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7九上·江都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

作者把水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B . 《林中小溪》是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原始森林景色的,他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呈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

C .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陈涉世家》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最终的结果。

D .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课文通过时间、空间、逻辑三条线索表现了黄山壮阔的景色,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大自然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2. (8分)(2019·兴化模拟)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千里之堤,________。

(2)两句三年得,________。

(3)是故________,教然后知困。

(4) ________,犹如花枝俏。

(5)爱国诗人词人常常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处境结合在一起,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秋瑾(满江红)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透出对婚姻的不满。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7分)
3. (7分)(2019·龙东)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成长是一个过程。

岁月荏苒,光阴如梭。

也许有过畏惧,也许有过仿徨,但经过多年厚积簿发的你,遇到挫折,坦然面对;遇到困难,不必躲藏。

只要能静下心,沉住气,今天的舞台,你定会大放异彩。

彼时正年少,莫负好时光。

(1)请将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给文段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荏苒挫折
(3)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4)选段中“只要能静下心,沉住气,今天的舞台,你定会大放异彩。

”这句话属于________复句。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4. (7分)诗歌理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两句写了自己长期被贬谪在荒凉之地的境遇。

B . “到乡翻似烂柯人”,以“王质烂柯”的典故写出了自己回到故乡恍如隔世的情景。

C .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诗人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B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C . “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中“过五溪”写出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偏僻荒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D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5. (14分)(2016·义乌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化敌为友。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① ,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②
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③ ,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①邑金:封邑的收入。

②波臣:水族臣民。

③常与:时常在一起的。

此指水。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限断三处)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将贷子三百金 ________
②庄周忿然作色曰 ________
③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________
④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庄子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
6. (22分) (2019八下·密山期末) 阅读《卖栗子的老王》,回答各题。

卖栗子的老王
许思雨
小镇不大,一条笔直的街道,挤着各路生意人,老王的店也在其中。

老王卖栗子,他一人负责炒,收了个小徒弟替他卖,生意十分红火。

老王的手艺好,方圆几十里都知道镇上有个卖栗子的老王。

后来老王竟被传称为“栗子王”。

老王也知道自己炒的栗子好吃,这手艺可是他琢磨大半辈子才得来的秘招,旁人都不晓得。

要说能有啥名堂,说到底还不就是个吃物,只是老王的栗子炒熟后,任意挑出一个,那顶端都有五道裂纹,不长不短,状似梅花,令人惊奇!
生意人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总要谈收入的多少。

大家都知道老王的生意好,进项多。

据那小徒弟透露,老王的店两天就能卖出一卡车的栗子。

那些运卸栗子的人也说,老王的店后面连着一个大大的院子,可以装好几大车的栗子。

于是,生意人便估摸老王的收入,少说一年也有三四万元吧!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

按理说,老王的日子应当是过得滋滋润润的,可是老王的光景比一般人还要差。

小镇上的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也是休息休息的意思。

三两个人聚在一起,或是一碗三鲜面,或是一笼肉包子,再次一些也是各式小点心,这是习俗。

老王每日下午也来,只是他的下午茶比较简单,吃烧饼,他与徒弟每人一块,天天如此。

烧饼店就在老王的店的旁边,也方便,当然主要是便宜。

而且,生活中每遇婚丧嫁娶,大家都随份子,但老王不。

逢年过节,大家都祭祖买花烧纸钱,但老王不。

老王的店门上贴着“僧道无缘”,于是,连化缘的僧道都难以登门了。

于是,生意人间又多了一项话题:老王抠门,这似乎给他们的谈话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一天,老王的店里来了几个年轻人。

他们戴着眼镜,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倒是老王显得有些局促,口里不停地说着:“是你们呀!真好!”
镇上的人纷纷来看热闹,左右打听着。

那烧饼店的老板直接拉住几个年轻人中的一个,问他们是谁,来干什么。

那年轻人笑了笑说:“我们是王大爷资助的贫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王大爷一直资助我们读书,从未间断。

如今我们大学毕业了,想来看看他老人家,也想报答他老人家。


众人听到这话后瞠目结舌。

几天后,老王资助的那些学生中的两位来到小镇,做了镇上的小学老师,其中就有那位被烧饼店老板拉住的年轻人。

他第一次站上讲台,颇有些激动,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人性的光辉”,再转过身来时,眼中竟有了泪光。

这一切,老王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恐怕也认为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老王依旧炒栗子、吃烧饼,依旧不顾人情,僧道无缘。

(《意林》2017年6期)
(1)老王为什么会被人传称为“栗子王”?
(2)老王的哪些表现,让别人觉得他的光景比一般人还要差?
(3)“他们戴着眼镜,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如果把外貌描写的这句话删掉可否,为什么?
(4)“众人听到这话后瞠目结舌”,透过瞠目结舌这一神态描写,能读出当时众人有什么样的心理?
7. (12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

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

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

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

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意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

读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

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

“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予的感叹: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结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

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惠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有删改)
(1)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 . 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 . 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 . 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2)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 . 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 . 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 . “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3)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 . 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 . 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 . 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七、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
8.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芦苇
吴培金
①每当清晨在古黄河边跑步的时候,总能看见数只水鸟在河面上游荡。

它们真的是无家可归,因为河边几乎没有芦苇,我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过夜的。

于是,我想起来家乡广阔的芦苇荡,那里可是水鸟的天堂啊。

②我的家乡在大运河畔,那里的滩涂广阔,芦苇也就一茬一茬地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苇根;芦花谢了,芦苇枯了,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③春天,芦苇从地底下钻出的嫩芽,饱受几场春雨之后,迅速地拔节,舒展叶子,那大片大片的滩涂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这时候,鸟儿也忙着在芦苇丛里做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孩子们行走在嫩绿的芦苇丛里,摘来许多芦叶裹“喇叭”。

先是用一片小的芦叶卷成发声的“哨子”,然后一片接一片地裹成“喇叭”状,看谁裹的“喇叭”长,吹得响。

你听,有的粗浊,有的清脆,有的细长,有的宏亮。

一时间,芦苇“喇叭”声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和着悦耳的鸟鸣声,好一场乡野音乐会啊。

④夏天,芦苇长得最快,有的芦苇长到两三米高,芦苇叶子有一尺来长,似一柄长剑。

风吹芦苇,发出沙沙的响声。

这个季节,是家乡的农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他们看到地里的麦子被南风吹得金黄,他们闻到了麦子成熟的气息,立即拿起早已磨快的镰刀,走进麦地,开镰收割,那真是“黄金铺地,老少弯腰”,抢收麦子的景象非常壮观。

三五天之后,大片田里几乎全露出了白花花的麦茬,与芦苇荡的一片葱绿形成鲜明对比。

此刻,麦场上,机声隆隆,人声鼎沸,农民们翻场、扬场,各管一行,忙着累着快乐着。

很快家乡人听了到布谷鸟的叫声,就忙着犁田插秧。

于是,一片片水田里,倒映出村姑农妇们弯腰插秧的身影。

水田里女人的嬉闹声,夹杂着汉子粗壮的叫喊声,惊得水鸟扑棱棱地从芦苇丛中飞出,又引起了芦苇丛里的一串串响亮的鸟叫声。

⑤芦苇成熟的时候,芦花开始在秋风中怒放,那真是芦花似海。

这时的芦苇显得苍老了,叶子不再翠绿,杆子粗壮结实。

它们是在等待人们收割吗?收割芦苇是很辛苦的事情,因为,割起两三米高的芦苇不仅耗费体力,有时还要趟到没膝深的冷水里去割。

家乡人不怕受累,挥动镰刀砍倒大片大片的芦苇;家乡人不怕吃苦,趟进冷水中收割芦苇,芦苇根扎破双手、脚板也不吭一声。

孩子们也快乐地加入到收割芦苇的队伍中,他们找鸟窝,拾鸟蛋,抓水鸟,像野鸡、黄莺、芦喳子,放在芦苇编成的鸟笼里,唧唧喳喳的乱蹦乱叫。

孩子们把这些鸟儿当作宝贝一样宠着、养着。

晚上,生产队里留割芦苇的人会餐,各家的小孩子也可以跟着大人沾沾光,比如吃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和猪肉炖粉丝。

⑥割倒的芦苇被捆成捆子,码成垛子,一垛一垛的芦苇,将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大量的芦苇被送到造纸厂作造纸的原料,家乡人还用芦苇作房顶上的屋笆,就是用芦苇扎成的芦笆子,上面盖上麦草或红瓦。

手艺人还用芦苇编席子等生活用品。

他们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用碾子压平,然后那双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用芦苇篾条编织成光洁溜滑的芦苇席。

那时家家户户睡觉都用芦苇席子的,它是生活的必需品。

前些年,家乡招商引资办起了芦苇编织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心灵手巧的家乡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据说销路很好,效益不错。

⑦冬天里,家乡的河边滩涂是一片肃杀景象。

地上,那层层的枯黄的芦苇叶子,经受了风吹霜打、雨雪冰冻,它们化作了泥土,为地下的芦笋根提供养料,来年春天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将破土而出。

⑧啊,这生生不息、质朴顽强的芦苇,多像家乡的勤劳善良、坚韧乐观的农民。

⑨近年来,家乡人开垦滩涂种粮食,把水塘河湾改造成鱼塘子养鱼,大片的芦苇地消失了,那芦花似海的景象不多见了。

但家乡的芦苇还是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遥远的记忆。

我多想回家,看一看大运河畔秀美宁静的水乡风光,闻一闻家乡芦苇的清香气息,听一听芦苇丛里的啾啾鸟鸣,欣赏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的壮景。

(1)快速阅览文章,根据内容填空。

①春天,芦苇迅速拔节,________。

②夏天,________,人们在芦苇的陪伴下幸福劳作。

③秋天,________,芦苇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④冬天,芦叶渐渐枯黄,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引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什么好处?
(3)最后一句中的“壮景”,能否改为“美景”?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4)阅读全文,说说以“家乡的芦苇”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八、名著阅读 (共2题;共11分)
9. (6分)园蛛捕猎靠的不是围追堵截,而是它黏性的网。

10. (5分)名著阅读。

(1)蜚声中外的原苏联小说《》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该书的作者是。

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对的问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2)《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万苦千辛,经九九八十一难,到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等。

(3)阅读《简•爱》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这段文字表现了简•爱怎样的性格特征?文中的“你”指的是谁?
九、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合适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我合适。

”子路反问道:“您
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呀!”
请以“敢与不敢”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2-1、
2-2、
2-3、
2-4、
2-5、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7分)
3-1、
3-2、
3-3、
3-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4-1、
4-2、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5-1、
5-2、
5-3、
5-4、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
6-1、
6-2、
6-3、
6-4、
7-1、
7-2、
7-3、
七、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
8-1、
8-2、
8-3、
8-4、
八、名著阅读 (共2题;共11分)
9-1、
10-1、
10-2、
10-3、
九、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