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的文化意义

中国民间剪纸的文化意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诗句赞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十分贴切与深刻。2006年5月20日剪纸经国务院

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

日中国剪纸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

员会审批列入了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

,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这使我们有必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以其历史悠久、流传深远、技艺精湛、富有浓要对剪纸的文化意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郁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著称。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创造的绚丽多彩

的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每个时期的地域文化,都会产生它特有的艺术形式。透过民间剪纸的纹样和装饰现象,人们可以窥视到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中国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戏曲故事、吉祥观念和民间习俗三个方面。它犹如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照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情感生活与生命追求。民族剪纸中的每一个纹样、每一种形象、每一幅构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就像历史

文化长河中的一叶小舟,可能还负载和积淀着那些至今尚未被科学认知的充满原始神秘色彩的多种文化信息与符号象征。

戏曲学研究表明,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的形成与流传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又是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会中发展成熟的。从发生学、传播学、观众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美术,尤其是民间美术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民间美术中,剪纸又是最为普遍,表现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较多的一种艺术形式。自宋代以来,戏曲便成为民间社会生活中最为普及的一种艺术活动,发展至今在全国城乡大约有300多个剧种

在演出,上演的剧目更是相当的丰富。戏曲的内容和戏曲艺人的

精彩表演,抒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寄托了人们对幸福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激发了剪纸艺人的创作热情。民间艺人将戏曲中人们所喜爱和熟悉的人物形象与剧情场景,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创作成不同样式的剪纸作品,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千家万户,从而使戏曲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流传。一幅幅戏曲剪纸就如同一出出凝固的戏长期以来,中国的民间剪纸与戏曲就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剧,在农家的村舍、炕头、窗户上继续着永不谢幕的演出。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种关系,就会发现其实剪纸与戏曲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那就是

它们都来自民间,都是在民间生活的沃土上发育成长起来的。民间性既是剪纸与戏曲的共同特点,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深厚基础。戏曲来自民间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戏曲的剧本大都从民间传说中取材,从而作为故事来表演;二是戏曲的表演融合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歌舞、杂技、说唱艺术与滑稽戏等艺术形式进而走向成熟;三是早期的戏曲观众主要是农夫田女、市井细民与贩夫竖子等,长期以来是他们支撑着戏曲的舞台与演出;四是戏曲的兴起与普及有赖于城乡庙会、迎神赛社等民间的风俗活动和农民的自娱性戏曲演出;五是戏曲所表现的爱憎与民间大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而剪纸作为一种在民间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在以上诸方面与戏曲同民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罢了。因此,剪纸与戏曲能够

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非常密切的联系,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民间剪纸作者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村妇女,同时,她们也是戏曲的忠实观众。她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她们的剪纸作品也多以劳动生活和她们所熟悉的戏曲故事与戏曲人物为题材。妇女们对戏曲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以及审美经验的取得,除了她们的人生经历外,与她们在两种艺术形式之间不断转换审美角色,也有很大的关系。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这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说出了中国民众的审美习惯和民间美术的造型特色。作为民间装饰艺术的剪纸,在表现戏曲题材时同样联系着民间的欣赏习惯和生活风俗,并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当地民众所熟悉的地方戏曲剧目,从而形成了戏曲剪纸强烈的地方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戏曲剪纸风格和表现剧目的不同,既与当地

群众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有关,也与戏曲的地方剧种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地域性文化的具体表现。千百年来,健康的戏曲与精美的剪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和光彩。如果说,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拥有戏曲这样广大的接受者群,那么在各种传统节日和日常活动中,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当戏曲与剪纸这两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时,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应当说是怎样估量也不过分的。今天,当我们为处于低谷的戏曲艺术扼腕叹息时,为振兴戏曲而奔走呼吁时,如果忽视了包括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及创造这些艺术的人们之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岂不同样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和悲哀的事情么?通过对戏曲剪纸的整

理与研究,相信会给我们一些启迪,改变我们以往认识和方法上的一些偏颇,从而为戏曲与民间美术的振兴开辟一条新的认识途径。

人们称民间美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意思是说,在民间剪纸中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吉祥图案不仅反映了民众的观念信仰,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的吉祥剪纸源远流长,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产生于民间,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多彩,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也已远远超出了剪纸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人们从中

所感悟到的是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礼赞。然而若要真正了解和理解这一切,则离不开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深刻把握。这些吉祥剪纸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同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意识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同人们的生活追求密切相关,因此,它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和深厚的生活土壤,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吉祥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现,也是历史留给人们的丰厚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吉祥图案时,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必将随着人们新的认识和理解而得到升华;而在民间它所代表的美好愿望与善良取向,正是人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自己命运意志的体现。

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它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或是以语言、行为来表现,或是以文学、艺术来表现,更多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了民间风俗的

各种事像。所以,人们有时也将民间美术称为民俗艺术。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缺乏对民俗的了解,就很难理解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与内容,也就无从掌握它的演变规律。在各种民俗节日和民俗活

动中,作为装饰艺术的剪纸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艺术样式都无法取代的,它已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民间剪纸也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幅民俗风情的长卷,它结合着各族人民的节令习俗、人生礼仪和游艺活动等,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民间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民间剪纸还是各族人民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古代社会各民族群众为了摆脱自己的困苦,在与自然搏斗和命运的抗争中,常借助于宗教信仰以寻求精神上的力量。对民间剪纸进行研究时不能回避宗教方面的内容。它不仅数量大,面积广,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许多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譬如某些美丽的神话被罩上了一层原始信仰的色彩,而在一些具有神秘内容的剪纸中又寄托着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在艺术的处理手法上,它和其他的民族艺术有着许多

共同之处,又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对于具有宗教内容的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待于人们去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

文化遗产,它的现在则是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各地的民

间剪纸虽然出自个人之手,却体现着老百姓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中国剪纸之所以在今天有如此强的生命力,正说明它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与群众基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现在主要是分清楚保护、保存和恢复的

问题,保护当中也包括恢复的问题。我认为已列入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剪纸,目前的状况还是保护,可以采用抢救性的方式、恢复性的方式,还有保存性的方式。要使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轻易不要变动它。如果说文化产业,那是另外一个概念。不要不加区分地让传承人去做文化产业的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要国家来投入的,其中相当一批可以实现生产性保护,来做一些东西,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与生活需要。但是这些东西要保持它原有的文化底蕴与特性,能够促进保护,而不是失去它原有的风采。我不反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但是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与任务给冲击掉。我们当前的研究,对民间艺术的思想以及它所体现的民间智慧与负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认识得还不是很透彻,传承人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保持原

真性的艺术样式与技巧忠实地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活水源头,作为学习与创作的源泉,一定要慎重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活跃的群众文化生活及公共文化服务,是三项不同的工作与任务。它们之间既不对立,也不可以相互替代,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剪纸艺术可以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活动,要做好服务,增加它的群众基础,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一种创造的快乐。在现代化进程当中,手的创造性在削弱,情感的表达方式也简单了,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情况。人们在用手创造的过程中,享受了创造的快乐,劳动的快乐。如果现代生活与现代化进程以人的手的退化与情感的淡漠为代价,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可以相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的建立和群众文化生活的活跃开展,剪纸必将会更加生机勃勃,为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族文化的可持

续性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深刻的启示。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任何形式,都具有历史的具体内容。民间美术是一个生活的天地,劳动者是生活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艺术的创造者,蕴藏在劳动者内心的美好情感则是艺术与生活的

生命基础。我们的剪纸艺术和创造这些剪纸作品的民间艺术家应本文由yysm编辑,来自:现代艺术品https://www.360docs.net/doc/883846710.html,

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并享有尊严。

民间剪纸论文定稿版

民间剪纸论文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平面元素浅析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部分继承了人类神秘的原始思维,一方面在漫长、封闭的空间孕育。民间剪纸图形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民间剪纸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的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 关键词:剪纸艺术平面构成?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是现代平面设计所推崇的,平面构成又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传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把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 透过传统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的起源与简史

中国民间剪纸的起源与简史 剪纸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顶礼膜拜。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把种种神秘现象都看作是天命鬼神的行为,予以祭祀、膜拜、占卜,祈求神灵的护佑和赐福,于是产生了原始的巫教仪式和原始的巫教文化。 从周代起,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宗教由巫教的天命鬼神观念逐渐转向礼教的宗法伦理观念。人们开始尊重礼制,凡事都要进行典礼仪式。这种礼仪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巫仪活动,我国的民间剪纸就是伴随着种种礼仪活动应运而生。 剪纸是我国先贤运用智慧,广集才艺的产物。它是一种用纸剪出各种形象的民间艺术,形式小巧,体现淳厚朴实的民族风格和寓意深厚的内涵。剪纸艺术是存在于人民之中的古老艺术,是一种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强烈的夸张性和丰富的装饰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的来历、习俗: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doc论文.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内容简介: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想要学好设计做出好的设计,就该都了解具有民族代表的文化,下来我会向大家介绍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相关知识。大概内容分为这样几大块,先大概谈谈民间美术,接着再聊聊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几类,最后着重介绍一下剪纸艺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延续,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它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实质。民间美术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注重造型,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带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是人类劳动生活里最质朴的艺术体现。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最直接的触点,它以最粗糙,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的。就它的现实功能来说,它是用以理解民族审美理解和普通群众的喜好的引导。 民间美术是千百年来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其中决大多数是在劳动之余创作的,主要为劳动者因此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自己欣赏、使用。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是在生活中发生、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无法摆脱创造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理,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这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民间美术是最自由、最有生命的艺术,是没有雕琢、不做作,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老的民族风俗的艺术。 正是民间美术是普通群众劳动结晶,所以民间美术就有大众性的特点,民间大众性,是指它的产生、消费和传播形式的外部特征。当然民间美术群众性特征也不排斥个人的因素,优秀的民间美术家及其代表会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也就随着而千差万别,呈现出多类型、多

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分类

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分类 ?剪纸,又叫刻纸,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剪纸的历史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 ①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 弧形装饰物。 ? ②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 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在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张团花剪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该剪纸材料为麻料纸,呈折叠状,供祭祀所用,其艺术表现已相当成熟。 ?北朝团花剪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 ?西汉时,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前156—前87)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公元618一907年)时期,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与品种的丰富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还有灯彩、茶盏的装饰。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 ?。 ?蓝印花布工艺制作中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而得的;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也采用了剪纸的技法,有阴刻、阳刻之分。 ?宋代周密(1232—约1298)撰写的《志雅堂杂钞》中,记载了一位叫俞敬之的剪纸艺人,他是中国剪纸发展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

剪纸的意义复习过程

剪纸的意义 郭沫若先生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诗句赞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十分贴切与深刻。2006年5月20日剪纸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剪纸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了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这使我们有必要对剪纸的文化意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以其历史悠久、流传深远、技艺精湛、富有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著称。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每个时期的地域文化,都会产生它特有的艺术形式。透过民间剪纸的纹样和装饰现象,人们可以窥视到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中国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戏曲故事、吉祥观念和民间习俗三个方面。它犹如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照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情感生活与生命追求。民族剪纸中的每一个纹样、每一种形象、每一幅构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就像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叶小舟,可能还负载和积淀着那些至今尚未被科学认知的充满原始神秘色彩的多种文化信息与符号象征。 戏曲学研究表明,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的形成与流传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又是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会中发展成熟的。从发生学、传播学、观众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美术,尤其是民间美术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民间美术中,剪纸又是最为普遍,表现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较多的一种艺术形式。自宋代以来,戏曲便成为民间社会生活中最为普及的一种艺术活动,发展至今在全国城乡大约有300多个剧种在演出,上演的剧目更是相当的丰富。戏曲的内容和戏曲艺人的精彩表演,抒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寄托了人们对幸福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激发了剪纸艺人的创作热情。民间艺人将戏曲中人们所喜爱和熟悉的人物形象与剧情场景,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创作成不同样式的剪纸作品,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千家万户,从而使戏曲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流传。一幅幅戏曲剪纸就如同一出出凝固的戏剧,在农家的村舍、炕头、窗户上继续着永不谢幕的演出。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间剪纸与戏曲就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种关系,就会发现其实剪纸与戏曲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那就是它们都来自民间,都是在民间生活的沃土上发育成长起来的。民间性既是剪纸与戏曲的共同特点,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深厚基础。戏曲来自民间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戏曲的剧本大都从民间传说中取材,从而作为故事来表演;二是戏曲的表演融合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歌舞、杂技、说唱艺术与滑稽戏等艺术形式进而走向成熟;三是早期的戏曲观众主要是农夫田女、市井细民与贩夫竖子等,长期以来是他们支撑着戏曲的舞台与演出;四是戏曲的兴起与普及有赖于城乡庙会、迎神赛社等民间的风俗活动和农民的自娱性戏曲演出;五是戏曲所表现的爱憎与民间大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而剪纸作为一种在民间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在以上诸方面与戏曲同民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罢了。因此,剪纸与戏曲能够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非常密切的联系,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民间剪纸作者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村妇女,同时,她们也是戏曲的忠实观众。她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她们的剪纸作品也多以劳动生活和她们所熟悉的戏曲故事与戏曲人物为题材。妇女们对戏曲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以及审美经验的取得,除了她们的人生经历外,与她们在两种艺术形式之间不断转换审美角色,也有很大的关系。“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这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说出了中国民众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民族艺术家的抒情诗, 是中国民间艺人浪漫情怀的艺术表述方式; 同时, 剪纸艺术渗透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对生命、对人间理想的无比深沉的感情。剪纸艺术作为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表现载体, 以其独有的艺术品质、文化魅力, 让世人赏心悦目、神游于美的天国。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文化积淀, 是广大设计者学习和研究现代图形设计艺术, 进行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文化源点。因此, 潜心于中国剪纸艺术创作的海洋, 作一些崭新、鲜活的艺术尝试, 是获得视觉艺术新发现、新灵感的重要途径。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 年到1100 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是在有纸以后。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 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

“五福临门”团花剪纸瓷器上的剪纸图样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精神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形式美方面, 强调物象的典型化特征、大气的动态美表现; 其艺术格调呈现出满而不乱、多而不散、静中求动、动静相间、平易而质朴的艺术特征,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视觉艺术的装饰美。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 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品质, 大气神采、装饰韵味、象征意义等让中国剪纸艺术光彩四射。讲究一种空灵之美,丰富之美,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注重一种理想化了的神似之特征这种艺术精神品质, 是现代艺术设计特别需要追寻的潜在东西, 是当今时尚化设计艺术精神之所在, 也是现代图形艺术美所要去积极把握的精神内涵。唐代时期艺术趋向丰满、繁华、博大壮美之格调, 宋代时期艺术趋向清新、洒脱、淡雅、生活情趣化之格调, 两者相济相生, 相得益彰, 使中国剪纸艺术中情与理之交融发挥着潜在的内聚力, 为中国剪纸艺术走向成熟, 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的渊源 剪纸扎根于民众,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联,它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6.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特点分析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特点分析 中国民间剪纸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民间剪纸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艺术品,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繁多,涉及面广。 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各种民族事象中,直接的反映出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而这种民间的审美意识实质上是民间的集体的一种人生观。主要有生存与繁衍、情与美、乐观与繁荣等内容,这也是中华民族乐观向上、浪漫热情的民族力量的表达。 一、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 1、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

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2、民间剪纸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剪纸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民间剪纸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作令人难以想象。 二、构图的抽象性.概括性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

中国民间剪纸的区域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的区域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征各式各样,其寓意、布局、派别等特征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世代创作,积累而形成的文化,也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主体艺术形式之一。剪纸所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反映着广大人民的文化和审美情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精神。传统的民间剪纸强烈地显示出“生命追求”和“生命繁荣”的审美理想,其创作动机不是纯审美的,而更多的是为了物质实用,同时,它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各地区的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因素不同,所以各地区所创作的剪纸在风格、形态等上也存在差异,展现出个地区的风采、特色。下面让我们来谈谈产生于地域广阔的中国的剪纸在区域上的特色。 北方民间剪纸特色 北方的民间剪纸以山东、山西和陕西的民间剪纸尤为出名。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山东胶东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 陕西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漫长。当地的剪纸,远离皇家,远离贵族,只钟情民间的瓦房和窑洞,只钟情布满沧桑的脸庞和结满老茧的双手。陕北高原的窑洞,特大的窗户,面对一爿阳光,是剪纸艺术最好的位置。一批批民间剪纸艺术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诞生着、成长着,一代又一代。她们多是农家妇女,文化不高,从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犹如一枝生花的妙笔,剪什么像什么,有的不须着色,不须描底,黄土地的百般风情令世界各国旅人叹为观止。 就民间艺术的丰富及保留远古文化内含的质量而言,秦晋两地同是令人不可轻视的宝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于接受八面来风。因此民间剪纸就绝不仅仅是老辣苦涩的远古艺术因袭或传承。而是添了些许聪慧精明、灵透乘巧的酸甜味。这酸甜苦辣搅和在一起,酿成了剪纸艺术戏中有戏颇耐品尝的余味。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南方民间剪纸特色 南方剪纸的特点如南北地域的风土人情一般,南方剪纸构图精美,刀法细腻,形象重逼真。南方剪纸较有特色的是广东、云南、贵州这几个地区。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其利用本地

高中美术 中国民间剪纸教案

各异的风土人情 ——中国民间剪纸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湘美版)《各异的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补充。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的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 教学目标: 1、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2、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剪纸作品的内涵及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教师出示湘西苗族挫花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苗族挫花属于剪纸作品一种。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三)学习新课 1、感受体验: 活动一: 设置一个剪纸作品艺术展,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作品展,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充分的感受剪纸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作品特点。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问题:归纳出剪纸作品的题材种类有哪些? 学生回答:吉祥图案、人物、动植物、风景、故事或传说。 2、民间剪纸作品的寓意 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等等。 给出几幅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作品的寓意。 3、剪纸艺术的特点 通过照片和剪纸作品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剪纸作品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剪纸作品的特点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 4、剪纸的表现形式 设计一个连线题,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找出与图案相对应的文字。 表现形式有:阴刻、阳刻、点色、套色、分色、衬色。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5、剪纸的派别 出示南北剪纸各一张,从形式上进行比较,问:为什么两张作品有这么大的差异? 看两个视频舞蹈:陕北的腰鼓,南方的《雨巷》。 学生思考,南北人民生活的差异,与之相应的民间艺术的差异。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艺术美学(A 卷)课程编码: 004020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一年级学年学期: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考生学号: M10050404031 考生姓名:邹杰考生专业:设计艺术学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告以便更换。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美 【摘要】:具有平面化取物和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夸张变形、意象化写实的 造型手段、造型的吉祥观念三方面的特点,平面化取物是由于剪纸的工具及 其点、线、面的基本要素决定的,为满足民居的窗户形制的要求出现了多幅 剪纸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在对形象进行表现时由于其特殊的构图方法,所以 要对被表现对象进行夸张、变形甚至臆造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物象,在民间 剪纸中几乎所有的造型都具有吉祥的寓意。从中我们感受到的造型美,本文 主要分析中国民间剪纸的构图美、造型美以及人们的美好愿望及吉祥寓意。 【关键词】:民间剪纸,构图、造型、吉祥寓意 前言 民间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形式,有着特殊的产生土壤和发展条件,我国民间剪纸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种平面镂空艺术,在一定审美观念指导下剪或刻成图案。剪纸的制作工具非常简单,材料低廉但其内容与题材却非常地丰 富。民间剪纸作品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美化的同时,又反映了民间的风俗和淳朴的愿望,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可以说是我国民间传统信仰习俗 与原始人伦道德的一个缩影。剪纸艺术往往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强调和突出其 造型的某些特点,突出被表现对象的美感。“剪纸艺术家通过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造型’的造型意识。”1并通过特定的动植物形象的谐音等手法表达美好的生活愿望。 一、民间剪纸的构图美 1张继东《从民间剪纸看中国民间美术图式的意象性》,《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25卷第1期。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优美、粗犷有力、流畅生动、拙朴古雅等不同的特点。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 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民间艺术家们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手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剪纸造型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由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用剪流畅,自然通顺,变化多端,走剪或方或圆,或实或虚,阴去阳留,这些都需要艺人对纸性的把握,对剪的运作恰到好处,这样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三、线条与装饰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所用的材料,性娇柔,

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艺术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应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lO8·它加上一朵桃花;也可在鹿角间配一朵梅花等等。装饰的方法可谓千变万化。 四、写意与寓意剪纸的写形方式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模拟客观对象,而是凭印象中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强调动势情态的整体表现。所以剪纸造型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重于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甚至人物鸟兽都可以摆脱原本形态,而只抽象为一帧帧点、线、面的组合结构。现实的客观对象完全服从于艺人手中的剪刀和那一方小纸片。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然而它们却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龙凤吉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和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象征“多子”。《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

剪纸的发展历程3

剪纸的发展历程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金银花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八用形团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③自汉至唐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土的唐代金银平脱镜(直径36.2cm)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剪纸流传下来的入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 剪纸在有关史籍中的记载: 唐朝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剪纸艺术 论文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大多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表意创造。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体现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美化生活、装点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及人生礼仪中,负载着百姓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寄托,已积淀成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一、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间剪纸是附和民间习俗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入冬以后要祭祖宗,还要祭祀门、户、溜、灶、行五位家神,这些灵位的装饰更新,正是后来门神、窗花、挂笺、顶棚花及灶台花的最早雏形。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东方朔传·岁时节》中说: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是民间人际交往互相问候的节日,“人日”剪赠“华胜”,表示亲朋好友之间的祝福。据传,汉武帝对死去的李夫人思念不已,求方士招魂。等到晚上,汉武帝坐于床榻,方士制作出李夫人的剪影,并摇晃灯光,隔帐观之,尤如李夫人,这种剪纸招魂的习俗历久不衰,其意义已经扩展有了更多的含义。民俗内涵大致包括吉庆纳福,驱邪避灾,追求繁衍等意义。 (一)生命与繁衍的主题 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实际上繁衍意识也是生命意识,繁衍是生命的无限延续,要达到人类的永生,只有繁衍,即子孙延续,万世不殆。由原始社会文化到民间剪纸中,植物的观物取象表现在以多子的瓜果蔬菜象征繁衍人类万物的宇宙母体上,最早出现的葫芦、南瓜、葡萄、梨、白菜都是母体多子的繁衍符号。 阴阳相合是人类表现的繁衍造型观,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剪纸。鱼是多子象征的神祗动物,以鱼喻多子,以双鱼喻阴阳相交子孙繁衍。 “喜娃娃”被贴在陕北结婚洞房窑窗中心,抓髻娃娃双手抱双鱼的大幅红、绿圆形团花,陕北叫“转花”,喻环天旋转生生不息,窑窗下部中央是三十六个格窗,中央四格贴上一个大幅的图腾动物剪纸或虎或羊或鹿,四角四格是角花,其他每个方格贴上“扣碗、对鱼、鱼戏莲、鱼唆莲、莲里生娃、老鼠吃南瓜、松鼠吃葡萄、猴石桃、兔吃白菜、金鸡探莲花等五颜六色的窗花剪纸,组成斗方形态的”三十六格窗云子,在这里以老鼠、松鼠、兔儿、金鸡喻男性;以莲花、南瓜、葡萄、白菜、桃喻女子;以动物与植物的合一,喻男女相交多子。 (二)自然物象、神灵的崇拜 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圣以及关于人主宰的模糊概念。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原始人类中包含着大量的愚昧观念和迷信行为;另一方面,要明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大多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表意创造。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体现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美化生活、装点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及人生礼仪中,负载着百姓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寄托,已积淀成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关键词:剪纸艺术,文化内涵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各种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在我国民间美术中,剪纸艺术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剪纸作为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历史渊源久远。现在发现的最为早期的剪纸是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先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然后剪出来的。其中有一幅对猴团花剪纸极其精彩,在几何形的内圈之外,剪出十六只猴子,分成八对围成一个圆圈。每对猴子相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好像正在林间嬉戏,极其生动,富有情趣。由此证明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剪纸艺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因为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最普通,应用的范围又很广,所以,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中原还是边疆,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剪纸。它成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1.1 单纯古朴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谈到中国的民间艺术,用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绝不为过。无论是书法、绘画、陶瓷或是皮影戏等等无一不独具中国特色,而在民间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后面,也都是蕴含着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民间剪纸集中而全面的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造型规律、审美情趣,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 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某种艺术行为。 剪纸图形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它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来,并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丰富的图形有用意地组合,无不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多彩的情感生活。表达出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中总是主张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图形的组合运用总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含义。无论是作者与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出一种文化意蕴,这是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例如“春”字,基本用于春节之际,意在新春来临,又是崭新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这是个令人振奋愉悦的时节,因而,在选择剪纸的颜色时,多用红色或者绿色,表现这种喜庆或者春意盎然之意,而在设计春字的形状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设计的或圆润或棱角清晰。又例如在设计“喜”时,方案更是层出不穷。“喜”是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图案,而由于多用于结婚这类喜事,因而常常是双喜,预示着双喜临门,这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的强烈期盼。除此之外,民间剪纸也充分顾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具有良好的室内装饰效果。形形色色的剪纸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又注意形式渲染的装饰效果,以美丽的图案体现直观的美和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和深隧的民俗文化内涵。 因而如何做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21世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