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培养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 段:
▪ ⑴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⑵权威阶段(6—8岁) ▪ ⑶可逆阶段(8—10岁) ▪ ⑷公正阶段(11—12岁)
▪ 理论的启示:
▪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 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 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 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间 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 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儿 童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发展儿童的道 德认识
▪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 3.后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止是自觉遵 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 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 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
▪ 1)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宜一些把药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赚钱’,汉斯在绝 望中铤而走险,晚上撬开药库偷走了药。”
▪ “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法官应不应 该判他的罪?为什么?”、“汉斯如果不爱他的 妻子,他会为她去偷吗?为什么?”、“如果病 危这是一个陌生人,汉撕会为她去偷药吗?为什 么?”、“汉斯偷要是犯法的,那么他在道德上 错了吗?为什么?”……
▪ 1.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 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 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 定于外在的要求。包括 :
▪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 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 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 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包括 :
▪ 理论的启示
▪ 科尔伯格的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 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 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 往往困难的多。按照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认识或品德的 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当人们面对 那些以前从未碰到过的复杂问题时,就会产生认识上的不 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促使一个人进入高一阶段的思维, 而高一阶段的思维就会推动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 的层次。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 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 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柯尔伯格的研究成 果,对于我们了解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品德 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极为有益的。
▪
▪ 1) 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
▪ 2) 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每 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
▪ 3)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
▪ 4) 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 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 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培养优秀课 件
第七讲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青少年品德的一般概述 (一)品德的内涵
品德(morality)是道德品质的简 称,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 则和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 心理特征或倾向。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 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受个体的 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 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 对象。
▪ 四因素说:认为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 、情、意、行四个方 面组成。
▪ 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 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
▪ 2.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 ▪ 1)道德认识 ▪ 2)道德情感 ▪ 3)道德意志 ▪ 4)道德行为
▪ 3.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 1)整体性与个体性 ▪ 2)即时性与共时性 ▪ 3)稳定性与可变性 ▪ 4.认知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对道
▪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 1)个人品德离不开社会道德,品德是 道德的具体化
▪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
▪ 3)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 状况
▪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1.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同观点
▪ 二因素说: 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两个因 素。
▪ 三因素说:除了知、行外,还包括道德情感。
▪ A .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 便替母亲裁布。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 B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 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自 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 ( 1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德品质心理结构的不同看法
▪ 二、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皮亚杰的研究
▪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 采取了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 发展。
▪ 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 渡的过程。
▪ 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 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 关系。
▪ 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对 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他以道德判断的 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 发展的水平。
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 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 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 “一位妇女的了一种特殊的癌症,濒临死亡。医生 告诉他的丈夫汉斯,本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 一种药,可以挽救他的妻子。这种药的成本非常 昂贵,但药剂师还要以高出成本十倍的价格出售, 汉斯竭尽全力只借到 所需一半,他恳求药剂师便
▪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 段:
▪ ⑴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⑵权威阶段(6—8岁) ▪ ⑶可逆阶段(8—10岁) ▪ ⑷公正阶段(11—12岁)
▪ 理论的启示:
▪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 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 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 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间 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 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儿 童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发展儿童的道 德认识
▪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 3.后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止是自觉遵 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 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 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
▪ 1)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宜一些把药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赚钱’,汉斯在绝 望中铤而走险,晚上撬开药库偷走了药。”
▪ “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法官应不应 该判他的罪?为什么?”、“汉斯如果不爱他的 妻子,他会为她去偷吗?为什么?”、“如果病 危这是一个陌生人,汉撕会为她去偷药吗?为什 么?”、“汉斯偷要是犯法的,那么他在道德上 错了吗?为什么?”……
▪ 1.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 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 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 定于外在的要求。包括 :
▪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俗水平
▪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 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 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 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包括 :
▪ 理论的启示
▪ 科尔伯格的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 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 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 往往困难的多。按照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认识或品德的 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当人们面对 那些以前从未碰到过的复杂问题时,就会产生认识上的不 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促使一个人进入高一阶段的思维, 而高一阶段的思维就会推动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 的层次。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 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 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柯尔伯格的研究成 果,对于我们了解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品德 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极为有益的。
▪
▪ 1) 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
▪ 2) 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每 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
▪ 3)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
▪ 4) 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 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 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培养优秀课 件
第七讲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青少年品德的一般概述 (一)品德的内涵
品德(morality)是道德品质的简 称,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 则和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 心理特征或倾向。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 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受个体的 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 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 对象。
▪ 四因素说:认为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 、情、意、行四个方 面组成。
▪ 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 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
▪ 2.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 ▪ 1)道德认识 ▪ 2)道德情感 ▪ 3)道德意志 ▪ 4)道德行为
▪ 3.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 1)整体性与个体性 ▪ 2)即时性与共时性 ▪ 3)稳定性与可变性 ▪ 4.认知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对道
▪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 1)个人品德离不开社会道德,品德是 道德的具体化
▪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
▪ 3)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 状况
▪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1.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同观点
▪ 二因素说: 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两个因 素。
▪ 三因素说:除了知、行外,还包括道德情感。
▪ A .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 便替母亲裁布。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 B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 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自 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 ( 1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德品质心理结构的不同看法
▪ 二、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皮亚杰的研究
▪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 采取了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 发展。
▪ 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 渡的过程。
▪ 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 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 关系。
▪ 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对 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他以道德判断的 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 发展的水平。
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 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 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 “一位妇女的了一种特殊的癌症,濒临死亡。医生 告诉他的丈夫汉斯,本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 一种药,可以挽救他的妻子。这种药的成本非常 昂贵,但药剂师还要以高出成本十倍的价格出售, 汉斯竭尽全力只借到 所需一半,他恳求药剂师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