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史 论文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此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教育改革、军队改革等一系列变革,但政治改革相对滞后。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中国签订了出卖台湾和赔款等不平等条约,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反弹和改革呼声。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政治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该运动反对外来势力、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尽管运动失败,但它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反封建情绪。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
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动荡不安和政权更迭,使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境内的控制力受到严重削弱。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中国政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夺取政权,中国政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949年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如反右派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运动和改革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政治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以实现现代化建设。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的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实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和开放。
目前,中国政治正努力实现现代化,包括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等。
然而,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如腐败问题、权力集中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使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篇1:《勿忘国耻--南京大屠杀》摘要:近日,对钓鱼岛归属问题的争议使得本来就紧张的中日关系更加白热化。
追根究底,历史问题才是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死穴,而在所有历史问题中,最敏感、最富有争议的就是南京大屠杀。
关键词: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杀人比赛,残暴兽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被现在的物欲横流的生活蒙蔽,渐渐淡化了对国民过去所遭受的不齿的回忆。
但是,那些沉痛的记忆是永不能被磨灭的。
在中国,南京大屠杀往往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关注点;;。
而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分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认为否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修正主义、否认主义的表现。
南京大屠杀70周年,日本也没有忘记这一天。
数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也在各地举行,但是性质却大不相同,有的主张反省历史,有的则是否认历史。
日本出版了大量的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书籍,有的主张反思日本的战争责任,有的则是赤裸裸地否定日本的战争罪行。
右翼学者阿罗健一出版《再验证,南京发生了什么》,书中说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战时宣传”,虚构了“南京大屠杀”,中国从80年代开始接着大为宣传“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东京审判以后20年,没有人提过“南京大屠杀”。
由于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意见着广泛的分歧,因此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是中日外交及人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当时,日军经过数月连续作战,几乎没有后勤支持。
日军军官称:“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的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
其中,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尤为重要的一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并缔结不平等条约。
随着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这样的情况在19世纪后半期进一步加重,中国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政治发展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呈现出从封建时代向现代转型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历经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和运动。
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发生在1900年的戊戌年,它是继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又一次试图自力更生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
变法措施包括取消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建设工业、改革税制等方面。
但是,戊戌变法并没有得到成功,因为它遇到了清政府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1911年爆发的一场政治革命。
革命的结果是清朝满清政权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但是,在中华民国的初期,政局仍然不稳定,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
同时,中国在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压迫下,面临很大的外部压力。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初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倡导学术自由、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它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打下了基础。
近代史纲要大学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
近代史纲要大学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必修课程,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近代史纲要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纲要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纲要论文3000字范文篇一:《浅谈戊戌变法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上清帝第六书》的有关内容,对戊戌变法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关键词:戊戌变法;《上清帝第六书》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与之伴随的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在专制统治下,广大民众始终局限在有限的土地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
而在历代统治者的眼里,华夏大地更是“天朝上国”,无需与外夷通联。
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也就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更加突出。
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世界正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欧洲,自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
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不仅给欧洲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给欧洲民众带来了民主和自由。
随着资本主义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欧洲大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所以,西方列强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到了一个地方:那个曾经被马可波罗称之为“遍地是黄金”的古老东方国度-中国。
通商请求屡遭清政府拒绝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此时的中国,由于统治者长期以来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已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有相当之大的差距。
与西方列强的几次战争,中国均已失败而告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已经成为当时对清政府最形象的描述。
与战争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成为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历史的政治与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历史的政治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变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这些变革直接影响到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中国现代的面貌及其国际地位。
本文将从政治与社会两个方面分析这一话题。
一、政治变革1.推翻封建帝制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事件,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帝制体制和国际平衡。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逐渐认识到西方强国的威胁和自身体制的落后,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如洋务运动等。
这些改革尝试着改正过去的弊病,以理性思维和科学管理的方式提升国家落后的经济和军事发展。
”维新变法”更是对中国传统tributary制度和蒙古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揭示、批判和批判。
尽管这些改革没有彻底成功,但它们标志着中国朝着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2.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汉蓝天里爆发。
革命首先推翻的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政体。
然而,新生的共和国并没有完全摆脱西方殖民压力、内战的阴影和传统封建思想制约。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还是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3.社会主义革命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社会主义时期的开始。
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国全国政治体系于改造,封建制度被完全摧毁,民主革命奠定的基础被进一步巩固。
二、社会变革1.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巨头,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一系列技术领域,如计算机技术和高铁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和机械制造国之一,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2.城市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这有利于缓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
城市化不仅能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也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推进经济增长。
此外,城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社会信用体系、智慧城市等高端市场;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城市现代化做出了有力贡献。
中国近代政治史 论文
中国近代政治史论文近代中国政治史是中国从晚清末期到1949年建国期间的政治发展史。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
这篇论文将讨论几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以探讨近代中国政治史的演变。
一、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爆发,戊戌维新运动开始。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变法」的口号,意味着对清朝政治制度的改革。
变法派提议实行宪政、废除科举、设立议会等重要改革。
但是,在朝廷中的保守势力和民间团体的反对意见下,变法失败,最终导致了康有为等人的流放、清政府的衰落和政治局势的混乱。
二、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发表了三民主义,倡导国民一致、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政府的第一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纪元,但面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威胁,政府的控制力极度薄弱。
三、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接替孙中山成为中国国民党的领袖,并开始实施北伐计划。
北伐战争致力于统一中国,消灭剩余的军阀。
这一运动推翻了北方军阀,形成了蒋介石的统治。
但是,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的统治力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日本人占领了大部分中国领土。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革命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消灭中华民国政府,取代其政治权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改革。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政治史是一段曲折的历程,见证了政治势力对抗、对社会和政治制度进行改革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治的趋势和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政治历程的影响仍然存在于今天。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时期,涵盖了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
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今天,我们将探讨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和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
战争结果极为不利,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失去了主权和领土。
这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危机。
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
其中最著名的是辛亥革命,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一次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还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思想。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陷入了内战和混乱的时期。
直到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才发动了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程。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红军长征和延安整风运动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持续了8年。
尽管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具有了自主的发展道路,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开放,并引入了市场经济,这使得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国际事务中日益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贸易国。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更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见证。
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与动荡
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与动荡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社会变革与动荡的时期,其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发展。
从晚清朝廷的衰落到辛亥革命的爆发,再到国共内战的激烈对抗,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动荡。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动荡。
一、政治变革与动荡近代中国政治的变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当时的朝廷内外困境重重,面临了来自外敌的压力以及内部的民族矛盾。
1894年的甲午战争,使得清朝的外交和军事实力遭受重大挫折。
这一事件引发了洋务运动,清政府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和改革措施来强化国家实力。
然而,由于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和阻碍,清朝政权逐渐丧失了民心与信任,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社会动荡的程度。
清朝的衰落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的兴起,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带来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也为中国社会的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动荡。
革命后,各方势力相争,政权更迭频繁,导致社会秩序长时间处于混乱状态。
二、经济变革与动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动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9世纪末,随着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
外国资本的侵入使得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无法应对外部竞争,这导致了社会动荡的进一步加剧。
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与经济变革之间的关系在民国时期尤为明显。
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地方割据和政权更迭的问题,各种政治因素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战争的频繁爆发和社会动乱使得国家无法有效治理经济,大量的资源被浪费。
同时,缺乏稳定的政权和合理的制度,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受阻。
三、文化变革与动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动荡还体现在文化领域。
旧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这导致了社会文化的剧烈变动。
从晚清时期开始,西方的科学、哲学和政治思想传入中国,引发了一系列文化改革的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维新和变法的主张,试图通过改革传统文化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
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段时间内,中国政权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事件,包括清朝的衰落和终结,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共党的崛起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内外交困。
在这个
时期,一系列的变革思潮涌现,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变革努力并未取得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中华民国面临着民族分裂、军阀混战等问题,政权并不稳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革命的斗争。
1949年,中共党获得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成为首任主席。
建国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改革。
1950年代实
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直
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都对中
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的重要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转型剧烈,国家建设与政治改革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挑战,如政治体制改革、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社会治理等问题。
我国近代史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
我国近代史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这段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因此,本文将会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入手,探讨我国近代史中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清朝的传统政治制度在清朝的传统政治制度之下,中国的政治体制主要是由皇帝和最高大臣组成的。
这种制度下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皇权手中,并没有形成权力的制衡机制。
此外,清朝还有很多的士族势力,这些力量都是在皇帝权威的保护下存在的。
这种政治制度的不足在与它不能让各种社会力量充分的发挥作用,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个人起决策作用而非考虑全局,所以,这种制度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民初的政治制度民国时期是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
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清朝的传统政治制度被推翻了。
接着,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了政治权力的代表。
民国时期沿用了一部分清朝的传统政治制度。
但是,同样存在很多的不足。
最近关于当时的松散联合政府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各个政权之间并不协作,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无法得到的提升。
显然,这种制度不能很好的负担改革和建设的重任,也限制了国家发展的速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的政治制度随之诞生。
新政治制度中,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施国家最高的权力。
在这样的制度下,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权力的制衡机制。
国家的各个机关之间都有着独立而明确的职责,这样的制度与过去的政治制度有着明显的不同。
最重要的是,新的制度抓住历史的机会,推行了众多重大改革,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我国近代史中的政治制度。
这些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显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一旦出现困难与问题,我们就需要改变政治制度,从而推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那么,我们在今天应该怎么做呢?面对当前的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遵从历史的规律和趋势,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制定能符合全球化和大国崛起趋势的政治制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且不用太多宏大的叙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是中国国家构建、发展和完善其立宪政体的历史过程,始于中国近代的起义活动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结束于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新中国。
近代政治发展史也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年~1912年,此时中国社会面临着从封绅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的挑战。
1840年,外族侵略国家,中国社会深受打击,同时南北分裂、内部动乱日益加剧,人民苦不堪言。
1861年,洪秀全率领军民起义,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维新运动。
1894年,陈独秀等头领组织的辛亥革命引起了广泛的民众示威抗议,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了胜利,满清统治结束,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的立宪制度改革进程。
第二阶段是1912年~1937年,也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的一个特殊时期。
而在乱象中,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英雄孙中山,首先通过发表《声明》表明:中国不甘拜倒在外族征服之下,必须重振民本国治原则,以实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1919年,孙中山先生发表的《中国常规政府纲领》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础。
同时,孙中山发起的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土壤种下了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地和统治集团的种子)以及“三民主义”等思想活动,加强了国家力量,把中国文化熠熠生辉,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最后一阶段是1937年~1949年,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最具历史特色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重要阶段。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自南京大屠杀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战争。
1937年~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全民解放军特殊部队荣誉勇敢抗击,在不可避免的牺牲中展示出面对强大侵略者的卓越勇气。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社会及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了改革的重要作用。
最终,在中国人民的坚定斗争下,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正式建立了新中国,把中国从一个受殖民者的命运中解放出来。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题目: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维新等。
从1840年开始中国步入近代,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与掠夺中国封建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受到了极大地冲击,中国的天朝上国梦被列强无情的撕毁。
痛定思痛的中国人中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制度、政治体制、近代工业等等。
中国国内的思想文化逐渐变化,封建思想受到了西方进化论、自由、平等思想的极大冲击;经济形势向世界接轨,经济逐渐趋向工业化;政治体制逐渐改变,政治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中国的近代化逐渐前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看似强大的中国不堪一击,被列强打开国门。
这深深的刺痛了中国人。
于是一些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此开始。
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开始翻译外文书籍,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
其举动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
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一些先进的军事技术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近代化进程逐渐开始。
早期的中国近代化先驱,对后人的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中国近代化努力。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也有着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经济上,主张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近代企业;在思想文化方面,主张建设新闻官、新闻馆,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公共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虽然《资政新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付诸实施,但其作为一次对近代化的积极探索,仍有其积极意义。
尤其其中提到的政治上向西方学习,经济上兴办近代工业等一些措施,为以后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为最早的近代化探索,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觉醒的中国人较少,所以进程较慢。
近代史纲要论文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角度: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思想角度: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角度: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就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角度: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革命与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革命与社会变革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着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巨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其影响至今仍在显著地体现。
本文旨在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体现及其意义所在。
一、政治革命的进程19世纪末,中国经过多次战争失败和政治危机,局面空前地动荡不安。
此时,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积极觉醒,举行了多次议论和反抗活动,呼吁进行变革。
其中,维新运动和百日维新运动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运动。
维新运动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旨在实现政治的改革。
维新运动具体内容包括宣扬科学和民主,取消科举制度,提倡民主选举和自由言论,进行军事改革,加强与外国的接触等。
虽然维新运动不久即遭失败,但却激起了人们的觉醒,引起了政治的变革。
百日维新运动发生在清朝光绪十三年,旨在进行更为全面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百日维新运动的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改革教育、议政等。
然而,不幸的是,百日维新运动仍然遭到失败,导致“废帝乾清宫”事件等多种政治危机。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政治变革的另外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次文化上的反传统革命,提倡民主、科学、自由、人权等新思潮,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是一次重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旨在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五四运动被誉为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里程碑,使得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各地迅速传播。
它在中国现代史和世界革命史上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让中国逐渐走向了革命时期。
二、社会变革的体现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的体现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探讨。
具体内容如下:1、经济领域的变革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变革的体现之一就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包括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式工商业的兴起等。
由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民间资本的壮大,中国社会经济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教育文化的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在教育文化方面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文章回顾了中国近代史,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以及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改革。
接着,文章分析了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
然后,文章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展望了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
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和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变革。
一、中国近代史的回顾1. 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接触和贸易,但同时也引起了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控制。
洋务运动的兴起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变革,但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更加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
2. 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改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的终结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尽管政治改革开创了新的时代,但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贫困、民族问题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中国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权力争夺,以及不同思想和派别之间的斗争。
经济上,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企业。
三、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中华民国推翻北洋政府。
国共合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联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封建专制为特征。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政治权力由皇帝亲自掌握,辅助的官僚机构如内阁、六部等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
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旨在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采取了少数民主的政治制度。
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实行总统制,设立了国会和立宪政府,试图实现民主政治。
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
中国成为执政党,实行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文件和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并扩大了工人、农民和青年等社会群体的参与。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采用了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主席、政府总理等职位在政治层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政府倡导法治建设,努力加强法治体系建设和法律保障。
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试图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的领导带来了巨变,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面貌。
当前的政治制度为国家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但也面临着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转型和演变,每个时期的制度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前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剧烈变化。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
一、时间线: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时间跨度比较长,大概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时间性质很不一样。
从1840年到1919年,是中国的民族危机时期,从1919年到1949年则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 民族危机时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1860年:圆明园被火烧毁,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5年:“推翻万千唐虞”维新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清朝灭亡1915年:五四运动,“爱国、民主、科学”三民主义成为最流行的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抗议运动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结束,蒋介石“清党运动”1937年:日本侵华全面爆发,中国全面抗战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内战爆发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政治变化: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政治变化是最为显著的。
从中国封建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历经了曲折的政治变革之路。
1. 清朝垮台: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逐渐陷入了被列强侵略、国家日益衰弱的危机之中。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成了半殖民地化的国家。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朝执政者更加体味到了这种压迫。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近代化任务,变为了推翻清朝,构建一个新的中国。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末政治体制被推翻,新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主导思想,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进发。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论文关键字:问题思想史近代政治研究思想社会思潮思想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状况与未来(1200600514 曾燕2006级政治学理论专业) 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门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五四”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
本文是一篇探讨思想史研究问题的理论,全文主要从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状况展开论述,兼论目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亟待实现的突破及对未来发展的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近现代发展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奇特的模式: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种种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五四”之前的思想史主要包涵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
比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于近代思想史多有论述,但不以“思想史”命名。
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思想史著作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而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则是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大北书局1935年)。
检视“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
⑴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1. 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中国近代政治演变史
中国近代政治演变史是一个发展与转变并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中国目睹了大大小小的政治变革,也遭受了内忧外患的磨难,亦感受到莫大的苦痛和挑战。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整整一个世纪,这段历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体系,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清朝末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的秩序已经岌岌可危,严重腐败、腐朽不堪的清政府也已经失去了人心。
甲午战争的惨败,加速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进程,国人迫切呼吁“变法兴国”。
此时的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先驱李鸿章、康有为等人就成为了变法的倡导者。
自1898年开始的百日维新,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使中国迈开了政治变革的第一步,它深刻的挑战了封建文化,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但百日维新很快被清政府挫败,而支持变法的人士也因此被处死或流放海外。
这次变法的失败,加剧了一代年轻人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失望和愤怒,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成为了中国变革的不懈推动者。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政治演变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革命的开始。
连片的起义不仅推翻了清朝,还为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机遇。
随后,准备统一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复杂斗争。
清王朝被革命推翻后,中国进入了宣告民国的时期,孙中山成为这个早期国家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即使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的发展进程并不顺利。
特别是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中国的政治形势陷入了混乱。
强烈的反对情绪引发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抗议事件,身处混乱的环境中,中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内战时期。
无数的政治派系之间争斗不休,民国政府在其40年的存在期间,成为了失落和短暂的政治本质的受害者。
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获得最终的胜利,中国的另一阶段政治历程开始了。
共产主义的统治体系为中国未来的领导和政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体系在国内外争论不断。
它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但维持和发展它是一个复杂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屈辱中寻改变,探索中求独立》
学生:孙梦佳
学号:************
专业、班级:金融13-3
屈辱中寻改变,探索中求独立【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贫穷、衰败、落后、任人摆布。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的工具。
中国的主权、政治都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
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 “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顾时势,仍安于现状,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
”俗话说,穷则思变。
不同阶级的中国人在屈辱中寻改变,在探索中求独立,经过漫长的一个世纪,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获得了政治的独立。
【关键词】侵略抗争主权反帝反封落后耻辱民族独立
【正文】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确是惊世之语!德国历史学家赫尔德在十八世纪末写道:几千年来,中国始终停滞不前。
他们那些关于道德和法令的教诲总是反反复复,变着腔调在同一个话题上兜圈子,千篇一律地颂扬一种孩童式的义务。
中国恰如一具木乃伊,周身涂着陈腐的香料,描画着象形文字,包裹着丝绸,它体内的血液循环早已停止,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敌视、窥测、阻抗的态度,它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也无兴趣,更不喜欢,它的最高旨意就是终日沉浸在自我封闭的漫长黑暗之中。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历时109年,是为中国“百年近代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向中华民族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严重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没落、腐朽的清王朝不断割地、赔款、通商,中国的主权遭破坏,中国的领土遭瓜分,中国的人民遭蹂躏……可以说这一百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史”。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海战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北伐东征,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充满了黑暗、耻辱、斗争、彷徨,充满了
血与火、灵与肉、英雄与狗熊、光荣与梦想、尴尬与冲突。
这一百多年,有盗火者为我们照亮前路,有窃国者将我们带进深渊;这一百多年,我们经受了难以承受的失败,也迎来过并不可靠的胜利;这一百多年,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审视、重估、颠覆、摧毁,然后又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活世界。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在这期间,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纷纷站到历史舞台的中央,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或奔走呼号或变法维新或浴血奋战,因而这一百年也更应该是,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
中国百年近现代史,可谓是在荒原中狼奔豕突的一百年,在耻辱中惶惶不安的一百年,在无边的历史旷野中哀号呼告等待破晓的一百年,也是加速度的一百年,来不及看风景的一百年,只争朝夕、以一当十的一百年。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命运,为了这个东方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已。
他们生于忧患,在难以想像的深重的民族苦难中,以极大的坚韧、勇气和担当精神,将中华民族推向前进。
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8到1860年,列强又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9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1931年、1935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接连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的中国已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努力着:
(一)农民阶级的英勇斗争。
1841年,广州附近的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军。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
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
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二)地主阶级的自救、自强运动。
“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首先从中国近代器物方面何以不敌西方的现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差异。
”地主阶级中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倡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迪人们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但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却不为我国所用,还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崛起。
学者岩谷宕阴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之书,不为其君所用,而反落他邦。
吾不独为默深悲矣,而并为清帝悲之!”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中国近代科技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重“道”而西方文化尚“器”。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正如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派”积极倡导发展实业,掀起实业救国的高潮。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四)无产阶级的不懈斗争。
无产阶级的努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大革命和抗日战争。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924年实现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和专制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
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绝忘不了近代以来这场血与火的“洗礼”。
正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等一系列变革,砸碎了近千年的封建割据统治和近乎窒息的宗教桎梏,向着近代文明的曙光奔跑。
经过二百多年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非洲成了贩卖与屠戮黑人的屠宰场;美洲文明的创造者被屠至殆尽;印度与东南亚被掠夺得千疮百孔;最后,中央之国也成为了‘东亚病夫’”。
这样,在19世纪上半期末,两个文化相遇,一个是农业的,尊奉儒教的、落后的,一个是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进步的,两种制度相遇,正如有人所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失败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这百年的历史时时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是竞争规则,也是生存法则,永远都不能忘。
今天,中华民族已昂首迈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必将彻底洗刷近代以来因落伍惨遭蹂躏的种种耻辱,“用人类第一族的气魄、人类第一族的自豪、人类第一族的精神高筑起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长城!”因此,我们更要坚信一个拥有如此生命力的民族,一个拥有如此丰厚历史的民族,她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纲要》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3、《毛泽东选集》
4、《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
5、《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剑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