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智慧树答案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知到答案解析见面课课时节测试2022年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见面课: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1.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中的“杜康”指的是一种食物。
()答案:错2.况周颐盛赞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是清代最好的词。
()答案:对3.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的作者是()答案:曹丕4.王安石“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其中“贞观开元”指的是唐朝的哪个阶段()。
答案:盛唐5.下列诗句中,作者为李商隐的有()答案: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北青萝》);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送臻师》其二)见面课: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1.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作者是答案:李商隐2.叶嘉莹和她的老师顾随曾经用相同的两句做结尾分别填写了一首词,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描述正确的是答案:这两首词中相同的两句是“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3.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是否描写了自己与父亲间亲密的关系答案:没有4.顾随《绝句》〃一从读会灵均赋,不爱欢娱只爱愁”,其中〃灵均”指的是答案:屈原5. 〃谁说你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美的创作是永恒的欢畅”是余光中悼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句。
答案:对见面课: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1.我们学习诗词,不仅要做到了解和记住,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得到启发,来实践自己的人生。
()答案:对2.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洛阳。
()答案:错3.《泊船瓜洲》一诗的诗体是()答案:七言绝句4.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的作者是()答案:杜牧5.下列诗句中,作者为杜甫的有()。
答案: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见面课: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1.中国诗人重在直接抒写作者的胸襟,故以人格修养为最重要,因为有何等胸襟然后才能创造出何等作品。
《古诗十九首》
• 王国维:“淫词鄙词”,但这样的心态和 情感却反映出人性的“真”
《冉冉孤生竹》
•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 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 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 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洁,贱 妾亦何为!
• 《去者日已疏》 • 去者日已疏,来者日已亲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间, 欲归道无因。
《明月皎夜光》
•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 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 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 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 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 复何易!
在思念与等待中青春流逝
3、坚贞不移的爱情
• 《孟冬寒气至》 •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
视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客 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年字不 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客从远方来》
•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 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 谁能别离此?
叶嘉莹: 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 道路是无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 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这就是往而不返。 从这里边就使你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越远 的力量。 温柔敦厚:全诗委婉写思妇的相思牵挂,
没有一个“怨”字,但对丈夫久出不归 的一片怨情却渗透纸背
《庭中有奇树》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一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
”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百年以上的作品。
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同的风格。
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诗风已经有初、盛、中、晚的变化。
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同!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近似,如果说二三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
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
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
可是实际上,《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
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
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呜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月孟夏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 中曲正徘徊。
弹再三叹, 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 但伤敌意稀。
愿为双鸿鹄, 奋翅起咼飞。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
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秦,怎少得了钟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呢?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
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
诗人寻声而去, 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
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
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
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杞梁”即杞梁殖。
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O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
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片凄凉的氛围。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中)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中)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
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
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
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合到一起呢?还有一种说法,是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
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睽违的隔绝之感。
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并不是坏的,它说明,正是由于这两句的比喻给予读者十分简明真切的意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联想。
在这些联想中,既有行者对居者的怀念,也有居者对行者的埋怨;既有相爱之人不能相依的哀愁,也有南北睽违永难见面的悲慨。
此外,由于前面说到“会面安可知”,似乎已经绝望,所以这两句放在这里还给人一种重新点燃希望的感觉,鸟兽尚且如此,我们有情的人难道还不如鸟兽吗?而且你们还要注意,这两句虽然用了《韩诗外传》和《吴越春秋》的古典,但它同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喻,你不用考证古典也一样可以明白。
对这两句,如果你想向深处追求,它可以有深的东西供给你,如果你不想向深处追求,也一样可以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动。
它把古、今、雅、俗这么多联想的可能性都混合在一起了,这是它的微妙之处。
我以为,《古诗十九首》本来是民间流传的诗歌,但后来经过了文士的改写和润色。
就像屈原改写九歌一样,那并不是有意的造作,而是这些诗的感情很能感动人,当文士吟诵这些民间诗歌时,内心中也油然兴感——即所谓“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因此产生了共鸣,从而才亲自动手来加以修改和润色。
汉乐府与古诗的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的异同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导语:《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注释:1、疏:镂刻。
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2、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3、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
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
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
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
《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
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4、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
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5、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6、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
《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7、惜:痛。
8、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
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9、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
”鹄,就是“天鹅”。
一作“鸣鹤”。
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10、高飞:远飞。
这二句是说愿我们象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译文: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正是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比前边那几首更富于曲折变化,而且带有一种象喻的意味。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上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
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
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
李商隐有—首诗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
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
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录(下)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录(下)第五节《东城高且长》今天我要讲的《东城高且长》也是一首能够给读者提供丰富联想的好诗。
不过在讲之前我先要说明一个问题,虽然这首诗能够给我们很多象喻的联想,但它的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果然就一定有如我所说的这些意思吗?不一定的。
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文学作品,往往能够给读者很多联想的可能性。
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常常讲,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的作用,富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联想的可能。
然而作者在创作时却不一定曾经想到把这些内容都放进去,至少在他的显意识中不一定想得到。
这么说好像很奇怪,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学作品与西方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那天中国的几位作家到温哥华来,我们这里搞当代小说研究的学生就向中国作家谌容提了一个问题说,你的短篇小说《周末》里写几个人在一起打扑克,最后一个人出的牌是一张红心的“K”,为什么你要讲那张牌是红心?谌容女士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只觉得出个红心才好。
——这就是一种类型的中国作家,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就是凭一种感发力量作用的本能。
当然,中国现在也有了受到西方影响的新派作家,像台湾的白先勇就是。
白先勇是研究西洋文学的,他的脑子里有一大套西方的文学理论,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每一个景象都有他的含义,比如他写今天下雨,那下雨是有含义的;他书中主人翁的门前种了一棵松树,那松树也是有含义的。
在西方,很多小说家和诗人在写作时,都很明确地意识到他要用哪一个形象进行一种什么样的象征。
但中国的传统不同,像李后主的词“林花谢了春红”,我说他是用落花的形象来表现有生之物对无常和苦难的共同悲哀,可是李后主当年是这样想的吗?完全没有,他就是以自己内心那种深挚的感受能力凭直觉写出来的。
中国的小说也是一样。
可西方人在分析这些东西的时候常常不能理解,总是想给它加上一点儿什么。
这样做对白先勇那一类作家是可以的,对中国旧传统中成长起来的那一类作家则不行。
《西北有高楼》译文-《西北有高楼》鉴赏及注释
《西北有高楼》译文-《西北有高楼》鉴赏及注释《西北有高楼》是一首写知音难觅的诗。
从诗意看,诗中主人公是一位在生活中因失意而彷徨的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西北有高楼》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北有高楼》两汉:佚名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高楼》译文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西北有高楼》注释疏:镂刻。
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阿(e)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
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
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
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
《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
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
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浅析《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分析引言: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吴琪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
”那么此诗究竟有何意味,值得古今诸人再三细品?在此,我且以一个读者与学生的身份,借鉴一些名家或其他古诗爱好者的赏析,融合我个人的观点情感析解此诗。
一,粗译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词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西北方向有一座高高的楼,抬头望去,其顶端竟直冲云霄,如入浮云般。
这高楼如此堂皇,其上有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音响悲恸哀绝,令闻者心动。
究竟是怎样的人,才能奏出如此的词曲?莫不是杞梁之妻吗?清商之声随风飘发,空惹无限凄凉,待奏到“中曲”时,便渐渐低回徘徊。
楼中之人,每弹一个音符,便发出一阵轻叹,内心的激动被悠悠太息压抑着,唯余哀音断续不绝,令人痛惜。
然而,令人痛惜的不仅仅是楼上那歌者内心的悲苦,更是她那沉重的悲苦竟无人可解啊。
多想和她做一对相知相答的鸣鹤,一起振翅逍遥蓝天,远离红尘,追求共同的美好理想!以上翻译仅是我结合其他注释等做的粗略的翻译,主要意义以教科书上的为准,有个人不太赞成之处,我便延后细细分析吧。
二,品析全诗全诗主要可以分为三层,前四句描述楼阁之壮美,中八句写尽弦歌之悲凄,后四句则是感叹知己难求。
前四句将高楼描绘的如此之高是为了凸现出什么?在艺术手法上,潘啸龙云: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其实是误解。
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
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浅析汉代乐府诗中方位名词的象征意义] 乐府诗解释名词
《[浅析汉代乐府诗中方位名词的象征意义] 乐府诗解释名词》摘要:摘要: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现存的汉乐府诗中,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外,还代表特殊的意义:“东”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现存的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之外,还有特殊的意义,笔者浅析以“东、西、南、北”为代表的方位词在汉代乐府诗中的特殊意义,简单归结如下:一、“东”的特殊意义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时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摘要: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现存的汉乐府诗中,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外,还代表特殊的意义:“东”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
而“北”大多和死亡有关,别具一番哀伤缅怀思念的凄凉之情。
“南”有表示希望的意象。
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汉代乐府诗;方位名词;象征意义现存的汉代乐府诗歌中许多诗句中都涉及到“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方位名词除了在诗句中表示一定的方位意义之外,还有特殊的意义。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方位名词的意义是虚化的,没有什么具体的实指。
但是司全胜先生明确指出过这种说法缺少说服力,并认为“在简单的文字背后还有一些尚未被捕捉到的信息” “‘意义虚化说’只能证明使用‘东南’这一方位词的或然性,却不能证明其必然性。
第二,在汉乐府民歌中,并不是所有的方位名词都可以用‘意义虚化说’来进行解释……。
因此,‘意义虚化说’在解释这些诗句时是缺乏绝对的说服力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 笔者浅析以“东、西、南、北”为代表的方位词在汉代乐府诗中的特殊意义,简单归结如下:一、“东”的特殊意义在汉代乐府诗中出现时大多带有一种悲凉雄壮的气势,情感悲伤决然。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2欧阳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2欧阳修(三)好,我们现在要结束欧阳修。
在结束欧阳修以前,我不是说要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吗?我要举两首不大好的小词,跟欧阳修所写的一首意思很相近的小词来比较。
我们先看欧阳修的这一首词,写的是江南的一个采莲的女子。
很多的词人,都曾经写过美丽的女子,也写采莲的女子。
我们先把欧阳修所写的词念一遍,然后我再把别人所写的,也是江南的美丽的女子,给大家作一个比较。
然后,我们再回来讲欧阳修的这首词,你就明白什么是有境界了。
我们先把欧阳修这首词念一遍: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蝶恋花》现在先不讲,你已经觉得这小词写的情味悠长,是很美好了。
他写这个女子的衣服是窄袖轻罗,写了这个女子的首饰是暗露双金钏。
美丽的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她身上配戴着金银首饰。
好,你现在看另外一个人,也是写美丽的女子,也戴着金银美丽的首饰。
他是怎么写的呢?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词要有境界,品格才会高。
有的词没有境界,内容空泛,确实是淫靡的。
这是《花间集》里边一个作者欧阳炯的词:二八花细,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环穿瑟瑟,理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南乡子》二八一十六岁,戴着美丽的花钿等饰物的一个女子,她胸前如雪脸如莲。
你可以写美丽的女子,她的容貌衣饰都可以写,你要从她的容貌衣饰里边写出她的品格。
胸前如雪脸如莲的描写,没有品格在其中。
“耳坠金环穿瑟瑟”,这个女孩子也戴着首饰,戴着耳环,穿的是瑟瑟,瑟瑟是珠子之类的穿戴在耳环上边。
霞衣窄(zhè,入声),五彩的彩霞一样的衣服,很紧身的窄小的衣服。
“笑倚江头招远客”,这个女子可能是个渡船的摆渡的女子,所以她笑倚江头招远客。
这首词丝毫也没有深义。
还有一个薛昭蕴,也写了美丽女子的一首词: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总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阅读叶嘉莹评《古诗十九首》讲稿时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叶嘉莹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具有逻辑性,让人不忍停顿。
她的言语就像是从天而落的泉水,结构上顺畅流利,内容上如甘甜的泉源,内蕴深厚,给人以享受。
引古论今,旁证有据,而且她举得例子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如李白、杜甫、刘勰、王国维,例证极具权威有说服力,都是大师级的任务,但她的讲解的却是通俗易懂,将距离我们几个世纪的诗人的情感、抱负、志向生动多姿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她提出的见解相融合。
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
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个字或某一句写的特别好,可以使全文的意境都鲜活,明朗起来,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在分析古文时要抓住“诗眼”、“句眼”,在这方面下功夫,反复推敲。
以前一直认为写好古体诗、近体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运用一些华彩艳丽的辞藻,在一首诗中出现一两句让人眼前一闪的亮点。
看了部分讲稿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真正的好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对这样的好诗。
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古诗十九首》就是浑然一体的绝世佳品,所以在研读这部作品时不必特别注意个别词句的特定含义,《古诗十九首》的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叶嘉莹经常说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作用,富有一种干法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亮相的可能,但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古诗十九首》涉及的是人类的感情而且是人类最基本得感情: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无知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
《西北有高楼》情感分析
薛杨虹内容摘要:在如怨如泣的弦歌声中传达出欲觅知音而知音难求的哀怨,诗人借假托之境表达“抚中徘徊,四顾无侣”的游子之悲。
《西北有高楼》正表达了这种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对知音的渴盼与追求。
关键词:游子之悲寻觅知音假托之境《西北有高楼》出自汉朝的一组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中后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作者多为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因这些诗风格内容相近,被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中。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多为表现游子之悲和思妇之怀。
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教授在讲到《古诗十九首》时提到一个故事:晚唐的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动人的诗,叫《燕台四首》。
有一次,一位叫柳枝的姑娘,也就是“洛中里娘”,听到这一组诗,为之感动,惊叹不已,说了一句话:“谁能有此?谁能为是?”这句话是说,什么人能有如此悠深飘渺而又如此动人的情思?又有谁有着这样高的才华把这种悠深飘渺的情思表达出来!叶教授接着说,我每次读《古诗十九首》,都会轻叹:“谁能有此?谁能为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真可谓“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们,面对的却是君门深远,宦官当道的苦闷时代。
踌躇满志却无以施展,壮志凌云却报国无门——在茫茫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叫人嗟伤的呢?远离家乡的游子,或游学于他乡,或奔走于公卿谒走于权贵之间,以求一官半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西北有高楼》写了这样的一位游子偶然听到高楼处飘出的弦歌声而产生的感受。
高楼,浮云,极言其高,将人们引向一种远离尘世的高寒境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高楼或高处本身,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凄凉与世隔绝的意境:苏轼的“高处不胜寒”,曹植的《七哀诗》中“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篇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古诗之《西北有高楼》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这是一首抒写仕宦失意士子听曲感心的诗。
充分表现了黑暗时代所带给一切被压抑者内心伯乐不在、知音难觅的苦闷与悲哀,以及他们不甘於现实的想法。
一起来看看赏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在西北方向有座高楼啊,巍峨高耸就象插入了浮云一样雕刻精美的窗户上张挂着绮制的窗帘啊,四周有着曲檐的阁楼就矗立在层叠三重的台阶上。
从楼上飘下来的弦歌声啊,那曲调和歌声是多么的悲苦和忧伤。
谁能弹唱这样悲伤的曲调啊,莫非她就是那位哭倒城墙的杞梁的妻子?清商的乐调随风传来啊,中曲部分旋律回环就象人原地行走一样徘徊不前。
一曲虽然弹完了但歌声还在反复地吟唱啊,那抑郁不平的情绪好象仍在余音中流淌不息。
我不叹惜歌者在歌声中表现出来的痛苦啊,只是悲伤懂得歌者心中痛苦的知音太过稀少!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啊,一起结伴从此自由地奋翅高飞!【赏析】第一层(1-4)句,着重描写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所居之环境。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首句点明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居所的方位,第二句点明其居所的高大巍峨。
首起两句,简要介绍“歌者”居所的特点。
在都市的西北位置上,有座高大巍峨的高楼,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高楼呢?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高楼。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交疏结绮窗”:“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说“交疏”:“疏”,镂刻。
“交疏”,交错缕刻。
虽解说不同,但均指窗的制造精致。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结”,张挂。
“结绮”,张挂著绮制的帘幕,指窗的装饰的华美。
“阿阁三重阶”:“阿”:这里作曲隅,角落讲。
指屋极四面有曲檐。
“阁”:就是楼。
阁有四阿,叫做“阿阁”。
《周礼·考工记》:“四阿重屋”,是古代最考究的宫殿式的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比前边那几首更富于曲折变化,而且带有一种象喻的意味。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上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
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
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
李商隐有—首诗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
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
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李商隐写一个女孩子说“碧城十二曲栏杆”,你想一想,居住在这样美丽环境之中的女孩子,她的内心应该有多么美丽、委婉!而现在我们这首诗中还未露面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环境不仅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寒,而且也有“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的美丽。
“疏”,有“通”的意思,是怎样的“通”呢?就是“刻穿之”。
中国旧式房屋的窗户都是木头的,上边有窗格子。
讲究的木窗,上面的窗格子往往雕刻出弯弯曲曲的花纹。
这花纹当然是刻通的,而且互相交叉,所以叫作“交疏”。
“绮”是“文缯也”。
古代的丝织品,没有花纹的是素绢,有花纹的就叫文缯。
那么“结绮”是什么意思呢?李善的注解说是“刻镂以像之”,就是说,那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美丽精致。
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结绮”是指用有花纹的丝绸制做窗帏系在窗前。
诗歌可以有多义,这样讲也是可以的。
总而言之,“交疏结绮窗”这五个字给人一种精致、美丽的印象,而这里边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人物形象品格的暗示。
“阿阁三重阶”的注解比较复杂,李善引了《尚书中侯》里的一句话“凤凰巢阿阁”,又引了《周书》里的一句话“明堂咸有四阿”。
明堂是一种很高大的建筑,古代各种重大的典礼活动都在明堂中举行,而明堂一般都是有“四阿”的。
郑玄《周礼注》说,“四阿”就是后来的“四柱”。
其实,我们也可以不必做这么详细的考证,总之凡是能够称为“阿阁”的,必然是那种很高大的建筑,而且不会只有一层。
这个“阿”字,就是极言其高大的意思。
秦始皇曾经盖过一个很高大气派的宫殿就叫作“阿房宫”,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中国古代建筑是很讲究的,它不让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一些台阶之后就有一个平台,你可以休息一下再向上走。
而且,古人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常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
“阿阁三重阶”,并不一定只有三层,它可以有很多层平台,所以这五个字给人的印象是极其高大雄伟、富丽堂皇。
现在你看,楼中女子还没有出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渲染出一种背景和气氛了。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写得非常好。
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上飘洒下来的,你要知道,越是那种高远渺茫、难以得到的东西,才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音乐,本来就是一种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古人常说:“闻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才有“知音”的说法。
“音响一何悲”,说明楼下的听者已经受到“弦歌声”的感染,和楼上的歌者产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
下边他说:“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你要注意,这《古诗十九首》有时候写得实在很妙,像这个地方,就发挥了一种不受拘束的想像。
因为,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
但是——真的有这个歌者吗?其实她完全是由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独寂寞也完全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
事实上,是由于听者自己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想像高楼之上的弦歌者也是一个和他自己一样孤独寂寞的女子。
其实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
这个“杞梁妻”是什么意思?古代有一本书叫作《琴操》,相传是东汉蔡邕所作,书中说,在琴曲里有一首曲子叫作《杞梁妻叹》,是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
殖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以立吾节?亦死而已!”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
崔豹《古今注》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法稍有不同,说是杞梁战死,其妻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声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
后来,这件事又演化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
总之,这里之所以用“杞梁妻”这个典故,是着重在“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这几句话。
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总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倘若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独寂寞之中了。
这首诗是说听者以为一定是这样一个人,才可以弹出如此悲哀的曲子来。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写得也非常美。
我在讲词的时候讲过,古代的音乐叫“雅乐”,南北朝时流行的音乐叫“清乐”,也叫“清商乐”,所以“清商” 指的是一种曲调。
但古诗中的“清商”却不是指“清商乐”,而是泛指那种给人一种凄清哀伤之感的曲子。
为什么呢?因为五音之“商”在四时里边代表秋,而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里边属于“金”。
“金”是兵象,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属于“金”,所以说,秋有一种肃杀之气,到了秋天,葱茏的草木遇到这种肃杀之气就都摧败凋零了。
因此欧阳修《秋声赋》说:“商,伤也。
物既老而悲伤。
”“清商”之曲是悲哀的,而“清商随风发”之所以写得好,还不仅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凄清和悲哀,与此同时还写出了一种美丽的姿态。
难道声音还有“姿态”吗?这真的很难解释清楚。
大家都知道,听音乐是不宜坐在喇叭跟前的,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传送的距离,经过一种空气的振荡,那声音才美。
唐人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远远地传过来的声音,因而显得悠扬好听。
而且还不止如此,越是从很高很远的地方传下来的声音,越是你不能够看见,不能够接触,就越能够激发你的想像。
王国维写过一首很好的小词《浣溪沙》,上阕是:“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他说:天已黑下来了,山顶上有一个寺庙在落日的一点点余辉之中看得不很清楚。
那地方那么高,高得鸟儿都飞不上去,而且半山之下已经昏暗了,你已经没有办法上去了。
可是从那个地方远远地传来了孤独的磬声——磬是用玉石做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那声音不但对人是个诱惑,连天上的云彩都被它感动,经过那里的时候都停下来不走了。
当然,王国维这首词接下来讲的是哲理,我们且不去管它,我的意思是说,从高远之处飘洒下来的那种声音,总是具有一种对人诱惑和吸引的能力,它促使你想像,促使你追求。
而且,“清商随风发”就更妙。
因为如果没有风,声音的振动就不发生变化。
如果有风呢?顺风的时候声音就大,背风的时候声音就小,你所听到的那个声音,随着风的变化时远时近、时大时小,是捉摸不定的,这就更增加了声音的美感和对你的吸引。
“中曲正徘徊”,徘徊者,是指曲调那种低回婉转、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徘徊;“中曲”,就是曲子的中间,或者说中间那一段曲子。
前边我说“清商”给人一种凄清悲哀之感,而现在所说的“低回婉转”,就不仅是简单的凄清悲哀,而是在凄清悲哀之中还有一种缠绵婉曲的姿态。
而且,人的内心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一段曲子的徘徊,同时也就是人的内心的徘徊。
所以下面他说“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楼中那个女子,她每弹一个音符的声音都传达了那么多的哀叹。
我们常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脑子里总是回想着那美妙的声音。
这里所谓“余哀”也是说,在音乐的声音结束之后,仿佛还留下说不尽的悲哀,使你继续感到激动。
我们今天使用“慷慨”这个词,一般是说某人在金钱方面很大方,但古人所说的“慷慨”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内心感发激动的一种感觉。
《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在垓下和虞姬告别时说,“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这里的“慷慨”,就是指一种悲哀之中的感发激动。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是说,歌者如此投入地歌唱当然很辛苦——不但有歌唱的劳苦,而且有感情的悲苦——但那种苦算不了什么,如果听歌的人真能够欣赏她的歌,那么即使再辛苦也值得。
但作者说,我所感到悲伤的不是她的辛苦,而是真正能够听懂她的歌、体会她的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了。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在于有人真正认识你的价值。
《水浒传》里吴用到石碣村去找阮氏三兄弟,让他们入伙同劫生辰纲,阮小五和阮小七听吴用一讲,就用手拍着脖子说:“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不要以为只有当强盗的这么说,孔子不是也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吗?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由此可见,活在世上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那才是最悲苦的事情。
结尾两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有的本子不是“鸿鹄”,而是“鸣鹤”。
要想分辨这两个词用哪一个更好,你就必须熟悉中国文化的传统。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鸣鹤”和“鸿鹄”这两种鸟的形象含有不同的寓意,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
我们先说“鸣鹤”的含义,《易经·中孚》的爻词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是说有一只鹤在山阴的地方呜叫,而它的一个伴侣就在旁边和它互相应答,这是一个大自然外在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一种和谐的欢聚,所以下边就联想到,假如我有一杯好酒,我当然也要和你一同享用。
因此,如果是“愿为双鸣鹤”,其含义就是我愿意和你做一对可以互相应答的知音伴侣。
联系前边的内容,这个意思是可以讲得通的。
“鸿鹄”也有出处,《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看到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不肯辅佐自己却肯辅佐太子,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