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

合集下载

九十九度中分析

九十九度中分析
小说没有统一的故事和主人公,处处是故事人 人是主角,把不同人物的故事互相嵌入,在驳杂的 画卷中展示故事的延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了 基本生活所需奔波在滚烫的马路上,官老爷们思量 着如何打发生活,官太太们互相攀比,妒忌和嘲笑 ,洋大夫阔老板喝酒打牌大谈疾病预防,穷人们求 医无门眼看邻居暴毙,平常人家女子最求自由恋爱 不得,无奈嫁入富人家做填房。 人世喜怒哀乐齐上场,热闹烦乱达极点,世态 炎凉不公也到极点,人世的美好愿望与真诚在烦乱 中冷却。
交错切换的画面展示了两类人迥然不同 的两类生活图景:挑夫、车夫、丫环——劳 动人民系列——他们的命运是病死、坐牢、 挨饿;卢二爷、张老太太、阿淑——富贵人 家系列——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空虚无聊、挥 霍无度、因循守旧。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漫散各处的事件元素 都被一个内在的东西辖持在一个整体之中, 达成一致,从而使你得出强烈的统一印象: 30年代的中国“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社会现 实和主人公对攘攘众生的人文关怀。
她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 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 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 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 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 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仍 然》 《激昂》 《一首桃花》、 《山中一个 夏夜》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一天》、《激昂》、《昼梦》、《瞑想》 话剧 《梅真同他们》 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 散文 《窗子以外》、《一片阳光》 代表作 《你是人间四月天》 小说 《九十九度中》
1、 题目 “九十九度”乃华氏计温、相当于摄氏37.3度的物 理意义。这种数字化的不完全命题,一开始就制造了悬 意,给接受者留下了空间。 2、截取“人生的横截面”进行对比 3、反讽手法的运用 4、时间、空间的转换 5、故事线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 6、场景:张宅寿宴、阿淑婚礼、点心店、拘留所、挑 夫家里、卢二爷家里、报馆

也谈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质素

也谈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质素
她 是 京 派 的 灵 魂 ” 文 坛 上 林 徽 因 更 是
景 , 物有 四 十 余个 , 谓 人 物众 多 、 面 人 可 场 纷呈 。 品发 表之 初 , 作 鉴赏 品 位很 高 的评 论
家李 健吾 即著 文赞 叹 :在 这 样 溽 暑 的一 个 “ 北 平 , 者 把一 天 的形 形 色 色 披 露 在 我 们 作
品在 中 国现代 文 学史 上 的崇 高 地位 。 林 徽 因 13 9 4年 发 表 的短 篇小 说 《 几十 这 样 一 位 女 作 家 . 最 快 利 地 明净 的镜 头 用 ( 智 ) 摄 来 人生 的一 个 断 片 , 且 缩 在这 理 , 而
九度 中》 以 内容 鲜 明 、 巧娴 熟 , 为 中 国 样 短 小 的纸 张 ( 幅 ) 。 ② , 技 成 篇 上 ” 现 代 文学 史 的经典 之 作 ,也 是 各类 文 学
谓“ 写什 么 ” “ 和 怎么 写 ” 同 - 个 问题 的不 是 - 一
满 幸福 ,但 作者 却 没有 让人 感 到她 有 任何 的幸福 感 , 反 , 相 在表 面 的 浮华 中 隐约 地表
可分 割的 两个 方 面 ,作者 所 写 的 内容总 是
可 以与形 式相 剥离 的 纯粹 内 容或 者 与 内容
篇 的 剧 本 《 真 同 其 他 》也 无 愧 同 时 期 的 道 : 一 个 女 性 的 细 密 而 蕴 藉 的 情 感 . 切 梅 , “ ~
上 承之 作 。林 徽 因研 究专 家 陈学 勇 评 价 她 在 这 里 轻 轻 地 弹 起 共 鸣 , 义 和 粼 粼 的水 却 为 中 国现代 诗 歌史 上 的 王之 涣 和 中 国现 代 纹 一样 轻 轻地 滑 开 。 怪 的是 , 我们 好些 奇 在 小 说 史 上 的 梅 里 美 , 明 其 为数 不 多 的 作 男 子 不 能 控 制 自 己热 情 奔 放 地 时 代 , 说 却有

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读后感

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读后感

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读后感这篇文章一上来,那热度就像这九十九度的高温一样,直接把生活的百态给蒸了出来。

你看啊,里面的人物那叫一个多,而且各有各的事儿。

有坐洋车赶路的,有在饭庄里忙活的,还有在医院里躺着的。

就像一幅超级大的拼图,每一块都不一样,但又都拼在这个炎热的一天里。

我觉得林徽因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她写得很琐碎,但是又不杂乱。

就像她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导演,把这些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就这么巧妙地切换来切换去。

一会儿让你看到大街上的热闹,一会儿又把你拉到人家的屋子里去看那些小心思。

而且她在描写的时候,细节满满。

就说那些描写天气热的句子吧,你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也像是在那九十九度的高温里,汗流浃背的。

这里面的人物也特别真实。

没有那种特别高大上或者特别坏的极端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小欲望,像那个车夫想要多拉点活儿,多赚点钱;那些在饭庄里的人呢,就想着把生意做好,自己也能过得舒服点儿。

这些小欲望就像一个个小火苗,在这炎热的一天里跳动着。

还有啊,这篇文章里有一种淡淡的无奈感。

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地生活,但是好像又都被这炎热的天气、被生活的一些东西给困住了。

就像我们平常人一样,每天忙忙碌碌的,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啥,有时候就是被生活的惯性推着往前走。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觉林徽因就像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然后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把这些记录下来。

她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复杂和简单。

复杂的是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儿都搅和在一起,简单的是其实大家的目的都很单纯,就是想好好地活着。

这就好像是九十九度的生活里,有着平凡人最真实的温度。

李健吾 评九十九度中

李健吾 评九十九度中

李健吾评九十九度中李健吾《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我不明白内容和形式怎样分开。

一件将军的铠甲只是铠甲,并不是将军:剥掉铠甲,将军照样呼吸。

杀掉将军,铠甲依旧存在。

这不是一个妥当的比喻。

如若“陀斯妥夫斯基往往是被当做好像没穿制服的将军”,并不妨害陀氏之为伟大。

所以铠甲不是形式,而是辞藻。

形式和内容不可析离,犹如皮与肉之不可揭开。

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

辞藻,用得其当,增加美丽;否则过犹不及,傅粉涂红,名曰典雅,其实村俗。

一个伟大的作家,企求的不是辞藻的效果,而是万象毕呈的完整的谐和。

他或许失之于偏,但是他不是有意要“偏”,这只是他整个人格的存在。

所以批评家唯恐冒昧,轻易不敢把这叫做“偏”,而另寻别的字样象征,例如有力,深刻,透辟等等。

他的作品(由一个全人格产生出来的作品)根据着他全部的生活,而支配作品的方向的,多半是他先天的性情。

一部作品和性情的谐和往往是完美的符志。

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驶。

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

一部文学作品之不同于另一部,不在故事,而在故事的运用; 不在情节,而在情节的支配;不在辞藻,而在作者与作品一致。

因为思想或者背景的同异,读者可以否认某些材料的使用,然而绝对没有权利抹杀它们的存在。

一件作品的现代性,不仅仅在材料(我们最好避免形式内容的字样) ,而大半在观察,选择和技巧。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九三五年,我却偏要介绍一九三四年的一篇短篇小说,那篇发表在《学文》杂志第一期的《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的制作。

我相信读者很少阅读这篇小说,即使阅读,很少加以相当注意。

我亲耳听见一位国立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向我承认他完全不懂这不到一万五千字的东西。

他有的是学问,他缺乏的便是多用一点点想象。

真正的创作,往往不是腐旧的公式可以限制得下。

一部杰作的存在,不仅在乎遵循传统;然而它抛不掉传统,因为真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阶。

九十九度中详解

九十九度中详解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 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 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 “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岳霖自始至 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终生 未娶,爱了林徽因一生。
九十九度中
1、 题目 “九十九度”乃华氏计温、相当于摄氏37.3度的物
理意义。这种数字化的不完全命题,一开始就制造了悬 意,给接受者留下了空间。
小说《九十九度中》包含五组人 物画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 阿淑。
这五组画面是作品的原有形态, 作者一开始就“五子登科”般将五组 画面依次推出,每推出一个画面旋即 又用分离的笔触将画面打散:
“挑夫”:“进城-讨赏—喝酸梅汤-暴病-死亡” “卢二爷”: “找餐馆-闲聊-居家百无聊奈” “张宅”: “备寿-白日庆诞-夜宴” “车夫”: “讨债-打架-被捕-入狱” “阿淑”: 婚宴
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 日),原名林徽音,汉族,福建省闽侯县 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林徽 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也被认为是 20世纪中国的才女。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 天分、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 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 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
2、截取“人生的横截面”进行对比 3、反讽手法的运用 4、时间、空间的转换
5、故事线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
6、场景:张宅寿宴、阿淑婚礼、点心店、拘留所、挑 夫家里、卢二爷家里、报馆
文章结构
林徽因采用了现代建筑上“打散重构”的 原理作为《九十九度中》的结构方式。

林徽因作品

林徽因作品

林徽因作品:1、《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

其散文成就颇大,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知识性强。

诗歌尤多,其诗作融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

2、《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

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

小说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

3、《莲灯》《莲灯》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

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

全诗以比喻象征贯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4、《山中一个夏夜》《山中一个夏夜》是2001年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徽因。

本书主要收录作者的全部诗歌作品,十馀篇散文,包括书信,以及文学性较强的《平郊建筑杂录》等。

她的诗玲珑剔透,情感纯真炽热,意象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真挚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精细、微妙的艺术感受,具有明丽5、《笑》《笑》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通篇描绘的是一个少女高雅纯洁的笑,诗中用诸多女性的意象展现了笑的美好,在露珠与花影间,阳光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轻歌和柔波中,纯粹的美丽尽现眼前。

全诗形象鲜明,用多彩的笔触从各角度刻画神态,虚实博喻,文字灵动,令人叹服。

赏析《九十九度中》,看不一样的

赏析《九十九度中》,看不一样的

赏析《九十九度中》,看不一样的摘要: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小说运用极具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片段。

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现代创作手法的分析,洞察故事背后作者不为人了解的另一面,以期为读者理解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九十九度中》人生横断面蒙太奇意识流林徽因引言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女士小说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于1934年发表于《学文》的创刊号上。

小说截取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描写了新旧社会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百态人生。

被认为是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

小说中,作者通过运用“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和意识流式的描写,理智冷静地将生活的众生相摊于阳光之下,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以上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上对《九十九度中》进行分析,以求为读者品读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作为京派小说的范本,李健吾曾这样评价《九十九度中》:“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惟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九十九度中》正是一个人生的横断面。

”[1]小说在张府寿宴的情节中,穿插描写了在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之中,有人在欢乐,有人在失恋,有人在庆寿,有人在成亲,有人在死亡。

他们愚昧、无知、麻木,在世风日下的都市生活中迷失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

作者通过对普通人城市生活的描绘,展示了现代人生活的错厄和怪诞。

一天之内,随着场景的转换,各色人物悉数登场:饭店的挑夫肩上各挑着有“美丰楼”字号的大圆篓,走在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上;张宅里,为庆祝老太太的七十大寿,“簇新的喜棚支出瓦檐丈余尺高,两旁红喜字玻璃方窗由胡同的东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2],仆役们忙里忙外,张罗着喜宴;喜燕堂内,屈从父母之命的新娘阿淑正在机械地举行着婚礼,“一鞠躬,一鞠躬地和幸福作别”[2];机关职员老卢、老孟和摩登少年逸九在点心铺里边聊边吃,同时还专注着眼前两个情人模样的男女;打着油纸伞的刘太太,端坐在洋车上去参加张府的寿宴,要车夫猛冲猛闯以显威风,因为她的“老爷”是局长;得到赏钱的挑夫因为渴得难受,买了冰凉的酸梅汤,回去后中暑发病,因得不到救治而数小时毙命;高级西医丁大夫置中暑穷车夫的生命于不顾,依然喝酒打牌;卢二爷的车夫杨三因为十四吊钱的债务与欠他钱的王康扭打在一起,被巡警弹压后双双入狱……所有人都在这个炎炎夏日里忙着自己的事情,貌似人物、事件的简单罗列,实则对生活横断面的真实截取。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1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1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 现代作家林徽因作为新月派诗人,其作品以诗歌见长,然而她也著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其中以《九十九度中》成就最高。

评论家李健吾曾称赞她的这部作品“在类似的平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真实的,然而却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

”[1](P154)作家创作技巧的运用“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驭。

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

”[1](P153). 按照这一观点,本文从创作技巧入手,采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情节结构安排三方面解读《九十九度中》的叙述技巧。

一、叙述距离的合理掌控 按照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叙述视角可分为三类:“零聚集或无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2](P129-130)《九十九度中》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也即“零聚集叙述”,“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它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述;既可以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以随意透视人物的内心”.[3](P204) 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小说主要叙述了张宅做寿、喜燕堂婚礼、挑夫生计、车夫打架这几个在不同场域空间展开的行动性事件,也叙述了卢二爷、阿淑、逸九等人的心理事件。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的采用,保证了叙述的自由性、灵活性与完整性。

正是因为全知叙述模式,叙述的空间才可以灵活跳转:奔向张宅的路上---东安市场路上---张宅厨房---张宅里院---喜燕堂外---喜燕堂内---冰激凌店---张宅喜鹏---张宅后院---挑夫家---张宅跨院---张宅厢房---报馆---拘留所---卢宅。

与此同时,人物内心的欢喜哀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彼此牵连也戏剧性地同时呈现。

一般而言,由于全知叙述模式是在叙述者的操控下读者介入阅读,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同依赖于叙述者的讲述,因此,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识是被指示性的,读者能够跳脱出故事中人物内视角叙述的限制,从而更全面的认识人物命运、人生价值,保持了作品叙述主旨的顺畅传达。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一、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九十九度中读书笔记

九十九度中读书笔记

九十九度中读书笔记这篇小说,初读时只觉如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轻轻拂过,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一个酷热的夏日,作者林徽因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众生百态图。

这里有富人的悠闲与奢华,也有穷人的奔波与无奈。

小说中的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那样的真实可感。

就说那挑夫李四,为了生计,在烈日下艰难地行走。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扁担压弯了他的脊梁。

他一步一步地走着,心中或许在想着家中等待他的妻儿,或许在抱怨着这该死的天气和沉重的担子。

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那是岁月和生活留下的痕迹。

每走一步,脚下的尘土都会飞扬起来,迷住他的眼睛。

他用手擦去汗水,却不小心让灰尘沾到了脸上,变成了一个大花脸。

可他顾不得这些,只是咬着牙,坚持着把货物送到目的地。

还有那卢二爷,坐着包车,穿着凉爽的绸衫,悠然自得地去赴宴。

他与挑夫李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在酷热中受苦,一个在舒适中享受。

卢二爷在车上与同行的人谈笑风生,谈论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

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得意,丝毫没有意识到外面还有许多像李四这样为生活苦苦挣扎的人。

而那阿淑,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被迫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婚礼的筹备过程繁琐而无趣,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她看着那些鲜艳的绸缎和华丽的首饰,却感觉不到一丝喜悦。

她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就被定格,再也无法改变。

在婚礼的那一天,她强颜欢笑,应付着宾客,心中却在默默流泪。

小说中的这些人物,他们的生活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在这个炎热的夏日里交织在了一起。

林徽因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只是平静地叙述着,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再来说说这炎热的天气,简直就像一个大蒸笼,把所有人都笼罩在其中。

街上的小贩们不停地吆喝着,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卖冰的孩子费力地推着车子,渴望能多卖出一些冰块,好早点回家。

狗趴在阴凉处,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树叶也被晒得蔫蔫的,无精打采地挂在枝头。

在这样的高温下,人们的脾气似乎也变得暴躁起来。

九十九度中读后感

九十九度中读后感

九十九度中读后感《九十九度中》是一本由周国平所著的小说,它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读者喜爱。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让我对生活和人生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九十九度中》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小鲁在家庭和工作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小鲁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他却面临着婚姻的破裂和儿子的叛逆,让他倍感压力和困惑。

小说通过对小鲁一家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这样的困境中不断奋斗和坚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小鲁一家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小鲁在工作中遇到了领导的压力和同事的竞争,他在家庭中也面临着婚姻的破裂和儿子的叛逆。

这些问题和挑战无疑给小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但是小鲁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而是在不断的挣扎和奋斗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价值观。

小说中的小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着生活,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他在工作中努力奋斗,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尊重。

在家庭中,他也没有被婚姻的破裂和儿子的叛逆击倒,而是用自己的爱和耐心,渐渐地化解了家庭中的矛盾和问题。

小鲁的坚持和努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除了对小鲁一家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小说中还融入了许多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

作者通过小鲁的视角,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小鲁在工作中敢于拼搏,不断进取,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在家庭中,他用自己的爱和耐心,化解了家庭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家庭重新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摘要:林徽因的小说虽少,但她的作品熔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堪称‚京派灵魂‛。

《九十九度中》是其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代表作,小说极具现代性,采用了现代建筑上的‚打散重构‛原理为文章的结构原理,也采用了‚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同时表达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对阿淑婚姻悲剧的愤慨和无奈。

关键词: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现代性Modernity of Lin Whei-yin with “Ninty-Nine Degree”Abstract: Lin Whei-yin’s novels are not too many,but all her works a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skills.Although in western style,they are more chinization in fact.Every work is classic and can said to be “the soul of Beijing Style”. “Nine-Nine Degree” , Lin’s magum opus of her few novels which embody modernity.It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Deconstruction”of modern architecture as the article’s structure and it also adopted technique of “Life section”contrast,modern irony and montage.At the same time,it expresse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her indignation and helplessness towards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A shu’s.Key worlds:Lin Whei-yin;Ninty-Nine Degree;Modernity目录一、引言 (1)(一)林徽因 (1)(二)现代性 (1)二、“打散重构”的结构原理 (2)三、形式上的现代性革新 (2)(一)人生横断面的对照 (3)(二)现代反讽手法 (3)(三)蒙太奇手法 (4)四、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 (4)五、阿淑的婚姻悲剧 (5)六、结束语 (7)注释 (7)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引言“五四”时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优秀的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林徽因的作品却能够在那个时期成为独当一面的旗帜。

窗子内外,我观众生——林徽因小说浅析

窗子内外,我观众生——林徽因小说浅析

小说小评窗 子 内 外 , 我 众 生—— 林 徽 因 小 说 浅 析观文/冯玉霜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被萧乾称为“京派的灵魂”。

她的小说目前考证虽仅有6篇——《窘》、“模影零篇”系列四篇《钟绿》 《吉公》 《文珍》《绣绣》和《九十九度中》,却是京派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此前学界对于林徽因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的诗歌创作方面,鲜少系统阐述其小说创作;而已有的论述,如赵凌河发表的《直觉的意象 脱俗的性灵——读林徽因的小说》等又主要集中在林徽因对西方现代派的运用方面。

基于此,本文将对林徽因的六篇小说展开简要分析,并与对林徽因文学思想的阐释相结合,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林徽因在小说方面的创造力和价值。

作为推动京派文学发展的中坚,林徽因的创作思想与京派文学的与劳苦大众平等对话的倾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京派文学最重要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上。

京派有前期与后期之分,1933年创刊不久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沈从文以《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挑起京海两派之争,以此事件为分界线,“前期以周作人为中心,后期则以沈从文、林徽因的影响最大”[1]。

文学武认为:京派小说家,如沈从文、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汪曾祺等,“持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强调“发挥文学的道德功能和审美情趣”;在文体形式上“大胆创新”,创作的基点是“人性”,审视、继承传统文化用的是“现代精神” [2]。

他的这一分析,显然切中肯綮。

京派作家大多曾受到科学与民主的洗礼,作为受到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潮启蒙的知识分子,他们关注人,尤其关注下层民众的苦难命运;他们拥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并作出行动上的努力。

京派作家怀着悲悯和真挚的同情心,以平等的对话方式而不是以俯视的上帝姿态描述苦人的生活,这是一种平民式的人道主义。

他们虽然处于当时社会的中上层,但其眼光一直关注着社会现实,关心民族的存亡,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遭遇。

《九十九度中》现代派手法的应用

《九十九度中》现代派手法的应用
(一 )技巧 性 传统古 典派 文学创 作 中缺少 固定 的思维 模式 , 许 多作 品在策略 与构思上相 对空乏 。这 就造成作 品 成形 之后缺少一定 的实物 象征 ,对读者领 悟与理解 也造成 了误导 。与早期各 学派相 比较 ,现代派个 学派 文学创作 的思 路也 更加清晰 ,这一切都 归功于创作 手法的合理应 用 。现代派作 品为探求人物的 内心真实 ,着重表现难 以直 接描述的复杂多变 的内心 活动 ,借助意 象 ,用 暗 喻 、烘托 、渲染等手法 ,把思想还原 为知觉 ,使抽象 的 思想外化 [ 。林徽 因在创作《九十九度 中》时 ,借助 了 北京 地方 的实物特 点 ,对小 说里 的人物 、事 物 、背景 等都做 了充足 的酝酿 。使最 后作 品的形成 变得更加 清晰 。实际写作过程 中,林徽 因也结合 了许 多世界级 文学创作形式 ,对小说 里的情节进 行润滑 ,使整个篇 幅阅读起来变得更加流畅。例如 ,《九十九度 中》灵活 地应用 了蒙太奇 手法 ,这结 合了林徽 因所 从事的行 业特点 ,作为 中国著名 的建筑大 师 ,其能够 将建筑里 的蒙太奇应 用于文学创作 中 ,对小说 的整体 结构划 分科学地掌握。可以说 ,《九十 九度中》不仅具有文学 创作的特点 ,也带有许 多象征学派 的文 学内涵 ,让整 部作 品在 内容 上显 得更加充 实 ,为后期文 学作品创 造提供 了有利 的指 引。除了建筑 学中蒙太奇手 法的 使用外 ,林徽 因也采用 了文学创作 中普遍 性 的方式 , 利用人物之 间的对 比 ,情感 之间的对 比 ,行 为之间的 对比 ,彰显 了《九十九 度 中》特 有 的现 代派 特色 。再 如 ,小说 里使 用对 比法表达 出创 作主体 ,在 “富裕 、贫 穷”“统 治者 、剥 削者 ”之间进 行交替 对 比 ,更加强 烈 地表达 出了作品的主题。

也谈林徽因小说_九十九度中_的现代性质素

也谈林徽因小说_九十九度中_的现代性质素

因 小
品和牺牲品。 小说作者林徽因正是通过上面 讨好男人为己任,以依附于男人、被男人玩
说 《九
两位女性形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淑女 弄为光荣。 长此以往,女性解放从何谈起? 十

孝女、贤妻良母这些妇女头上的光环,实则 女性的解放决不能依靠男人的施舍, 只能 度

是封建礼教、家长制束缚女性的绳索,女性 靠自己更新观念,砸碎枷锁。
2 0 0 9·10(下) 社会科学论坛 109
文学·历史
来主题上的升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妇 中》,评者大多强调其强烈的是非感、道德
女的不幸命运不是偶然现象, 它几乎是命 感, 指出作者对挣扎在生活贫困线上的劳
也 谈
定的、任何女人都难以逃脱的命运。
动 者 所 怀 有 的 真 诚 、热 切 的 同 情 。 但 细 读 文
④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第 158 页,南开大学出版 社 2004 年版。
们不但没有女性解放的意识,相反,还事事 处处向男性世界“献媚”。 再比如六姨太的 两个女儿锡娇和丽丽, 在张老太太的寿筵 之日,“她们的装扮已经招了许多羡慕的眼 光”, 在男人目光的聚焦中,“丽丽扭一下 腰,又摆了一下,软的长衫轻轻展开,露出 裹着肉色丝袜的长腿走过另一边去”。 她们 愿意到大庭广众之下, 去展示自己的美丽 和性感,其目的无非是吸引男人的眼球,满 足自己被男人玩弄的幻想。 女性主义者认 为,女性解放要求女性本身具有现代意识,
朵红花, 表示对旧礼教习尚仍然相当遵守 给予此作以极高的评价。 LT
的。 在院子里盘旋着做主人,个人心里都明 白自己今天的体面。 好几个星期前就顾虑 到的今天,她们所理想到的今天各种成功, 依然顺序的,在眼前实现。 虽然围着这重要 的今天,各人都轮流着觉得受过委屈;生过 气;用过心思和手腕;将就过许多不如意的 细节”。 她们所谓的“得体”,只不过是用于 吸引男人、讨好男人而已;她们所谓的“成 功”,也只不过是用男人的标准来衡量。 她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林徽因作品的影响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林徽因作品的影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林徽因作品的影响高子涵 大连枫叶国际学校高中女校摘 要:林徽因的小说与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渗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以象征为基础而勾勒的文学乐园,字里行间都以现代主义的色彩为著。

林徽因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出众且自成一派的文锋,更多的便是来源于她在西方国家学习的经历,那里的文学深深地影响着林徽因日后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林徽因;西方文学;小说;诗歌[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18-03林徽因的小说篇章短小而数量较少,然而其艺术及思想价值却无法忽视。

在她所有的小说作品中,最有名气的当属《九十九度中》。

在这篇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了许多市井小人物的浮浮沉沉,在这个作品中,她巧妙地利用了时间与空间的共性与差异。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射也将林徽因的创作风格从人生的理想主义带领到了现代主义阶段[1]。

一、现代主义小说结构的空间化追求《九十九度中》几十种不同的命运映入眼帘。

在这里有大摆寿宴的富贵张家,也有着作为丫鬟的卑微;有高级医生寻欢作乐,与友人喝酒打牌,便有挑夫因中暑而得不到救治暴病而死……在华氏度九十九度的一天中,无数个生命的剪影被攫取,形形色色,构成了一个悲惨而炎凉的社会[2]。

此文结构异常紧凑,丝毫没有任何多余的赘述。

每个人生命的一段结束之后立即便转到了下一个角色,没有让读者喘息的空间。

这种写作手法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多见的,人们都热衷于阅读一个特定人物一辈子的沉浮,却没有过几十个人物同时存在的剪影。

但正是这种精悍而直接的冲击,才有着一份强烈的感官刺激,进而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引人深省。

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在西方社会是颇为流行且广为传唱的,比如林徽因早期时翻译过一篇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3]。

这部作品与《九十九度中》的时代背景与写作手法大相径庭,却在核心思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学武丨林徽因与京派文学

文学武丨林徽因与京派文学

文学武丨林徽因与京派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坛上,活跃着一个美丽女性的倩影。

她或者组织文化沙龙,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都市公共空间,聚集起一群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群体;或者参与编辑文学刊物,阐释文学理想,提携文学新人;或者用妙笔生花的文笔编织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学世界……这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林徽因。

应该关注的是,作为京派文学的成员,林徽因在京派文学形成、发展的历史中也曾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萧乾称她是京派的灵魂一点也不夸张。

离开了林徽因,京派文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异彩、浪漫的光芒。

一19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由于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北平因而失去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

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北平文化的繁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刺激了文化的发展。

北平所拥有的著名大学、自由的学术空气、林立的书局和报章杂志、浓厚的人文气息对无数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充满着强烈的诱惑性。

有学者曾说:“北京集中了全国第一流的国立大学和教会大学,是现代中国知识生产和学术生产网络的枢纽,具有适合温和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长的、以国家稳定的知识体制为背景的文化空间。

” [i]在这种背景中,许多气质相投或相近的知识分子在都市空间的网络交往中逐渐在北平聚集,形成了若干带有文化沙龙性质的公共空间。

哈贝马斯在谈到西方现代社会发生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时曾经说:“‘城市’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中心;在与‘宫廷’的文化政治对立之中,城市里最突出的是一种文学公共领域,其机制体现为咖啡馆、沙龙以及宴会等。

在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遇过程中,那种充满人文色彩的贵族社交遗产通过很快就会发展成为公开批评的愉快交谈而成为没落的宫廷公共领域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过度的桥梁。

”[ii]当时北平出现的以知识分子为中心聚集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具有了哈贝马斯所称公共领域的特征,这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沙龙当数林徽因家所在的东城北总布胡同。

这个公共空间不仅成为当时众多文人聚集之地,更是思想与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交流的神圣场所,不少京派作家的文学梦想也在这里得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摘要:林徽因的小说虽少,但她的作品熔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堪称‚京派灵魂‛。

《九十九度中》是其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代表作,小说极具现代性,采用了现代建筑上的‚打散重构‛原理为文章的结构原理,也采用了‚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同时表达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对阿淑婚姻悲剧的愤慨和无奈。

关键词: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现代性Modernity of Lin Whei-yin with “Ninty-Nine Degree”Abstract: Lin Whei-yin’s novels are not too many,but all her works a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skills.Although in western style,they are more chinization in fact.Every work is classic and can said to be “the soul of Beijing Style”. “Nine-Nine Degree” , Lin’s magum opus of her few novels which embody modernity.It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Deconstruction”of modern architecture as the article’s structure and it also adopted technique of “Life section”contrast,modern irony and montage.At the same time,it expresse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her indignation and helplessness towards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A shu’s.Key worlds:Lin Whei-yin;Ninty-Nine Degree;Modernity目录一、引言 (1)(一)林徽因 (1)(二)现代性 (1)二、“打散重构”的结构原理 (2)三、形式上的现代性革新 (2)(一)人生横断面的对照 (3)(二)现代反讽手法 (3)(三)蒙太奇手法 (4)四、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 (4)五、阿淑的婚姻悲剧 (5)六、结束语 (7)注释 (7)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引言“五四”时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优秀的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林徽因的作品却能够在那个时期成为独当一面的旗帜。

林徽因的短篇小说打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和结构模式,充满了“现代性”,使得小说描绘的社会画面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与长篇小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篇论文将从1、现代性的文章结构;2、现代性的写作手法;3、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4、阿淑的婚姻悲剧这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

(一) 林徽因林徽因(1903—1955),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文学大家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早年游学欧洲,受到西方开明的文化思想和艺术氛围影响很深,她的小说因为极富“现代性”而让她被誉为京派作家的“灵魂人物”。

(二) 现代性“现代性”这个观念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念,在不一样的学科领域,它都有不一样的内涵。

三十年代,众多的小说家和各界的评论者对小说的“现代性”的理解各执一词。

我认为,所谓的“现代性”,就是作者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运用创新的写作手法和创作理念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以往不能到达的境界。

林徽因作为京派小说的灵魂人物,她在小说创作技巧的创新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她的小说极富现代性,《九十九度中》更是其中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以来的新小说借鉴了西方小说的描写技巧和表现手法,在总体上淡化了故事以及故事的情节,加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表达。

那个时期,文学界出现了大量日记体、书信体等表达作家自己本身的对当代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无奈之情的文学。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较而言,长篇小说能够用完整的篇幅和充沛的字数描绘出一个宏伟壮阔的现实社会,给予读者一个完整的想象空间,而短篇小说在面对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人物背景的复杂繁丰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时,精短的篇幅和寥少的字数似乎很难将宏伟壮阔的现实社会和巨大的历史事件都包含在里面。

让短篇小说也能完美地展现出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让读者读过之后有更具体、形象的想象,这是90年代作家们都积极攻克的难题。

如果没有善于思考的大脑,没有勇于实践的能力、没有积极创新的勇气,是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

但是,林徽因做到了,一个女子做到了许多文豪都做不到的事情!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1、“打散重构”的结构原理;2、形式上的现代性革新(包括人生横断面的对照、蒙太奇手法、现代反讽手法)3、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及4、阿淑的婚姻悲剧。

“打散重构”的结构原理和形式上的现代性革新的创新性运用,将林徽因的这篇小说与其他短篇小说区别开来。

整篇小说描写了炎热的一天——“九十九度中”,北平复杂的市井百态。

整篇小说看上去好似杂乱无章,没有组织,它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固定的男女主人公,但其实作者正是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现代性的手法,将一个个看似破碎分散的故事画面像拼图一般组合成了一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

整篇小说看上去好像只是描写了北平市井大众普普通通的一天生活,实际上却只是通过这些生活片段折射出现代社会广大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上层阶级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的普遍现状。

最后通过描写阿淑的婚姻悲剧,表达作者对三十年代时旧中国的旧封建思想下青年男女的无爱婚姻悲剧的感慨及无奈。

接下来,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具体谈谈林徽因作品的现代性。

二、“打散重构”的结构原理“打散重构”是现代造型设计上面的艺术用语,它的含义是:先对原有形态进行科学分解谓之‚打散‛,然后又将分解而成的各元素按照新的美学构想重新排列、组合出与原型完全不同的新形态谓之重构。

是在不断的运动中求得变化,又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得美感。

①总体来说,小说《九十九度中》包含了五组人物画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以及阿淑。

作者在文章的第一个章节就将这五组画面全部展开,但却是犹如蜻蜓点水一般点到为止,并没有对其中任何一组画面进行情节上的深入展开。

整篇小说的五组人物画面中只有阿淑结婚这个故事在时间上有连贯性,是一气呵成的。

这个故事被作者别出心裁地安排在了整篇小说的核心位置上,像是浓雾笼罩下大海中明亮的灯塔,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其他被分解的四组画面事件在之后的叙述中也不是紧密相连,而是穿插在其他同样被分解的事件中轮流进行的,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的第一感觉是很难察觉每组人物画面之间的潜在逻辑的,从而因为这些不连贯的人物画面感到故事情节发展的扑朔迷离。

“五四”时期以来的小说,都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像下棋一样,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有步骤、章法可言,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完整的开端与结尾,读者可以不用自己思索便能知道故事的发展情节。

但是,这种打散重构的结构手法打破了这个传统,它将每个故事都切碎,像是串烧一样,将不同故事的不同部分串在了一起,使小说产生了极大地跳跃性和不稳定性,极大地锻炼了读者思维的跳跃性,更让读者会不自主地想不停歇地看下去,因为只有不断地看下去,才能在下一个故事中发现上一个故事片段的情节发展。

三、形式上的现代性革新1、“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林徽因在整篇小说中描绘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那些人物形象他们自己的故事和命运,她把这么多不同的故事和命运都放在了一个幕光灯之下,就形成了一幅幅人物命运之间的相互对照的画面。

比如,烈日炎炎下,主人和车夫都戴着草帽,但是帽子的价格却是天差地别的;两个人都是向东安市场奔去,一个坐在车上舒适地观察市井百态,另一个却是拼了命似得拉车,表现出了贫富贵贱的差别;挑夫汗流浃背,肩负着重物,为着生计拼命干活,同一时间,卢二爷却舒适地坐在人力车上为中午吃什么而徘徊不定,这形成了一幅讽刺的画面;李挑夫没有钱和人脉,被医生拒之门外,孤独无缘地死于霍乱,与同一时间张家大宅祝寿的热闹场景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健吾对此评论说:在这纷繁的头绪里,作者隐隐埋伏下一个对照,而这对照不替作者宣传,却表示出他人类的同情。

②林徽因并没有满足于每个故事表面的现象和意义,而是通过这一件件的故事,这一个个的对比,描绘了一幅幅富裕、悠闲、挥霍的上层阶级和受剥削、卖苦力的下层劳动阶级鲜明对比的画面。

如果作者因循守旧,追求文本的连续性,单纯连贯地描绘其中的某一幅画面,读者很难将这些虽然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景但是不出现在同一故事情节中的画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更加不能引发出读者的振憾与感悟。

林徽因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运用了具有现代性的对照手法,带给读者更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悟。

2、现代反讽手法“反讽”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说反话”,也就是当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限时,就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施莱格尔说:反讽是一种永恒的自觉叙事基础。

③当作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极度的蔑视和嘲讽,会用称颂的语言来描绘丑陋、虚伪的社会现实,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也更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现代反讽手法与传统反讽是不同的。

传统反讽手法是说教式的,是毫不含糊的显性讽刺法,而现代反讽手法是隐蔽的、含蓄讽刺法。

林徽因在小说《九十九度中》里面将现代反讽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例如,当她写张太太的出生: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江南一个富家里又添了一个绸缎金银裹托着的小生命。

经过六十九个像今年这样流汗天气的夏天,又产生过另一个同样需要绸缎金银的生命。

以后,那个生命乃被称为长寿而又有福气的妇人。

④“绸缎金银”、“长寿”、“福气”这些具有褒义色彩的词语,被用在了描述张太太的身上,很显然作者并不是为了赞扬张太太,而是用了反讽的手法,含蓄地讽刺了富贵人家的奢侈浪费。

比起直面地讽刺、抨击,这样使得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现代反讽手法的运用一方面增加了小说语言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明性,使得小说即使不使用任何贬义的、粗俗的、负面的词语也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愤慨、无奈之情;另一方面,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读者的自我想象,上层阶级和下层民众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立即能够在读者的脑海里浮现。

反讽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更能够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使读者激发出和作家同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