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高效课堂领略名师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高效课堂,领略名师风采
——赴西安参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经验交流会”有感
湫坡头镇中心小学王利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3月17日到18号2天,我带着欣喜在西安参加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经验交流会》,在紧张的两天学习中,我不但目睹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们不同风格的教学艺术展示,而且还聆听了他们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领略到每位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策略,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他们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时至今日,课堂中所呈现的精彩之处,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并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短短的两天时间让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会上分别听取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潘晓明老师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重叠的问题》、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浙江宁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刘永宽老师的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老师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三节示范课,同时还聆听了三位专家的专题报告。
总体感受是他们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引导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名师们的语言幽默、亲切、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具体感受总结如下: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能服务于生活”,在这次听课中,各位专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我深刻的感受到只有从生活出发,教学才会更具特色。例如:在刘永宽老师《植树问题》一课中,教师设计的导课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又让学生感知今天我们学的仅是“植树问题”中的一小块,为学生今后继续研究“植树问题”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埋下了伏笔;潘晓明老师的《重叠问题》一课中,把问题放在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跳绳、踢毽子比赛中探究解决,这些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模拟生活的情境中感悟数学,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互动和谐精彩,能引发学生兴趣。
在他们的课堂中,老师总能迅速和学生达成一片,师生十分和谐,学生兴趣高涨。例如:在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节中,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教师都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师都积极参与活动之中,既可以让学生有东西可模仿,也可以展现出教
师的魅力,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课堂和谐精彩。
第三,注重思维过程, 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解答。
潘晓明老师的《重叠问题》一课,我最为欣赏。课中在学生交流用图表示出参加跳绳、参加踢毽、既参加踢毽又参加跳绳的人数时,学生的展示让老师们着实佩服。在学生们的交流中,逐步呈现出标准的集合圈的画法。课中潘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课堂中他不断追问:“还有其他想法吗?”当孩子们无法回答时,老师的引领作用就体现了:“你们没有了,我还有”。课后细细想来,学生的出色表现正是在潘老师这些话的引导、鼓励下,一步步诱发出来的。在老师的理念下,孩子们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敢于批判同学的答案,这种质疑的精神不就是科学研究中最可贵的品质吗?
潘老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教师专业素养,如教学机智、幽默,特别是不断追问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解答,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相互争论,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他还做了《数学生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报告中首先提出了一个现状: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改变教学的方法。那么方法是从哪里来呢?——理念的更新!数学知识是显性知识,数学思维及数学情感是隐性知识。因此,教师要预设空间,要有智慧型的问题,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要把知识性的问题转化为智慧型的问题,把预设的问题生成知识问题。课堂上要有效的问,要为问而问,由一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此横向、纵向并向深度发展。教师
频频设局、发问,激起学生不断的思考与反思,因而就有了主动的举一反三、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思考过程及反思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探索、发现,学生的思维也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之,潘老师的课堂朴实有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也正是我们老师们所要改进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生成智慧和人格。
刘永宽老师关于高效课堂给我们作了具体的阐述,他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能够把课上得像儿童片、卡通片一样精彩,课堂效果好。现在有的老师,把一节课上得像一本书一样,上完就结束了,没有像章回小说和连续剧那样,留一点点东西,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那么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数学课堂设计的“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大家一直在做的,新课导入。专门有书说的,这个导入法、那个导入法,好多的。他认为一节课,好坏不说,什么导入法都可以,但有一条,一开始你就要把学生紧紧抓住。他说,看电视剧也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能把你吸引住,那么你就要看下去的。如果开始很平淡,学生还在下课做游戏的情境当中,那你这个数学课怎么开展得起来?数学课一开始这个“起”很要紧。但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要吸引学生,二是与整个课要能够连贯起来。如果坚持这两个原则,“起”就一定能够做得很好。比如他上的“烙饼的策略”那堂课,他是从宁海徐霞客入手的,他说你不从这点入手,从其他地方入手也是可以的。但是
无论从哪里入手,你必须要紧紧吸引住学生。“起”之后就是“承”。教学不能老是在“起”这个地方,40分钟时间你“起”了20分钟,就“起”过头了,那是不对的。要很快地接下去,这就是“承”。你要很快地转移到你的教学内容上。比如在“烙饼的策略”那节课里面,他虽然前面废话也蛮多,介绍了一通宁海,但是也不会很长时间。而且,也不要老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生活问题上,他要讲的课是研究烙饼的问题,有一定的规范性,这个是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做到的。现在不是有人争论什么“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等等吗,不要管它,如果你要写论文你可以去管管它,如果不写论文,真的不要去管它。你就想,这是个生活的问题,现在是数学课,我必须要有数学的思想,数学的内容。像“统筹”是一种数学思想,“找规律”是一种数学方法,你不能老是把徐霞客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一节课,如果这样,这节课就完了。他说,他上“周长”这课也是,转入很快,如果不很快转到“周长”这件事上,老是喜欢不喜欢啊什么的,那就麻烦了。第三个呢,就是“转”,一节课里面,“转”是最要紧的,他把它理解为矛盾激化。一节数学课里面,知识大家都会的,但是如果没有思维含量,那么这个数学课教师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学生也没兴趣的。你不要看他们只是小孩子,小孩子喜欢动脑子的,难的事情他们能想出来,也喜欢想。还是举了“烙饼的策略”那堂课,他有很多地方是想体现“转”的。他说,你不要认为发言的学生有时候不太多就不好。因为有的时候的确不太多,有的时候,最好发言的一个都没有,因为不是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很多小朋友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