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含解析)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增强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态度,认识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
3.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d)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了解他们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段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解放战争是什么吗?这场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3.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解放战争的时间背景、国共两党的战略方针。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共两党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具体战役的深入分析、战略布局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原因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片面理解等现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5.观看一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800字。观看纪录片或电影,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史料二 目前与③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 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 年 9 月 20 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①说明了重庆谈判的国际背景及两党的目的。 ②表明了重庆谈判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失败。 ③由“奸党”“土匪”等语推断出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 策略。
平解放
(3)意义:国民党军队的_主___力__基本上被消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蒋介石在 1949 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毛泽东在新 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结果:1949 年 4 月,国共两党代表达成《__国__内__和__平__协__定__》最 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2.渡江战役: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 月 23 日,解 放军占领_南__京___,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 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 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 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 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 党关系的破裂。
——山东民谣
①说明解放区农民踊跃参加革命。 ②说明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和平稳定的环境。
史料中的农民为何有如此高的积极性? 提示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 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7《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现象的洞察力。
3.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4.针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设计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运用生动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军事策略有哪些异同?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最为关键?
3.解放战争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4.从解放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信仰,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
3.崇尚正义
4.尊重历史,珍视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课前自主学习一、内战的爆发1、政治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派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l0日签署了会谈纪要,即。
(2)重庆政协:年初,在重庆召开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内战爆发(1)标志: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内战爆发。
(2)人民军队采取方式,8个月里歼敌7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山东和,几个月后,又被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1、战略反攻(1)主要任务是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
(2)1947年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经过一年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年9月,首先攻占锦州,切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占,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以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
经过三个月作战,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之后,东北解放军迅速入关,与一起发动平津战役。
在攻克张家口和天津后,由于中共的努力争取,北平守军在总司令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1)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声明,对此,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
(2)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国共两党于1949年4月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
但国民政府最后拒绝签字,谈判破裂。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分享心得和感悟,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围绕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其次,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最后,我将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一个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解放战争。”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述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意义。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穿插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场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a.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b.开展“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家族史,了解家族长辈在战争中的经历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分析。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总结解放军取胜的关键因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方法: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3.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b.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后反馈:
a.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3、突破方法:以“纲要信号”来引导学生阅读并记忆教科书的有关内容,用层进式教学法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出示图片2005年“胡连会”(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其破冰之旅时提到:“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不容易”。
为何他说当初走得不容易?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而导入解放战争。
展示课题《解放战争》(板书)第17课解放战争(板书)一、内战的爆发(板书)(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板书) 1、重庆谈判(1945.10)(问题探究1)(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材料一:毛泽东先生钧鉴:倭寇投降,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急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计,事关国家大计,临电不胜迫切悬念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解放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略策略层出不穷,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战略决战、和平谈判及其破裂、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支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小组合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1 第四章第 17 课《解放战争》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1.(1)课标要求 :①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②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2)教材地位: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近代中国近代百年来的辱没史最后终结,又迎来新中国的发展史。
(3)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终结,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基本成功,同时为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基础 ,此后新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一致的道路。
2.中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在学生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概略基础上,从而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从而使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最后领导中国人民获得革命的成功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二、学情剖析1、学生认知发展剖析:经过教师主观剖析,得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掌握认识放战争的史实,而且具备了必定的认知能力和剖析能力,要点是着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要形成本节内容应当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2、学生认知阻碍点:经过问卷检查,得悉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意义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难以理解。
三、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庆谈判、战略反扑、三大战斗、渡江战斗等史实。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矛盾剖析法、问题研究法、归纳总结法3、感情态度价值观:(1)中共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表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实代表人民的利益。
( 2)三大战斗的成功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成功。
(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功是历史的必定。
四、教课要点和难点1、要点及解决举措:重庆谈判和《双十协议》。
经过矛盾剖析法、问题研究法得出公民党和共产党各自代表的阶级属性不一样。
2、难点及解决举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粗心义。
指引学生思虑、总结,并得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五、讲堂教课过程构造设计(一)、导入新课 (3 分钟 )教师:利用赣州中学红色班特有的文化,让学生叙述他们祖辈的革命故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分组讨论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关于解放战争的话题,如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等;
2.小组讨论过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展开讨论等方式,深入研究和分析所讨论的话题;
3.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促进课堂的互动和交流。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得十分详细和清晰。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部分都紧密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符合教学实际。通过这种详细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解放战争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结解放战争的过程、胜利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识;
2.重点知识点梳理: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强调重要战役、战略决策和胜利原因等关键知识点;
3.思维导图制作:让学生制作关于解放战争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形成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斗争精神;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 )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二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二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土地改革;北平和谈;掌握解放战争的过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典型的历史材料、图片和地图,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划分阶段;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3)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教学建议本课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球民主的潮流”的最后一课,也是近代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最重要的一步,学生们已经学完了之前的整整七课书,对于近代中国是如何落后,又如何开始走向近代化、民主化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同时,学生通过影视资料等途径对本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本课史实内容多,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对解放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知识跨度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掌握。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显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这是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
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
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也许心里还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输给了共产党、输给了毛泽东?为什么呢?同学想知道答案吗?也许通过今天“解放战争”的学习,可以揭示这个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含解析)[学习目标]1.了解抗战胜利后复杂的国内形势。
2.掌握解放战争的进程,尤其是重大战役。
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异同。
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一、内战的爆发┄┄┄┄┄┄┄┄①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①背景: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②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③不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内战爆发(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况①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②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②2.战略决战┄┄┄┄┄┄┄┄③(1)条件: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战况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1)背景: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结果:国共两党代表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2.渡江战役: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④3.追歼残匪: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4.胜利意义(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①[点拨]内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具有必然性,因为蒋介石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其必然反共反人民的面目。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实现民主政治,推翻国民党军事独裁统治为目标。
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②[思考]毛泽东在谈到1947年的一场战役时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里毛泽东所说的“转折点”是指什么?提示: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阐释]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1)经过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解放区更加巩固。
(2)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举行战略反攻,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
(3)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对于是否进行战略收缩,蒋介石举棋不定。
④[点拨]国民政府覆灭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基本胜利的标志,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的标志。
因为当时中国大陆仍有大片领土尚未解放,国民党在大陆仍有大量残敌,在农村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
[核心必记]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①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而主动提出的②国民党都实行了反革命的两面策略③和平协定最后都被国民党撕毁④国民党都以此作为缓兵之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两次和谈都是由国民党首先提出来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④都是两次和谈的相同点。
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史料印证]2.解放区的人们热火朝天地支援解放军,而国统区的人民怨声载道,哀叹“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这一不同状况可以概括为()A.人心向背定成败B.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C.国民政府因腐败而丧失民心D.中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解析:选A 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中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都只体现了其中的一方面,A项包含C、D两项。
[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内战的爆发1.1945年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谈了四十三天。
谈判的结果,已经在报上公布了。
现在两党的代表,还在继续谈判。
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
”题中所说的“收获”是指()A.解放区政权取得了合法地位B.签订了《双十协定》C.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D.建立了统一战线解析:选B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最终结果是签订了《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排除A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之后政协会议的内容,建立统一战线与重庆谈判没有关系,排除C、D两项。
2.下面是中国近代某次会议与会各党派代表人数统计表。
这次会议()B.最终证明是失败的C.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D.促进了内战的爆发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参加会议的党派代表可知这次会议为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
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战时期,故A项错误。
政协会议的协议最终被国民党撕毁,故B项正确。
该次会议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故C项错误。
政协决议反对内战,故D项错误。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解析:选B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项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题组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解析:选A材料中“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
为了减轻陕北和山东的压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
5.“1948年,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卓越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策略,决定性地扭转了历史潮流,北京和几个大的港口城市落入他们的手中。
”当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正在展开的军事行动是()A.战略防御B.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的“1948年”“决定性”“北京和几个大的港口城市”等关键信息判断,答案应为C。
6.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了“奇迹,真是奇迹。
”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B.淮海战役的胜利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析:选B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在1947年,渡江战役和推翻国民党统治是在1949年4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胜利结束,因此答案为B项。
题组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7.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
右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B.宣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解析:选B解题时注意题干图片中“南京解放”这一关键信息。
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基本被推翻。
8.《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在评价毛泽东时,认为他是结束外国占领、恢复国家秩序的英雄。
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领导了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C.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D.领导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解析:选C A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项指抗日战争;D项是国民革命。
C项符合题意,毛泽东同志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
[必清·线索导引]线索1: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又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线索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
巴黎和会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五四运动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必记·精要盘点]一、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1.发动侵华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等。
5.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东北、西北、台湾等地区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7.经济侵略如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及掠夺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8.精神文化侵略如传教、实行奴化教育等。
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