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肝失疏泄_论治的医案的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张山雷从肝论治脾胃病经验浅析

张山雷从肝论治脾胃病经验浅析

张山雷从肝论治脾胃病经验浅析王恒苍;白钰【摘要】作者通过研读张山雷著作,结合相关医案实例,剖析张氏从肝论治胃脘痛、痞胀、吐酸、腹痛、泄泻等脾胃病经验,总结出张氏疏肝行气法治疗肝脾气滞证、柔肝理木治疗肝木侮土证、补肝滋肾治疗肝肾阴虚证的经验,并阐述张氏运用乌药、延胡索、白芍、川楝子、狗脊、枸杞子等的独到见解,可资临床借鉴.【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7(052)009【总页数】2页(P690-691)【关键词】张山雷;从肝论治;脾胃病【作者】王恒苍;白钰【作者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 31001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近贤张山雷先生,对前人著述均能阐发其要义,取其精华,立论皆源于积学心得,博古融今,衷中参西。

对中风、疡科、内科、妇科、脉学、本草等均有独特的阐发。

在辨治胃脘痛、痞胀、吐酸、腹痛、泄泻等脾胃病方面,张氏多从肝论治,或疏肝行气,或柔肝理木,或补肝滋肾。

现将其经验浅析如下。

中医学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以健运为用,胃以通降为顺,脾气升,胃气降,则升降协调,气机畅达。

而肝主疏泄,疏泄有度,则有助于脾运胃和,气机顺达。

若肝气失疏,恣纵横逆,则脾胃病生。

而脾胃不健,又可进一步影响肝之疏泄。

故肝气疏畅之于脾胃来说尤为重要,张氏认为:“肝之所以有余者,实皆气之有余耳。

故泄肝不知理气,苦寒逆折,反有郁遏闭塞之苦……俾气机调畅,而肝病自驯。

[1]863”故其在治疗有肝脾气滞之证时,多以疏肝行气为主,兼以运脾。

如治“吴左。

胃脘当心而痛,呕吐酸水,痛已多年,今已匝月,纳胀,脉弦数,肝木甚旺,络脉不舒,舌滑无苔,真阴已薄。

先以和肝行气,暂平其标,须得痛减,再商清养。

……二诊:胃脘疼痛稍减,呕恶已定,大便不畅,脉弦有力,肝气不疏,舌无腻苔,再疏厥阴之络”[2]943。

此胃脘痛案中患者虽有虚证需要补养,但张氏仍以疏肝行气运脾之法行肝脾气滞为先,以平标实之证。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摘要】我的导师于志强教授根据从医三十余年的研究,认为糖尿病与肝的关系密切,病机为肝失疏泄,肝郁化火,影响肺、胃、肾而产生三消,治疗上提出“从肝论治”,根据症型分为四型,分别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为大家开拓思路。

【关键词】于志强从肝论治糖尿病于志强教授,男,63岁,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医三十多年来,精读经典,勤于临床,善取各家之长,勇于创新,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及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之范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分为上、中、下三消。

传统的观点认为其发病机理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从肺、胃、肾三消论治。

导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许多2型糖尿病的患者或糖尿病的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无典型的三多症状,追溯其病史,多数患者有情志内伤的病史。

因此,导师遵经立旨,在结合临床的基础上,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提出糖尿病“从肝论治”新思路,用之于临床,分为四法辩证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

一理论依据在《内经》中就谈到过消渴发病与肝有关。

《灵枢•本脏篇》云:“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情志不遂,气机郁结,血脉不畅,郁而化热,而为消渴,《灵枢•五变篇》曰:“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髀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而后刘河间在《三消论》中云:“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

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至今消渴。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然,乃消渴大病。

”也认为明确指明与情志因素有关。

清•黄坤载在《素灵微蕴•消渴解》中云:“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

”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云:“消渴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肝木与少阴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蜇藏。

基于肝主疏泄论治心肾不交型不寐

基于肝主疏泄论治心肾不交型不寐

基于肝主疏泄论治心肾不交型不寐
罗沿印;王茂泓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4(38)1
【摘要】不寐又称“不得卧”“目不眠”,其总的病机是阴阳不交。

阴阳相交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得宜,在人体五脏当中,肝的疏泄对人体阴阳出入以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气上升可以将肾之相火转化补充为心之君火,肝血下藏可以蕴含君火以温煦肾中真水,从而使心肾阴阳相交。

因此,基于“肝血不足,疏泄太过”的理论,从肝的疏泄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促使心肾阴阳相交,对夜不能寐的改善有着明显的疗效。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罗沿印;王茂泓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基于"肝主疏泄"论治肝郁气滞型痞满的情志调护
2.浅析陈士铎从肝胆论治心肾不交型不寐
3.基于俞募配穴法探讨不同剂量隔姜灸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临床观察
4.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分型论治不寐
5.基于“水火既济”理论运用脐针联合隔药蒸脐灸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跃农主任医师从肝论治月经病经验总结

孙跃农主任医师从肝论治月经病经验总结
法, 以 四逆 散 加 生 蒲 黄 1 2 g , 五灵脂 1 2 g , 益 母 草 1 2 g , 当归 1 2 g ; 若见 肝郁 化 火 化 热 之 崩漏 , 症 见 经 来
任二 脉 的通盛 , 离不 开肝 的调 节 , 肝 藏血 , 血 液 充盈 则
冲脉 盛满 ; 肝 主疏泄 , 能调 节一 身之 气机 , 肝 气 条达 则 任脉 通利 , 从 而胞宫 得养 , 月事 正 常 , 胎 孕有 期 。若 肝 失疏 泄 , 加之 育龄 期 妇 女 由于 生理 特 点 及 受 社 会 、 家
量与 防止 出血 的 作 用 , 且肝 与 女 子 胞 关 系 尤 为 密 切 , 足厥 阴肝 经又 与 冲任 二脉 互 为沟通 , 而 冲任 二 脉又 同 起于 胞 中 , 人体 气 血 通 过 冲任 注 入 胞 中 , 使 女 子 产 生 月经 并 能孕养 胞胎 , 所谓“ 任脉通 , 太 冲脉 盛 , 月 事 以
工 作指 导老 师 , 从 事 临床工 作 3 0余年 , 经 验 丰 富 。我
有幸成为老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 , 现将跟 师 2年来 ,
老师从 肝论 治月 经病 的经 验介绍 如 下 。
沸腾 ; 或因悲哀太过 , 胞络伤而下 崩 ; 或肝郁 日久 , 耗
气伤 肝 , 肝气 久虚 , 气 虚 无 法统 血 , 肝失所藏 , 致 血 崩 而下 。老师 在治 疗 因肝 致 崩 者 时 , 以调 肝 为 主 , 主 方 用 四逆散 , I 临床根 据 症状 表现 辨证 加减 用 药 。老 师 认
老师 十分 推 崇 清 代 叶 天 士 《 临 证 指 南 医案 》 “ 女
子 以肝 为 先 天 ” 之 说 。因 为 女 子 在 生 理 有 月 经 、 胎

张磊从“肝疏泄太过”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经验

张磊从“肝疏泄太过”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经验
肝 主疏泄 ” 及“ 肝 出“ 肝 主疏泄 , 故 日散 ” , 并将“ 疏 学术 思 想 、 经验传 承研究” 课 题 研 张磊教 授 运 用 “
究 的 名 老 中 医 之 一 。张 教 授 学 验 主小便 ” 理论 , 认 为该 病 病 机 多 为 泄 ” 作为肝的独立生理功能 , 而不 肝疏 泄太 过 ” , 并应 用调 肝法 辨证 是 与 肾或 脾 进 行 对 举 【 。新 中 国 俱丰 , 形 成 了“ 动、 和、 平” 的学 术思 “
张 磊 教 授 为 全 国第 二 批 老 中 便 频数 ” “ 遗尿” “ 尿失 禁 ” “ 小 便 不 藏 泄 的 重 要 调 节 作 用 。明 代 很 多
“ 淋证” 等范 畴 , 历 代 医家 多 数 医家都 提及 肝 的“ 疏泄 ” 功能, 且 多 医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人 指 导 老 禁 ” 以 肾 虚 湿 热 为 主 要 治 疗 依 据 J 。 师, 系 国家 “ 十五” 攻关“ 名 老 中 医 强调“ 泄” 。清 代 陈梦 雷 明确 提
不 伴急 迫性 尿失 禁 , 通 常 有 尿 频 和 达气 机 , 可谓 肝主 疏泄 理 论 的最 早 1 . 2 肝失 疏泄 之疏 泄 太 过 肝 失 。金 元 时 期 , 朱 丹 溪 始 用 疏 泄是 指肝 的疏 泄 功能 失 常 , 夜 尿增 多 而无 泌 尿 系 统 感 染 或 其 依据 j 包括 他 确切 病 变 者 ¨ 。本 病 是 一 种 发 “ 疏 泄” 描述 肝 的功 能 , 如《 格 致 余 疏 泄 太 过 和疏 泄不 及 。如 孙 广 仁 病 率较 高且 难 以根 治 的 泌 尿 系统 论》 言: “ 主 闭 藏者 肾也 , 司疏 泄 者 主编 的《 中 医基 础 理 论 》 将 肝失 疏 疾 病 J , 现代 医学 对 其病 因及 发病 肝也 ” , 并 指 出“ 二 者 皆有 相 火 , 而 泄概 括 为两 个 方 面 , 一为太过 : 指

从肝失疏泄论治胸痹

从肝失疏泄论治胸痹
关 。现代 大量研究 证 明 , 志 因 素在 冠心 病 发 病 中 情 起 着重要作 用 。本 文试从 肝失 疏泄论 述胸痹 发病机 制及 治疗 原则 。
1 胸痹 的发病机 制
之证 。若素体 阴虚 , 嗔怒太过, 或疏泄过极 , 肝阳亢
奋, 致肝 火扰 心 , 心肝 火 旺 , 火迫 脉 急 , 为热 结 , 血 亦 致 胸痹 。若肝 火 日久 , 阴血 暗耗 , 脉失 养 , 动脉 络 风 挛 , 脉瘀 阻 , 心 多致 胸 痹 日久不 愈 。可见 , 痹病 位 胸
关键词 : 胸痹 ; 情志 失调 ; 肝失疏泄 ; 疏肝解郁 中图分类号: 5 .2 R2 62 文献标识码 : A
胸痹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 之一 。随着 现代社 会生活 方式 的改变 和生活 节奏 的 加快 , 其发病 人群 日趋年轻 化 , 与情 志失调 密切相 且
不遂, 肝气 郁结 , 心之气 血受 阻 , 心络 不和 , 即可发 为
高血压、 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 血小板聚集以及心率 加快 、 心肌 耗氧量 增加 , 这些 因素均可起 冠心病 或加
重病 情 。此 外 , 学 者研 究 发现 肝 主疏 泄 与大 脑 皮 有 层 的兴奋 及抑 制 以及 植 物神 经 ( 别 是 交 感神 经 ) 特
七情 中“ 之 气 能散 外 , 皆 足令 心 气 郁 结 而 为 痛 喜 余 也”“ ,总之七情 之 由作 心痛 ” 。陈无 择 《 因极一 病 三 证 方论 ・ 内外 因心 痛证 治》中所 论 三 类 病 因 , 调 强 内因“ 皆脏 气 不平 , 怒 忧 郁 ” 致 , 为 七 情 变 化 喜 所 认
功能状态关系密切_ J 2 。而肝气郁结与中枢神经对
精 神情绪 调节 功能 的异 常 密切 相关 J 。凌 氏 认 为“ ” 脑与消 化功能 间起 到 桥梁 作用 , 主疏 泄 肝 在 肝

中医医案——便秘

中医医案——便秘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柔肝缓急法治便秘二例病案一:张某,男,48岁。

初诊:1989年1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干结已有12年,三五日一次,均呈栗子状,艰涩难下。

曾服麻仁丸、果导等,初服尚效,久则无效。

便后肛门不适,仍有便意。

近1年非用开塞露则大便不下,食辛辣则更甚,常见肛裂出血。

诊查:舌质偏红,少苔,脉象弦细。

辨证:证属肝阴不足、肝气郁滞,导致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治以柔肝养阴,调理气机,以柔肝缓急汤加味。

处方:生白芍15g 炙甘草10g 生麦芽15g 柏子仁12g 郁李仁10g 玄参10g 5剂并嘱忌食辛辣、肥腻、炙煿之物。

二诊:栗状便已转为条形,便时较爽,但仍干燥,两日一行,再以原方加焦山栀10g。

宗养阴必须清火之意。

7剂。

三诊:大便已通畅如常。

效不更章,再以原方加南沙参、炙紫菀各12g,5剂。

同时再以汤剂方10倍量,炼蜜为丸,每服10g,1日2次,空腹以淡盐汤送服,以巩固疗效。

病案二:高某,男,50岁。

初诊:1990年7月5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秘结已有两年。

始服果导或用麻仁丸、番泻叶等,均初服有效,继则便秘更甚。

现在大便仍五六日一行,非用开塞露不能行。

便形初如栗状,继则软细如面条,但仍不能下,便时有腹痛。

纳谷尚可,脘腹时有胀满。

诊查:舌质淡胖,脉细软。

辨证:证属肝脾不和,肝失疏泄,脾虚失运。

治法:治宜柔肝理气、健脾助运,以柔肝缓急汤、枳术丸加味。

处方: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生麦芽12g 玫瑰花6g 焦白术15g 炙紫菀10g 7剂二诊:栗状便已无,能两三日自行大便一次,但硬便后仍有形细软便,努责难下,便后仍有便意,小腹胀,足冷。

肝气虽和,脾肾阳虚未复。

治以健脾补气,温补肾阳。

处方:焦白术30g 枳壳10g 太子参15g 炙升麻6g 炙紫菀10g 肉苁蓉10g 大熟地黄10g 肉桂5g 谷麦芽各12g 7剂三诊:大便形转粗,小腹胀、足冷亦减,便时亦较通畅,但停药后大便又复艰涩,再以原方加味进治处方:焦白术60g 黄芪15g 陈皮5g 太子参15g 炙升麻6g 炙紫菀10g 肉苁蓉10g 大熟地黄10g 肉桂5g 谷麦芽各12g 7剂四诊:大便形粗如常,小腹胀与足冷均除。

中医药在肝肾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案例分析与总结

中医药在肝肾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案例分析与总结

中医药在肝肾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案例分析与总结肝肾疾病是指肝脏、肾脏功能异常或发生疾病的一类疾病。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肝肾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药在肝肾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与总结,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肝肾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原理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肾主藏象。

肝肾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依存。

肝肾疾病的形成往往与肝脏和肾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针对肝肾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常常从调整肝肾功能入手,通过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中医药治疗中,根据肝肾疾病的具体病情,可以应用中药、针灸、艾灸、刮痧等疗法。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与总结。

案例一:肝火旺盛引发的肾炎患者胡某,女,52岁,近期出现头晕、口干、小便短少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肝火旺盛引发的肾炎。

中医诊断为“肝火蓄积,热毒内炽”,治疗方案为清热解毒。

处方包括生地、黄芩、金银花等中药,每日三次煎服。

经过四周的治疗,同时结合中药膏药外敷,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头晕、口干等不适感逐渐消失。

此案例表明,中药的清热解毒功效在这种肝肾疾病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案例二:阴虚火旺引发的脂肪肝患者李某,男,42岁,近期出现疲乏无力、口干咽燥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阴虚火旺引发的脂肪肝。

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阴火上炎”,治疗方案为滋阴降火。

处方包括熟地、山药、枸杞子等中药,每日三次煎服。

经过八周的治疗,同时结合针灸疗法,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口干咽燥明显改善,脂肪肝的程度也有所减轻。

这表明中医药的滋阴降火治疗对于这种类型的肝肾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案例三:湿热积聚引发的肾结石患者赵某,女,37岁,近期出现腰痛、小便短少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湿热积聚引发的肾结石。

中医诊断为“湿热蕴结,肾气不通”,治疗方案为清热利湿。

处方包括金瓜、茅根、薏苡仁等中药,每日三次煎服。

肝主疏泄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

肝主疏泄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

肝主疏泄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作者:侯逸凤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5期侯逸凤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妇幼保健所010010【摘要】本文从肝主疏泄的生理和病理临证治要作以简述。

【关键词】肝;疏泄肝主疏泄是肝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肝在人类体内承担藏血和调节体内血液分布,疏通全身气机,与其它脏器共同维持正常,这些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紧密联系。

笔者在此结合工作中的临床心得,将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临证治要作以简述。

1 肝主疏泄的含义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疏通气血,化导瘀阻,宣泄清浊的功能。

因此,肝主疏泄主要与以下有关:气血运行;情志活动;脾胃的升降;胆汁分泌与排泄;月经、精液的分泌与排泄;水液代谢。

肝的疏泄功能如果被破坏,肝气失于条达,就会引发疾病。

肝主疏泄是医家从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不少学者认为祖国医学所指的肝脏还可能包括神经、心血管、内分泌、血管、生殖系统的部分生理功能。

张震《从‘肝病’患者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对其实质进行了临床研究。

认定“肝失疏泄”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一定联系;“肝主疏泄”实质上已包括了植物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因此,明确这一概念,对于研究肝脏的实质意义重大。

2 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肝的生理以气血表现为主,气血运行正常更重要的是由于肝主疏泄功能。

肝主疏泄的原因是它含有清阳之气,即肝气。

气失于条达或升发太过,都会诱发病变,导致抑郁或亢奋性病症。

现就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简述如下:2.1 调情志,畅气血肝气功能运行是否规律跟人本身精神情志有关,调节情志,畅通气血,都是由肝本身内在性的自调或相关药物的调节,进而促使人体维持规律的生理活动。

2.2 藏血液,畅输布俗语云“肝藏血”,可见肝脏是藏血以及调节血量参与体内血液分布的重要器官。

肝贮血和畅输布主要是通过“体阴而用阳”来实现的,即肝贮的血(阴),是肝阳(气)进行调摄与布散的,这跟肝主疏泄有关。

肝气对血液的畅输布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如果肝气郁结或不足,血瘀,调血功能障碍,常见症状有胸胁胀满,筋肉拘挛,经期量少或闭经,症瘕痞块等。

中医学从肝论治痞满的探讨

中医学从肝论治痞满的探讨

·107·D O C T O R2020年第20期中医学从肝论治痞满的探讨赵 颖(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北京 100024)摘要:痞满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以上腹满闷为主要表现,与西医的消化道心身疾病相对应,多由情志不舒致肝郁气滞,不得疏泄,横逆犯胃所致。

本文概述痞满的病因病机和现代医学认识,探讨痞满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并对临床治疗进行总结。

关键词:痞满;消化道疾病;心身疾病;疏肝和胃;理气通降Exploration of Treating Stuffiness and Fullness from Liver in Chinese MedicineZHAO Ying(Shuangqiao Hospital of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 100024,China)Abstract: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Pi-man(stuffiness and fullness)in Chinese medicine is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stagnation of liver qi,gastric dysfunction,with the fullness of the upper abdomen 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which corresponding to the digestive psychosomatic diseases in western medicine,it is mostly caused by uncomfortable emotions and stagnation of liver and qi,and dredging qi offending the stomach.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uffiness and modern medical knowledge,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eating puffiness from the liver,and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Pi-man;digestive tract disease;psychosomatic disease;soothing liver and stomach;regulating and soothing qi作者简介:赵颖,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张珍玉治疗胃脘痛用药特点统计分析_魏凤琴

张珍玉治疗胃脘痛用药特点统计分析_魏凤琴

医学院学报, 1995, 18 ( 2) : 109 - 111.
类: 一种以气滞为基 本病机; 另一 种以脾 胃虚弱、升 降失调 为基本病机。其实这两种 观点其 本质是 一致的, 正 如韩氏 所言: / 两种观点 其实 质是 一致 的, 即以 脾胃 虚弱、气 机升 降失调为基础, 气机 升降失调, 脾气不升, 胃气不降, 气因之
胞的接触, 才能得以传播。
研究 人员介绍说, 在已发现的这种病毒生物膜上, 有一
种类似保护涂层 的物 质, 由于 有了 这层 保护 物 质, 又处 于
/ 抱团 0状态, I型 T 淋巴 细胞 白血病 病毒 在细胞 之间 的传
补气药 补血药 化湿药 化痰药 活血药 利水渗湿药 清热药 消食药 温里药 补阴药
4807 2664 1962
774 675 619 135 100
83 41
11575 14239 16201 16975 17650 18269 18404 18504 18587 18628
25. 66 14. 22 10. 47
士学位论文, 2002: 61. [ 5] 张磊, 张光华. 胃脘痛证 候的演变 规律 [ J] . 成都中医 药大学
学报, 1995, 18( 4 ): 19- 22. [ 6] 尹思源, 张光华. 慢性胃 脘痛证候 分布规律 的调查 [ J] . 泸州
总结历代医家对胃脘 痛基本 病机的 认识, 大致 分为两
上述药物统计结果显示: 张珍 玉教授 治疗胃 脘痛 运用 气分药为主, 血分药为 辅助。先 生治疗胃 脘痛气 分药 主要
第 28 卷 第 3期 2 0 1 0年 3月
中华中医 药学刊
CH INESE ARCH IVES O F TRAD IT IO NA L CH INESE M ED IC INE

基于近现代医案整理从肝论治不寐经验

基于近现代医案整理从肝论治不寐经验

基于近现代医案整理从肝论治不寐经验
于兰;孙美玉;王冀洋;葛子暄;南红梅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24(44)4
【摘要】目的通过近现代医案整理从肝论治不寐的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

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相关医案、学术期刊等资源中检索近现代收录的应用从肝论治不寐的相关医案,并进行分类编撰。

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收集整理。

将整理的内容通过比对进行纳入和删除,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3.0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及聚类等统计和分析。

经过专家论证,形成一套应用从肝论治不寐的经验总结,既可丰富基础理论,又可指导临床实践。

结果不寐以肝为主;从肝论治不寐药物四气中,以寒为主;五味中,以甘为主;从肝论治不寐药物功效中,以补虚类为主;不寐从肝论治主要方剂分布中,以逍遥散为主;从肝论治不寐用药频次统计中,以柴胡为主。

结论肝为气血之枢,若肝中气血失于调和,肝失条达而气郁或肝胆实火旺盛等,均可致阳不入阴而不寐,不寐之证,可以调肝,柴胡作为治肝的主要中药,可以和解少阳而治疗不寐。

【总页数】4页(P423-426)
【作者】于兰;孙美玉;王冀洋;葛子暄;南红梅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贾跃进从肝论治不寐经验
2.近现代医案整理柴胡类方治疗不寐
3.荣辉从肝脾论治不寐的临证经验
4.张惠利教授从肝论治不寐的学术经验
5.刘泰教授从肝论治不寐的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脾不调证病例分析

肝脾不调证病例分析

肝脾不调证病例分析10级中药本2班杨静玉10110906010 李某,女,67岁,退休工人。

2006年9月2日诊。

多年来身体虚弱,稍有饮食不节即胃脘不适、精神不振。

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

2天前,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出现腹胀腹痛,故来门诊求治。

诉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

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一、分析病例肝脾不调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犯脾,或劳倦伤脾侮肝所引起。

临床的主要表现是胸胁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大便溏结不调或腹痛欲泻,泄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根据李某的表现(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导致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

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可以判断李某患肝脾不调证。

李某患病的主要病因是内伤病因的七情内伤。

由于她经常忧思恼怒,伤及内脏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暗耗心血,损伤脾气,郁怒不解则伤肝,肝的疏泄气机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郁滞或上逆,可见胁肋胀痛善太息。

肝脾不调证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肝疏泄气机并分泌胆汁,有助于脾之运化;脾之健运,气血化源充足。

肝体得以滋养而有助于肝之疏泄。

若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易导致脾失健运,形成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太息、两胁胀痛、纳少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之候,称为肝脾不调。

而脾主运化,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为胃继续受纳腐熟提供了条件和能源,没有脾的运化,胃就不能继续受纳。

脾虚运化失常、胃失和降均可导致纳少脘痞、腹胀、便溏、泄泻、嗳气、呕吐等脾胃纳运失调等症。

所以可以推论此病人的主要病症就是肝脾不调,兼有脾胃失和。

辩证:肝脾不调证,脾胃不和。

治则:运用调整阴阳的方法,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使肝之疏泄,脾之健运。

治法:运用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可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胡珂从肝风论治泄泻经验浅析

胡珂从肝风论治泄泻经验浅析

•22•中医药通报2018年4月第17卷第2期TCMJ,V〇L17,N-2,A P3 2018胡珂从肝风论治泄泻经验浅析參汪瑶1胡珂2摘要泄泻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种之一,胡珂教授在临床治疗本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 文从理论基础结合临床辨证用药入手,总结导师从肝风论治泄泻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新的治疗 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胡珂;肝风;泄泻;临床经验泄泻乃水谷不分、秽浊下注之 证。

当今社会,随着工作及生活压 力的增大,心理因素已成为各类疾 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之一,故木 旺乘土型泄泻临床非常多见,临床 上多投以痛泻要方、逍遥散、小柴胡 汤等疏肝健脾方。

导师胡珂教授从 事中医消化临床工作30余年,发现 仅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为法治疗 肝旺乘土型泄泻,临床疗效欠佳,针 对此类肝旺乘土型泄泻,胡师认为 肝为风木之脏,易化风内动,故提出 肝风横逆、木旺乘土型泄泻在临床 中多见,突出强调泄泻从肝风论治,以泻肝熄风、柔肝健脾为法,随证加 减,灵活运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 效。

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胡师从肝风论治肝旺乘土型泄 泻经验简述如下。

1理论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主运 化升清,脾气升发,谷气输布,脾气不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可致泄泻。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之。

”木土相关,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常相互影响。

肝气疏泄则气机调畅,脾胃之气升降有序,脾胃运化机能正常,若肝气失疏则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司,脾胃运化失常。

由上可以看出泄泻的病位在脾,常常与肝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的思虑忧愁、情绪抑郁,容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肝气郁结时常抑制肝气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性,制约肝气太过,往往易亢逆变动而形成肝风,正如《吴中珍本医集•缪松心医案》说/“肝气郁勃化风,肝阳亢逆,化风内动。

”风善行而数变,肝风妄动病发则上扰心肺,下迫肠腑,横逆乘脾。

浅述“肝主疏泄”的临床意义

浅述“肝主疏泄”的临床意义

浅述“肝主疏泄”的临床意义摘要】从中医基础理论着手,浅析了“肝主疏泄”的内涵,物质基础以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研究“肝主疏泄的理论,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肝主疏泄临床意义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肝腑,主体是五脏,而肝是这个主体中的重要脏器,有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的重要生理功能。

其疏泄功能尤为突出,在生理上关系到精神情志活动,饮食消化和气血、水液运行;病理上涉及范围更广。

滋就肝主疏泄的生理和病理的临床意义作下试述。

1 情志经云:“心藏神”,“肝藏魂”、“主谋虑”。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由心主管,与肝紧密相关。

蔬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精神愉悦,如肝气不调,疏泄失常,则情志病变而抑郁或亢奋,出现郁闷不乐,多疑多虑,愁哭太息,或暴躁易怒,失眠,眩晕等。

导致肝失疏泄的原因主要是情志刺激,。

“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均言忧思,悲恐等精神刺激,易致肝蔬泄不及而生抑郁。

“暴怒伤肝”,“怒则气上”,等激奋恼怒易使蔬泄太过而亢奋。

抑郁与亢奋为多见之症。

笔者据肝主蔬泄而辨证施治,临床疗效较好,现举验案报告如下。

张某某,女性,46岁,停经3月,自疑有孕,失眠多梦,不欲饮食,急躁不安,至诊排除孕身,仍疑病缠身,月余后出现时哭时笑,心悸易惊,诊时舌红脉细数,此疑虑致肝气抑郁、蔬泄失常而损及心脾,仿《金匾要略》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味:炙甘草10克、小麦20克、大枣15克、百合30克、生地15 克、酸枣仁15克、茯神10克,每日一剂,水煎口服,治疗半月余而康复。

李某某,女,44岁,禀性喜怒无常,沉郁寡欢,一日因与邻居口角乃至斗殴,遂起恶寒不适,纳差、夜不安眠,数日后精神失常,游走街市,歌哭频作、打人骂人,其夫强架求诊,其面目红赤,脉弦细、胎薄黄。

此肝气郁滞而气逆神乱,立解邪镇惊之法,予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

药用:柴胡15克、姜半夏、黄芩、党参、桂枝、大黄、大枣各10克,龙骨、牡蛎、茯神、酸枣仁各30克,连服15剂后狂躁得安,续以越鞠丸(香附12克、苍术、川芎、神曲、栀子各10克)加白术15克、郁金10克,疏肝健脾月余而收效。

清代宫廷从肝论治多系疾病医案分析

清代宫廷从肝论治多系疾病医案分析

·学术探讨·清代宫廷从肝论治多系疾病医案分析张京春雷舒雁乔羽(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北京100091)【摘要】清代宫廷医案是记录清代二百余年内帝后妃嫔、王公大臣等的原始诊疗档案,内容丰富。

整理研究发现,在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中从肝论治的应用颇为广泛,等级森严的宫廷之中,情志不遂、忧郁愤怒最为易见。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从肝论治对情志因素诱发的各种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对清宫医案中记载的从肝论治多系疾病的典型医案,加以整理并浅要分析。

【关键词】清代宫廷医案;从肝论治;中医辨证DOI:10.16025/j.1674-1307.2020.09.018清代宫廷医案代表着当时所达到的最高医疗水平,其诊治对象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清代宫廷医学的首要特征是务求实效,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疗效显著、沿用至今的名方、名药。

整理研究发现,在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中,逍遥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方药使用频繁,可见肝郁气滞偏多,故常从肝论治。

相关统计研究[1]证实,894份清宫医案中用药居首的前几味药物多为理气疏肝类药物。

清代宫中御医善治肝者不在少数,如御医佟阔泉认为“万病由肝,治肝为先”,临证强调从肝论治,常用疏肝、清肝、平肝、镇肝、和肝、化肝、柔肝、养肝等法,屡见卓效。

御医韩一斋全面概括了肝伤致郁的病因,其学术继承人刘奉五深入研究了肝与其他四脏的关系,并总结出妇科治肝八法。

本文拟对清宫医案中记载的从肝论治多系疾病的典型医案,加以整理并浅要分析,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

1从肝论治肺系疾病根据“肝肺相关”理论,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五行生克、气机升降、阴液代谢及经络相连四大方面[2]。

五行生克表现为肺属金,肝属木,肺金克肝木,克制关系正常,则人体气机顺畅;若关系失常出现肝木亢逆侮金,可致肺脏受损而引发疾病。

气机升降表现为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古人称其为“龙虎回环”,二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二脏功能失调,可出现肝郁气逆、木火刑金、郁痰犯肺、风摇钟鸣等。

葛琳仪从肝论治内分泌疾病验案举隅

葛琳仪从肝论治内分泌疾病验案举隅
常 。前 方 有 效 ,加 减 再 进 :炒 丹 皮 、炒 柴 胡 、 白菊 花 、白蒺 藜 、钩 藤 各 l Z g , 生 白芍 、 垂盆 草各 3 0 g , 郁
金、 炒黄 芩 、 枳壳、 赤芍、 茯苓 、 淡竹 叶 、 炒 枣仁 各 1 5 g , 五 味子 9 g 。1 4剂 。药 后 患 者 症 状 明 显 改 善 , 化 验 血 常 规、 肝 功能均 正 常 范 围 , 唯 甲状 腺 功 能 仍 呈 亢 进 表 现 , 嘱予小 剂量 甲巯 咪唑 l O mg , 每 日 1次 ; 上方 去 丹 皮 、 钩 藤, 加 苏梗 、 枸 杞 子各 1 5 g 。以此方 调治 2月 , 化验 肝 功 能、 血 常规 、 甲状腺 功能 均 正 常范 围 , 自觉症 状 消 失 , 予
安神 。方 选栀 子 清 肝 汤 合 柴 胡 疏 肝 散 加 减 :焦 山栀 、
炒丹 皮 、炒柴 胡各 1 2 g ,生 白芍 、郁 金 、枳壳 、赤芍 、
当归 、决 明子 、淡 竹 叶 、炒枣 仁 、平 地 木 、马 鞭 草各 1 5 g ,五味子 9 g ,垂 盆 草 3 0 g 。1 4剂 。药后 患 者症 状 减轻 ,但 大 便 每 日 3次 ,质 烂 。复 查 肝 功 能 恢 复 正
以栀子 清肝 汤 合 柴 胡 疏 肝 散 以清 心 降 火 、平 肝 熄 风 ,
用 药期 间患者 症状 改 善 明显 ,且 肝 功 能正 常 。后 期 用
小 剂量 甲状腺 抑制 剂 ,配合 中药 调治 ,效果 理想 。
2 糖 尿 病
密, 提 出治疗 此类 疾病 “ 当 以治肝 ” 。笔 者 师从 葛 老 , 今
关 键词 葛琳 仪 甲状腺 功 能 亢进 症 糖尿 病 多裳卵 巢综合征 医案 葛 琳仪 主任 中 医师 系 全 国老 中医药 专 家 学术 经 验

从肝论治女性病案三则(一)

从肝论治女性病案三则(一)

从肝论治女性病案三则(一)【关键词】肝;辨证论治;医案赵智强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在中医儿科与内科领域造诣颇深。

老师在从肝论治女性疾病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对于人体情志的条达,气血的流畅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情致失调每每损伤肝脏,致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生诸病。

正如朱丹溪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临床多表现为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面部色素沉着,胸中仄闷,咽中梗阻,乳房结块,月经失调,痛经,小腹胀痛等。

现分别从外科、皮肤科、妇科各举一病例来介绍老师相关临床经验。

1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肿大属于中医学“瘿病”、“瘿气”、“瘿瘤”等范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老师认为病因除饮食及水土失宣外,还与青春期的肝气怫郁及中年期的情志内伤有关。

正如《济生方·瘿瘤论治》曰:“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

”《诸病源候论·瘿候》亦曰:“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

”女子以肝为先天,其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关系密切,长期忧思郁怒,使肝气郁滞,气机不畅,则津聚痰凝,痰气搏结颈前,日久引起血脉瘀阻,气、痰、瘀壅结颈前而发为瘿病。

治疗从肝论治,常用柴胡、香附、广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并多用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

老师认为夏枯草味辛能散,苦寒泄热,功善宣泄肝胆郁火,清痰火,散郁结,舒畅气机,用之每有良效。

化痰散结药多用炙僵蚕、白芥子、海藻等,其中白芥子辛温,能祛皮里膜外之痰。

软坚散结药多用炙鳖甲、煅牡蛎等。

对于久病伤阴者,多用大麦冬、天花粉、石斛、知母等养阴生津。

此外,多用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以助肝气疏泄条达及有形之结消散。

典型病例:例1,女,44岁,2007年7月16日就诊。

患者左侧甲状腺肿大,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局部压痛不显,随吞咽上下移动,经西医院B超检查提示:左侧:3.5cm×2.1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资料与方法
1. 1 医案来源 以中国知网资源 总 库 源 数 据 库 为 资 料 来 源 ,以“肝 ”并
含“疏泄”为主题词进行跨库高级检索,检索并下载 1979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6 月 18 日之前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纳 入标准对下载的文献进行逐篇筛选。 1. 2 纳入标准
( 1) 文中所载医案是包涵症状、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证 候、治则治法、方剂和中药等信息的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医 案,有完整的辨证论治过程; ( 2) 医案真实有效,临床疗效满 意并有完整的随访记录; ( 3) 医案内容中明确指出肝失疏泄 为主要病机,疏肝理气为必要治法。 1. 3 排除标准
最终,有 1075 例 中 医 医 案 纳 入 本 次 研 究。对 纳 入 的 医案,参 照《中 医 基 础 理 论 》[1]《中 医 诊 断 学 》[3]《中 药 学》[4]《方剂学》[5]《中医内科 学 》[6] 等 对 症 状、中 医 病 名、西
医病名、证候、治则治法、方剂和中药进行规范化处理。 1. 5 医案录入与统计
1075 个医案中涉及症状 335 种,频次在 30 次以上的有 49 种。在频次大于 120 次、排在前 15 位的症状中,口苦、胁 痛、抑郁、头晕为肝系症状,纳差、口干、乏力、嗳气、腹胀、大 便干、腹痛、胃痛为脾系症状,结果见表 2。 2. 3 西医疾病分布
1075 个医案中涉及西医疾病 182 种,频次在 10 次以上 的有 22 种。其中,频次在 20 次以上的前 13 种疾病,主要归 属于消化系统( 慢性胃炎,乙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 、生 殖系统( 性功能障碍,月经病,不孕症,功能性射精障碍) 、神 经系统( 失眠症,抑郁症) 和循环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 ,排在 前两位的是慢性胃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果见表 3。 2. 4 中医疾病分布
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4) : 223-224. [8] 刘晓博,崔雷,韩海涛,等. 黄芪汤治疗脾虚气弱型便秘 30 例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 3) : 12-13. [9] 清·张景岳. 景岳全书精选[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 54. [10] 王敏英,胡智亮,黄华丽. 从肺肾论治老年性便秘临床研究
表 1 患者年龄分布表
频率( % )
年龄阶段
4. 8
51 ~ 60 岁
3. 8
61 ~ 70 岁
21.
27. 2
频次 111 63
9 4
频率( % ) 10. 3 5. 9 0. 8 0. 4
环球中医药 2015 年 6 月第 8 卷第 6 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 2015,Vol. 8,No. 6
参考文献
[1]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96. [2] 武之望. 济阴纲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36. [3] 胡业建,刘誉华,曾玉玮. 浅谈肝失疏泄与便秘的关系[J]. 湖
南中医杂志,2011,27( 2) : 107-108. [4] 郑敬利,曾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青年女性习惯性便秘 35
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医师实施辨证论治过程的文字记 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 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 维活动[2]。本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建国以来从肝 失疏泄论治的中医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从统计学角度展 现建国以来肝主疏泄理论的临床应用概况,以期为肝主疏泄 理论的研究和相关临床及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 1) 采用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医案; ( 2) 文中所载 医案不是理法 方 药 俱 全 的 中 医 医 案,无 完 整 的 辨 证 论 治 过 程; ( 3) 无法确定医案是否真实、疗效是否满意; ( 4) 肝失疏 泄不是医案中的主要病机,疏肝理气不是必要治法; ( 5) 重 复的文献、中兽医、少数民族医、采用针灸治疗的医案等。 1. 4 医案信息规范化
716
环球中医药 2015 年 6 月第 8 卷第 6 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 2015,Vol. 8,No. 6
“肝主疏泄 ”是 指 肝 气 具 有 疏 通、宣 泄 和 升 发 的 生 理 功 能。“疏泄”一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是 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 余阴不足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首次 明确指出了肝主 疏 泄。 自 丹 溪 提 出“肝 司 疏 泄 ”以 后,历 代 医家对“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及其临床运用不断深入。至 当代规划教材,肝气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已涉及促进血液与 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 志以及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四方面[1]。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 2) : 202-203. [11] 黄鹏,刘长玉. 肾为胃之关: 老年性便秘临床治验[J]. 吉林中
医药,2012,32( 10) : 984-985. [12] 包学江,呼延芳.“肺合大肠”浅论[J]. 中国社区医师,2007,9
( 10) : 90. [13] 黑贺英,张勤生,黑永红,等. 浅谈便秘从肺脾肾论治[J]. 江
【关键词】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肝失疏泄; 医案;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49. 8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1749. 2015. 06. 020
基金项目: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973 计 划 ) ( 2011CB505101 ) ;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刘 燕 池 名 医 传 承 工 作 室 资 助 项 目 ( 01 / 010002607) ; 北京市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站资助项目( 2009-SZ-C-24)
1075 个医案涉及中医疾病 113 种,频次在 10 次以上的 有 29 种。其中,频次在 30 次以上的前 8 种病证主要为肝系 ( 胁痛,黄疸,郁病,眼病) 、脾系( 胃脘痛,泄泻) 病证,排在前 两位的是胃脘痛和胁痛,结果见表 4。 2. 5 证型分布
1075 个医案涉及中医证型 181 种,频次在 10 次以上的 有 22 种。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肝郁气滞证和肝郁脾虚证, 结果见表 5。 2. 6 治则治法分布
717
表 2 症状分布表( 频次≥30)
症状 纳差 失眠 口苦 胁痛 口干 乏力 嗳气 抑郁 腹胀 头晕 大便干 腹痛 胸闷 小便色黄 胃痛 心烦 胁胀 急躁易怒 胸胁胀满 大便稀溏 头痛 泛酸
频次 341 237 232 214 203 179 150 143 141 131 130 129 128 127 124 115 106 102 90 85 85 84
症状 太息 烦躁易怒 便秘 月经紫黯 月经血块 心悸 腹泻 胃胀 神疲 月经量少 咽干 黄疸 小腹胀痛 经前乳胀 头昏 烦躁 耳鸣 乳房胀 嘈杂 痛经 腰酸 腰痛
1075 个医案中涉及治则治法 197 种,频次在 10 次以上 的有 30 种。其中,排在前四位频次大于 100 的是疏肝理气、 疏肝解郁、疏肝健脾和疏肝泄热,结果见表 6。
年龄阶段 0 ~9 岁 10 ~ 20 岁 21 ~ 30 岁 31 ~ 40 岁 41 ~ 50 岁
频次 52 41 231 271 293
环球中医药 2015 年 6 月第 8 卷第 6 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e 2015,Vol. 8,No. 6
715
和治疗当分为治肝、治脾、治肺、治肾。治肝当用当归、芍药、 柴胡等药以疏肝理气养血,治脾当用白术、黄芪、莱菔子等以 健脾益气,通降胃气,治肺当以杏仁、升麻、紫苏子等使肺之宣 发与肃降功能协调,治肾当分清肾阴虚便秘与肾阳便秘之别, 肾阴虚便秘当用生地黄、玄参、当归等以滋阴养血,治肾阳虚 当以肉丛蓉、牛膝、当归、泽泻、枳壳等以温阳补血行气。
例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3,( 12) : 56-58. [5] 唐 盛 举. 老 年 性 便 秘 辨 治 体 会[J]. 黑 龙 江 中 医 药,2008,
( 1) : 33. [6] 清 · 张 璐. 张 氏 医 通[M]. 上 海: 第 二 军 医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 289. [7] 周峰,张旗,王厹东. 健脾温肾汤治疗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疗效
本次统计,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V2. 5”软件为工具,先 将规范化后的医案信息人工录入临床采集系统,再利用该软 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导出相关统计结果。
2 结果
2. 1 性别分布 在 1075 个医案中,男性患者 440 例,占比 41% 。女性患
者 635 例,占比 59% 。在 1075 个医案中,年龄在 41 ~ 50 岁 之间的患者最多,占比 27. 2% 。并且 30 ~ 50 岁之间的患者 共 564 例,占比 52. 4% 。20 ~ 50 岁之间的患者共 795 例,占 比 73. 9% ,结果见表 1。 2. 2 症状统计
西中医药,2007,38( 9) : 17-20. [14] 清·陈梦雷. 医部全録·石室秘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6: 1832. [15] 清·唐容川. 血证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54. [16] 符林梅,任 东 林. 浅 谈 便 秘 从 肺 论 治[J]. 新 中 医,2002,34
( 4) : 73. [17] 蔡冬,刘绍能.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诊治进展[J]. 北京中医药,
2009,45( 4) : 312-314.
( 收稿日期: 2014-02-04)
( 本文编辑: 蒲晓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