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名词解释
微循环障碍名词解释
微循环障碍是指人体微循环系统功能受损或出现异常的一种状况。
微循环是指血液在微小血管(如毛细血管)中的循环过程,它负责供应和循环氧气、营养物质以及废物的排出。
微循环的良好运行对维持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如果微循环遭受障碍,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从而影响组织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过度劳累、应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高血压、高血脂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微循环中的血管收缩、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活性增加等问题,从而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可以是皮肤发黄、发痒、疼痛、发绀、水肿、疲劳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
为了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几种方法可以采取。
首先,改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有规律地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等。
其次,保持心理健康也对微循环的改善有帮助,可以通过减压、放松的活动来缓解应激。
此外,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可以用于改善微循环,如扩张血管的药物、物理疗法(如按摩、热敷)和中医针灸等。
总之,微循环障碍是指人体微循环系统功能出现异常的一种状况,它
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影响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健康以及采取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微循环障碍。
《危重病微循环障碍》课件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 病,降低微循环障碍的风险。
避免危险因素
避免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过度劳 累等危险因素,以预防微循环障碍 的发生。
管理策略
早期诊断
对于疑似危重病微循环障碍的患 者,应尽早进行诊断,以便及时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综合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 治疗、物理治疗等,以改善微循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心输出量等 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组织灌注情况。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影像学检查
通过检测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 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估血液 流动性。
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 器官组织的血流情况,评估微循环状态。
03
CATALOGUE
危重病微循环障碍的治疗策略
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肺组织微循 环障碍,引起呼吸困难和低氧 血症。
重症胰腺炎
由于炎症反应和胰腺组织坏死 导致胰腺微循环障碍,引起胰 腺功能不全和全身炎症反应综
合征。
危重病中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血流动力学异常
危重病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 压下降或血流减少,引起组织灌注不 足。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导致血管 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液成分渗出。
危重病微循环障碍
contents
目录
• 微循环障碍概述 • 危重病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 危重病微循环障碍的治疗策略 • 危重病微循环障碍的预防和管理
01
CATALOGUE
微循环障碍概述
微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01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 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微循环障碍的观察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微循环障碍的观察
微循环的观察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形态、动态、微血管周围现象;观察部位:目前只限于体表,国内较常用甲襞或球结膜;观察仪器:由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
正常的微循环其形态:应图像清晰、畸形血管少、无明显血管痉挛或扩张,反之则提示微血管病变或充盈不足,引起供血失调。
其动态景象;不应有白微栓及明显的红细胞聚集或流速过缓。
如有上述改变,这些都是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指示,它能导致血粘度增加,血管栓塞,是脑血管意外、心绞痛,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子;血管周围状态:无出血或组织液过多,否则它提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能导致组织水肿而影响物质交换。
检查中注意点:甲襞微循环景象受光源、皮肢厚度、气温、活动状态等影响,也要注意易混淆的指标如白微栓及血浆柱的鉴别。
如果发现有关指标异常,则应一侧为主,还要结合对侧观察。
微循环障碍会引起哪些疾病
微循环障碍会引起哪些疾病人体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最基本结构单位,是沟通人体动脉和静脉循环的桥梁,是生命过程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微循环功能保持良好,可使人精力充沛、机能旺盛、健康长寿。
反之,微循环发生障碍,则可能导致人体器官功能低下,引起一系列疾病。
人体复杂又奇妙,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不可能有效地将循环系统内的血液输送到各种组织细胞,必须要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节律性运动的配合。
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有其自己的规律,微血管实际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运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总之,微循环是机体生长发育的基地,能通过一系列调节作用,保证机体的平衡。
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如果经常注意预防和改善微循环障碍,健康和长寿就从基本生理条件上得到保障。
微循环障碍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等;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心肌缺氧,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消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胃肠吸收功能不好,发生营养障碍,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重者发生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关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而改善面部的微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则可以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肌肤的活力。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成熟,诸多冠心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存在典型心绞痛结合实验室检查存在动态演变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冠脉狭窄或病变,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症状反复、无明显减轻的患者多数为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微循环;冠状动脉;CMD1概述冠状动脉微循环[1]指由直径小于150μm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微小静脉组成的微循环系统,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心脏以此实现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保证心肌正常的功能活动。
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nscular dysfunction,CMD),一般定义为无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发生的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功能上表现为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减少,即冠脉血流在药物引起冠脉舒张达到最大充盈时的血流量与基础状态下血流量的比值减少[2]。
2冠脉微循环检查技术临床中冠脉微循环主要以功能性检测为主,通过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评估技术两种手段反映CMD。
2.1冠脉血流的评估技术冠脉血流的流速、流量、压力及灌注时间等血流参数出现异常是反映存在冠脉血液循环障碍的直接证据,但受到检测技术的限制,只有在冠脉血流参数出现异常同时冠脉心表大血管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初步考虑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缺乏诊断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直接证据。
评价冠脉血流的技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有①冠状动脉造影;②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ICDU);③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④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2.2 心肌灌注的评估技术当患者出现冠脉微循环障碍时,局部心肌灌注则随之受损,以下各种检查方法与技术利用存在于血液中的核素标记分子,可反射超声波的微泡或者提高磁共振成像信号的对比剂等物质来检测局部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当出现心肌灌注稀疏、缺损、低信号等情况时表明存在心肌缺血。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然而,除了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血管供血不足外,冠心病患者还经常伴随着微循环功能障碍。
微循环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到的区域,通过一系列微小的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来维持组织的血液供应。
本文将讨论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涉及的调节机制。
一、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微循环功能障碍是指在血管营养供应区域内,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内外环境因素导致微循环内血流分布不均匀或灌注不足,造成局部组织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在冠心病中,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的发生,并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1. 心绞痛症状:患者会感到胸痛或不适感,可向左肩、背部、颈部等部位放射,且多发生在运动或精神紧张时。
2. ST段改变:在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压平或抬高等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
3. 心电图检查: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运动诱发的ST段压低、抬高或ST段下斜型压低。
二、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调节机制1. 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冠脉微循环的血流主要由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提高微循环血流量,而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使微循环血流量减少。
当交感神经兴奋或副交感神经抑制过量时,都可能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2.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舒缩的功能,当内皮细胞产生异常,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微循环的血流。
3. 冠状动脉代谢耗氧平衡:冠状动脉的代谢和耗氧平衡也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当心肌代谢增加或冠状动脉供氧减少时,微循环可能会因为血管舒缩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
4.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系列内源性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受损时,这些舒张因子的释放会受到抑制,导致微循环功能受到损害。
心脏微循环障碍金标准
心脏微循环障碍金标准
心脏微循环障碍是指心脏微血管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的血流障碍。
金标准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公认的最佳诊断或治疗方法,是评价其他方法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在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方面,金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灌注显像、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
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心电图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心脏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心电图异常,如ST段改变、T波倒置等,但心电图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情况,对于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具有一定的帮助。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辐射剂量的限制等。
另外,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以及评估微循环障碍的影响也有一定帮助。
总的来说,目前尚无单一的金标准可以完全准确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通常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灌注显像、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尽可能准确的诊断。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准确的金标准用于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循环障碍是指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氧、营养不良和排泄不畅,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了解微循环功能的情况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准确诊断微循环障碍,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本文将介绍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方法,以便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一、病史询问在进行微循环障碍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需要向患者详细了解其病史。
重点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以下情况:长期高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及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以及其他慢性疾病。
应询问患者是否有手脚局部或全身发凉、麻木、肿胀等症状,以及有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二、体格检查微循环在体外是不能直接观察的,但可通过一些简单的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微循环障碍。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便是:1. 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正常情况下皮肤颜色应该是粉红色,皮肤温度也应该是适中的,如果患者出现手脚发凉或者发紫的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微循环障碍造成的。
2. 指压实验:在患者的手指或脚趾上用力按压一段时间,松开后观察血液回流情况。
正常情况下,皮肤应该呈现出粉红色或逐渐恢复正常颜色,如果患者短时间内不能回复正常颜色,可能存在微循环障碍。
3. 观察指甲颜色和形状:健康的指甲应该是粉红色的,弧形的,有光泽的;如果指甲呈现发紫、变形等异常情况,可能是由微循环障碍引起的。
三、实验室检查1. 血液参数检查: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积(HGB)、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来初步了解微循环的功能情况。
通常情况下,微循环障碍患者的HCT、PLT、HGB水平会偏低,ESR会升高。
2.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通过检查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以及凝血功能和红细胞形态、功能等指标来评估微循环的功能状态。
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改善;微循环;障碍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这个名词是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微循环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指微(细)动脉和微(细)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发生障碍,可能导致人体器官功能低下,引起一系列疾病。
由此可见,改善微循环至关重要。
常用的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有以下几类。
1血管保护药1.12,5-二羟基苯磺酸钙2,5-二羟基苯磺酸钙-水合物,结构式如下:Ca2+HOSO2OHH2O分子式:C12H10CaO10S2·H2O,分子量为436.4。
该药作为一种微循环改善剂,载入欧洲药典,载入英国药典。
药理作用:2,5-二羟基苯磺酸钙通过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其抵抗力,增加血浆酶原活性物质,活化淋巴循环系统,促进淋巴循环[1],降低血液和血浆粘稠度,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血小板高聚性,进而预防血栓形成,提高红细胞柔韧性;还可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前列腺素)引起的微血管高渗透作用,促进基底膜胶原的合成,能减少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抑制醛糖转换酶,减少细胞内山梨醇的含量,降低山梨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微血管的作用[2]。
临床评价:该药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小。
国内由西安利君制药厂生产,商品名为“多贝斯”、“羟苯磺酸钙胶囊”;进口商品名为“导升明”。
1.2恩必普该药为由芹菜和芹菜籽提取的有效物质-芹菜甲素的消旋体,属绿色植物性药品,主要成分为丁苯酞。
该药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改善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脑血流量,改善脑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该药临床上已用于轻、中度缺血型脑卒中的治疗。
1.3递法明递法明的主要成分有天然视紫质(rhodopsin)和类黄酮(flavonoid)。
它能够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炎、抗渗出、抗出血性的作用,其主要的药理作用分为几个方面:通过稳定毛细血管胶原纤维网增强毛细血管抗性,维护血管正常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调节微血管血液流量;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作用,抑制自由基对毛细血管的损害;加速视紫红质的再生速率,改善(夜)视力,减轻目眩,提高暗适应[3]。
微循环 (1)
图例解释
• 管袢细长或一堆一 堆 多见于低血压、神 经衰弱、失眠等。
图例解释
• 乳头下静脉丛扩张 多见于心脏功能不 好如冠心病,肝病 等。
图例解释
• 乳头圆丘消失、变 直: 多见于体质差、代 谢功能差、营养不 足、免疫力差等。
图例解释
• 管袢出血: • 生理性:劳动、打球
等; 病理性:中毒、缺氧
微循环检测
请在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细胞交换的状态 称之为新陈代谢.
■主宰细胞新陈代 谢的物质是核酸.
■ 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 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保证.
微循环与疾病有什么关系?
人体内大小血管如 同大江大河,毛细血 管如同小支流和灌溉 渠道,细胞组织如同 秧苗。微循环发生障 碍,就好像秧苗的灌 溉渠道受阻,得不到 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秧苗就会枯萎一样, 人体脏器就会因此逐 渐产生疾病。
冠心病等。
图例解释
• 管袢交叉形成一 堆菊花状或戴帽子: 多见于风湿性疾 病、糖尿病、肝病 等。
图例解释
• 渗出(透光度好、 比较明亮): 多见于肾病、肝 病等。
图例解释
• 压增高主要是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 引起周围动脉阻力增高,微循环障碍所致。 症状表现为头痛、头胀、心悸、胸闷、失眠、烦躁、疲 乏、健忘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过敏等。
图例解释
• 汗滴、汗腺导管(呈白 色、 不超过2条如超过2 条): 多见于情绪紧张、植 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昏、 呕吐等)等。
图例解释
• 管袢交叉形成麻花 状: 多见于头痛、头昏、 慢支、哮喘、动脉 硬化、肝病等。
图例解释
• 管袢呈仙人掌形: 多见于高血压、
浅析微循环障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浅析微循环障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国微循环协会、副会长赵xx教授说:“人体微循环障碍,导致414种疾病,33种癌症。
”一、什么是微循环和微循环障碍1.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
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
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并排除二氧化碳和废物。
2.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致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经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
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内部原因。
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重大疾病。
二、导致微循环障碍的因素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杂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还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重视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瘀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微循环障碍引发的疾病目前医学研究认为,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那么血循环障碍到底会引起哪些疾病?1、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出,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2011-02-25 11:29:02)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人人都应关注自己的微循环.一、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其主要功能是完成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运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代谢物和二氧化碳(CO2)。
微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或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时,不能满足组织氧化代谢的需要而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是许多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手足麻木……)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所以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其生理功能和作用被当代医学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极易出现障碍,因为微循环血管有四大特点:“细”、“长、“慢”、“薄”。
“细”:微循环的血管很细,大约只有头发丝的1/20。
“长”:微循环的血管很长,可以绕地球赤道2.5圈,在这漫长的流路上,若不注意预防保健,则易发生障碍。
“慢”:微血管的血流极慢,每秒钟只有0.4~1毫米的流速,若不保健,血液容易瘀滞。
“薄”:微血管很薄,血管壁约为一张普通纸的1/100,若微血管出现障碍,微血流中的水分或有形物质渗出,可出现水肿、感知局部酸痛、麻木、发冷、苍白等病兆。
人人都应关注自己身体的微循环状态,因为细、长、慢、薄的微细血管极易出现障碍,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生命的源泉。
我们特别劝告“亚健康人”一定要采用“物理疗法”关注生活保健――百益尔康光疗+磁疗+药疗保健睡眠系统,对消除微循环障碍,延缓健康渐变疗效显著。
我们还要劝告健康人,特别是有遗传家史的中青年人,应从青年开始关心自己的微循环。
血液为线流速血管弯曲,管壁厚红细胞聚集,血管有止流正常微循环图不正常微循环图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检查自己的微循环状态。
四、人为什么会生病?医学研究表明: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A类:病菌病毒的入侵:人体会经常受到各种病菌、病毒的威胁,如痢疾、肝炎、霍乱等全部是因为细菌、病毒引起的。
精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微循环障碍时,在体内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流紊乱、微血管管壁损伤、微血管压力异常,和微血管周围的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现象,见表1。
在临床实验中,一个有经验的医师也有一些办法鉴别组织灌流情况,见表2。
表1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发生部位表现形式微血管舒缩异常(缺血或瘀血)、微血池形成动-静脉短路开放异形、扭曲、膨胀形成微血流自律运动减弱或消失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脱落,胶原纤维暴露、基膜破坏管壁与血小板、白细胞和异物颗粒粘附血流缓慢、淤泥化、静止、瘀滞,压力梯度和切边速度下降血粘度升高、毛细血管逆转现象白细胞附壁、填塞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凝聚、嵌塞微血管周围出血和渗透液积聚(水肿)静水压和渗透压的改变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纤维和机制改变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称为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营养性灌流明显减少,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再灌性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
表1检查项目灌流好灌流差唇色及口腔黏膜压唇试验皮肤表现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肢端温度甲床眼底动静脉比脉率、脉压血压尿量双腿抬高试验化验意识状态红润苍白区消失快温,干燥无紫绀斑纹苍白消失快温暖微红A:V=2:3不快,>4kPa收缩压12kPa以上舒张压5.33kPa以上成人30ml/小时阴性血小板、血钾、转氨酶正常清楚灰白苍白区小时慢灰白、潮湿、寒冷、紫绀斑纹苍白消失慢厥冷灰白A:V=1:3或1:4快>120次/分,脉压<2.67kPa收缩压<10.66kPa舒张压<5.33kPa尿少或尿闭30秒内血压升高1.33kPa血小板减少,血钾升高,转氨酶活性升高淡漠或昏迷40余年来,我国学者钱潮、祝寿河等在对爆发型流脑及中毒性菌痢等疾病进行仔细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急性微循环障碍是此类疾病发病初期的主要变化,并且是引起一些列严重症状的基础。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症状:微循环障碍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发
凉、颜色发绀、肿胀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可以
初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2.实验室检查: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检
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数量出现异常,且伴
有酸碱度的失衡,则可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狭窄、堵塞、畸
形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确诊为微循环障碍。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通常是指切除病变组织或者穿刺活检,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硬化、血管是否
出现血栓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确诊为微循环障
碍。
5.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通常是指血液流动的速度以
及血液黏稠度,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液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如果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出现异常,则可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请注意,微循环障碍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微循环障碍,请尽快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
广义的微循环还包括淋巴微循环在内,因此,近年来有人把血液微循环与淋巴微循环分开。
本节讨论血液微循环。
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
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
因此有人把微循环称作是一个结构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匀化”系统。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
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
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
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
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
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e)。
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变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变导言: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和心绞痛等。
然而,并非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出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有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也呈现正常。
这就引起了人们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变的兴趣。
本文将对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变进行详细探讨。
一、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1. 微循环及其功能人体的心肌组织的供血主要依赖冠状动脉系统,而微循环则是冠状动脉与心肌组织之间的连接部分。
微循环由细小的血管组成,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它们负责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心肌细胞,并排除代谢产物。
2. 微循环障碍的原因微循环障碍是指心肌组织供血不足,而不是由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冠心病。
它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内皮功能异常、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神经系统异常等。
此外,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调节也可以影响微循环功能。
3.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与传统冠心病不同,微循环障碍的症状可能较为轻微,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心动过速、气短等。
由于微循环障碍造成的供血不足一般是暂时性的,所以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二、冠心病的微血管病变1. 微血管病变的定义微血管病变是指冠脉系统中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肌组织供血不足。
与微循环障碍类似,微血管病变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
2. 微血管病变的原因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
这些因素会引起心肌细胞的功能和结构改变,从而导致微血管的损害。
3. 微血管病变的症状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类似,包括胸痛、心悸、疲劳等症状。
但由于微血管病变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心肌缺血,所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能呈现正常。
三、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变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的。
因此,在临床上所说的微循环通常是指血液微循环,即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
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
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
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
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
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
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
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
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e)。
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
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
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的叠加。
引起无复流的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微血管外间质中由渗出液引起的组织间压增高和血小板聚集与/或白细胞嵌塞引起的微血管堵塞。
3、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不仅出现于缺血缺氧的当时,而且可发生于血流再通以后,这就是缺血-再灌注损伤。
对其发生机制至今不清,但是一般认为它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
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
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人过中年要防微循环障碍
人过中年以后,身体机能逐步退化,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在毛细血管中就可能发生淤滞,甚至堵塞,使组织细胞无法正常代谢。
细胞既无法得到充分的营养,又不能及时排出废物,从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
这时,人极容易发生疾病。
特别是人处于睡眠状态,血流速度更慢,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在睡眠中发生意外就是这个原因。
改善微循环,特别是在睡眠时保持微循
环的通畅,不仅对睡眠有益,更是保护身体健康的必要前提。
微循环与衰老
衰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作为供给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清除废物的微循环发生障碍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些学者对人体衰老机制的科学阐释。
在研究中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微循环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障碍程度逐渐加重,而长寿老人的微循环,相反仍保持正常的状态,这表明微循环的功能状态与年龄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50-5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微循环功能异常者较多,且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是"衰老的危险年龄区间"。
研究认为,微循环障碍作为衰老象征的结果与标志,同时在促进器官、组织和整体衰老中起主要作用,提出"衰老与微循环学说"。
打个比方,人的心脏犹如水泵一样,是全身血液流动的动力源。
分布周身的大小血管则象"长江"、"运河",是输送血液的通道,而微血管则相当于灌溉的"渠道",它数量多、分布面积大,遍及人体的每个角落,体内通过它在进行物质交换。
若微血管不通畅,就象沟通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受阻,"秧苗"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份就会枯死一样,人体的细胞、组织乃至脏器会因微循环功能的障碍而萎缩、损伤和导致功能减退,衰老和疾病也随之产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微循环与衰老的关系: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脏器功能低下,脏器间功能失调继之出现人体内环境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促使衰老和产生疾病。
在众多纷纭的衰老学说中,衰老微
循环学说自成一体,并对其它学说作出贯通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