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贵族墓葬的生死观及世俗功用_以中原地区为例的考察

合集下载

以鲁南、鲁西南地区汉民俗丧葬为例论文

以鲁南、鲁西南地区汉民俗丧葬为例论文

以鲁南、鲁西南地区汉民俗丧葬为例论文
以鲁南、鲁西南地区汉民俗丧葬为例摘要本文以鲁南地区汉民族丧葬为例,主要阐释汉画像中汉人的升仙思想及与此相关的打鬼辟邪思想。

古人的升仙,登天思想由来已久(本文不再多作赘述),在汉画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题材,如“羽化而登仙”、“十二神兽逐凶恶”、“乐舞图”等等。

这些图像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汉人的古代生活情况及死后对再生的一
种渴望。

关键词丧葬升仙辟邪迷信思想
汉代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与习俗密切相关。

鲁南及鲁西南是山东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出土地。

在这个区域内,济宁、枣庄的画像石则更是出现年代早,延续时间长,分布也最为密集。

约从武帝后期至西汉末,是济宁、枣庄画像石的初步发展期。

这时期的画像石,在本区域的各县市中多有出土。

而在山东的其它地方,例如临沂、泰安地区,此时期只能偶尔见到画像石。

由于地域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文化的区域特征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目前,济宁、枣庄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多数集中在嘉祥、济宁郊区、曲阜、邹城、微山、滕州、枣庄郊区7个县区境内,金乡、鱼台、梁山、汶上、兖州、泗水、峄城则数量较少。

就嘉祥等7县区而言,画像石分布也不均匀,大体看来,它们主要。

汉代陶仓明器所反映的生死观及社会现实

汉代陶仓明器所反映的生死观及社会现实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8Vol.1511 陶仓明器《文选·藉田赋》李注引《月令章句》载:“谷藏曰仓,米藏曰禀。

”《周礼·禀人》郑注:“藏米曰禀。

”《说文·仓部》曰:“仓,谷藏也。

”可见方形的仓和禀按其储藏物的不同而叫法不同,藏谷物的为仓,藏米的曰禀。

结合近几年有关学者对仓和禀的界定,陶仓(房)应是平面为方形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的房屋形储粮明器[1]。

春秋晚期秦墓中出土的陶仓明器,应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出土陶仓明器,如甘肃毛家坪战国墓[2]。

因此,有学者认为随葬陶仓明器应是秦人特有的葬俗之一。

至西汉早期,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以陶仓为随葬明器的现象普遍出现,如甘肃、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甚至远至南方地区的广东广州墓葬中都有发现,但此时陶仓明器仅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墓葬中。

西汉中期以后,这种葬俗一方面在地域上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也不再仅限于高等级墓葬了,且从早期以实物原型为依据制作的模型逐渐演变为简略、小型、模式化的陶仓,有的制作精美考究且带有釉色,更多的则是灰陶质地。

到东汉时期,陶仓明器已是一种全国性的随葬器物,且到东汉中晚期逐渐开始流行二层、四层甚至七层的多层仓楼[3]。

西安东郊出土的25件陶仓中有的在肩部朱书“黍粟”“小麦”等字,说明这一时期对于粮食谷物的储存已开始选用不同结构的粮仓[4]。

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陶仓,盖顶上立一振翅陶鸟,可见那时粮仓上常有鸟雀啄食稻谷,解决的办法是用竹蔑编成网隔在风窗上。

河南焦作东汉墓中出土的彩绘陶仓楼,前有院落,后为四层仓楼。

随葬模型陶仓明器的葬俗从汉代开始在地域和空间上迅速扩展,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丧葬习俗,一方面与这一时期“事死如事生”的特殊葬俗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无关系。

因此,对于出土陶仓明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丧葬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丧葬观念发生转变的社会根源所在。

揭秘:汉朝的厚葬之风是如何形成的?探索汉朝的丧葬习俗

揭秘:汉朝的厚葬之风是如何形成的?探索汉朝的丧葬习俗

揭秘:汉朝的厚葬之风是如何形成的?探索汉朝的丧葬习俗说到汉朝的丧葬习俗,很多人会想到厚葬,实际上厚葬并非从汉代开始兴盛,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兴起。

.汉以前的厚葬风丧葬习俗是社会历程的多棱镜,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映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当时人们对死亡的认知,汉王朝前后历经400余年的时间,丧葬习俗不可能一成不变。

一、春秋时期,百家争鸣1.儒家的看法春秋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孝道观念对往后几千年的丧葬习俗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敬其所尊,爱其所亲。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句话本身只是希望人们对待死去的人可以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受到尊敬和爱戴,并未切实倡导或者促成厚葬行为的出现,相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反而提倡节俭以及适度,要符合周礼,而过度和不及都是不被儒家提倡的背礼行为,且在孔子看来,丧礼的奢简并不是判断孝义的标准。

“儒家鼓励人们对葬礼采取比较重视的态度。

真正的儒家倡导厚葬是从孟子开始,孟子为其母送葬,其弟子充虞认为他制作的棺木太过奢华。

可见儒家的丧葬观到了孟子时已与孔子大不相同,由此厚葬也被冠以礼和孝的美名。

只不过孝道观念在之后各朝代统治者的理念中被逐渐拔高,成为导致厚葬的直接动因。

另一点就是有学者认为汉代的厚葬之风是缘由于汉承秦制,从秦代继承发展而来的,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首先秦受法家思想影响很深,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使法家思想深入统治者和大部分民众的内心,而早期法家在丧葬方面提倡薄葬,他们大都是实用主义者另外,在河南三门峡、睡虎地秦墓中虽有兵器和竹简出土,但由于这些地区墓葬多是征战牺牲的秦军将士、官吏,所以这些随葬品对他们来说是生前经常使用的器物,也属于实用器物。

2. 法家的角度而后法家思想发展到韩非时其丧葬观也发生了变化,韩非对儒家的厚葬和墨家的节葬都未做出批评,而是各论了两家之短长,主张取其中庸,因此到了战国后期,历代秦王的陵寝占地面积逐渐变大,在陵墓旁修建各种陪葬建筑,但从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来看却并非厚葬,秦东陵一号陵园即昭襄王陵南部主墓被盗,盗掘出竹简、漆木高足豆、玉片等物,都是一些日常实用之物,并无任何奢华的珍宝和制作的明器。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摘要:东汉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阶层的埋葬制度,而且便于更全面认识汉代丧葬等级制度。

通过对考古发掘并已基本认定的东汉王墓、王后墓的考察,结合文献记载,从墓葬的地面建制、墓葬形制、随葬品、玉衣制度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汉代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目前通过考古发掘并能基本认定的东汉王墓、王后墓共8座,依时代早晚为: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自杀于永平十年(67)的广陵思王刘荆①;山东临淄金岭镇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平十三年(70)的齐国炀王刘石②;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元二年(90)的中山简王刘焉及其王后的合葬墓③;山东济宁肖王庄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元十三年(101)的任城孝王刘尚④;河南淮阳北关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延光三年(124)的陈国顷王刘崇⑤;河北定县43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熹平三年(174)的中山国穆王刘畅⑥;江苏徐州土山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东汉中晚期的某代彭城王或王后⑦;山东济宁汉墓,墓主被认定为东汉晚期桓灵之际的任城王刘博或刘佗的妻子⑧。

各墓虽然都多次被盗,但墓葬形制基本完好,也残留有一定数量的随葬品,仍然显示了诸侯王墓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地面建制1.墓园文献记载,东汉王墓有庙类建筑,辟有神道,墓前立有石像生。

如《后汉书·东海恭王疆传》载:“匠作大将留起陵庙。

”《后汉书·安城孝侯赐传》载:“(光武)帝为(赐)营冢堂,起祠庙,置吏卒,如春陵孝侯。

”《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载中山简王刘焉死,“诏济南、东海二王皆会,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作者万余人。

”⑨《水经注·易水》载:“中山简王焉之葬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石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

从汉末墓葬中看社会阶层变迁与文化传承

从汉末墓葬中看社会阶层变迁与文化传承

从汉末墓葬中看社会阶层变迁与文化传承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间汉武帝统一天下,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墓葬作为汉朝社会阶层变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汉末墓葬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的阶层结构变迁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本文将从汉末墓葬中探讨社会阶层的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情况。

首先,汉朝墓葬的规模和装饰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

随着王朝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贵族阶层。

他们在墓葬上倾注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展示了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在这些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规模的墓地、豪华的墓穴和丰富的陪葬品。

这些现象表明贵族阶层的繁荣和富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其次,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和艺术品揭示了当时文化传承的情况。

墓葬中的陪葬品往往是古人对生活的一种寄托和追求。

不同社会阶层的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和艺术品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点。

例如,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金银器皿和织锦等反映了他们对奢侈和美的追求;而平民墓葬中出土的工具、日用品等则体现了他们精简朴素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汉末时期的文化传统。

第三,代表身份地位的墓志铭和墓葬布局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迁。

墓志铭是墓葬中用来纪念逝者的碑文,记录了逝者的生平和贡献。

不同社会阶层的墓志铭内容和形式有所差异。

贵族墓志铭通常会夸大逝者的功绩和家世,富丽堂皇,以凸显其地位的高贵和名望;而平民阶层的墓志铭则更加朴素,侧重于对逝者的悼念和表达亲情。

此外,墓葬的布局也常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迁。

贵族墓葬通常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平民墓葬则相对简单,规模较小。

最后,墓葬形制和风格的变化也可作为研究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的线索。

汉朝墓葬的形制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墓葬多以砖石墓和木椁墓为主,呈现出简洁朴素的风格;而后期的墓葬逐渐出现了砖木结构、石室墓和石窟墓,更加豪华和精美。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也揭示了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和当时的文化传承情况。

试论一世终亡汉代列侯的墓葬

试论一世终亡汉代列侯的墓葬

汉代分封的列侯数量众多,其中多数是正常就国并延续有子嗣侯爵,但也有少量为仅有一代的列侯,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这种一世终亡的列侯墓葬也有所发现。

造成列侯一世终亡的原因有很多,如早亡无子嗣、坐酎金失侯、谋反被治罪、有罪被免、身份特殊无后等,这也使得相关墓葬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不同,进而体现出相应的特殊性。

一、因早亡无子嗣而终亡的一世列侯墓葬汉代的诸多列侯中,有些人年纪很小即成为始封列侯,享受侯爵之禄,也有少数人年岁不大尚无子嗣就早早去世,侯国也因此被除,成为早亡无子嗣而终亡的一世列侯。

目前考古出土的这种一世列侯的墓葬较少。

西汉时期的有安徽巢湖北山头M2[1],笔者认为墓主很可能为东成侯刘良,位于其东北侧的M1为其异穴合葬的夫人墓[2]。

东汉时期的墓葬如江苏睢宁刘楼东汉M1,墓内出土一具六岁左右男性的遗骸,简报认为墓主可能是一名早亡的被封侯爵的儿童[3],笔者认为该墓内原葬有一对成年列侯夫妇和一个早殇儿童,三者属同一家庭[4],本文对此墓不再多作讨论。

试论一世终亡汉代列侯的墓葬**本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秦汉社会生活与制度的考古学研究”(项目编号:22JJD770045)的阶段性成果————————刘尊志(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天津300350)【关键词】墓葬;汉代;列侯;一世终亡【摘要】汉代分封的列侯数量众多,由于各种原因,少数列侯仅有一代而无后代列侯的延续,形成一世终亡的情况。

考古发现也见有一世终亡的汉代列侯墓葬,体现出与墓主因早亡无子嗣、坐酎金失侯、谋反被治罪、有罪被免、身份特殊无后等有关的内容。

一世终亡汉代列侯的墓葬具有自身特点和特征,墓葬与墓主的特殊性对开展汉代列侯及其墓葬、有关丧葬内容等的综合研究可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参考作用。

巢湖北山头M2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图一)。

封土被破坏。

长斜坡式墓道位于墓坑东侧,底部自上而下分三段铺垫荒草、树枝条及薄木板等。

汉代丧葬礼俗探析

汉代丧葬礼俗探析

汉代丧葬礼俗探析论文关键词:汉代,丧葬礼俗,缘故,阻碍论文摘要: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丧葬礼俗很是突出,它是在秦的基础上得以不断进展和完善的。

而形成它的缘故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

固然,汉代丧葬礼俗对那时社会产生了必然的成效,并对现今社会也产生了必然的阻碍。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份,“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同时,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一起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因此,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基层文化交织的风俗。

”[1]因此,研究它关于咱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专门大意义。

本文仅就汉代的丧葬礼俗作一粗略的分析,不妥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一汉代丧葬礼俗,内容很是复杂多样。

在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中普遍存在。

之因此能如此,缘故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

一、“灵魂不灭”观念的阻碍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从说明,从而对身旁的事物存在恐惧与敬畏,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信仰。

伴随着这种信仰,人类不断熟悉周围事物,与此同时,人类也试图对自身的存在作出说明,为了说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身故现象,灵魂说应用而生。

前人以为人身后肉体消失,但灵魂不灭,仍能参与和阻碍人们的一些活动。

这种观念一产生便迅速盛行,至汉代仍为各阶级的人们所推崇。

汉代人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此注重把死人看成生人看待。

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平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可能仿照现实中的衡宇,随葬品尽可能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乃至将衡宇、田地和家禽、家畜之类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

完全用现实生活来为死者构造地下世界,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2]。

这种现象在许多汉墓中均有发觉,如古城汉墓,墓葬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砖彻多室墓,由墓道、通道、前室、后室和耳室几部份组成。

由一项汉代葬俗浅析汉代人的灵魂观念

由一项汉代葬俗浅析汉代人的灵魂观念

由一项汉代葬俗浅析汉代人的灵魂观念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葬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灵魂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对汉代葬俗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汉代人的灵魂观念。

一、汉代灵魂观念的来源汉代的灵魂观念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在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重精神,轻物质”的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物质只是它的附庸。

在灵魂方面,儒家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并可以存在于世界各地。

而道家则认为灵魂可以在死亡之后成为不死之身,成为神仙或者如道家所讲的“长生不死”。

二、汉代葬俗的分析1、丧礼在汉代,丧礼十分重要,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丧期阶段、归葬阶段。

在准备阶段,家族成员要准备好祭品、服装等物品,准备迎接亲属的灵魂回到家族的祖坟之中。

在丧期阶段,亲属要遵循丧制,摆放祭品并进行各项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在归葬阶段,家族成员要将逝者的遗体安葬在祖坟中,并为其塑造木、土、石像等,以保全子孙的骨肉。

2、俗葬和封建祠庙在汉代,俗葬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人们会将逝者安葬在墓地或者冢墓之中,以便家族成员在未来能够进行祭拜。

此外,封建祠庙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葬俗。

祠庙是特别为某一位封建君主或其他有特殊功勋的人而建造的,家族成员可以在祠庙前焚香祭拜。

3、灵魂的返乡和分离汉代的灵魂观念认为,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保留并返回故乡。

因此,家族成员在为逝者安排墓地的时候,通常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

此外,汉代人还认为,灵魂不仅可以返回故乡,还可以在地下重获新生。

他们认为,逝者的灵魂在死后会经过地下的“轮回”,以获得“新生”的机会。

因此,在灵车陪同下,逝者的灵魂被送到冢墓中,等待重获新生的机会。

最后,从汉代的葬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灵魂的思考和观念。

他们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会死亡的,它们可以在死后返回故乡,也可以在轮回中获得新生的机会。

汉代葬俗的观念虽然是基于列传和诗歌等文献记载的情况下,既可能是借助于宗教的力量而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的,也可以看做是当时人民生活和文化的体现。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话题,其中尤其以汉晋时期的丧葬观念和习俗为代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丧葬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死、人生价值、社会秩序的认知,还体现了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融合。

在汉晋时期,特别是汉代和魏晋时期,丧葬文化达到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同时也留下了大量有关丧葬礼仪的史料和器物,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就以“魂瓶”为中心,对汉晋先民的丧葬观念和习俗进行探讨。

一、“魂瓶”:作为汉晋丧葬文化的代表性遗物“魂瓶”,是指古代丧葬中用于盛放敬奉祖先灵魂的一种特殊陶器。

它在汉晋时期的丧葬礼仪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灵魂的住所和灵魂得到超度的载体。

从出土的文物和史料来看,魂瓶的形制和制作工艺很是精致,多呈圆柱形或倒梯形,有的还带有脖颈和盖子。

这些魂瓶不仅在数量上非常之多,在质量上也可以作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汉晋时期的魂瓶在史料和考古材料中都有广泛的记录,表明了古人对于死者灵魂超度的认可和重视。

例如汉代的《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景帝时有外戚病逝,其家将其尸体放入魂瓶中埋葬。

魂瓶的出现和使用说明当时丧葬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对于灵魂超度的观念也非常重视。

而且,魂瓶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都非常精致,有的还铭刻有相关的祝文和符号,说明古人对魂瓶赋予了非常特殊的意义和用途。

汉晋时期的丧葬观念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在世间不会消失,而是会转世投胎,或者需要得到超度才能升天入地。

在这种信仰下,魂瓶作为灵魂的住所和超度的载体,成为了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汉晋时期先民对于生死、死后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魂瓶的存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死者灵魂超度的观念。

人们相信灵魂在世间不会驻留,需要进行超度才能升天入地,而魂瓶则是灵魂在世间的住所。

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史料记载,一些魂瓶上还铭刻有相关的祝文和符号,用于祈福超度,表明了古人对灵魂超度的信仰和重视。

汉代贵族墓葬的生死观及世俗功用——以中原地区为例的考察

汉代贵族墓葬的生死观及世俗功用——以中原地区为例的考察

支撑 点。汉代 的清 明节很 大程 度上反 映 出对万物
生 机 的渴 望。 汉代 刘 安 所 著 《 南 子 》 : 春 分 淮 称 “ 后 … …加 十 五 日指 乙则 清 明风 至 。 这 清 明风 至 ” 之 时正值 阳春 三 月 , 有 “ 月 节 ” 称 。后 来 , 故 三 之 《 岁时百 问》 书 曾做 解释 : 万物 生长 此 时 , 一 “ 皆清
第 3 卷 第 2期 1 南都 学坛 ( 文社 会科 学 学报 ) 人 V 13 o 2 o. 1N . 2011年 3 月 A ae i F rm o N n u Junl f h m nt sadS c l ce cs cd m c ou f ad ( ora o eHu aie n oi i e ) M r 2 t i aS n a. 0 1 l
与新 火相 见 , 成灾 害 ……寒 食 的第 二层 含 义是 造
用来 表现迎接 新 火 的庄 严 敬 重 , 以期 博得 新 火神 的欢心 , 保佑 人们新 年平 安 。 口 f 如 生死 观念 ” ] ’ ’
中 有 关 生 的观 念 是 死 亡 观 念 的 对 立 面 , 是 又 是 同
收 稿 E 期 :0 0—0 t 21 9—2 0
作者简介 : 陈二 峰 (9 9 ) 男 , 南省 平 顶 山市人 , 士 , 师 , 要从 事 中国 古代 史研 究 。 17一 , 河 博 讲 主
南 都 学 坛
21 0 1年 第 2期
关 键词 : 汉代墓 葬 ; 中原 ; 生死观 ; 世俗 功 用
中图分 类号 : 24 K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 0 2 1 ) 2— 0 7— 4 1 0 6 2 ( 0 1 0 0 1 0

汉朝的葬礼与陵墓帝王与贵族的葬礼仪式

汉朝的葬礼与陵墓帝王与贵族的葬礼仪式

汉朝的葬礼与陵墓帝王与贵族的葬礼仪式汉朝的葬礼与陵墓:帝王与贵族的葬礼仪式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葬礼与陵墓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宫廷文化的特点。

本文将分别讨论汉朝帝王与贵族的葬礼仪式,以及其陵墓的建造与规模。

一、帝王的葬礼仪式在汉朝,帝王的葬礼仪式可以说是极其庄重而隆重的,充分展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首先,帝王去世后,会进行丧礼。

对于丧礼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帝王的地位高低。

一般而言,丧礼会持续数月,期间全国停止一切娱乐和庆祝活动,以示对帝王的尊敬。

接下来是安葬仪式。

汉朝的帝王一般选择陵墓作为永恒的安息之所。

陵墓被建造在地势较高、风水宜人的地方,通常会专门选定合适的地点进行规划和建设。

在安葬仪式中,帝王的棺木以及陪葬品都非常讲究。

帝王的棺木一般采用名贵的红木或黄杉木制成,表面铺以贵重的金、银、玉石等装饰,彰显帝王的尊贵地位。

而陪葬品则包括金银器、玉石器、珍宝等,以供帝王享用和使用。

此外,帝王的葬礼仪式还会有一系列传统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宗教仪式一般由宫廷官员主持,包括祭祀天地、祖先和神灵等。

这些仪式被认为能保佑帝王在来世得到安宁和荣耀。

二、贵族的葬礼仪式在汉朝,贵族的葬礼仪式也较为隆重,但与帝王相比规模会小一些。

贵族的葬礼同样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丧礼,以示对逝者的哀悼。

在丧礼期间,家属会穿戴素服,不举行任何庆祝活动。

安葬仪式方面,贵族的陵墓也会根据其地位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规划和建设。

然而,与帝王相比,贵族的陵墓规模和装饰会逊色一些,但同样注重风水和地理环境的选择。

贵族的棺木和陪葬品一般也会比普通人家的要讲究。

棺木材质可能会选用较为常见的木材,但制作工艺和装饰依然体现了贵族的地位和财富。

陪葬品则会根据贵族的身份和财力水平而有所差异,但同样是名贵的器物和珍宝。

三、陵墓的建造与规模汉朝的陵墓建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蕴含了许多宏大的设计和建筑技巧。

帝王和贵族的陵墓常常规模宏大,巍峨壮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他们的崇拜和尊崇。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汉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对于汉晋先民的丧葬观及其相关文物,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汉晋时期,丧葬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死观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以“魂瓶”为中心,对汉晋先民的丧葬观进行考察。

魂瓶,是汉晋时期丧葬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器物。

它起源于汉代,随着汉代丧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晋代丧葬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魂瓶一般是用陶瓷制成,呈长颈瓶状,上部饰有树、花、鸟等图案,下部略显粗俗。

它在汉晋时期被用作盛放祭品的容器,被认为是用来供奉逝者灵魂的器物,是汉晋先民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魂瓶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解汉晋先民丧葬文化的重要线索。

考察魂瓶的形制、纹饰、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资料,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死亡和来世的信仰,还可以揭示出当时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重要信息。

根据魂瓶的纹饰可以推断出汉晋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拜,树、花、鸟等图案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对于生命的敬畏;而根据魂瓶的形制、数量和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考察,则可以推断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财富分配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汉晋时期社会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魂瓶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汉晋先民的丧葬观念。

据考证,魂瓶在汉晋时期被广泛使用,表明当时的人们对于灵魂的存在、死后的世界有着深厚的信仰。

根据魂瓶的出土情况以及外观特征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推断出汉晋时期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以及对逝者的纪念方式。

从魂瓶的出土情况来看,有的魂瓶被单独埋葬,有的则是与其他丧葬品一同出土,这表明当时人们对于死者的纪念方式和社会地位有着不同的看法;而从魂瓶上的纹饰和铭文来看,也能发现不同的纪念方式和对逝者的祝福之词,这反映出了汉晋时期人们对于逝者的怀念和祝福之情。

通过研究魂瓶可以探讨汉晋丧葬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汉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

汉晋时期的先民对死亡和丧葬有着独特的观念和习俗,其中“魂瓶”作为丧葬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以“魂瓶”为中心,探讨汉晋先民的丧葬观念和习俗。

一、汉晋时期的丧葬观念汉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时期,先民们对死亡和丧葬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丰富的习俗。

在汉晋时期的先民看来,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他们认为丧葬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后世子孙的一种引导和教育。

在这种观念下,汉晋时期的丧葬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固定仪式和规矩,其中“魂瓶”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丧葬器物。

二、汉晋先民的丧葬习俗在汉晋时期,丧葬过程是非常复杂和严谨的,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仪式和程序,不仅有着宗法社会的约束,更融入了先民们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死者的敬仰之情。

而“魂瓶”作为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汉晋先民特有的死亡观念和丧葬仪式。

“魂瓶”是一种制作精美的陶器,它通常是中空的,在丧葬仪式中用来装酒或者其他用品。

先民们相信,在死者的亡灵离开肉体之后,它们会需要食物和饮料来维持生存,这就需要“魂瓶”来装载。

“魂瓶”也被认为是连接生者和死者之间的桥梁,通过“魂瓶”可以传达生者的思念和祭拜。

在丧葬仪式中,先民们会在墓地中精心地安放“魂瓶”,并在“魂瓶”周围布置祭品和鲜花,以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

他们还会根据死者的身份和地位,选择不同形制和材质的“魂瓶”进行使用,以示对死者的尊崇和尊贵。

三、“魂瓶”对汉晋先民的意义“魂瓶”作为汉晋先民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独特的意义。

“魂瓶”承载了汉晋先民对死者的怀念和缅怀,它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

通过“魂瓶”,先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死者的存在与离去,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慰藉和宽慰。

“魂瓶”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安抚和祈福。

汉代石椁画像与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从汉代墓葬建筑的“象生环境”和"死而不亡"的理想境界谈起

汉代石椁画像与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从汉代墓葬建筑的“象生环境”和"死而不亡"的理想境界谈起
新 的成仙概念 :成仙不 再是长寿和不死 的 同义
词, 而 可 以在死 后 、 墓 中实 现 。 我们 清 楚 地 看到 汉 人 在 墓 葬 内部 也 构 建 了 一 个 神 秘 空 间— — 理 想 的死后 世 界 : 在 幽 冥 之地 , 日月 仍 然 普 照 , 阴 阳和 谐运转 , 死 者 的灵 魂将 永 不 挨饿 。 而且 最 重 要 的
汉代人死后 , 被装进 了棺椁 , 棺椁上的图像 , 是按
照 宇 宙 中心 来 设 计 的 , 棺椁 盖是天的象征 , 头 部 挡 板 往 往 刻 画天 的象 征符 号 或 沟 通 天 地 的象 征 图式。 足部 挡 板 往往 刻 表 示 进人 另 一个 世 界 的双
命。 《 释名 ・ 释长幼》 云: “ 老而不死 日仙 。 ” 在古人
提供 了一个 死 后 的理 想世 界 —— 天界 、 仙 境 或 黄
图景 , 重构 了新 的宇宙政治秩序 , 发 明了新 的个 人生存 的生命 观。 人们对死后生活世界表示出极
大 的关 注 ,显 示 出 民俗 巨大 的 渗透 力 和 张 力 , 具
泉 中的幸福家 园。 又如山东宋 山东汉小祠堂 中的
《 山海经》 中也保 留了很 多关 于不 死 的神话故
事— — 诸 如 不 死 国 、 不死民、 不死 之药 、 不 死 树
等。 西汉哲人 、 方士 、 王侯所执着探寻的长生之道
并 不 是 要 征 服 死 亡 ,而是 着 眼 于 无 限 地 延 长 生
国早期各种思想和民间信仰 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
空 间 。 而石 棺 这一 葬 具 形 式 最 早 出 现 于 公 元 前 1 、 2世 纪 的 山东 和 江苏 , 并在公元前 2 、 3世 纪 的

略论汉代中原贵族墓葬营建中的礼俗变迁

略论汉代中原贵族墓葬营建中的礼俗变迁

拥抱、爱抚的场景在汉画像中占有一定数量,河南南 阳方城汉画中也有秘戏这类画像[6]。因此,进入东 汉以后,墓室中的汉画越来越受到墓葬营建者的重 视。汉代绘画艺术表达了浓郁的思想,石刻画在庄 严的墓室中出现,陪伴着孤寂的亡灵,更多地带着生 前的情怀思念。画面主题多为生前的憧憬,死后的 光明和幸福。
中原早期汉画像石墓主要是平顶石结构墓,南 阳杨官寺画像石墓是大墓型墓的主要代表[7]( P370) 。 它由前室、南北二主室、南北二侧室和后室等六部分 组成,全是石材构筑。共用石材 351 块,其中画像石 14 块。画像多雕于门额、门扇、立柱等处。雕刻技 法,采用凹面线刻,即凹雕出各种画像,然后把人物 面部、衣纹和鸟兽的羽毛等,再用阴线刻出。这些丰 富多彩的汉画像保存了亡者的思想和希望,成仙是 他们的梦想,仙人的生活被想象出来刻画下来。建 筑、人物故事、斗兽、常青树和楼阙的斗。所刻朴拙 多姿,生动有力[8]。都展示了死后冥世的情形。
汉代中原地区墓葬营建的艺术化是墓葬习俗化 的重要表现。尘世的边界总是带有艺术的光环,墓 葬的经营亦带有浓重的艺术气息。生命浸染的艺术 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制上,而且 大量地运用绘画艺术、雕刻艺术来表现尘世的边界 和彼岸的世界。
墓室营建中,最具活力的是画像艺术。汉画像 不受题材的限制,展现出广阔的空间,人、鬼与神共 存,又能展现出墓主生前的丰功伟绩。南阳王庄汉 墓出土的天帝出行图,以五块盖顶石组成一个若干 平方米的整体画面,气势非凡。天帝高高在上,坐于 五星车上,三位天神牵引,车上一驭者,景云出、祥瑞 呈,天神各司其职[5]( 图一) 。既能显现出至上权力支 配下的整一与和谐,又使画面神采飞动、超世脱俗。 除了仙界以外,汉画像对世俗的描绘较为注重,男女
第 27 卷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汉代墓葬形制研究作者:胡慧民齐佳萌胡佳微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07期【摘要】汉代墓葬在中国现今出土的历代墓葬中保存较为完好,是我们研究古人世界观及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料。

本文以汉都城西安和洛阳为主要研究对象,总体考察了中国古代墓葬的特点,分析了汉代墓葬形制的演变,总结了墓葬形制与汉代文化的关系,重点探讨了汉代人对宇宙万物及生老病死的认知。

【关键词】汉代;墓葬形制;生死观【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上承春秋战国,吸收百家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儒家思想统治的基础。

近几十年,随着中国考古业的发展,埋藏在地下的大量汉代墓葬逐渐被世人发现,为考古学者研究汉代墓葬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

(一)研究背景汉代都城长安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和陕西省两地,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在两地发现了大量汉代墓葬群,对当前研究汉代墓葬形制具有重大意义。

汉代墓葬形制是我国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70年代,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将汉代王公贵族奢华绚丽的生活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墓中出土的不腐女尸震惊世界,使得失传的尸身不腐技术得以重见天日。

与此同时,汉代人对死亡的重视,即其“视死如生”的观念,也通过其他地区出土的汉墓逐渐被人们了解。

20世纪90年代,埋葬着汉景帝刘启的汉阳陵被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墓中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反映了汉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

在中国,汉代的考古学研究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从最初对发现的各类物质资料的整理,到各个专门领域内研究的深入,对汉代墓葬研究日渐成熟。

(二)研究意义本文以西安、洛阳的汉代墓葬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知识,探究汉代人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墓葬多损毁于战乱或者盗掘,遗存较少,研究困难。

汉代墓葬在中国众多的古代墓葬中保存较为完好,因其复杂的墓葬形制和墓葬文化,使其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对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等级制度、风俗习惯与文化信仰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对于商代早期中原地区墓葬中大口尊功用的探究

对于商代早期中原地区墓葬中大口尊功用的探究

对于商代早期中原地区墓葬中大口尊功用的探究
高栎源
【期刊名称】《河北画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本文从发掘简报入手,对商代早期中原地区墓葬出土器物中的大口尊进行大口尊功用问题的探讨。

另,因探讨器物功用需从器物的器型发展、材料变化、制作工艺变化多方面考虑,而本论文设定了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所以为便于对大口尊功用问题更细致全面的探讨,本论文引用了其他学者对不同时期大口尊器物的研究和思考。

【总页数】3页(P178-180)
【作者】高栎源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汉代贵族墓葬的生死观及世俗功用——以中原地区为例的考察
2.广州增城墨依山遗址出土商代大口尊的保护修复
3.商朝滋味--商代墓葬中的饮食遗存
4.商代的粮食量器——对于商代陶大口尊用途的探讨
5.论我国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铜大口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 信仰与生命塑造的永恒 人们对 冥 世 是 陌 生 的,也 是 恐 惧 的。楚 辞 《招魂》与《大招》等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异域 的恐惧[13]( P6 - 25) ,东汉时期墓葬陪 葬 品 也 都 明 白 地显示出死后的世界是充满恶鬼的可怕世界。这 些都激起了人们对庇护神的期望,即将走完人生 最后阶段的人们渴望死后能够避免灾害,获得解 脱,希望坚定的信仰支撑心灵的宁静。墓葬营造 的异次元空间处处彰显出生与死的界限与联系, 流露出往生者乃至经营者的生死观念。学者陈江 风指出,“互渗性”将自然物与超自然力的神鬼世 界 联 系 起 来,揭 示 出 墓 室 经 营 者 对 生 死 的 态 度。 “在古人 眼 中,一 切 东 西 不 仅 具 有 一 种 有 形 的 存 在,而且也具有一种无形的存在,二者互渗为一。 汉画像的石刻形象在当时人的眼中明显带有‘互 渗’的性质。于是,属于自然物质范畴的砖、石画 像与超自然力的神鬼世界‘互渗’为一,并以‘固 体’( 石刻) 形式记录、保存下来。”[11]( P4) 这种互渗 性模糊了生与死对立,将生与死的边界渲染为互 相包容的过渡空间,在理论上扫除了对寂死状态 的恐惧,也安慰了往生者对生眷恋的心灵。 如果“互渗性”将生与死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那么逝者必然将会徘徊在生死之际,一面对着鬼 神世界,一 面 感 受 着 生 前 的 世 界,难 以 安 息。 但 是,死亡的危险与冷酷,世人具有强烈的体验,寂 如死灰的虚空仍时刻威胁着互渗的空间,鬼神世 界也难逃厄运。这种虚空扼杀所有活灵活现、具
拜相互糅合的产物。三门峡南交口东汉墓镇墓瓶 朱书文之前均有的北斗七星图案,星与星之间有 连线,斗身在上,斗柄在下,斗勺口朝外[7]。从中 透露出北斗之神掌管生死、解除疾病的职能,受到 墓葬营建者的重视。按《史记·天官书》记载,北 斗文昌宫的六星中,即包括“司命”、“司禄”,人死 归北斗管辖。汉画像中大量存在驱鬼辟邪的祥禽 瑞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作为中国 古代天文学中四宫二十八宿的形象化,多被刻画 于墓顶。南阳地区,龙、虎神像最多,其次为熊画 像。据粗略统计,熊画像约有四百余幅,占南阳汉 画像总数的 1 /4。驱除鬼怪是神祇的重要功能。
日月星辰是中原墓葬重要的表现部分,它们 被赋予掌控万物生灵生死的职责,日月星辰所在 空间及其运行轨迹提供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延伸出诸多生死观念。生死交往的通道、生命的 旅程、灵魂的诞生地和安息所等观念逐渐在人们 意识中形成、发展,并且凝固。
( 二) 墓葬艺术所体现的生死观 墓葬艺术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了解生死 观的重要 途 径。 国 外 的 相 关 研 究 也 表 明,“墓 艺 术提供了一个进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宝贵窗 口。已死的先辈们的精神能够施加权力和对他们 的后代生活的影响,一直是中国信仰体系的核心 原则”[8]。祖先崇拜、儒家伦常、道教、佛教,特别 是有关死亡的信仰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民 族[9]( P153 - 174) 。强烈的祖先崇拜在古 代 亚 洲 国 家 里是 比 较 普 遍 的,这 种 倾 向 流 传 至 今 并 且 传 往 海外[10]。 汉代中原地区贵族墓葬是世人对生死理解的 产物。墓葬内的世界被作为真实的存在,死后之 人如同活着的时候一样离不开各种必需品。墓室 内的一切经设计后都是作为未知世界的象征,这 种虚拟的世界是生死观念指导下的结果,连接生 前身后事。 墓葬的经营是一个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虚 拟的过程。河南墓葬中出土大量实物和冥器,这 些陪葬品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墓室 工艺品更多地具有再现现实的特点。汉代的墓葬 制度的一个核心观念是“事死如生”,不仅墓室模 仿真正居室的形式,而且墓中一切生活的必需品 莫不具备。冥世的生存方式再现了生前的情况, 所需所用,事死如生。 南阳汉墓中石刻画,更多地带有想象的成分, 虚拟出众多未知世界的图谱。生死观念是汉画表 达的主旨,生死过程通过艺术方式展现出来。人
体个性的东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通过死的过 程归为统一。墓室营建与其说是给亡者一个安息 之地,护卫鬼神世界在小场域内的存在,不如说是 对墓主与其他死者化为一体的恐惧与无奈,对吞 噬世上万事万物的死亡虚空的敬畏与崇拜。
三、汉代中原贵族墓葬的世俗功用
( 一) 维护政治信仰与权力功能 中国传统国家权威建立在对伦理的认同,墓 葬是迎生送死的重要环节,受到国家权力的直接 干预。自 西 周 以 来 以 氏 族 宗 法 为 核 心 的“族 坟 墓”制度 已 彻 底 崩 溃,取 而 代 之 的 是 以 封 建 宗 法 为核心的家庭墓地的兴起。汉以前墓葬基本上与 祖灵祭祀无关,汉代以后,墓地祭祀是顺理成章的 事情。王充《论衡·四讳篇》中指出: “古礼庙祭, 今俗墓祀。”“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 汉代丧葬体制注重对地上设施的重视,墓室 能够体现政治信仰与权力的要求。同前代相比, 除坟丘是在战国时代旧制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外, 其余墓 上 设 施 都 是 汉 代 兴 起 的[14]( P18 - 24) 。墓 上 建筑具有很大的昭示作用,墓葬中大量运用的汉 画像砖石应是在地上刻画制作的。这种制作过 程,既是丧 葬 仪 式 的 重 要 环 节,又 将“庇 护 生 者, 不负死者 ”的 昭 示 功 能 在 更 长、更 广 的 时 空 中 表 现出来。 帝王陪葬墓的彰显出臣下“忠”的伦理诉求, 是维护政治信仰的重要一环。西汉时期,墓葬曾 经起到约束豪杰名家的作用,因陵而设邑,迁天下 豪杰家居陵邑。东汉时期,尽管废除了陵邑制度, 但是墓葬具有的约束职能并没有消失。皇家帝陵 需要功臣的陪葬墓和守陵人员,贵族亦如之。儒 家丧礼本应注重“孝”,但汉代墓葬在现实中更多 地体现出“视 死 如 生 ”的 特 点,无 形 中,这 种 生 死 观念给现实中的人许诺了一个缥缈的来世人生, 但同时,又使现实之人多了一道束缚。 地方贵族墓葬以及墓祀围绕着家族的权威和 权力,按亲疏远近展开,以寻求祖先的庇护,既是 死者生命结束的仪式,又是新的家族权威诞生的 仪式。墓葬的主持者通过墓葬的前期准备和下葬 的最终完成,实现了家长的地位的巩固,稳定了家 庭 的 有 序 性,对 地 方 社 会 基 层 也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主持者同时接受并继承往生者的遗产和社会 角色。 正是基于此的考虑,汉代墓葬的营建受到法 律的保护和制约,体现伦理纲常与国家政治信仰 的一致性。国家不但要保护底层百姓墓葬经营的
一、汉代生死观的表现形式
汉代生死观念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传 统的节日———改火寒食和清明就是其典型。改火 目的是为了“去兹毒”、“救时疾”; 寒食习俗是禁 止用火,其目的是避免神灵的怪罪与惩罚。学者 裘锡圭先生认为,改火寒食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 神而死的牺牲者的意义[2]( P524 - 554) 。杨 琳 认 为 有 两层含义: “一是让旧火完全熄灭以免死灰复燃, 与新火相见,造成灾害……寒食的第二层含义是 用来表现迎接新火的庄严敬重,以期博得新火神 的欢心,保佑人们新年平安。”[3]( P179 - 210) 生死观念 中有关生的观念是死亡观念的对立面,同是又是 支撑点。汉代的清明节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万物 生机的渴望。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称: “春分 后……加十 五 日 指 乙 则 清 明 风 至。”这 清 明 风 至 之时正值 阳 春 三 月,故 有“三 月 节 ”之 称。 后 来, 《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
第 31 卷第 2 期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l. 31 No. 2
2 0 1 1 年 3 月 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 2011
汉代贵族墓葬的生死观及世俗功用
———以中原地区为例的考察
收稿日期: 2010 - 09 - 20 作者简介: 陈二峰( 1979— ) ,男,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18·
南都学坛
2011 年第 2 期
祸等,寄托于先人的魂灵。 注重死后世界的汉代生死观念不仅促进两世
观念的衍生与发展,而且也指导着人们的丧葬行 为。墓葬既是生者的终点,又是另一个世界的起 点,其所表现出来的区域不是一道门,而是一个复 杂的场域。尘世的情欲物质与冥界的单调冷遇相 互混杂,墓主人试图想通过自身的营造来实现死 后能够拥有一个温馨的栖息之所。这种场所被学 者蒋英炬称为: “它为死者开辟创造了另一个神 奇的世界,人 死 亡 后 进 入 的 是‘天 人 合 一 ’的,瑞 祥纷呈的,有各种神灵护佑的,可辟邪消灾的,能 羽化升仙的,有理想道德规范的,充满着安乐生活 享受的天地境界。”[4]( P90 - 96)
二、汉代中原贵族墓葬的生死观
生死观是中原墓葬重要的文化内涵,墓葬营 建、墓葬艺术和墓葬所表达的未知世界都渗透着 对人生的眷恋与生死的思考。
( 一) 墓葬营建中的生死观 汉代贵族墓葬中的生死观首先体现在对墓穴 的保护。墓穴的保护措施主要是调整形式结构和 强化墓室的建筑材料。形制则趋向结构的多样 化,而建筑材料遵循廉价实用原则。 汉代中原的砖室墓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 置到洞室墓的。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汉代 初年墓葬中,依年代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 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其次为土洞墓、土洞空心砖 椁墓,即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 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建筑结构 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满足了保护墓室完整 的需要。对于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 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 来自于一种使墓室和亡灵皆永垂不朽的希望,此 种希望却始于较低阶层。下层民众能够接触较多 社会苦难,更能接受灵魂救赎思想,保护肉身和灵 魂免受伤害也成为墓葬营建的重要考虑。 与灵魂相关的各种神祇世界景象是汉代中原 贵族营建墓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万物生灵密切 相关的日月星辰等神像,大量存在于汉代中原墓 葬的画像之中。 洛阳 汉 墓 壁 画 中 有 日 中 绘 飞 鸟 和 树 的 图 像[5],南阳画 像 石 有 鸟 形 日 神,为 一 飞 鸟 腹 部 刻 画一 圆 轮 形 象,较 为 特 别,是 一 种 运 载 太 阳 的 神 鸦。飞鸟 载 月 的 图 像 比 较 少 见,在 南 阳 地 区 偶 见[6]( P356 - 358) 。出现较多的是人蛇合 体 形 日 月 神 画像,这种神祇形象是日月崇拜与人类始祖神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