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木作与彩画技术
彩画对大木作的保护
01
02
03
防腐防虫
彩画使用的颜料中含有天 然防腐剂,可以起到一定 的防腐防虫作用,延长大 木作的寿命。
美化外观
彩画能够丰富大木作的外 观,掩盖木材的缺陷,使 建筑外观更加美观。
传承文化
彩画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描绘历史故事、神话 传说等,传承了中国传统 文化。
大木作与彩画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木作与彩 画技术
目 录
• 中国古代建筑史概述 • 大木作技术 • 彩画技术 • 大木作与彩画的结合 •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木作与彩画技术的传承与创
新
01
中国古代建筑史概述
建筑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建筑
以穴居和干阑式建筑为主,木骨泥墙, 构架原始。
02
奴隶社会建筑
以木架土墙的宫室建筑为主,出现瓦 屋顶,大型宫室营建开始使用夯土技 术。
彩画的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题材通常都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寓意象征
彩画作品中的图案和符号往往具有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例如,龙和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 祥和富贵,莲花则代表纯洁和高雅。通过这些寓意和象征,彩画作品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念。
04
大木作与彩画的结合
大木作对彩画的影响
结构支撑
大木作作为建筑的主要结构,为彩画 提供了依托和支撑,使彩画能够牢固 地附着在建筑上。
空间布局
彩画题材的限制
大木作的构造和风格对彩画的题材和 表现形式产生一定影响,如传统建筑 的彩画多以吉祥图案、神话传说等为 主。
大木作的梁、柱、枋等结构对建筑内 部空间进行划分,为彩画提供了合适 的构图和布局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简洁版(三篇)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简洁版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书。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从古代原始住所到汉代建筑、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通过这些介绍,我了解到了不同时期建筑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与时代背景和文化有关的因素。
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工艺有了更多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木构造和石构造技术,以及榫卯和斗拱等特殊的建筑工法。
我通过阅读了解到,古代建筑师们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如此宏伟和精细的建筑,不禁让我对他们的智慧和技能感到敬佩。
最后,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实用工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古代建筑与宗教、哲学、文学等方面密切相关,它们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很好的书籍,通过阅读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感到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工艺技术和文化意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探索的。
我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亲眼见证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和美丽。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简洁版(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历史读物,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首先从古代原始村落建筑开始,详细介绍了古代贵族宅第、宫殿、庙宇等建筑形式的发展。
作者通过对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解析,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文化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从木构建筑到砖石结构,从单体建筑到整体规划,每一座建筑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天地万物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明清皇宫(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长城(北京)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因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颐和园(北京)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5A级国家景区。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5、苏州古典园林(江苏苏州)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西安临潼出土的,是我国首批5A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感想,并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探讨。
首先,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他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并分析了它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通过这些描述,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对后世建筑的深远影响。
我被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他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能够设计出如此精美和实用的建筑。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不仅仅追求功能性,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通过对建筑师们的思想和观念的解读,揭示了他们对于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的运用。
例如,传统建筑常常以中轴线为基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平衡和秩序的追求。
古代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注重利用山水和景观来提升建筑的美感。
这些思想让我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心生敬佩。
此外,这本书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华丽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建筑对于世界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貌。
西方的建筑师们也从中国古代建筑中吸取灵感,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
这一点让我感到自豪,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在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以其准确的描述和独特的观点,很好地满足了我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需求。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厚580—750mm 墙皮 厚10mm 屋顶 厚70—80mm 台基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柱础 立柱 深度 -
召陈建筑遗址 厚800mm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
年代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高潮时期。从盛唐(8世纪) 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的 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 已稳定下来。
建筑 大兴城、赵州安济桥
人物 李春
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 佛塔、石桥、皇陵、园林、宫殿 人物 喻皓、沈括、李诫 著作 《木经》、《梦溪笔谈》、《营造法式》 进步 减柱法、移柱法;斗拱作用减弱;拱高柱高比例减小
宋代文物
宋代湖田窑影青南瓜壶
宋代官窑粉盒
哥窑双贯耳八棱瓶
宋代建筑特征
北方屋顶较陡;南方较平缓,出檐深 建筑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 有些昂被斜袱代替 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
新石器时期——榫卯结构
新石器时期遗址
河姆渡遗址
山东章丘市龙山镇西河遗址
广西平乐县遗址
新石器时期建筑复原图
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更向前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繁荣的氏族公社遍及全 国各地,从母系的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的氏族公社以至于逐渐解体,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发 展的整个过程,并终于创造了青铜器文化,进入了阶级社会。
新石器时期文物
磨制石器
中外建筑史刘淑婷笔记
中外建筑史刘淑婷笔记宝子们!这是我整理的中外建筑史笔记哟,咱一起来看看吧。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原始社会建筑。
那时候的建筑可简单啦,主要就是为了遮风挡雨。
像巢居,就是在树上搭个窝,这样能躲避野兽啥的。
还有穴居,找个山洞或者挖个地洞住进去。
这就是老祖宗们最早的建筑智慧啦,虽然简单,但也是生存的重要保障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有点讲究啦。
像商朝的宫殿,规模就大了不少。
一般都有好多房间,有住的地方,还有祭祀、办公的地方。
建筑材料也开始多样化,除了木头,还用石头啥的。
而且啊,建筑的布局也有了一定的规划,不像以前那么随便啦。
(三)封建社会建筑。
这时期的建筑那可就牛啦。
1. 城市建设。
比如说长安城,那布局可规整啦。
有棋盘式的街道,还有专门的商业区、居民区啥的。
城墙又高又厚,防御功能超强大。
2. 宫殿建筑。
像故宫,那可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呀。
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
宫殿的布局讲究对称,前有三大殿,后有后宫,还有各种园林景观,简直太壮观啦。
3. 园林建筑。
中国的园林那也是一绝哟。
像苏州园林,小巧玲珑,移步换景。
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还有各种花草树木,充满了诗情画意。
园林的设计讲究意境,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4. 宗教建筑。
像少林寺、五台山的寺庙等,这些宗教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建筑高大雄伟,里面的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就心生敬畏。
二、外国古代建筑史。
(一)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的建筑最有名的就是金字塔啦。
那可是法老的陵墓,超级巨大,建造工艺也非常复杂。
全是用大石头堆起来的,每块石头都很重,也不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运上去的。
除了金字塔,还有神庙,像卢克索神庙,里面有好多柱子,雕刻也特别精美。
(二)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就比较优雅啦。
有代表性的就是帕特农神庙,它的柱子比例特别和谐,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漂亮。
还有那种露天剧场,设计得很科学,就算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听得清楚台上的声音。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殿模型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五、清沈阳故宫
1、全宫分为三部分:
①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 议政之处;十王亭分列两端,呈八字形,南端八亭 是八旗首领办事场所;北端二亭是左右翼王亭;
②中部崇政殿:是日常处理朝政之处;后清宁宫是寝 宫,属前朝后寝制,但呈前低后高;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无 梁殿,利于防 卫、防火
(二)、太庙(见图)
❖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太庙中殿及后殿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象生
宋陵方上
宋陵神道驭马宫
宋陵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建筑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多样,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格:2.1. 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采用木头搭建,灵活性强,能够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存在了。
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四大古建筑之一的山东泰山东岳庙。
2.2. 石砌建筑石砌建筑主要以石头为材料,采用切割、堆砌等方式进行搭建。
石砌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例子有北京的故宫和洛阳的龙门石窟。
2.3. 抬梁式建筑抬梁式建筑主要以青石和雕花石为主要建材,特点是梁柱各自的荷载相互通过梁柱传递,不依靠外墙支撑。
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比较常见,具有雄伟、高大的特点。
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曲阜孔庙。
2.4. 砖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优点。
这种建筑风格在唐代、元代和明代比较常见,应用广泛。
著名的例子有南京的明城墙和北京的天坛。
3. 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3.1. 考古时期建筑考古学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们已经开始搭建简单的木结构建筑。
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技术不断提升,建筑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3.2. 传统建筑时期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建筑时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宫殿、寺庙和园林为主要形式,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并追求和谐、平衡的美感。
3.3. 官府建筑时期从唐代开始,官府建筑逐渐兴起,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唐佛光寺大殿: 1/9 (见教材第五版P146图5-1、5-2、5-3、5-4) 清代:① 北方1/10~1/11粗旷、稳重
② 南方1/15左右(屋顶轻) 轻巧、秀丽 1.3 生起(升起)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逐渐升高,它规定当心间 柱不升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此递增。——使檐口 形成和缓的曲线
-
17
5.3 板椽(连瓣椽) 攒尖建筑中檐步架以上的椽子。 因椽呈放射状,尾部已无法做单根椽子,以板代椽。 6、结构附件 6.1 蜀柱与叉手—宋代(清代瓜柱) 叉手用于平梁上,支承脊榑。(清代没有) 6.2 驼峰 全驼峰、半驼峰
(见《中国建筑史》 第五版 潘谷西 P256图8-9)
6.3 托脚:宋《营造法式》中支撑平榑的构件,作用同叉手。 6.4 平座与滴珠板 7、举架(宋称“举折”) 举—指屋架的高度。
-
9
3、梁(梁架或屋架)
介绍梁及其附属构件:瓜柱、角背、驼峰、柁墩等有代表 性的梁架
从梁的位置、作用、形状分类
主梁放于前后金柱上,若建筑无廊,则放于前后檐柱上。
“步”的概念
清代:按本身所负的檩数叫几架梁
宋代:梁叫“栿”,以每栿承担的椽子数称几椽栿
清 七架梁—六椽栿(宋)
五架梁—四椽栿(宋)
三架梁—平梁(宋)
-
13
4、“桁”或檩 4.1概述 带斗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以斗口定尺寸;不带斗 栱的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叫檩,以檐柱定尺寸。宋称“榑”, 一般圆形断面,矩形断面的称“承椽枋”。 4.2按位置不同分类
① 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Φ=4.5斗口。 ② 挑檐桁(宋称挑檐榑) 小式中(即不带斗栱的正心桁—正心檩) ③ 正脊桁(檩) 附件:扶脊木—位于脊桁上,断面为六边形,两侧做椽碗。 ④ 金桁—在正心桁与脊桁之间的桁。 清称“上金桁”为 宋称“上平榑”。 清称“中金桁” 宋称“中平榑。 清称“下金桁” 宋称“下平榑”。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在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风格和形式的建筑,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在商朝时期,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柱子和横梁支撑。
这些建筑通常是方形或矩形的,并用夯土建造围墙。
商朝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殷墟,也被称为亚洲最早的古建筑遗址之一,其遗址包括宫殿、住宅和墓地。
随着周朝的兴起,建筑技术和材料得到了改进。
周朝时期的建筑更加精细和复杂,使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
宫殿和寺庙是当时主要的建筑类型,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和装饰华丽。
周朝时期的著名建筑包括开封的周公庙和洛阳的孔庙。
秦朝统一了中国,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创新。
秦朝时期采用了新的建筑技术,如使用砖石和弯曲的木材来构建拱形屋顶。
这种技术的发展对后来的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标志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愈加多样化。
汉朝时期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和结构精细。
唐朝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更加华丽和壮丽的风格,如大型宫殿和佛教寺庙。
宋朝时期,建筑风格更趋向于简约和雅致,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朝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再次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明代的宫殿和寺庙更加雄伟壮观,以砖石结构和琉璃瓦为特色。
明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有北京的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
清朝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外来影响,主要是满洲人的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清朝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建筑规模大、装饰华丽,包括紫禁城、颐和园等。
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发展通过漫长的历史时间线,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也给后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与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一、商(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中国建筑史 教材
中国建筑史教材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建筑史,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演变和发展,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教材,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共分为五卷,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包括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该教材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技术和艺术价值,以及不同时期之间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部新著,该教材在内容上更加全面和系统,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近现代建筑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该教材还注重与国际建筑界的交流和对话,介绍了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以及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建筑文化。
除了以上两本教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著作,例如《中华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图解》、《中国古建筑之美》等等。
这些著作各有特点和侧重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建议读者注意以下几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中国建筑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国际建筑界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联系和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史(纯手打)
一、原始社会建筑:巢居(长江干阑式)穴居(黄河木骨泥墙)1长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最早的榫卯技术的房屋2黄河:仰韶文化:河流两岸二级台地,有利于耕牧与交通(同心圆模式,以中为尊)龙山文化:家庭私有,双室相连的套间半穴居,平面“吕”,木骨泥墙二、奴隶社会建筑:1夏: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廊院式,外有一圈回廊,(茅草盖顶,夯土筑基)2商: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不同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偃师商城——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庭院式建筑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陵墓(1 2 4出羡道)各功能区域无严格划分3周: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宗庙):2进院,周围有檐廊环绕瓦的发明:使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到了较高的阶段4春秋:高台建筑的出现,瓦,砖的普遍使用5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6汉茂陵陵上石刻“马踏匈奴”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石刻艺术的杰作7世界最早的空腹拱桥: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8宋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9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10最早的石窟:库车克孜尔石窟11元代采用减柱法的代表建筑:广胜下寺正殿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齐故都临淄/邯郸赵城:工商业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高台建筑盛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1曲阜鲁故都:(与考工记相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1秦都咸阳: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大山大水间宫室散落,无郭,弥山跨谷,广布宫苑,天人合一,遭运发达3汉:木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形成,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1汉长安城:在秦咸阳兴乐宫建立起来,自由的里坊制布局1城市外形不规则,城内主要用地被宫殿所占2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陵邑(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道路系统为八街九陌4北有渭水,西有上林苑,和自然有机结合4三国,晋,南北朝:大量兴建寺庙,石窟1三国曹魏邺城: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中轴线明确,军营园林官衙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组成“里”2北魏洛阳城: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创建内城,外郭城形制,三重墙体系,左祖右社,不规则方格网路3南朝建康城: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三重墙体系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宫后苑的布局,多宫并制向一宫制发展4城中市场多,分布布置,方便百姓5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6因地制宜,外层利用天然地形,以山为阙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中国建筑成熟期)2唐: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b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发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的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1隋唐长安:1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2总体是中轴对称布局,平面呈矩形,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划分108座里坊3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4实行宵禁(唐玄宗时期)和里坊制5开凿了河湖水系6利用龙首原高地建大明宫7道路两侧设排水沟,街道两侧种植槐树2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前部由丹凤门、含元、宣政、紫宸等前朝南北中轴线布置,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麟德殿、三清殿等3东都洛阳:1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地势平坦,布局整齐2宫城皇城位于西北高地,占据有利地形,3全城除皇城与宫城外划分为103坊3市,坊内都是十字街,四边开门,三个市场位于漕运方便地点4漕运较长安发达5城墙很多,宫城北东西三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宫城6在皇城西侧苑建造上阳宫,其作用于大明宫相似3五代: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较唐代有所发展,建成铁塔4宋: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不采用里坊制和宵禁2木构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宋塔主要是砖石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1宋东都汴梁:(居中)1三重墙体系,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2四水贯城,水运发达3打破里坊制,形成街巷制,市坊杂居,商业发达4出现瓦市勾栏,御街千步廊,消防制度确立5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中心地位下降,市内有绿化7城市平面并不十分规则,道路有自发性5辽:较多的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辽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6金:建筑沿袭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的影响,但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7西夏:受宋影响,有受吐鲁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喇嘛庙的兴起2木构架建筑继承宋金传统,但规模和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简化的优点:节省木材,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梁檩与柱子之间直接的联系,减柱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1元大都:(偏南)1保留金中都旧城(偏西),在其东北另建新城2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轴线合一,三重城墙,左祖右社,道路系统规整,呈方格状,平面近于方形3街巷制布局,南北为大街,东西为胡同,城内市肆分散4除北侧两门,剩下均旁三门,门外设瓮城5开凿了大面积的人工河谷水系(山水城市)2明:建筑特点: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广3木结构经过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构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8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1明南京:1南京城功能划分:城东皇城,城南居住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2城墙顺应地形,四重城(宫城,皇城,都城,外郭)三重瓮城3新宫以富贵山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右社4居住在秦淮河一带。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描绘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的著作。
阅读完此书,我深深被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所吸引。
首先,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土木结构开始,到汉代的泰山顶斗拱、唐代的木工技艺、宋代的砖瓦工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传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结构,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建筑中融入了哲学、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思想,通过建筑的布局、形式等来传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例如,阅读中我了解到,太和殿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龙雕和凤凰雕也代表着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通过建筑的细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
最后,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例如长城、故宫、壁画等。
这些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古代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传承和延
续的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古代建筑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
主编刘敦桢。
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
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
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
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
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
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
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
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
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
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
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
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
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
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史
清代建筑特征
砖石承重;砖木混合结构
梁柱直接榫接
平坐、平坐围廊,悬空抱厦
清代建筑
布达拉宫
乾州文庙大成宝殿
屋顶
屋顶
屋顶
建筑 进步
西周文物
西周象尊
西周颂壶
西周原始青瓷盉
西周建筑特征
夯土高台建筑、前后两进院落 墙表与屋内地面抹有混合“三合土”
屋顶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框架
屋脊、天沟用瓦覆盖 墙内有柱础石
西周建筑局部尺寸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墙皮 屋顶 厚580—750mm 厚10mm 厚70—80mm 厚800mm -
召陈建筑遗址
台基 柱础
立柱 深度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西周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复原图
西周
召陈发现的柱础,虽然仍在地表面以下,但立柱埋下的深度已减至 10厘米 左右,实际上已不是栽柱,近乎在台面上立柱。这也反映了当时营造的木构建筑, 其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又有所提高。西周遗址出土的瓦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年代最 早的陶瓦,陶瓦的发明在建筑技术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年代 特征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代建筑承金代建筑,因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故依赖汉人工匠营造。元 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多用原木作梁,外 观粗放。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 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阳和楼、永乐宫、慈云阁、漳州桥、观星台等 郭守敬 佛教、喇嘛教兴盛;汉地与蒙古习俗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今天古典君选取了中国历史中一些重要的节点,让大家在轻松之余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史。
旧石器时期(原始社会)约五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野兽追击山顶洞人遗址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南方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吊角楼也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而北方的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则由半地穴居式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西安半坡遗址随后才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西安半坡村遗址复原图郑州大河村遗址复原图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二里头遗址复原图玉门关遗址和一些土楼也属于夯土建筑商代城址主要有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其中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宫殿区内的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城遗址平面图商城遗址复原图西周建筑技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出现了半瓦当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和三合土墙体抹面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型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二进院落,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大门前有影壁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平面图复原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史✧《弗莱切尔建筑史》✧1896年第一版,并未涉及西方以外的建筑文化,仅仅将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为主线,以“历史性风格”为主题,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一一论述。
✧1901年出版第四版,由小弗莱切尔编写,将当时已经成为热点的印度、中国、日本、中美洲等非欧洲建筑文化列入,定义为“非历史性风格”。
✧著名的“建筑之树”正是首次出现在这一版当中,一直持续到第16版。
✧1961年,由考丁雷教授编写了第17版。
✧在体例上虽然仍然保留原来的两大部分,但是以“东方建筑”(Architecture in the East)替代了“非历史性风格”(The Non Historical Styles),以“古代建筑和西方的继承和发展”(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Succession)替代了“历史性风格”(Historical Style)。
考定雷教授明确的指出:“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总题目(非历史性风格”是不合适的;东方的建筑应该和西方的建筑同样历史性的。
”✧“建筑之树”被取消。
✧随后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体例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消了东、西两大部分的布局,以全球性的眼光,将各个建筑文化体系按时间分为章节来论述。
✧并请各个国家的有关专家撰写相应的章节,如中国清华大学的郭黛姮教授和同济大学的吴光祖教授。
✧1996年又出版了庆祝该书一百周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版的体例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扩充了内容。
✧从《弗莱切尔建筑史》的再版变更,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历史学家对非西方的建筑文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无知和偏见到客观和全面。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第一阶段:✧梁思成、刘敦桢、朱启衿等✧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感,“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的教材”,深厚的国学根基+西方的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
基本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头绪和体系(通史)。
✧主要成果:《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文集》、《江南园林志》童寯、《营造法源》姚承祖、《中国民居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类型和结构》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刘致平、《工程做法注释》王璞子✧第二阶段:✧继承成果,并向纵深发展,由“通史”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国之后更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文革之后得以继续发展,广为开拓。
✧专史研究——技术史、断代史、城市史✧类型研究——住宅、园林、宗教建筑、民族建筑、书院、长城等✧专题方面——文物保护、防灾、风水、匠师等✧近代史研究✧主要成果:《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应县木塔》陈明达、《江南园林论》杨鸿勋、《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本)、《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杨鸿勋✧第三阶段:——史论结合,甚至以论为主✧除了继续对前阶段进行展拓之外,在已有的基础上展开对建筑理论的探讨,努力将对中国建筑的研究进一步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主要成果:罗小未对“ 中国建筑空间观念” 的探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王世红、《中国建筑美学》候幼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王鲁民、《中国建筑艺术史》萧默、《华夏意匠》李允鉌✧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没有得到国人充分研究的原因:✧客观原因:“建筑遗存的稀少”“建筑史籍的缺乏”✧主观原因:“道器相分” ;“自我的虚无主义”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误区:✧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装饰图案的收集上;✧复古主义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大木制作的原理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古代建筑的形式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重点全部放在正式建筑上。
木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的原因:✧(1)自然气候说;✧(2)宗教观念说;✧(3)经济合理说;✧(4)垫灰恶劣说;✧(5)社会制度说;稳定性——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稳定性和多元性✧破题✧稳定性:(时间)主流——木构架体系✧多元性:(空间)其他体系与木构架体系并存✧建筑与文化:✧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建筑体系必定是依附于特定的文化体系发生发展的!结论——无论在单体形态上,还是在群体布局上,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如同中国古代文化一样,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延续性)的特征。
第一节绪论✧实际上,对中国建筑的偏见不能都怪罪西方人,东方人自己实在没有作过足够的工作;✧主观原因——(1 )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流传下来的史籍极少;(2 )自信心的丧失。
✧客观原因——历史遗迹和遗物的稀少。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多样性:干阑建筑、毡包建筑、穹隆建筑、窑洞、井干建筑、木构架建筑等;✧木构架承重建筑的优势–(1 )取材方便:取、材–(2)适应性强,可亭、可厅、可居、可藏–(3)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柔性构造–(4)施工速度快:模数制、定型化,施工面广–(5)便于拆迁,修缮:榫卯结构✧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木构架——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但耗材多。
穿斗式木构架——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用料较小,整体性强,山面抗风性能好,室内空间不开阔。
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柱子少,空间开阔;但整体性不好,抗风能力差。
穿斗木构架室内柱子多,空间拥挤,但是整体性强,抗风能力强。
–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斗拱的作用:悬臂梁结构,承托出檐✧斗拱的变化趋势:唐宋——明清,由大变小,由雄壮而纤巧,分布由疏郎而繁密,由结构而装饰✧命名:铺作、斗拱或斗科、牌科(江南叫法)✧分类:依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柱头科(柱头铺作)、平身科(柱间铺作)和角科(转角铺作)。
–斗拱的主要构件:拱、斗、昂✧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由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以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这为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
✧真实:✧对建筑结构的真实性显示✧除了特别重要的建筑在室内设置天花板之外,一般的建筑都无保留的将所有的梁架全部暴露出来(彻上明造),纵横交错的梁架本身就是一种结构美✧对于暴露的结构部件通常都会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并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柱身的收分,卷杀,以及“梭柱”等✧有机:✧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易于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重点掌握✧1、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两种主要结构类型,包括其名称、解释、优缺点、适用范围,并且画出两种结构形式的简图。
✧2、斗拱的命名方式、按照所处部位的不同而制定的名称以及斗拱的主要组成部件。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简明、真实、有机?✧4、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屋顶式样的名称。
✧5、中西方古典建筑营造单体形态的态度于手法差异很大,如何理解这种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奴隶社会建筑✧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跨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制在中国经历了1600(夏、商、西周、春秋),大约从战国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
✧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建筑踪迹,已经可以通过遗址的发掘来追寻。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主要成就:✧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
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十分精巧;梁柱构架已经在柱间使用阑额,柱上用斗,开启了运用斗拱的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布局以及功能形成,既有体现“ 门堂之制” 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
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已经初见端倪。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殿堂内柱列整齐,前后左右对应,开间统一,木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这座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遗址中没有发现瓦件,构筑方式应当是“茅茨土阶”形态。
这个宫殿开创了中国宫殿的先河。
表明了华夏文明初始阶段大型建筑采用的是“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单体殿屋内部已经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建筑遗址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的常规布局方式,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与因势型都已经出现;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的封闭都城格局,已具雏形。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未发现瓦,应当仍然采用“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遗址中有“铜踬”出土,显示木柱已经从栽柱演进为露明柱的迹象,表明上部木构的稳定性有了进步。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
”——战国《考工记》,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
门、堂、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屋顶已经采用瓦。
整个建筑南北长45米,东西长32米,规模并不大,但是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但这时在建筑上使用的瓦的数量比较少。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重点掌握✧1、总结奴隶社会的建筑成就;✧2、重点掌握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3、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4、瓦的运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5、至迟在什么时间,中国建筑开始用砖的历史?✧6、斗拱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是在什么器皿上出现的?✧7、作图:✧(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院落以及单体简图;✧(2)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平面简图;✧(3)《考工记》中关于周王城的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