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类诗歌鉴赏_诗歌鉴赏咏史怀古

合集下载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

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文言文咏史怀古诗,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历史事件和传说中人物的崇敬,还有着丰富的文学意蕴。

在众多文言文咏史怀古诗中,以下是十大著名咏史怀古诗的简介和鉴赏:一、《苏武牧羊》《苏武牧羊》是司马迁所作,描写了苏武出虞后在紫荆谷牧养羊群的场景。

诗歌中苏武的形象,既有神武、国家大臣的强大的气魄,又有游牧民族的诗人和隐士的柔情。

整首诗把人物心境状态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心中对苏武君之崇敬和赞美。

二、《东皇太一指璧》《东皇太一指璧》是屈原所作,记述了太一帝王在游历河洛时,发现一块璧时的故事,后被台汉五帝立为一位伟大的帝王。

这首诗把太一帝王的风采和他对天地万物的慈悲和统治能力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臣下敬仰君王这种贵族礼仪。

三、《搜神记》《搜神记》是苏轼所作,记述了吴传英搜神的故事。

这首诗的语言豪放,表达出吴传英精神的顽强和思想的灵活,以及他对神话中人物的敬畏。

四、《凤求凰》《凤求凰》是李白所作,讲述了凤凰降临的故事。

诗中的风格朴实、意象深远,表达了李白对凤凰灵动和传奇色彩的崇敬和惊叹。

五、《听蜀僧琴》《听蜀僧琴》是柳宗元所作,写了一个蜀僧老人在南山边吹奏琴和唱歌的场景。

诗中蜀僧把时代变迁和苦难变为乐趣,表达了对自由、对变迁的崇拜。

六、《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是李白所作,记述了去东京游览的故事。

这首诗除了表达诗人对古建筑美景的崇敬外,还把李白自身的多情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南乡子》《南乡子》是杜牧所作,描写了南乡子对家乡离别的伤感。

诗中融入了杜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怀仁,表达了古人追求梦想的热情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八、《登郊》《登郊》是白居易所作,描述了登上郊外高山的故事。

这首诗以白居易的个人感受为主,把自然和社会的层次,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得形象而真实。

九、《落花》《落花》是杜甫所作,描述了郊外落花的场景。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的观察。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2.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06
[乙] 新丰绿树起黄埃②, 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04
01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03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 舞破中原始下来。
05
[甲]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02
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
“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 “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
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气势有何不同?
试分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广大百姓在封建王朝兴盛时被奴役,在封建王朝衰亡时做殉葬而伤心。
雄伟不凡 平和冲淡
愤慨 嘲讽
写出对宁静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赞美,情趣高雅。 陈作开头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散曲的结尾句式相仿,但含义不一致,试分析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抒思古之幽情,表达对诗中人物的赞美,同情,敬仰,讽刺。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赏析:西塞山怀古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 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 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 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 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 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 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 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 了深沉的 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 及语言特色。(4分)
(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 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 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 的散曲风味。
有人说,《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 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悲昭君以自悲也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 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不同意。 2、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 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了自己 的身世之感。 3、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 不遇的感伤。

咏史怀古类古诗10首鉴赏

咏史怀古类古诗10首鉴赏

十首经典咏史怀古诗赏析以下是10首咏史怀古诗以及它们的鉴赏:1.《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凭吊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2.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通过描写月夜江景的美丽,勾勒出当年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慨。

3.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写作者登上幽州台远望山河的广阔,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4.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路途的描绘,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5.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通过描绘折戟沉沙的景象,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6.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对登高远望的描绘,表达出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慨和人生的悲凉之感。

7.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同时又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乐观态度。

【初中语文】咏史怀古类(09首)+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84首)(意象大全)

【初中语文】咏史怀古类(09首)+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84首)(意象大全)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专题
咏史怀古类
何为咏史怀古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咏史怀古类古诗
咏史怀古类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 史遗迹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方式,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哀 思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特点: 1.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这类诗歌通常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著名人物为创作背景, 通过对这些事件或人物的描绘和评价,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 2.借古讽今: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反思和评价,来揭示现 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3.寄寓个人情感: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通过对历史 事件或人物的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人生感慨等情感。 4.情景交融:咏史怀古诗通常善于将历史事件或人物与自然环境、景物景观等相结合,通 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艺术氛围。
4.乱石穿空:乱石穿空的景象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旧事同战迹场。时遗址也,代展表着示过去了的战自争和然英雄力
量的伟大和壮美。
4.乱石穿空:乱石穿空的景象象征着战 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展示了自然力
5.惊涛拍岸:惊涛拍岸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赤壁之战的激量5.烈惊的涛伟和拍大岸和残:壮惊美酷涛。拍,岸的同景象时进一也步强展
5.江水:江水滔滔,象征着历史的深远和时间的流逝。诗的5.人江感水慨通:。江过水滔描滔,绘象征江着历水史的的深远形
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形 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
的期待。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意象
意象 1.咸阳城东楼:咸阳城东楼是诗中的主要背景和观察点,象征着诗人所处的位 主题 置和视角。这座楼位于咸阳城的东边,是历史上的一个重1.咸要阳城地东楼标:咸,阳城诗东楼人是诗通中的过主 原文背诵 登2天了3..一蒹溪山云 绿上空一上葭云雨、芜这和种日、高杨初欲座时萧、 黄楼间条城 柳 起 来雨 叶, 的 凄万似日风、 :俯 流 凉里汀沉满风 这瞰 逝 的愁洲阁楼: 些周,氛, 。 , 。这植围雨围些物的和,自元景风表然素色则达家 慨元也,象了衰 。素是表征诗抒在诗败达着人发诗中了自对的中的了自然家无构重己 的 国对限成要对 力 衰国感了意历 量 败重象史 和 的要。和 变 无的绿现 化 限意芜实 。 感要置是上己2中天然一.象和云的 这 慨背和历这对构空的种、景视史座历成和力萧群黄日深 些 。和角上楼史了时量条、观。的,和重间和凄。叶雨刻 意察这一俯现要的变凉、点座个瞰实的流化的云代风思 象,楼重周的意逝。氛:象位要围深象,这围和表这考 共征于地的刻群雨些,些着咸标景思。和意表日着自。 同阳风诗,色考云象达然城则人诗,。和共了代秋元营的象所人表日同诗素东征处通达代营人表天在造边着的过了表造对诗,自位登自着了家着的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一、咏史怀古类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一、咏史怀古类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 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 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 城柳”“无情”。
• 因为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 然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 兴亡,总是以它的欣欣向荣,以它的繁荣 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 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 此诗人说它“无情”。
一、咏史怀古类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 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 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
• 一、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 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苏 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 《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 二、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 《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 《过华清宫绝句》等。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 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 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 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 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使 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内容
•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 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 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 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 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 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 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 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 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 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 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 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 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 出失落,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4.(2016·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八、常用的技巧手法
用典 ①点化前人语句。 ②引用神话故事。 ③明用、暗用或反用历史故事。
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 强诗歌表现力。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比/反衬 (今昔对比、事物之间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
) • ——掌握术语,结合文本
鉴赏要点总结方法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 一个连接点:关注作品中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
点 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怀人伤己 吊古讽今 理性反思
解读范例探寻方法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
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
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
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昔日的繁华 鼎盛与今日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的对比,抒发了沧海桑田、 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
2、忧国伤时型
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同情下层人民的 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 讽今,批判现实。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㈡咏古迹:怀古伤今
1.昔盛今衰型 2.物是人非型
(三)忆古事:借古讽今 讽喻统治者
(四)理性反思:作者身置其外,站在历史
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征: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弄清史实 明确意图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
怎样鉴赏怀古诗?
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
一个接点 三条线索
一个接点
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 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
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课堂小结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 典。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 有反其意而用的。
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 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抓住历史人物 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3.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 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 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燕子: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 破家的盛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 此特点,尽情宣泄一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锅的 《鸟衰巷》:“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咏史怀古诗是一种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通常由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在鉴赏咏史怀古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 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经过“赤壁”时,写下这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他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 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一种情况则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再一种则是感慨身世,寻求慰藉。

4. 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有不同的妙处。

鉴赏示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身世。

总之,鉴赏咏史怀古诗需要我们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美妙之处。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



(2)答: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 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 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 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 者所重用。
桂枝香· 登临送目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 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 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 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答:两首小令,皆借历史事实来抒发感情。 只是第一首意在说明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终致 灭亡的教训;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句 的繁华盛事形成对比,显得含蓄。第二首旨在 借历史事实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灵的伤叹和 愤慨,说明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以“读 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
春日秦国怀古


作品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 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 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 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 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张可久这两首曲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 从写法、主旨上作简要分析?


白话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 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 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 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 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 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 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概念解说】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它往往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它往往长于情景交融。

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二、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心理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渴望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也可能写英雄人物赫赫功勋,希望出现这样的英雄豪杰力挽狂澜,救亡图存,改变时局。

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情感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有才华、不得志,怀才不遇的原因或被诬陷、或无人引荐……),表现对所思之人的同情;同时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咏史诗赏析全面实用

怀古咏史诗赏析全面实用

第一种类型(人):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
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 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怀人伤己寄寓作者情感:
• 1.对古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 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 2.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 华已逝,功业无成的感慨。 • 3.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苦闷。
•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 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 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 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 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 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 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例 2、
乌衣巷
刘禹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诗人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 朱雀桥 :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 诗人怀古伤今,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慨叹,
步骤一、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所咏的人、事、
景)
步骤二、找古人和诗人的连接点。 步骤三、体悟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分析技巧
常见手法:
1、用典化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叙述历史 故事 2、对比(今昔对照) 3、借古讽今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伤情、寓情于景、 以景作结) 5、直抒胸臆 6、即事议论 7虚实结合

怀古咏史诗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
陵时所作。
(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出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着怎 样的感慨?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 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边练边悟
• 登金陵凤凰台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 陵时所作。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战演练
• 西塞山怀古
• 作者: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 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 析。
•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 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 诗加以赏析。
实战演练
•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
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
镜照江城。
•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 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 注 ①关月:关塞上的月亮。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 (2)这首诗中的“孤雁”是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孤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诗歌类型及特点(2)(咏史、怀古、哲理)

诗歌类型及特点(2)(咏史、怀古、哲理)

首联以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昭君生长 地的气势非凡。颔联,颈联写昭君一生的悲剧。 她生前诀别汉宫,离乡背井,远赴漠北,死后只留得 青冢一座在暮色中南向而望。“一”,“独”二字
及画图省识句,极写昭君身世的凄凉,心中的怨恨 。“连”,“向”二字及月夜魂归句,亦把昭君远嫁
异邦的愁情和虽死不忘故土的深情,表现得真切 感人。尾联用千载只能作胡语的琵琶曲调,点明 全诗“怨恨”的主题。此怨此恨,既是“恨帝始 不见遇”之怨,也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心系故 土却终生不能归的绵绵之恨。
(二)
古今多少兴亡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常见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常用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
怀才不遇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
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 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
“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
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
理,理中含情。
课堂示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 挚情感。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 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
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 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 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壁 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怀古咏史诗歌鉴赏

怀古咏史诗歌鉴赏

以动衬静
“波心荡,冷月无声”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
无声”的静。
另,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
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 ,让触觉感受 “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
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①晚唐皇帝多崇佛媚道。②李商隐以文 才见知于牛党令狐楚,并为其引入仕途,却 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陷入牛李党争,从此 仕途坎坷,终身漂泊。
理性 反思
作者身置其外,站在 历史的高度,表达独 特观点,启迪世人。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讽 今;怀古伤今、虚实相生;对比; 直抒胸臆;烘托、衬托;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
时的佳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 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 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 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

“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 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 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 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 自己的悲哀情怀。 “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 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 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 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 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复习预习
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回忆
《念奴娇赤壁怀古》《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
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

“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

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

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
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

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

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

“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

“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

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知识点2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知识点3
解题指导
(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
何地何人何事
(二)、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
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
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
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知识点4
归纳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
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知识点5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