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初中国家级语文优质课教案
![初中国家级语文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354aa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b.png)
初中国家级语文优质课教案学科:语文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领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3. 能够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色。
2.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修辞手法。
2. 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练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2. 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
2. 分析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练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练笔作品,互相评价和借鉴。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笔作品,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23诗词曲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23诗词曲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615c6bf3b8f67c1cfad6b8d6.png)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初中语文得奖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得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fc44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6.png)
教案名称:《背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提问:你们知道“背影”是什么意思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悬念的设置、情感的渲染等。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背影”、“父爱如山”等。
3. 讲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如描写、抒情、对比等。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
2. 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感恩情怀。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探讨,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亲情故事,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2e0a4052ea551810a6877b.png)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我考考大家,故乡是什么意思?(原本的家乡。
也就是说“故”的意思是:原来的,本来的,以前的。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迅哥儿”本来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强调一下,在看大家的预习作业时,我发现有很多同学提问时,说的都是“鲁迅”如何如何。
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只能说迅哥儿或者“我”怎样,却不能说鲁迅先生如何。
)二.课文分析:1.“我”原本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有景有人,你能说说它们留给“迅哥儿”的印象吗?(连第一部分,一共5分钟)景物伙伴人物邻居①景色美丽: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伙伴平等、融洽、和睦:“迅哥儿”,小英雄③邻居恬静、美丽、端庄: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女神形象)大家概括得很精准,的确,这样一个故乡,让人怀恋。
不过,当“迅哥儿”阔别故乡二十多年重返故乡时,情况似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看到5号同学是这样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非人也非。
”2. 再读课文,说说“我”的故乡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些人物及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7)①景色萧索: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②伙伴隔膜:“老爷”——木偶人为什么长大后,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32号同学等13人请找出能全面概括闰土的变化的一个词?——木偶人(木讷,拨一拨,动一动,没有自己的思想)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语段。
初中语文优质课《岳阳楼记》教案
![初中语文优质课《岳阳楼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cc728110661ed9ac51f39f.png)
初中语文优质课《岳阳楼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领会全文大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全书的思路。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警句的作用。
3.领会文中骈散结合的句法。
(二)能力训练点首先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字音正确,停顿合理,注意语调高低抑扬,把握记诵的思路,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在反复诵读中,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
(三)德育渗透点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美育渗透点全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结构艺术及古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学法引导《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
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录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正确理解难词、难句,可以通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
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来完成。
语言文字的美感,宜在反复诵读中体会。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朗读课文,熟悉内容(一)导入:我国四大名楼及相关诗文(图片展示)明确本课内容(二)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可互相补充)(三)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四)课文朗读:1、先听教师范读,注意读音、停顿、语气;2、学生自由读,初通文意;3、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领会;提出疑难,先组内解决,然后各组展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解疑,重点词语板书。
4、三读课文,各组推荐读的好的同学比一比。
(五)初步领会1、抢答(1)、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是极为赞赏的。
(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退”指。
(3)请说出本文的主旨句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815c5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2.png)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案要点导入一、本课要点1.品味三味书屋部分,了解作者的学习生活;2.理解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百草园生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3.理解文章主旨二、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地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也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的。
合作感悟【了解作者私塾生活】1.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讨论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2.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得这样清楚?讨论明确:根据第10段的叙述回答。
他记得这样清楚,可见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3.对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态度如何?讨论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讨论明确:A.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
强调:刻画人物。
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5.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讨论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19760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8.png)
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初中语文《三峡》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句意,整体感知全文。
听(边看)课文录音,找出难读的字准备发问;掌握生字词、难读字的读音;流利朗读课文、读通节奏;小组讨论理解句意,口头翻译全文。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修改最终定稿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修改最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f536472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2.png)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修改最终定稿教学设计:《春》一、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写景的特点,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3.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三、教学方法:1."读-讲-读-赏-读"。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四、教学时数: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三课时一、导语设计:当第一缕秋风清扫落叶时,你是否怀念那和煦的春风呢?当秋日的抑郁布满整个天空时,你是否向往那温暖的春日骄阳?关于春天,人们从不吝啬情感,对她的喜爱与赞美写满了古往今来的诗篇。
请同学举例,分享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
二、合作探究:1.说到春,你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回答,各抒己见。
2.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春天,你会用哪个字?请同学们回答。
3.请同学们想想春天你会怎么写?4.探究作者如何写春,如何描写景物的,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经过讨论后小结:作者选取春天哪些景物来写的?课文首尾段落作用为何?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写景方法:1作者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抓住景物特征来写。
三慧心赏春天———写法蕴其中。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2.师生相互质疑。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这篇课文,掌握写景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XXX先生通过他质朴秀丽的文笔和非凡卓绝的才情,为我们描绘了五幅美妙的图画,将江南春天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呢?从景物特点、修辞手法、描写顺序、作者感情等方面谈谈你的发现与感受。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在最能打动他们的地方做出勾画和评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8美丽的颜色》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8美丽的颜色》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80c4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c.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8美丽的颜色》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名称:8美丽的颜色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教学目标:1. 了解颜色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颜色的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事物及情感的色彩感知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颜色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修辞手法在描述颜色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修辞手法描述颜色。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具、图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颜色的兴趣,引入本课的话题。
Step 2:新课呈现(10分钟)1. 教师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2. 看图感知:通过多媒体或课件,呈现一系列生动的图片,让学生看图感知颜色。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1. 合作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课文《8美丽的颜色》,理解文中对颜色的描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难点:讲解颜色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
Step 4:修辞手法应用(20分钟)1. 探究与讨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课件,展示一些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颜色的句子,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讨论修辞手法在描述颜色中的应用。
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颜色,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编写一段描述该颜色的文字。
各组展示并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学生在课后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颜色的短文,展示自己对颜色的理解和感受。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修辞手法在描述颜色中的应用,并布置相关作业。
Step 7:课后复习与预习(5分钟)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预习下节课的知识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颜色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修辞手法在描述颜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事物及情感的色彩感知和表达能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1)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1)](https://img.taocdn.com/s3/m/a559cd7ca300a6c30c229f97.png)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冰心及其主要作品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散文诗歌颂母爱的主题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古诗导入,熟悉作者1、吟诵孟郊《游子吟》,明确讴歌母爱的主题2、当代母爱故事,感受母爱。
2、认识冰心: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二、美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或听专家朗读),配乐为钢琴曲《星空》。
2、解决生字和词义(略)3、学生找出文章中作者直抒胸臆,赞颂母爱的句子。
三、精读文章,探究美点1、学生跳读文章,找出作者四次看红莲的环境、红莲的形态和作者的心境各有什么不同.(体会文章的层次美)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文章,读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读出文章的层次美。
2、学生速读文章,探究以下问题.(赏析文章的构思美):①文章开头写祖父说莲的用意是什么?(讨论明确:以花喻人,为下文做铺垫,自然贴切。
)②文章除了写红莲,还在第四自然段写了白莲在风雨中的飘零,这样写有什么用途?(讨论并明确:与风雨中受到荷叶保护的红莲做对比,突出荷叶的高大形象,为赞美母爱蓄势。
)③托物言志,以花喻人是文章构思的起点,说说文章是怎样将花和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呢?(答题思路:结合文章的层次美点,归纳本环节的①②来理解回答。
)3、品味文章.(品析文章的语言美)冰心先生的散文语言细腻,清丽而又含蓄,情感深厚,让读者感到形象具体。
试找文章中形象而又饱含深情的语句进行赏析。
注意可从句式,修辞,词语运用等方面思考。
教师示范:A、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
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
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B、“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品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凋谢后的白莲飘零水上的情形,显得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沉浸着作者怜惜的情感,以此作为与红莲的对比,形象中蕴涵着些许惆怅。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c8b6347f1922791788e8c4.png)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参照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是怎样的一场雨呢?(板书:夜雨寄北唐李商隐)二、初读诗歌1、借助注释自读理解2、播放音频3、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们各自的收获和疑问。
4、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
四、感知古诗1、理解诗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了解诗人(课件出示)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3、知人论世(课件出示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五、细读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安全优质课教案初中语文
![安全优质课教案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018c6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8.png)
安全优质课教案初中语文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时:1课时教材内容:结合初中语文教材,选择一篇关于安全方面的文章,如防火、防溺水、交通安全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安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安全知识点如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安全的重要性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安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安全的课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匪浅。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出课文中的安全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提炼出安全知识点,如防火、防溺水、交通安全等。
2. 教师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安全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总结互动环节的重点。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安全方面的作文。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关于安全的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安全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通过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语文初中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语文初中优质课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cb0d311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4.png)
语文初中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课程类型:阅读理解课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体会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感受亲情的伟大。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3. 能够掌握并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父亲的爱。
2. 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 提问:你们觉得父爱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2. 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主旨。
3. 详细讲解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爱,让学生深入理解父亲的爱。
4. 讲解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让学生欣赏并学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几组代表进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
五、朗读感悟(10分钟)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内涵。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理解文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2. 强调父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父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让学生欣赏到了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
在课堂讨论和朗读感悟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导致学生总结不够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课堂节奏,保证课堂小结的完整性。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不求甚解-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不求甚解-优质课比赛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01f6e4d6453610661fd9f4c8.png)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了解“不求甚解”的原意,懂得读书要“会意”。
2.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
3.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学会全面分析说理。
【教学重点】了解“不求甚解”的原意,懂得读书要“会意”【教学难点】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文章中的有一些名言警句,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还提到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能弥补人精神的缺陷。
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读书呢怎样选择书来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或许我们从中会有所启发。
二、解题题目是“不求甚解”。
问题设计:有谁能告诉我,现在人们怎么理解这条成语明确:“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文章中作者对这一成语新解,作了辩证、全面地分析。
三、作者简介马南邨,是作家邓拓写《燕山夜话》专栏时的笔名。
作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邓拓先生留下大量散文瑰宝,尤以杂文成就最高。
在他代表作《燕山夜话》中,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于知识中见思想,在议论中藏情趣,老舍先生读后也盛赞他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
四、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1.用笔勾画出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独特认识。
2.问题设计:(1)对“不求甚解”,一般人的认识误区是什么,作者又针锋相对地提出什么观点(2)作者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有何用意(3)“好读书”与“不求甚解”有什么区别五、研读课文,把握作者论证思路讨论:1.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例证法:以诸葛亮、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理解精神实质。
初中语文晋级优质课教案
![初中语文晋级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20a07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1.png)
初中语文晋级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童话的特点,把握童话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讽刺意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速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童话,培养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皇帝的虚荣、愚蠢,大臣的虚伪、阿谀,老百姓的胆小、麻木,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懂得要诚实勇敢,敢于说真话。
教学重点:分析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欣赏作品的讽刺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世界著名的童话,它不仅有趣,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
2. 简介作者: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被誉为“童话之王”。
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3. 揭示课题:皇帝的新装二、自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了解故事大意。
2. 学生速读课文,注意把握童话的特点,如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三、讨论交流1. 分析人物形象:皇帝、大臣、小孩等。
2. 探讨作品主题: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教育人们要诚实勇敢,敢于说真话。
3. 欣赏童话语言:品味课文中的讽刺意味,如对皇帝的虚荣、愚蠢,大臣的虚伪、阿谀等的描写。
四、课堂小结1. 本课我们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如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2. 通过讨论,我们分析了人物形象,认识到皇帝的虚荣、愚蠢,大臣的虚伪、阿谀,老百姓的胆小、麻木。
3. 我们还欣赏了童话的语言,体会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4. 最后,我们明白了要诚实勇敢,敢于说真话的道理。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编写一个与皇帝新装有关的续写故事。
2. 选取一个你喜欢的童话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读、速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分析了人物形象,欣赏了童话语言,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背影》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背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989e2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2.png)
课例名称
《背影》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
课时
一课时
执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背影》是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入了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让学生把握不同类型的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一节课,提高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步:明确语言特点:“素朴”“典雅”“简净”
第二步:初步构思品味的框架——语言特点+作用
这句话具有素朴、典雅、简净的特点。写出了丧事和父亲的失业导致家中光景惨淡。
第三步:语言特点(结合相关词句谈)+作用
这句话的句子都很短,且句句有用,可见语言之简净;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可见语言之素朴而典雅。这句话运用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之感。
(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影》这篇散文的语言的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说:“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课后的“积累拓展”处又说“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些独具特色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预习提示和“积累拓展”处中本课语言的特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0e741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f.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七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 熟悉课程标准要求的各个知识点。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文阅读与鉴赏:- 课文理解: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本表达的基本意思,把握主旨。
2. 写作训练:- 作文训练: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训练,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3. 古代文学欣赏:- 选读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现代文学阅读:- 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当代作家的思想观点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方法1. 解读法:- 通过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和目的,并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 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表演法:-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表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教师引入:- 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教师讲解:-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
3.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答疑解惑,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4. 练习与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理解与鉴赏训练,或进行写作训练。
5. 总结与归纳:-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点,梳理课堂思路。
6. 课后拓展:- 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能力、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024年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2024年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4dff7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9.png)
2024年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夜泊牛渚怀古》:杜甫4.《江雪》:柳宗元5.《秋词》:刘禹锡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五首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2. 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了解诗词创作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五首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频等资源。
2.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首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原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注意停顿、节奏,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译文学习:让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境,引导学生学会审美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中的形象、意境,进行课堂交流。
6. 诗词创作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1. 诗词五首2. 内容:五首诗词的题目、作者、重点词语、形象、意境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词,分析其形象、意境,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原文学习中的朗读指导;2. 诗词译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3. 例题讲解中的形象、意境分析;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反馈;5. 诗词创作背景的介绍;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词原文学习中的朗读指导在诗词原文学习阶段,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朗读指导。
初中语文手写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语文手写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6b503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9.png)
初中语文手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初中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的认读、句子的理解和篇章的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读文章的意思。
2.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笔记本、笔、纸。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思考。
2. 复习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并巩固知识。
二、新课讲解1. 手写说课稿,依次讲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2.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和理解。
三、课文学习1.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课文的再阅读,理解课文的细节和信息。
3. 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段理解和总结。
四、纠错与点评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修正。
2. 老师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第二课时五、写作训练1.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技巧。
六、作品展示1. 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手写教案的方式,我更加细致和系统地规划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互动、写作训练等活动,提高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一)、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
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
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
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
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五、教学难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出示图片)。
鲁迅的纪念碑为什么建在仙台呢?(生:鲁迅在日本留过学。
)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
)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
[设计意图](从新闻报道入手,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洋老师,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欲望。
)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绯红(fēi)烂熳(màn)芦荟(huì)解剖(pōu)不逊(xùn)匿名(nì)诘责(jié)瞥见(piē)2、解释词语。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设计意图:检查课前预习,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理清思路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生: 回顾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2、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生: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北京)3、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生讨论归纳:三部分(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 了解通过时间、地点的变换来叙述事件,构思布局的写作方法,进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感知形象1、文题是“藤野先生”,同学们找一找,课文是从第几段开始写藤野先生的?(生:第六段)2、藤野先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的,文章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特征来描写?生: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师述:这是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下面接着写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3、在相处过程中,作者记叙了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哪几个典型事件?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听11—23段的录音,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批注,然后举手抢答)事例思想品质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3、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4、了解女人裹脚探索研究,实事求是5、一个日本教员,对“我”这个中国人如此关心和厚爱,这又表现了先生的什么品质呢?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6、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生讨论后明确:①匿名信事件②看电影事件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
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7、作者写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生讨论后明确:①从侧面表现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②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③为下文的惜别埋下伏笔。
8、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生讨论后明确: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 “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小结: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写出了师生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了师生之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设计意图]扣住“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明线,通过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
(五)、体会感情1、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生: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生讨论,师引导,归纳: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日本“爱国青年”——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弃医从文——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①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2)、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生讨论,师归纳:“日暮”有“日暮途穷”之意,触发鲁迅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找出饱含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感。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讨论,师归纳:“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小结: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来统摄全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记得水户,这是作者爱国的又一表现;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