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游褒禅山记文言字词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文体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王,三苏加曾巩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山麓),而卒.(死后)葬之【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山陵崩[天子去世],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不禄[士之死],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没(殁)[嫔妃之死],殇[shāng,未成年人死亡],殒[yǔn,泛指死亡],缢[上吊或绞杀而死],殪[yì,被射死],殂[cú,泛指死亡],圆寂、示寂、坐化[和尚之死],涅槃[喇嘛之死],羽化、登仙[道士之死],牺牲、捐躯[英雄壮士],云终、告终、夭亡[青壮年死亡],寿终[老年人死亡],正寝[男长辈之死],内寝[女长辈之死],归主[基督教徒之死],无常[回民伊斯兰教徒之死]。】;以.(因为)故其后名.(称,命名)之曰“褒
禅”。今所谓
..(所说的)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丁忧、丁艰、夺情、起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为)华山之阳(南面)【助记:画图理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的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今言.(说、念)“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解释原因)音谬.(错误)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名作状,从旁边)出,而记游(在洞壁上题
诗文留念)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深
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形作名,深度),则其(哪些)好游者不能穷.(形作动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拿,
持。)火以.(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看到的景象)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与之俱出。盖.(大概,发语词)余所至
..(到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
能.(不及)十一
..(周围),来而记之者已少。
..(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
了。加,更加)。方是时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既其出(已经出洞。其,助,无实意),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
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
....那游览的快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不同寻常)之观.(景象),
常在于险远
..(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停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迷
..(幽深昏暗)昏惑
..(至,到)幽暗
乱)而无物以.(来)相.(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其……乎,难道……吗。孰,谁)此余之所得
..
(得到的,收获)也!
余于.(对于)仆碑,又以.(以【之】,因此)悲.(感叹,叹息)夫
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弄错,使……错)其传(流传的文字)而莫能名.(识其本名,说明白)者,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此所.
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地缘故)【学者: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为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博士:古指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今指学位之名,学位最高一级。】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
川王某
..记。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