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8课 百家争鸣(精品课件)-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课件与学案(部编版)
![第8课 百家争鸣(精品课件)-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课件与学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30dc5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2.png)
守城,世人谓之“墨守”。他提倡( ) A.“非攻”“节俭” B.“仁政”“礼治” C.树立君主权威 D.“无为而治”
考点突破
3.(2023春•庐江县月考)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A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下列观点与老子这一思想相似的
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2023•太康县二模)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论语·雍也》
个人层面: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什么是 “仁”?
国家和社会层面: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
素养探究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3.政治主张
政治思想: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百家争鸣
百家指什么? 鸣(鸣叫,声音,引申为 发言)什么?
①“百家”主要指哪几家? ③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素养探究三
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为了争霸和生存,各国纷纷变革,招 贤纳士,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
孔子像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素养探究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2.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仁 (有爱心、有同情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考点突破
3.(2023春•庐江县月考)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A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下列观点与老子这一思想相似的
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2023•太康县二模)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论语·雍也》
个人层面: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什么是 “仁”?
国家和社会层面: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
素养探究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3.政治主张
政治思想: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百家争鸣
百家指什么? 鸣(鸣叫,声音,引申为 发言)什么?
①“百家”主要指哪几家? ③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素养探究三
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为了争霸和生存,各国纷纷变革,招 贤纳士,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
孔子像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素养探究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2.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仁 (有爱心、有同情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部编版(2024年新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核心素养精品课件)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ppt
![部编版(2024年新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核心素养精品课件)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63ada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2.png)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 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年 统编版 新教材
新课导入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思考:这段《三字经》出现的 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
主要在今河南中西 部、山西南部一带。
(3)考古印证:
“二里头遗址”
知识链接
夏朝历史的文物印证
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
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这个位于中国河南省 偃师市境内的村落,不仅是中国最 早的都城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上的璀璨明珠。其历史可追溯 至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都城的所 在地。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 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文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程度 和文明水平。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也为世界文明史的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禹
启
《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
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
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
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视频: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3、统治概况
(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区城:
(3)巩固:增强军力,设置监狱,
制定刑法,加强对奴 隶和平民的控制。
视频:盘庚迁殷
知识链接
商朝历史的文物印证
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 遗址,自1928年开始发掘以来,这里出土 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 物,对研究商代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具 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更是 填补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空白,成为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年 统编版 新教材
新课导入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思考:这段《三字经》出现的 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
主要在今河南中西 部、山西南部一带。
(3)考古印证:
“二里头遗址”
知识链接
夏朝历史的文物印证
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
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这个位于中国河南省 偃师市境内的村落,不仅是中国最 早的都城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上的璀璨明珠。其历史可追溯 至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都城的所 在地。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 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文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程度 和文明水平。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也为世界文明史的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禹
启
《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
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
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
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视频: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3、统治概况
(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区城:
(3)巩固:增强军力,设置监狱,
制定刑法,加强对奴 隶和平民的控制。
视频:盘庚迁殷
知识链接
商朝历史的文物印证
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 遗址,自1928年开始发掘以来,这里出土 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 物,对研究商代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具 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更是 填补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空白,成为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PPT
![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802f627375a417876f8f03.png)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动态
核心理论 核心思维 核心方法 核心能力 核心价值观
素养1 唯物史观: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简单来说就是用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解释人类历 史发展的规律。
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 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 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素养1 唯物史观: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 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 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 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素养1 唯物史观: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 评分参考:
❖
(1)采用一个恰当的时间尺度,对上表中中国近代海关的设置 进行阶段划分。
❖
水平3: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术语,如结合近代史上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战争或重大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对中国近代海 关的设置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
❖
示例:分为四个阶段,其标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阶段划分依据;或 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为阶段划分依据。其基本特点是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 海关的设立不断增多。
素养3 史料实证: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 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评价要求:
一份奏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 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 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 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 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 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 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 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七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课件(统编版2024)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七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课件(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ca3d451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f.png)
D 诗经》的出现( ) A.突破了神权主义精神桎梏 B.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 C.显示出浪漫主义不合时宜 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谢谢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年 统编版 新教材
叁 《诗经》和“楚辞”
叁 《诗经》和“楚辞”
1、《诗经》
(1)概念: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
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 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内容:300多篇诗歌,分为“
风”“雅”“颂”; 关注现实。
(3)价值:《诗经》保存了丰富
的先秦史料。
《诗经》中,“风” 是各地民歌;“雅” 是正声雅乐;“颂” 是祭祀乐歌,分别从 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生活。
知识链接
阅读下述《诗经》中的诗句, 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代表:
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 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 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3)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学史崇德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 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 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 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 泰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 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 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 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 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课后练习
3.《殷商贞卜文字考》记载:“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 ,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 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材料中这些甲
谢谢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年 统编版 新教材
叁 《诗经》和“楚辞”
叁 《诗经》和“楚辞”
1、《诗经》
(1)概念: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
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 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内容:300多篇诗歌,分为“
风”“雅”“颂”; 关注现实。
(3)价值:《诗经》保存了丰富
的先秦史料。
《诗经》中,“风” 是各地民歌;“雅” 是正声雅乐;“颂” 是祭祀乐歌,分别从 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生活。
知识链接
阅读下述《诗经》中的诗句, 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代表:
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 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 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3)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学史崇德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 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 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 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 泰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 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 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 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 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课后练习
3.《殷商贞卜文字考》记载:“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 ,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 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材料中这些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共51张PPT)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共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e86548c281e53a5902ff0a.png)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 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 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的信念和行动。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
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 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 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 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 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 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
维度
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 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 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
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 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 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
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 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 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 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 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 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
维度
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 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 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
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 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 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核心素养课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核心素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0441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d.png)
材料四: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
本。” 重视人才
---《资治通鉴·唐纪》
你知道唐太宗身边有哪些能臣吗?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高士廉、 秦叔宝、尉迟敬德等。
魏
征房玄龄Biblioteka 杜如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二人被称为
“房谋杜断”
(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C.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有一次,唐玄宗召集县令进行考试,结果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这体现
了他( C )
A.打击地方权贵 B.宽以待人 C.整顿吏治 D.任人唯亲
4.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乐章,那么“开元盛世”就是乐章里
D 的最强音,它的出现是几代人努力达到的结果。“几代人”指( )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帝,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武 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 盛世,对唐朝稳定持续的发展起了重 要作用,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 了基础。因此我们对武则天的统治应 予以肯定。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685—762 年),名李隆基, 又称唐明皇,712—756年在位。 他统治前期年号:开元; 后期年号:天宝。
课堂小结
1.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认识,来自于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反
思( B )
A.春秋诸侯争霸
B.隋朝暴政而亡
C.魏晋北民南迁
D.汉末军阀割据
2.千百年来她备受非议。但是无论怎样评价武则天,她都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一代
C 女皇。下列不属于武则天历史功绩的是(
)
A. 发展科举制度
B.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 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 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武则天为什 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众说纷纭.较为 合理的解释是?
专题03 唯物史观-2023届中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解读课件(2022版新课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专题03 唯物史观-2023届中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解读课件(2022版新课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bf388a5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7.png)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 和方法论。
1、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 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2、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唯物史观
素养地位——诸素养达成的理论保障
。
2 现状与对策
现状与对策
问题1
01
唯物 史观
问题2
02
问题3
03
问题4
04
理解难!(无论老师与学生) 教学中形式呆板 运用中死搬硬套 不考虑相关的时空条件和时代背景
现状
1 “唯物史观”教学中的理解问题
(1)唯物史观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历史哲学,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 以及知识储备,这就让他们的理解变得十分困难, (2)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觉得这一教学十分困难,甚至有的教师自己也不了解 唯物史观,或者只对唯物史观有着表面上的粗浅认识。教师通过临时的资料搜集得到唯物史 观的理论,就将这些枯燥理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学生做几道练习题来证明学生已经把 握唯物史观。 (3)学生历史观的形成,不能单靠教师僵硬的灌输,而要通过他们自身的理解,彼此间的 讨论,才能使他们将唯物史观内化为自己的。
时空 观念 史料
实证 历史 解释
唯物 史观 家国
情怀
2023届中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解读 课件(2022版新课标)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目录
CONTENT
01 概念解读
03
例题讲解
现状与对策 02 真题再现 04
1、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 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2、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唯物史观
素养地位——诸素养达成的理论保障
。
2 现状与对策
现状与对策
问题1
01
唯物 史观
问题2
02
问题3
03
问题4
04
理解难!(无论老师与学生) 教学中形式呆板 运用中死搬硬套 不考虑相关的时空条件和时代背景
现状
1 “唯物史观”教学中的理解问题
(1)唯物史观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历史哲学,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 以及知识储备,这就让他们的理解变得十分困难, (2)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觉得这一教学十分困难,甚至有的教师自己也不了解 唯物史观,或者只对唯物史观有着表面上的粗浅认识。教师通过临时的资料搜集得到唯物史 观的理论,就将这些枯燥理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通过学生做几道练习题来证明学生已经把 握唯物史观。 (3)学生历史观的形成,不能单靠教师僵硬的灌输,而要通过他们自身的理解,彼此间的 讨论,才能使他们将唯物史观内化为自己的。
时空 观念 史料
实证 历史 解释
唯物 史观 家国
情怀
2023届中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解读 课件(2022版新课标)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目录
CONTENT
01 概念解读
03
例题讲解
现状与对策 02 真题再现 04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精品PPT课件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cd0614915f804d2b16c149.png)
从这个意义上讲,距离就等于理解,就是温情,就是关心。 带着对自己思考后肯定的回答,我安稳的睡去。
当心平和了,睡眠也就踏实了,也就能为第二天的童话镇“漫游”提供力量了。
第二天早八点,民宿老板娘准时敲门,在简单收拾过后,就出发前往迪士尼乐园了。
迪士尼乐园,在这片最神奇而真实的土地上,总有一些属于你自己的magic moment,我们虽然知道它不是生活的避难所,但总还是想让这份美好永驻。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他问我:“听说你这几年做投资,收益怎么?”我说:“这不才刚刚开始吗。”他一脸疑惑,问我:“这做投资就像做生意,你得定期盘盘库,明白自己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我回答说:“好像没这么简单,除非我从牌桌上下来,从此不再投资,才能真正算清是赚还是赔。”
我有个朋友,儿子几年前考取一所名牌大学。几天前路遇,见他愁眉不展,问他何故?他说:“孩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里呆了大半年了。出去参加了几次招聘,大都是私营企业,工资太低,不怎么稳定,所以现在一直待在家里。”
但还有一种本领与及时获取正好相反,它们会随着时间沉淀,时间的迭代,时间的积累,最终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可这种能力,因为时间太短,并没有写入人们的记忆。以至于有时,人们颠三倒四,用错了地方。
比如财富积累和及时获取比起来,人类对财富,对资本,对积累,实在是见的不多,用的不多,思考的也不多。和及时获取比起来,实在太短,太少,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路跌跌撞撞,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什么叫危险。
我们所经历的工作、圈子的人际交往或多或少会带给人一些疑问。
我的意见和想法是否能被ta接受? ta对于我的idea又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不满意,我们求同存异这样真的会好吗?
这种存在差异性的想法,换个角度稍加思索一番,就可以发现: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心平和了,睡眠也就踏实了,也就能为第二天的童话镇“漫游”提供力量了。
第二天早八点,民宿老板娘准时敲门,在简单收拾过后,就出发前往迪士尼乐园了。
迪士尼乐园,在这片最神奇而真实的土地上,总有一些属于你自己的magic moment,我们虽然知道它不是生活的避难所,但总还是想让这份美好永驻。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他问我:“听说你这几年做投资,收益怎么?”我说:“这不才刚刚开始吗。”他一脸疑惑,问我:“这做投资就像做生意,你得定期盘盘库,明白自己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我回答说:“好像没这么简单,除非我从牌桌上下来,从此不再投资,才能真正算清是赚还是赔。”
我有个朋友,儿子几年前考取一所名牌大学。几天前路遇,见他愁眉不展,问他何故?他说:“孩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里呆了大半年了。出去参加了几次招聘,大都是私营企业,工资太低,不怎么稳定,所以现在一直待在家里。”
但还有一种本领与及时获取正好相反,它们会随着时间沉淀,时间的迭代,时间的积累,最终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可这种能力,因为时间太短,并没有写入人们的记忆。以至于有时,人们颠三倒四,用错了地方。
比如财富积累和及时获取比起来,人类对财富,对资本,对积累,实在是见的不多,用的不多,思考的也不多。和及时获取比起来,实在太短,太少,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路跌跌撞撞,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什么叫危险。
我们所经历的工作、圈子的人际交往或多或少会带给人一些疑问。
我的意见和想法是否能被ta接受? ta对于我的idea又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不满意,我们求同存异这样真的会好吗?
这种存在差异性的想法,换个角度稍加思索一番,就可以发现: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专题01 时空观念-2023届中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解读课件(2022版新课标)
![专题01 时空观念-2023届中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解读课件(2022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18ecfc8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7f.png)
现状与对策
4、巧用历史时间轴,搭建历史时空框架 历史具有很强的年代特征,而在学习历史相关知识时,最常用到的一种 方法就是时间轴,即时空坐标,让学生更容易认知和掌握。
Add your text here. Add your text here.
现状与对策
5、涉及教案及教学ppt时注意对本课要从学科素养的解读,明确教学素 养目标。
现状与对策
四、对策: 1、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多从学生 出发,注意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如临其境”, 充分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Add your text here.
Add your text here.
,
现状与对策
2、教师要充分运用配套历史地图 和历史插图,注重时间空间的结合
Add your text here. Add your text here.
3 第
部分
例题分析
素养解读
例题解析
1.(2022甘肃金昌0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
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现状与对策
3、梳理整合历史事件,把握历史知识的时空迁移在初中 历史学科教学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策略是非常重要 的,在历史AAdddd概yyoouurr tt念eexxtt hhee相rree.. 关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零散的历史事 件进行整体性的看待和分析,从纵向和横向的历史事件进 行整合,探索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 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 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 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从史学史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件(共85张PPT)
![从史学史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件(共8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ba2d4312cc58bd63086bdc5.png)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 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 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 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 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 “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历史新课改在教材编写上发扬中国优秀历史 编纂学传统,采用了综合体裁,(通史与专题 结合) 2.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 度的学业质量标准,必修、必选、选修的整体 结构,扩大了教师教学自主权。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的基本理念和《史学入门》、《史料研读》选 修模块的设置,强化了学科特质。 4.历史新课改在基本理念上发扬中国优秀史学 学传统,充分彰显了史学的育人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主要阶段 基本线索 历史联系
时空框架 历史时序 历史趋势
1.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1.17全球联系的建立 1.18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19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1.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22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23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1.24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
1.19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1.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 族独立运动
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22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
1.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的演变
1.9中国共产党成立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23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 化
1.10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11人民解放战争
历史课程标准
1.历史新课改在教材编写上发扬中国优 秀历史编纂学传统,采用了综合体裁, (通史与专题结合)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 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 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 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 “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历史新课改在教材编写上发扬中国优秀历史 编纂学传统,采用了综合体裁,(通史与专题 结合) 2.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 度的学业质量标准,必修、必选、选修的整体 结构,扩大了教师教学自主权。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的基本理念和《史学入门》、《史料研读》选 修模块的设置,强化了学科特质。 4.历史新课改在基本理念上发扬中国优秀史学 学传统,充分彰显了史学的育人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主要阶段 基本线索 历史联系
时空框架 历史时序 历史趋势
1.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1.17全球联系的建立 1.18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19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1.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22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23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1.24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
1.19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1.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 族独立运动
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22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
1.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的演变
1.9中国共产党成立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23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 化
1.10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11人民解放战争
历史课程标准
1.历史新课改在教材编写上发扬中国优 秀历史编纂学传统,采用了综合体裁, (通史与专题结合)
历史核心素养 ppt课件
![历史核心素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c0b66b77232f60ddcca1e6.png)
PPT课件
5
二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PT课件
6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
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PPT课件
7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 和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
核
的原因;
心
(4)能够对史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 (5)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
素
史出,史论结合。
养
表
(1)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 (2)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认识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
现
(3)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
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
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
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
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
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PPT课件
24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
史 料
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
述
(3)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偶然与必 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
(4)能够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质、意义及影响。
PPT课件
32
核心素养
主要表现
(1)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
历 史
历史解释
(2)在论述和评判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纵横联系、 古今联系、中外联系,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加以联系; (3)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辨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和评判
部编教材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讲座精品PPT课件
![部编教材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讲座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80c03269eae009591bec07.png)
(一)史料是什么?
“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 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史史料料亦是即人人类类社活会动历遗史留在的发展痕过迹程,中是所遗研留究下和来编的痕纂迹历。史” 所用的资料。注意:学者的论述--、-白文寿学彝作《品史学、概影论视》作 品不亦是称史历料史,资料但,可反能映包过含去发历生史、信存息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
时空观念
(一)年代尺和大事年表
千年帝都·洛阳年表
◇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建立。 ◇25年 东汉建立,定都洛阳。 ◇220年 汉献帝禅位,曹魏营建洛阳宫。 ◇265年 西晋司马炎代曹魏仍都洛阳。 ◇494年 北魏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
(二)运用地图进行历史教学
• 宋朝史论家郑樵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左,置书于右, 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左图右史”,是指学习或研究 “史”,必须辅之以“图”。没有“图”,史就会不清楚, 因为没有直观的空间概念。有了“图”,就会与“史”相 得益彰。可见历史地图的重要性。古人绘图不易,互参阅的话, 那么,图对历史教学来说会有更多更重要的功能,比如说 明历史。
资料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 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史料的分类
1.按史料价值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 或转写的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发生的那个时代(同一时期) 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 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例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真实影 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图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图
“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 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史史料料亦是即人人类类社活会动历遗史留在的发展痕过迹程,中是所遗研留究下和来编的痕纂迹历。史” 所用的资料。注意:学者的论述--、-白文寿学彝作《品史学、概影论视》作 品不亦是称史历料史,资料但,可反能映包过含去发历生史、信存息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
时空观念
(一)年代尺和大事年表
千年帝都·洛阳年表
◇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建立。 ◇25年 东汉建立,定都洛阳。 ◇220年 汉献帝禅位,曹魏营建洛阳宫。 ◇265年 西晋司马炎代曹魏仍都洛阳。 ◇494年 北魏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
(二)运用地图进行历史教学
• 宋朝史论家郑樵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左,置书于右, 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左图右史”,是指学习或研究 “史”,必须辅之以“图”。没有“图”,史就会不清楚, 因为没有直观的空间概念。有了“图”,就会与“史”相 得益彰。可见历史地图的重要性。古人绘图不易,互参阅的话, 那么,图对历史教学来说会有更多更重要的功能,比如说 明历史。
资料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 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史料的分类
1.按史料价值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 或转写的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发生的那个时代(同一时期) 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 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例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真实影 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图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运用唯物史观对史事
对 历 史 进 行 认 识
进行全面客观考察
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 空条件下考察
史事的推理论证必须 依据可靠的史料
历史叙述是对过去的 解释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建落 构实 正立 确德 的树 历人 史的 认任 识务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 着价值判断
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从表现形态来讲,高于三维目标,是个 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而不确定 的情境,综合应用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 现实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
(二)、什么是学科核心素 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是核心 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核心素养 的提炼和抽象,是学科素养的总括和综合。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 养
传统历史教育过度地在学科上做文章,教师往往纠 结于学科知识的容量(内容的多和少)和难度(内 容的深和浅),虽然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烂熟于心,但对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却知之甚少, 对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以 及怎样形成这些素养也不甚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的改革方向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 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1.学科性 2.科学性 3.教育性 4.人本性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反映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 内涵清晰,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有积极 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的 初中历史教学
基本内容
1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2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
精品资料
背景分析
1.国家深化课程改革带来新挑战 2010年5月,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立德树人” 战略主题。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 根本任务。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9月,国务院颁布《关 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立史教学的新变化带来新挑战
2016年9月,部编版义务教育阶段语、史、政三科 教材投入使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依据2011课标, 体现深化课改的需求。
2018年2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标出版发行。
新高考、高中新课标的施行、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 倒逼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 挑战。新的变化体现在,历史课程要以培育和发展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要有课程和 核心素养的理念,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转为立德 育人。
3.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从史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
1.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 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解释加以辨析;
2.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 的看法;
3.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能够初步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家国情怀(红色字体表示初中课标有相同表述)
1.从历史的角度认同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和正确的国家观;
2.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 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 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时空观念
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多种方式,能运用 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 条件下对史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1.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
2.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 材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基于知识本位的历史教学 育人为本的历史教学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 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 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 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
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这是学科个性所在;同时又 具有跨学科性或综合性,这是学科共性所在。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 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 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 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 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 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 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
历史教学2012.11
家国情怀 价值追求的目标
正确价值观念
历史解释 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
唯物史观 理论保证
时空观念
学科本质的 体现
史料实证 必要途径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6年9月,教育部相继出台“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发布修订后的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的高中 课标(征求意见稿)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 三五”规划》,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了全面的部署。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要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