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离子注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离子注入
4.1离子注入设备与工艺 4.2核碰撞和电子碰撞 4.3注入离子在无定形靶中的分布 4.4注入损伤 4.5热退火

离子注入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开 始发展起来的掺杂工艺,它在很多方 面都优于扩散工艺.由于采用了离子 注入技术,推动集成电路的发展,从 而使集成电路进入了超大规模.
扩散是一个化学过程,离子注入是一个物理过
过程是一非平衡的物质过程, 是一种掺杂工艺。
性质。
4.1离子注入设备与工艺
离子注入系统
离子注入系统: 应具备合适的可调能量范围和 束流强度,能满足多种离子的注入, 有好的注入均匀性以及无污染等性 能。 离子注入系统通常分为三部分: 离子源、加速器和终端台。
离子注入机 源:采用气态源、固态源,大部分氟化物PF5,AsF5,BF3
什么是离子注入
是离子被强电场加速后 注入靶中,离子受靶原子阻 止,停在其中,经退火后, 杂质进入替位位置,电离成
离子注入的基本过程
将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携带该
元素的分子经离化变成带电 的离子 在强电场中加速,获得较高 的动能 注入材料表层(靶)以改变 这种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
为具有电活性的杂质,这一
注入离子 R:射程(range) 离子在靶内 的总路线长度 Rp:(平均)投影射程 (projected range) R在入射方 向上的投影
R
Rp
散射过程
Rp:纵向标准偏差(Straggling) 投影射程的平均偏差 R:横向标准偏差(Traverse straggling) 垂直于 入射方向平面上的标准 偏差
任何一个注入离子,在靶内所受到的碰撞是一个随机过程。如果注入的离子 数量很少,它们在靶内分布是很分散的,但如果注入大量的离子,那么它们 在靶内将按一定统计规律分布。
纵向分布
离子注入的实际浓度分布用高斯函数表示
n( x )
1 xR QT p exp 2 2 R p R p
离子 速度 式中,k 是一个与入射离子的原子序数及质量、靶材料的原子 序数及质量有关的比例系数。在粗略近似下,对非晶靶来说,k为常数
3. 射程估算
a. 离子注入能量可分为三个区域: 低能区— 核阻滞能力占主导地位,电子阻滞可被忽略; 中能区— 在这个比较宽的区域,核阻滞和电子阻滞能力同等重要, 必须同时考虑;
使杂质分布为设计形状。
9
离子注入有别于扩散工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可以用质量分析系统 获得单一能量的高纯 杂质原子束,没有沾污 。因此,一台注入机 可用于多种杂质。此外,注入过程是在真空 下即在本身是清洁的气氛中进行的。
2 、 注入的剂量可在很宽的范围( 1011 - 1017
1963年,林华德、沙夫、希奥 特,首先确立了LSS理论,认为注 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
独立的过程: a. 核碰撞/阻止; b. 电子碰撞/阻止。 总能量损失为两者之和

核碰撞:指注入离子与靶内原
子核之间的相互碰撞。由于入 射离子与靶原子的质量一般为 同一数量级,因此每次碰撞后, 注入离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 并失去一定的能量,如果靶原 子获得的能量大于束缚能,就 会离开晶格位置,进入晶格间 隙,留下空位,形成缺陷.
离子/cm2)内变化,且在此范围内精度可控制 到±1%。与此相反,在扩散系统中,高浓度时 杂质浓度的精度最多控制到 5 - 10 % , 低浓度 时比这更差。
3、离子注入时,衬底一般是保持在室温或温
度不高(≤ 400℃), 因此,可用各种掩模 (如氧化硅、氮化硅、铝和光刻胶)进行选 择掺杂。在制备不能采用扩散工艺的器件时, 这为独特的自对准掩模技术的设计提供了很 大的自由度。 4、离子束的穿透深度随离子能量的增大而增 大,因此,控制同一种或不同种的杂质进行 多次注入时的能量和剂量,可以在很大的范 围内得到不同的掺杂剂浓度分布截面。用这 种方法比较 容易获得超陡的和倒置的掺杂截 面。

2

注入离子的二维分布
在一级近似情况下,高斯分布只在 峰值附近与实际分布符合较好
n( Rp ) N max
单位面积注入的离子总数 标准偏差与RP近似关系
QT 2 Nmax Rp
QT 2 Rp
2 M 1M 2 R p Rp 3 M1 M 2
5 、离子注入是非平衡过程,因此产生的载流子
浓度不是受热力学限制,而是受掺杂剂在基质晶 格中的活化能力的限制。故加入半导体中的杂质 浓度可以不受固溶度的限制。 6、离子注入时衬底温度较低,避免高温扩散所 引起的热缺陷。 7、由于注入是直进性,注入杂质是按照掩模的 图形垂直入射,横向效应比热扩散小,有利于器 件特征尺寸缩小。 8、离子注入是通过硅表面的薄膜入射到硅中, 该膜起到了保护作用,防止污染。 9、容易实现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掺杂。

+

横向效应
• 横向效应指的是注 入离子在垂直于入
射方向平面内的分
布情况。 • 掩膜边缘的杂质浓 度是中心浓度的
50%。
一束半径很小的离子束,沿垂直于 2 x Rp 1 z2 1 y2 exp 靶表面的 x方向入射到非晶靶内, f ( x, y, z ) 2 2 2 (2 )3 2 R p YZ 2 Y Z R p 注入离子的空间浓度分布为:
高能区— 电子阻滞能力占
主导地位,核阻滞可被忽略。 超出实际应用范围; b. Sn(E) 和 Se(E) 的能量变 化曲线都有最大值。分别在低 能区和高能区; c. 两条曲线交点存在一个 临界能量E2,也称为Ec。不同 靶和注入离子,Ec值不同。
4.2 注入离子在无定形靶中的分布
非晶靶中注入离子的浓度分布
很长的拖尾。
离子束从<111>轴偏斜7°入射
入射离子进入沟道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沟 道效应,只有当入射离子的入射角小于某 一角度时才会发生,这个角称为临界角
沟道效应与离子注入方向的关系
沟道效应与单晶靶取向的关系
硅的<110 >方向沟道开口约1.8 Å, <100 >方向沟道开口
110
111
约11.22 Å, <111>方向沟道开口介
于两者之间。因此,沟道效应 依<110 >、 <111>、 <100 >顺序减 弱。
100
倾斜旋转硅片后的无序方向
实践表明,沟道效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单晶靶的取向 离子的注入方向 离子的注入能量 注入时的靶温
注入剂量
将沟道效应降低到最小:
a. 在晶体上覆盖一层非晶体的表面层:常用非晶覆盖材料是一 层薄氧化层。使离子束方向随机化,离子以不同角度进入晶片; b. 将晶片晶向偏转:大部分注入系统将硅片倾斜7°,并从平边 扭转22°; c. 在晶片表面制作一个损伤层:在晶片表面注入大量硅或锗可 以损伤晶片表面,在晶片表面产生一个随机层。
程. 所谓离子注入技术,就是将需要作为掺杂剂 的元素原子离化,转变为离子,并将其加速 到一定能量( 50--500keV )后,注入到晶片 表面,以改变晶片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离子注入就象用枪将子弹打入墙中一 样.子弹从枪中获取是量的动量,射入到墙 体内停下.离子注入过程中发生相同的情形, 替代子弹的是离子,掺杂原子被离化、分离、 加速形成离子束流,注入衬底Si片中,进入 表面并在表面以下停下。
子和束缚电子的相互作用,而且与靶内原子 核的相互作用也必须考虑。 1963年,林华德、沙夫、希奥特,首先确立 了注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过程: 核碰撞和电子碰撞,总能量的损失为它们的 总和。
4.1 核碰撞和电子碰撞(LSS理论) LSS理论——对在非晶靶中注入离子的射程分布的研究
射程分布(LSS)理论 带有一定能量的入射离子在靶 材内同靶原子核和电子相碰撞,进 行能量交换,最后静止。
-dE/dx:能量损失梯度 能量为E的入射 粒子在密度为N 的靶内走过x距 离后损失的能量
dE Sn E S dx
e
E
E:注入离子在其运动路程上任一点x处 的能量
Sn(E):核阻止本领
Se(E):电子阻止本领
能量E的函数
N: 靶原子密度 ~51022 cm-3 for Si
横向效应不但与注入离子的种类有关,也与入射离子的能量有关。
35 keV As注入
120 keV As注入
横向效应影响MOS晶体管的有效沟道长度。 (扫描电镜照片)
离子注入的沟道效应
非晶靶:原子排列杂乱无章,入射粒子的碰撞过程是随机的, 受到的阻滞为各向同性,入射离子从不同方向射入靶中将得到相同 的射程。 单晶靶:原子的排列是有规则和周期性的,靶原子对入射离子
1.核阻止本领

核阻止:注入离子与靶内原子核碰撞能量的损失 能量为E的注入离子在单位密度靶内运动单位长度时,损失给靶原子核的 能量。
dE S n E dx n

能量为E的一个注入离子与靶原子核碰撞,离子能量转移到原子核上,结 果将使离子改变运动方向,而靶原子核可能离开原位,成为间隙原子核, 或只是能量增加。
通过加热分解气态源,使其成为带电离子P+,B+,As+,通过加速管,使它们 在管内被电场加速到高能状态,注入到Si片中
注入方法

百度文库
直接注入 离子在光刻窗口直接注入Si衬底。射程大、杂质重时用。

间接注入; 通过介质薄膜或光刻胶注入衬底晶体。间接注入沾污少, 可以获得精确的表面浓度。

多次注入 通过多次注入使杂质纵向分布精确可控,与高斯分布接近; 也可以将不同能量、剂量的杂质多次注入到衬底硅中,
的阻滞作用取决于晶体的取向,是各向异性的,入射离子从不同方
向射入靶中将得到不同的射程。 沟道效应:当对晶体靶进行离子注入 时,如果离子注入的方向与晶体的某个晶 向平行,注入深度就有可能比较深,大于 在非晶靶中的深度,产生沟道效应。
沿<110>晶向金刚石结构模型
出现沟道效应,则很难控制注入离
子的浓度分布,会使分布产生一个

电子碰撞:指注入离子与靶内
自由电子以及束缚电子之间的 碰撞,这种碰撞能瞬间形成电 子空穴对。由于两者的质量相 差很大,每次碰撞注入离子能 量损失小,散射角度小,运动 方向基本不变。
阻止本领(stopping power): 材料中注入离子的能量损 失大小。单位路程上注入 离子由于核阻止(Sn(E)) 和电子阻止(Se(E) )所损失 的能量 。 核阻止本领Sn(E) :来自靶原子 核的阻止。 电子阻止本领Se(E) :来自靶内 自由电子和束缚电子的阻 止。
缺点

会在晶体中引入晶格损伤 产率低 设备复杂,投资大
基本概念
靶:被掺杂的材料称为靶
散射离子:一束离子轰击靶时,其中一部分离
子在靶表面就被反射了,不能进入的离子称散 射离子。 注入离子:进入靶内的离子称注入离子
4.1 核碰撞和电子碰撞
离子注入不仅要考虑注入离子与靶内自由电
在 x = RP 的两侧,注入离子浓度对称地下降, 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峰值附近与实际分布符合较 好,当离峰值位置较远时,有较 大偏离。
注入离子的二维分布
注入离子的真实分布

真实分布非常复杂,不 服从严格的高斯分布 硼比硅原子质量轻得多, 硼离子注入就会有较多 的大角度散射。被反向 散射的硼离子数量也会 增多,因而分布在峰值 位置与表面一侧的离子 数量大于峰值位置的另 一侧,不服从严格的高 斯分布。 砷等重离子和硼轻离子 的分布正好相反。
低能量时核阻止本领随能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而在某个中等能量达到最大值,在
高能量时,因快速运动的离子没有足够的时间与靶原子进行有效的能量交换,所以核 阻止变小。
评价
核阻止过程可以看作是一 个入射离子硬球与靶核硬球之 间的弹性碰撞。但实际的离子 注入系统,情况比两硬球碰撞 复杂得多:
三维空间 有效势场 电子屏蔽作用 Sn(E) 的计算比较复杂, 无法得到解析解,通过数值计 算可以得到曲线形式的结果。
2.电子阻止
在LSS 理论中,把固体中的电子看作为自由 电子气,那么电子阻滞就类似于黏滞气体的 阻力,即:电子对离子的影响很像一个粒子 在流体中的移动。
dE S e E dx e
电子阻滞本领
在注入离子的常用能量范围内,电子阻滞能 力的大小与入射离子的速度成正比:
Se E Cvion kE1/ 2 , k 0.2 1015 eV1/ 2c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