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模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6ev n2
n4
21 31 41 n 1
§8 玻尔假设实验验证之一:光谱
hv En
En Em 13.6(eV
n2
)
h
c
13.6(eV m2
)
13.6(eV n2
)
1
13.6(eV ) hc
1 (m2
1 n2 )
把hc的数值代入,玻尔从自己的理论假设中推得到
1
10973731
(
1 m2
En
me4
802h2
1 n2
E1 n2
基态能量 (n 1)
me4
E1
8
2 0
h
2
13.6eV(电离能,也叫 结合能)
激发态能量 (n 1)
En E1 n2
n=1的状态称之为基态,n>1诸状态称为 激发态;n=2状态为第一激发态,n=3第 二激发态,其余类推,n→∞的态称为电 离态。由以上各式可以看出,氢的角动 量,半径,能量和速度都是不连续的取 分立的数值即量子化的。
如此漂亮的实验规律现象,在发现后30多年内一直是个谜!
量子力学之父—玻尔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 (Niels Henrico David Bohr,1885.10.07~
1962.11.18)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
哈根学派的创始人,曾获1922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 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 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 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 展影响深远。
E h hc m c2
p mc h
Eh
m c2 c
将描述光子粒子性的E、 m、p与描述光子波动 性的ν、定量地联系 起来
结论:光在产生和湮灭(被探测)时候表现的行为像一个
个分离的能量粒子,但是在运动过程中表现的像波,并不
是说光有时候像波,有时候像粒子,而是任何时候它都能
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表现的要么像波,要么像粒子,所以
656.2nm,来自于n=3 n=2能级。
光到底是波
还是粒子
光的本性的描述
(1)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
效应)中,具有集中的,作为整体的,量子化的
能量、动量等。
— 粒子性
பைடு நூலகம்
(2)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干涉、衍射、迭加
等方面的性质,并且可以用波长、频率这样的参
量来描述。
— 波动性
在经典物理中,粒子和波是两个互不相容的模型。
但光在某些条件下的行为像经典的“波动”,在另 外一些条件下的行为像经典的“粒子”。
• 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 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辐射是单频的, 辐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关系由 E=hν给出。
总结以上分析,玻尔氢原子理论 的可以严格表述为三个 基本假设:
1) 定态假设 原子只能处于某些分立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E1 ; E2; En 定态
每一能态对应一轨道电子不辐射,不吸收.能量稳定
2 )量子假设: 角动量P n P mvr
n=1,2,3......
h
2
3)频率假设:原子由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将辐射 电磁波,电磁波的频率由下式决定:
h mn En Em
2 玻尔的氢原子图象
氢原子半径、速度、能级公式(简单推导可以
翻看褚圣麟P29~31)
电子受库仑力
Ze2
F = 4 or 2
氢原子的可见光光谱:
6562.8Å
4861.3Å 4340.1Å 4101.2Å
红
蓝 青紫
。 1853年埃格斯特朗(A.J.Angstrom)
‥
测得氢可见光光谱的红线 。 A即由此得来 10^-10m
埃格斯特朗, 1814-1874, 瑞典物理学家, 光谱学奠基人
巴耳末(1825-1898), 瑞士数学家
氢原子巴耳末系光谱照片(包括紫外部分)
1885 年瑞士数学家巴耳末发现氢原子光谱可见光部分
的经验规律公式
365.46
n2 n2 22
nm,
n 3,4,5,
又写成 1
4 B
1 ( 22
1 n2
)其中巴耳末系数B
364.56nm
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里德伯,瑞典物理学 家,1854-1919
1890 年里德伯给出纯经验的氢原子光谱公式
则对应着光的能量分裂,
光谱连续则对应着光的
能量的连续!
θf
这叫做光谱的精细结构
x=f tgθ
X
能谱 与光谱的区别
黑体的能谱图
实验室实测的太阳的能谱图 太阳的光谱图
能谱 与光谱的区别
分光计常用光源25W高压汞灯能谱图 高压汞灯光谱照片
能谱 与光谱的区别
15W白色节能灯的能谱图
能谱 与光谱的区别
分光计常用光源25W钠黄灯能谱图
能谱 与光谱的区别
分光计常用光源2mW氦氖激光器能谱图
在光谱学测量里,通常测定的是波长而不是频率。用波长的倒 数来表示光谱线,称之为波数,表示单位长度包含波的个数,记
为 ~=1/λ 。波数 和~频率ν的关系是ν=c 引入波~ 数 后,~会
使光谱学中的公式变得更简洁。
自 氢原子能级图
由
态
n
激 发 态
n4 n3
E / eV
0 0.85 1.51
n2
3.4
基态 n 1
13.6
玻尔假设推导的结论,其实很简单!需要大家记忆的
1.对氢原子而言,原子内部存在能级,每个能级对应的能量:
2.对氢原子而言,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电子绕着核转动的半径r 只能特定值:
玻尔假设推导的结论,类氢原子!
1 n2
)
,
n 2,3, n 3,4,
帕邢系
1
R(312
1 n2
),
n 4,5,
布拉开系
1
R
(
1 42
1 n2
)
,
n 5,6,
普丰德系
1
R(512
1 n2
)
,
n 6,7,
汉弗莱系
1
R(
1 62
1 n2
)
,
n 7,8,
RH里德伯常数=10967758m-1
称为广义巴尔末线系,也叫里德伯公式。还可以写成 其中T(m)和T(n)称为光谱项,它们分别为
Ze2
v2
4 0r 2 = me r
引入玻尔假设第二条,
h
mevr n 2
n
得到量子化的速度和半径
取r→∞系统的势能为零,则系统势能为
电子的动能为 于是原子的总能量为
代入量子化的r, 得到分立的能量表达式
令
hcR 13.6eV
为精细结构常数,是原 子物理学中最主要的基 本常数 (很重要!)
v1=c/137, 为第一玻尔速度,因此相对论效应可以忽略
玻尔氢原子模型的文字表述:
• 氢原子核外电子是处在一定的线性轨道上绕核运行 的,正如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电子在一 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愈远能 量愈高,最低能量对应最小的轨道半径r0,不存在比 r0更小的轨道所以电子不会坠入原子核,轨道半径rn 是一个常数r0的n^2倍;
• 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 h/2π的整数倍; 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 吸收能量(称之为定态);
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核 作匀速圆周运动,作加速运动的 电子将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 .
原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 能量逐渐减小,电子绕核旋转的 频率也逐渐改变,发射光谱全部 应是连续谱;
由于原子总能量减小,电子 将逐渐的接近原子核而后相遇, 原子不稳定 .
e
e +
玻尔假设提出的历史过程
摆在玻尔面前的两个事实,一个是他的导师卢瑟福原子模型 稳定的无法解释,第二个是巴尔末的光谱经验公式的规律性 的不可理解,他苦苦思索两者之间的合理解释;
(1) 试问氢原子吸收该光子后将被激发到哪个能级? C42
43 2
6种组合
(2) 受激发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哪几条谱线?
解 Q En E1 12.75ev
En E1 12.75ev n 4
13.6ev 12.75ev n 3
0.85ev
n2
43 32 42
又 由 :E n
单纯用 波动 模型均不能完整地描述光的性质 粒子
无法用经典语言准确建立光的模型 光:既不是经典波,又不是经典粒子
借用经典物理语言: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个从未见 过的物体
如何来描述呢?
借用观察者已有的知识来描述
圆柱? 方柱? 方圆二象性??!!
光子的量子力学模型:波粒二象性
光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子本性在不同条件下表现 出来的两个侧面。
1.对类氢粒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He+、Li2+、 Be3+而言,原子内部存在能级,每个能级对应的能 量:
En
13.6 n2
Z 2 (eV )
2.对类氢粒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He+、Li2+、 Be3+而言,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绕着核转动的半径 r只能特定值第:
He+ Z=2 Li2+ Z=3 Be3+ Z=4
对氢原子,E1=-13.6eV,
氢 原 子 能
与 光 谱
级
跃
迁
n
n4 n3
n2
n 1
E 0
帕邢系布拉开系 巴耳末系
E
莱曼系
定态能量和跃迁光谱。每一条横线代表一个能级,它与电子在一定 轨道上的运动相对应,随着n的增大,能级越来越高,当n→∞时, En→0。相邻能级的间隔也随n的增加而减小。当n→∞时,相邻的 △E→0。当电子在这些能级间跃迁时,发出单色光。跃迁间距越大
例1. 被激发到 n=3 的状态的氢原子气体发出的辐 射中,有几条可见光谱线和几条非可见光谱线?
解:E3
13.6 32
eV
1.5eV
E2
13.6 22
eV
3.4eV
n3
3,2 n 2
E1
13.6 12
eV
13.6eV
2,1
h
h
c
En
Em
3,1
n 1
3,2
hc 3.4 1.5
1240nm eV 1.9
1 n2 )
与里德伯从光谱测量结果得出的经验公式相比较
10967758
1 m2
1 n2
玻尔理论推导出的 10973731m-1
里德伯常数是
10967758 m-1
误差只有大约万分之五
说明从实验光谱规律而总结出来的里德伯公式一致,说明玻 尔理论关于“原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的发出量子化特定 频率的光子hv=Em-En”的假说,是符合物理光谱结论的, 它很好地描述了氢光谱分离的光谱的奇妙的规律。
光谱分析是研究原子内部结构重要手段之一, 牛顿早在1704年说过,若要了解物质内部情况,只 要看其光谱就可以了
线状光谱
带状光谱 连续光谱
光谱照片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以分光计拍摄做简要介绍
分光计结构图
望远镜
出射光线
载物台
平行光管
入射光线
利用分光计和光栅测量光波波长λ以及拍摄光谱的办法
2
ψ
d是光栅常数,比如1毫米宽度内刻 有300条缝,则d=1/300 毫米
n f 1,2,3,4,, ni nf 1, nf 2, nf 3,
里德伯常量
R 1.0967758107 m1
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和系限外边的连续谱
引入波数
则巴耳末公式变为
赖曼系 巴耳末系 帕邢系 布喇开系 普丰特系
紫外 可见光
红外
莱曼系
1
R(112
1 n2
)
,
巴尔末系
1
R(
1 22
光既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粒子,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波!这
就是波粒二象性的描述!
光谱(重点)
棱镜摄谱仪示意图 按谱线的形状来分,可分为线状光谱、带状光谱和 连续光谱三类。 线状光谱谱线明晰成细线状,这一般是原子所发出 的; 带状光谱谱线分段密集,好象是许多片连续的带组 成,这一般是分子所发出的; 连续光谱波长连续变化,如固体加热所发光谱,原 子和分子某些情况下也会发出连续光谱。
玻尔,从1905年开始他的科学生涯, 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整整达57年之久。 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 年代,结束于原子科学已趋成熟,原 子核物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 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使他无疑地成了 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卢瑟福 经典核模型的致命弱点
,发光波长就越短。这说明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所发的光谱线 会落在不同的光谱区域:当电子在诸多n>2的能级跃迁到n=1的能 级时,发出的谱线落在赖曼系;当电子从诸多n>3的能级跃迁到n =2的能级,发出的谱线是巴耳末系,以此类推,可得帕邢系、布喇开系等.
请大家至少记住巴耳末可见光系的 H 线,对应的波长
658.1nm
注:人眼分辨波长400nm~760nm
3,1
hc 13.6 1.5
1240nm eV 12.1
102.8nm
可见:有一条可见光谱线即 巴耳末系的Hα光;
2,1
hc 13.6 3.4
1240nm eV 10.2
121.6nm
有二条非可见光谱线.
根据排列组合公式
例2 实验发现基态氢原子可吸收能量为 12.75 eV 的光子。
如何拍摄光谱照片,谱线的位置与波长λ的关系
1,谱线形状是一条竖直的细线, 因为入射光被一个狭缝约束成了 细线!
2.谱线的位置坐标X=f tg(θ ),对 应着唯一的θ , 也就对应着唯一的 λ!谱线位置可以计算λ!
3.当谱线发生分裂(一条变成很 接近的两条甚至三条四条),对 应着波长λ也有改变!
4.光谱位置对应λ,光谱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