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阅读理论研究概述_杨素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师专学报 第17卷1995年第4期(总第69期)
国外阅读理论研究概述
杨素珍
近几十年来,国外学者对阅读理论的研究给予极大关注。他们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各个不同角度,对第一、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沿阅读理论研究发展的轨迹,介绍近年来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就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作简要的论述。
一、五、六十年代的阅读教学
尽管阅读理论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在五、六十年代,由于受生成语法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人们普遍不重视阅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阅读被看成是孤立于其它各种技能的独立活动,是四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中最不可教的(least teachable)。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就自然会读。因此无阅读理论研究可言,更无描述阅读全过程的阅读模式。
到了60年代,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阅读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读者对印刷符号的刺激作出反应,由字母、单词辨认直至对更大的语言单位(如短语、句子等)的识别。通过逐词逐句的解码就可获取意义,因为意义附身于文。Caroll(1964)对当时的阅读过程作过这样的描述:“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在这一阅读模式中,读者只对语言形式作出反应,忽视上下文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显然,用这种阅读理论指导教学,不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起了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他们原先的言语行为等只在小范围内(自己内部)发挥微小的作用。如西方民族很忌讳的数字“十三”很快为他们所接受。这“十三”并且通过电影、电视、书刊等很快印进经济落后民族人的脑海里,以致他们不知不觉地在言语行为上实践了起来。当然,并不是说落后民族的文化中没有别人可以学习、接受的东西。但就禁忌语而言,他们很难进入到经济发达的先进民族的文化中。
有些禁忌语是属于共性,如猥亵性词语,象fuck, shit等;辱骂性的词语,象“混蛋”、“蠢猪”等;涉及疾病、死亡、人体排泄的词语,象“癌症”、“艾滋病”等。在不得不使用这些禁忌语时,人们往往会选用委婉一些的词。如:英语中人们常说癌病为“the Big C”,“C、A”或者“Gro wth”等。
有些禁忌语对人们的影响是短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超自然”的具有一些迷信色彩的语言材料逐渐失去了“功”和“能”,如,人们对诸如“天打雷劈”等词语不再存有恐惧心理。有些禁忌语则可能是永远遭人忌讳的。如涉及到性、人体排泄、死亡的词语等,但是,不管怎样,旧的忌讳消失了,又会出现新忌讳。而且人们对一些言语虽忌讳,但有时又偏要使用,这跟人们的精神寄托、感情发泄的需要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只是由于身份、年龄、性别、社会集团等的不同在使用程度上、次数上会有所不同。
《礼记·曲礼》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周礼·地宫·育训》也说:“掌道方焉,以治辟忌,以知地俗。”总之,了解人们的各种言语禁忌及其价值趋向对人们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和平相处,对人类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战术。
参考文献: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2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杨宗、聂喜思、郭全盛:《中国实用禁忌大全》第10页,上海文化出版社。
③Rchard M usman,"Background to th e U.S.A"P120.
④The Bible Societies Holy Bible--Good New s Edition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at th e Uni v ersity Press,Cambridge.
⑤⑦Francis L.K.HSU.Am ricans&Chines e:Passage to
D ifferences.Th e Univers ity Press of Haw aii,U.S.,1981.
⑥庄和诚:《英语禁忌语刍议》现代外语,1990第2期。
⑧《上海译报》1995年9月18日。
责任编辑 吴 围
37
二、心理语言学对阅读理论研究的影响
Smith和Goodman率先用心理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了第一语言阅读过程。1971年,Smith首次提出“冗余”(redunda ncy)理论,他认为,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世界知识等),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根据这一理论,Goo dman(1967)提出了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认为,阅读过程就是一个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的阅读并不信赖于对所有语言成份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判断。
Smith和Goodman的心理语言学理论在研究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众多理论家对这项研究的深厚兴趣,他们用心理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可看作是心理语言学阅读理论的延伸,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
许多理论家(Esey,1973a nd Sav ille-T roike, 1973)认为,单纯解码阅读模式不能反映实际阅读过程,因为它低估了读者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它不能说明读者如何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对读物预期,也不能解释已有的语言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另外一些第二语言阅读专家(Clar ke,Silber stein和Widdewson 1978,1983)则把阅读看成是积极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章(或作者)的交流过程,宛如两人面对面谈话,有问有答。在阅读中,作者根据文字不断提供的信息,联系自己既存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世界知识,对读物依次作出反应。他说:“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
2.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意义,要获取意义并不依赖于某些具体词句,而取决于词句在上下文语篇中的使用意义。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Widdow so n对命题意义(sig-nificance)和价值(v alue)作了界定:命题意义(sig nifi-ca nce)指句子在所有话语中具有的普遍意义;而价值(v alue)指具体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话语意义,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语言使用。他指出:“句子只有使用才具有价值。”因此,阅读时,了解文章中的语言特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语言在特定条件下的使用价值,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此外,Widdonso n还对粘着手段和连贯两个概念加以界定:粘着手段(cohes iv e de-v ices)指的是语义连贯,阅读不仅要了解粘着手段的作用,而且要理解语义连贯、连贯是阅读理解的根本。W iddo nson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语篇理解的重要性。
3.在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理解中,除阅读材料传递信息以外,非可见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9年,Coady以心理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提出第二语言阅读设想:第二语言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概念能力(Conceptual abil ities)及其运作技巧(process stra tegies)相互作用,产生对读物的理解。
自那以后产生了第二语言阅读的自上而下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读者是阅读的积极参加者,他们利用现存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读物预测、经检验对预测作出反应,或肯定或反驳。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语言知识,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读物的背景知识,读物的修辞组织结构方面的知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图式理论和相互模式
近二十年来,阅读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对图式理论的研究。图式(schemata)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Immannel Kant(1781)提出。他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才具有意义。Sir Fr ederic Bartlett认为,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已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因此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所谓图式理论就是运用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这一认知框架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图式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篇本身都不具有意义,意义在读者的脑海里,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图式知识的启动。研究表明,阅读过程中,认知框架中的信息给阅读预测提供依据,它们作为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规律,赋予读物以意义。它们引导读者对语言及非语言输入的理解,理解实质上是输入(如课本)及运作者(读者)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层系结构,其顶层和底层分别代表最普遍及最特殊的概念。而对输入资料的处理过程包括自下而上(bottom-up)及自上而下(to p-dow n)两种方式,由下而上的运作是由输入资料引起的,被称为资料推动,输入的具体文字能引起高一层次概念的反应。另一方面顶层的概念知识可以用来对读物进行预测,在输入信息有多种可能性时,读者可以通过概念的判断择其合理的一种。这一运作过程被称为概念推动。
图式理论认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运作在各层次同时发生(Rumelhart,1977)。输入信息作为实例证实图式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或填补图式的空白,当输入资料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图式知识或根据图式知识所作的预测吻合时,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可促进两者的同化;而当输入信息与预测不吻合时,自下而上的运作过程帮助读者对此作出敏锐的反应。自上而下过程还有助于读者利用已知的概念,消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