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六)(解析word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六)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

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

“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

“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

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

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

“文明型国家”的
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

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

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

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好“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

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

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

……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文者,贯道之器也”。

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材料三:
(图片摘自《【新闻眼】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
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

B.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
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

_18
C.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
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D.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
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

A项,强加因果。

根据材料一判断“比较预测”和“交锋博弈”为递进关系。

C项,逻辑混乱。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

D项,无中生有。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
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

B.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
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C.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
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D.关于我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一些研究已经能从传-wqppqi播受众、传播渠道等角度展
开分析,为我国传播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B项,推断不合理。

根据原文对“文明型国家”的界定,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则材料均使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逐步深入,展开其
丰富论证。

B.材料一始终围绕“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展开论证,材料二则侧重讨论如何塑造国家形
象的议题。

C.两则材料说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使用了对比论证,而材料二则使用了
引用论证。

D.两则材料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要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话
语体系。

3.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能力。

A项,“开门见山”分析错误。

文章中心论点是第二自然段提出的关于“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的界定,而开篇提出“中国话语权”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明型国家”的特征。

(4 分)
4.①“文明型国家”是将传统而古老的文明与超大型现代国家特征的重叠和融合;②“文明型国家”对外来文明能兼容并蓄,但它却不会被任何外来文明所同化;③“文明型国家”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优势。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


5.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6
分)
5.①我国媒体应全面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大力推广中国理念和主张。

②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

③借助当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声,让海外民众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①他看到了那对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

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

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

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

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

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②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③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

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

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

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④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

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

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

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

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

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

狼和狐狸他也常见。

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⑤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

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⑥他有些迟疑。

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

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
山脊。

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天天。

⑦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⑧岩羊依然没动。

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⑨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

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

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⑩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11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12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13那岩羊还是没动。

14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15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16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

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17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18他心疼极了。

19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20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21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22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

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

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23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

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

生命总该有个尽头。

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

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

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国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24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
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

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25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

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犄角的描写、对地形位置的介绍,以及对岩羊反常行为的关注,都说明“他”
有着丰富的山居经验。

B.第④段对野猪、旱獭、狼、狐狸的描写,生动再现动物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说明禁捕后,动物与人和谐相处。

C.第⑨段是景物描写,山风劲吹,秋草枯黄,点明季节,预示冬天的来临,此时巡山表现他对这片山的由衷热爱。

D.“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是“他”对老岩羊顽强生命意志的咏叹,“不老”指老岩羊的精神内涵。

6.D 解析:D.“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的顽强,“不老”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经历,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时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
这样处理有助于直接表达感情。

B.在描写“他”上山脊探老岩羊究竟时,几个短句独立成段,有助于强调“他”急切的心情和面对老岩羊时的惊怵与心疼。

C.小说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结尾,戛然而止,这种留白手法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有言止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D.小说的语言颇为质朴,“按说”“利利索索”“眵目糊”等方言独具地方特色,哈萨克人的谚语则简单而又富有生活哲理。

7.A 解析:A.小说对内心的描写并没有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进而“有助于直接表达感情”的分析有误。

8.小说以岩羊的“纹丝不动”与“他”的步步靠近为主线,这样谋篇布局有何妙处?(4分)
8.①岩羊的“纹丝不动”是引发“他”步步靠近的缘由,读者可从“他”步步靠近寻得答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种种预测,使小说情节富有悬念;②这条主线推动了“他”情感的变化:好奇、疑虑、惊讶、同情、沉重、释然;③“纹丝不动”原因的揭示令人感慨,老态垂死的岩羊揭示小说主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④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简洁。

(每点1分)
9.对“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的做法,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9.①“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体现了“他”对老岩羊的充分尊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②从文中“心疼”“不忍心”“祈祷”“将老岩羊头面朝东方”等细节可知,“他”对老
岩羊这种垂垂老矣、艰难等死的状态心生悲悯之情;③从后面“彻悟”可知,从老岩羊的垂老艰难活着,到肉体回归自然.引发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一个过程,最终会走向尽头,但即使走向尽头也要有尊严,从而深化了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

(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

擢.进士第,又中宏辞。

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

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以动众心,欲代子仪。

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

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

入为待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

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曰:“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

”迁太常卿。

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

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曰:“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曰:“吾受恩三朝,岂
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

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

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曰:“时卿之功。

”始,德宗姑息藩镇
..,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

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鉴贞元之弊,整法度,削损诸候,则天下治。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
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B.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C.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D.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10.D(正确标点为: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

性雅澹,未始忤物。

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提拔、选拔之义,在古代用于提升官职,其义同迁、拔、徙、加封等。

B.中书,即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掌机要、发政令,隋唐时为全国政务中枢。

C.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军镇,“藩”有保卫之义,“镇”为军镇。

D.谥,即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或褒或贬或同情。

11.A(迁,为调动官职,可升,可降;左迁为贬职,右迁为升职。

徙,为调动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黄裳能够明察秋毫。

黄裳揭穿了李怀光和监军假托皇帝诏令诛杀大将的阴谋李怀光被质问后流汗服罪。

B.杜黄裳深受皇帝宠爱。

宦官想请求德宗把韦曲这个地方赐给公主,德宗认为这是黄裳家族的故乡,不可变动。

C.杜黄裳富有军事才能。

刘辟反叛,黄裳罢免宦官监军,委任高崇文全权指挥,自己从中指点,全都切合战机。

D.杜黄裳能够宽以待人。

黄裳生病时,医生给他用错了药,导致病情加重,他最终并没有发怒,也没责备医生。

12.C (“奏罢中人监军”,杜黄裳自己没有罢免官吏的权力,是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监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于是,节度使韩全义谄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白罢之。

(4分)
(2) 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

”(4分)
13.(1)在这时,节度使韩全义谄媚奸邪,没有功劳,趁他回京朝见皇帝,杜黄裳报告皇帝罢免了他。

(本小题4分,关键点为“谄佞”“因”“白”“罢”)(2)高崇文一向害怕刘澭,杜黄裳派人对他说:“如果你不奋勇效命,就用刘澭来代替你!”(本小题4分,关键点“素”“惮”“奋”“代”)
14.面对德宗姑息藩镇引起的后果,杜黄裳有何建议?请简要概括。

(3分)
14.①以贞元年间的弊病做鉴诫。

②整肃法律制度。

③削弱诸侯实力。

(本题3分,1点1分,引用原文亦可)
参考译文: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府万年县人。

先中进士,又考中宏辞科。

郭子仪征召他到朔方节度使府当辅助官。

郭子仪回京朝见皇帝,派他主持留后事务。

李怀光与监军阴谋假托皇帝诏书杀大将,以此动摇军心,想取代郭子仪的职位。

黄裳得到诏书,认出那是假的,用它质问怀光,怀光吓得流汗,承认犯了罪。

当时诸将中凶狠骄横难管制的将领,黄裳都以郭子仪的命令调动职务,安排到别的地方,士兵不敢骚乱。

黄裳回朝任侍御史,因为裴延龄不喜欢他,十年没有升官。

贞元末年,任命为太子宾客,住在韦曲。

当时宦官想请求皇帝把韦曲的田地
赐给公主,德宗皇帝说:“城南是杜氏家族的故乡,不能动。

”升太常卿。

这时王叔文当权,杜黄裳不曾拜访他的家门。

女婿韦执宜辅佐朝政,杜黄裳劝说他们请太子代行处理国政,韦执宜说:“您才升了官,就开口谈论皇宫中的事。

”杜黄裳生气地说:“我受三朝的恩惠,怎么会为了一个官职就把自己卖了!”立即拂袖而去。

皇太子统管国家军政大权,升杜黄裳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这时,节度使韩全义谄媚奸邪没有功劳,趁他回京朝见皇帝,杜黄裳报告皇帝罢免了他。

不久刘辟反叛,谏议官认为刘辟占据了险要,征讨他有人会制造事端,只有黄裳坚持劝说皇帝不赦免他,趁机上奏要求罢免宦官监军,委任高崇文负专责指挥。

凡是军队的进攻退守,杜黄裳亲自居中指点授计,没有不切合战机的。

高崇文一向怕刘澭,黄裳派人对他说:“如果你不奋勇效命,就用刘澭代替你!”高崇文害怕,尽全力拼死作战,活捉了叛贼刘辟,献俘朝廷。

四川叛乱平定了,群臣向皇帝祝贺,宪宗皇帝看着杜黄裳说:“这是你的功劳。

”当初,德宗姑息藩镇,每当藩镇统帅死了,就派宦官到他军中探听,看将士想立谁当统帅,所以大将拿出自己的金银珠宝巴结宦官,用这手段求官当节度使,德宗皇帝的晚年,这现象更加厉害,藩镇的长官没有谁是由朝官担任的。

杜黄裳常利用空闲时向皇帝建议:“陛下应该以贞元年间的弊病做鉴诫,整肃法律制度,削弱诸侯,天下就会太平。

”元和二年,杜黄裳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担任河中、晋绛节度使,不久被封为邠国公。

第二年去世,七十岁,被追赠为司徒,赐谥号为宣献。

杜黄裳通达机变,有辅佐帝王的远大谋略。

性情淡雅,不曾得罪人。

当初不被韦执宜尊敬,到韦执宜失败,全力营救;韦执宜死后,上表朝廷请求把他的灵柩运回安葬。

他曾经生病,医生用错了药,病加重,他始终不生气,不责怪医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曲江①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②,老忧王室泣铜驼③。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注]①曲江: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安史乱后荒废。

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

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

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
下令罢修。

本诗作于甘露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当时宦官专权的局面并没有政变。

②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③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凄厉的景象,在对前朝遗迹的描写中,蕴含着诗人深沉
的现实政治感喟。

B.颔联“不返”“犹分”的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寄寓着诗人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

C.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D.本诗通过对时事的感受写伤春之情,大唐的春天已经过去,自己的春天遥遥无期,怎能不使人感伤?
15.A 解析:A.“在对前朝遗迹的描写中”错,作者感叹的唐朝的现实,“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

16.本诗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请举两例简要分析。

(6分)
16.诗人在诗中借曲江今昔对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

(2分)首联“平时翠辇过”与“子夜鬼悲歌”,描述了甘露之变前后迥异的曲江景象,在荒凉凄厉的景象中暗示出事变的残酷与血腥;(2分)颔联在“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冷寂、萧索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
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