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品析题型的解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如下:
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清晰、严密,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夸大、不缩小、不模糊。
2.简洁性:说明文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不冗余、不啰嗦,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意思。
3.通俗性:说明文语言要通俗易懂,使读者容易理解。
4.生动性:说明文语言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1.把握说明对象:首先需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把握其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3.理解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需要认真理解。
4.概括中心思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需要认真概括。
5.注意文意和文题:文意和文题是说明文的灵魂,需要注意其内涵和外延是否准确、一致。
6.结合语境答题:说明文的题目往往结合语境设置,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7.运用逻辑推理:说明文中有些题目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解答,需要认真分析语境和选项。
8.注意细节和修饰语:说明文中的细节和修饰语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真实意思和作者的意图,需要注意。
9.关注图表和数据:说明文中常常配有图表和数据,这些信息也是答题的重要依据之一。
10.积累知识和经验:说明文阅读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平时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说明文中品析词语的准确性应该怎样品析
说明文中品析词语的准确性应该怎样品析一、品析说明文词语准确性的重要性说明文就是要准确地传达信息呀,品析词语的准确性就像是给说明文的质量把关呢。
如果词语不准确,那可能就会误导读者,就像给人指错路一样糟糕。
二、从语义角度品析1. 看词语的本义比如说“大概”这个词,它的本义就是表示不确定、大致的情况。
在说明文中,如果用了“大概”,那就是作者知道这个事情不是精确的数值或者情况。
像“这座山大概有500米高”,说明作者没有精确测量,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
2. 考虑词语的引申义有些词语有引申义,在说明文中如果用到,就要特别注意。
例如“绿色”这个词,本义是一种颜色,但在现代社会,“绿色”有环保、健康的引申义。
如果在说明环保产品的说明文中用到“绿色”这个词,那就要品析它是不是准确地传达了这种环保、健康的概念。
三、从修饰限定角度品析1. 程度修饰词像“很”“非常”“极其”这些词。
如果说“这个东西很重要”,“很”就起到了强调重要程度的作用。
那我们品析的时候就要看这个程度是不是合适,有没有夸张或者不足的情况。
要是这个东西只是有一点重要,但是作者用了“非常”,那就不太准确了。
2. 范围限定词例如“全部”“部分”“大多数”等。
如果说“这个班级的全部学生都参加了活动”,那就要看看是不是真的所有学生都参加了,有没有可能存在个别特殊情况。
如果有,那这个“全部”就可能不准确。
四、从词语搭配角度品析1. 习惯搭配有些词语有固定的搭配习惯。
像“提高水平”“改善条件”,如果在说明文中写成“提高条件”或者“改善水平”,那肯定就是不准确的。
我们品析的时候就要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是否符合习惯。
2. 逻辑搭配从逻辑上讲,词语也要搭配得当。
比如在说明一种生物的习性时,如果说“这种动物白天睡觉并且活动”,这就不符合逻辑,因为睡觉和活动不能同时进行。
那这里面涉及的词语搭配就是不准确的。
五、从语境角度品析1. 整体语境要把这个词语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去看。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②生动性、形象性。
二、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①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等)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③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④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模板题型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格式:1、先定性:”XX”一词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表明)……;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二: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注意一下词语:a限定时间的: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b限定程度的: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c估计、推测的:大约、可能、左右等。
d限定数量的:多、有余、很少等。
e限定范围的: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之一等。
f限定频率的: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g限定主次d的:主要、重要题型三: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删去。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换。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分析替换词的意思:如果换上”XX”词,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四、怎样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1、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品析说明文语言
品析说明文语言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20年第30期
【常见题型】
1.某段中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某段中加点词能否换成✕✕?为什么?
3.分析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是什么。
【公式呈现】
1.能否删除类:不能+表估计或限定+解释词语+如果删去的句意+这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能否替换类:不能+分别解释原词和替换词的意思+替换词没有原词表意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分析作用类:解释词语+表限定或估计+突出强调了(结合句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公式解读】
這三类题型中,第一类最常见,出题人一般会选择一些有限定作用或表估计的词语来考查,比如“可能”“更加”“在一般情况下”,等等。
解答这类题型的公式步骤较多,但是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
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类、第三类题型在解释词语时,要注意结合原文中的相关句子。
例如,问某个词能否删去,首先回答“不能”,然后解释这个词的含义,并将其含义代入原句中,接下来再回答删去后句子的含义,最后要说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初中语文之说明文语言品析
初中语文之说明文语言品析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总结:说明文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
说明文答题技巧与套路(经典版)
说明文答题技巧与套路1.引言在学习和考试中,写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在理论文答题中。
良好的答题技巧和套路不仅可以帮助你高效地回答问题,还能提升你的分数。
本文将分享一些实用的答题技巧和套路,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各种理论文答题。
2.阅读题目在开始回答任何理论文问题之前,务必仔细阅读题目。
理解题目的要求对于正确回答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阅读题目的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动词,它们指导你应该采取的行动(例如,解释、分析、比较等)。
□查看题目是否包含多个问题,确保逐一回答。
□注意问题的背景信息,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的上下文。
3.技巧一:理解问题3.1关键词分析在回答问题之前,仔细分析问题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通常包括动词、名词和修饰词,它们指导你应该如何回答问题。
例如:□解释:要求你解释某一概念、现象或观点。
□分析:要求你分析某一主题、问题或事件,可能需要提供原因、影响和结论。
□比较:要求你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理论或观点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3.2问题类型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回答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类型:□定义问题:要求你提供对某一概念或术语的明确定义,通常需要简明扼要地解释其含义。
□原因问题:要求你分析某一现象或事件的原因,可能需要列举和解释多个原因。
□影响问题:要求你评估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
□解决问题:要求你提出解决某一问题或挑战的建议或方案,并解释其可行性和优点。
3.3解题思路一旦你理解了问题类型和关键词,就可以开始构建解题思路。
这个思路应该包括:□主要观点:明确你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回答。
□结构安排:考虑如何组织你的答案,包括引言、主体部分和结论。
□论据和例子:思考哪些论据、事实或例子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4.技巧二:答题结构一个良好的答题结构有助于清晰地表达你的观点,让阅卷老师更容易理解和评估你的答案。
以下是一个常用的答题结构:4.1引言引言部分应包括对问题的简要回应和你要阐述的观点。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型及答题思路
说明文考点——语言品析题型答题思路(邓老师)答题指导: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经典句子:“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题型 1 :“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1 )加点字词原意。
(2 )加点字词准确/ 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XX 事物“ XX ”的特征/ 事理。
(3 )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性。
答:“往往” 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是一样的)【题型 2 :“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说明理由。
】( 1 )不可以( 2 )原词意思或内容。
( 3 )所换词语意思或内容。
( 4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 5 )XX 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答:不能。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 3 :“往往”能否删去?】( 1 )表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删去”)。
( 2 )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 3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 )x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答:不能删去。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例解
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例解
题目: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
一、定义:
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是一种文字解析类的考试题目,主要指对作家或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表达规范化、逻辑化、结构化的细节层面的分析与评价。
二、核心技巧:
1. 熟悉文学作品、作者:完成阅读语言品析题按照考纲所给出的文学作品或作者,要先努力阅读并熟悉,以便能更好地掌握其文学特点,再步入正文。
2. 把握语言表达规范:对文章当中出现的语言描写使用要把握一定的规范,例如简洁的表达是表明作者的语言能力,朴素的文字,用词精确等。
3. 细节把握:抓住关键词将全文内容衔接起来,搜集文中出现的符号或者数字、解析细节,去推测何以最终表达出来的语言表达手法,通过关键词对文章大篇幅理解,前言后理,一步步通过证明实现文章中整体性和主题性的高度体现。
4. 加强讨论:最后要实现分析准确,还要加强综合评价,讨论上下文
的关系及细节的微妙,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评价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
言表达中的思想和文学特点。
三、总结:
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是一种专业性和规范性都很高的考试类型。
高
效完成任务,需要考生对被考查的文学作品或者作者本身充分了解、
熟悉,并把握文学表达规则,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细节把握,加强
综合性讨论,从而精准分析评价文中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5品析说明语言,强调准确生动
公式:表态+定性+变化
例2:"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 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1、不能删去。 2、“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
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 3、删去之后就表示全部都能生长,不符合实际,体现说明文语
答:指的是长了草皮和灌木的沙丘。
例2:柏林联邦环境局污水处理专家多劳教授说:“目前的问题是净化 方法造成的。”他说,重点是净化的最后阶段即沉淀。从技术上讲通过沉 淀除去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生物在内的悬浮物是不可能的。可是,用微 过滤法使这一点成为可能。这种方法已过了首次实验,在柏林鲁勒本净化 厂里,已净化的废水在排入河流前先流经微过滤实验装置。
公式:模糊+准确
1、模糊性词语 2、准确性词语
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例1:一天有24小时,每小时有60分种,每分钟有60秒。但是像
“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
了。”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答:这里的两处数字运用了准确性语言。 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上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公式:表态+原意+换意+变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例2: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 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5:品析说明语言
技巧解密
【常见表准确严密词语的答题要点】 ⑥“按照他的计算”:不能去掉。因为加点词语表明
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⑦“据测定 ”:“据”是“依据”“根据”的意思。
“据测定”说明了……这一信息是有科学依据的。体现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特点。
⑧“或许”,“也许”:表示不很肯定(猜测的语 气),使后面假设的内容/(“即使……”)表达得更委婉 (婉转)些,读起来(听起来)不显得生硬。
答题模式:不能,“××”词表……,意思是……,所 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不符合 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
技巧解密
例: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 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 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 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如果换成“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 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使用“往往”一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技巧解密
例: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结合第四段的内容, 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 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主要”表限定,说明睡眠的作用不只这一个, 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周密性。
技巧解密
题型二: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 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一般是不可以。②解释原词在文中的意思 。③解释供换词语的意思。④说明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一般 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26
考点解读 课文解剖 技巧解密 真题解析
考点十四 - 品析说明文的语言 答题模板及模板示例
考点十四品析说明文的语言模板揭秘说明文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但前提是必须准确。
①表时间的词语,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②表空间的词语,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③表数量的词语,如:多数、绝大部分、全都、少部分、极少数……④表频率的词语,如:屡次、偶尔、常常、往往……⑤表范围的词语,如:整个、都、全、仅仅、只……⑥表程度的词语,如:极其、挺、比较、几乎、尤其、相当、很、十分、非常、更、最、稍微、略……⑦表猜测、估计的词语,如:可能、大约、左右、大概、也许、至少、据推测……⑧表修饰限制的词语,如:之一、一般、主要、唯一、只(只要、只有)……⑨指代性词语,如:这、这些、这种、这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说明文语言的答题必须遵循的步骤: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删、不能换)。
②解词。
③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可能”“大概”等词表推测;“常常”“往往”“一般”等词表频率;“都”“绝大部分”等词表范围;“一定”“目前”“之一”等词表限制。
④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过于绝对。
(如果换了××词,意思……)⑤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模板示例训练重点:品析说明文的语言数字时代的生与死①纵观历史,人类的平均寿命随着社会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在逐步增加。
公元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古罗马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到了22岁;19世纪时,即资本主义兴盛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达到了41岁。
在此后的两个世纪里,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翻了一倍。
②但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依旧是人类的本能。
从秦始皇昭告四方,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开始,许多人都在寻找着长生不老的秘方。
时至今日,仍未有人成功,即便现代医疗技术和现代养生理念大幅度提高了人类的寿命,但长生不老仍是水中之月。
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例解
说明文阅读语言品析题例解1分析某个词语能否删去如2012年湖南株洲市中考试题:文段(“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
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中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答题第一步:表明观点。
——不能去掉。
第二步:解释加点词。
——“暂时”的意思是“短时间”。
第三步:结合语境说明加点词的作用。
——“暂时”表明部分银行宣布在短时间内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并不排除以后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的可能。
第四步:说明去掉加点词后的语意。
——“暂时”去掉之后,句子意思变成“只有部分银行宣布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
第五步:说明加点词去掉之后对原句的影响。
——去掉“暂时”之后,表达的意思与实际情况不符。
第六步:说明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暂时”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七步:拟写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拟写为:不能去掉。
“暂时”的意思是“短时间”,用在此处表示部分银行只是短时间内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不排除以后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的可能:如果去掉“暂时”,句意就变成部分银行会一直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暂时”一词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阐释某个词语的指代内容如2012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画线句子中的“这样”(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
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指代什幺?这句话在本段中起何作用?答题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
——上例中的“这样”是一个代词,我们应该从上文中去寻找它指代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细读上文,锁定答案。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答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答题技巧中考的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阅读独占一席之地,而语言特点类的考题更是占有很大比重,要想解答这类考题,须从下面三个角度入手:一、考题类型与答题技巧(1)解释词语的本意,再结合句义,指明该词语在说明事物特征时所起的修饰、限制作用。
(2)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对比,看去掉前后的原文意思的差异。
(3)洞悉词义、范围、感情等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考试中,常出的考题类型:题型一:说说“xx”一词好在哪里。
答题模板:“xx”本义是……,此处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生动形象性)的特点。
题型二:“xx”一词能否替换为“xx”为什么?答题步骤:“能”或”不能”(一般为“不能”)。
先分别解释两个词语的含义,再进行比较,如果回答不能替换,要说出替换后的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在结尾写上总结性的句子,如替换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题型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答题步骤:“能”或“不能”(一般为”不能”)。
先说出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再进行比较,即比较删除这个词语前后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如果答不能删掉,结尾一定要写上总结性的句子,如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二、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时经常出现的词语分类(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等。
(2)表示限制的词语:①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总其、少数等。
②限制程度:仅、最、很,非常、格外、比较、几平、相当,尤其、稍做,更加等③限制数量:很多、几个、很少、有余等,④限制频率、速度:经常、屡次、往往、通常、总是,有时等⑤限制时间:已给、一直,早已、一向等。
(3)表示修饰的词语:漫长、空前等,(4)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有资料显示等三、中考实战演练场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从50米的高度落下,一瞬间冲击力很大。
如果没戴保护性牙套,在巨大冲击下,上下两排牙齿会发生剧烈撞击,就会出现牙齿损伤,冲击也可能通过颌骨传递到大脑,造成脑震荡。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理解文章的语言答题技巧
说明文理解文章的语言答题技巧●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角度主要从准确严密和生动形象两个角度分析。
(1)准确严密。
说明文往往对说明对象进行准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
特别要注意表示时间、空间、频率、范围、程度等词语的作用。
(2)生动形象。
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语段写得生动优美。
●常见题型及答题步骤、格式(1)说说“xx”一词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一要说明这一词语的本义是什么,二要阐释这一词语的语境义,三要分析这一词语对说明该事物特征的作用。
答题格式:用了“xx”一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步骤:①判断。
一般是不能删。
②说出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说明它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③比较。
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这个词语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④结尾套语。
如“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
删掉了"xx”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xx”一词,可以准确地说明……,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词语“xx”能否替换为“xx”?为什么?答题步骤:①判断。
一般是不能替换。
②分别说出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③比较。
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④结尾套语。
如“这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
原文“xx”(词语)的意思是……,而替换的“xx”(词语)只有……的意思,如果换成“xx(替换词语)”一词,就与原文的内容不相符,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注】(1)熟记常考词汇①表范围:全都、所有、仅、有的、都、总共、只有、大部分、少数、主要……②表程度:最、很、非常、格外、相当、尤其、比较、稍微、更加……③表推测(估计):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④表时间:一向、渐渐、一直、早已、当时……⑤表数量:很多、几个、许多、很少、有余、多……⑥表频率:经常、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有时……⑦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
说明文赏析句子的方法
说明文赏析句子的方法说明文赏析句子的方法不少同学期中考都考完了,还没考的同学可以把这篇文章作为阅读提分的攻略来使用,考过的同学可以把这篇文章作为下次考试冲刺高分的利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说明文赏析句子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说明文赏析句子的方法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对策: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说明文的答题方法与技巧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及对策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说明文方法技巧及答题模板
说明文方法技巧及答题模板常考题型一:明确说明对象1.题型解读说明对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表现在构造、性质、变化、成因、功用形态等方面。
2.方法指津(1)明确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需指出说明内容,需用“对象+内容”的格式来表述。
(2)概括对象特征: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抓住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然后归纳总结。
常考题型二:概括说明内容1.题型解读概括说明内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的过程。
在说明文中作者介绍的内容可能沙及多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时,要思路清晰,根据题干的要求迅速捕捉到我们需要的信息,排除与要求无关的内容,然后加以概括。
2.方法指津概括说明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
(2)如果文段由几层并列的内容构成,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3)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4)归纳部分内容要点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等,对这几层意思进行合并、筛选,然后归纳出某部分的要点。
常考题型三:赏析说明语言题型一:"xx”词好在哪里?★答题模板:用了“x 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题型二: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②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③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后与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结论是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语言品析题型的解题技巧
作者:张海路
来源:《新高考·升学考试》2018年第05期
说明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常考的一种文体,而说明文中语言品析类试题又是一个必考的题目,如何做好语言品析类试题,笔者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希望能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轻松应对说明文。
一、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考虑:A.准确严密;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从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品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
通常的情况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以结合文章中使用了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句子来举例分析;体现语言生动性,则尽可能地选取使用了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句子、拟人手法或描写性的句子来分析。
例. (2017·南通)【A】【C】都介绍了天舟一号,它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两大特点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一般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即科学小品)之间的不同是我们说明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A】的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多用数字,表达效果是更准确、更科学。
【C】的语言生动形象,多用比喻、拟人,表达效果是不枯燥,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吸引人去阅读,通俗易懂。
二、对具体句词的品析
说明文字词的品析一般有三个类型的题目。
类型1.解释加点词含义。
例1. (2017·盐城)“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一句中的“飙升”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既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其意义。
“飙升”是急剧上升的意思,说明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上升之快,形象地说明了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
例2. (2017·淮安)请分析文章第④段词语“大多”的表达效果。
【解析】考查说明文中语言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先指出词语的意思,再結合句子内容分析其说明的作用,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句子中的“大多”意思是“大部分”,说明宋代劳动者大部分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的就不是这样的打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类型2.句中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这一类试题,词语往往大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回答思路可以按照:(1)先表态(删还是不删);(2)再定性;(3)联想具体句子分析意思。
该词在句中是“”意思,说明了……,若删去,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定性词语如:“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上的修饰;“如果”“约”“左右”表假设、估计;“多”“有余”“仅仅”等表数量的限制;“据科学家估计”“据统计”等表示资料的可信度;“之一”“左右”表范围的限制。
例. (2017·镇江)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
分析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表明态度,不能删除。
“有研究显示”和平时经常在阅读说明文时遇到的“据考证”“据科学家实验”“据统计”等等短语的作用一样,都能增强后面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使文章更有权威性,使读者更易接受,同时,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指示代词的理解
常见题型:句中“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做此类型题的时候,首先在文中找到带指示性词语的句子,然后在这句话的周围寻找到它具体指代的内容。
比如“这、这里、这种”表示近指的代词,一般在上文可以找到;“那”“那样”“那种”表示远指的代词,一般在隔句、隔段或下文找到。
注意:有原句的用原句回答,没有则需要概括整理后回答。
最后找到答案后,一定要放回原句进行验证,看意思是否发生变化。
例.这些小生灵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
联系上下文,说出加点词语的指代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指示代词具体指代内容的把握能力。
“这些”,指的不止一种,往文章的前面段落找,发现在文中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第二段说明的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二是第三段说明的厚结猛蚁在成员较少的群体中能互相识别;三是第四段说明的蜜蜂经过训练后能分辨方向。
以上就是本人针对说明文语言品析相关题型及答题技巧进行的一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