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污水定律是什么
安全生产十大法则安全管理十大定律
安全生产十大法则安全管理十大定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只要存在安全隐患,事故总会发生,差别只是早晚、大小、轻重而已。
因此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措施,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这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
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方面。
安全生产工作要增强忧患意识,多朝坏处想些,居安思危,才干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2、海因里希法则:(1)事故法则: l:29:300:1000,每一起严重的事故暗地里,必然有29 起较轻微事故和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相随。
对待事故,要举一反三,不能就事论事。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事故的暗地里必然存在大量的隐患、大量的不安全因素。
所以,我们的安全管理就是排除身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各种隐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隐患排查要做到预知,隐患整改要做到预控,从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不发生事故。
(2)多米诺骨牌理论: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枚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所有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中间的一枚骨牌,则连锁被破坏,骨牌挨次碰倒的过程被中止。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物质等各种不安全状态,管理的缺陷,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诸多原因同时存在缺陷造成的。
如果消除或者避免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存在,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消除一个又一个隐患。
在每一个隐患消除的过程中,就消除了事故链中的某一个因素,可能就避免了一个重大事故的发生。
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隐患,不断消除隐患,不断避免事故,确保员工安全。
3、不等式法则:10000-1≠9999,安全是 1,位子、车子、房子、票子等等是都是 0,有了安全,就是 10000;没有了安全,其他的 0 再多也没故意义。
要以此教育职工,生命是第一位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失去生命一切全无。
传说中的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传说中的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1、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排列组成,每个人都属于其中某个等级,人们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员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入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入一桶酒,得到的也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迅速传染,把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淹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很快会把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掉。
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应该把它马上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份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着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余的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如果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的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一头驴子,即使它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那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关于教育的本质,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不过,如果你读了下面这个寓言,一定会对你有所启迪。
上帝在造完万物及人类之后,让他们在地球上按照各自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上帝只是用慈祥及欣慰的目光注视着一切。
忽然有一天,人跑来找上帝。
看着满脸委屈的人,上帝问道:“你有什么事呀,我的孩子?”“这太不公平了!”人叫喊着说:“您看,我跑不过马、兔子他们,也没有大象、牛的力气大,不能像鸟儿在天上飞,不能像鱼儿在水中游,上树摘果子不如猴子,捕食又没有老虎、狮子的爪子和牙齿……你说我该怎么办呀?”“你的大脑比他们的都好,你可以思考呀。
”上帝说道。
“可他们说,我一思考,您就会发笑。
思考是没有用的。
再说,好多问题我也想不明白的。
”上帝笑了,他对人说:“我的孩子,我知道有些问题你一时可能会想不明白的,可是,你的优势就是你智慧的大脑啊!你的大脑有1350毫升,你足以用它去弥补各种不足。
我保证,只要你凡事好动脑思考,你就会活得比他们都好。
十大团队管理经典理论
1、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安全管理十大定律
安全管理十大定律安全管理是企业最大的效益,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
科学有效的运用和完善安全工作理念,可有效降低安全管理纰漏给生产工作带来的类风险,进而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帕累托定律帕累托定律又称80/20法则,其原理是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往往是关键的少数决定着事件发展态势。
在安全工作中,企业应辨识和评价危险源,按ABC法分类控制,来匹配相应的安全投入;强化班组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每层级按80/20原则来进行重点管理与控制;对易发生事故的20%人群进行重点管理,规范其作业行为,提高其安全素质;对少数设备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进行重点治理,以提高整体设备与环境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管理的能动性,运用统计规律找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来改善整体安全工作状态;在考核时应本着80/20法则来配置责权利的关系;控制关键的少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能。
二、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一杯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若把一标污水倒进一桶酒中,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企业安全工作中,往往存在极少数的“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人员,这部分人员会起到连锁性的示范效应,进而直接影响到其它人员的作业行为,弱化了安全管理方案和措施的有效落实,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对这部分人员实行亮牌警告制(亮黄牌或亮红牌)若效果仍然不明显便应及时将其解雇;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在各层面的执行能力;同时,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应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为员工做正面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木桶定律木桶定律是指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由此演绎出弱项管理的概念,在安全管理工作也应实施弱项管理,识别影响安全工作的主要原因或薄弱环节,集中优势资源加以改进,对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剖析,举一反三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应对间接事故安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与整改;当然,在改进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短板或弱项,对此应本着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来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一、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这个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就不多说了。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司总是趋向于把你放在你能力暂时达不到的职位。
而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通过压力、调节、学习等来达到与该职位要求相符的能力。
这样便达到了个人的提高。
两种情况其实都有道理,还是因人而异。
决定性因素是领导看人与用人的标准。
二、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wine and water law酒与污水定律
Five—Inspiration (启示)
• This is a management law from western ,in facts, there are same similar proverbs in Chinese. • 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 •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 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
Three—application of company
• Inevitably there will be “foul water” in the enterprise. The water has always brought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variety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his requires the business managers to grasp the coordination skills of the wine and water conflicts.
Four --Case
• “酒与污水定律”的负面影响可谓尽人皆知, 因为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件实在是数不胜 数:在黑龙江边境的对俄贸易中,中方一 直以来都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个别有 心计的中国人开始贩假卖假,并且真的赚 到了不少实惠。其他人见此情形,蜂拥而 上,一时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在各种贸易 活动中。俄罗斯人发现事情不妙也多了心 眼,有了防范之心。可是,当俄罗斯人觉 得防不胜防的时候,干脆就放弃了和中国 人的交易。中国人从俄罗斯身上获得的实 惠也就到此为止了。
In an organization, wine and water also exists the process of mutual.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Wine and Water Law is the best way to organize an effective team.
酒与污水定律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酒与污水定律说明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酒与污水定律-解析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
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
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
管理学中有趣的定律酒与污水定律
管理学中有趣的定律酒与污水定律管理学中有趣的定律——酒与污水定律管理学作为一门关于组织和运作过程的学科,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类行为和组织管理的理论和定律。
其中有一些定律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条有趣的定律——酒与污水定律,并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酒与污水定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这个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在组织中,高级经理的言行往往会像酒一样迅速被下级传播,而不好的消息和行为则会像污水一样迅速扩散。
这一定律在管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并得到了不少实证证据的支持。
背后的原理很简单:高级经理作为组织的领导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会被下属高度关注和模仿。
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会被下属视为道德和行为准则。
因此,高级经理的言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事情,更代表了整个组织的形象和价值观。
如果高级经理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下属会受到鼓舞,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而如果高级经理言行不当,下属则会感到困惑和沮丧,影响组织的整体氛围和工作效果。
酒与污水定律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即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好消息和正能量往往需要时间和较大的努力才能传播开来,而不好的消息和负面行为却可以迅速传遍整个组织。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负面信息更加敏感和关注,在情感上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另外,负面消息往往带有一种“新鲜感”,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讨论。
因此,高级经理和组织需要更加注重对正面信息的传播和宣传,以提升组织的形象和士气。
从酒与污水定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管理方面的启示。
首先,作为高级经理,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言论,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该用积极的行动和言语激励员工,带动组织的积极氛围。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和加强对正面信息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好的消息,增强组织的正能量。
其次,酒与污水定律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负面信息的防范和管理。
当发生负面事件时,高级经理应及时做出回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班级管理中的定律
班级管理中的“定律”举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原理和定律,值得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借鉴运用。
1、“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几乎在任何班级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学生,他们常常把一个好端端的班集体搞得支离破碎。
最糟糕的是,如果你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他会像果箱里的烂苹果一样,迅速传染蔓延,把其他好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在于它惊人的破坏力。
因为破坏总比建设来得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了很多心血精心制作的一件陶器,一只小花猫能用一秒钟将其破坏。
如果你的班级里有这样一只猫,那么,怎么办?有两个办法:一是想办法把它清除掉;二是想办法把它牢牢地“拴”起来。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第一种办法不可行,只有采取第二种办法。
“拴”很有学问,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它。
2、“木桶”定律:木桶定律也称短板效应。
是讲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几乎任何班级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整个班级的各个学生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集体的水平。
落实到某一个学生身上,他各科的成绩往往也是参差不齐的,他最后能否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取决于他是否能把短板(劣势科目)补齐。
班主任要注意班集体的“短板”和学生个体的“短板”。
需要说明的是,“短板”是木桶系统中有效的组成部分。
你不能把它误认为是“烂苹果”,烂苹果需要扔掉,而短板则要重点保护。
3、“零和”定律: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一方所输,游戏者成绩的总和为零。
我们社会里有很多“零和游戏”的局面。
那么,在一个班集体中,能否实现“双赢”的局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要认识到“利己”不能建立在“损人”基础上,“利人”也不一定会“损己”,只要大家摆正心态,精诚合作,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帮学结对者就可以实现双赢,从而实现整体突破。
这种思想不仅班主任自己要有,更要千方百计地让其植根于学生的思想。
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着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余的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如果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的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一头驴子,即使它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那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关于教育的本质,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不过,如果你读了下面这个寓言,一定会对你有所启迪。
上帝在造完万物及人类之后,让他们在地球上按照各自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上帝只是用慈祥及欣慰的目光注视着一切。
忽然有一天,人跑来找上帝。
看着满脸委屈的人,上帝问道:“你有什么事呀,我的孩子?”这太不公平了!”人叫喊着说:“您看,我跑不过马、兔子他们,也没有大象、牛的力气大,不能像鸟儿在天上飞,不能像鱼儿在水中游,上树摘果子不如猴子,捕食又没有老虎、狮子的爪子和牙齿……你说我该怎么办呀?”你的大脑比他们的都好,你可以思考呀。
”上帝说道。
可他们说,我一思考,您就会发笑。
思考是没有用的。
再说,好多问题我也想不明白的。
”上帝笑了,他对人说:“我的孩子,我知道有些问题你一时可能会想不明白的,可是,你的优势就是你智慧的大脑啊!你的大脑有1350毫升,你足以用它去弥补各种不足。
我保证,只要你凡事好动脑思考,你就会活得比他们都好。
安全生产十大法则及安全管理十大定律
安全生产十大法则1、墨菲法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只要存在安全隐患,事故总会发生,差别只是早晚、大小、轻重而已。
因此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措施,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这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
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方面。
安全生产工作要增强忧患意识,多朝坏处想些,居安思危,才干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2、海因里希法则: ( 1 )事故法则: l:29:300:1000 ,每一起严重的事故暗地里,必然有 29 起较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相随。
对待事故,要举一反三,不能就事论事。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事故的暗地里必然存在大量的隐患、大量的不安全因素。
所以,我们的安全管理就是排除身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各种隐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隐患排查要做到预知,隐患整改要做到预控,从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不发生事故。
( 2 )多米诺骨牌理论: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枚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所有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中间的一枚骨牌,则连锁被破坏,骨牌挨次碰倒的过程被中止。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物质等各种不安全状态,管理的缺陷,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诸多原因同时存在缺陷造成的。
如果消除或者避免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存在,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消除一个又一个隐患。
在每一个隐患消除的过程中,就消除了事故链中的某一个因素,可能就避免了一个重大事故的发生。
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隐患,不断消除隐患,不断避免事故,确保员工安全。
3、不等式法则: 10000-1≠9999 ,安全是 1 ,位子、车子、房子、票子等等都是 0 ,有了安全,就是 10000 ;没有了安全,其他的 0 再多也没故意义。
酒与污水定律中的领导艺术
L I N G D A O Y I SH U l才苑广角领导艺术定律中的领导艺口陈海春对于领导者而言,要把60%的眼光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普通员工,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地盯住20%的“害群之马”。
才是对“酒与污水定律”的最好诠释。
“酒与污水定律”是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
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两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
只要有它。
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引申到现实生活.任何一个组织中.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组织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相冲突时的处理技巧。
识别“害群之马”在任何组织里。
都有这样的人.似乎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把事情搞好,而是为了把事情搞砸。
他们的传染性之大,破坏力之强.常常令人瞠H结舌。
这种入就是我们常说的“害群之马”。
在中闽历史典籍咀,不乏自.对组织内“害群之马”特征的描述。
在一典籍里如此写道:“夫军国之弊。
有五害焉:一日。
结党棚连.毁辫贤良;二日,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日.虚夸妖术,诡占神道;四日.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日。
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将此话翻译为白话文.并结合现代的实际,我们发现:有五种人需要引起高度蘑视.他们是各级组织混乱的祸患之源。
这五种人是:第一。
结党营私,乱立山头.以派辨人,诋毁贤良的人;第二,起居奢华.荒淫无度.标新、芏异,哗众取宠的人:第三,言过其实。
蛊感人心.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的人;第四,搬弄是非,贬人抬已,以权谋私。
兴师动众的人:第五,利欲熏心,贪图小利.暗中勾结.以敌为友的人。
这五种虚伪奸诈、德行败坏的小人和恶人,对一般人而言.只能远离而不可亲近:『ni对领导者而青,躲是躲不掉.要有办法应对和利用。
驾驭“劣马”之术对付组织内的害群之马。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十大定律
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十大定律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系统管理的一部分,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定律完善安全工作理念,可降低管理纰漏给安全工作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而有效地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次数,提升安全管理工作的绩效。
一、帕累托定律-----关注重点环节帕累托定律又称80/20法则,其原理是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往往是关键的少数决定着事件发展态势。
在安全工作中,企业应辨识和评价危险源,按ABC法分类控制,来匹配相应的安全投入;强化班组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每层级按80/20原则来进行重点管理与控制;对易发生事故的20%人群进行重点管理,规范其作业行为,提高其安全素质;对少数设备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进行重点治理,以提高整体设备与环境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管理的能动性,运用统计规律找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来改善整体安全工作状态;在考核时应本着80/20法则来配置责权利的关系;控制关键的少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能。
二、酒与污水定律-----控制关键环节酒与污水定律是指一杯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若把一标污水倒进一桶酒中,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企业安全工作中,往往存在极少数的“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人员,这部分人员会起到连锁性的示范效应,进而直接影响到其它人员的作业行为,弱化了安全管理方案和措施的有效落实,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对这部分人员实行亮牌警告制(亮黄牌或亮红牌)若效果仍然不明显便应及时将其解雇;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在各层面的执行能力;同时,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应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为员工做正面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木桶定律----改进薄弱环节木桶定律是指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由此演绎出弱项管理的概念,在安全管理工作也应实施弱项管理,识别影响安全工作的主要原因或薄弱环节,集中优势资源加以改进,对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剖析,举一反三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应对间接事故安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与整改;当然,在改进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短板或弱项,对此应本着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来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
管理理论——八大安全管理理论与十大经典管理理论
经典八大安全管理理论1、事故冰山理论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安全工作可以借鉴的八个理论于世。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等等事件:伤害:死亡=300:29:1启示:安全管理必须突破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不能流于形式、浮在表面,不能只看到水面上的事故,还要看到水面一下的事件、隐患,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深度入心。
2.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公司就象一只木桶。
安全工作可以借鉴的八个理论这个理论还可以延伸一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
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
新木桶理论认为传统的木桶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之外,还要看这个木桶是否有坚实的底板、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
木桶底板是木桶能否容水的基础。
木桶是否有缝隙是能否容水的关键。
木桶的底板是基础,桶箍是关键,而最短木板决定了能容水的最大容量。
成君忆先生在其管理学新著《水煮三国》中将木桶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引申: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木块与木块之间是否紧密。
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战斗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企业才不会变成一个漏水桶。
团队成员之间对不安全行为相互提醒、监督。
启示:短板:法律保障、安全信息、应急救援、风险识别、安全教育……底板: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如果规程、制度存在缺陷,那么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桶箍:管理指挥70%的事故是违章造成的,大于70%的责任在于直接管理者。
常见的管理学中的法则
常见的管理学中的法则1、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2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古语有云:“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等都是不乏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的经典案例。
3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
所有企业在薪酬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均可能发生与格雷欣所见类似情形,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亦屡见不鲜:由于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没有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原则,高素质员工的绝对量尤其是相对量下降--这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薪酬心怀不满的高素质员工另谋高就;另一方面亦表现为企业外高素质人力资源对企业吸纳祈求消极回应。
这一般会导致企业低素质员工绝对量尤其是相对量上升--考虑到一定量高素质员工留下的工作岗位需有更多低素质员工填补时尤其如是。
即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4、雷尼尔效应;来源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一次风波。
因为在华盛顿大学教书可以享受到这些湖光山色,所以很多教授们愿意牺牲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
他们的这种偏好,业中是指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
5、适才适所法则;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做好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适才适所。
6服﹐势必造成冲突的加剧。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企业繁荣强盛。
没有无用的人,只有不会用人的人。
企业里没有无用的人才。
7、乔布斯法则:“一个出色人才能顶50个平庸员工”,这是美国苹果公司的老板、“管理奇才”史蒂夫-乔布斯的一句名言,从而发展为“乔布斯法则”,风靡西方管理界。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一、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这个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就不多说了。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司总是趋向于把你放在你能力暂时达不到的职位。
而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通过压力、调节、学习等来达到与该职位要求相符的能力.这样便达到了个人的提高。
两种情况其实都有道理,还是因人而异。
决定性因素是领导看人与用人的标准。
二、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经济学十大原理定律
经济学十大定律,分别是彼得原理、酒与污水、马太效应、木桶定律、零和游戏、合作规律、手表定理、不值得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蘑菇管理。
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能力所不及的地位。
产生彼得原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提拔雇员往往主要依据他们过去的工作业绩和能力。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酒与污水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也就是说,不在于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会造成一个整体的破坏。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以对付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木桶定律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零和游戏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十大定律——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Wineand Sewage Law)目录1 酒与污水定律2 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3 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编辑]酒与污水定律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编辑]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塬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组织里破坏力最大的并不是公然唱反调的“刺头”,而是两面叁刀的小人。
小人的能量极大,并不亚于领导者。
一个很好的组织,有一两个小人随便一搅,或到上级部门告状,或在下面煽风点火,轻者能使功变为过,使好人灰熘熘变得心灰意冷,使一个好企业变成差企业,重者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或企业彻底毁掉。
好人怕惹事,而软弱又助长邪恶,这些都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纵容破坏者。
不仅一般员工怕惹事,管理者也怕惹事。
出了事,有些管理者不先怀疑告状的,不先责怪闹事的,还先责怪受害者:你惹他干什么?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
中国有句古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先告状就先沾光,所以常常是恶人先告状。
久而久之,小人得势,歪风当道,好人躲,能人走,组织就这样衰败了。
而小人捣乱的真正高明之处就是在于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中,谁都有义务、谁也都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负责。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有巨大破坏力的东西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哪怕它再微小、看上去再美丽。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
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
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
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最佳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
[编辑]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
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
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负育人的义务。
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
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
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象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酒与污水定律■管理速递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什么是酒与污水定律?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解读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
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
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
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最佳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
启示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
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
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负育人的义务。
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
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
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像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
条臭鱼坏了一锅汤但凡有点生活阅历的人都会知道这个道理:如果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勺污水倒入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这就是酒与污水的定律。
它极类似与中国的一句谚言:一条件臭鱼坏了一锅汤,或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这一勺污水或这条臭鱼或这粒老鼠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害群之马。
“酒与污水定律”的负面影响可谓尽人皆知,因为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件实在是数不胜数:在黑龙江边境的对俄贸易中,中方一直以来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个别有心计的中国人开始贩假卖假,并且真的赚到了不少实惠。
其他人见此情形,蜂拥而上,一时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在各种贸易活动中。
俄罗斯人发现事情不妙也多了心眼,有了防范之心。
可是,当俄罗斯人觉得防不胜防的时候,干脆就放弃了和中国人的交易。
中国人从俄罗斯身上获得的实惠也就到此为止了。
类似的事件不只出现在对外贸易中,在其他行业也多有此类事件发生。
比如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不但使自己的信誉破产,老字号毁于一旦,还引发了消费者对整个月饼行业的质疑,可谓是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
其实,受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兴风作浪的害群之马不只上面两种,卖假药的、造假酒的、搞虚假报道的、踢假球的、吹黑哨的,等等,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风气,着实成了各个行业的灾星。
这不是危言耸听,害群之马的破坏力,实在惊人,不容小视,就像“烂苹果”,如果不及时清理的话,一箱苹果都会被它的腐败之气糟蹋掉。
而“烂苹果”造成损失不过为一箱苹果而已,如果一个组织中搀杂进了害群之马,可能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被动局面。
因为组织系统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是很脆弱的,是经不起小人作乱的。
害群之马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再正直能干的人进入混乱的组织都能很快被淹没。
“野马”还是“害群之马”相传,在远古黄帝时期,在具茨山中住着一个神仙,名叫大隗,据说能帮人们答疑解惑,于是,黄帝就决定去拜见大隗神,向他求教治理天下的事。
在半路上,黄帝迷路了,就问路边的牧童。
牧童一听说黄帝要去见大隗神,就高兴的为他指路,并向黄帝介绍了许多关于大隗神的事。
黄帝感觉牧童很不一般,就问他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
牧童说:“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意思是:治理天下的道理和放马差不多,只要能除去害群之马就行了。
黄帝觉得牧童的话十分有理,遂拜牧童为天师。
黄帝能如此认同牧童的观点,足见害群之马的厉害了。
在这里讲黄帝的故事,无非是想提醒人们,破坏总比建设容易,害群之马不能不除,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生活智慧。
不过,在一个组织或企业中,如果领导者将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一概当作害群之马去清楚,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一个集体中,存在一个或几个另类人物是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应该坦然接受的。
作为领导者如果刻意地要求员工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的的保持一致,那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要清除害群之马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弄明白他到底是不是害群之马。
如果是“野马”,那很简单,就用对待野马的方法来调教他们。
“野马”之所以“野”,多半是因为他们具有非凡之才华,但是某些方面却有欠缺,以至于不受大多数人欢迎,甚至于与团队成员界限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