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永康市自 2008 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以 来,对 53 条小流域实施了“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 境”五同步治理,河道水体“黑、脏、臭”的状况彻底改 变,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村庄、院落生态清洁的新 格局。杨 溪 水 库 水 源 区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面 积 16. 85 km2 ,治理程度达到 81. 1% ,水库水质已由Ⅲ类提升到 Ⅱ类[6,9]。
容和技术措施日益丰富[6]。2011 年初,《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实 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 设”,作为搞 好 我 国 水 土 保 持 和 水 环 境 保 护 的 一 项 重 要措施,这标志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始进入大规 模的实践应用阶段。
三道防线的创新工作思路,现已成为我国各地构 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每条小流 域各有其地貌、地形、治理现状不同、规划目标不同等 自身特点,因此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各地需 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三道 防线。
4 治理模式与技术措施
4. 1 治理模式
各地因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建设生 态清洁小流域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在实践中, 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各有侧 重,探索和总结出不少各有特色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多 种适应 不 同 区 域 和 需 求 的 生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治 理 模
甘肃省秦安县在 2006 ~ 2008 年建设生态清洁小 流域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积达到 9. 41 km2 ,治 理程度达 79. 2% ,林草覆盖率达 44. 2% ,年均减少地 表径流 12. 1 万 m3 ,减少土壤流失 6. 9 万 t[10]。
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设,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 90% ,每年可减少土壤 侵蚀 1. 42 万 t,增加水源涵养 8. 26 万 m3 ,水体中氮、 磷含量分别减少 20% 和 30% ,流域出口水质明显改 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1]。
与以往小流域治理模式相比,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设具有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新和机制新等主 要特点,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与面源污染治理、水资 源保护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2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成效
自 2003 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水保部门相继开展 了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清洁 小流域试点建设工作,已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 效益。
2011 年
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 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 治理,人工 治 理 与 自 然 修 复 相 结 合,治 沙 与 治 污 相 结 合,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流域生态系统,使流域内 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类活 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最终实现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3,7]。
( 长江科学院 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10)
摘要: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途径。在纵览国内近
年来有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与建设成效,对生态清
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业界所指的小流域,其面积一般为 5 ~ 30 km2 ,最 大不超过 50 km2[2 - 3]。小流域是最基本的径流产生及 汇流系统,是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发生的基本单元,又 是水源保护的管理单元,只有把一条条小流域治理好、 保护好,才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入河入库水质才能 得到基本 保 证[4]。 大 江 大 河 的 治 理 需 要 立 足 于 各 个 水系,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然而,传统的以水 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水环境污染加剧,对小流域综合 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水土保持防治基础上,增 加了水源与水质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 目标[5 - 6]。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孕育而生。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明确提出,仅有几年 的历史,但由于它易被决策者与公众理解和接受,迅速 成为小流域治理的目标与方向。2007 年水利部开始 在全国 30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 81 条小流域开展 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经过近几年各地的探 索实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内
4. 2 技术措施
不同地区的小流域因自然、经济特征以及生态功 能的差异,使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目标所采取的治理 措施有所不同。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过程中, 针对生态修 复 区、生 态 治 理 区、生 态 保 护 区 内 水 土 流 失、面源污染及人类活动不同的特点,结合生态清洁小 流域建设目标,对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防护与治 理措施[3,7,12]。① 生态修复区。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设置封禁标牌和拦护设施、生态移民等。② 生态治理 区。主要措施有梯田整修、保护性耕作、坡耕地退耕还 林、砌筑树盘、水保造林( 草) 、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砌 筑谷坊、拦沙坝、挡土墙、护坡措施、排水工程、村庄美 化、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和农耕路建设等。③ 生态保
第 42 卷 增刊( Ⅱ) 2011 年10 月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2011) S2 - 0115 - 04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Vol. 42,Supplement( Ⅱ) Oct. , 201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 振 华,李 青 云,黄 茁,赵 伟 华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
关 键 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三道防线; 治理模式; 技术措施; 管理制度
中图法分类号: X171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江河湖泊水体污染 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已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大量研 究表明,点源污染得到基本遏制后,伴随水土流失而产 生的面源污染成为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1]。
此外,同一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还可根 据地形地貌、功能特征以及人类活动情况进一步细化 和分类。例如,杨坤在分析北京市山区功能定位、水土 流失和农村水污染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土壤侵蚀强度 分布、区域产业发展、生态破坏状况及其成因分析,将 北京市山区划分为重要水源保护区、农地水土保持区 和山地景 观 保 育 区 等 3 种 生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治 理 模 式[13]。卜振军等根据密云县分布的 6 个典型小流域 的不 同 特 点,提 出 了 6 种 生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建 设 模 式[14]: ① 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为主,建生态保护型流 域; ② 以污染治理为主,建清洁生产型流域; ③ 依托 旅游资源,建人水和谐型流域; ④ 结合新农村建设,建 民俗休闲型流域; ⑤ 依托旅游资源,建观光采摘型流 域; ⑥ 强化基础设施,建绿色产业型流域。
收稿日期: 2011 - 05 - 10 基金项目: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 201101027) 作者简介: 王振华,男,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面源污染机理与控制、农业节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 - mail: wzh04@ 163. com
116
人民长江
增刊
王振华,等: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117
式[6]。 以北京、浙江永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亟待解
决的是水源区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 此在开展工作时,形成了以水源污染防治为重 点 的 “溯源治污、分区防治、村庄配套、产业跟进”的生态清 洁小流域 治 理 模 式[6]。 广 东 省 小 流 域 治 理 解 决 的 主 要问题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等安全问题,山地灾 害在小流域常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巨大。因 此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把防治面源污染、 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纳入了治理范畴,形成了以流域 防灾减灾为 重 点 的“河 沟 整 治、坡 面 防 护、灾 害 预 警、 面源控制”的 生 态 安 全 小 流 域 治 理 模 式[6]。 湖 北、陕 西、河南 3 省针对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 心水源区内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围绕面源污 染严重的问题,探索了切合当地实际的生态清洁小流 域治理模式,即提出了“荒坡地径流控制、农田径流控 制、村庄面 源 污 染 控 制、传 输 途 中 控 制、流 域 出 口 控 制”的 5 级防护模式[11]。
( 3) 生态保护防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最后 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内沟( 河) 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 带,包括沟( 河) 道和河滩地,坡度不大于 8°。该区土 地利用类型有水域、未利用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一般 不大于 30% ,土壤侵蚀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区内 具有沟( 河) 道挖沙、采石导致沟( 河) 道的坍塌而影响 行洪,生活污水、垃圾滞留沟( 河) 道导致水体富营养 化和水质恶化等特点。
3 “三道防线”的概念及其特征
2003 年北京市从实际需要出发,率先提出了构筑
“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 清洁小流域的 工 作 新 思 路[4,7,12],即 以 小 流 域 为 单 元,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 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 复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小流域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 况,依据小流域地貌部位与河( 沟) 道的距离,由远及 近,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 护区,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种治理措施,构成小流域水土 资源保护的三道防线。
北京市在 2003 ~ 2008 年建设清洁小流域期间,累 积减少土壤流失 321 万 t,减少流失总磷 204 t、总氮 321 t、CODMn2 989 t,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 400 万 t[6]。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2010 年底全市 547 条 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6 640 km2 ,共治理小流域 401 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 428 km2 ,其中建成生态清洁 小流域 150 条,治理面积 1 903 km2[8],有效地保护了 水源,切实保障了首都水环境安全。
( 1) 生态修复防线。即第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 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一般为坡上 部,坡度大于 25°。该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 度大于 30% ,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溅蚀。区内 具有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等特点。
( 2) 生态治理防线。即第二道防线,位于小流域 内农业种植 区 及 人 类 活 动 频 繁 地 区,一 般 为 坡 中、下 部,坡度不大于 25°。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 设用地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不大于 10% ,水土流失 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和细沟侵蚀。区内具有人口密 集、生产生活集中,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废 水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特点。该区是生态清洁小流 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节。
伴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国 内一些学者对其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以及 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1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发展、 提高和完善。传统的小流域治理的主要内涵是以小流 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 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 效益相结合,建立起从沟头到沟口、从山顶到沟底的立 体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清洁小流域的内涵是在传统小 流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 整 的 “社会 - 经济 - 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系统论、景 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 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 的不同形式,以及面源污染物来源及其迁移特征,以水 源保护为中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