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涵盖面极为广泛的长期工程,仅靠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和学生活动的开展无法完全实现,而校园文化则可以提供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氛围,时时引导,不断感染,以此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扮演一种补充作用。文章致力于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浅层次的研究来为新形势下的思政工作提供一种借鉴。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思政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由全校师生员工、校园建筑、景观等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开放性系统,在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构成了一种“隐性课程”,常常强烈地表现出感染熏陶功能、教育導向功能和约束规范功能,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富有成效的路径之一,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开阔胸襟、启迪智慧、愉悦身心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从构成上看,校园文化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施、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文体设施等。二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包括大学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校园内各种道德及行为规范标语等。三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其内核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主体思想意识、价值观、精神风貌、心理素质以及审美观等。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本质上来说,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与精神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感染熏陶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传承、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对长期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及理想信念的塑造。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人、塑造人、引导人的工作,其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它需要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思政理论课的硬生灌输不同,校园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一种含蓄、间接的方法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通过自身文化精神的指引,使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自觉调适个人的思想与行动,使自身朝着社会和学校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价值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就成了新时期高校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又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能够塑造人、引领人,教育人,可以将大学生引入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把自己培养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约束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核心价值观、集体荣誉感和精神内核的集中反映,它外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它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约束力。其中,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条例等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全校学生不可逾越的红线,起着直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作用。这些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及行为划定了范围,从而能使学生能自觉规范个人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认可的精神价值,可以凝聚成一种道德评判标准,让大学生自觉对照,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三、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
当前,校园文化越来越被重视,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载体,其地位和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可。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校园文化为思政工作开辟出许多新的视角和路径,思政工作的提升反过来能促进校园文化内核的凝聚。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校园文化,解放思想,推陈出新,主动对接大学生的新思路、新需求,创造更加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营造更具向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四、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
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文化传承的集中呈现,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意义重大。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定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强化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一)突出校园文化主旋律建设
大学是人类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学不仅要传承和创新知识,同时还承担着熔铸、守望人文精神的神圣使命。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必然途径,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高校必须建设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大学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校园文化主旋律建设,要切实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促进校园文化主体思想观念的提高;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营造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校园氛围;要切实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提高校园文化整体水准;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不应忽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校容校貌建设。校容校貌建设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程度、自然风景特色、环境整洁水平、设备现代化层次等。校容校貌这种物质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治学前辈的名言在精神上激励大学生进一步前行,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包括学校格局在内的各种
“艺术精品”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大学生辨别美的能力。二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是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学校最为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内容。“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师之大总起来说就是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大师的精神传递要通过校史、板报、宣传窗、校训标志、电子标语等方式向学生进行传播。所以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情趣的引导作用。
(三)搞好社团组织建设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遵循专业性、自愿性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各种文化群体。学生社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增添了有益知识,对于密切人际关系、增进身心健康,特别是提升多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高校社团要开展各式各样的论坛、讲座、“三下乡”服务和西部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大力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三文明”建设和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他们自觉养成文明行为的意识。组织好学生社团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合理地融入社团活动,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的有力举措。
(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互联网日益发达,网络以其便捷性、及时性、高效性的优势迅速蔓延,深入到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青年学生自然也不例外。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对网络高关注度这一特点,借鉴优秀高校校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