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紫外吸收光谱1. 紫外吸收光谱系分子吸收紫外光能、发生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亦称电子光谱。

2. 曲折或肩峰:当吸收曲线在下降或上长升处有停顿或吸收稍有增加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由主峰内藏有其它吸收峰造成。

3. 末端吸收:是指紫外吸收曲线的短波末端处吸收增强,但未成峰形。

4. 电子跃迁选律:P95. 紫外吸收光谱的有关术语:P12-136. Woodward-fieser规则:P21 7. Fieser-kuhns规则:P23红外吸收光谱1. 振动偶合:分子内有近似相同振动频率且位于相邻部位(两个振动共用一个原子,或振动基团间有一个公用键)的振动基团,常常彼此相互作用,产生二种以上基团参加的混合振动,称之为振动偶合。

2. 基频峰:本征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本征吸收带,又称基频峰。

3. 倍频峰:由于真实分子的振动公是近似的简谐振动,不严格遵守⊿V=±1的选律,也可产生⊿V=±2或±3等跃迁,在红外光谱中产生波数为基频峰二倍或三倍处的吸收峰(不严格等于基频峰的整数倍,略小)称为倍频峰。

4. 结合频峰:基频峰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频率等于两个基频峰之和或之差的峰,叫结合频峰。

5. 泛频峰:倍频峰和结合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6. 热峰:跃迁发生在激发态之间,这种跃迁产生的吸收峰称为热峰。

7.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红外非活性振动。

核磁共振光谱1. 磁偶极子:任何带电物体的旋转运动都会产生磁场,因此可把自旋核看作一个小磁棒,称为磁偶极子。

2. 核磁距:核磁偶极的大小用核磁矩表示。

核磁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P)和e/2M的乘积成正比。

3. 进动: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一方面自旋一方面以一定角度(θ)绕磁场做回旋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进动。

4. 核磁共振:当射频磁场的能量()等于核自旋跃迁能时(),即旋转磁场角频率()与核磁矩进动角频率()相等时,自旋核将吸收射频场能量,由α自旋态(低能态)跃迁至β自旋态(高能态)。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1.助学团:某些饱和的原子团本身在近紫外区无吸收的,并不“发色”,但其与发色团相连或共轭时,能使发色团的吸收峰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强,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

常用的助色团有—OH,—OR,—NR2,—SR,—Cl,—Br,—I等。

2.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有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基团,此类基团称为发色团。

3红移:由于化学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吸收峰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红移。

4蓝移:导致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蓝移。

5.增色效应:使紫外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6.减色效应:使紫外吸收强度降低的作用。

第二章红外光谱1费米(Fermi)共振:由频率相近的倍频峰和基频峰相互作用产生,结果使倍频峰的强度增大或发生裂分。

2伸缩振动:沿键轴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

3弯曲振动:沿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称为弯曲振动。

4基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将产生一个强的吸收峰,即基频峰。

5倍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时将产生相应弱的吸收峰,即倍频峰。

6振动自由度:将多原子分子的复杂振动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基本振动,这些基本振动的数目称为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7指纹区:在红外光谱中,波数在1330~667cm-1范围内称为指纹区8振动偶合效应:当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分子中靠得很近时,其相应的特征峰常发生分裂,形成两个峰,这种现象叫作振动偶合。

9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

10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第三章1化学位移:是指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质氢核所在的位置进行比较,求其相对距离。

称之为化学位移。

2偶合常数:两个氢核之间的相互干扰叫做自旋偶合,干扰强度可用偶合常数表示。

3 NOE效应:在观测1H-NMR时,使用第二射频场照射某一核,使其饱和,则空间上与之相近的另一核信号将增强,此作用简称为NOE效应。

最新波谱分析知识点

最新波谱分析知识点

波谱分析(spectra analysis)波谱分析的内涵与外延:定义:利用特定的仪器,测试化合物的多种特征波谱图,通过分析推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特定的仪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X-射线,圆二色谱等)特征波谱图: 四大谱;X-射线单晶衍射,圆二色谱等化合物:一般为纯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位置;构象,空间结构仪器分析(定量),波谱分析(定性)综合性、交叉科学(化学、物理、数学、自动化、计算机)作用:波谱解析理论原理是物理学,主要应用于化学领域(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在药物、化工,石油,食品及其它工业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分析的主要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第一章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UV)一、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1、波粒二象性光的三要素:波长(λ),速度(c),频率 (v)电磁波的波动性电磁波的粒子性光速 c:c=3.0×10^10 cm/s 波长λ:电磁波相邻波峰间的距离。

用 nm,μm,cm,m 等表示频率v:v=c/ λ,用 Hz 表示。

光子具有能量,其能量大小由下式决定:E = hν= hc/λ (式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24× 10-34j.s )2、分子的能量组成(能级图)E 分子= E平+ E转+ E振+E电子能量大小: E转< E振< E电子远紫外(4~200nm):又叫真空紫外区近紫外(200~400nm):又叫石英紫外区,最为常用。

电子跃迁类型的影响σ→σ*跃迁:150nm左右,真空紫外区n→σ*跃迁:一般小于200nm 弱吸收,ε约100 π→π*跃迁:160~180nm(孤立双键),>200nm (共轭双键)强吸收,ε约104精品文档n→π*跃迁:200~400nm 弱吸收,ε约1002.3.表示方法和常用术语发色团:广义上讲,是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

核磁共振波谱名词解释

核磁共振波谱名词解释

核磁共振波谱名词解释
1. 核磁共振(NMR): 一种物理现象,即在磁场中,原子核会有
不同的能量级别,通过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来跃迁能级,产生一定频率的共振信号。

2.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与一定标准物
质(如四氢噻吩)产生的信号频率之差,用单位为ppm的化
学位移表示。

3. 异位体(metabolite): 生物体内的化合物,通常参与代谢反应,例如葡萄糖、乳酸等。

4. 预处理(pre-processing): 对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峰识别、
基线校正、峰对齐等处理,以减少数据偏差和噪声干扰。

5. 多维核磁共振(NMR): 除了化学位移之外,另外加入了偏转
角度、自旋耦合等信息,通过多维波谱图展示,提高了化合物结构的精度。

6. 自旋耦合(spin coupling): 不同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信号频率拆分现象,通常用杨-米尔斯耦合模型(J-coupling)
描述。

7. 核磁共振成像(NMRI): 借助核磁共振信号探测物体内部结构
信息,通过对不同位置的信号强度进行重构,得到体内成像。

波谱解析pdf

波谱解析pdf

波谱解析pdf
波谱解析是一种科学技术,用于研究和分析物质的光谱特性。

它通过测量材料与不同波长或频率的光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关于材料的信息。

波谱解析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化学、物理、生物学等。

常见的波谱解析方法包括:
1.紫外可见光谱:通过测量物质在紫外可见光波段吸收或散射光的强度变化,来推断物质的结构和浓度。

2.红外光谱:利用物质吸收红外光的特性,来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

3.核磁共振(NMR)光谱:通过观察核磁共振现象,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从而了解分子结构、组成和化学环境。

4.质谱:通过将物质分子中的离子化,然后对离子进行质量-电荷比的测量,从而确定物质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

5.微波光谱:研究物质分子在微波波段的转动和振动特性,从而得到物质的结构信息。

波谱解析在科学研究、材料分析、环境监测、医学诊断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性。

波谱解析试题and答案【精选】

波谱解析试题and答案【精选】

波普解析试题一、名词解释(5*4分=20分)1.波谱学2.屏蔽效应3.电池辐射区域4.重排反应5.驰骋过程一.1.波谱学是涉及电池辐射与物质量子化的能态间的相互作用,其理论基础是量子化的能量从辐射场向物质转移。

2.感生磁场对外磁场的屏蔽作用称为电子屏蔽效应。

3. γ射线区,X射线区,远紫外,紫外,可见光区,近红外,红外,远红外区,微波区和射频区。

4.在质谱裂解反应中,生成的某些离子的原子排列并不保持原来分子结构的关系,发生了原子或基团重排,产生这些重排离子的反应叫做重排反应。

5.要想维持NMR信号的检测,必须要有某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驰骋过程,即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重建Boltzmann分布的过程。

二、选择题。

( 10*2分=20分)1.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这是因为:(C )A、诱导效应B、共轭效应C、费米共振D、空间位阻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D )A、玻璃B、石英C、红宝石D、卤化物晶体3.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B )A、4B、3C、2D、14.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B)A、不变B、逐渐变大C、逐渐变小D、随原核而变5.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 A )A、12CB、15NC、19FD、31P6.在丁酮质谱中,质荷比质为29的碎片离子是发生了( B )A、α-裂解B、I-裂解C、重排裂解D、γ-H迁移7.在四谱综合解析过程中,确定苯环取代基的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 C )A、紫外和核磁B、质谱和红外C、红外和核磁D、质谱和核磁8.下列化合物按1H化学位移值从大到小排列 ( C )CH CHa.CH2=CH2b.c.HCHOd.A、a、b、c、dB、a、c、b、dC、c、d、a、bD、d、c、b、a9.在碱性条件下,苯酚的最大吸波长将发生何种变化? ( A )A.红移 B. 蓝移 C. 不变 D. 不能确定10.芳烃(M=134), 质谱图上于m/e91处显一强峰,试问其可能的结构是: (B )A. B. C. D.三、问答题(5*5分=25分)1.红外光谱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2.影响物质红外光谱中峰位的因素有哪些?3. 色散型光谱仪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4. 核磁共振谱是物质内部什么运动在外部的一种表现形式?5. 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三.1.答:一是红外辐射的能量应与振动能级差相匹配,即E光=△Eν,二是分子在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必须不为零。

波谱名解

波谱名解

波谱解析名解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磁各向异性效应:在诸如有乙烯,苯,乙炔结构的分子中,因为分子内部所产生的对抗外加磁场的感应磁场,对分子中各个原子的影响各不相同,即在空间上表现出各向异性,导致分子中受其影响的核的化学位移偏移的效应。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自旋-自旋弛豫:是指一些高能态的自旋核把能量转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同时一些低能态核获得能量跃迁到高能态的过程。

自旋-晶格弛豫:是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与其周围的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其结果是部分核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核的整体能量下降。

屏蔽效应:由于其他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这种作用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

去屏蔽效应:两个原子或基团,虽然距离几根化学键,但空间距离接近,小于范德华半径,电子云相互排斥,产生去屏蔽效应。

溶剂效应:同一样品采用不同溶剂,化学位移发生变化的现象。

远程耦合:间隔三根以上的化学键的偶合称远程耦合。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自旋去偶:应用核磁双共振方法消除核间自旋耦合的相互作用的技术。

磁旋比:是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间的比例常数,也是原子核的一个重要特性常数。

位移试剂:在含氧或含氮化合物中,某些质子信号,如醇、胺、酮、醚、酯等的信号,可因加入特殊的化学试剂而发生位移。

双共振:双共振,指同一体系中的两个不同的共振核都被激发起来的现象。

NOE效应:两个不同类型质子位于相近的空间距离时,照射其中一个质子会使另一个信号强度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核的Overhauser效应。

波谱解析复习

波谱解析复习

第一章紫外光谱一、名词解释1、助色团:有n电子的基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强.2、发色团:分子中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3、红移: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加,增色作用.4、蓝移: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减色作用.5、增色作用: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6、减色作用:使吸收强度减低的作用.7、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二、选择题1、不是助色团的是:DA、-OHB、-ClC、-SHD、CH3CH2-2、所需电子能量最小的电子跃迁是:DA、ζ→ζ*B、n →ζ*C、π→π*D、n →π*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饱和烃类在远紫外区有吸收B、UV吸收无加和性C、π→π*跃迁的吸收强度比n →ζ*跃迁要强10-100倍D、共轭双键数目越多,吸收峰越向蓝移4、紫外光谱的峰强用εmax表示,当εmax=5000~10000时,表示峰带:BA、很强吸收B、强吸收C、中强吸收D、弱吸收5、近紫外区的波长为:CA、4-200nmB、200-300nmC、200-400nmD、300-400nm6、紫外光谱中,苯通常有3个吸收带,其中λmax在230~270之间,中心为254nm的吸收带是:BA、R带B、B带C、K带D、E1带7、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CA、吸收峰的强度B、吸收峰的数目C、吸收峰的位置D、吸收峰的形状8、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DA、紫外光能量大B、波长短C、电子能级差大D、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9、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AA、水B、乙醇C、甲醇D、正己烷10、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AA、B、C、D、11、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ax值最大的是:A(b)A、670.7nmB、670.7μC、670.7cmD、670.7m13、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AA、ζ→ζ*B、π→π*C、n→ζ*D、n→π*第二章红外光谱一、名词解释:1、中红外区2、fermi共振3、基频峰4、倍频峰5、合频峰6、振动自由度7、指纹区8、相关峰9、不饱和度10、共轭效应11、诱导效应12、差频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线性分子的自由度为:AA:3N-5 B: 3N-6 C: 3N+5 D: 3N+62、非线性分子的自由度为:BA:3N-5 B: 3N-6 C: 3N+5 D: 3N+63、下列化合物的νC=C的频率最大的是:DA B C D4、下图为某化合物的IR图,其不应含有:DA :苯环B :甲基C :-NH 2D :-OH5、下列化合物的νC=C 的频率最大的是:AA B C D6、亚甲二氧基与苯环相连时,其亚甲二氧基的δCH 特征强吸收峰为:A A : 925~935cm -1 B :800~825cm -1C : 955~985cm -1D :1005~1035cm -17、某化合物在3000-2500cm -1有散而宽的峰,其可能为:A A : 有机酸 B :醛 C :醇 D :醚8、下列羰基的伸缩振动波数最大的是:C9、 中三键的IR 区域在:BA ~3300cm -1B 2260~2240cm -1C 2100~2000cm -1D 1475~1300cm -110、偕三甲基(特丁基)的弯曲振动的双峰的裂距为:DA 10~20 cm -1 B15~30 cm -1 C 20~30cm -1 D 30cm -1以上第三章 核磁共振一、名词解释1、化学位移2、磁各向异性效应3、自旋-自旋驰豫和自旋-晶格驰豫4、屏蔽效应5、远程偶合C R OR A C R O H B C R F C R O Cl C D C N R6、自旋裂分7、自旋偶合8、核磁共振9、屏蔽常数10.m+1规律11、杨辉三角12、双共振13、NOE效应14、自旋去偶15、两面角16、磁旋比17、位移试剂二、填空题1、1HNMR化学位移δ值范围约为0~14 。

波谱分析名词解释

波谱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增色效应、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2.5分)或减小(2.5分)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2.红外特征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一些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多发生在红外区域4000-1333cm-1。

该区域吸收峰比较稀疏,容易辨认,故通常把该区域叫红外特征区。

(5分)3.磁的各向异性效应:在电子云分布不是球形对称时,这种影响在化学键周围也是不对称的,有的地方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将增加外加磁场,故化学位移增大;而有的地方则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故化学位移减小,这种效应叫做磁的各向异性效应。

4.Mclafferty重排:具有γ-氢原子的不饱和化合物,经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γ-氢原子重排转移到带正电荷的杂原子上,伴随有Cα-Cβ键的断裂。

(3分)上述裂解途径(2分)。

5.K带、R带:共轭非封闭体系烯烃的π→π*跃迁均为强吸收带,ε≧104,称为K带吸收;n→π*跃迁λmax270-300nm,ε﹤100,为禁阻跃迁,吸收带弱,称R带。

6.振动耦合、费米共振:分子内两基团位置很近并且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时, 它们之间发生强相互作用, 结果产生两个吸收峰, 一个向高频移动, 一个向低频移动,这叫振动耦合。

当倍频峰(或组频峰)位于某强的基频峰附近时,弱的倍频(或组频)峰的吸收强度常被大大强化(间或发生峰带裂分),这种倍频(或组频)与基频之间的振动偶合成为费米共振。

7.偶合常数:峰裂距即偶合常数,以J来表示,J有正负号,单位为Hz。

它反映的是两个核之间的作用强弱,与偶合核的局部磁场有关,其数值与仪器的工作频率(或磁场强度)无关。

(5分)8.ESI-MS:电喷雾电离质谱(2分);它是在4000v强电场中,使用强静电场电离技术使样品形成高度荷电的雾状小液滴从而使样品分子电离而形成的质谱。

9.Woodward rule:由Woodward首先提出,将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与分子结构相关联,选择适当的母体,再加上一些修饰即可估算某些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

波谱解析2全

波谱解析2全

波谱解析一、名词解释1. 发色团发色团(生色团) 从广义来说,所谓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

但是,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

2. 指纹区红外光谱1300~10000px-1的低频区称之为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

指纹区的峰多而复杂,没有强的特征性,主要是由一些单键C-O、 C-N和C-X(卤素原子)等的伸缩振动及C-H、O-H等含氢基团的弯曲振动以及C-C 骨架振动产生。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

二、简答题1. HMQC谱的主要特征和用途?HMQC是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干相关谱,通过直接检测调制后的1H信号来获得有关13C-1H化学位移相关数据,其灵敏度较高。

它所提供的信息及谱图与13C-1H COSY完全相同,即图上两个轴别为1H及13C化学位移。

没有对角峰,只有相关峰(交叉峰),其相关峰是直接相连的13C与1H将在对应的13C化学位移与1H化学位移的交点处给出的相关信号。

在HMQC上,从一已知的1H核信号,根据相关关系,即可找到与之相连的13C信号,反之亦然。

主要用于确定直接相连的碳核和氢核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得到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目前应用较普遍2. 如何利用质谱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含有一个Cl原子或一个Br原子?三、化合物可能是A或B,它的紫外吸收λmax 为314nm (lgε=4.2),试计算并指出这个化合物是属于哪一种结构。

(A)(B)A更接近所以是A四、下面为化合物A、B的红外光谱图,请指出图中其主要官能团的振动吸收峰。

化合物A化合物BB:羧基中的羟基多以二聚物或多聚物的形式存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在3000~2500 cm-1区出现一个强而宽的峰,常与脂肪族的C-H伸缩振动重叠五、归属下列化合物碳谱中的碳信号。

六、综合解析: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3H7ON, 结合下面给出的UV、IR、MS、13C-NMR(包含OFR)、1H-NMR图谱图谱,试推断其结构,并写出简单的推导过程。

波谱名词解释

波谱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3’×5)1.助色团:有些基团,本身不是发色团,但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以使含有发色团的有机物的颜色加深, 这类基团称为助色团。

助色团通常是带有孤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 NH2、-NR2、-OR、-SH、-SR、-X(卤素)等。

2.发色团:也称生色团,是指在一个分子中产生紫外吸收带的基团,一般为带有π电子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生色团有:羰基、硝基、双键、三键以及芳环等。

发色团的结构不同,电子跃迁类型也不同,通常为n→π *、π→π*跃迁,最大吸收波长大于210nm。

3.红移:在助色团中,由于具有孤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与发色团的π键相连,可以发生p -π共轭效应,结果使电子的活动范围增大,容易被激发,使π→π*跃迁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4.蓝移:也称向短波移动(hypsochromic shift),与红移相反的效应,即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向短波方向移动的效应。

5.增色作用:或称浓色效应,使吸收带的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6.减色作用:或称浅色效应,使吸收带的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7.基频峰:分子吸收光子后从一个能级跃迁到相邻的高一能级产生的吸收。

ν0 →ν18.倍频峰:指ν0 →ν2的振动吸收带,出现在强的基频峰的大约2倍处(实际比两倍低)。

一般为弱吸收峰。

羰基伸缩振动频率在1715cm-1左右,在3400cm-1附近倍频峰,通常与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重叠。

9.振动自由度:在研究多原子分子时,常把多原子的复杂振动分解为许多简单的基本振动,这些基本振动数目称为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10.指纹区:红外光谱上1333~400的低频区,通常称为指纹区。

11.相关峰:一个基团除了有特征峰外,还有很多其他振动形式的吸收峰,习惯上把这些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可以佐证的吸收峰叫相关峰。

12.化学位移: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共振峰将出现在不同区域。

波谱解析复习

波谱解析复习

波谱解析复习第一章紫外光谱一、名词解释1、助色团:有n电子的基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强. 2、发色团:分子中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 3、红移: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加,增色作用. 4、蓝移: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减色作用. 5、增色作用: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6、减色作用:使吸收强度减低的作用. 7、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二、选择题1、不是助色团的是:D A、-B、-C、-D、32- 2、所需电子能量最小的电子跃迁是:D A、ζ→ζ*B、n →ζ*C、π→π*D、n →π*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饱和烃类在远紫外区有吸收 B、吸收无加和性C、π→π*跃迁的吸收强度比n →ζ*跃迁要强10-100倍 D、共轭双键数目越多,吸收峰越向蓝移4、紫外光谱的峰强用ε表示,当ε=5000~10000时,表示峰带:B A、很强吸收B、强吸收C、中强吸收 D、弱吸收 5、近紫外区的波长为:C A、 4-200 B、200-300 C、200-400 D、300-400 6、紫外光谱中,苯通常有3个吸收带,其中λ在230~270之间,中心为254 的吸收带是:B A、R带B、B带 C、K带 D、E1带7、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C A、吸收峰的强度B、吸收峰的数目 C、吸收峰的位置D、吸收峰的形状 8、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于:D A、紫外光能量大B、波长短C、电子能级差大 D、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9、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A A、水B、乙醇C、甲醇 D、正己烷10、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无吸收的是:A A、B、 C、D、11、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值最大的是:A A、B、C、D、12、频率为×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A A、 B、μ C、D、 13、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A A、ζ→ζ*B、π→π*C、n→ζ* D、n→π* 第二章红外光谱一、名词解释:1、中红外区 2、共振 3、基频峰 4、倍频峰 5、合频峰6、振动自度 7、指纹区 8、相关峰 9、不饱和度 10、共轭效应 11、诱导效应 12、差频二、选择题1、线性分子的自度为:A A:35 B: 36 C: 35 D:36 2、非线性分子的自度为:B A:35 B: 36 C:35 D: 36 3、下列化合物的ν的频率最大的是:DA B C D 4、下图为某化合物的图,其不应含有:D 1 A:苯环 B:甲基C:2 D:5、下列化合物的ν的频率最大的是:A A B CD 6、亚甲二氧基与苯环相连时,其亚甲二氧基的δ特征强吸收峰为:A A: 925~9351 B:800~8251 C:955~9851 D:1005~10351 7、某化合物在3000-25001有散而宽的峰,其可能为:A A:有机酸 B:醛C:醇D:醚8、下列羰基的伸缩振动波数最大的是:C 9、 R C N 中三键的区域在:B A ~33001 B 2260~22401 C 2100~20001 D 1475~13001 10、偕三甲基(特丁基)的弯曲振动的双峰的裂距为:D A 10~20 1 B15~30 1 C 20~301 D 301以上第三章核磁共振一、名词解释1、化学位移2、磁各向异性效应3、自旋-自旋驰豫和自旋-晶格驰豫 4、屏蔽效应5、远程偶合 2 6、自旋裂分 7、自旋偶合 8、核磁共振 9、屏蔽常数 +1规律 11、杨辉三角 12、双共振 13、效应 14、自旋去偶 15、两面角 16、磁旋比 17、位移试剂二、填空题1、1化学位移δ值范围约为 0~14 。

波谱名词解释

波谱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说明:以下如有错别字的请自己更改和补加其他名词解释第一章紫外光谱的基础知识1.助学团:某些饱和的原子团本身在近紫外区无吸收的,并不“发色”,但其与发色团相连或共轭时,能使发色团的吸收峰长波方向移动,强度增强,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

常用的助色团有—OH,—OR,—NR2,—SR,—Cl,—Br,—I等。

2.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有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基团,此类基团称为发色团。

3红移:由于化学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吸收峰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红移。

4蓝移:导致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蓝移。

5.增色效应:使紫外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6.减色效应:使紫外吸收强度降低的作用。

第二章红外光谱1费米(Fermi)共振:由频率相近的倍频峰和基频峰相互作用产生,结果使倍频峰的强度增大或发生裂分。

2伸缩振动:沿键轴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

3弯曲振动:沿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称为弯曲振动。

4基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将产生一个强的吸收峰,即基频峰。

5倍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时将产生相应弱的吸收峰,即倍频峰。

6振动自由度:将多原子分子的复杂振动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基本振动,这些基本振动的数目称为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7指纹区:在红外光谱中,波数在1330~667cm-1范围内称为指纹区。

8振动偶合效应:当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分子中靠得很近时,其相应的特征峰常发生分裂,形成两个峰,这种现象叫作振动偶合。

9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

10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第三章核磁共振1化学位移:是指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质氢核所在的位置进行比较,求其相对距离。

称之为化学位移。

2偶合常数:两个氢核之间的相互干扰叫做自旋偶合,干扰强度可用偶合常数表示。

波谱解析3

波谱解析3

波谱解析3一、名词解释 1.蓝移当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之为蓝(紫)移。

2. 弯曲振动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弯曲振动,用符号δ表示。

二、简答题1. HMBC谱的主要特征和用途?HMBC是1H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是通过1H检测异核多量子相干调制,选择性地增加某些碳信号的灵敏度,使孤立的自旋体系相关连,而组成一个整体分子,可高灵敏度地检测13C-1H远程偶合(2J CH,3J CH),由此可得到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及因杂原子或季碳存在而被切断的1H偶合系统之间的结构信息,其灵敏度比传统的远程偶合13C-1HCOSY高得多。

主要用于确定相隔2根或2根以上化学键的碳核和氢核之间的相关信息,从而确定其所在的结构片段,如图5-7所示。

该法特别适用于具有众多甲基的天然产物,如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 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的特点及适用是什么?特点:(1)产生单电荷离子峰,主要是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较少。

常见的离子有[M+H]+(正离子方式)或[M-H]-(负离子方式)。

此外,还会生成加合离子,如[M+Na]+、[M+K]+等;(2)有正负离子检测两种模式,负离子检测方式可增加一些化合物的灵敏度;(3)在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有机盐类的表征上是非常有效的。

其缺点是离子源原子束分散,灵敏度偏低。

适用范围:适用于低聚糖和多糖、多肽、核苷酸、金属有机配合物,以及磺酸或磺酸盐类等难挥发、热不稳定、强极性、分子量大的有机化合物的样品分析。

FAB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软电离技术,适用于难气化,极性强的大分子。

三、某化合物可能是下面结构中的A或B,它的紫外吸收λmax 为268nm (lgε=4.9),试计算并指出这个化合物是属于哪一种结构。

(A)(B)四、下面为化合物A、B的红外光谱图,请指出图中其主要官能团的振动吸收峰。

化合物A化合物BA五、归属下列化合物氢谱中的质子信号。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是一种审查事物性质的分析技术,它基于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察和研究光、电磁波、声波等辐射的频率或波长分布特征,从中获取有关物质的结构、成分、性质等信息。

在波谱解析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下面将就其中的几个进行解释:
1. 光谱:光谱是指在光学仪器上通过分光装置观察到的辐射能量强度与波长或频率的关系图像。

光谱可以提供光的成分、色彩、强度、温度等信息,是波谱解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是一种常用的波谱解析方法,用于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当物质受到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时,它会吸收一部分光能,而受到吸收的光谱可以被记录下来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的信息。

3.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是一种利用红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波谱解析方法。

红外光谱可以分析物质的化学结构、键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功能基团等信息。

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药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4. 质谱:质谱是一种将物质分子进行离子化并进行质量分析的波谱解析方法。

质谱可以提供物质的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化合物分析等信息。

质谱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5. 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辐射作用下的特征信号进行分析的波谱解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可以提供物质的分子结构、化学环境、官能团等信息,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

波谱解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手段,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解析和研究波谱,可以揭示物质的本质和行为,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医学诊断等提供重要支持。

波谱解析复习——名词解析

波谱解析复习——名词解析

波谱解析复习——名词解析波谱学:波谱学是涉及电池辐射与物质量子化的能态间的相互作用,其理论基础是量子化的能量从辐射场向物质转移。

电池辐射区域:γ射线区,X射线区,远紫外,紫外,可见光区,近红外,红外,远红外区,微波区和射频区。

紫外光谱1.助色团:通常把那些本身在紫外或可见光区域吸收带不产生吸收带但与生色团相连后,能使生色团的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的基团称为助色团(将含有未公用电子对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有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基团,此类基团称为发色团。

2.红移:由于化学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吸收峰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红移。

3.蓝移:导致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蓝移。

4.增色效应:使紫外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5.减色效应:使紫外吸收强度降低的作用。

红外光谱红外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被研究物质的分子,若辐射能等于振动基态的能级与第一振动激发态的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时,则分子可吸收能量,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

IR选律:在红外光的作用下,只有偶极矩(?μ)发生变化的振动,即在振动过程中?μ≠0时,才会产生红外吸收。

1.费米(Fermi)共振:由频率相近的倍频峰和基频峰相互作用产生,结果使倍频峰的强度增大或发生裂分。

2.伸缩振动:沿键轴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

3.弯曲振动:沿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称为弯曲振动。

4.基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将产生一个强的吸收峰,即基频峰。

5.倍频峰: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时将产生相应弱的吸收峰,即倍频峰。

6.振动自由度:将多原子分子的复杂振动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基本振动,这些基本振动的数目称为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7.指纹区:在红外光谱中,波数在1330~667cm-1 范围内称为指纹区。

8.振动偶合效应:当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分子中靠得很近时,其相应的特征峰常发生分裂,形成两个峰,这种现象叫作振动偶合。

质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真空条件下受电子流的“轰击”或强电场等其他方法的作用,电离成离子,同时发生某些化学键有规律的断裂,生成具有不同质量的带正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按质荷比的大小被收集记录的谱。

波谱解析复习名词解释

波谱解析复习名词解释

氢谱屏蔽效应:氢核周围不断运动的电子影响,在外场的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化学键的磁各向异性:如果由电子组成的化学键在空间形成小的磁场,与化学键不对称,则产生了磁各向异性,与外场相反,消弱了外场,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变小。

与外场相同,去屏蔽作用。

去偶法:用第一个振荡器扫描Ha时,用第二个振荡器扫描Hb使他发生共振,hb 在两种自旋之间迅速变化,Hb对Ha的两种影响被抵消掉,这样Ha就等于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去偶。

核的NOE效应:当两个人(组)不同类型的质子位于相近的空间距离时,照射其中的一个会使另一个质子的信号增强。

碳谱碳谱的特点:耦合常数大:1H-1H耦合常数0-20Hz.碳原子常与氢原子连接,它们可以互相耦合,这种13C-1H 一键耦合常数的数值很大,一般在125-250 Hz。

因为13C 天然丰度很低,这种耦合并不影响1H 谱,但在碳谱中是主要的。

弛豫时间长:13C 的弛豫时间比1H 慢得多,有的化合物中的一些碳原子的弛豫时间长达几分钟,这使得测定T1、T2等比较方便。

另外,不同种类的碳原子弛豫时间也相差较大,这样,可以通过测定弛豫时间来得到更多的结构信息。

共振方法多:13C NMR 除质子噪声去耦谱外,还有多种其它的共振方法,可获得不同的信息。

如偏共振去耦谱,可获得13C-1H 耦合信息;门控去耦谱,可获得定量信息等。

因此,碳谱比氢谱的信息更丰富,解析结论更清楚。

空间效应:13C化学位移还易受分子内几何因素的影响。

相隔几个键的碳由于空间上的接近可能产生强烈的相互影响。

通常的解释是空间上接近的碳上H 之间的斥力作用使相连碳上的电子密度有所增加,从而增大屏蔽效应,化学位移则移向高场。

羰基碳200 酯基碳170苯环连氧碳155苯环碳110-140缩酮(醛)105连氧碳60-80甲氧基55甲基碳10-20 OCH3:一般位于55-60 CH2OH:一般位于62左右CHOH:一般位于60-80 C-OH:一般大于80 炔烃:C=65-90烯烃: C=100-150质子宽带去偶:C原子与直接相连的H或邻近C原子上的H 都有偶合---谱线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紫外吸收光谱1. 紫外吸收光谱系分子吸收紫外光能、发生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亦称电子光谱。

2. 曲折或肩峰:当吸收曲线在下降或上长升处有停顿或吸收稍有增加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由主峰内藏有其它吸收峰造成。

3. 末端吸收:是指紫外吸收曲线的短波末端处吸收增强,但未成峰形。

4. 电子跃迁选律:P95. 紫外吸收光谱的有关术语:P12-136. Woodward-fieser规则:P21 7. Fieser-kuhns规则:P23第二章红外吸收光谱1. 振动偶合:分子内有近似相同振动频率且位于相邻部位(两个振动共用一个原子,或振动基团间有一个公用键)的振动基团,常常彼此相互作用,产生二种以上基团参加的混合振动,称之为振动偶合。

2. 基频峰:本征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本征吸收带,又称基频峰。

3. 倍频峰:由于真实分子的振动公是近似的简谐振动,不严格遵守⊿V=±1的选律,也可产生⊿V=±2或±3等跃迁,在红外光谱中产生波数为基频峰二倍或三倍处的吸收峰(不严格等于基频峰的整数倍,略小)称为倍频峰。

4. 结合频峰:基频峰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频率等于两个基频峰之和或之差的峰,叫结合频峰。

5. 泛频峰:倍频峰和结合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6. 热峰:跃迁发生在激发态之间,这种跃迁产生的吸收峰称为热峰。

7.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红外非活性振动。

第三章核磁共振光谱1. 磁偶极子:任何带电物体的旋转运动都会产生磁场,因此可把自旋核看作一个小磁棒,称为磁偶极子。

2. 核磁距:核磁偶极的大小用核磁矩表示。

核磁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P)和e/2M的乘积成正比。

3. 进动: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一方面自旋一方面以一定角度(θ)绕磁场做回旋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进动。

4. 核磁共振:当射频磁场的能量()等于核自旋跃迁能时(),即旋转磁场角频率()与核磁矩进动角频率()相等时,自旋核将吸收射频场能量,由α自旋态(低能态)跃迁至β自旋态(高能态)。

即,核磁矩对的取向发生倒转,这种现象称之为核磁共振。

5. 饱和:在外加磁场中,低能级核吸收射频能量被激发至高能级产生核磁共振信号,结果使低能级核起来越少,结果是低高能级的核数目相等,体系净能量吸收为0,共振信号消失。

6.弛豫:高能态的核须通过其它适当的途径将其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其回到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

7. 纵向弛豫:是高能态核释放能量(平动能、转动能)转移给周围分子骨架中的其它核回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气体和低黏度的液体中)8. 横向弛豫:高能级核与低能级核相互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移,每种自旋状态的总数并未改变,但使某些高能级核的寿命减短。

(固体和高黏度液中)9.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组成:磁铁磁场扫描发生器---平行安放的线圈,用于有一个小范围内调节磁场强度射频发射和接收器信号记录系统10. 影响谱线展宽的因素⑴谱线的自然展宽——由自旋高能态的寿命决定⑵磁场漂移不均匀——样品管高速旋转⑶其它——缩短自旋高能态的寿命的作用都导致峰展宽,如离子,顺磁性物质有四极矩的核存在。

11. 核磁共振谱信息:峰吸收组数:多少种不同的化学环境的质子峰的位置:质子类型,即化学环境峰的裂分:相信核的数目和成键情况峰的面积:质子个数12. 化学位移:本质定义: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不同的现象。

表达方式定义:以某种标准物质共振峰为原点,测出各峰与原点之间的距离,这种相对距离为相对化学位移。

13. 屏蔽效应:一个核置于强磁场中,其周围不断运动的电子就会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核实际受到的磁场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屏蔽效应。

14. 一般要求⑴若研究氢谱,样品溶液应不含质子⑵常用溶剂有四氯化碳,CS2,及氘代溶液⑶溶剂选择主要取决于样品溶解度⑷样品溶液应不含磁性及不溶杂质,且黏度小15. 一般采用的标准物质为四甲基硅烷(TMS)。

DSS:2,2-二甲基-2-硅戊烷-5-磺酸钠;在用重水作溶剂时作内标准。

16. 自旋-自旋裂分:所研究的质子受相邻基团的质子的自旋状态影响,使其吸收峰的现象称为自旋-自旋裂分。

17. 各向异性效应:又称远程屏蔽,由于置于外加磁场中的分子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使分子所在空间出现屏蔽区和去屏蔽区导致不同区域内的质子高场或低场。

18. 氢键效应影响规律:⑴与没有形成氢键的质子相比,氢键质子移向低场,形成氢键程度增加,其化学位移变大。

⑵对于快速动态平衡状态的氢键质子和非氢键质子,在核磁共振谱中为单峰⑶提高溶液温度或稀释溶剂时,分子间氢键被切断或减弱,相应氢键信号移向高场。

19. 质子快速交换反应:(134)定义:应用:1,判断有无活泼氢;2,判断活泼氢的活泼程度20. 自旋-自旋偶合:21.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各向异性效应:炔键,双键,苯环,单键氢键效应质子的快速交换反应22. 诱导效应规律: A. 质子去屏蔽效应正比于取代基的电负性强弱,电负性越强,越移向低场 B. 取代基的个数使质子去屏蔽效应加强,移向低场 C. 取代基团距离越远,影响越小23. 化学等价核:当分子中的两个或多个质子被分子中所存在的对称性或快速旋转作用后,质子的位置可以相互交换时,这些质子称化学等价核。

24. 磁等价核:一组化学等价核,若它们与组外任何一个核的偶合常数都相同,即通过完全相同的价键传递偶合,则这组核称为磁等价核或叫做磁全同核。

25. 产生不等价质子觉的几种结构类型 a. 单键带有双键性b. 单键不能自由旋转 c. 与手性碳原子相连的亚甲基26. 一级图谱自旋偶合的规律——只适合于I=1/2的磁核A.一个或一组磁合同质子与一组N个磁全同质子偶合,该质子的信号峰发生(N+1)重裂分;B.一个或一组磁全同质子A与两组质子(Mn,Xm)偶合,且JAm=JAn,即Mn,Xm类似磁合同质子,共振信号裂分为(n+m+1)重峰。

如丙烷中亚甲基质子,裂分为七重峰;C.一个或一组磁合同质子A与两组质子(Mn,Xm)偶合,且JAm≠JAn,则共振信号裂分为(n+1)(m+1)重峰。

D.相互偶合的两组质子,具有相同的偶合常数,即裂分峰之间的间隔相等;E.一组多重峰的中点就是该质子的化学位移值;F.磁合同核之间观察不到自旋偶合裂分;G.当6<⊿V/J<20时,为近似一级图谱,各峰强度不呈对称分布,对相互偶合的两峰,外侧强度小于内侧峰。

27. 核磁共振谱的应用A.解析化学结构: (1)化学位移:推断质子化学环境(2)自旋—自旋偶合:偶合裂分模式和偶合常数可鉴别相邻质子环境;(3)积分高度:与给定的一组偶合裂分模式相应的质子数目和比例:B.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1)研究氢键的形成:羟基质子由于形成氢键导致化学位移改变;分子间氢键与浓度有关,分子内氢键与浓度无关;(2)研究酮—烯醇的互变异构(不同条件下比例的变化及变化的快慢);(3)研究分子的动态效应——与杂原子相连的质子的NMR谱: A. 与氧相连的NMR谱;B. 与N相连的NMR谱;C. 与S相连的NMR谱;D. 研究化学键的临界转动速率;所谓临界转动速率,就是指氢键的转动速率等于两个单峰吸收频率之差。

28. NOE效应(核的Overhauser效应):分子内两组自旋核在空间靠近时(空间距离小于3 埃,不一定有相互偶合),如用干扰磁场使其中的一组核饱和,则引起另一组核的共振峰强度增强,这种由于双共振引起的谱峰强度增强的效应称为核的Overhauser效应。

第四章13C-核磁共振光谱1. 碳核磁共振光谱特点:(1)化学位移范围宽,磁场扫描时间长,分辨率高;(2)灵敏度低A.13C核的天然丰度低B.13C核的磁旋比很小,约为质子的1/4,而核磁共振谱峰的强度与磁旋比的三次方成正比;(3)图谱复杂(4)13C核弛豫时间较长,弛豫时间与峰宽成反比关系,表现为在图谱中出现峰宽很窄的峰形;(5)谱峰强度不与碳原子数成正比;13C核信号强度顺序与弛豫时间(T1)相反:CH2 ≥CH≥CH3>C;(6)NOE增益的顺序为:CH2 ≥CH≥CH3>C; A.采用NOE将与13C核相偶合的1H核饱和,使得13C吸收峰强度增强效果;B.简化图谱,且峰强度与13C强度不成正比;(7)溶剂峰弱。

测定碳谱时,一般采用氘代溶剂。

A.溶剂小分子快速旋转,不能产生有效的D-D弛豫;B.13C核受D核的偶合裂分为(2nI+1)多重峰;C.溶剂碳原子上的质子被氘代,1H去偶时不产生NOE增益。

2. 实验技术3. 宽带去偶(全质子去偶技术):在测定碳谱时,使用一高功率的能够覆盖全部质子共振频率的去偶射频磁场,使样品全部1H同时发生共振饱和,从而消除了全部的13C-1H 偶合裂分;这种质子去偶的13C-NMR谱由一个个分辨率很好的单峰组成,每个不等价的碳都只出现一个共振峰,称为质子宽带去偶碳谱。

4. 偏共振去偶:使去偶射频磁场H2稍为偏离质子的共振频率,就可得到13C-1H不完全去偶。

这时13C-1H远程偶合完全消失,直偶多重峰裂矩(残留偶合常数)将大大缩小,这就是偏共振去偶。

5. 双照射技术:6. 重原子效应:电负性取代基对被取代的脂肪碳的屏蔽影响主要为诱导效应,但在重原子碘、溴取代烷中,随着碘或溴取代的增加,碳的化学位移反而显著减小,称为重原子效应。

这是由于碘等重原子的核外电子较多,原子半径较大,从而使它们的供电子效应有时要比诱导效应更强烈所致。

第六章质谱法1. 质谱仪的类型(一般根据质谱仪质量分析器的不同进行分类、命名):A.扇形磁场质谱仪(1)单聚焦质谱仪(2)双聚集质谱仪B.四极质谱仪C.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D.傅里叶变换质谱仪(FTMS)2. 离子化方法:A.电子轰击离子化(EI)B.化学离子化(CI)C.二次离子质谱(SIMS)和快原子轰击质谱法(FAB-MS) D.等离子体解吸质谱(PDMS)E.场解吸离子化(FD)F.激光解吸质谱(LDMS)3. 分子离子峰: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称分子离子。

在质谱图上由分子离子所呈现的峰称分子离子峰。

4. 氮规律: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为偶数,只有分子中含有奇数氮时分子量才是奇数,这一规律称为“氮规律”。

5. 亚稳离子:P3416. Stevenson规则:该规则认为碎片对电子竞争能力取决于其电离能(IP),电离能越大的碎片,越有得保留电子成为中性部分;电离能小的碎片有利于形成较稳定的带正电荷的离子,因此电离能小的碎片,相应的离子丰度较大。

7. 邻位效应:邻位取代的芳香化合物能使氢原子特殊地迁移到被消除的原子或基团上,形成中性分子,称之为“邻位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