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堆热工基础-第四章

合集下载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4章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4章

H
z
特点:
•圆柱形裸堆的通量密度分布为:轴向按中心对称的 余旋分布,径向按零阶贝塞尔函数分布,两者相互独 立。
•利用极值条件可以可以求出,当直径D=1.083H时,圆柱体反应堆 具有最小临界体积,这时实际反应堆的高径比接近1的原因。
•均匀裸堆的通量密度分布形状是由波动方程的基波函数规定,它取决于 堆的几何形状;而通量密度的大小、即常数A的大小不能由波动方程得到, 因为方程是一齐次方程,一个解的任意倍数仍然是该方程的解。在反应堆 功率给定时,通量密度的大小或常数A才能被确定。这说明与通量密度相 联系的堆功率在临界下,如果不考虑工程因素的限制,可以是任意的。
21
•关于圆柱形裸堆的例题
参数:L2=53cm2,外推距离6.89cm, 加硼后
k
为1.072。求:
(1)设芯部高度为355厘米,求堆芯临界半径;
(2)如果堆芯半径R=156厘米,求堆芯反应性。
解:
Bm2
k 1 L2
Bg2
Bg2
2.4052
R
H
2
1.0721
2
2.4052
53 355 26.89 R
k
k 1 L2 B2
k 1
k
ρ=0 ,反应堆处于临界 ρ>0,反应堆处于超临界 ρ<0,反应堆处于次临界
18
例题
若反应堆的有效增殖系数k=0.90,计算反应堆的反应性。
解:
1 1 11.1% 0.111 k
k
k
核电厂通常用反应性单位:PCM 1PCM=10-5(△k/k)

11.1% k 11100 PCM
得临界时中子通量密度分布为
(x) Acos x

热工基础 第4章 工程热力学绪论和基本概念

热工基础 第4章   工程热力学绪论和基本概念
一、状态和状态参数
状态:某一瞬间热力系所呈现的宏观物理状况。 状态参数:描述热力系状态的物理量。 状态参数的特征:
1、状态确定,则状态参数也确定,反之亦然 2、状态参数的积分特征:状态参数的变化量与路径无关,只
与初终态有关。 3、状态参数的微分特征:全微分
1.2 状态和状态参数
状态参数的积分特征:状态参数的变化量与路径无关,只与初终
温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温度的热力学定义: 处于同一热平衡状态的各个热力系,必定有某一宏观特征彼此 相同,用于描述此宏观特征的物理量⎯温度。 温度是确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平衡的物理量。
1.2 状态和状态参数
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
基准点 温标三要素 测温物质的性质
分度方法 绝对温标:符号T,单位K 新摄氏温标:符号t,单位℃ t(℃)=T(K)-273.15
态有关。
2
2
2
∫dz = ∫ dz = ∫dz = z2 − z1
1 1,a 1,b
∴ ∫ dz = 0
例:温度变化、山的高度变化
1
a
2 b
状态参数的微分特征:设 z =z (x , y),dz是全微分。 可判断是否 是状态参数
dz
=
⎛ ⎜⎝
∂z ∂x
⎞ ⎟⎠
y
dx
+
⎛ ⎜ ⎝
∂z ∂y
⎞ ⎟ ⎠x
耗散效应
通过摩擦使功 变热的效应(摩阻, 电阻,非弹性变性, 磁阻等)
1.4 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
3、典型的不可逆过程
不等温传热
自由膨胀
T1
QT1>T2T2源自•• ••• ••
•• •
•• ••
•••

核反应堆热工基础-第四章

核反应堆热工基础-第四章

ql rw Tg - Tw ln( ) 2K w rg
r T(r) Tg ln( ) w r g ln(1 ) rg
Tg Tw
rg r rg w
式中: Tw——包壳外表面温度,℃; Tg——包壳内壁温度,℃; rg——包壳内径,mm ; δw——包壳厚度,mm ; Kw——包壳的热导率, W ·m-1 ·℃-1
4. 总结
圆柱体燃料元件中心温度T0与包壳表明温度Tco之差为
式中: ql——线功率密度, W ·m-1 ; ku——燃料芯块平均热导率,W ·m-1 ·℃-1; Ru——燃料芯块半径, mm; hg——间隙的总传热系数, W ·m-2 ·℃-1 kc——包壳平均热导率,W ·m-1 ·℃-1; Rco ——包壳外半径,mm ; Rci ——包壳内半径,mm 。
2. 两相流的传热系数
(1)基本概念 • 多相流:多种物相在同一个系统内一 起流动。 多组分多相流 单组分多相流
• • 沸腾:液体受热超过其饱和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 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 欠热沸腾(过冷沸腾):流体处于未饱和状态即流 体温度低于饱和温度的沸腾现象。 饱和沸腾:若液体的主体温度达到或超过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温度, 气泡脱离壁面后会在液体中继续长大,直至冲出液 体表面,这样的沸腾称为饱和沸腾。
核反应堆热工基础
教师:刘晓辉
成都理工大学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第四章 反应堆堆芯的传热过程
堆内的热源来自核燃料的裂变,要把堆芯裂变产 生的热量输出到堆外,需依次经过燃料元件内的导热、 元件壁面与冷却剂之间的对流放热和冷却剂将热量输 送到堆外的输热等三个过程。
第1节 燃料元件的径向 导热
燃料元件的径向导热 过程:燃料芯块内产生的 热传导至芯块表面→芯块 表面与包壳内壁间气体层 (间隙)导热→包壳壁中 的导热

《热工基础(张学学 高教》课后答案 第四章-第五章

《热工基础(张学学 高教》课后答案 第四章-第五章
4.25MPa的水,是否也象1MPa的水那样经历汽化过程?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水的临界点压力为22.12MPa,故此,当压力高于临界压力时,它的汽化不经过气液两相区,而是由液相连续的到达气相。
5. 适用于任何工质的定压过程。水蒸气定压汽化过程中dT= 0,由此得出结论,水定压汽化时 ,此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保证其压力。
2.锅炉产生的水蒸气在定温过程中是否满足 的关系?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水蒸气不能看作是理想气体,其内能不仅是温度的函数,还是压力的函数,故此定温过程内能是改变的, 不等于0。
3.有无0℃或低于0℃的蒸汽存在?有无低于0℃的水存在?为什么?
答:有0℃或低于0℃的蒸汽存在,只要压力足够低就可能,但是没有低于0℃的水存在,因为水的三相点温度为0.01℃,低于三相点温度,只可能是固态或是气态。
⑴熵增大的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⑵不可逆过程的熵变 无法计算;
3若工质从某一初态经可逆与不可逆途径到达同一终态,则不可逆途径的 必大于可逆途径的 ;
4工质经历不可逆循环后 ;
5自然界的过程都是朝着熵增的方向进行的,因此熵减小的过程不可能实现;
6工质被加热熵一定增大,工质放热熵一定减小。
答:(1)不正确,只有孤立系统才可以这样说;
答:不相同,因为二者对外所作的功不同,而它们从同一热源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所以最终二者内能的变化不同,故此二者的终态不同,由于熵是状态参数,它们从同一初态出发,故终态的熵不同。
7.工质由初态经过一不可逆绝热过程膨胀到终态,问能否通过一个绝热过程使工质回到初态?
答:不能,工质由初态经过一不可逆绝热过程膨胀到终态,其熵增加,要想使其回到初态,过程的熵必须减少,而绝热过程是不能使其熵减少的,故不能通过一个绝热过程使其回到初态。

核反应堆工程部分习题参考

核反应堆工程部分习题参考

h f h0 Qs Qt 1 h h h e f e g 0
故平衡态含汽率为: e
sin
zs H / 2
H 2
1
0.25
1 0.25 h f h0 0.1728 0.25 hg h f
1
均匀流模型下,滑速比为: S 1.0 所以空泡份额为:
0.015 2 ) 6.1 10.78m3 2
10 P 200 7.05 1020 3.824 1022 2.748 1012 10.78 2.558105 kW t 1.602110
3 有一板状燃料元件,芯块用铀铝合金制成(铀占 22%重量) ,厚度为 1mm,铀的富集度 14 2 为 90%,包壳用 0.5mm 厚的铝。中子注量率为 10 /(cm •s)。元件两侧用 40℃水冷却,对流 传热系数 h = 40000W/(m •℃),假设气隙热阻可以忽略,铝的热导率 kAl = 221.5W/(m•℃), 铀铝合金的热导率 kU-Al = 167.9W/(m•℃),裂变截面 σf = 520×10-24 cm2 。试求元件在稳态下的 径向温度分布。 解: 求温度分布,需求体积释热率; 体积释热率 qV Fu E f R Fu E f N5 f ,其中 Fu 97.4% , E f 200MeV , σf = 520×10-24 cm2 ; 元件两侧用 40℃水冷却, 中心温度不会很高, 故求 N5 时铀的密度取附录 A 中 93℃时的 值:
包壳中: T ( x) Tci
aqV ( x a) k AL a 2kU AL
由热阻定义, T0 Tm aqV (

k AL

核反应堆工程概论第4章详解

核反应堆工程概论第4章详解
12
三、裂变产物中毒
13
三、裂变产物中毒
反应堆中135Xe主要来源于裂变产物 135I的衰变,一小部分直接通过裂变产生。 135Xe 一方面强烈吸收中子变成136Xe, 一方面通过β衰变转变成135Cs。设任意 时刻I和Xe的核密度分别为NI和NX,则 可以列出关于它们的微分方程:
dNI/dt = wI∑fΦ-λINI dNX/dt = λINI+wX∑fΦ-λXNX-NXσXΦ
αT = dρ/dT = dK/dT /K2 ≈ dK/dT /K 反应堆内温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各种材料温度 变化对反应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温度的变化 要有所指,如燃料温度,慢化剂温度等。对应的温 度系数称为燃料反应性温度系数,慢化剂反应性温 度系数等。
6
2.1、反应性温度系数
反应性温度系数:
4
二、反应性温度效应
2.1、反应性温度系数 2.2、燃料的反应性温度系数 2.3、慢化剂的反应性温度系数
5
2.1、反应性温度系数
反应性温度系数: 反应堆停堆时处于常温状态,即冷态。运行时温
度升高到运行温度。材料温度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对 反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温度变化一个单位(K, ºC)带 来的反应性变化定义为反应性温度系数αT:9慢化剂的反应性温度系数
K fp PL
T
1
T
1 f
f T
1 p
p T
1
T
1 PL
PL T
TM TM () TM ( f ) TM ( p) TM (PL )
10
水铀比
慢化剂温度系数还与单位体积内慢化剂与燃料 的核密度比值有关,在轻水堆中以“水铀比”表示。
11
三、裂变产物中毒
由于裂变和衰变,核反应堆中发生 着大量的物质转换。特别是裂变产生的 裂变产物。一些新产生的物质对中子平 衡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各别裂变产物 具有很大的中子吸收截面,典型的裂变 产物是钐(149Sm)和氙(135Xe)。这种强吸 收裂变产物分为两类:寿命长的称为 “结渣”,寿命短的称为“中毒”。下 面讨论135Xe的中毒效应。

热工基础第04章热力学基本概念

热工基础第04章热力学基本概念
热力状态:工质在某一瞬间所呈现的宏观物理状
况,简称状态。能量转换是通过工质的状态变化实现的。
平衡状态: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工质的宏
观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平衡状态
前提条件:不受外界影响,与外界无热量和功的交换。 内部条件:同时满足力平衡、热平衡和化学平衡。
力平衡:各部分间无位移,压力均匀; 热平衡:各部分间无热量传递,温度均匀。
u f (T ,v)
零点:
物质运动永恒,不存在绝对零点。能 量转换过程关心状态的变化,零点可以任 意选取,一般可取为0K或0 ℃。

定义:h = u + pv J/kg ( kJ/kg ) H = U + pV J( kJ )
1. 焓是状态量 2. 对流动工质,焓代表能量(热力学能+流动功)
对静止工质,焓不代表能量,仅是状态参数 3.物理意义:开口系中随工质流动而携带的、 取决于热力状态的能量。
解:①定压过程:
p1 p2 p
2
W12 1 pdV p1(V2 V1)
4106 (1000 500) 106 2000J
②定温过程:
p
pV p1V1
1
p p1V1 V
W12
2 1
p1V1 dV V

p1V1
ln
V2 V1
为研究对象的一定的工质或空间。
2.外界:系统以外的物质,又称环境。
3.边界:系统与外界之间的分界面。
边界
物质 系统 能量 外界
热力系统选取的人为性
过热器
汽轮机
锅 炉
给水泵
发电机
凝 汽 器
只交换功 既交换功 也交换热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课件——第四章 温度效应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课件——第四章  温度效应
• 尽量不要突然停堆,慢慢地停 WHY • 潜艇之类核动力装置,停堆时不要停死,保持一个很低功
率。 • 使反应堆总有足够大的后备反应性。
(即使掉到坑底,后备反应性仍然是正的)
反应堆中没有任何控制毒物情况下的超临界反应性称为反应 堆的后备反应性或剩余反应性。
碘坑中启动或提升功率的危险性
➢开堆或提升堆功率时,随着通量的上升,氙大量烧损, 相当于引入正的反应性。
P d
dP
i
Ti
Ti P
x
x P
TF
TF P
TM
TM P
VM
Tx P
功率系数是所有反应性系数变化的综合,与反应堆核特性相 关,与热工水力特性也有关。
裂变产物中毒
裂变产物:
指裂变碎片及其衰变产物, 300多种。
裂变产物中毒:
意思是反应堆因裂变产物的生成而中 毒。中毒者是反应堆,放毒者是某些裂变产物。
一段时间内135Xe浓度有可能增加
135Xe浓度有可能到达一极值后,开始逐渐减小,因为??
碘坑:NXe先↑后↓,ex先↓后↑现象
碘坑时间tI: 停堆时刻开始直到剩余反应性 又回升到停堆时刻时所经历的时间
允许停堆时间tp: 在tI内,若剩余反应性还大 于零,则反应堆可靠移动控制棒来启动,这 段时间为tp
停堆后135Xe中毒
135Xe产生途径: 直接裂变、135I衰变
135Xe消失途径: • 停堆后:
135Xe吸收中子、 135Xe衰变
• =0, 135Xe的裂变产额=0; 135I继续衰变为135Xe,但135Xe不再 有吸收中子而消失,只能通过衰变消失,而135Xe得半衰期大 于135I半衰期,因此停堆后:
dI dTF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复习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复习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二章堆的热源及其分布1、衰变热: 对反应堆而言, 衰变热是裂变产物和中子俘获产物的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热量。

第三章裂变能近似分布: 总能200MCV 168是裂变产物的动能 5是裂变中子动能 7是瞬发R射线能量 13是缓发B和R射线能量同时还有过剩中子引起的辐射俘获反应。

第四章堆芯功率分布和因素: 径向贝塞尔函数轴向余弦函数 1燃料布置 2控制棒 3水隙和空泡第五章堆的传热过程2、积分热导率: 把对温度的积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称之为积分热导率。

3、燃料元件的导热: 指依靠热传导把燃料元件中由于核裂变产生的热量从温度较高的燃料芯块内部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包壳外表面的这样一个过程。

4、换热过程:指燃料元件包壳外表面与冷却剂之间直接接触时的热交换, 即热量由包壳的外表面传递给冷却剂的过程。

5、自然对流: 指由流体内部密度梯度所引起的流体的运动, 而密度梯度通常是由于流体本身的温度场所引起的。

6、大容积沸腾: 指由浸没在(具有自由表面)(原来静止的)大容积液体内的受热面所产生的沸腾。

7、流动沸腾: 也称为对流沸腾, 通常是指流体流经加热通道时产生的沸腾。

8、沸腾曲线: 壁面过热度()和热流密度的关系曲线通常称为沸腾曲线。

9、ONB点:即沸腾起始点, 大容积沸腾中开始产生气泡的点。

10、CHF点: 即临界热流密度或烧毁热流密度, 是热流密度上升达到最大的点。

Critical heat flux11、DNB点: 即偏离核态沸腾规律点, 是在烧毁点附件表现为q上升缓慢的核态沸腾的转折点H。

Departure from nuclear boiling12、沸腾临界:特点是由于沸腾机理的变化引起的换热系数的陡增, 导致受热面的温度骤升。

达到沸腾临界时的热流密度称为临界热流密度。

13、快速烧毁: 由于受热面上逸出的气泡数量太多, 以至阻碍了液体的补充, 于是在加热面上形成一个蒸汽隔热层, 从而使传热性能恶化, 加热面的温度骤升;14、慢速烧毁: 高含汽量下, 当冷却剂的流型为环状流时, 如果由于沸腾而产生过分强烈的汽化, 液体层就会被破坏, 从而导致沸腾临界。

热工基础第四章

热工基础第四章

• A spontaneous process is the time-evolution of a system in which it releases free energy(most often as heat) and moves to a lower, more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energy state.自发过程:不需要任何外界作用而自动进行的过程。

3QQ'?When Q’≤Q,heat transfer from B to A meets5重物下落,水温升高水温下降,重物升高?只要重物位能增加小于等于水降内能减少,不违反第一定律。

摩擦过程是不可逆的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对电阻加热,电阻内产生反向电流?只要电能不大于加入热能,不违反第一定律。

work →heatz Heat transfer und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z Heat of frictionz Liquid flow from high level to low levelz Electric current from high potential to low potential Notes:for spontaneous process1)Direction2)Irreversibility6总结:1)自发过程有方向性;2)自发过程不可逆;3)自发过程的反方向过程并非不可进行,而是要有附加条件:自发的补偿过程;4)并非所有不违反第一定律的过程均可进行。

7•能量是有‘质’的差别的,机械能属高质能,热能属低质能,热能所处温度越接近环境温度,其能质也越低。

•能质高的能量可以全部转换成能质低的能量,而能质低的不能全部转换成能质高的,而且必须有补偿条件。

•能量的传递过程总是朝着清除势差的方向进行的,在传递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虽然保持守恒,但在能质上却降低了。

热工基础(3.1.1)--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热工基础(3.1.1)--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热工基础第四章作业题及答案4-2有一厚为20mm的平面墙,热导率为1.3W/(m•K)。

为使每平方米墙的热损失不超过1500W,在外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热导率为0.lW/(m·K)的保温材料。

已知复合壁两侧的温度分别为750℃及55℃,试确定此时保温层的厚度。

答案:δ=89.6 mm4-3 一钢制热风管,内径为160mm,外径为170mm,热导率λ1=58.2W/(m·K)。

热风管外包有两层保温材料,内层厚δ2=30mm,热导率λ2=0.135W/(m·K);外层厚δ3=80mm,热导率λ3=0.0932W/(m•K)。

热风管内表面温度t w1=300℃,外层保温材料的外表面温度t w4=50℃。

求热风管的热损失和各层间分界面的温度。

答案:ФL =198.4 W/m, t w2=299.97℃, t w3=229.27℃4-4用比较法测定材料热导率的装置如图8-16所示。

标准试件厚度δ1=16.1mm,热导率λ1=0.15W/(m·K)。

待测试件为厚δ2=15.6mm的玻璃板,且四周绝热良好。

稳态时测得各壁面的温度分别为:t w1=44.7℃,t w2 =22.7℃,t w3= 18.2℃,试求玻璃板的热导率。

习题4-4图答案:λ=0.71 W/(m.K)4-7 现有一热电偶测量管道内高温气流的温度(图8-18)。

已知热电偶的读数为t1=650℃,热电偶套管的基部温度t0=500℃,套管插入深度l=100mm,套管壁厚δ=lmm,套管外径d=10mm,套管材料的热导率λ=25W/(m•K),套管外侧与气流的表面传热系数h=50W/(m2•K)。

试求:气流的真实温度t f和测量误差θl。

习题4-7图答案:t f=652.7℃, Δt=2.71℃4-12一块初始温度t0=250℃、厚度2δ=5cm、热导率λ=215W/(m•K)、热扩散率52a−8.410m/s=×、密度ρ=2700kg/m3、比热容c=900J/(kg·K)的铝板,将其突然置入30℃的冷水中冷却。

热工基础第四章习题答案

热工基础第四章习题答案

热工基础第四章习题答案热工基础第四章习题答案热工基础是热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热能工程学、热力学和热工学的基础。

在学习热工基础的过程中,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做习题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热工基础第四章习题的详细解答。

1. 问题描述:一个理想气体在等温过程中,体积从V1变为V2,压强由P1变为P2。

求气体对外做功。

解答: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nRT,我们可以得到P1V1=P2V2。

由于等温过程,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因此气体的内能也不变。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等温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等于热量的负值。

所以,气体对外做功为W=-Q。

由于内能不变,所以热量Q=0。

因此,气体对外做功W=0。

2. 问题描述:一个理想气体在绝热过程中,体积从V1变为V2,压强由P1变为P2。

求气体对外做功。

解答:绝热过程中,气体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所以热量Q=0。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对外做功等于热量的负值,即W=-Q。

所以,气体对外做功W=0。

3. 问题描述:一个理想气体在等容过程中,温度从T1变为T2,压强由P1变为P2。

求气体对外做功。

解答:等容过程中,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所以体积的改变量为ΔV=0。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nRT,我们可以得到P1V1=P2V2。

由于等容过程,气体的体积不变,所以V1=V2,所以P1=P2。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容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等于热量的负值。

所以,气体对外做功W=-Q。

根据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U=CvΔT,其中Cv为等容热容量,ΔT为温度变化量。

所以,热量Q=CvΔT。

因此,气体对外做功W=-CvΔT。

4. 问题描述:一个理想气体在等压过程中,温度从T1变为T2,体积由V1变为V2。

求气体对外做功。

解答:等压过程中,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所以压强的改变量为ΔP=0。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nRT,我们可以得到P1V1=P2V2。

由于等压过程,气体的压强不变,所以P1=P2。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第四章习题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第四章习题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第四章习题第一步,计算等温流的摩擦压降。

等温时,回路的摩擦压降由试验段的摩擦压降1f p ∆和其他管段的摩擦压降2f p ∆组成。

(1)根据回路运行压力16p MPa =,水温260t C =°,查表得水的密度0ρ和粘性系数0µ。

(2)对试验段:直径10013d .m =,流速15V m s =,管长112L .m =,计算雷诺数11010d V Re ρµ=,查表4-1得到工业用钢管的粗糙度0046.mm ε=,故可算出1d ε,结合1Re ,查莫迪图4-1得到摩擦系数1f ,用Darcy 公式计算摩擦压降2111112f L V p f d ρ∆=(3)对其他管段:直径10025d .m =,管长21L L L =−,总管长18L m =。

根据连续性方程计算其他管段的流速2V 1122AV A V =,故211211222A d V V V A d ==计算雷诺数22020d V Re ρµ=,根据2d ε,结合2Re ,查莫迪图4-1,得到摩擦系数2f ,用Darcy 公式计算摩擦压降2222222f L V p f d ρ∆=(4)计算回路的摩擦压降:12f f f p p p ∆∆∆=+第二步,计算试验段加热的回路压降。

回路压降p ∆应包括摩擦压降f p ∆,提升压降el p ∆,加速压降a p ∆和弯头的形阻压降c p ∆。

(1)摩擦压降c p ∆:回路的摩擦压降c p ∆由试验段的摩擦压降1f p ∆,热交换器段的摩擦压降2f p ∆,其他管段的摩擦压降3f p ∆构成。

对试验段,进口温度1260f ,in t C =°,出口温度1300f ,out t C =°,主流温度1112f ,in f ,outf t t t +=。

根据运行压力16p MPa =,试验段主流温度1f t ,查表得水的密度1ρ,粘性系数1µ,普朗特数1Pr 和比热1p c 。

第4章 核反应堆热工学

第4章 核反应堆热工学

对于均匀裸堆来说,功率分布只取决于中子 通量分布。
影响堆芯功率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燃料装载的影响
在早期的压水堆中,大多采用燃料富集度均 一的燃料装载方式。这种装料的优点是装卸料比 较方便,但对于大型核反应堆,这种方法有一个 很大的缺点:堆芯中央区会出现很高的功率峰值, 使堆芯内释热率不均匀性很大,限制了反应堆功 率输出。
⑤燃料元件自屏蔽效应的影响
均匀反应堆只是一种理论假设,由于反应堆 热工、水力、机械、物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动 力堆几乎都是非均匀的。
4.1.3 结构部件和慢化剂的释热
反应堆的结构材料总体上可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堆芯内的结构材料,另一部分是堆芯外 围的厚壁构件。
(1)结构部件的释热
①堆芯结构部件的释热,基本上都是由于吸收堆内的
④结构材料、水隙和空泡的影响
反应堆的附加材料会吸收中子,它们会引起 中子通量局部降低。
在热中子堆内,水是慢化剂,因此在有水隙 的地方相应的中子通量比其他地方高。这些水隙 会引起局部热中子峰值。
在反应堆堆芯内最热通道或出口产生气泡会 使中子通量产生畸变。这是由于气泡慢化中子的 能力比水差得多,因此,有气泡的地方热中子通 量就要降低,气泡多时,这一影响比较显著。
所以,在反应堆停堆以后,还必须继续对堆 芯进行冷却,以便带走这些热量。一般来说,反 应堆都设有专门的余热排出系统,以便对停堆后 的堆芯进行冷却。反应堆停堆后释出功率的大小 对事故工况下反应堆的安全影响极大。
(1)反应堆停堆后的功率主要组成
①剩余裂变功率
在反应堆刚停堆时,堆内的缓发中子在短时 间内还会引起裂变。裂变时瞬间放出的功率大小 与堆芯内的中子密度成正比。
各参变量的含义 :
②实际上,引起堆内裂变反应的中子并不是单能的,通 常都有一定的能量分布,而且裂变截面和中子通量都是中子 能量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堆内某点r处燃料的体积释热率, 可写成下列积分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燃料元件表面到冷却剂的传热 燃料元件表面与冷却剂间的传热为对流换 热,可使用牛顿冷却公式来计算
q h (Tw Tf ) h f
式中: q——燃料包壳外表面热流密度, W ·m-2 ; h——传热系数, W ·m-2 ·℃-1 ; Tw——包壳外表面温度,℃; Tf——冷却剂主流体温度,℃; Δθf——膜温压,℃
平行流经棒束时的传热系数 水堆中,冷却剂流经燃料元件之间的空隙可视为 这种情况,半经验公式为:
Nu c Re Pr
0.8
0.4
式中c值是栅格形状、栅距P (m)和燃料棒径d(m)的函数. 对正方形栅格 当1.1≤ P/d ≤ 1.3, 则c=0.042 P/d-0.024 对三角形栅格 当1.1≤ P/d ≤ 1.5, 则c=0.026P/d-0.006 上述公式适用于水,也适用于气体。但对气冷堆的燃料元件 及快中子堆的液体金属冷却剂,应参看有关资料或由实验确定。
压水堆堆芯在正常工况下的传热基本上属于垂直 通道单相强迫对流传热和两相过冷沸腾传热,而沸水堆 堆芯在正常工况下还会发生两相大容积沸腾(池式沸 腾)。
1. 单相对流传热系数
计算传热系数的公式,基本上都是按照相似理论得 出的无因次数(例如雷诺数Re、普朗特数Pr、努谢尔特 数Nu、格拉晓夫数Gr等)整理而得,纯属半经验性。
Δ p——相应于Tw 的饱和压力与系统压力之差 ,Pa; σ ——表面张力, N ·m-1 ; μ f——液体的粘度, Pa ·s ; Hfg——汽化潜热, J·kg-1 ; S——泡核沸腾抑制因子; gc——重力换算因子; F——实验常数。
②过渡沸腾的传热系数 测量相当困难,研究成果有限,可采用Tong提出的公式:
核反应堆热工基础
教师:刘晓辉
成都理工大学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第四章 反应堆堆芯的传热过程
堆内的热源来自核燃料的裂变,要把堆芯裂变产 生的热量输出到堆外,需依次经过燃料元件内的导热、 元件壁面与冷却剂之间的对流放热和冷却剂将热量输 送到堆外的输热等三个过程。
第1节 燃料元件的径向 导热
燃料元件的径向导热 过程:燃料芯块内产生的 热传导至芯块表面→芯块 表面与包壳内壁间气体层 (间隙)导热→包壳壁中 的导热
根据傅立叶定律: 可得
dT q K g dr
rg ql Tu - Tg ln( ) 2K g ru
式中: q——热流密度, W ·m-2 ; ql——线功率密度, W ·m-1 ; Kg——间隙的热导率, W ·m-1 ·℃-1 ;
间隙传热过程存在多种复杂因素,通常用下式计算计算 间隙中的温度降
2. 燃料芯块与包壳之间的间隙热传导
间隙可看作是一个没有热源的薄层,热量传递主要 靠导热作用,适用于导热微分方程,解得
T(r) Tu -
Tu Tg ln(1
g
ru
)
r ln( ) ru
ru r ru g
式中: T(r)——间隙内r处的温度,℃; Tu——燃料芯块表面温度,℃; Tg——包壳内壁温度,℃; ru——燃料芯块半径,mm ; δg——间隙厚度,mm ;
f
0.02675 F Re Pr
0.8 f 0.4 f
Kf De
式中: h——传热系数, W ·m-2 ·℃-1 ; Kf——液体的热导率, W ·m-1 ·℃-1 ; cf——液体的比热容, J ·kg-1 ·℃-1 ; ρf——液体的密度, kg ·m-3 ; ρg——蒸汽的密度, kg ·m-3 ;
Ag 混合物内蒸汽的 体积 汽液混合物的 总体积 Ag Af
滑速比S为:
气相流速 vg S 液相流速 v f
(3)两相流的流型
(4)两相流的形式
(5)沸腾传热和临界热流密度
(6)流动沸腾的传热系数 ①泡核沸腾的传热系数 对于欠热沸腾或饱和沸腾的泡状流,一般不采用 传热系数概念,而直接把表面热流密度q和壁面温度Tw 表示成以下的关系式: q n Tw Ts ( 6 ) 10 式中: q——加热表面热流密度, W ·m-2 ; Ts——系统压力下液相的饱和温度, ℃ ; Tw——加热表面温度,℃; β 、n——实验所得系数。
2. 两相流的传热系数
(1)基本概念 • 多相流:多种物相在同一个系统内一 起流动。 多组分多相流 单组分多相流
• • 沸腾:液体受热超过其饱和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 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 欠热沸腾(过冷沸腾):流体处于未饱和状态即流 体温度低于饱和温度的沸腾现象。 饱和沸腾:若液体的主体温度达到或超过饱和温度, 气泡脱离壁面后会在液体中继续长大,直至冲出液 体表面,这样的沸腾称为饱和沸腾。
Nu c( Gr Pr)
n
式中c、n为实验所得的无因次常数,对于非金属流 体,它们的值列于下表:
对于液体金属可应用下列公式 对竖壁、层流
Pr 0.5 0.25 Nu 0.68( )( Gr Pr ) 0.952 Pr
对横管、层流
Pr 0.25 0.25 Nu 0.54( ) ( Gr Pr ) 0.952 Pr
1. 燃料芯块内的温度 分布及导热
(1)燃料芯块内的温度分布 燃料芯块的导热过程可看作具有内热源的固体热传导 问题,适用于导热微分方程,稳态情况下解得:
qV 2 T(r) T0r 4K u
式中: T(r)——燃料芯块内r处的温度,℃; T0——燃料芯块中心温度,℃; qV——燃料芯块的体积释热率,W ·m-3; Ku——燃料芯块的平均热导率,W ·m-1 ·℃-1 ;

• 沸腾传热可分为池式沸腾(也称大容积沸腾) 和流动沸腾(管内强制对流沸腾)两大类。 • 池式沸腾是指加热面浸没在无宏观流速的液体表面 下所发生的沸腾。这时从加热面产生的气泡能脱离 表面而自由浮升,自然对流传热起了主要作用。 • 流动沸腾是指液体在压差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流过 加热通道时所发生的沸腾。这种液体的流速对沸腾 过程产生影响、而且在加热面上产生的气泡不能自 由浮升,被迫与液体一起流动,出现复杂的两相流 动结构。 • 无论是池式沸腾或者流动沸腾都可以发生欠热沸腾 和饱和沸腾。
在非流动系统中,或在汽相与液相之间没 有相对运动的流动系统中,汽-液混合物的含汽 量xs为:
g Ag 混合物内蒸汽的 质量 xs 汽液混合物的 总质量 g Ag f Af
空泡份额α定义为蒸汽体积占汽液混合物总 体积的份额。在流动通道中,则是某一横截面 上蒸汽流通面积Ag与该横截面的总流通面积 Ag+Af之比,即:
ql rw Tg - Tw ln( ) 2K w rg
r T(r) Tg ln( ) w r g ln(1 ) rg
Tg Tw
rg r rg w
式中: Tw——包壳外表面温度,℃; Tg——包壳内壁温度,℃; rg——包壳内径,mm ; δw——包壳厚度,mm ; Kw——包壳的热导率, W ·m-1 ·℃-1
在环状流情况下,含汽量较高,核心中蒸汽流速可 能相当高,致使汽-液交界面上产生很大的扰动。在环 状流区域内的传热系数可采用Chen推荐的公式:
h 0.08513 S
.79 0.45 0.49 0.24 0.75 0.25 K0 c ( T T ) p g f f w s c f .29 0.24 0.24 0.5 0 H f g
h 3.9753 10
4
1 e
0.0144 (Tw Ts )
0.02675
Kg De
e
1
105 Re 0.8 Pr 0.4 Tw Ts
式中: Kg——汽相的热导率, W ·m-1 ·℃-1 。
③膜态沸腾的传热系数 膜态沸腾的传热系数要比泡核沸腾小得多。如果热 流密度也很高,则可能使包壳烧毁。因此在反应堆正常 运行过程中不允许发生膜态沸腾。但在事故工况时可能 会出现膜态沸腾,为了估计包壳烧毁的可能性,可使用 Bishop等提出的计算膜态沸腾放热系数的公式 :
4. 总结
圆柱体燃料元件中心温度T0与包壳表明温度Tco之差为
式中: ql——线功率密度, W ·m-1 ; ku——燃料芯块平均热导率,W ·m-1 ·℃-1; Ru——燃料芯块半径, mm; hg——间隙的总传热系数, W ·m-2 ·℃-1 kc——包壳平均热导率,W ·m-1 ·℃-1; Rco ——包壳外半径,mm ; Rci ——包壳内半径,mm 。
(2)自然对流的传热系数 自然对流是流体内部密度梯度引起的运动过程,其 运动的强度取决于温度梯度的大小及流体运动空间的大 小。 在核工程中,自然对流传热对反应堆的正常冷却及 事故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自然循环沸水堆正常工 况下的传热计算,压水堆、钠冷快堆的事故分析以及乏 燃料贮存水池或运输容器中燃料元件的散热计算等,都 会遇到自然对流传热问题。 计算自然对流传热系数的公式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目前计算间隙总热传导系数的方法大致有三类: ①气隙导热模型 ②气隙导热和接触导热混合模型 ③经验数值
目前,国外设·m-2 ·℃-1 ,以此作为整个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低值。
3. 包壳中的温度降
包壳也可看作是一个没有热源的固体薄层,热量传递靠导 热作用,适用于导热微分方程,解得
(1)强迫对流的换热系数 圆形通道内强迫对流时的传热系数 强迫对流传热系数计算公式大多是根据圆管的实验数据 整理而得,目前广泛使用的是:
Nu 0.023 Re Pr
0.8
0.4
适用范围:Re>104,0.7<Pr<120,管长l和管内径D之比 l/D>60,管道壁面光滑,不适用于液态金属。
(2)两相流热工参数
对于流动系统,在流动通道的某一个横截面上, 若蒸汽的流速和液体的流速分别为vg和vf ,蒸汽和液 体的密度分别为ρg和ρf ,蒸汽和液体占据的截面积分 别为Ag和Af ,则含气量x(也称真实含气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