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篇·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启示

张宏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指的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时期持续一百多年的译述活动。是发生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古代东西方文明成果译介、注释活动中规模最宏大、内容最精彩的一个阶段。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在阿拉伯倭马亚王朝期间,就已出现自发的、无组织的文化译介活动,直到阿拔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在阿拔斯王朝中期的830~930年,在统治者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大规模、有组织地进行译介活动;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形成了文化史上的巴格达学派,它取代了早期的亚历山大学派,并引发了阿拔斯王朝后期的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文化中心和埃及的开罗文化中心,共同构成了辉煌绚丽的阿拔斯王朝“五百年文化黄金时代”。

这场历时一百多年,地跨亚、非、欧广茂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译介活动,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不多见的。分析它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对研究人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很具学术价值,对阐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与文化的本质与特点更是一段必须了解和深刻理会的历史内容。

期间,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游牧的蛮荒进入城居的文明;阿拉伯人由操纵牧鞭,挥舞宝剑,攻城夺关,到掌管帝国纷繁庞杂的社会事务。政治统治的需要,使阿拉伯人面对异族异域的先进文化,为了防止政权旁落,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们竭力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兼收并蓄,通过大量译介宗教、医学、天文学、数学、哲学、历史、政治、文学、音乐等各领域的书

阿拉伯研究

第3辑

籍,学习别人的长处,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治。

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风格的改变,以往凭借天赋进行宗教活动的阿拉伯人,不再仅仅是操着变幻多端、词汇繁杂的阿拉伯语,吟咏豪放与爱情的游牧民族,而变成善于逻辑分析和哲学思辨的理性学者。

“伊斯兰世界涌来的知诚如美国学者基佐在他的《欧洲文化通史》中坦言:

识潮流,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①在当今世界里,我们重温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及其影响,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翻译是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相互交流的桥梁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人们对此感到震惊和害怕,甚至茫然不知所措。然而,让我们翻开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历史篇章,看一看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不难看到,世界各种文化虽有碰撞,但交流与借鉴、取长补短,以致融合是最主要的。阿拉伯人正是翻译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波斯等国的文化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以致后来又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及欧洲的发展与进步。再后来,拿破仑东征,又带来了阿拉伯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又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征,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②

二、翻译让世界各国便于相互理解和沟通

翻译之事,由来已久,古籍中早有记载。《礼记·王制》篇中说,中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以后佛经译者在“译”字前加上“翻”字,遂有“翻译”一词,沿用至今③。翻译的意思是“把一种语言文

①转引自锡德尼·芬克斯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②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③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页。

·社会文化篇·

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的转换”①。翻译自古有之,世界上人种、民族、部族、部落众多,语言文字、方言符号各有不同,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不能没有翻译。翻译代表和反映了社会的交往、文化的沟通与互惠互促。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闹革命时期,就非常清楚翻译的作用,因此创立了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一直关心中国的外语教学和外交外事工作,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出过许多指示,为中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至今,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外交官都懂外语,尤其是懂驻在国的语言文字,从而使中国与各国的交往更为顺利,关系发展更快更好。我们在与阿拉伯朋友的交往中常听到他们对我们的羡慕和赞许。

三、翻译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新的科技、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新的动力

翻译不仅是一门科学或一种艺术,也是人类知识交换和国际文化沟通的一种实际工具。由于近现代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接触频繁,翻译的价值更趋重要。

阿拉伯人通过百余年(8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开展的史无前例的翻译运动,如饥似渴地吸取了古代文明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学术成就。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通过翻译所取得的知识,而是进一步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在翻译过程中,对原版本进行细致的校勘、诠释和评析、补正等工作。通过这种“借题发挥”式的学术研究,增添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从而创立了一种新型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把这种文化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传入欧洲,对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催化作用。例如,阿拉伯人几乎翻译了全部希腊著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全部哲学著作。在翻译过程中,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注释、详析和增补,并做了把希

①李行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

阿拉伯研究

第3辑

腊哲学和伊斯兰教义加以调和的工作,使之伊斯兰化。这一工作由阿拉伯哲学家肯迪开始,由突厥穆斯林法拉比继续,由波斯穆斯林伊本·西那完成。又如伦理学,在《古兰经》、“圣训”中有所阐述,阿拉伯人在翻译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和伊斯兰的伦理道德思想糅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新型的伊斯兰哲学思想体系和伊斯兰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又如阿拉伯数字符号及十进位制等数字系统源于印度,但经过了阿拉伯人的加工、改进、提高后,又通过花拉子密的数学著作传入欧洲,故称为“阿拉伯数字”。

“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感受的过程,它不同程度地包含着理解、比较、选择、融会和创新。”①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给中国送来的是印度哲学和佛教。从总体上看,它们对中国没有什么积极的效益。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这30年间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的思想状态,却起过积极的冲击和提高作用②。五四运动前30年间大量的外国文学译本,在中国读者中间广泛地传布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使他们获得新知识,改变世界观;使他们相信,应当取鉴于西方文化,来挽救、改造封建落后的中国文化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了解、研究、实践和创新,而对马列主义的了解却离不开翻译。俄国的十月革命给我们带来了新思想、新思维、新动力,这也是翻译的结果。我们对欧美科技的翻译、学习、研究和实践,也给中国的科技发展赋予了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和新动力。

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对域外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其中翻译起了桥梁作用。贺麟先生在谈及我国的翻译事业时曾说,翻译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华化西学,使西方文化中国化。”④这就是说,翻译可以内化外学,及时吸取进步的思想精华,充实自己的文化。

①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71页。

②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③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6页。

④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