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教学策略在思维游戏课程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教学策略在思维游戏课程中的运用

文/思维课程研究课题组杨薇作为3-6岁幼儿所使用的思维游戏课程,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把游戏贯穿始终。游戏策略在本课程中是体现最充分的,也是幼儿教师最擅长使用的。游戏本身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教学采用游戏的方式便有助于吸引幼儿注意、提高活动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游戏需紧密结合一定的教育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独立思考和操作增长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而在大的游戏策略背景下,我们在思维课程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还运用了一些能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并使教师获得教育能力的基本策略。如,导入策略、提问策略、支架策略、迁移策略以及教学活动结束时的归纳策略等。

巧妙运用导入策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策略运用是否得当决定了教师能否充分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果在活动一开始就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一个巧妙的导入转移到活动上来,并将导入所引发的兴趣加以保持,就能基本保证幼儿对活动全过程的高度参与。所以,针对幼儿设计的导入应该具备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和延续性。在思维活动设计中,教师可采用的导入方式有人物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和举例导入。

人物导入

人物导入是教师经常会用到的导入策略,人物导入可以直接是人或动物,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物。因为幼儿喜欢拟人化的特点,幼儿园里使用的频率就会更高一些。比如,教师在活动开始时直接向幼儿介绍说“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奇怪的客人”时,幼儿就会很有兴致地、积极地去想“谁来了”、“他来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幼儿对人物的兴趣,针对这个人物特点涉及到的内容、操作材料而展开下面的活动。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所呈现的活动内容就会很容易被幼儿接受。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有两种,故事情境导入和游戏情境导入。这是幼儿园教学中常使用的策略,也是一个不易把握好尺度的策略。教师在使用这一策略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导入的内容要和本次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贯穿整个课程,这才是一个有意义、有效的导入。

比如,“小精灵到小镇”活动中,其目标是图形发散,就是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找出两个建筑物间不同的路线。我们设计了“小精灵来到了一个小镇”的情境导入,用“请小朋友带小精灵去各处参观游玩”为线索开展活动,这样既自然又可以用目标紧紧抓住幼儿。

在运用这样的策略的时候,教师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用情境引入后,就逐渐把情境丢掉了,使后面的活动和引入没有太大关系。如在《配对对》单元中的“超市购物”活动中,其目标是让幼儿细致分辨图形间的细微差异,我们建议教师以“带着小猴去超市购物”为情境导入。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大狮子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就用大狮子玩偶代替了小猴,并用生动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这个教师渐渐丢掉了大狮子购物这个线索,直接呈现任务让幼儿操作。结果,很多幼儿失去了兴趣,只有前面的一两个幼儿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就是教师没能理解导入的意义,这个导入就失去了作用与意义。

游戏情景导入非常受幼儿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确定游戏形式,避免游戏形式过于紧张、激烈,使幼儿过于关注游戏结果,而失去思考的过程。

比如,“勇敢者游戏”是以图形评价为目标的活动,每个具体内容都涉及一个惟一答案,所以,运用比赛的游戏形式非常适合。但是,思维活动要强调思考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强调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速度上。

问题导入

与人物导入和情境导入相比,问题导入的趣味性没有那么强,但是,如果问题导入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会深深地吸引幼儿。

所以问题导入要注意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一定还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能够让幼儿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教学内容的思考,从而把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活动中。

比如,在“时间”活动的开始,教师可以用“时间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时间的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了解(或测量)时间的长短的”、“钟表有哪些用途”、“除了钟表,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知道时间”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幼儿关于时间的思考,逐步将时间和钟表建立起联系,从而顺利过渡到用钟表来认识时间的活动内容。

举例导入

当教学活动涉及幼儿未接触过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通过举例子让幼儿感受和理解这一概念,以使后面的教学顺利开展。

比如“关系网”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发现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但是关系这一概念是幼儿所不理解的。教师可以用身边的实物或具有典型关系特征的事物作为例子,引导幼儿发现两个或两组事物间的共同点,如,妈妈和孩子是母子关系,大积木和小积木是大小关系,在了解事物间简单关系基础上,将关系这一概念呈现给幼儿,使幼儿在使用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关系的含义。

有效运用提问策略

在以探索和操作为基础的思维课程实施过程当中,教师是否能够提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引发幼儿独立思考和操作积极性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何在思维游戏活动中正确有效地运用提问策略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目的、提问的方法、问题的种类及问题难度的把握等。比如,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是引发讨论的提问,还是激发幼儿想像的提问,或是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的提问等。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最重要的是,教师应把握自己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的难度水平要适合,即问题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比如,在“小熊的新家”活动中,提问“哪间房子是哪只小熊的”,就比提问“这三间房子都是什么形状的”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更有利于幼儿理解问题。而一个小班的教师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早上几点起床啊”,就是一个不符合幼儿能力发展水平的提问,因为小班的幼儿还未形成时间概念,教师也必然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问题要指向多种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从认知水平上分,可以分为基本问题和较高水平的问题,基本问题可以检查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水平的问题可以为幼儿提供较高水平思维的机会。“哪间房子是哪只小熊的”属于基本问题,用来了解幼儿是否认识了基本图形,认识了这三个图形的幼儿很容易将三间房子分配给喜欢相应图形的熊宝宝;而“请小朋友们来给小熊选礼物,选的礼物一定要有小熊喜欢的图形宝宝,好不好”,就是一个较高水平的问题,可以让幼儿进一步思考哪些物品含有基本图形并在自己的材料中进行操作。

从问题类型上分,可以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或者是用来了解幼儿是否掌握了某一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封

闭式问题,如“你们愿意帮助小白兔吗”,“你们看一看他做的对吗”。当提问的目的是引发幼儿更多思考的时候就要避免提封闭式的问题,因为封闭式的问题只能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提问“大家想一想他错在哪儿了”,就会促进幼儿进一步思考错误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或错”的较低思维水平上。

问题表述要清晰,避免模棱两可的提问。如“小魔法师”中的“帮助小白兔”活动,要求幼儿用自己的几何图形卡片拼出能够帮助小白兔的东西,教师提问“小白兔走得太累了,应该怎么办呢”,由于到底是“谁”怎么办是模糊的,所以得到的答案是“小白兔可以……”;而改换提问“小白兔走得太累了,你用图形可以做出什么来帮助他呢”之后,幼儿就会明白是要用手中的图形卡片拼出帮助小白兔的东西。

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提问以后,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可以增加幼儿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控制等待时间是在提问策略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急于让幼儿作出回答,如果幼儿不能立即作答,就开始不停地引导甚至替代幼儿回答。

其实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幼儿会比成人表现出更多的冲动。成人会经过仔细思考之后再回答他人的问题,而年幼的孩子会在老师一提出问题后就举手要求回答或者直接说出答案。这时教师更应该控制等待的时间,要求幼儿更全面细致的思考之后再回答问题。这样也更有利于控制幼儿的冲动行为,培养深思熟虑的品质。尤其在幼儿操作错误以后,教师要用引导性的提问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去发现问题,提问之后要给幼儿充分的思考和观察时间,不要急于纠正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