地和创新中心等重要科技机构,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2、企业的投资和人才引进企业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它们可以通过投资和研发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升级。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3、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毫不起眼但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可以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
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的结合。
国家创新体系名词解释
![国家创新体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11c3cb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f.png)
国家创新体系名词解释
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网络结构,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它包括了各种制度安排,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政策、教育和培训、研发投资等,以促进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园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
此外,国家创新体系还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活动;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知识的快速传播和应用。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只有当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最大效益,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bdfd7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4.png)
2 0 2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试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读本》VX一、判断题(共io题,每题1分,共计10分)1、我国国家创新指数由2023年的全球第38位上升到20 2 3 年的第20位。
V2、技术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理论基础。
3、创新能力就是团队发明性解决目的问题产生价值过程中的才干和潜质。
X4、创新的战略不拟定性是由哈米德・诺利(Hamid Noori) 于1994年初次提出的。
V5、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6、第二代创新模式是链环一--回路模式。
X7、按照心理自我管理的形式,可以将思维风格分为专制型、等级型、平等竞争型和无政府型。
V8、顾客导向问题,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X9、我国创新活动的三大实行主体——公司、银行、科研机化培养?1 0、创新基层设施重要涉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型科研设施、数据库和图书馆等。
x二、单选题(共io题,每题1分,共计10分)1、江泽民在)报告中初次提至旷创新”问题。
P4(AA.中共十四大B.中共十六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三大2、(A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P6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B.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C.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D.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创新的视角众多,按创新的组织方式,可将创新分为B )和引进创新。
D.实践创新创新 文化创新4、原始创新的本质特点是C.核心技术的内生性,D.市场收益的不拟定性5、二次创新最重要的劣势是(B )0 P4 9A.风险大B.被动性大C.竞争力差D.投入高 6、管理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有(C )个。
P8 1A.6B. 5C.4D. 37、聚合型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以(D )为中心,寻求解决问题的8、从评价过程来看,创新能力的评价应当包含创新能力评价系3、 A. 程序化创B.独立创新C.技术创新C.技术创新 ,联合创新,非程序化 ,非程序化 理论创新A.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B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最优方法。
2035八大基本理念解读
![2035八大基本理念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6349f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0.png)
2035八大基本理念: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航标在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更加需要明确和贯彻2035八大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一、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还是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都要求我们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创新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育改革中,创新将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供支持;在产业升级中,创新将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协调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路径。
在城市与农村、经济与文化、人与自然之间,都需要我们通过协调来实现均衡发展。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协调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联动,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在教育改革中,协调发展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在产业升级中,协调发展将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绿色绿色发展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绿色发展将推动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在教育改革中,绿色发展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在产业升级中,绿色发展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
四、开放开放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开放将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城市间的联系;在教育改革中,开放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产业升级中,开放将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我国产业走向世界。
五、共享共享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81256421453610661ed9f412.png)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内容摘要: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但在我国这一理论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
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概念、演变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最后,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向创新主体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国家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
目前在国际上,NIS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弗里曼和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
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
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冯之浚教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
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
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研究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强调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却是一致的。
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最大创新绩效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一)李斯特的国家体系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研究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以及落后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所应该采取的政治经济对策等问题时,首次从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3368f2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a.png)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主战场,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构建路径、促进创新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
1. 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研究与开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体系。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新技术是最具有潜力的创新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
2. 人才创新体系人才创新体系是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通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作平台来实现创新发展的体系。
3. 制度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是重点在于创造相适应的制度环境,以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环境。
在这一方面,关键在于政策制定,如法律、产权等各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路径1. 突破科技瓶颈,推进产学研技术合作。
企业是实施创新的主体,而科研机构则是创新基础和创新单位,但二者缺乏互补和协调,信息不畅,技术上也相互脱节。
通过产学研技术合作,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创新更加紧密。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创新和知识产权是相辅相成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成果的合法权益,同时激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积极性。
3. 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支持相关的研究开发工作,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需要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
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协调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科学策划和有效监管,可有效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运作能力。
三、促进创新的措施1. 优化支持产业发展创新政策,打破创新障碍。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关键是加强政策导向、发挥政策支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障碍,提高政府部门与各领域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调控力、引导力和服务能力。
科技与创新题库
![科技与创新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c1b97c0ff78a6529647d5343.png)
绍兴市继续教育科技与创新题库(1)、请分析其用了哪些思维形式。
(BC)A、联想B、灵感C、顿悟D、习惯2、2006年浙江省提出了(CD)口号。
A、创新强省B、创业富民C、科技强省D、创新型省份3、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分支发展到现在的(C)多门。
A、4000B、5000C、6000D、70004、“新经济增长理论”是(B)提出的。
A、熊.彼特B、保罗.罗默C、彼得.德鲁克D、R.范艾肯5、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
A、4万B、5万C、6万D、9万6、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A)。
A、向科学进军B、自力更生C、独立自主D、向科学迈进7、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C)。
A、1965年B、1966年C、1967年D、1968年9、《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B)以上。
A、2%B、2.5%C、3%D、3.5%1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B)以上。
A、50%B、60%C、70%1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制定了(A)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A、4B、5C、7D、812、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B)。
A、马克思B、马斯洛C、杜威D、斯金纳14、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融合聚变,以获得创新突破是(B)。
A、想象B、综合C、联想D、归纳15、对所见现象产生与之具有某种关联的大跨度直接思维叫(C)。
A、想象B、综合C、联想D、归纳16、被启迪的某种心理状态,它会引发某种顿悟的叫(A)。
A、灵感B、直觉C、联想D、顿悟17、没有受到多少教育,有成千上万的发明创造的伟大的发明家是(C)。
A、费曼B、德雷克C、爱迪生D、吉尔福特18、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是(A)。
A、门捷列夫B、维勒C、爱迪生D、肖夫斯唐姆19、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在(B)。
创新型经济和结构跃迁的理论梳理
![创新型经济和结构跃迁的理论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f3f41beaf1ffc4ffe47acd8.png)
创新型经济和结构跃迁的理论梳理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许多学者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迄今为止,创新理论已经发展成两个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进化理论的主题下,这两个分支又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这些思想对江苏省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技术创新理论及其新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
1912 年,熊彼特在其以德文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开创了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发展的先河。
他认为,经济若没有创新,则是一个静态的、没有发展和增长的经济。
经济之所以不断发展,是因为在经济体系中不断地引入创新。
此后,许多的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表述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具有两方面基本内涵:一是新颖和非连续性,二是必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
纵观国外经济学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技术创新源动力、创新与市场结构选择、扩散问题等诸多方面。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
其新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赛·施瓦茨、理查德·列文、海莱纳等等。
他们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1)新技术推广模式。
这主要是爱德温·曼斯菲尔德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
对新技术推广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了影响新技术在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推广的经济因素。
他对“模仿”和“守成”的研究是他对创新理论的重要发展。
2)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
熊彼特在论述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是假定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实现的,他没有就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问题作出具体说明。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031f6aa98271fe910ef909.png)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一、名词解释: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
发展创新的八个关键点
![发展创新的八个关键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6ce59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e.png)
发展创新的八个关键点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持续进步和提高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八个关键点,帮助实现创新的发展。
1.提供良好的教育系统: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国家需要投资于教育,培养出有创造力、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
教育系统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技能。
创新靠的首先是人才,只有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保证创新的发展。
2.建立创新文化:文化对于创新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可以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思维活跃,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文化还需要包容性和鼓励性,使每个人都感到可以发表独立见解和提出创意。
3.投资研发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投资于研发和科学技术。
国家和企业需要为研究人员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设施,以便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和实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推动创新的进程,并创造出更有创新性和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4.推动跨界合作:为了实现更多的创新,需要跨不同学科和行业的合作。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和创意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理念和创新解决方案。
政府和企业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跨界合作和交流。
5.鼓励创业精神: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需要培养创业精神。
创业家经常具备创新眼光和冒险精神,他们有能力将新的想法付诸实践并推动创新。
政府和企业需要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创业家实现他们的创新梦想。
6.保护知识产权:创新的发展需要保护知识产权。
这可以鼓励创新活动,为创新者提供一定的保护和回报,并防止抄袭和侵权行为。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提高企业、学者和研究者的创新积极性。
7.和创新政策:政府需要制定和相应的政策,促进创新的发展。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鼓励研究和开发、奖励创新成果、提供创新资金、简化创新流程等。
政策需要灵活和适应变化,以便应对创新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8.强调可持续创新:创新的发展需要关注可持续性。
创新解决方案应当注重环境友好和社会可持续性,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创新应当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为社会带来长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baaa7fdaaea998fcd220e50.png)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鼓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期,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功效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期,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份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获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
”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主要有以下几点:(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
(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f5ca64af1ffc4ffe47acd8.png)
浅谈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摘要:国家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依次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与军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本文主要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发生发展、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以及思路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体系组成1.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产生与发展1.1创新理论的发生发展创新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领域,在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中就提到了这一概念。
文章中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并将创新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方式;③开拓新的市场;④寻求新的原材料供应源;⑤采取新的组织模式。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包括三个重要方面:①技术创新思想;②制度创新思想;③观念创新思想。
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国家创新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国学者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基本明确其含义,即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并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
该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
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之间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2]。
1.2创新体系的发生发展在创新理论提出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通过对技术变革、扩散与转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前人的创新思想进行了推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术创新理论。
虽然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但是面对一些问题还是无法解答,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2053(2003)05-0533-06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王春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732)摘 要:根据拉卡托斯有关理论体系的理论硬核及其保护带的论述,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八个基本假定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认识。
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这种流动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国家边界对于这种科技知识的流动是有影响的;国家专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种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与方向;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又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增长实绩;国家创新体系也存在着制度失效问题;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硬核;基本假定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08-05作者简介:王春法(1963)),男,山东乳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创新研究。
根据拉卡托斯的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应该有其理论硬核和保护带。
其中,理论硬核是由一个或一组核心命题组成的,它既是该理论赖以进行理论推演的出发点,又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南。
不仅如此,这种理论内核本身又是不可反驳的。
一旦出现了对于这种理论内核的挑战,则意味着该理论体系需要进行重大修正,以适应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的需要。
与此相反,保护带是可以挑战并且不断进行修正的。
在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主要表现为对这种保护层的丰富和完善。
[1]那么,具体到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而言,其理论硬核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硬核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基本假定。
1 国家创新体系首先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应该承认,所谓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 -tion System,NIS)就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就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
事实上,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这种战略资源对于一国的国际竞争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现代经济学在将科学技术从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科学技术知识如何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中,除了以各种商品和产品形式体现出来的物流以及以资金形式体现出来的资金流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以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知识流。
一般说来,国家创新体系方法强调技术和信息在人们、企业以及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所在,创新和技术发展是该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这个系统包括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创新支撑服务机构(中介)、政策制订部门(政府)、金融部门、法律、文化等都参与并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进行。
因此,一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绩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状况:如果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现有的经济系统之内的循环流转非常通畅,那么,我们就能够肯定地说这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健康的;反之,我们则认为这个问题的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校正其缺陷。
因此,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也是我第21卷 第5期2003年10月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21No.5Oct.2003们进行技术创新政策设计的一条基本原则。
2 科技知识的循环流转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组成部分与相互关系的属性直接决定着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各种不同的层面上,因而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
(1)在国际层面上,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涉及到国际范围内的知识流动,其实质就是科技全球化,包括研究开发国际化,企业间的策略性技术联盟以及区域和全球科技合作等。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发达国家在研究开发方面每投资100美元,发展中国家就可以从中获得25%左右的收益;美国每投资100美元的研究开发支出,中国就可以获得4美元的收益。
[2](2)在国家层面上,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扩散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里,除了政府科研院所、大学以及企业以外,还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中介机构,甚至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国家专有因素也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的拓荒精神和日本不能容忍失败者的社会氛围对两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在企业层面上,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生产者-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除了内部的研究开发活动以外,更多地是通过与其供应商与创新产品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来完成创新过程的。
一个企业的创新实绩不仅取决于供应商所提供的技术装备情况,同样也取决于用户对企业产品所提出的技术性能要求,而这种要求实际上就代表未来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
[3](4)在个人层面上,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作为拥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个人在不同机构之间的流动以及同行之间的相互启迪与帮助。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遇到技术难题时,往往会向其他机构或企业的同行求助;此外,各式各样的专业研讨会也是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最好方式。
应该指出,在所有这些层面的相互作用之中,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发生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上,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国家的存在又规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空间,因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败。
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从使用者那里获得有关研究开发选题与技术方向的灵感,而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又从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那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须的科技知识,而扩散者则在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就企业层面而言,生产者是从用户那里获得有关创新产品的最初灵感的,而且创新产品进一步改进的思路往往也是由用户提供的,而用户也依赖生产者的科技活动使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没有这样一些相互作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就不可能实现。
3 创新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其实质是学习根据郎德威尔教授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到学习、搜索和探索的过程,其结果则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型组织和新市场。
因此,/导致知识储备增长的学习过程是现代经济动力的基础0,而/学习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的源泉0[4]。
在他看来,学习是与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例行活动联系在一起出现的,并且为创新过程生产出重要的知识投入,因此,创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工厂就是实验室0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在这里,他区别出三种学习方式,即旨在提高生产作业效率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旨在提高复杂系统的使用效率的用中学(le -arning by using)和导致产品创新的用户-生产者相互作用型学习(learning by interacting)。
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所谓学习首先是在企业层面上进行的,它既包括企业内部不同经营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型学习,也包括企业彼此之间以及企业向社会的学习。
由于现代企业技术基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的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企业积累知识、创新和成长的关键的动力机制,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企业就会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
但是,全球化与迅速发展的技术进步使新技术和创新思想的来源日益多样化并且大多处于企业的直接控制以外。
[5]#534#科 学 学 研 究第21卷学习也可以在国家层面上进行。
在郎德威尔所确认的三种学习形式之中,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特别强调相互作用型学习,并且将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学习形式。
经济学习的结果必然是一整套与经济或工业调整相关的能力。
一般来说,任何经济中都会有一种超组织(supra-organizational)的能力,或者说制度能力,它不属于某一单个组织但为许多机构所共享,隐含在涵盖公私部门的制度之中。
所谓国家经济学习系统(national system of economic learn-ing),事实上就是寻求将这些组成因素与操作系统一致起来,以促进模仿性学习。
[6]在国际层面上同样也可以进行学习。
这是因为,国家的制度特征会导致企业学习与知识形成的不同国家方法,而且这又会约束跨越国界的知识分享和组织间学习。
这些约束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引起的,特别是有关知识形成、劳动力市场以及职业系统的差异。
在这里,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理解学习的重要性,而在于学习的效率,而这种学习效率又取决于不同子系统的契合程度[7]。
郎德威尔等人在1994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明确提出,竞争模式的变化意味着相互作用型学习已经成为决定个人、企业、区域和国家竞争地位的最重要因素,[8]因而客观上要求企业和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而不是单方面的或者说是单边的学习。
4国家边界对科技知识的流动是有影响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主要是在一国疆界范围之内进行的,国家边界对于知识流动来说是有影响的。
它表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空间,因而它对于知识流动的影响方式及程度也是大不相同的。
一般说来,国家边界对于国家创新体系实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地理上的亲近有助于促进国家创新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交流;(2)文化上的亲近使这种交流更为便利,也更容易进行;(3)制度上的亲近可以减少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时的磨擦和冲突。
由此可见,国家边界的突出作用在于减少或者是增加国家创新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所必须付出的交易成本:如果这种相互作用是在一国边界之内进行的,这种交易成本会因为地理、文化和制度上的亲近而大幅度减少;如果这种相互作用是跨国界进行的,则这种交易成本会因为地理、文化和制度上的距离而增加。
郎德威尔教授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贡献不仅于提出了用户-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角度或者说分析框架,而且在于建立了一种说明国家边界为什么对于技术创新如此重要的理论体系。
用纳尔逊的话来说,国界的重要看来是清楚的,但不清楚的是它多么重要和怎么重要,而郎德威尔恰恰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