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教学的四个层次
自读课文教学方法浅谈
自读课文教学方法浅谈一、自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概念自读课文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进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自读课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合适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理解和品味,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图片展示、视频欣赏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的阅读过程中。
(二)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和活动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
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课文导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题目、图表、段落大意等方式,预习课文内容,提前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教师还可以设计思维导图、课文复述、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及时总结和归纳,巩固课文学习成果在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归纳,巩固课文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通过总结课文要点、归纳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等方式,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后阅读材料、写作练习等方式,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自读课文教学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阅读要求的层级序列
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阅读要求的层级序列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用生动的语音、真实的情感,朗读小蝌蚪的心路历程,让听者感受到小蝌蚪的思考和感受”。
这样的要求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强阅读体验。
二)积累语言,读好课文在课后练中,教材注重语言积累,既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又要求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蝌蚪”、“妈妈”等生字词,并能够理解“寻找”、“迷路”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这样的语言积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提高语文能力一)朗读系列练在课后练中,教材注重朗读系列练,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进行“情感朗读”、“情境朗读”、“模仿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朗读技巧。
二)字词句的积累运用在课后练中,教材注重字词句的积累运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进行“词语拼音”、“词语搭配”、“句子仿写”等不同形式的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阅读方法的引导在课后练中,教材注重阅读方法的引导,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进行“找出关键词”、“分析阅读难点”、“理解文章结构”等不同形式的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学生研究课文的重点是“读好课文”。
在开始研究之初,教师重视学生朗读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字的三种不同读音的理解。
因此,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朗读课文,注意‘一’字的不同读音”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根据语境正确地读出“一”字的变调。
在后面的课文研究中,朗读要求逐步提高,从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到“读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再到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
自读课的基本定位和常见课型
12•初中 2019.4自读课的基本定位和常见课型◎ 郁 皎(江阴市顾山中学,江苏 江阴 214431)◆阅读论道·自读专场摘要: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将课本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个基本类型。
在语文教材改革的这个大背景下,很多教师对自读课文该怎么教,以及自读课该怎么上,产生了一些困惑,甚至曲解。
自读课是一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的阅读课型,可分为任务驱动型课、寻点品读课、导读释疑课、成果分享课等几种课型。
关键词:统编教材 自读课 基本定位 常见课型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将课本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个基本类型。
对于教读课文,早已习惯了精分细析的老师们自然是不怕的。
然而,对于“自读课”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事物,语文老师们却表现不一。
有的淡漠麻木,以为自读课是不需要老师教的,对学生的“自读”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的诚惶诚恐,不知所措,想上自读课却无从下手;有的勇敢尝试,却曲解了“自读”二字的意思,把“自读课”上成了典型的“教读课”。
自读课文到底怎么教?自读课到底怎么上?要讨论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自读课,即要对自读课有一个基本的定位。
我们对“自读课”的基本定位是:自读课是一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的阅读课型。
1.自读课姓“自”。
所谓“自”,指“自己”“自主”“自我”“自发”“自由”。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习的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应该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且学习活动必须充分。
江阴市语文教研员徐杰老师说:“我甚至认为,学生读书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可能要在30分钟以上,才算‘自读’。
”这句话说破了“自读课”的真相。
2.自读课名“读”。
读什么?可以读标题,读文本,读旁批,读注释,读阅读提示。
和教读课文相比,自读课多了旁批(包括提示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文后的阅读提示。
怎么读?读的形式可以很丰富,如朗读、圈画、查资料、批注、比较、思考、讨论、分享、展示、评议、微写作……3.“自读”就是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我表达、自我练习、自由交流、自主评议。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个环节”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个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关系着语文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实践何等重要。
笔者认为,“读、问、导、练”就是语文阅读实践的具体体现,抓好这四个环节,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读读,包括初读、细读、品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接触到一篇课文反复练读,扫除障碍,做到正确流利地读完课文,并尽可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上。
基本要求是: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出文章的顺序和结构。
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要在课堂上进行认真检查,不可有始无终,流于形式。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通过细读,质疑问难,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具体要求是:1.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各自然段的内容。
2.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质疑,突破难点,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想相交融,产生共鸣。
通过“品读”课文,深刻体会重点段和佳词妙句,深入揣摩文章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了解一些必要的语法和简单的修辞知识,汲取文章精华,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初读”、“细读”、“品读”绝不意味只读三遍,而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的不同层次而言。
初中自读课文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收录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本文以描写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为主线,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由于文章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适合学生自读感悟。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自读课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
2. 提问: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请谈谈你们的感受。
3. 引入课题:《背影》。
(二)自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画出生字生词,查字典弄懂意思。
- 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展示自读成果,教师点评。
(三)讨论交流1. 提问: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写作指导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
2.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教师点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背影》这篇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调动心弦,触发学思--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学 生 自读 课 文与讲 读课 的侧 重 点 和要 求 不 同 。 示 范性 读文课 , 教 师 通 过规 范性 的读 文 教 学 , 教 给
学 生读 文 的知识 、 方 法 和 规律 , 是 语 文 教 学 的 核 心
课 。 自读课 文则 是 以学生 自读 为 主 的课 文 , 要 独 立 运 用从 读文课 中所学 到 的阅读 知识 和方 法去 感 知 、 理 解新 的课 文 , 在 自读 中印证 、 检验、 深化 所 学 到 的 知识 。在一 个单 元 中 , 自读 课 文一 般 编排 在 教读 课 文后 . 可见 自读课 文 也成 为实 现本 单 元教 学 目标 的
去组 织教 学 。
二、 自读 课文 教法探 讨
自读 课 文 。 要 求 重 在 自读 。 学 生 是 阅读 实 践 的 主体 和参 考者 , 要 从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体 作 用 , 让
学 生独 立 阅读 、 思考、 练 习、 作业 , 自觉 主 动 去 消 化 和运 用 知识 , 成 为 自读 课 文 的主 人 。一 直 以来 , 不
分层次讨论教学辩论现场式教学竞赛抢答式教学和课本剧表演式教学这四种教学形式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学习中都给予学生读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能让自读课文教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第3 卷第3 期
2 0 1 4年 1 月
教 育观 察
S u r v e y o f Ed u c a t i o n
形式 , 有 利 于 激发 学 生学 习兴趣 , 调 动 学生 学 习主 动 性 , 促使 学 生 开展 积极 思 维活 动 , 从 而提 高语 文教 学 [ 关键 词 ]自读课 文 ; 教 学形 式 ; 积 极 思维
初中语文自读课四步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初中语文自读课四步教学范式探究论文摘要:本文从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意义切入,对自读课文现行的因陈守旧和放任自流的两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自读教学之于讲读课文乃至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读课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并具体阐述了常规训练、巧设提纲,轻拨重敲,反思交流的“自读课文四步教学法”模式。
关键词:自读举一反三四步教学法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人,自读课文已成为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切实促进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一系列教、研、练活动体系。
一、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意义中学语文新大纲要求,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
新大纲鲜明地体现了“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安排上除讲读课文以外,还设计了自读和课外自读两部分课文。
讲读和自读体现的是“知”和“行”的两面。
讲读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知”。
自读则是学后应用的过程,即“行”。
自读的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
讲读为自读提供方法和技能,而自读则检验和巩固讲读时教师传授的语文学习技能。
自读与讲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
因此,自读课文的意义即是辅助讲读,促成学生能力提升。
二、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现状由于一些教师或者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教法,或者由于对修订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透彻,因而导致了一些教师创新理念不够,教材改革及培养目标不明,以致因循守旧,不分讲读课或自读课,只要时间允许就一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读课满堂灌,自读课亦满堂灌。
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另外一些老师对自读课就干脆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
小学语文“四读法”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四读法”阅读教学模式一、话题由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如何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成为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本学期我们语文学科结合“有效教学”课堂过关活动,尝试“目标导学”的研究。
提出了初读——精读——深读——活读教学模式。
二、构建小学语文“四读法”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阅读教学基本结构设计:初读感知,发现目标→精读领悟,尝试目标→深读积累,解决目标→活读拓展,使用目标。
三、主要结构要素1.教学思想或理论。
2.阅读教学目标。
3.阅读教学条件。
4.阅读教学方法。
四、(结合教学课例介绍)“四读法”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大致如下初读感知,发现目标——整体把握找准学段教学目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学段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有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现象。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角度实行了分析。
他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水准,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目标不清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凭借个人经验,语文课程内容是零散的、经验性的、随意的,而不是结构性的。
语文课应该教授哪些必要的知识、哪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并不明晰。
建构明确的结构性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才能使语文课程更加科学化、结构化。
假如说在课程目标建构方面教师个人力所不能及是客观原因,在主观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起点的把握不够准确也造成了教学目标不清的问题。
一些教师在教学之前,往往忽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而事实上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
崔峦认为,“要注重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
所以,准确把握学情是吃准教学目标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分类及意义陆云《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目标管理体系设计》论文* **一、初中语文目标教学的宏观结构初中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一般可以表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学习检测三大块,而用目标教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附图{图})这三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1。
制定教学目标时,提出达标要求,这些要求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做得到的,同时又是检测评价的依据.2。
达标教学是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展示目标,并使评价反馈具备实施的基础.3。
评价反馈是依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的,同时又可以检测所制定目标的正确性。
评价必须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双边的情况而进行,如教学的难度、目标达到的层次、学生的学习完成状况等。
目标教学的宏观结构体现出其重要的意义:1。
整体性.从制定目标到达标教学,再到评价反馈,其结构浑然一体,紧密而有机地把内容和方法、检测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发挥出目标教学的最大效益。
2。
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中学语文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其中包括了语文学习三大领域所有方面的信息:拼音、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修辞等。
统编教材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据此给每个单元提出了“单元提示”,给课文提出了“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我们必须根据这些来制定目标,根据所制定的目标来进行教学和评价反馈,在整个目标教学中始终围绕教材要求的中心目标进行,从而就避免了面面俱到,轻重主次不分,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层次1。
从教材体系来看:(附图{图})这四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其中课文教学目标层次最低,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指课文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参照了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学科目标。
在四个层次的排列次序中,较高层次的目标包括了较低层次的所有目标.2。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大环节教学法”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大环节教学法”探究作者:李良权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3期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结合不同年级段学生年龄特点,教务处韩主任组织语文组全体老师,对语文这一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四大环节教学法进行了具体可行的探究。
我就这一教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把课堂的实际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即导、读、测、评。
下面我对每一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环节——导导即导入部分。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1.回顾上节知识点进行导入。
可运用提问、听写、板练等方式进行,这样的导入可以测查学生对上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做到心中有数;2.由直接揭示课题导入。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3.由学生预习新课内容导入。
这样的导入可检查学生课前对要学习的课文内容预习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4.由简介作者导入。
这样的导入,往往结合学生以前学过该作者的文章或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回顾作者及作品来加深对作者和作品的了解;5.由介绍课文的相关内容导入。
可利用图片、歌曲、幻灯片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导入可全面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涉及到的人、事、典故、传说等,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这里只简单介绍这几种导入方法。
无论哪一种方法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全面更深入理解所学的课文做铺垫。
第二环节——读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
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所学文章的阅读中受到感染,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观点,那么读这一环节即通过相应的读来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自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自读课文的主要思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自读课文的目标和要求在设计自读课文之前,首先要明确自读的目标和要求。
自读的目标可以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也可以是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要求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的开展。
二、选择适合自读的课文合适的自读课文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课文内容丰富,语言表达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思考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相联系。
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文章或文言诗词等不同类型的课文,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需求。
自读课文的任务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设置多个层次和方向的要求,以促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课文。
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人物角色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梳理课文的脉络。
2.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技巧。
3.解读课文的深层含义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4.与生活经验和其他文本相联系要求学生将课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寻找共鸣点和启示,也可以与其他相关的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四、设计自读课文的操作活动自读课文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自己阅读,而是通过设计一些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理解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1.预测推测活动在开始自读之前,可以通过课文的标题、插图等给学生一些线索,引导他们进行预测和推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注释标记活动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注释标记方法,如圈点、划线、批注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再现课文的内容。
3.问题交流讨论活动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唱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四步曲
唱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四步曲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主学习”的五个特征:1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2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3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4能意识到学习效果;5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由此可见,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其学习才是自主的。
那么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激发兴趣,导入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与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采用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
激趣要找好导向的作用,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探索的潜能和欲望有所指。
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要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
那么就要把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方向,为达成目标而积极的探索。
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体现:1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一方面,为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考虑后进生和中等生的现实基础与接受能力,严格控制教学内容,极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降低要求;另一方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考虑适度拓宽,发挥其特长,从而使整个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差异。
2 目标要有层次性:即认知目标(学习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技能)、能力目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二自读课文,大胆质疑首先,教师要指导好“自读”这个环节。
要求:1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遇到困难看注释、看图画伙子祭祀烤火查阅资料、向他人询问等。
2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3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总模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精读课教学模式精读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de)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步:1、学生用自己喜欢(de)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de)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第二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de)问题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de)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de)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de)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de)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de)有效性,不可走形式.2、在学生个体自读(de)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de)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de)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对于课文中(de)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de)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de)有效性.对于学生提出(de)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de)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de),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de)教师作适当(de)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对于文章(de)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de)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de)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de)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de)语气,表达出人物(de)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de)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de)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de)或感受最深(de)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de)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de)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de)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de)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de)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de)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de)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de)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de)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de)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de)美.特别需要指出(de)是,并不是所有(de)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de)要求不同,在单元里(de)地位不同,课文(de)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de)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de)课,可以从学生(de)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de)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de)课可直接从课文(de)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de)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de)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1、回忆主要内容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de)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de)课后问题)3、在理解内容(de)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de)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de)读写训练.5、读、背、积累.三、总结四、布置作业略读课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de)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de)预习情况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读连接语(de)提示,明确要求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de)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de),也可以是表达方面(de),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de)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de)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de)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de)情感.与精读课文(de)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de)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de)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de)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de)有效性.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六、教师小结七、布置作业“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一、导入新课教师应该谈话(de)形式,归纳引入新课.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de)层次)1、会说基本句子.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2、能按顺序说.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3、完整具体地说.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de)交际能力.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语文园地”教学模式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教学中,无论是“我(de)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de)学生.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de)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de)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习作”教学模式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一、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de)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de)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de)内容先试写下来.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de)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de)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de)数量等.二、谈话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de)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三、习作指导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de)内容以及学生(de)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de)过程.1、汇报交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de)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4、集体交流.学生可以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表述自己所写(de)重点内容.比如说说用什么样(de)题材来进行习作,以及选择一个合适(de)题目等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进行较细致(de)指导,也可以出示范文予以引导等.5、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动笔书写自己真实(de)习作.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de)动笔书写时间(20——25分钟),随时解答学生个体(de)疑难,帮助有困难(de)学生.6、交流评价.写完(de)同学可以自由交流、互相评价.也可以全班交流、评价.四、归纳总结根据学生(de)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成稿(de),要求认真修改.没有成稿(de),课后完成草稿.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一、导入新课1、总结本次习作情况.教师将本次习作中(de)优点以及存在(de)问题向学生做汇报.2、进入情境.在汇报(de)基础上,选择适当(de)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环节.二、欣赏、讲评(一)出示本次习作(de)内容与要求.1、指名读.2、再次明确本次习作(de)重点.结合本次习作(de)优缺点,师生共同总结出讲评要点.(二)优秀佳作欣赏1、出示优秀(de)习作题目进行赏析,让学生说说自己(de)观点.2、欣赏优秀佳作或优秀片段.出示优秀习作或片段,依据本次习作(de)要求和重点,从词语(de)运用、语句(de)通顺、表现手法(de)运用、情感(de)流露以及重点是否突出,经过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新颖等各方面进行点评.有什么建议也可以谈.(三)问题习作评析1、出示不成功习作.教师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做好记录,然后进行评改.2、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修改问题习作.(四)互动交流评改1、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展示自己(de)习作.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动笔记录自己认为写(de)精彩之处或者不足(de)地方,做到在互评互议(de)过程中有理有据.(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de)习作(六)再次展示自己(de)习作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设立奖项活动,鼓励学生改出好文章.三、归纳总结,布置准备下一次习作内容.“识字”教学模式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de)方式来激发学生(de)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de)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de)字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de)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de)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de)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de)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de)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de)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de)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①出示带音节(de)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②出示去掉音节(de)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③出示单独(de)生字,多种形式认读.④交流与生字相关(de)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de)地方,交流好(de)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这一环节(de)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教师要抓住有特点(de)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在学生理解内容(de)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de)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de)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de)主要内容等.二、阅读理解把第一课时余下(de)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抓住文中有特点(de)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de)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四、指导写字(1)出示要书写(de)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de)位置.(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de)字范写.(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4)作品展评.教师把书写特别好(de)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五、自主选学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de)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六、课堂总结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第一课时一、确定专题,明确要求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de)问题情境,确定专题,弄清专题研究(de)内容,范围等,即让学生理解专题,知道此专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研究,去探索.二、自由分组,确定子专题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在大专题(de)基础上确定子专题,即要研究大专题中(de)哪一小方面.三、制定计划,商讨内容和方法学生在组内制定研究计划,即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法研究子专题,明确组内(de)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de)任务.四、教师总结,布置下一步学习内容第二课时(课外部分)一、分组活动二、整理资料三、商讨如何展示▲分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对学生遇到(de)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展示形式: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de)特长,选择最擅长(de)形式.▲展示准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de)准备中,对学生准备过程(de)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第三课时一、激情导入二、总结各组活动情况,提出展示要求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成果成果展示应形式多样,一般有调查报告,情境剧表演,图片、幻灯片展示,制作小报,实物演示,交流互动式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de)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要求应适中,且学生易理解,方便操作,目标达成应较为顺利,应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de)兴趣和积极性,为今后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四、教师小结当然,这只是一般(de)操作范式,针对不同(de)教学内容,以及本校实际,教师也可作适当(de)调整.数学教学模式总结◆总模式※简要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探究,实践方案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是研究(de)准备阶段.问题是思维(de)起点,良好情境(de)创设是问题产生(de)良好源泉.教师要有目(de)、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de)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de)创新性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de)产生过程中(de)主体作用.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de)进行情境(de)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de)绝对化.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方案创新性(de)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de)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de)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de)财富变为更多人(de)财富,加强高效(de)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de)方案.特别强调应切实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de)过程,使课堂变为“活”(de)课堂、学生自己(de)课堂.三、汇报交流,自主获得结论自由(de)环境才是真正利于创新成果(de)出现,教师应给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de)限制,赋予学生一些机动(de)自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de)方式汇报自己探究(de)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de)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de)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de)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de)意见和意愿,珍惜课堂上学生突然出现(de)灵感.在学生非漫无边际(de)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de)备课顺序,按照学生(de)思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汇报中自主“做”结论.四、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不是最后(de)结果,利用新知识对生活中或其他方面(de)现象作出新(de)解释,并在解释过程中对已得(de)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或提出新(de)问题进行新(de)研究,在其中仍有很大(de)创新空间.教师应该给予更多(de)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de)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创造(de)成功,享受创造(de)快乐,在创造性思维(de)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de)欲望,同时引发更加深入(de)思考.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给他们成功(de)机会,并允许他们任意选择学生回答自己所设计(de)问题.这样,问题(de)设计与学生(de)实际生活联系会更加紧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已经完成(de)题目结合自己生活(de)实际进行改编,以在练习中也充分发挥学生(de)主体作用.在课外,开放性作业(de)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de)创新空间,使能力(de)培养真正成为课内外、校内外(de)中心.可以尝试实践如:做一做、画一画、查一查、说一说、制表、搜集资料等新(de)数学作业方式.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de)学习有一个明晰(de)、清醒(de)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de)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de)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de)题目,一般以学生(de)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de)学习负担为宜.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作业(de)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de)原则.可以将教材中(de)习题按照不同(de)要求进行适当(de)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de)及时调整.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de)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de)类比学习为主.不论是哪一种拓展,都在学生(de)最近发展区内实施,以提高学生(de)学习质量和思维质量.★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简要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1. 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de)一种方式.该情境应贴近学生(de)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de)重要源泉.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de)生活化,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de)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de)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de)功能发挥.2. 趣味化情境.根据学生(de)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de)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de)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de)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de)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de).趣味化(de)情境创设还可以采用讲故事(de)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de)是,不要把情境(de)趣味化一味(de)表现在视觉上(de)强刺激、活动(de)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de)动物情境(de)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3. 活动化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de)心理,恰当地安排活动,并且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de)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de)热情.4. 知识迁移情境.这样(de)情境并不需要华丽(de)语言、生动(de)画面、活泼(de)形式、课件(de)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de)朴素(de)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de)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de)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情境创设并不是每节课必须具有(de),它(de)呈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de),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de)年龄特点而定,不要单纯(de)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研究中,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引发认识(de)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de)认识,换言之,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de)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协调发展为目(de)(de)设计过程.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一)自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de)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de)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de)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自主探索一般用在计算课或利用知识迁移比较明显(de)课.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交代任务,提供自主努力目标.2. 唤起学生已有(de)知识经验.3. 利用正迁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尝试.4. 反馈交流.反馈交流一般分三步:(1)交流——“说出你所知道(de).”(2)提问——“讲出你还不明白(de)”.(3)解疑——“解释你所疑惑(de)”.(二)合作学习1. 合作学习小组机制(de)建立.2. 合作学习小组(de)操作建议.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de)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de)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de)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de)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de)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种形式:1. 小组展示.2. 组际切磋.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设计练习(de)内容时,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题量适当.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上,练习层次有以下几种:1. 专项练习.2. 跟踪练习.3. 变式练习.4. 拓展练习.★小学数学练习课基本教学模式。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作者:董瑞赵少萍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10期摘要:自读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知识的迁移,是阅读知识的补充训练,把握好自读课文的教学,意义重大。
关键词:速读精读;梳理归纳;比较阅读;自学;检测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一种是与讲读课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
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是有区别的。
讲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例子,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
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知识的迁移,是它的补充训练。
自读课文能使讲读课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因此,探索自读文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一、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
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摄取主要信息。
教给学生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的方法,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
2.边读边思法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
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
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线索,在边读边思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阅读法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分析、比较。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桥之美》都同属一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
由“自读”到“自得”——浅谈有效的自读课教学
摘要:长期以来“自读课”课型混乱、教学低效,部编教材“三位一体”教学思想指导对“自读课”教学再探究,由“教读”得法到“自读”用法,教师引领,才能使学生由“自读”收获“自得”。
关键词:三位一体;自读;自得“部编本”的阅读教学设计,强调向课外阅读的延展,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教读”和“自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常规课型。
教读课要求细致,法度森严,不太存在课型混乱问题,而自读课则是个尴尬的存在。
语文教学中对“课内自读课文”的处理常有两种失之偏颇的做法:一是随意性极大。
有的简略概括作一介绍草草了之,有的干脆交给学生自行处理,老师不再过问。
这就在无形之中告诉学生,使他们认为自读课文无足轻重,考试不涉及,教师不过问,练习题大可不做。
二是当成教读课来教。
从备课、授课、作业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均与教读课无区别,这样做的后果,教师方面,抱怨课文太多,课时不够,作业量太大;学生方面,既不能认真消化教读课所学的知识,也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时间和机会。
“部编本”语文教材加大了“教读”(精读)和“自读”(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有意识改变课型混乱的状况,正是对这种低效教学的对症治疗。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自读课呢?首先,明确“自读课”角色定位。
“自读”,即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阅读能力。
“教读”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
“自读”是要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自主阅读实践,重在用“法”。
然后,重点是实施学生“由自读到自得”的教学实践。
一、训练学生“自读”的基本习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之初,教师就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可以长期遵循而做。
“教读课”的预习环节要求比较细致,符合“精读”的需要,要求学生对新课文的字词、句、篇勾画、批注,对不懂词语查找工具书,对疑难语句置疑,对精彩语句稍加点评,对全文简要概括。
自读课文四步教学法
自读课文四步教学法一步:回顾——同化教学目标。
自读课文是“反三”性课文,是“知”向“行”转化的工具。
要能顺利实现“行”,老师就得先理解“知”的水准,这就须要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教学目标,讲读课文中目标的表达与理解,回顾的量由课文而定。
通过学生的回顾,能够使老师理解学生“知”的水准,以更好的调整教学,又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会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在讲读课文中的表达,从而明白应该“知”什么,使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同化。
“回顾”使讲读课文、自读课文教学浑为一体,表达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
二步:读析——初步理解目标。
为充分表达自读课文“自读性”原则,老师就必须把“自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析。
学生自读、自析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类课文的异同,体会老师讲读课文教学之例如,从而有效的实行知识迁移,初步理会单元目标在本文中的表达。
三步:讨论——深刻领会目标。
读析的过程是个体思维活动的过程,是浅层次理解目标的过程。
但知识迁移的准确如何,课文理解水准如何,还得靠师生间、同学间的讨论。
讨论是二步读析的延伸,是另一种形式的读析。
讨论中,“错误之处予以纠正,疏漏之处予以补充,疑难之处予以阐明”,(叶圣陶语)讨论充分发挥了群体思维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深层次的理解教学目标,彻底的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都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使整个教学有条不紊的顺利实行。
四步:延展——促动目标使用。
《自读课本》是教科书的配套教材,旨在巩固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不用着实可惜,这就形成了教学的第四步:延展。
延展就是在完成自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使用所获方法、技能进一步分析同类文章,解决相对应问题的过程。
当然,延展除分析《自读课本》中课文外,还能够实行写、听、说等的延展,这要依据单元,课文特点、内容决定。
延展进一步强化了目标的理解、促动了目标的使用,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自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教学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是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主阅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自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自读课文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自读课文的理论依据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自读课文是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进行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培养阅读的习惯和技巧,增强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2.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自读课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进行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开展自主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自读课文是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创设有利于自读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阅读角、搭建书屋、设置阅读展示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阅读、分享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等特点,选择符合学生阅读需求和兴趣的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读书清单、导读导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阅读和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体验。
3.开展多样化的自读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研究课文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深入理解课文、精细分析课文、独立思考课文等角度开展自读活动,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课文自读方法就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朗读和默读的种种方法,而且要能够根据自读的目的和自读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自读方法。
1.朗读朗读就是出声的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正确清楚的朗读。
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多音多义字等。
其次是口齿清楚,在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第二阶段是准确流畅的朗读。
一是正确处理重音,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顿恰当,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都要符合文章原义;三是读准“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类语调。
朗读时语速要适宜,顺利流畅,无断断续续的现象。
第三阶段是传情达意的朗读。
在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氛的强弱,达到既强烈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境界。
2.默读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
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分述如下:(1)精读。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部分堪称语言运用典范的文章。
(2)略读。
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
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
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难词,要善于根据词的排列组合和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它的含义;碰到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当然,如果几次碰到它,说明它常用,就应该查阅工具书,省去以后的麻烦。
(3)速读。
速读即快速读书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课文教学的四个层次
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教、研、练活动,并有了一定收获。
一、树立正确的自读课文教学观
在许多和语文教师眼里,自读课文不是“责任田”,而是“自留地”。
长期发来存在着两种不当的做法:一是把自读课等同于讲读课,从字词篇章到写作特点,一一剖析,点滴不漏;另一种则是把自读课当作自流课,置之不理,干脆不上,或两三课并成一课来上,总是认为反正中考都不考。
前一种做法忽略了自读课的应有特点,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而第二种做法则明显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功利观,认为不考则不学;教与不教,则以考与不考为取舍标准。
针对以上两利偏颇的做法,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内容的取舍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的继续学习”为标准,“要
避免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把‘只学不考’理解为不教不学。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和重
要性,要树立正确的自读课文教学观:自读课文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成了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
它不仅是对讲读课的重要补充,也是巩固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阵地。
自读课文的教学,是进行知识迁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
自读课文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读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自能阅读”或“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来谈自读课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二、注意把握四个层次,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1.以“读”为突破口
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以“读”为突破点。
这里的读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读,而不是教师的讲读。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要把握好两个环节:
首先,确定自读目标。
确定自读目标是进行自读的第一步。
目标明确了,读起来才有指向性、效率性。
从初一年开始,我们便逐步教给学生确定自读目标的方法。
注意把握自读目标的“三个来源”,即从单元提示中来,从自读提示中来,从课后练习中来。
确定自读目标,一般应放在预习时进行,要求写在“预习笔记”中,通常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课题体裁、作家作品;二是生字词;三是写作特色(训练
重点);四是思想意义。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学生大都能够根据具体课文自行确定自读目标,为自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其次,围绕目标自读。
在确定自读目标后,接下来就要组织学生装围绕目标自读。
在自读中,提倡的主要阅读方法是“批注法”。
先个别自读,然后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自读情况,确定疑难点,对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交由全班集体共同讨论解决或由教师适当点拨解决。
当然,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巡查,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
2.以“练”为巩固点。
检验学生自读效果的主要方法是练习、测评。
通过练习检测达到巩固的目的。
练习大多以课后习题为主,对要求过高或与本文训练重点无多大关系的则给删换。
这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的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互相测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练习与测评,及时了解学习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点拨指导。
3.以“写”为主为迁移点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之后,就要进行实际运用,而写作是实际运用的主要渠道,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教学常规检查中,往往被学校领导发现,
学生的写作练习次数非常少。
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要落实“八大八小”,有的教师没有落实一个单元完成一篇作文训练,有的教师平时没有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小作文,学生练笔的机会是小之又少,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读课文这块“自留地”勤加耕耘,加强作文训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因此,在自读过程中,要提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当然,写作训练的设置,既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加以确定,又要体现训练的序列化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无序性。
不过,我这里所说的“写”,既可以是特指大作文,也可以是小作文(如片段作文)。
4.以“评”为提高点
在感性的读、练、写之后,应进一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角度加以提高。
所以,在自读课教学中,还要注重形成性评价。
评价可分目标评价和学习评价两种。
目标评价即是对本文的学习目标、学习效果进行总结。
学习评价则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评价可由教师总评,也可以由学生自评,还可以由同学互评。
开始先由教师的总评,然后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让学生所学的知识逐步内化。
以上四个层次在一般情况下是循序渐进的,但往往又是
互相渗透的。
在具体教学法中可根据实际灵活处理,有时可以以评代读,也可以先写后读。
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对课外自读课文,要记得提倡写“读书笔记”,或进行摘录,或进行评析,或自定题目进行写作训练,然后在课外阅读交流课上进行交流。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