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构造防水
地下防水细部构造措施

地下防水细部构造措施地下防水是地下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措施,其目的是保护建筑物或地下结构免受地下水的侵蚀和渗透。
为了确保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细部构造措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地下防水细部构造措施。
1.地下墙体防水地下墙体防水是地下工程中最常见的防水措施之一、为了防止地下水渗透到地下室的墙体内部,可以采用以下细部构造措施:-地下墙体外侧可涂刷防水涂料,如聚氨酯涂料、环氧涂料等,形成一层防水膜。
-在墙体内部设置排水层,以便将墙体内部的水分及时排除。
-在墙体外侧设置排水板,用于分散地下水压力,减少墙体的渗透压。
-在地下墙体与地下室地板的交界处,可以设置防水挡水带,增强防水效果。
2.地下室地板防水地下室地板防水也是地下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地下室内部不受地下水的渗透,可以采取以下细部构造措施:-在地下室地板内部设置防水层,一般使用聚乙烯防水膜、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
-在地下室地板与地下墙体的交界处,设置挡水带或挤压胶带,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水分渗入。
3.地下室顶板防水地下室顶板防水通常采用以下细部构造措施:-在地下室顶板上设置防水层,一般使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涂料等。
-防止渗漏点,如电缆穿越处、管道穿越处等,需要设置密封胶带或密封胶条,保证防水效果。
4.基坑防水在开挖地下基坑时,为了防止地下水涌入基坑造成工程进展受阻,需要采取以下细部构造措施:-在基坑周边设置围护结构,可以采用钢板桩或水泥桩等,形成一定的封闭空间。
-在基坑内部喷涂防水剂,形成一层防水膜,防止地下水渗透。
-设置排水系统,在基坑底部设置排水设施,将基坑内的积水排出。
总结起来,地下防水的细部构造措施包括墙体防水、地板防水、顶板防水和基坑防水等。
通过采取合适的防水层材料、密封胶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的渗透,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的构造防水及图示

8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的构造防水及图示8.1 变形缝8.1.1 细部构造:1 变形缝处的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2 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当计算沉降值大于30mm时,应在设计时采取措施。
3 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宽度宜为20~30mm,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宽度宜小于此值。
4 变形缝的防水措施可根据工程开挖方法、防水等级按规范规定要求选用。
变形缝的几种复合防水构造形式见图8.1.1-1、图8.1.1-2、图8.1.1-3。
图8.1.1-1 中埋式止水带与外贴防水层复合使用外贴式止水带L≥300 外贴防水卷材L≥400 外涂防水涂层L≥4001—混凝土结构;2—中埋式止水带;3—填缝材料;4—外贴防水层图8.1.1-2 中埋式止水带与遇水膨胀橡胶条、嵌缝材料复合使用1—混凝土结构;2—中埋式止水带;3—嵌缝材料;4—背衬材料;5—遇水膨胀胶条;6—填缝材料图8.1.1-3 中埋式止水带与可卸式止水带复合使用1—混凝土结构;2—填缝材料;3—中埋式止水带;4—预埋钢板;5—紧固件压板;6—预埋螺栓;7—螺母;8—垫圈;9—紧固件压块;10—Ω型止水带;11—紧固件圆钢8.1.2 变形缝施工。
1 中埋式止水带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1)止水带埋设应准确,其中间空心圆环应与变形缝的中心线重合。
(2)止水带应妥善固定,顶、底板内止水带应成盆状安设,止水带宜采用专用钢筋套或扁钢固定。
采用扁钢固定时,止水带端部应先用扁钢夹紧,并将扁钢与结构内钢筋焊牢。
固定扁钢用的螺栓间距宜为500mm,见图8.1.2。
图8.1.2 顶(底)板中埋式止水带的固定1—结构主筋;2—混凝土结构;3—固定用钢筋;4—固定止水带用扁钢;5—填缝材料;6—中埋式止水带;7—螺母;8—双头螺杆(3)中埋式止水带先施工一侧混凝土时,其端模应支撑牢固,严防漏浆。
(4)止水带的接缝宜为一处,应设在边墙较高位置上,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接头宜采用热压焊。
GB 50108 202x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目录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 1
国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公告
2
1总则
3
2术语
4
3地下工程防水 设计
5 4地下工程混凝
土结构主体防 水
6地下工程排水
5地下工程混凝土 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7注浆防水
1
8特殊施工法的 结构防水
2
9地下工程渗漏 水治理
3
10其他规定
4
附录A安全与环 境保护5本规范来自词说 明3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3.1一般规定 3.2防水等级 3.3防水设防要求
4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主体防水
4.1防水混凝土 4.2水泥砂浆防水层 4.3卷材防水层 4.4涂料防水层 4.5塑料防水板防水层 4.6金属防水层 4.7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 4.8地下工程种植顶板防水
5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1变形缝 5.2后浇带 5.3穿墙管(盒) 5.4埋设件 5.5预留通道接头 5.6桩头 5.7孔口 5.8坑、池
6地下工程排水
6.1一般规定 6.2设计 6.3材料 6.4施工
7注浆防水
7.1一般规定 7.2设计 7.3材料 7.4施工
8特殊施工法的结构防水
8.1盾构法隧道 8.2沉井 8.3地下连续墙 8.4逆筑结构 8.5锚喷支护
9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
9.1一般规定 9.2方案设计 9.3治理材料 9.4施工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GB 50108-202x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GB 50108-202x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防水工程细部构造做法BIM三维图

4
1、防水施工前,先将基层表面的杂物、砂浆硬块等清扫干净,并用干 净的湿布擦一次,经检查基层无不平、空鼓、起砂等缺陷,方可进行下一步 工序。
2、在防水施工前,在卫生间门口浇筑 15mm 高的 C15 细石砼挡水坝。 3、卫生间四周墙根部防水,沿墙上返至成活面向上 300mm,门口处的防 水层,应沿墙上返,做到门口挡水坝的上表面,并延伸至墙外边皮 200mm。 4、在防水施工完毕后 24h 后进行第一次蓄水试验,蓄水至少 50mm 深, 保持 24h 观察,查看卫生间水位是否下降,板底部和四周墙根是否有渗漏现 象,如渗漏须从渗漏处逐步剔槽,找出渗漏点,将防水层重新补好,并再次 进行蓄水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5、厨、浴、厨房间的地面应向地漏方向找坡 1%~3%,地漏口标高应低 于地面不小于 20mm。
1、地下室穿墙螺杆宜采用三段式止水螺杆。 2、防水施工前须剔除塑料垫块。 3、浇水湿润清除孔内杂物,周边浇水湿润。 4、用防水砂浆封堵内外侧螺杆孔凹槽并压实抹平。 5、防水构造如下图 2 所示。
1
图 2 止水螺杆处防水细部做法图 1、“L”、“Z”、“T”、“十”等异形止水钢板均需提前在场外预制 加工。 2、止水钢板焊接采用双面满焊,焊缝要饱满。 3、防水构造如图 3 所示。
图 9 外墙预留洞口封堵节点
6
1、在主体结构浇筑时须预留防水收口 30mm×30mm 凹槽,做凹槽时可采 用预埋 30mm 宽板条的方式。
2、将凹槽防水收头处理用密封膏密封。 3、屋面女儿墙周边须设置半径 250mm 的圆弧形 R 角,并在 R 角上口设 置 PVC 分隔条,屋面保护层面层与阴角交界处设置分隔缝,缝宽 2cm 内填防 水弹性填充料。 4、混凝土压顶须顺直、平整、美观且向内坡水不小于 6%。内悬挑下口 应做滴水线或鹰嘴。滴水槽宽度和深度不小于 10mm。
防水工程细部构造_图文

❖①不允许有孔洞、缺边、裂口;边缘不整齐不超过10mm; ❖②不允许胎体露白、未浸透;撒布材料粒度、颜色均匀; ❖③每一卷卷材的接头不超过1处,较短的一段不应小于1000mm,接头处 应加长150mm。
“防、排、截、堵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二) 卷材防水层施工
“防、排、截、堵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二) 卷材防水层施工
1.基层要求:基层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屋面工程的质量。 (1)基层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承受荷载时不产生显著 变形。 (2)基层找平层应平整、坚实、清洁、无凹凸形及尖锐颗 粒。(3)铺设屋面防水层以前,基层必须清扫干净。 (4)找平层的排水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在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以及在基屋的转角处应做 成圆
“防、排、截、堵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二) 卷材防水层施工
2) 热熔法施工: 利用火焰加热器熔化热熔型防水卷材底层的热熔胶进行粘贴的 施工方法。 施工要点: ①施工时,在卷材表面热熔后应立即滚铺卷材,使之平展,并 辊压粘结牢固,不得空鼓。 ②搭接缝处必须以溢出热熔的改性沥青胶为度,并应随即刮封 接口。 ③加热卷材时应均匀,不得过分加热或烧穿卷材。 ④厚度小于3㎜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严禁采用热熔法施工。
垂直屋脊铺贴
“防、排、截、堵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二) 卷材防水层施工
2) 施工顺序: 屋面防水层施工时,应先做节点、附加层和屋面排水比 较集中部位的处理,然后由屋面最低标高处向上施工。 铺贴多跨和有高低跨的屋面时,应按先高后低、先远后 近的顺序进行。 施工段的界线宜设在屋脊、天沟、变形缝等处。
(二) 卷材防水层施工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强制性条文3.1.8 地下防水设计内容应包括:1、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2、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3、其他防水层选用的材料及其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4、工程细部构造的防水措施,选用的材料及其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5、工程的防排水系统,地面挡水、截水系统及工程各种洞口的防倒灌措施。
3.2.1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分为四级,各级的标准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3.2.1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标准3.2.2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按表 3.2.2选定。
3.2.2 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4.1.3 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4.1.3 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4.1.6 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2)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 mm,并不得贯通;(3)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 mm。
4.1.18 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
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4.1.22 施工缝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平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先铺净浆,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灌混凝土。
4.3.4 卷材防水层为一或二层。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应小于3 mm,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4 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6 mm;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1.5 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2.4 mm。
5.1.3 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 mm。
5.1.4 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 mm。
当计算沉降差值大于30 mm时,应在设计时采取措施。
9.0.5 明挖法地下工程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下水位降至工程底部最低高程500 mm以下。
8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构造防水

8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构造防水8.1 变形缝8.1.1 一般规定本施工工艺标准的适用范围为;适用于地上、地下、土木工程变形缝的建筑施工。
(1)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的要求。
(2)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不设或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及工程地质情况采用诱导缝、加强带、后浇带等替代措施。
(3)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
(4)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
当沉降差值大于30㎜时,应在设计时采取措施。
(5)用于沉降的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用于伸缩的变形缝的宽度宜小于此值。
(6)对环境要求高于50℃处的变形缝,可采用2㎜厚的紫铜片或3㎜厚不锈钢等金属止水带,其中间呈圆弧形。
(7)止水带宽度和材质的物理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裂缝和气泡;接头应采用热接,不得叠接,接缝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和脱胶现象。
(8)中埋式止水带中心线应和变形缝中心线重合,止水带不得穿孔或用铁钉固定。
(9)变形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时,混凝土浇筑前应校正止水带位置,表面清理干净,止水带损坏处应修补;顶、底板止水带的下侧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边墙止水带内外侧混凝土应均匀,保持止水带位置正确、平直,无卷曲现象。
(10)变形缝处增设的卷材或涂料防水层,应按设计要求施工。
8.1.2 施工准备1.技术交底(1)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向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签字手续并归档。
(2)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设计变更的要求,应在执行前向执行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3)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本施工项目的施工作业特点和危险点;针对危险点的具体预防措施;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
(4)确定施工技术方案,针对防水变形缝的不同部位、不同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条件,编制满足设计要求、相关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方案。
什么是防水工程细部构造

什么是防⽔⼯程细部构造在房屋建设中,涉及⼀些防⽔⼯程需要施⼯,防⽔⼯程有相应的标准,那么什么是防⽔⼯程细部构造及相关标准,关于防⽔⼯程细部构造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为店铺⼩编整理了关于防⽔⼯程细部构造的法律知识,供⼤家学习参考。
⼀、节点细部构造屋⾯防⽔⼯程节点⼀般多⽽复杂。
不同的构造、形式和材料,设计不尽相同。
众多的节点包括:屋⾯檐⼝、天沟、⽔落⼝、泛⽔、压顶以及防⽔⼯程的变形缝、分格缝、穿过防⽔层管道、预埋件、出⼊孔、施⼯缝、地漏和防⽔层的收头等等。
1、节点设计的原则1. 1全⾯考虑结构变形,温差变形,⼲缩变形、振动诸因素,节点设防上应增设附加层,以适应基层的变形。
在构造防⽔层的铺设上以空铺法为宜,在选材上可⽤⾼弹性、⾼延伸材料做相应处理。
1.2采⽤柔性密封、防排结合,材料与构造防⽔相结合的做法。
1.3节点应以卷材、涂料、密封、刚性防⽔材料等互补的多道设防进⾏技术设计。
1.4考虑整体设防能⼒。
重点是防⽔耐⽤年限。
为此,节点上使⽤的材料其性能指标均应⾼于其他部位,特别是耐⽼化性能要好。
此外,由于每栋建筑不⼀定全部相同,尚需进⾏个别设计,这时节点的设计应有灵活性,即参考设计原则与标准⼤样并结合具体情况⽽设计,不宜统⼀套⽤标准图。
2、主要节点设计依据国标GB50207-94 (屋⾯⼯程技术规范)的要求,主要节点构造的设计如下。
2.1檐⼝⽆组织排⽔檐⼝分预制型与整体现浇型。
檐⼝的收头使⽤密封材料嵌固的居多。
设计处理:在檐⼝端部留有凹槽,收头压⼊槽内固定,密封材料封严,上⾯还可⽤⽔泥砂浆抹压。
2.2檐沟、夭沟檐沟、天沟设计应以确定排⽔坡度为主。
另外,对易于发⽣变形裂缝处,如天沟、檐沟与屋⾯交接处增置附加层且空铺,空铺宽度应为200mm。
对外檐封⼝的防⽔层应收头固定密封,上⾯⽤⽔泥砂浆抹压。
2.3⽔落⼝、地漏⽔落⼝设计要选择与防⽔材料相适应的⽔落⼝配件及⽔落⼝管径。
在⽔落⼝与基层交接处留有凹槽,密封材料嵌固。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GB50208-2011

《GB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中,防水材料施工环境气温条件: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冷粘法、自粘法不低于5℃,热熔法不低于-10℃;有机防水涂料:溶剂型-5~35℃,反应型、溶乳型5~35℃。
《GB50208-2011》主体结构防水工程和细部构造防水工程应按结构层、变形缝或后浇带等施工段划分检验批。
《GB50208-2011》地下建筑防水工程,防水混凝土适用于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地下混凝土结构。
不适用于环境温度高于80℃的地下工程。
《GB50208-2011》地下建筑防水工程,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经试验确定。
《GB50208-2011》地下建筑防水工程,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的混凝土,其含气量宜控制在3%~5%。
《GB50208-2011》地下建筑防水工程,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mm~140mm,坍落度每小时损失不应大于2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40mm。
《GB50208-2011》地下建筑防水工程,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控制,泵送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
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胶比的水泥浆或掺加同品种的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GB50208-2011》防水混凝土抗渗性能应采用标准条件下养护混凝土抗渗试件的试验结果评定,试件应在混凝土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后制作,连续浇筑混凝土每500m3应留置一组6个抗渗试件,且每项工程不得少于两组。
《GB50208-2011》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的施工应采取材料选择、温度控制、保温保湿等技术措施。
在设计许可的情况下,掺粉煤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龄期宜为60d或90d。
《GB50208-2011》地下建筑防水工程,防水混凝土分项工程检验批的抽样检验数量,应按混凝土外露面积每100m2抽查1处,每处10m2,且不得少于3 处。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 2011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修订内容1 规范的名称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的埋置深度愈来愈深,工程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愈来愈复杂,地下工程渗漏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地下工程的使用功能和结构耐久性。
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需要,促进防水材料和防水技术的发展,遵循“材料是基础,设计是前提,施工是关键”的原则,确保地下防水工程质量,修订本规范。
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对建筑工程质量应指施工质量,设计质量不应包括在内。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有关建筑防水设计的通用标准,而现行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适用于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
为此,本规范仍保留《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名称。
2 规范基本框架本规范共有9章及4个附录,正文344条,附录45条。
其中强制性条文为第4.1.16、4.4.8、5.2.3、5.3.4、7.2.12,共5条。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主体结构防水工程;细部构造防水工程;特殊施工法结构防水工程;排水工程;注浆工程;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
(1)总则中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建筑、市政隧道、防护工程、地下铁道等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增加了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有关要求;增加了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与劳动防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2)术语中列出了现行标准中尚无统一规定且需要本规范中给出确切定义的术语。
(3)基本规定强调了:1)地下工程不同防水等级相应的防水标准;2)主体结构和细部构造的防水设防要求; 3)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持证上岗的规定;4)防水材料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5)把好材料进场验收关;6)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和抽样检验数量。
(4)主体结构防水工程强调了:1)防水混凝土的耐久性;2)防水砂浆的粘结性和抗渗性;3)防水卷材接缝的粘结质量;4)涂料防水层的厚度。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208-2011

1.2 规范的修订过程
• 2009年3月完成初稿;2009年4月在泉州市召开 第二次修订工作会议,会上对初稿进行了充分的 讨论,于2009年6月完成征求意见稿
• 主编单位除在建设网站公开征求设计、施工、 监理等单位的意见外,还采用有针对性地邀请 专家提意见 ,2009年8月在昆明市召开第三次 修订工作会议 ,完成送审稿 。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208-2011
• 1 规范修订简介 • 2 总则及基本规定 • 3 主体结构防水工程 • 8 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
1 《规范》的历史演变
1 规范修订简介
• 1.1 规范的演变过程 • 1.2 规范的修订过程 • 1.3 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
1.1 规范的演变过程
1.3 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
• (9)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强调了:1)施工质 量验收的程序和组织;2)检验批及分项、子分 部工程质量验收的合格判定;3)地下防水工程 竣工和记录资料;4)隐蔽工程验收;5)观感 质量检查;6)地下工程渗漏水检测。
1.3.3 规范中重点内容
• (1)材料进场检验 • 防水材料进场验收包括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
• (3)防水卷材粘结质量 • 本规范规定防水卷材施工前必须对卷材与胶粘
剂或胶粘带做剪切性能和剥离性能基本试验, 保证防水卷材接缝的粘结质量。本规范附录D 列出了胶粘剂及胶粘带的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 的试验方法。
1.3.3 规范中重点内容
• (4)混凝土配制
• 防水混凝土是地下工程防水的重要设防。随着混凝土 耐久性的提高。本规范规定了水泥品种、胶凝材料和 水泥用量、水胶比、灰砂比等要求;混凝土拌制过程 中除保留原规范对原材料计量控制和入模坍落度规定 外,还增加了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方便施工单 位和监理单位实际使用。后浇带采用的补偿收缩混凝 土除保留原规范对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的规定外,增 加了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必须满足设计限制膨 胀率的要求。
房屋建筑工程(防水)细部构造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房屋建筑工程(防水)细部构造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项名称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地下防水工程必须由持有资质等级证书的防水专业队伍进行施工,主要施工人员应持有省级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指定单位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或防水专业岗位证书。
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235--外墙防水应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屋面防水工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
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混凝土结构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1、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期间,必须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在工程底部最低高程500mm以下,必要时应采取降水措施。
对采用明沟排水的基坑,应保持基坑干燥。
2、防水混凝土适用于抗渗等级不小于P6的地下混凝土结构。
不适用于环境温度高于80℃的地下工程。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1、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2、防水混凝土试件应在混凝土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后制作,连续浇筑混凝土每500m3应留置一组6个抗渗试件,且每项工程不得少于两组;3、防水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不得大于500mm。
4、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防水卷材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1、基层阴阳角应做成圆弧或45°坡角,其尺寸应根据卷材品种确定;在转角处、变形缝、施工缝,2、穿墙管等部位应铺贴卷材加强层,加强层宽度不应小于500mm。
3、铺贴双层卷材时,上下两层和相邻两幅卷材的接缝应错开1/3--1/2幅宽,且两层卷材不得互相垂直铺贴。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立面施工时,在自粘边位置距离卷材边缘10-20mm内,每隔400-600mm应进行机械固定。
地下建筑防水构造图集10J301搭接宽度:1、弹性体改性沥青卷材、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100mm;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80mm.2、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100/60mm(胶粘剂/胶粘带);聚氯乙烯防水卷材>60/80mm(单焊缝/双焊缝)、100mm(胶粘剂);3、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100mm(粘结料);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70/80mm(自粘胶/胶粘带)。
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防水设计要求

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防水设计要求一、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的要求和原则1.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的要求(1)地下工程必须进行防水设计,防水设计应定级准确、方案可靠、施工简便、经济合理。
(2)地下工程必须从工程规划、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全面系统地做好地下工程的防排水。
(3)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应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毛细管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
单建式的地下工程,应采用全封闭、部分封闭防排水设计;附建式的全地下或半地下工程的防水设防高度,应高出室外地坪高程500mm以上。
(4)地下工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根据防水等级的要求采用其他防水措施。
(5)地下工程的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
(6)地下工程的排水管沟、地漏、出入口、窗井、风井等,应有防倒灌措施,寒冷及严寒地区的排水沟应有防冻措施。
(7)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
(8)地下工程的防水,应采用经过试验、检测和鉴定并经实践检验质量可靠的新材料,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
2.地下防水设计的原则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内容(1)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
(2)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
(3)其他防水层选用的材料及其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
(4)工程细部构造的防水措施,选用的材料及其技术指标,质量保证措施。
(5)工程的防排水系统,地面挡水、截水系统及工程各种洞口的防倒灌措施。
三、材料选用1.防水混凝土(1)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
1)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MPa;2)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必须掺用高效减水剂;3)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4)在受冻融作用时,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5)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细部构造防水-桩头工程)

4、结构底板防水层应做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过渡层上并延伸至桩头侧壁,其与桩头侧壁接缝处应采用密封材料嵌填;
5、桩头的受力钢筋根部应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止水胶,并应采取保护措施;
6、遇水膨胀止水条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1.8条的规定;遇水膨胀止水胶的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5.1.9条的规定;
7、密封材料嵌填应密实、连续、饱满,粘结牢固;
8、桩头防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设计要求将桩顶剔凿至混凝土密实处,并应清洗干净;
(2)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时,应连续、均匀,不得少涂或漏涂,并应及时进行养护;
(3)采用其他防水材料时,基面应符合施工要求;
(4)应对遇水膨胀止水条(胶)进行保护
隐蔽验收
情况
附图:
质量问题及其处理情况
复查意见
验收
结论
施工单位
检查结果
班组长: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
验收结论
专业监理工程师: 年 月 日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细部ຫໍສະໝຸດ 造防水-桩头工程)编号:单位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
隐蔽验收部位
隐检时间
隐蔽依据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施工图号
隐蔽验收项目
1、桩头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桩头混凝土应密实,如发现渗漏水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_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修订内容1 规范的名称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的埋置深度愈来愈深,工程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愈来愈复杂,地下工程渗漏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地下工程的使用功能和结构耐久性。
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需要,促进防水材料和防水技术的发展,遵循“材料是基础,设计是前提,施工是关键”的原则,确保地下防水工程质量,修订本规范。
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对建筑工程质量应指施工质量,设计质量不应包括在内。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有关建筑防水设计的通用标准,而现行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适用于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
为此,本规范仍保留《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名称。
2 规范基本框架本规范共有9章及4个附录,正文344条,附录45条。
其中强制性条文为第 4.1.16 、4.4.8 、5.2.3 、5.3.4 、7.2.12 ,共5条。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主体结构防水工程;细部构造防水工程;特殊施工法结构防水工程;排水工程;注浆工程;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
(1)总则中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建筑、市政隧道、防护工程、地下铁道等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增加了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有关要求;增加了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与劳动防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2)术语中列出了现行标准中尚无统一规定且需要本规范中给出确切定义的术语。
(3)基本规定强调了:1) 地下工程不同防水等级相应的防水标准;2)主体结构和细部构造的防水设防要求; 3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持证上岗的规定;4)防水材料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5)把好材料进场验收关;6) 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和抽样检验数量。
(4)主体结构防水工程强调了:1)防水混凝土的耐久性;2)防水砂浆的粘结性和抗渗性;3)防水卷材接缝的粘结质量;4)涂料防水层的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地下防水工程细部构造防水8.1 变形缝8.1.1 一般规定本施工工艺标准的适用范围为;适用于地上、地下、土木工程变形缝的建筑施工。
(1)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的要求。
(2)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不设或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及工程地质情况采用诱导缝、加强带、后浇带等替代措施。
(3)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
(4)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
当沉降差值大于30㎜时,应在设计时采取措施。
(5)用于沉降的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用于伸缩的变形缝的宽度宜小于此值。
(6)对环境要求高于50℃处的变形缝,可采用2㎜厚的紫铜片或3㎜厚不锈钢等金属止水带,其中间呈圆弧形。
(7)止水带宽度和材质的物理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裂缝和气泡;接头应采用热接,不得叠接,接缝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和脱胶现象。
(8)中埋式止水带中心线应和变形缝中心线重合,止水带不得穿孔或用铁钉固定。
(9)变形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时,混凝土浇筑前应校正止水带位置,表面清理干净,止水带损坏处应修补;顶、底板止水带的下侧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边墙止水带内外侧混凝土应均匀,保持止水带位置正确、平直,无卷曲现象。
(10)变形缝处增设的卷材或涂料防水层,应按设计要求施工。
8.1.2 施工准备1.技术交底(1)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向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签字手续并归档。
(2)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设计变更的要求,应在执行前向执行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3)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本施工项目的施工作业特点和危险点;针对危险点的具体预防措施;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
(4)确定施工技术方案,针对防水变形缝的不同部位、不同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条件,编制满足设计要求、相关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方案。
(5)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技术要求,以及确保功能的技术措施与施工方法。
(6)应熟悉设计图纸、相关规范、标准及本工艺标准,对变形缝的做法、位置及构造措施进行了解,以确定防水变形缝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议。
2.材料要求(1)品种规格:1)橡胶质中孔十中埋止水带与外贴式止水带的宽度宜大于2㎜×300㎜+B(B为变形缝宽度),其厚度应根据所施工变形缝出的位置深度及水压,参照相关规范及产品说明书进行选用。
当有卫生要求时,选择止水带材料应根据使用要求采用无毒性止水带。
2)金属止水带应用于变形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中,并应有防止接缝渗水及变形破坏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与施工作业措施。
3)所使用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2)质量要求;1)砂子应采用河砂或山砂,不得用海砂,且检验结果应符合JGJ52-2001标准。
2)止水带表面不允许有开裂、缺胶、海绵的影响使用的缺陷,中心孔偏心不允许超过管状断面厚度的1/3;止水带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2㎜、面积不大于16m㎡的凹痕、气泡、杂质、明疤等缺陷不超过4处;止水带的尺寸公差应符合《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附录A中表A.0.4-1的要求,其物理性质应符合附录A中表A.0.4-2的要求;止水带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
3)变形缝处的混凝土厚度、强度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施工机具、设备、施工现场要求(1)自拌混凝土: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塔落度筒、天平、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
(2)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塔落度筒、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
(3)其他机具:夹钳、活动扳手、电焊机、剪刀等。
(4)变形缝施工前应对结构材料、防水材料及现场状况等进行检查核对,以确定对设计与规范的符合性,预测施工后对防水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对记录。
(5)确定施工方案,针对防水变形缝的不同部位、不同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条件,编制满足设计要求、相关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方案。
(6)应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技术要求,以及确保功能的技术措施与施工方法。
(7)应熟悉设计图纸、相关规范、标准及本工艺标准,对变形缝的做法、位置及构造措施进行了解,以确定防水变形缝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议。
4.作业条件(1)底板变形缝:1)底板的垫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底板钢筋已施工完毕。
2)止水带已固定牢固且位置正确,材质、形状、尺寸符合要求,止水带处侧模已封闭牢固,且密封性能良好,能保证先浇混凝土施工时不漏浆。
(2)侧壁变形缝:1)侧壁已施工完毕。
2)止水带已固定牢固且位置正确,材质、形状、尺寸符合要求,止水带处的边模与侧模已封闭牢固,且密封性、稳定性、整体刚度良好,能保证先浇混凝土的成型尺寸与成型质量。
8.1.3 施工工艺1.操作工艺(1)第板变形缝:(2)侧壁变形缝:2.施工注意事项(1)橡胶质止水带在混凝土中的位置应事先按设计要求的位置及型式参照GB50108—2001中5.1.6附图固定牢固。
(2)变形缝处止水带侧的模板必须固定牢固,确保密封,严禁在止水带两侧渗浆。
(3)止水带的接缝宜为一处,应设在边墙较高位置上,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接头宜采用热压焊。
(4)变形缝两侧的混凝土必须成型准确,内实外光。
(5)橡胶质止水带在混凝土中的位置必须准确,混凝土施工时不得变形与移位。
8.1.4 质量标准1.主控项目(1)变形缝所用止水带和填缝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或行业标准,并经现场检验不得存在厚度不均、砂眼的严重缺陷。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进场抽样报告。
(2)变形缝止水带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其定位必须准确、牢固且应确保混凝土施工中不移位。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止水带的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密封应确保混凝土施工后成型准确、密实光洁。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一般项目(1)变形缝处的包装填缝材料应按设计的缝宽制作成型并紧密压实,并留有一定的浇筑混凝土压缩余量。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中埋式止水带的中孔应对准变形缝隙的中部。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水平中埋式的止水带所用的混凝土塌落度不宜小于80㎝并应采取措施,以确保止水带下部混凝土的密实性。
检验方法:用塌落度筒检测。
8.1.5 成品保护1.变形缝处混凝土模板的拆除时间不宜小于24h,以确保变形缝处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2. 橡胶质止水带的运输施工应小心轻放,禁止野蛮施工,以防止钉子、钢筋的锐器扎伤止水带。
3.混凝土施工完毕应及时养护,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
8.1.6 工程质量验收1.施工缝质量验收要求标准(1)基本要求;变形缝的施工质量检验应按全数检查。
(2)主控项目:1)变形缝所用止水带和填缝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或行业标准,并经现场检验不得存在厚度不匀、砂眼等严重缺陷。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进场抽样报告。
2)变形缝止水带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其定位必须准确、牢固且应确保混凝土施工中不移位。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止水带的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密封应确保混凝土施工后成型准确、密实光洁。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一般项目:1)变形缝处包装填缝材料应按设计的缝宽制作成型并紧密压实,并留有一定的浇筑混凝土压缩余量。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中埋式止水带的中孔应对准变形缝隙的中部。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水平中埋式的止水带所用的混凝土塌落度不宜小于80㎝并应采取措施,以确保止水带下部混凝土的密实性。
检验方法:用塌落度筒检测。
2.检验批及分项工程验收的组织和内容(1)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2)地下防水混凝土分项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检验批组成,检验批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施工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
(3)验收内容:1)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b.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验记录。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a.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b.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3.质量验收记录(1)混凝土施工记录。
(2)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混凝土试块抗渗强度报告)(3)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
(4)混凝土中水泥、砂、石、掺和料、外加剂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止水带、膨胀剂和防水材料的合格证或检验报告。
(5)混凝土外观质量检查记录。
(6)现浇结构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记录表。
(7)变形缝隐蔽检查记录。
(8)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8.1.7 安全生产、现场文明施工要求1.施工电源开关箱必须设漏电保护器,防止漏电伤人。
2.振捣器电源线、开关、胶皮线要经常检查,防止破损漏电伤人。
3.操作人员要带绝缘手套,穿防触电胶鞋。
4.夜间施工,现场及施工道路应装有充足的照明设施。
8.2 后浇带8.2.1 一般规定本工艺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建筑物的基础的后浇带;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
1.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两侧混凝土。
2.后浇带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施工缝的处理要求;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3. 后浇带的位置必须依据设计要求的位置与尺寸,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000㎜。
4. 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若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并应按设计要求设附加钢筋。
5.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
8.2.2 施工准备1.技术交底(1)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向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签字手续并归档。
(2)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设计变更的要求,应在执行前向执行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3)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本施工项目的施工作业特点和危险点;针对危险点的具体预防措施;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