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doc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doc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有亡国,有亡天下。

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日知录》作为顾炎武的重要代表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顾炎武全部的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其卷十七中对于亡国亡天下保国保天下之阐述更是集中体现了顾氏对家、国、天下的思想。

也从另一个角度明确的表明了顾氏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与探索。

一、国仇家恨17 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正是暴雨肆虐. 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刚刚推翻了一如僵尸般的明王朝,随之又迎来了满清蛮夷的统治。

神州处处是凄凉,人人俱哀愁。

黄梨洲口中的天崩地解正是如此!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再平凡不过的朝代鼎革到明清更替成为了文人口中的天地崩裂呢?更是衍生出了一群独特的明遗民士群?这一切,除了明清易代所带来的人事创伤外,更因明清易代直接的后果就是满族入主中原。

这在深信夷夏大防的汉族士人不仅意味着汉族正统的丢失,更是象征着中华文化因夷族的践踏而有毁灭之危。

传统儒家学者与明代遗民的双重身份的顾炎武自然亦是夷夏大防的守护者,明清易代给他的一方面是国破家亡的人间惨剧,另一方面更是净胜上的政治传统的背叛。

首先,明王朝的覆灭与夷族统治的芒刺在心。

1644 年,顺治元年十月顺治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称大清皇帝祗荷天眷,以顺民情,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告天祭地,改元称号,意在向天下郑重昭示,清朝之得统乃蒙天眷佑,顺天应人。

自此开始,清朝的正式确立宣告了明王朝依然成为历史。

正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要经历人事的冲刷与百姓的灾祸一般,清朝的建立亦是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之中,无一阶层可幸免。

可是,为何独独清的建立在广大士人阶层激起如此大的反抗?甚至于产生了阶层中遗民与贰臣的分裂长达几百年之久?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满族入主中原,政治的易主发生在汉族与非我族类的满族之间,这就挑战了汉族士大夫的夷夏之防,不仅仅是政权上的交易,更像是文化上的、道统上的一记响亮耳光。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顾炎武的思想理念与改革实践研究

顾炎武的思想理念与改革实践研究

顾炎武的思想理念与改革实践研究顾炎武是明朝末年至清代初年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改革家。

他的思想理念和改革实践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顾炎武的思想理念1.1 尊儒反王顾炎武提倡“尊儒反王”,即推崇儒学、批判王朝政治。

他认为只有儒学才能使人心正、道治天下,而王朝政治则荒废国家,弱化中华文化。

他主张借鉴先贤之言,重振传统文化,重视君子之学。

1.2 抨击中国的封建制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中国封建制度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指出封建制度导致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科举失效等诸多问题。

他主张废除官爵,取消荫补,提倡依照资质才能选拔人才,实实在在地服众。

他还对废科、启禀等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1.3 提倡格物致知顾炎武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实物、研究自然规律来推广知识。

他认为,知识只有靠切身实践才能得到与实际相符的认识,而纸上谈兵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因此,他主张积极研究自然万物,借鉴实践中的经验,以实证知,以实践增长才能。

二、顾炎武的改革实践2.1 改进教育顾炎武改革教育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他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在锻炼中不断加强意志和性格的修养。

他提出“以经义为本,以兵事为用”的教育方针。

他还主张改变科举制度,引进新式教育,并向民间宣传普及教育,推行“教育大众”的理念。

2.2 兴修水利顾炎武认为,水利是治国安邦的要务之一。

他积极推动公共工程,提倡由上级政府出资,下级人民积极参与的水利兴修模式。

他深入调研,从人水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水利的措施。

他强调“以水为本”,把治水放在整个治国理念的核心地位。

2.3 转变思想观念顾炎武认为,中国改革救国的根本之道在于思想上的彻底变革。

他主张抛弃陈旧的观念,推崇科学的思维方式。

他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局限,并以此指导社会变革。

他高度重视个人思想的改进,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思想体系。

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

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

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
顾炎武是元朝建立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观念和西方现代思想。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他强调“尊重天命、变通应变、尊重传统、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自然统
一、自然和谐”等几个主题。

首先,顾炎武认为,尊重天命是治国之本。

他认为,天命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政府必须尊重天命,才能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

他认为,政府必须秉持正义,严肃对待群众,让群众有安全感,从而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

其次,顾炎武认为,变通应变是治国之道。

他认为,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政府一味地采取固定的措施,就会忽视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政策的失败。

此外,顾炎武还认为,尊重传统是治国之法。

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传统,尊重传统是政府治理国家的基础,只有尊重传统,才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治理国家。

最后,顾炎武认为,自然统一和自然和谐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政府应该追求大局统
一,追求自然和谐,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顾炎武的哲学思想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也体现了西方现代思想,其中尊重天命、变通应变、尊重传统、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然统
一、自然和谐等几个主题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对现今的政治领导者和决策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以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定。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元甫,号石谷,江苏省句容人,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近代思想有重大影响,被誉为"经世致用之士"。

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政治学应当立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解决国家和个人实际问题,并拥有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和脉络。

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性思考,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并且应该重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

顾炎武主张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他认为,政治学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政治思想的价值应当在于实践,并且要能够为社会人民谋福利。

顾炎武认为,只有在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以其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而著称的。

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学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认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变革。

他主张要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的原则推动政治学的发展,并且用经世致用的理念来处理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应当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和进行实践,使其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他以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开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

他主张政治学应当与社会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广泛实践意义的学科。

关于高中历史中顾炎武思想的补充研究

关于高中历史中顾炎武思想的补充研究

关于高中历史中顾炎武思想的补充研究顾炎武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他发表过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历史著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许多时代,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有效地弄清其影响力和理论背景。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顾炎武强调民主,崇尚新政治;二是提出了新的社会秩序;三是努力为清朝的维护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他在民主与政治观点方面表现出无私的慷慨和强烈的激情,并积极主张民主制度的建立。

他认为,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才能建立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从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此外,他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新社会秩序的文章,提出了社会秩序必须由法律来实施,而其法律本身必须由完善的政治制度来推动。

在维护当时清朝政权和改革方面,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例如“五十年,十五年”等,都成为当时的改革热点。

总而言之,顾炎武的历史思想对清朝改革有重要意义。

他深入探讨了民主与政治、社会秩序和维护清朝政权的理论,提出了改革建议,影响了清朝政府的改革政策,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清朝,也对今天的新政治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现代,顾炎武的历史思想仍备受关注。

他的思想激发了许多历史学者的研究兴趣,引发了许多文章的发表,探讨了他的影响力及其后续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理论和指导。

本文将对顾炎武历史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旨在对他的思想进行补充和完善。

首先,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对顾炎武思想进行研究。

顾炎武在研究他的思想时,必须全面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清朝对社会秩序与政治体制的改革措施。

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了解顾炎武的思想背景。

其次,本文将深入研究顾炎武的历史思想的理论基础。

顾炎武的历史思想充满了个人主义,他强调要以政治精神来取代礼仪俗习,强调要以新的政治制度来替代传统的制度。

他的一系列著作,表明他的思想有着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架构,它们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明代顾炎武的思想及其影响

明代顾炎武的思想及其影响

明代顾炎武的思想及其影响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顶尖的学者、思想家们相继出现,其中就包括在思想史上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的顾炎武。

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重建,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后世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生平、思想以及影响三个方面入手,探析这位思想家在明代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顾炎武,字夷陵,福建长乐人。

他生于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卒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

世居吏胥,家境优越,早年聪明好学,九岁即能作诗,十岁能诵《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后来被推荐入京直接拜见了当时的首辅张居正。

因家族在天启年间的忤逆罪被牵连,他被迫离开京城回到家乡,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学术探索,反而在静心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思想体系,从而成为了留传千古的一代大师。

顾炎武的思想融合了儒、道、佛等多元文化,建立起了一套共济标准的哲学思路。

对于儒家经典,顾炎武除了尊重经典外,更注重实践价值,提倡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不只在于传承,更要理解其内在思想,并根据现实调整适用方式。

此外,对于儒家思想的矛盾和问题,顾炎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世致用”、“民贵君轻”和“君民一体”等重要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道家思想上,顾炎武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念和道德观念比儒家的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

从而提出了“天人合一”、“万物兴起皆因自然”等重要理念。

在佛家思想方面,顾炎武则强调了其禅的思想精华,主张“参禅悟付”,提倡通过禅修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顾炎武虽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只是篇幅有限的文章,但其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堪与当时文坛中的巨匠相比,甚至超越其一线大家。

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自我反思的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新纪元。

他的“经世致用”,预示了儒家文化进入了新的阶段,让儒家思想更内化于现实,更接近生活。

顾炎武的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

顾炎武的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

顾炎武的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
顾炎武(1863-1940)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家、著名的共和主义者、太平天国新政版书发表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理论家
之一。

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学说被称为“顾共和主义”,它继承了传
统儒家思维,但其核心观点很大程度上参照欧洲的共和政治理论和实践。

顾炎武认为,日据时代的军阀政府不可能维持中国永久的独立和
安全。

在他看来,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社会现实和现代文明发展
进程的基本需要。

他倡导将近代西方民主共和政府体制引入中国。


炎武认为,民主共和体制可以建立国家宪法,确立国家机构,保障公
民的基本权利,并在宪法和法律的枷锁下加以保护和实施,这样才能
使国家成为一个持久的独立实体。

同时,顾炎武也坚决反对不负责任的政府和腐败腐朽的古老制度。

他认为,这些坏习惯正在危害着中国的民主发展前景,应当彻底改革。

只有维系廉洁的政府,才能建立民主的社会。

顾炎武的社会理想是使
中国社会变得开放、自由和充满活力,崇尚自由、平等、互助和公正,既受到外资的强势接纳,又与国外文明有别,在实施这一理想的道路上,顾炎武倡导和平、团结、协作和交流,以便在建立民主社会方面
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顾炎武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評論和勇于革新的
观点,对改善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文明建设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
思想也为具备中国特色的民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的生平颇为传奇,他在明末清初之际,见证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

他曾环游南北,结交名士,广交朋友,深受当时诸多士大夫的赞誉。

在政治上,他曾出任湖广提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

在文学上,他也作为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对当时的文学和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社会、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他反对儒学正统,提出“尚书精神”、“天人合一”、“诚意诚行”,主张“政之本在民,政无常立,但民常立”。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尚书精神顾炎武提出尚书精神,主张从《尚书》中获取真理、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认为“书本易知,而其大教不易”。

他认为尚书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源泉之一。

他通过研究和解读尚书,提炼出尚书精神的核心观念,强调修身、治国、安民、利世的价值取向,主张“仁”、“义”、“礼”、“智”;提出“上庸颂”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种自我反省和道德塑造。

2. 天人合一顾炎武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连绵不断的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认为“阴阳调和、五常充盛”是天地万物生长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他提出道德行为应该与天地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主张“仁者以治之,曲直容而宽纵之”,强调政治家和君子应该顺应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布置政治制度、处理政治事务,推行政治政策。

3. 诚意诚行顾炎武主张诚意诚行,他认为人应该以诚意诚行对待天地、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应该积极努力、真诚坦率、单纯朴素地履行道义、守信用、取得社会信任和人民拥护。

他主张“天下公平,方乃无忧,故君子、诚则固”;主张“作者造物之人民,宁使其老弱、清富各有所长,逡巡箕踞款诚其区”,提出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指导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顾炎武(1822-1885),清朝末代思想家、政治家,在清政府衰败和乱象中把“国民之治”提出来,他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他所言之“国民之治”,为近代中国的民主运动开辟了道路。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可以从他的思想体系中看出。

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深谋远虑,努力改革,国家才能兴旺。

因此,他主张为了救祖国,应该把“国民之治”提上日程,提出了以“求贤若渴”、“明刑开罪”、“改革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方案,以及“改变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政治理念。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强调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无论是天下兴衰,还是国家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责任,要展现“为民服务”的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另外,也强调要以“求贤若渴”为目标,强调要“明刑开罪”,遵循时代发展的正常规律,实现改革制度,改变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让国家和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健康、进步。

论顾炎武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

论顾炎武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

论顾炎武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
论顾炎武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
顾炎武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受过西方法维斯主义思
想的影响,他倒戈反封建专制,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思想新局面。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应为立宪制,以宪法为根本法,由君主全权授予副宪
法制、政治权利和职能定义。

他早期提出的“六铢三制”,“宪法变革”和“改革宪法”也都是关于反封建专制的理论。

此外,顾炎武提出的“新政府”的主张也是反封建的。

他强调行政职能和行政
机构的重组,实行类似英美的官僚政府,实行封建专制反对者之间的协调,推动国家政治进程,使国家步入民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他发展思想的背景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首先把握住了时代特征,反
封建的理论观念随後也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打开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潮流。

综上所述,顾炎武的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斗争史上重要的一步,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致力于提倡实用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治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实践,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他批评道德传统的空泛和僵化,主张注重实际效果,重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主张政府应该推行勤政廉政,注重实际的教育和选拔官员,建立规范的案例以给予官员正确行政指导。

他提倡政府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来增加财力和提高国家实力。

他强调军事国防的重要性,主张建立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安全。

他还主张经济保守主义,认为国家应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经济。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实用主义思想的人。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礼教观念,强调实际效果和实践,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重视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要通过实践演练和实际经验来培养人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际应用,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他的经济保守主义思想在清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实践,对后来的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对政治、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激励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何远,号释宪,又号楼西道人,江苏南京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主张天下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君主的威严与法度的制约来控制人性的倾向。

他提出了“有罪即杀”、“罪不到教刑,教不到和”的观点,主张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教化来惩治罪恶,维护社会秩序。

顾炎武还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礼教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恪守道德,以正人心,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

他的政治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思想家们强调道德统治的重要参考。

其次,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道德为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提出了“三本一公”的教育理念,即“开卷有益,关卷有道,读书不必多,须当读得好,读得好,是为本,读得多,是为公。

”这一理念对于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再次,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主张“节俭治国,务农兴商”,认为节俭可以减少浪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还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他的经济思想对于清朝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经济学家们关注农业问题的重要参考。

最后,顾炎武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人不虐人, 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责任体制的建立。

”他提出“道德立国”的思想,认为德行和人伦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后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了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他的经济思想关注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他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摘要: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屏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出了“兴实学、经世致用”、“引古筹今”等思想观点。

他的进步思想在于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他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并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面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下滑,他主张“以名为治”,即“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试图从社会道德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倍受世人赞誉。

关键词:实学经世致用君主专制分权风俗一、生平与著作简介顾炎武,初名继绅,后更名绛,字宁人,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862年,江苏昆山人。

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由于他敬仰南京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故更名炎武。

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他的故居在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的嗣祖顾绍芾从小就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并且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许多重要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也读过《孙子》等兵法书籍①。

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学”,他还在实践中学习“实学”。

他于1626年参加了“复社”的活动。

复社是一个富有政治性的学术组织,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身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

顾炎武在苏州、昆山等地进行一系列的抗清斗争,也从这时起,他过起了他终其一生的漫长的亡命生活。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避免于江南,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致力于学,至死不仕清,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季阳,号种庵,江苏无锡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对社会政治制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探讨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思想
顾炎武提倡教育应以实用为主,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

他主张培养人才应该注
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倡学以致用。

封建社会批判
顾炎武追求社会正义,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倡导平等观念。

他提出了“唯一兴邦”、“保民、抚民”等主张,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和正义。

民生观念
顾炎武关注民众生活状况,主张政府应当关心百姓疾苦,建设强大的基层组织,以保障民众的利益和权益。

历史观点
顾炎武重视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是了解现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与发展规律,主张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思想传播
顾炎武提倡“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思想主张广泛传播,影
响了后人的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以上是对顾炎武思想主张的简要介绍,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并为
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顾炎武“以名为治”思想简析

顾炎武“以名为治”思想简析

顾炎武“以名为治”思想简析朱年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苏州昆山人。

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等并肩于早期启蒙大师的行列,并开有清一代“汉学”的先河,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更成为中华家喻户晓的救世箴言。

顾炎武一生精力惊人,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力主为学宜“博学于文”,更要“经世致用”。

难能可贵的是,顾炎武倡导的博学并不局限于对文献资料的广闻博记,而是坚持对社会实践知识的调查和考察。

因为面对明末以来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早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对当时政治现状的研究与思考,坚持在黑暗中摸索、探求改造社会的长治久安之策,然而腐朽的明王朝终究逃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

面对“天下”改朝换代,外族入主中原的残酷现实,顾炎武在痛心疾首之余,明知抗清已无可能,仍凛然自守,永抱遗民之志,坚守节操,拒不入仕清廷而远行避害。

后历经数十年的艰辛,考察山川地理,察访社情民意,在这同时著书立说,对明王朝灭亡的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创见、“经世致用”的政治主张,给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

其中,在巨著《日知录》中提出的“以名为治”的思想观点,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思辨,值得我们为之探析和研究。

一、“以名为治”思想的精神内核是“治世必自人道始”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对顾炎武其人其书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盛赞顾炎武能“贵创、博学、致用”,认为其作为清学一代开山宗师的地位固然无可撼动。

对于顾炎武著述的《日知录》,梁启超认为“不仅为有清一代学术所从出,且其学后继有人”;他还引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该书的评价,以为:“大抵亭林所有学问心得,都在这书中见其梗概。

每门类所说的话都给后人开分科研究的途径。

”“以名为治”,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阐述的关于天下大治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之一。

此种观点的提出,是立足于他历来重视人心风俗对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一基础之上的。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

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字东山,号东江,江苏句容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以其经世致用思想而闻名于世。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1. 儒学思想与治国理政顾炎武秉持着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主张儒家的仁、义、礼、智,并且将这些价值观用于实际的治国理政。

在他看来,政治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理想的治国之道便是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废奴、设置学”的主张,即要废除奴隶制度,推崇教育,使人们拥有知识和道德,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2. 改革士大夫的思想观念顾炎武在思想上有一些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观念,他认为士大夫应当有为国家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责任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官职地位。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密切。

他重视实践,主张学者要有世界观,即要真正了解世界,了解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关心书本中的理论。

3. 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顾炎武在政治上主张经世致用,即注重实用主义。

他认为,政治的理想状态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的安定与幸福,而不是纯粹追求政治理论的完美。

他强调政治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不是盲目地遵循理论的条条框框。

二、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影响1. 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影响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废奴、设置学”主张,开启了后来废除奴隶制度和推崇教育的思想先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他对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倡导,也为后世的政治家与思想家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2. 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影响顾炎武在清初思想界与政治界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对清朝政治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摘要: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屏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出了“兴实学、经世致用”、“引古筹今”等思想观点。

他的进步思想在于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他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并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面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下滑,他主张“以名为治”,即“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试图从社会道德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倍受世人赞誉。

关键词:实学经世致用君主专制分权风俗一、生平与著作简介顾炎武,初名继绅,后更名绛,字宁人,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862年,江苏昆山人。

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由于他敬仰南京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故更名炎武。

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他的故居在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的嗣祖顾绍芾从小就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并且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许多重要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也读过《孙子》等兵法书籍①。

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学”,他还在实践中学习“实学”。

他于1626年参加了“复社”的活动。

复社是一个富有政治性的学术组织,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身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

顾炎武在苏州、昆山等地进行一系列的抗清斗争,也从这时起,他过起了他终其一生的漫长的亡命生活。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避免于江南,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致力于学,至死不仕清,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顾炎武一生著述不辍,硕果累累,他在经、史、地理、音韵、诗文等多方面等有精深的造诣。

他的政治学术甚多,主要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肇域志》等经世致用书籍。

其中《日知录》是他的的代表作,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是一部重要的政治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张穆的《顾亭林先生年谱》统计,他一生著述多达50多种,400余卷。

这些书籍“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

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原原本本,无不洞悉。

”可见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就是多方面的。

二、主要政治思想(一)、批判宋明理学、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

与同时代的黄宗羲相近,他们都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但不同的是黄宗羲推崇王学,主要批判程朱理学,而顾炎武对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均持批判的态度。

宋明理学有两个流派,即程朱的唯心主义理学,和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成为他经世致用主张的思想基础。

对于程朱理学,顾炎武进行了反思。

理学家们认为“理”就是“天命”,他们宣扬要用所谓“天理”去克服“人欲”,即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要以“道心”主宰“人心”,而这就暗含着广大被压迫的人民要放弃所有的反抗和斗争,甘心地接受和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

在顾炎武看来,理学家所空谈的性、命、天道都是孔子及其门人所不讲的,而孔子孟子所重视的东西又被理学家们所丢弃殆尽。

他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如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道,置四海困不言,而终日讲名微精一之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只所罕言,而今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辩,孔子、孟子所恒言,而今君子所罕言也。

”②他把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与宋明理学相比较,认为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背离。

顾炎武近一步指出,理学的清淡之所以较魏晋玄学家的清淡危害更大,就是因为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修己治人”的“实学”,而不是性命天道的空谈,理学家们正是把以“治国平天下”为要务的儒家思想变成了空谈③。

在他看来,传统儒家的基本精神是经世致用,他批判宋明理学的基本目的也在于进一步弘扬儒家的经世致用精神,以修己治人的实学来取代空谈性命的理学。

明道救世的求实精神贯穿着他的全部政治思想,成为他整个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顾炎武作为一代学风的开创者之一,不仅表现为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上。

这一方面是作为理学的对立物,另一方面是针对明代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而发的,他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曾指出:那些宣扬迷信的、没根据的文章,还有那些阿谀奉承的文章是没有一点价值的,与此相反他认为好文章应是:阐明治理国家的道理,记载历史和现实的变化,考察百姓生活和疾苦等,像这样的文章才能有益于天下,应大力提倡,即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二)、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顾炎武是强烈批判君主个人独裁和专断的,认为专制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根本就无法胜任天下政治的责任。

君主之所以无法承担起这一责任,就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政事繁多,要由君主一人来处理如此众多的政治事物,这里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所不及的。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出于私利的目的,君主凭着有限的能力做无限的事情,在道德上是不光彩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然而专制君主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在此,顾炎武尖锐地指出封建统治者私天下,,据政治权力为己有的实质,他的批判虽然是切中了要害,他进一步指出,专制政治的危害在于过度的集权,剥夺了郡县守宰的事权,各级官吏之间相互猜忌,相互牵制;各级地方官吏由于没有任何自主权,因而在政治上也很难有所建树,也难以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权责不一致”的具体表现。

专制权力必然造成一种无责任的政治,当所有的官员只为君主服务时,就不可能或更少对他的臣民尽职尽责。

一言以蔽之,在顾炎武看来,君主个人独裁是导致民众困苦、国家贫穷的根源。

客观而论,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有这样反思,是十分难得的。

在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他提出了“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并区分了这两个概念。

顾炎武在传统儒家“为民而言之君”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把民众看作是保天下与“有责焉”的政治主体,则已远远超出了民本思想的范畴。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④。

因为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民本思想里,在君主制统治的范畴内来讲,平民百姓始终是工具性的权力客体,而顾炎武把国家与天下区分之后,民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这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十分难得的。

他的这种思想后来也成为了清初民主思想的萌芽。

(三)、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

我们知道,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中央专制集权主义达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君主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才导致了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落,因为政治体制缺乏活力,过于僵硬,弊端太多,缺乏创造力。

顾炎武正是看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君主个人的独裁专断统治,要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的集权专制的弊端,主张分权众治。

他说:“君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由此看来,分权是极为必要的,因为分权能够发挥各级统治者的作用,而如果君主独揽大权,必然导致名目繁多的刑罚,因而不可能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

顾炎武所主张分权的基本内容是指“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四权,辟官就是选拔、任免官吏的事权,莅政就是临政治民的权力,理财就是治理财政的财权,治军就是整顿和治理军队的军权。

宋明以来这四权都集中在中央,由君主一人决断,这是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认识到这是弊端,并主张将这些权力分割给地方郡县,提高郡县官吏的自主权,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权力下放。

分权的基本构思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由郡县分割中央政府的权力,由宗族分割郡县的权力。

顾炎武虽认识到了专制的弊端,并试图通过分权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集权之弊。

但可悲的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每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恢复古制上,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一思想局限性也是长期封建统治的结果。

(四)、确立“行己有耻”之道德底线、主张“正人心、厚风俗”顾炎武针对明末的腐败政治,提出过改革方案。

其最主要观点就是他所说:“治乱之关必在人心之俗。

”又用宋朝罗从彦的话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他认为风俗浅薄、人心不正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社会政治腐败也是由于风俗浅薄造成的⑤。

因此,他主张行教化,而行教化的目的在于“正人心、厚风俗”。

在顾炎武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地人才则治、不地人才则乱。

而人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化,离开教化则不可以言治。

在这里他认为风俗教化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固然是错的,但对封建政治的腐败本质的揭露则是深刻的。

顾炎武认为正人心、厚风俗的基本内容就是张四维。

他身有感于《管子》所说的:“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观点,悲凉地发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谴责之声。

为了重建道德文明,顾炎武从现实的人性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一条“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

因为在他看来,礼仪廉耻四维之中,耻最为重要,“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⑥。

廉耻是所有行为道德的行为基础。

为了重建良好的道德文明,顾炎武对于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寄予了厚望。

他非常重视“清议”的作用,顾炎武批判专制政治的严刑峻法,指出专制政治下“君臣上下、怀利以相接”等,都是十分深刻的。

但他试图从社会道德人手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这是不现实的,只能流于空想。

三、评价顾炎武无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一个杰出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以他充实致用的学风,契而不舍的学术实践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品质,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顾炎武一生勤奋好学,,即使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也那样因此而终止过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所以他的著作颇丰,内容则“综贯百家,上下千载,原原本本,无不洞悉”。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

他同时也是一位反清斗士和爱国志士,积极投身于抗清斗争而流亡一生,至死不仕清。

他怒斥明代达官贵人随波逐流的庸俗人生观,响亮地提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这句话后来成为激励后世爱国主义的千古格言。

他严厉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统治和严刑峻法,提出了“分权众治”的分权思想,来矫正封建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这点是十分可贵的,这种思想也成为清初的民主思想的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