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e4915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3.png)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分析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水环境,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
本文从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将上海市建设成高品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期优化未来上海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施情况,提高治理成效,促进地区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推进机制;实践一、引言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科学保护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合理规划与分配资源,沟道要符合生态标准,能够承受人类活动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扰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
这也是现阶段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水生态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分析上海市近些年的水环境治理,主要通过补短板进行生态治理,具体涉及到消除劣V类水体以及消除黑臭水体,通过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水升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还存在一些骨干河道汛期水质不符合要求、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还存在黑臭反复的状况,同时,很多郊区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较低,实行粗放式管理模式,农作物耕种、农药化肥等的不当运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污染了水资源。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政府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把水源保护、人居环境建设以及水质改善等整合起来,系统进行治理,从而达到生态环境假设的要求。
二、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现状及问题(一)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现状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总体布局为“151+1574”,即151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包含1574个治理单元。
在对小流域进行划分时,主要将行政区当作前提,借助于湖长制、河长制,在上海中心城区,将区当作划分单元,在上海郊区,则将街镇(乡)当作划分标准,据统计,上海市总计小流域151个,根据水系的自然特性对小流域下的治理单元进行划分,从而开展连片治理。
在中心城区划分治理单元时,多将骨干水系当作标准,总计划分了11个治理单元,郊区多根据村落水系划分治理单元,总计有1563个治理单元,总计有1563个治理单元,上海市总计有1574个治理单元,预计到2025年,上海市将会完成“42+X”个高品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69de5fbd58fafab068dc0291.png)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发表时间:2016-03-22T09:41:06.5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作者:李寿贵[导读] 昭通市昭阳区水务局本文还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今的发展模式。
昭通市昭阳区水务局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土流失与水质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新思路便在此时被提出。
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可以保护流域内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该建设得到了极大推广。
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除此之外,本文还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今的发展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意见。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江河湖海水质日益恶化,水体污染愈加严重,富营养化现象屡见不鲜。
传统的以水土资源治理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为了保护流域内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部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本文便简要叙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地域特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所遇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涵小流域通常是指二、三级支流以下以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在50k㎡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
小流域是最基本的集水单元,也是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的基本单元,是水体保护的管理单元。
只有治理并保护好小流域,才有可能治理并改善我国水体质量,达到生态平衡。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法。
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以此实现流域内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69e4ab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e.png)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案例研究,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研主要以国内不同地区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山地、平原和沿海地区。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
三、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和重要性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保护和修复小型水体流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污染的影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性:1. 生态保护: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缓解水土流失,减少水污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水资源管理: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3. 气候调节:恢复和保护植被覆盖,改善气候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关键措施1. 湿地修复:通过恢复植被和改善水文条件,提升湿地的水净化和水源涵养能力,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2. 水土保持:采取防护林、草地和植物固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和水源供应。
3. 河道治理:对流域内的河道进行整治,修复和规划,增加河道的贮水能力,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4. 农田管理:推广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和水资源智能化管理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5. 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城市空间的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能力。
五、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山地小流域的修复该山地小流域之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问题。
经过相关部门的修复和管理,通过植被恢复、河道治理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土壤和水的流失,提高了水净化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该流域的水质显著改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2. 案例二:某平原小流域的保护该平原小流域面临着城市扩张和农业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和污染问题。
以管理标准化为笔,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书写使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建议及展望!
![以管理标准化为笔,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书写使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建议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f397c9d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5.png)
以管理标准化为笔,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书写使命——生态清洁
小流域建设建议及展望!
那山那水 ID:BJshuibao
政务 | 专题 | 交流 | 分享
自水利部在全国启动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起,至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全国取得了长效进展。
各地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结合所在区域发展定位,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践了多种切合实际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总体来说,最有代表性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有:
在重要水源地保护区,以水源涵养、水质保护为目标的面源污染防治型小流域建设模式;
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以保护原生态和水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型小流域建设模式;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地区,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模式;
在山洪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型小流域建设模式。
这些模式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了资源禀赋、产业方向和现实需求,工程设施与产业布局结合紧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效果显著,很好地发挥了保生态、惠民生的示范作用。
目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仍存在发展提升的空间。
作为与水资源保护紧密关联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在现有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其工作内涵可进一步向水资源和土壤资源质量的提高和维护方面靠拢,在严格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区分水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不同治理目标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管理标准化为笔,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书写使命,使其成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70dd83c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4.png)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摘要:小流域治理是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在水土保持、水质保护以及安全供水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实际要求,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需要。
与传统的小流域治理相比较,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具有显著的创新性特点,不仅具有较新的理念、思路、目标,而且也具有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实现了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同时也使得生态建设的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策略前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人们一定要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使得水土资源能够长久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长久的可持续维护,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合谐、统一及共融。
在实践发展中,一定要把小流域治理与水生态环境、景观建设融合到一起,积极构建起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的发展。
1.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价值1.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众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给人们的饮水安全和正常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定要积极探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够与大自然的发展合谐统一。
从我国的实践发展来看,每年的水土流失都非常严重,给人们的饮用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
针对这种情况,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重源头治理,有效控制污染范围,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小流域治理的更高要求。
(二)是水土保持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我国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也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68315bf01dc281e53af0b9.png)
山区 面积 10 .4万 k 占全 市 总 面 积 的 6 % 。 山 区 水 土 m, 2
流失治理工作始 于 15 年 , 9 1 主要分 3个治 理阶段 : 第一 阶段是
1 8 年 以 前 的 分 散 治 理 阶段 , 要是 以 修 梯 田 、 坝 阶 、 造 护 91 主 垒 建 地 坝等 农 田基 本 防 护 设 施 为 主 , 得 了 初 步 成 效 ; 二 阶 段 是 取 第 1 8- 19 9 1 9 0年 的小 流域 综 合 治理 阶段 , 以 往 措 施 单 一 的 分 散 由
土地生产力 、 营养元 素状况 等将 发 生变 化。另一 方面 , 小流 在 域 内部 , 人类 活动建立 了相 应的 生产力 系统 和生 产关 系系 统 ,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 进行着物质资料 的再生产 和生产关 系的再
生产 , 具有 明 显 的 社 会 经 济 特 征 … 。
北京是我 国 的首都 , 地处 华 北平 原 北 端 , 面 积 1 6 总 . 8万
则 、 标 体 系及 其 治 理 措 施 体 系做 了深 入 的 研 究。 指
[ 中图分类号]S5 . 1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0 0 0~04 (00 0 0 1 0 9 1 2 1 ) 3— 0 8— 3 近年来 , 随着 全球 经 济 的发 展 和人 类 生活 水平 的不 断提 高, 人类对环境的要求 有 了新 的转 变 , 以往 的 向环 境要 资源 从
态学、 水土保持 学、 生态经济学和可持 续发展 等理论 , 结合流域地 形地貌特 点、 土地利 用方式 和水土 流失的 不同形式 , 开
展 小流域 综合 治理 。基 于北京市小流域治理的实践 经验 与现 代治理要 求 , 我们 进行 了生态清洁 小流域 内涵的界 定和建 设技 术体 系的探讨 , 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 法, 大量 调查研 究基础 上对 生态清 洁小流域 “ 在 三道 防线” 的划分 原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2c02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6b.png)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水土保持发展的要求,在本篇文章中,首先对生态的含义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了阐释,然后对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含义、目标以及治理模式作了简要说明,最后给出了综合治理的定义、基本原则、具体治理措施和意义,着重强调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大改善了生态、有效保护水源、对提高人民生活生产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已日渐突出,尤其是江河湖海污染,这些流域内的环境污染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环境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1生态1.1含义生态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
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此系统是开放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
1.2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俗话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实际上阐述了生态环境状况与文明发展兴衰的直接关系[1]。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所以,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预防生态环境的恶化,才能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协调。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卫虎朝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卫虎朝](https://img.taocdn.com/s3/m/0718536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e.png)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卫虎朝发布时间:2022-01-22T12:25:06.809Z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12期作者:卫虎朝[导读] 摘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在逐年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小流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从而对周边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如今社会各界认识已经深刻意识到水土流失等问题的重要性,并想尽一切办法来缓解这些问题,但是仍旧不能获取到一个良好的治理效果。
基于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小流域的治理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原有的治理手段和理念进行不断地优化和调整,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推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具体问题;解决对策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卫虎朝(阳城县水务局 048100)摘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在逐年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小流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从而对周边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如今社会各界认识已经深刻意识到水土流失等问题的重要性,并想尽一切办法来缓解这些问题,但是仍旧不能获取到一个良好的治理效果。
基于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小流域的治理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原有的治理手段和理念进行不断地优化和调整,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推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具体问题;解决对策引言:通常情况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本质与国民生计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其所具备的系统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小流域问题予以解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产质量。
一、我国当前小流域治理工作的现状我国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家具有地理条件复杂、水资源丰富、人口数量多等特点,三胎政策开放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压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各地区的工厂不得不对在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对那些自然资源以及矿产资源进行开采,这样一来出现水土流失的几率就会大幅的提升。
水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
![水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c82f20bce2f0066f4332251.png)
水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发表时间:2014-09-19T15:13:50.013Z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小红姚红义[导读] 水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新热点。
张小红姚红义提要 | 以往学者们从水生态文明概念和内涵界定、建设路径和评价体系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加强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从其他学科汲取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研究现状未来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 | X-1作者信息|张小红(196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810016。
姚红义(196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学,810016。
水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新热点。
已有的研究对于认识水生态文明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水生态文明发展的共识,寻求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从水生态文明的提出、概念与内涵界定、建设研究路径、评价体系研究几个方面,归纳总结水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内容,阐述未来研究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资料参考。
一、水生态文明的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提出缘起于水利部门及其一些官员学者对现代水利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规划与探索。
2011年,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在贵阳等地举办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论坛”,讨论提出水利风景区助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战略。
2012年10月,山东省济南市被确定为第一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至此,水生态文明就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题的形式被提出。
水生态文明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水利的内涵,体现着“生态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谐统一的现代水利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突出表明:水生态文明是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农安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分析与思考
![农安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分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1187f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7b.png)
农安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分析与思考姜明武;陈秀宏【摘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处在重点水力侵蚀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正确认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地位,科学规划,研究适宜的投资、建设及管理体制,解决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少等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小流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用,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秀美山川,是生态环境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期刊名称】《吉林水利》【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小流域;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者】姜明武;陈秀宏【作者单位】农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吉林农安130020;农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吉林农安 1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1 概述所谓小流域是相对流域概念而言,处在流域的上游区域,是由天然沟壑和两侧山脊构成的闭合集水区,面积一般小于50km2。
小流域治理区,一般处在农、林或林、牧等复合区域的交错带,属于生态脆弱区,相对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及收入水平较低。
小流域综合治理,就是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依托重点水系,对重点水土流失区进行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中对水力侵蚀地区的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1]。
根据《全国生态保护纲要》要求,到2030年全国50%的县(市、区)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并全面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2]。
区域(或县域)生态环境是由包括若干个小流域在内的不同地理特征及环境要素的区块构成,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小流域治理工作本身就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包括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及流失量等;另一方面,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可以促进小流域治理的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_王振华](https://img.taocdn.com/s3/m/1606562387c24028915fc398.png)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2011) S2 - 0115 - 04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Vol. 42,Supplement( Ⅱ) Oct. , 201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 振 华,李 青 云,黄 茁,赵 伟 华
此外,同一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还可根 据地形地貌、功能特征以及人类活动情况进一步细化 和分类。例如,杨坤在分析北京市山区功能定位、水土 流失和农村水污染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土壤侵蚀强度 分布、区域产业发展、生态破坏状况及其成因分析,将 北京市山区划分为重要水源保护区、农地水土保持区 和山地景 观 保 育 区 等 3 种 生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治 理 模 式[13]。卜振军等根据密云县分布的 6 个典型小流域 的不 同 特 点,提 出 了 6 种 生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建 设 模 式[14]: ① 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为主,建生态保护型流 域; ② 以污染治理为主,建清洁生产型流域; ③ 依托 旅游资源,建人水和谐型流域; ④ 结合新农村建设,建 民俗休闲型流域; ⑤ 依托旅游资源,建观光采摘型流 域; ⑥ 强化基础设施,建绿色产业型流域。
三道防线的创新工作思路,现已成为我国各地构 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每条小流 域各有其地貌、地形、治理现状不同、规划目标不同等 自身特点,因此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各地需 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三道 防线。
4 治理模式与技术措施
4. 1 治理模式
各地因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建设生 态清洁小流域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在实践中, 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各有侧 重,探索和总结出不少各有特色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多 种适应 不 同 区 域 和 需 求 的 生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治 理 模
新常态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及对策
![新常态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21f895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1.png)
新常态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及对策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近些年,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逐渐加大,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得到充分凸显,总体上取得了不错效果,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结合实际现状,文章对新常态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关键字:水利工程;新常态;生态环保;小流域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渐加大,原有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和方法已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求。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水利部近些年连续给出新的小流域建设思路,基于生态环保小流域研究与实践活动空前活跃。
1 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一般意义上,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采用生态环保方式或通过引进具有生态环保功能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改善生态的工程。
2013年,我国水利部对“生态清洁小流域”给出具体定义:“以传统小流域治理内容、方法、模式为基础,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最大限度预防水土流失,采用多方法和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和治理。
”(来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沟道侵蚀得到控制、坡面侵蚀强度在轻度(含轻度)以下、水体清洁且非富营养化、行洪安全,使小流域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这一定义主要从宏观立场出发给出,具体到不同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的阶段性内容和目标会有些许差异。
例如,北京市在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定义时这样认为:合理配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最大限度利用水土资源的同时,对其给予充分保护,尽可能维持其原来面貌,确保一切开发行为不会对流域结构和周边环境造成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来自‘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主要内容与核心建设目标还是十分明确的。
2 新常态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近十几年,通过陆续出台新的小流域治理政策,结合探索实践,提出多项治理对策,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_李建华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_李建华](https://img.taocdn.com/s3/m/f140d2f5102de2bd9605888a.png)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李建华1,2,袁利3,于兴修2,刘前进2(1.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山东临沂276005;3.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安徽蚌埠233000)[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现状;展望[摘要]简要回顾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分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从建设模式、措施与技术体系、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监测与评价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技术体系、建设规范与标准和建设机制、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与研究水平。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12)06-0011-0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水土资源治理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已难以适应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新要求,同时,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部于2006年提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新思路,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研究与实践空前活跃。
本文简要回顾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的进展,分析了不同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构建的特点,探讨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建议。
1中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背景1.1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学者对小流域的概念以及功能有着不同的认识,其治理措施也有差别,国内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分为4个阶段[1-2]。
1.1.1萌芽与探索阶段(1950—1979年)这一阶段探索了许多有效的小流域治理方法。
20世纪50年代初,在黄土高原地区,以支毛沟为单元,利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小流域进行整治,形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雏形。
195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肯定并推广了“以支毛沟为单元综合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ec1821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9.png)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随后提出了四项对策: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社会参与和加强组织协调。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回顾了文章内容,展望了未来,并强调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的重要性,为实现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问题、对策、政策法规、科技创新、社会参与、组织协调、展望、重要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需2000字。
是当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
有必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及对策。
小流域是地表水循环的基本单元,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土地开发、水土流失、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小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深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探讨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全面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才能促进小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章节至此完毕。
1.2 研究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进一步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明确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目的,可以有效指导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实施治理工作时明确目标、任务和路径,提高治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也可以促进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c979a9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7.png)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摘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是保障自然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工作人员要站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升小流域周围生态环境的生态性和清洁性,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力,建立起更加清洁和高效的治理模式。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并针对性探究了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对水流域的生态清洁管理加强重视,不断提升小流域的治理力度。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社会经济不断创新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污染,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发展当中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小流域的生态清洁程度,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当中,落实生态清洁理念,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和水利建设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很有必要。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原则1.工作人员要转变治理思想工作人员要提升对小流域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治理理念,不断拓展治理范围,制定出更加全面的小流域治理措施[1]。
不能单纯的从水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2.加强治理管理工作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时间比较晚,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且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也制定出了标准要求,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相关要求落实操作,只能学习成功案例,并从成功案例当中吸取经验,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管理措施。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强建设管理工作,出台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小流域治理工作更加规范,把监理职能发挥出来。
3.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在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站在生态清洁角度,综合考虑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周边绿化设施、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通过加强对小流域到综合治理,有效改善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474285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a.png)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摘要】小流域是地表水流向同一条主河道的范围,其综合治理对于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包括当前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
其次分析了目前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综合规划和协调管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社会参与等。
同时提出了实施路径,强调了横向协同和纵向衔接。
最后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强调可持续性和长期效益。
结论部分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强调了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小流域综合治理将成为未来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对策、背景、实施路径、效果评估、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可持续性1. 引言1.1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针对小流域面积较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洪涝灾害等目的。
当前,我国的小流域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亟需开展综合治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小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土壤侵蚀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难点。
基于对现状的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推动科技创新应用等方面。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路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制定,从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措施,确保取得可持续的治理效果。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合作,共同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是指针对小流域地区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状况而采取的综合性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国内外进展综述与思考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国内外进展综述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6594c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10.png)
谢谢观看
案例分析
经过综合治理后,该小流域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 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结论
结论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水资源、改 善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以水利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和 以生态为中心的综合治理两种模式的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未来研究 方向应包括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优化治理方案、加强技术应用等方面。 同时,应注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实践应用,通过推广成功的案例,推动生态 文明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案例分析
首先,当地政府对流域内的水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制定了合理的水资源 利用方案。通过修建水库、灌溉渠道等水利设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供 水保障能力。同时,加强了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 分类处理等措施,有效治理了水环境污染问题。
案例分析
其次,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 施,加强了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同时,注重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 能力和对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的提升。
内容摘要
根据调查结果,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 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体污染现象仍然存在,生态修复技术不够成熟,政 策措施不完善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具体建议包括: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完善政策体 系,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思考与展望
2、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加 强技术创新和推广,研发更加高效、环保、经济的治理技术和方法。
生态清洁小流域 发展历程
![生态清洁小流域 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abd164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9.png)
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历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历程,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经过水文地质、水文生态等综合科学论证,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综合效益的工程项目。
对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问题意识觉醒、理论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创新、政策推动应用。
首先是问题意识觉醒阶段。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水质指标严重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人们开始关注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必要性。
接下来是理论研究探索阶段。
学者和科研人员开始从水文地质、水文生态等多个角度对小流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如何通过综合治理手段改善小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相关理论逐渐完善,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模型验证,为后续的实践提供了基础。
然后是实践总结创新阶段。
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了生态清洁治理的试点工作,通过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成功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同时,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技术问题、资金筹措问题等。
但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逐渐摸索出了适合不同地区小流域治理的经验和方法。
最后是政策推动应用阶段。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工程建设,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以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发展。
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修订和完善,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的来说,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问题意识觉醒、理论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创新和政策推动应用等阶段。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治理经验的积累,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和提升,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质和提高小流域的综合效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太湖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研究
![太湖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d9db4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0.png)
太湖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研究
周婷昀;马爱民;冯昶栋;杨均科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24()6
【摘要】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以平原区为主,区域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河道边坡侵蚀和人为活动是造成太湖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太湖流域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相关省(市)积极开展建设,其建设内涵、建设覆盖范围和建设模式等均有较大创新和突破,急需加强研究凝练并组织推广。
对太湖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梳理掌握了建设现状和建设难点,凝练提出了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归纳总结了建设单元划分原则和水源保护型、生态休闲型、绿色产业型、美丽宜居型4种主要建设类型的特点,研究提出了生态功能修复、河湖水系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人居环境改善5类重点建设任务。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周婷昀;马爱民;冯昶栋;杨均科
【作者单位】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土保持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相关文献】
1.豫西黄土丘陵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畛河模式”
2.北京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探讨——以大兴区东半壁店小流域为例
3.江苏省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模式探索
4.平原河网农业复合污染区清洁小流域建设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奉贤区柘林镇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长江科学院 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10)
摘要: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途径。在纵览国内近
年来有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与建设成效,对生态清
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北京市在 2003 ~ 2008 年建设清洁小流域期间,累 积减少土壤流失 321 万 t,减少流失总磷 204 t、总氮 321 t、CODMn2 989 t,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 400 万 t[6]。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2010 年底全市 547 条 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6 640 km2 ,共治理小流域 401 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 428 km2 ,其中建成生态清洁 小流域 150 条,治理面积 1 903 km2[8],有效地保护了 水源,切实保障了首都水环境安全。
第 42 卷 增刊( Ⅱ) 2011 年10 月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2011) S2 - 0115 - 04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Vol. 42,Supplement( Ⅱ) Oct. , 201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 振 华,李 青 云,黄 茁,赵 伟 华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
关 键 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三道防线; 治理模式; 技术措施; 管理制度
中图法分类号: X171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江河湖泊水体污染 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已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大量研 究表明,点源污染得到基本遏制后,伴随水土流失而产 生的面源污染成为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1]。
( 3) 生态保护防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最后 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内沟( 河) 道两侧及水库周边地 带,包括沟( 河) 道和河滩地,坡度不大于 8°。该区土 地利用类型有水域、未利用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一般 不大于 30% ,土壤侵蚀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区内 具有沟( 河) 道挖沙、采石导致沟( 河) 道的坍塌而影响 行洪,生活污水、垃圾滞留沟( 河) 道导致水体富营养 化和水质恶化等特点。
( 1) 生态修复防线。即第一道防线,位于小流域 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一般为坡上 部,坡度大于 25°。该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植被覆盖 度大于 30% ,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溅蚀。区内 具有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等特点。
( 2) 生态治理防线。即第二道防线,位于小流域 内农业种植 区 及 人 类 活 动 频 繁 地 区,一 般 为 坡 中、下 部,坡度不大于 25°。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 设用地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不大于 10% ,水土流失 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和细沟侵蚀。区内具有人口密 集、生产生活集中,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废 水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的特点。该区是生态清洁小流 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节。
三道防线的创新工作思路,现已成为我国各地构 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每条小流 域各有其地貌、地形、治理现状不同、规划目标不同等 自身特点,因此在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各地需 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三道 防线。
4 治理模式与技术措施
4. 1 治理模式
各地因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建设生 态清洁小流域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在实践中, 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各有侧 重,探索和总结出不少各有特色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多 种适应 不 同 区 域 和 需 求 的 生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治 理 模
3 “三道防线”的概念及其特征
2003 年北京市从实际需要出发,率先提出了构筑
“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 清洁小流域的 工 作 新 思 路[4,7,12],即 以 小 流 域 为 单 元,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 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 复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小流域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 况,依据小流域地貌部位与河( 沟) 道的距离,由远及 近,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 护区,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种治理措施,构成小流域水土 资源保护的三道防线。
伴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国 内一些学者对其建设理论、治理模式、技术措施,以及 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1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发展、 提高和完善。传统的小流域治理的主要内涵是以小流 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 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 效益相结合,建立起从沟头到沟口、从山顶到沟底的立 体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清洁小流域的内涵是在传统小 流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 整 的 “社会 - 经济 - 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系统论、景 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 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 的不同形式,以及面源污染物来源及其迁移特征,以水 源保护为中心,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甘肃省秦安县在 2006 ~ 2008 年建设生态清洁小 流域期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积达到 9. 41 km2 ,治 理程度达 79. 2% ,林草覆盖率达 44. 2% ,年均减少地 表径流 12. 1 万 m3 ,减少土壤流失 6. 9 万 t[10]。
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设,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 90% ,每年可减少土壤 侵蚀 1. 42 万 t,增加水源涵养 8. 26 万 m3 ,水体中氮、 磷含量分别减少 20% 和 30% ,流域出口水质明显改 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1]。
浙江省永康市自 2008 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以 来,对 53 条小流域实施了“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 境”五同步治理,河道水体“黑、脏、臭”的状况彻底改 变,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村庄、院落生态清洁的新 格局。杨 溪 水 库 水 源 区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面 积 16. 85 km2 ,治理程度达到 81. 1% ,水库水质已由Ⅲ类提升到 Ⅱ类[6,9]。
2011 年
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 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 治理,人工 治 理 与 自 然 修 复 相 结 合,治 沙 与 治 污 相 结 合,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流域生态系统,使流域内 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类活 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最终实现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3,7]。
业界所指的小流域,其面积一般为 5 ~ 30 km2 ,最 大不超过 50 km2[2 - 3]。小流域是最基本的径流产生及 汇流系统,是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发生的基本单元,又 是水源保护的管理单元,只有把一条条小流域治理好、 保护好,才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入河入库水质才能 得到基本 保 证[4]。 大 江 大 河 的 治 理 需 要 立 足 于 各 个 水系,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然而,传统的以水 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水环境污染加剧,对小流域综合 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水土保持防治基础上,增 加了水源与水质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 目标[5 - 6]。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孕育而生。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明确提出,仅有几年 的历史,但由于它易被决策者与公众理解和接受,迅速 成为小流域治理的目标与方向。2007 年水利部开始 在全国 30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 81 条小流域开展 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经过近几年各地的探 索实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内
容和技术措施日益丰富[6]。2011 年初,《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实 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 设”,作为搞 好 我 国 水 土 保 持 和 水 环 境 保 护 的 一 项 重 要措施,这标志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始进入大规 模的实践应用阶段。
与以往小流域治理模式相比,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设具有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新和机制新等主 要特点,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与面源污染治理、水资 源保护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2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成效
自 2003 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水保部门相继开展 了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清洁 小流域试点建设工作,已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 效益。
收稿日期: 2011 - 05 - 10 基金项目: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 201101027) 作者简介: 王振华,男,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面源污染机理与控制、农业节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 - mail: wzh04@ 163. com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