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基础知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8f2325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e.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1. 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
本文将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
2. 思想道德修养2.1 伦理道德基本概念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会介绍伦理道德的基本概念,包括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学生可以了解到道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规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2 道德价值观培养本部分主要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
学生将学习到坚持诚信正直、尊重他人、关爱环境等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如何在不同场合下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
2.3 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处理是思想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情关系、同事关系等。
本部分将强调沟通技巧、冲突解决、智慧管理等技巧,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
3. 法律基础3.1 法律基本概念法律基础课程首先会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学生将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维护作用。
3.2 法律体系与法律法规学生将学习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
他们将了解到法律的层级关系和种类,以及相关的法律条款和规定。
3.3 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本部分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学生将学习到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遵守法律规定,并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4 法律职业与法治建设最后,课程将介绍法律职业和法治建设。
学生将了解到法律职业的职责与要求,以及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本部分将鼓励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去。
4. 总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
课程内容包括了伦理道德基本概念、道德价值观培养、人际关系处理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以及法律基本概念、法律体系与法律法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等法律基础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c46d4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e.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一、人生观1、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的观点和总的看法。
1)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Ø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之间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认识人的本质,需要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性论。
2)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a) 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其作用在于: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b)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相互影响c)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Ÿ 人生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Ÿ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
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d) 人生态度、目的和价值的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3) 人生观和世界观a)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考试重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6dca78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3.png)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考试重点复习资料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1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2 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老师3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二.大学生活的显著变化1 学习要求的变化2 生活环境的变化3 人际环境的变化4 社会活动的变化三.提高独立生活能力1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3 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四.树立学习新理念1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2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4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五.树立优良学风1 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2 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谨,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3 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创新:就是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思维。
六.肩负历史新使命1 继往开来,复兴民族伟业2 勇于开拓,创新中华文明3 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进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七.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1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难而上八.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1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类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九.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1巩固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3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1.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2.理想不仅受时代的制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3.理想的类型划分: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按理想的时序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要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5de9f2e009581b6bd9eb36.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要点绪论一、结合自己的大学生活实际说说大学生活的特点1.学习要求的变化: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2.生活环境的变化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3.社会活动的变化: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
二、结合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实际谈谈大学学习生活需要树立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章一、谈自己的理想,为什么?【未来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二、说立志与躬行(结合自己的实际)1.立志当高远(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的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
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实的学习和工作中)。
三、说逆境与顺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陈述克服逆境和处于顺境的经验教训。
1.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到遇到逆境的准备;2.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3.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章一、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所体现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说明。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57e7956a58fafab069dc02f8.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的最基本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3.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历史使命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之为原则
6.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核心
7.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
8.为人民服务————以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的人生观
9.助人为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中领域的体
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10.诚实守信————公民道德建设以之为重点
11.人生目的————人生观的核心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13.法的指引作用————法律作首要的作用
14.爱岗敬业————社会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15.奉献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建中的最高要求
16.国家创建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二是认可
17.法律的运行是从创制到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的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
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b4990e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2.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绪论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基本要素: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用法、护法能力.关系:人生需要道德,也需要法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A.法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B.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方法第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第三,身体力行,切实践履.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1、理想信念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2、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1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2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3、理想信念的类型1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2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3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4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4、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二节科学的理想信念5、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特点1现实性;2科学性;3崇高性.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要求: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7、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境界1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仍有其现实意义.3我们正处理在社会主初阶段,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9、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10、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1、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行为.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鼓舞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3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4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5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2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4、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7、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6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8、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含义民族自尊:一个民族坚决维护本民族荣誉和尊严的强烈情感.民族自信:一个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民族自强:一个民族在高度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决定这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3、人生目的的含义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4、人生态度的含义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5、人生境遇的含义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6、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7、价值观的含义是指人们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8、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种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一种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他人、社会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9、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尤其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幕,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只有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索取自然与回报自然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互动的关系,形成人类以及人类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格局.10、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第一,平等原则.第二,诚信原则.第三,宽容原则.第四,互助原则.11、身心健康的标准表现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身体发育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表现在心理方面,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的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第四章加强道德理论学习1、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我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2、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3、道德的社会作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4、道德的发展规律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主要内容: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核心: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则:集体主义重点:诚实守信8、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9、集体的含义,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是指由于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0、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1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道德要求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3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12、诚实守信的含义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信是诚实无欺、言行一致、坚守诺言的品格.诚实就是真实无欺,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信守承诺,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守信是统一的.13、荣辱的含义、荣辱观的含义“荣”和“辱”是两个相对立的道德基本范畴.“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1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八荣八耻”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不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第五章培养优良道德品质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结果的相关性.3、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4、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特点: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5、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6、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简单地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劳动分工后的表达形式.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7、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及其重要意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8、爱情、婚姻的含义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9、恋爱的道德要求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10、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11、个人品德的含义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12、个人品德的形成1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2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3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13、道德修养的含义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14、省察克制的含义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并坚决将其克服和整治掉.15、慎独的含义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依法治国的概念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及其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共识性、指导行的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其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3、执法为民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必须做到便民利民.4、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5、法律思维所谓法律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意义: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职要求和重要保障;2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7、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2完善立法体制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8、加快法治政府建设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9、提高司法公信力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3推进严格司法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10、推进法治社会建设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1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12、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1坚持依法执政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1、法的概念及其作用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调整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五个方面的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2、法律规范的概念、逻辑结构及其种类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逻辑结构:假定——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处理——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内容的部分,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制裁——法律规范中对于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也就是法律后果.法律规范的种类:授权性规范——规定人们可以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义务性规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复合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相互重合的法律规范,它既授予人们权利,同时也设定义务.3、法律关系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在人们之间形成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特征:首先,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其次,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再次,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最后,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4、法律关系的构成1法律关系的主体。
考研必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考研必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0c5201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b.png)
考研必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绪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二者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二者都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
具体表现在: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与合法的基础,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提供价值准则。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谐、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守法、维护法律和严格实施法律,弥补法律不健全时留下的空白,弥补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与社会主义法律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道德是法律的补充)(2)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具体表现在:①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及其他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②法律的公布和实施,有力地传播和实施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③当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吸收在法律中转化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时候,实际是确认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思想部分人生观、人生目的与态度:1、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正确的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828a7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7.png)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思想道德修养部分1、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理想信念对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在当代,弘扬爱国主义需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3、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具有认识、规范、调节等功能。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6fd34a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a.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判断。
下面将介绍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1.道德概念和基本原则:课程首先介绍道德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如善恶、公正和良知等。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并了解道德与自我实现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探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和拓宽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不同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评价能力。
3.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
学生通过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理解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4.社会道德和公民责任:课程介绍社会道德和公民责任的概念和意义,强调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学生通过学习与讨论,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明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法律基础1.法律基本概念和分类:课程通过解释法律的基本概念,如法律的特征、规范和制裁等,以及法律的分类,如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等。
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功能,并了解不同法律领域的基本原则。
2.法律体系和法律意识:课程介绍国家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层级结构,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法律权威和法律程序,并形成合法合理的法律意识。
3.公民权利和法律保护:课程关注公民权利的保护和法律救济途径,如言论自由、财产权利和平等权利等。
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并了解维护自己权益的法律程序。
4.个人与法律的关系:课程强调个人与法律的关系,讨论个人自由和责任的平衡以及法律框架下的个人权利与义务。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理解法律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限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旨在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学会遵守法律法规。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c7323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6.png)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绪论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聚力量,有利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这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人生的责任和使命(一)人都有责任和使命(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1.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爱国理想。
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承担起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责任。
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进步事业作贡献。
当代中国大学生应当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在未来的人生奋斗中自觉地担当起为世界和平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光荣使命。
三、自觉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应当如何做。
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力量来起作用,靠他人或自我的褒贬,靠纯粹精神的力量来起作用。
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必须如何做。
法律规范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靠奖惩,靠精神的力量更靠物质的力量来起作用,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密不可分,犹如车之两轮,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
道德是维护法律的基础,法律为道德提供法律保障作用。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一、理想信念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件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fe778fad51f01dc281f1ea.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新年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1、理想和信念(1)理想:①性质:带有时代的烙印、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②特点:现实性和预见性(2)信仰:具有多样性,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3)关系:①理想是信念的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②相互依存,如影随形,很多情况下理想和信念是一致的。
(4)作用:①指导人生的奋斗目标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内容: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措施:①坚持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党的性质、宗旨、先进性)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如何实现理想)(1)辩证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要坚定信仰和信念)(3)艰苦奋斗史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理想通过实践变为现实)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关系:(1)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个人理想要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
但并不是抹杀、排斥个人理想,而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社会理想体现着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能够指导我们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冲突时,要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
3、努力实现中国梦,放飞青春梦(1)要励志高原(2)要立志做大事(3)要在实践中一步步实现(4)要从平凡做起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一、中国精神1、作用(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4)构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民族精神1、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1)内涵:对国家、民族、文化具有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统一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6d76144b73f242336c5f49.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第一部分绪论思考题一、试述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并结合自身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答:1.(1)学习要求的变化(2)环境的变化(3)社会生活的变化2.(1)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2)提高明辨是非的善恶能力(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4)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联系:(1)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3)法律为思想道德法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4)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区别:(1)从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2)从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涉及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3)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个体内在的要求和信念起作用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4)从调节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是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三、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1、历史使命:承担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成才目标:(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内容:(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2、(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严从治党)五、作为当代大学生你认为应当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的新的概括2要切实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3要把成人成才的目标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上六、需要更新怎样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第一讲思考题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理想信念的意义(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的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dd864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0.pn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的主要内容1. 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以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两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培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2. 思想道德修养2.1 道德概念与基本原则本部分主要介绍道德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探讨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包括公正性、公共性、规范性、自由性等。
学生将了解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理解道德修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2 个人修养与道德行为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个人修养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重点介绍礼貌与公德、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行为的道德价值。
2.3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公民的社会责任,强调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讲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的概念和要求。
同时,通过讨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公民与职业人员的道德职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职业操守。
3. 法律基础知识3.1 法律概述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了解法律的定义、特点、作用以及法律的层级和体系结构。
重点介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法律文书的区别和功能,使学生对法律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 宪法基本原则与公民权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宪法的起源、基本原则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规定。
学生将了解宪法对国家机构、公民权利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和约束。
3.3 刑法与民法基础知识刑法和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将介绍刑法和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罪名和民事权益的保护。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了解刑法和民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4 行政法与劳动法基础知识行政法和劳动法是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领域,本部分将介绍行政法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包括行政行为、行政许可、劳动关系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考试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考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95a945f46527d3240ce0af.png)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简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简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虽然是由自己来确立,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时代所赋予的。
个人的理想只有具备了社会的意义,才是真实美好的。
因此,个人理想的建立要有社会理想作指导,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更有意义。
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是,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3.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简答或分析):逆境,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
顺境,气氛宽松、条件优越,容易使人产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
逆境,犹如逆水行舟,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人们要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实现理想。
要正确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顺境时,不得意忘形,要迎高潮而上,乘风破浪而快进。
逆境时,不悲观失望,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变压力为动力。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们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4.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5.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怎样对待和分析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出国的现象: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无论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工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总的看法1.人生观含义: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与总看法。
2.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4.人生观主要内容:①人生目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自身行为、指向与追求(人生观核心)②人生态度:通过生活实践、对人生问题、稳定的、心理和精神③人生价值:生命及实践活动、对人和社会、作用与意义5.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6.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①对立与统一②根本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7.正确人生观:①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认真2.务实3.乐观4.进取③人生的意义应当从人生价值评价与实现:8.正确评价人生价值:3个坚持坚持:①能力大小与贡献统一②物质与精神贡献统一③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统一9.人生价值实现的三个条件:①从社会客观②从个体自身③增强能力和本领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需要:①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②反对错误人生观:反拜金- 享乐–极端-(三大主义)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10.理想:实践中形成(具有实践性)、有实现可能性的、追求和向往,是三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点:超越实践时代三个特性)11. 信念:统一体(认知、情感、意志),特点:执着多样12.重要性:①精神之“钙”:1.昭示(目标)2.提供动力3.提高境界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3.为什么信仰:①体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②鲜明的实践品格③持久生命力第二节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①对立统一②理想变现实是一个过程③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15.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①个人理想应以社会理想为指引②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16.为实现中国梦:①立志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需躬行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一节中国精神兴国强国之魂17.重精神-优秀传统表现在:①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②理想的不懈追求上③道德修养与教化的重视上④对理想人格额推崇17.民族精神: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大多数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18.时代精神: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意识。
19.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理由):①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②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③推动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20.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四爱)爱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国家21.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①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④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22.做忠诚爱国者,应当:①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两岸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台独分裂图谋②促进民族团结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规---增强国防意识---履行国家义务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23.原因:①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②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1.第一动力2.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3.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24.做改革创新主力军:①树立自觉意识—增强责任感-树立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②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理由),需要: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③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第二节坚定价值自信(理由):①历史底蕴雄厚②现实基础牢固③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第三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①扣好人生扣子②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29.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30.道德起源:①劳动(前提)②社会关系(客观条件)③自我意识(主观条件)31.道德的本质:①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②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③一种实践精神32.功能(基本):①认识②规范③调节作用:指功能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33.需要:①传承中华传统美德②发扬中国革命道德③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34.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内容: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②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③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④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⑤修身自律,保持节操35.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①加强与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树立正确的道德观④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第三节遵守公明道德准则36.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①社会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③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37.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①国家、社会、个人的辩证统一②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38.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①文明礼貌②助人为乐③爱护公物④保护环境⑤遵纪守法39.网络中的道德要求: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加强网络道德自律⑤积极引导网络舆论40.职业道德:①爱岗敬业②诚实守信③办事公道④服务群众⑤奉献社会4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②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③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④培养创业的勇气与能力42.自觉遵守职业道德: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②提高职业道德意识③提高践行职业道德能力43.家庭美德: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②注重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③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1.不把友谊当爱情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3.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4.注意结果 5.不因失恋迷失方向44.个人品德作用:①对道德及法律作用的法律起推动作用②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③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力量45.修养个人道德的方法:①学思并重②省察克治③慎独自律④知行合一⑥积善成德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应该:①向道德模范学习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③引领社会风尚----1.知荣辱 2.讲正气 3.作奉献 4.促和谐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47.法律的含义:①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②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③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48.法律的历史发展:①奴隶制法律②封建制法律③资本主义法律④社会主义法律4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①体现党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②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保障5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制定----执行----适用-----遵守第三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51.特点:(以宪法为核心)①宪法,国家根本大法②实现了党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③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④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⑤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052.宪法的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人民主权原则③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民尊党人)④社会主义法治原则⑤民主集中制原则53.依据宪法确立的制度:①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②基本政治制度③基本经济制度54.我国的基本实体法律部门:①宪法相关法②民法商法③行政法④经济法⑤社会法⑥刑法55.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①诉讼法②非诉讼程序法③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56.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③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5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①完备法律规范体系②高效法治实施体系③严密法治监督体系④有力法治保障体系⑤完善党内法规体系58.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①科学立法②公正司法③严格执法④全民守法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59.需要我们: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正确认识德法治各自地位2.正确认识德法治各自作用3.正确认识德法治各自实现途径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60.法治思维含义:以法治(价值与精神)为导向,运用原则、规则、方法思考和出题问题的思维模式61.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①法律至上②权力制约③公平正义④权力保障⑤正当程序6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①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②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久治安③有利于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④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63.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①信仰法律②遵守法律③服从法律④维护法律64.培养法治思维:①学习法律知识②掌握法律方法③参与法律实践④养成守法习惯⑤守住法律底线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65.法律权力含义: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有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特征:①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②因社会制度、国家法律的不同存在差异③具有不可侵犯性④必须依法行使66.法律义务的含义: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特征:①是历史的②源于现实③必须依法设定④可能发生变化67.法律权力与义务的关系:①相互依存②各自平等68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①政治权利②人身权利③财产权利④社会经济权利⑤宗教信仰和文化权利69.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祖国安全,荣誉与利益④依法服兵役⑤依法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