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2藏象五脏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667f0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5.png)
生理:
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的阴阳 气血失调
肺气虚 肺阴虚
肺病常见症: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A.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 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恍白,神疲 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B.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 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C. 舌淡苔白或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D. 脉虚或细数
第二章 藏象学说
• 一、定义 •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定义)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分类(填空)
•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 • 1、五脏:肝、心、脾、肺、肾 • 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 3、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
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 --- 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生理:
(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病理: 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2、在窍为鼻
鼻 --- 司嗅觉、通气。 生理: 肺之精气上通于鼻 →嗅觉灵敏,通气畅顺。 病理: 肺失宣肃 → 鼻塞流涕,嗅觉失灵。
脾病常见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 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A. 或浮肿、或消瘦 B. 或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 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C. 或口干舌燥,或干呕呃逆。 D. 或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 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 米泔。 E.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 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F. 舌白、舌淡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无苔 G. 脉缓弱或沉迟无力或细数或细弱
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的阴阳 气血失调
肺气虚 肺阴虚
肺病常见症: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A.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 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恍白,神疲 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B.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 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C. 舌淡苔白或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D. 脉虚或细数
第二章 藏象学说
• 一、定义 •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定义)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分类(填空)
•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 • 1、五脏:肝、心、脾、肺、肾 • 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 3、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
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 --- 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生理:
(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病理: 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2、在窍为鼻
鼻 --- 司嗅觉、通气。 生理: 肺之精气上通于鼻 →嗅觉灵敏,通气畅顺。 病理: 肺失宣肃 → 鼻塞流涕,嗅觉失灵。
脾病常见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 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A. 或浮肿、或消瘦 B. 或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 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C. 或口干舌燥,或干呕呃逆。 D. 或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 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 米泔。 E.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 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F. 舌白、舌淡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无苔 G. 脉缓弱或沉迟无力或细数或细弱
藏象五脏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藏象五脏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c7675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1a.png)
一般症状 面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无力
肾主水
相关器官的调节作用
1、肾中阴阳对整个津液代谢过程
以及控制膀胱的气化与开合 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对人体津液代谢起着主持和调节的作用《素问.逆调论》 “肾者水脏,主津液”
2、肾阳的气化功能直接关乎到尿液的生成
肾主水
水谷
津液
外达皮毛 向上--呼气 向外--汗
04
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听觉减退
05
或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06
耳实证从肝胆论治,
07
虚证从肾论治
08
二阴 前阴(外生殖器),排尿和生殖的器官
01
后阴(肛门),排泄粪便的通道
02
肾开窍于前阴
03
肾主生殖
04
膀胱贮尿和排尿的功能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实现
05
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膀胱就能适时开合及排尿
06
2
肾的位置:
肾的形态结构
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肾的位置形态
1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2
“腰者,肾之府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01
02
03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肾主水
相关器官的调节作用
1、肾中阴阳对整个津液代谢过程
以及控制膀胱的气化与开合 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对人体津液代谢起着主持和调节的作用《素问.逆调论》 “肾者水脏,主津液”
2、肾阳的气化功能直接关乎到尿液的生成
肾主水
水谷
津液
外达皮毛 向上--呼气 向外--汗
04
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听觉减退
05
或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06
耳实证从肝胆论治,
07
虚证从肾论治
08
二阴 前阴(外生殖器),排尿和生殖的器官
01
后阴(肛门),排泄粪便的通道
02
肾开窍于前阴
03
肾主生殖
04
膀胱贮尿和排尿的功能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实现
05
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膀胱就能适时开合及排尿
06
2
肾的位置:
肾的形态结构
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肾的位置形态
1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2
“腰者,肾之府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01
02
03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8a4443a8114431b90dd8e5.png)
“脉诊”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经口鼻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宣发卫气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吸人清气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输布精微和津液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清肃异物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征象。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 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 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经口鼻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宣发卫气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吸人清气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输布精微和津液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清肃异物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征象。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 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 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藏象五脏》PPT课件
![《藏象五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0c9a2e844769eae109ed07.png)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 “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 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 血液的生成、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 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 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五 脏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六 腑
奇恒之腑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中空性脏器
藏精汁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 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来自理论教研室乔文彪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 得。
藏象五脏肝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
![藏象五脏肝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ac8d1983c4bb4cf7ecd128.png)
9
肝主疏泄功能主要是通过调畅全身气机来实现
调畅全身气机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 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升降出 入运动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全身气机调畅 生命活动正常
气血运行正常
全身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机能活 动稳定有序
10
11
1、肝主疏泄的概念是? 2、肝是如何实现其“主疏泄”功能的? 3、“肝失疏泄”的病机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 4、“肝主疏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1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32
肝气可以固摄血液 肝之疏泄能使血行畅达
肝阴为凝血之本
33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5、肝不藏血的机制和后果是什么?
7
1.肝主疏泄的概念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含义: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机理:与肝的升发条达之性密切相关,由
肝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所决定。
8
1、肝主疏泄的概念是? 2、肝是如何实现其“主疏泄”功能的? 3、“肝失疏泄”的病机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 4、“肝主疏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25
2.肝藏血 Storing blood
含义: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 防止出血的功能。
机理:肝为实质性全血器官,故能藏血; 肝的疏泄作用是肝调节血量的动力。
26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肝主疏泄功能主要是通过调畅全身气机来实现
调畅全身气机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 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升降出 入运动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全身气机调畅 生命活动正常
气血运行正常
全身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机能活 动稳定有序
10
11
1、肝主疏泄的概念是? 2、肝是如何实现其“主疏泄”功能的? 3、“肝失疏泄”的病机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 4、“肝主疏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1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32
肝气可以固摄血液 肝之疏泄能使血行畅达
肝阴为凝血之本
33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5、肝不藏血的机制和后果是什么?
7
1.肝主疏泄的概念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含义: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机理:与肝的升发条达之性密切相关,由
肝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所决定。
8
1、肝主疏泄的概念是? 2、肝是如何实现其“主疏泄”功能的? 3、“肝失疏泄”的病机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 4、“肝主疏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25
2.肝藏血 Storing blood
含义: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 防止出血的功能。
机理:肝为实质性全血器官,故能藏血; 肝的疏泄作用是肝调节血量的动力。
26
1、肝藏血的概念是? 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为哪几个方面? 3、肝是如何调节全身血量的? 4、肝防止出血的机制有哪几方面?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720ca1a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9.png)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⑤调节生殖机能
调节冲任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2、肝主藏血
(1)含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贮藏血液
肝主血海,血藏于肝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气)
②防止出血
血行正常。
“夫肝摄血者也“。(《卫生宝鉴》)
③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4、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心(心为主导)
心肺脾肝肾
神魄意魂志 主 宰
五脏藏神
五脏六腑之精
髓
脑为髓海 脑
(三)心脏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主君火,君火居上,主宰全身。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2、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夏同属五行中的火系统,两者气化相通。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①行血
;
②生血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明
⑴心主神志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神 ②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③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狭义)
(2)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形
神
(3)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①任物作用 ——接受、处理、反映信息
②主宰作用 ——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最高,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肺为华盖,清肃之体,外合皮毛与大气直接相同,不耐寒热,
易受邪侵。 3、肺与秋气相应
(三)肺的生理联系
1、肺在志为悲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液为涕 4、肺在体合皮 5、其华在毛
调节冲任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2、肝主藏血
(1)含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贮藏血液
肝主血海,血藏于肝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气)
②防止出血
血行正常。
“夫肝摄血者也“。(《卫生宝鉴》)
③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4、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心(心为主导)
心肺脾肝肾
神魄意魂志 主 宰
五脏藏神
五脏六腑之精
髓
脑为髓海 脑
(三)心脏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主君火,君火居上,主宰全身。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2、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夏同属五行中的火系统,两者气化相通。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①行血
;
②生血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明
⑴心主神志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神 ②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③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狭义)
(2)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形
神
(3)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①任物作用 ——接受、处理、反映信息
②主宰作用 ——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最高,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肺为华盖,清肃之体,外合皮毛与大气直接相同,不耐寒热,
易受邪侵。 3、肺与秋气相应
(三)肺的生理联系
1、肺在志为悲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液为涕 4、肺在体合皮 5、其华在毛
藏象学说(五脏)ppt课件
![藏象学说(五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0438449b6648d7c1c746f1.png)
(2)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 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 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 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生理: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 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病理:心阳不足:青质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舌质红、瘦薄; 心血不足:舌体瘦薄,舌色少华; 心火上炎: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异常:舌卷、舌强、失语。
Function 2: Housing spirit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首先,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在脏腑组织中居于首位,起主导作用。人体五 脏六腑、形体官窍只有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才能共 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 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活动。“心者,君主之官,神 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 危”(《素问·灵兰秘典论》)。
other functions?
1.3、System connections of heart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 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 病理:若心之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晃白、晦 滞;血瘀则面色青紫。脉虚、细、结代、涩、数。
心主血脉的生理与病理 生理: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 腑机能正常。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 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病理: 心火旺盛:面赤舌红,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心脉瘀血: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 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出现结代脉。
最新药学本中医学基础藏象五脏-PPT文档
![最新药学本中医学基础藏象五脏-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197b55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3.png)
• 生理:是肺的功能所反应的情志变化;同时,体现了人对悲哀的承受 能力。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033a62312b3169a551a417.png)
主血脉;主藏神 主疏泄;主藏血 主运化;主统血
为阳脏
为刚脏, 主升发;
脾气主
肺
气之本,魄之处也
主气,司呼吸;主行 水;朝百脉,主治节
华盖; 热;主
PART
05
五脏系统表
五
其
其
开
其
其
脏
充
华
窍
志
液
心
脉
面
舌
喜
汗
肝
筋
爪
目
怒
泪
脾
肌
唇
口
思
涎
心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PART
01
五脏之心—简介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 包卫护。在五行属火,血之主、脉之宗、神 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 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与
02
五脏之脾—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 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脾对营养 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 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吸
PART
03
五脏之脾—生理功能
脾主生血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 1、主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 2、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 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
中医藏象学说与西医学的区别: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PART
03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 腑
五脏
六腑
奇
肝、心、 脾、肺、肾
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肠、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26cc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4.png)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和脉络,包括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经 络系统、中医脏腑系统、中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中医五行理论、中医诊断 方法和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它形成了中医思维的基本框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病因病机
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失调导致的,治疗应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为出 发点。
综合诊疗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整体观察与治疗,综合运用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方法,以及中药、针灸等多种治 疗方法。
中医经络系统
1
经络介绍
中医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这些经络,气血得以流通,调节身体的阴 阳平衡。
中医的标志性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用针刺激经络来调整脏腑 功能和平衡阴阳。
中药治疗
中医典型的治疗方法,通过使 用草药、植物、动物等材料来 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推拿按摩
中医运用手法在经络和穴位上 施加力量和压力,以调整气血 循环和舒缓身体疲劳。
脏腑调理
中医通过草药、食疗等方法 来调理脏腑,以达到平衡和 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1 相互联系
中医认为经络和脏腑之间 有密切的联系,经络作为 脏腑的运行通道,与脏腑 的功能息息相关。
2 相互调理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 对脏腑的调理,从而平衡 身体的阴阳和五行。
3 检测与诊断
中医通过触诊、脉诊等方 法来检测经络和脏腑的状 态,以诊断病情和制定治 疗方案。
2
经络定位
中医确立了十四个主要的经络,每个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和器官相关联。
3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和脉络,包括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经 络系统、中医脏腑系统、中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中医五行理论、中医诊断 方法和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它形成了中医思维的基本框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病因病机
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失调导致的,治疗应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为出 发点。
综合诊疗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整体观察与治疗,综合运用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方法,以及中药、针灸等多种治 疗方法。
中医经络系统
1
经络介绍
中医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这些经络,气血得以流通,调节身体的阴 阳平衡。
中医的标志性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用针刺激经络来调整脏腑 功能和平衡阴阳。
中药治疗
中医典型的治疗方法,通过使 用草药、植物、动物等材料来 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推拿按摩
中医运用手法在经络和穴位上 施加力量和压力,以调整气血 循环和舒缓身体疲劳。
脏腑调理
中医通过草药、食疗等方法 来调理脏腑,以达到平衡和 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1 相互联系
中医认为经络和脏腑之间 有密切的联系,经络作为 脏腑的运行通道,与脏腑 的功能息息相关。
2 相互调理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 对脏腑的调理,从而平衡 身体的阴阳和五行。
3 检测与诊断
中医通过触诊、脉诊等方 法来检测经络和脏腑的状 态,以诊断病情和制定治 疗方案。
2
经络定位
中医确立了十四个主要的经络,每个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和器官相关联。
3
藏象五脏课件【72页】
![藏象五脏课件【72页】](https://img.taocdn.com/s3/m/7bd6693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e.png)
• 治疗:
• 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 从脾胃治 疗
•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1)含义: • 脾开窍于口,是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
功能密切相关。
• 脾其华在唇,是指口唇色泽形态的变化可 反映脾的功能正常与否。
•
消化
• (2)口的生理功能:辅助发音
特性:主升;主动;体阴用阳;喜条达恶 抑郁;肝为刚脏
别称:“将军之官”、“罢极之本”、 “刚脏”
属性:阴阳属性为阴中之少阳,五行属性 为木
(二)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含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调畅全
身气机的功能。
(2)体现:五个方面
调畅精神情志
气血为精神的物质基础, 气血和调,则精神愉悦
•
辅佐呼吸
•
产生食欲
• (3)机理:
• 脾开窍于口
• 解剖结构上:口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 经络联系上: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 生理功能上:咀嚼是完成消化的第一步
• 脾其华在唇 • 口唇为口腔的起始部分,由肌肉组成,而脾主肌
肉 • 口唇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以滋养
• (4)意义:
• 生理:
以行其疏泄之性,害怕受到阻遏压抑,以致气 滞、血瘀、津停。
(四)肝的系统联系
体 筋 ,“肝为罢极之本” 华 爪,“爪为筋之余”
肝在
窍目
(五轮学说)
液泪
瞳子为水轮,应肾;黑睛
为风轮,应肝;白睛为气 轮,应肺;胞睑为肉轮, 应脾;两眦为血轮,应心
志 怒,“怒则气上”
时 春,为阴中之少阳
• 1、在体合筋
润泽口腔 保护和清洁口腔 湿润和溶解食物
• 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 从脾胃治 疗
•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1)含义: • 脾开窍于口,是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
功能密切相关。
• 脾其华在唇,是指口唇色泽形态的变化可 反映脾的功能正常与否。
•
消化
• (2)口的生理功能:辅助发音
特性:主升;主动;体阴用阳;喜条达恶 抑郁;肝为刚脏
别称:“将军之官”、“罢极之本”、 “刚脏”
属性:阴阳属性为阴中之少阳,五行属性 为木
(二)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含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调畅全
身气机的功能。
(2)体现:五个方面
调畅精神情志
气血为精神的物质基础, 气血和调,则精神愉悦
•
辅佐呼吸
•
产生食欲
• (3)机理:
• 脾开窍于口
• 解剖结构上:口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 经络联系上: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 生理功能上:咀嚼是完成消化的第一步
• 脾其华在唇 • 口唇为口腔的起始部分,由肌肉组成,而脾主肌
肉 • 口唇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以滋养
• (4)意义:
• 生理:
以行其疏泄之性,害怕受到阻遏压抑,以致气 滞、血瘀、津停。
(四)肝的系统联系
体 筋 ,“肝为罢极之本” 华 爪,“爪为筋之余”
肝在
窍目
(五轮学说)
液泪
瞳子为水轮,应肾;黑睛
为风轮,应肝;白睛为气 轮,应肺;胞睑为肉轮, 应脾;两眦为血轮,应心
志 怒,“怒则气上”
时 春,为阴中之少阳
• 1、在体合筋
润泽口腔 保护和清洁口腔 湿润和溶解食物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5992f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9.png)
第三节 六腑
六腑 一、六腑是指: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三焦 二、结构特点:多为空腔性器官 三、生理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 四、功能特点:泄而不藏
小肠
一、小肠位置及联系:居腹中,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 胃,下通大肠,上为幽门,下为阑门 。 小肠的经脉与心脏的经脉相互络属。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主管接受盛放由胃传输下来的水谷浊气并对其做进 一步的消化与吸收,将水谷浊气进行再次的清浊分离。
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 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 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 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 之腑
谢 谢观
看
肝脏(将军之官)
一、肝脏位置:位于腹腔,居膈下,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行属木。 五味主酸,四季主春,所主方位东方,对应颜色为青 色。
脾(仓廪之官)
一、脾脏位置:居膈下,属中焦,邻胃腑,居胃之左上, 与胃以膜相联。 二、脾脏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 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五行属土,五味主甘,所主方位中央,对应颜色为黄色。
胆
一、胆的位置及联系:胆居膈下,附肝之短叶间,属 中焦,为中空囊性器官,内藏精汁(清汁,胆汁),既 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胆的经络与肝脏的经络相互络属。
二、胆的生理功能:主贮藏并排泄胆汁 胆汁的分泌来源于肝精肝血,肝分泌胆汁后,由胆来贮 藏并排泄出去。
胃
一、胃的位置及联系:胃居膈下,上接食道(咽),下 连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胃分三部分即上 脘、中脘、下脘,合称脘。
脏腑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脏腑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73095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6.png)
多尿 少尿 无尿 血尿
乳廉尿 尿液混浊 尿滴满 尿潴 留
舟状高 阴垄包皮
贝亡藏 主 排 泄 小、 便
龟头 尿道外 口
本佛固 以记战
水道
输 尿 管 、膀 胱 、 大肠一
主通利渡便
及 时下传 出而不纳
三
焦
血 经
脉 络
气
道
输布 全 身
上焦如
肺 吸入清气 营气
真气
营气
元气
饮 食 经脾 胃 腐 热 运 化
纳差 恶心 腹胀 便 清 内脏下垂脱肛
水谷精微
清养
其 中津液
脾主运化
脾主肌 肉
头晕 目眩 血压下降
血管平滑肌
-脾与 胃相表里
脾气不升或下陷
经脾运化至
脾失健运
4
C
排出
各种 出血 (脾失统血)
水湿潴留、
胸水 腹水 浮肿
痰饮
泄泻
血
管
脆性
通遗性
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 (抗体+)
中 央动脉 白髓
淋 巴小结
产生淋 巴细胞
(1)在志为惊恐:惊恐令人气下气乱,影响肾"藏"的功能。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 (3)在体合骨、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齿为骨之余,脑 为髓海。精血互化,发为血之余。 (4)开窍于耳及二阴:生殖、二便
肾
)
野上 腺 肾纤维膜 肾脏 肾筋膜
皮质 质
肾脂肪囊
上腺-
肾 的切面和被膜
专指对于水液的吸收、转输与布散作用。 脾脏——肺脏—— 肾脏。水液停留则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是后天之本,在防病、养生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起也"。保护脾胃对于健康和长寿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编辑课件
30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编辑课件
31
运化之
运化之
“运”
“化”
(1)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编辑课件
16
(2)主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即充满人体的气,又称“人气”。 它由宗气 、元气等先后天之气相结合而生成。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故说肺主一身 之气。
①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气和 在肺合成的宗气是一身之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肺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行:肺通 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五行同属于火
编辑课件
13
编辑课件
14
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编辑课件
15
(一)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运动, 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 体的生命活动。
口唇淡白不泽。
3、在志为思 思虑伤脾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相通应
编辑课件
44
编辑课件
45
编辑课件
46
四、肝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 2、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2、肝主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编辑课件
47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 字面理解:疏, 疏通、畅达;
泄, 发散、升散。
│粪
│便
│
体外
编辑课件
34
(2)运化水液:吸收、转输水精, 调节水液代谢(掌握) 。
①脾气转输,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全身;
②水液代谢枢纽
宣发至皮毛, 形成汗液
上行水液依赖于脾上输于肺
下行水液依赖于脾下输于肾
赖肾之气化, 清者上输, 浊者形成尿
液
编辑课件
35
病理变化(理解) 内经原文(了解)
及其他脾失 健运的临床
编辑课件
7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 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 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 命活动。
神能驭气,以调控和主宰脏腑的功能。
心 → 神 → 气 → 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藏驭
编辑课件
8
(二)生理特性 1、阳脏:五行属火 2、主通明:血运在通畅;藏神在明灵。
皮下出血
下部出血多见 便血、尿血、崩漏、肌衄
编辑课件
39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1)升清(掌握) 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为和” --清,叶桂
病理(理解)--脾不升清
清气不升反降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精气下泄
编辑课件
40
(2)升举内脏(掌握) 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
编辑课件
23
3 主宣发与肃降 1)主宣发:
是指肺气的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 2)主肃降:
是指肺气的向内向下的输布作用
编辑课件
24
肺主宣发与肃降作用之比较
─────────────────────────────
肺气的宣发作用
肺气的肃降作用
─────────────────────────────
呼出体内浊气
肝气郁结:
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
肝气不舒,疏泄失 职,气机不得畅达 即升、动、散不及
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
编辑课件
50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
生理(掌握)
气属阳主动,血 及津液属阴主静, 故气能行血及津
液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全身气机调畅
血及津液运行正常
编辑课件
51
病理变化(理解)
肿块固定不移且
较为坚硬,疼痛
编辑课件
4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
∣
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编辑课件
5
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心─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 血─运于心脉系统的血液充盈├─ 心推动血液 脉─与心相连的脉道通利畅达┘ 运行于脉中
吸进自然界清气
─────────────────────────────
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
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
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编辑课件
17
2 主行水
1)涵义:是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 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理: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 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
编辑课件
18
肺主行水的机理示意图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 代谢为
│外达全身皮毛肌腠 ──────┐
┌─┐┌ 肺气宣发──┤
汗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中央土以灌四傍”
编辑课件
33
脾运化水谷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食物──胃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食
│
│糜
中央土│
│ 水谷之精 ┌─┐ 灌四旁│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小肠──────┤脾├─────┤
│食
└─┘ 为胃行 │
│物
其津液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残
│
│渣
│
│
└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
大肠
编辑课件
9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脉
皆上注于面,故 面色能反映心气心血 的盛衰。
编辑课件
10
2、在窍为舌
(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
主血脉
(2)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主藏神
(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编辑课件
病理(理解)--中气下陷
又名“阴 挺”
又名“直肠脱 垂”
编辑课件
41
(二)生理特性
2.喜燥恶湿
健脾益气药物温燥多见 白术、薏苡仁等。
“脾燥则升” (了解)
--吴达《医学求是》
病理(了解)--湿邪困脾 湿邪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
编辑课件
42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生理:脾之运化与肌肉充养
编辑课件
20
(2)主治节:
是指肺辅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水
的运行、输布。
A.治理调节气——主气 ①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 ②调理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运行
B.治理调节血——肺朝百脉
C.治理调节水——行水
编辑课件
21
编辑课件
22
(二)生理特性 1 肺为华盖 覆盖各脏腑,位置最高 2 肺为娇脏 生理:肺体娇嫩,与外界直接相通 病理:肺与外界相通 ,外邪易袭肺; 它脏病变,常累及于肺。
血行不畅: 明显
肝气郁结
瘀血 癥积 舌质暗,有瘀斑 女子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
津行失常 水肿 梅核气
肝气上逆
吐血、咯血、卒然昏厥 月经过多,崩漏
编辑课件
52
(2)促进脾胃的纳化功能及胆汁的分泌排泄
生理(掌握)
调畅脾胃气机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促进胆汁的分 泌与排泄
肝之精气化生
促进饮食物的 受纳消化吸收
编辑课件
6
2.藏神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11
3、在志为喜
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或心 阳暴脱;或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
编辑课件
12
4、在液为汗
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热性出 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 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心主血,汗由津 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 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有 “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 说5、。与夏气相通应
基本概念: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 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 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
志的舒畅等作用。
了解: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为元代医家朱震亨
《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
编辑课件
48
调畅全身气机
生理(掌握)
气机,气的升 降全出身入脏运腑动、经络、形体、 官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 升降出入运动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编辑课件
3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编辑课件
30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编辑课件
31
运化之
运化之
“运”
“化”
(1)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编辑课件
16
(2)主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即充满人体的气,又称“人气”。 它由宗气 、元气等先后天之气相结合而生成。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故说肺主一身 之气。
①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气和 在肺合成的宗气是一身之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肺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行:肺通 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五行同属于火
编辑课件
13
编辑课件
14
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编辑课件
15
(一)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运动, 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 体的生命活动。
口唇淡白不泽。
3、在志为思 思虑伤脾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相通应
编辑课件
44
编辑课件
45
编辑课件
46
四、肝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 2、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2、肝主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编辑课件
47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 字面理解:疏, 疏通、畅达;
泄, 发散、升散。
│粪
│便
│
体外
编辑课件
34
(2)运化水液:吸收、转输水精, 调节水液代谢(掌握) 。
①脾气转输,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全身;
②水液代谢枢纽
宣发至皮毛, 形成汗液
上行水液依赖于脾上输于肺
下行水液依赖于脾下输于肾
赖肾之气化, 清者上输, 浊者形成尿
液
编辑课件
35
病理变化(理解) 内经原文(了解)
及其他脾失 健运的临床
编辑课件
7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 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 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 命活动。
神能驭气,以调控和主宰脏腑的功能。
心 → 神 → 气 → 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藏驭
编辑课件
8
(二)生理特性 1、阳脏:五行属火 2、主通明:血运在通畅;藏神在明灵。
皮下出血
下部出血多见 便血、尿血、崩漏、肌衄
编辑课件
39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1)升清(掌握) 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为和” --清,叶桂
病理(理解)--脾不升清
清气不升反降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精气下泄
编辑课件
40
(2)升举内脏(掌握) 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
编辑课件
23
3 主宣发与肃降 1)主宣发:
是指肺气的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 2)主肃降:
是指肺气的向内向下的输布作用
编辑课件
24
肺主宣发与肃降作用之比较
─────────────────────────────
肺气的宣发作用
肺气的肃降作用
─────────────────────────────
呼出体内浊气
肝气郁结:
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
肝气不舒,疏泄失 职,气机不得畅达 即升、动、散不及
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
编辑课件
50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
生理(掌握)
气属阳主动,血 及津液属阴主静, 故气能行血及津
液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全身气机调畅
血及津液运行正常
编辑课件
51
病理变化(理解)
肿块固定不移且
较为坚硬,疼痛
编辑课件
4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
∣
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编辑课件
5
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心─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 血─运于心脉系统的血液充盈├─ 心推动血液 脉─与心相连的脉道通利畅达┘ 运行于脉中
吸进自然界清气
─────────────────────────────
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
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
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编辑课件
17
2 主行水
1)涵义:是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 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理: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 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
编辑课件
18
肺主行水的机理示意图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 代谢为
│外达全身皮毛肌腠 ──────┐
┌─┐┌ 肺气宣发──┤
汗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中央土以灌四傍”
编辑课件
33
脾运化水谷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食物──胃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食
│
│糜
中央土│
│ 水谷之精 ┌─┐ 灌四旁│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小肠──────┤脾├─────┤
│食
└─┘ 为胃行 │
│物
其津液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残
│
│渣
│
│
└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
大肠
编辑课件
9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脉
皆上注于面,故 面色能反映心气心血 的盛衰。
编辑课件
10
2、在窍为舌
(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
主血脉
(2)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主藏神
(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编辑课件
病理(理解)--中气下陷
又名“阴 挺”
又名“直肠脱 垂”
编辑课件
41
(二)生理特性
2.喜燥恶湿
健脾益气药物温燥多见 白术、薏苡仁等。
“脾燥则升” (了解)
--吴达《医学求是》
病理(了解)--湿邪困脾 湿邪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
编辑课件
42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生理:脾之运化与肌肉充养
编辑课件
20
(2)主治节:
是指肺辅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水
的运行、输布。
A.治理调节气——主气 ①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 ②调理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运行
B.治理调节血——肺朝百脉
C.治理调节水——行水
编辑课件
21
编辑课件
22
(二)生理特性 1 肺为华盖 覆盖各脏腑,位置最高 2 肺为娇脏 生理:肺体娇嫩,与外界直接相通 病理:肺与外界相通 ,外邪易袭肺; 它脏病变,常累及于肺。
血行不畅: 明显
肝气郁结
瘀血 癥积 舌质暗,有瘀斑 女子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
津行失常 水肿 梅核气
肝气上逆
吐血、咯血、卒然昏厥 月经过多,崩漏
编辑课件
52
(2)促进脾胃的纳化功能及胆汁的分泌排泄
生理(掌握)
调畅脾胃气机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促进胆汁的分 泌与排泄
肝之精气化生
促进饮食物的 受纳消化吸收
编辑课件
6
2.藏神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11
3、在志为喜
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或心 阳暴脱;或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
编辑课件
12
4、在液为汗
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热性出 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 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心主血,汗由津 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 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有 “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 说5、。与夏气相通应
基本概念: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 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 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
志的舒畅等作用。
了解: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为元代医家朱震亨
《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
编辑课件
48
调畅全身气机
生理(掌握)
气机,气的升 降全出身入脏运腑动、经络、形体、 官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 升降出入运动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编辑课件
3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