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游褒禅山记文言字词整理
2《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打印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父→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eg: 长乐王回深父二、词(一)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的原因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4.于是余又叹焉古义:在这时;对于这件事;对于这种情况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左右侍从今义:方向;大约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7.由山以上五六里古义:往上走。
今义:前面的(话)eg:以上几点必须牢记8.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古义:有毅力的人今义:有志向的人(二)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2.盖日初出大如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3.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4.得此余之所得也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言得之5.由由山以上至五六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6.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7.乃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例:良乃入,具(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也作主语,可译为“你”。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梳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三、古今异义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四、虚词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视其左右9、谬其传10、咎其欲出者11、其孰能讥之乎?(二)“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五、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5、不随以止也6、此余之所得也!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六、翻译句子1.既其出,则或责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1.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游褒禅山记之文言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第一段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第二段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从旁边。
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达到尽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第三段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偏远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虚词“乃”1、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副词,竟,竟然,居然。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3、副词,于是,就。
良乃人,具告沛公。
“而”1.表承接关系。
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表示转折。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至于幽深昏暗而无物以相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3.因而,表示因果。
有怠而欲出者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4. 表示并列。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 表示递进。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6. 表示修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二、虚词1、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5.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词:岂,难道
而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连词,表转折,然而 2.有怠而欲出者:连词,表并列 3.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顺接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而且 5.夫夷以近:同“而”,表并列 6.而世之奇伟……:连词,表顺接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连词,表并列 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连词,表并列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博大精深大学问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求学之力
求学之客观条件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壹
叁
动词:说出,说明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肆
贰
筑舍定居,名用如动
A.慧褒始舍于其址
照明,形用作动
C.火尚足以明也:
穷也:深:形容词,很深; 穷:走到尽头,形用作动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下列虚词 解释是否有误?请指出来
之 而卒葬之:代词,那里 古人之观于天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助词,的 此余之所得也:到,往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助词,补语标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定语标志)
(表结果)
表递进
表递进
表转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游褒禅山记整理重点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词类活用名作动1、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居住2、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称呼。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名字名作状1、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形作名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深度。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僻远的地方。
形作动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2、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享受尽动作名1、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使动用法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把……弄错二、一词多义1道(1)有碑仆道。
路、道路(2)何可胜道也哉?说、讲2得(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获,心得3 夫(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那,那种(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要发议论,不译4 其①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3)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②副词(1)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判断句1、今所谓慧褒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所谓前洞也。
5、故非有至者不能至也。
6、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梳理(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梳理一、古今异义词: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一般的)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4、由山以上五六里(而,上)5、何可胜道也哉(尽)6、于是余有叹焉(对此)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二、一词多义:1、“观”:(1)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2)景象。
“非常之观”。
2、“得”:(1)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2)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3、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⑤由山以上五六里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承接)⑥无物以相之(来)4、而:(1)但是,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因而。
而人之罕至焉。
5、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那些)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我们,人称代词;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6、之:(1)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2)的。
此余之所得也;非常之观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这里。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ft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ft洞者,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ft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详细字词版
河 洞 华阳洞: 洞 上 中 深1600米,有10大 泛 有 景区、 102 个景点。 舟 洞 洞群分前洞、后洞、 , , 洞洞 天 洞 、 地 洞 。 洞里 前洞有“华阳”、 相 有 “万象皆空”等石 通 河 刻文字。后洞又称 。 。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初读课文
朗读正音
1、庐冢 2、盖音谬3、窈然 4、咎5、无物以相之 6、何可胜道 7、王回深父 8、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
名作状从旁边
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
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
深远幽暗的样子
那些 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形作名 深度
形作动, 走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
而,修饰
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代游洞者 懈怠 动作名 见到的景色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全文从褒禅山写起,说山,识碑, 记游,感事,补记。三个部分,重点在 第二部分,即事见理。
翻过一座小山 东行2-3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 后洞。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 后洞 而记游者甚众, ── 所谓 可识曰“花山”。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 前洞也。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 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 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 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 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 (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 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 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 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 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 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 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 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 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 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 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 而人之所罕至焉 /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 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docx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量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连词,而,
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表修饰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进洞越深 代游
洞者 将,快要
奇特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 且尽。”遂与之俱出。
完 于是 一起
爱好游览的人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 ,来
大 所到的 概 (地方)
不及, 不到
然而看那左右 的洞壁
而记之者已少;盖 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词类活用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 名之曰“褒 名作动,命名 禅”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作动,识其本名,
褒
褒禅山 (华山)
禅
山
示
华山洞
意
慧空禅院
石碑
图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 →华山洞名来由 →从仆碑看出本名 →指出音谬。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名字的来由)
为什么说“华(hu a)山”是“音
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
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
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
开,“华”才读“ huá”。王安石认为
名作动,筑屋定居 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和尚
当初
死后葬在那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个)缘故
名作动, 命 名,称
……者……也,判断句
那禅院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指慧褒的弟子 在慧褒墓旁盖 的房舍
《游褒禅山记》字词句梳理
• 4、“以”: •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
因、由于
• 2、“无物以相之”。连词,来,用来 • 3、“险以远”。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①表并列4、表承接。“由山以上”。
• • • • • • • •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 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 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 因果关系)
词用作名词,深度。
•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穷尽,走到头。 •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 象。
•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
词,到达的人。
•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
享受。
•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 们,指古人) •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 词,指自己) • 8、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 9、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 10、咎其欲出者(代词,那,指欲出者) • 11、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 岂、难道) • 12、既其出(助词,无义)
• 3、其 •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 埋葬之时) •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 院) •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代“仆碑”) •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 “其”:代词,它,代“穴”;后“其”: 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 “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 代词,代游客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无二、古今异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而卒葬之(代词,这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文体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王,三苏加曾巩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山麓),而卒.(死后)葬之【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山陵崩[天子去世],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不禄[士之死],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没(殁)[嫔妃之死],殇[shāng,未成年人死亡],殒[yǔn,泛指死亡],缢[上吊或绞杀而死],殪[yì,被射死],殂[cú,泛指死亡],圆寂、示寂、坐化[和尚之死],涅槃[喇嘛之死],羽化、登仙[道士之死],牺牲、捐躯[英雄壮士],云终、告终、夭亡[青壮年死亡],寿终[老年人死亡],正寝[男长辈之死],内寝[女长辈之死],归主[基督教徒之死],无常[回民伊斯兰教徒之死]。
】;以.(因为)故其后名.(称,命名)之曰“褒
禅”。
今所谓
..(所说的)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丁忧、丁艰、夺情、起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为)华山之阳(南面)【助记:画图理解“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的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
今言.(说、念)“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解释原因)音谬.(错误)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名作状,从旁边)出,而记游(在洞壁上题
诗文留念)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深
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形作名,深度),则其(哪些)好游者不能穷.(形作动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拿,
持。
)火以.(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看到的景象)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
遂与之俱出。
盖.(大概,发语词)余所至
..(到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
能.(不及)十一
..(周围),来而记之者已少。
..(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
了。
加,更加)。
方是时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
既其出(已经出洞。
其,助,无实意),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
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
....那游览的快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不同寻常)之观.(景象),
常在于险远
..(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停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迷
..(幽深昏暗)昏惑
..(至,到)幽暗
乱)而无物以.(来)相.(帮助)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其……乎,难道……吗。
孰,谁)此余之所得
..
(得到的,收获)也!
余于.(对于)仆碑,又以.(以【之】,因此)悲.(感叹,叹息)夫
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弄错,使……错)其传(流传的文字)而莫能名.(识其本名,说明白)者,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此所.
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地缘故)【学者: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为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
博士:古指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今指学位之名,学位最高一级。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
川王某
..记。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
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
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