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
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赵光武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摘 要: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由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加达默尔围绕着理解这个论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包括: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解释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具体表现:视域融合的自组织性;视域融合的整体涌现性;视域融合过程的曲折性;视域融合的开放性。哲学解释学以无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姿态,把认识过程、语言过程独立化,使 主体虚化 、 真理退场 、 客观性丧失 ,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其复杂性维度对复杂性探索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解释学;近代解释学;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4-0005-07
收稿日期:2004-04-18
作者简介:赵光武(1931 ),河北滦南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解释学发展的前期阶段
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解释学一词的希腊文的词根是赫尔默斯(Hermes),也可以说该词来源于赫尔默斯。赫尔默斯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不仅有双脚而且脚上有双翼。他的任务就是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与人世间的凡夫俗子之间,迅速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因为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因此他的传达就不是单纯的报导或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翻译和解释,即把人们不熟悉的神的语言转换成人的语言,把神的隐晦不明的指令给人们解释清楚。从词意来看,解释学的工作就是一种语言转换,一种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神的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陌生的语言世界到我们自己的语言世界的转换。
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自古有
之,源远流长。它产生以来,其前期阶段包括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古代的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神学解释学以圣经为解释学对象,法学解释学以罗马法为解释学对象。这时,只是由于人们 缺乏对文本的理解才产生解释学的工作 , 解释学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出现 [2](编者导言P2-3)。神学解释学是传达诸神的意志,人们必须承认这种意志是真理,必须绝对服从,并付诸实施,加以应用。法学解释学也具有这种绝对承认、绝对服从,并付诸实施的规范性职能。
可见,古代解释学包含三个要素,即理解、解释和应用,这三者是统一的互不分离的,没有前后之别,不是先有理解,后有解释,也不是理解在前而应用在后。解释就是理解,应用也是理解,理解的本质就是解释和应用。古代解释学把这三个要素均称之为技巧,即理解的技巧、解释的技巧和应用的技巧。这种技巧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方法规
第41卷第4期2004年7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1,No.4
Jul.2004
则, 而是需要特殊精神造就的能力或实践 , 是一种实践智慧 。[1](编者引言:何谓诠释学?P7)所以说古代解释学既不是语言科学,又不是理论沉思,而是解释技艺学。
第二时期,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的解释学,也被称为浪漫主义解释学。
古代解释学是以人们对文本缺乏理解、不理解为前提来阐述解释的原因和解释的技艺的。到了近代情况就不同了。从施莱尔马赫开始,解释学不再谈论 不理解 了,而是以 误解 为前提谈论解释的必要和如何解释问题。认为误解是自然发生的,这是进行解释的依据。施莱尔马赫认为误解之所以会自然产生,是由于词义、世界观等在作者和解释者之间所相隔的年代里发生了变化。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理解问题,除非它们的影响被消除掉。因此,对施莱尔马赫来说,文本的真实含义并不是 看上去 它直接向我们所说的。它的意义必须通过对它所由产生的历史情境或生活环境的严格准确的重建才能被发现。认为认识者自身当时的情境只具有消极的价值,作为偏见和曲解的根源,阻碍了正确的理解,这正是解释者必须超越的。把理解、解释仅仅当作一种重建。加达默尔说: 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定义为避免误解的艺术。通过受控制的、方法论的思考而把一切异化的以及导致误解的东西 由于时间距离、语言用法的变化、词义及思维模式的变化等引起的误解 排除掉,这样描述解释学的工作自然是不无道理。 [2](P7)
与施莱尔马赫一样,狄尔泰也认为 理解的任务就是恢复这些文件、人造物和活动所暗示的本来的生活世界 。[2](编者导言P3)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解释学本质上是一种重建的解释学,它把文本的语言看作代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东西的密码(作者的个性或世界观)。所以他们认为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应以解释学为方法论(一般方法),坚持把解释当作重建(复制)的方针,就能获得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知识,这种知识的每一步都像关于自然界的自然科学知识一样严密。他们的目的就是把解释学确定为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同样的严密性、科学性。这是解释学在其发展的前期阶段上,所实现的从古代的具体的特殊的解释技巧到近代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转向。
二、哲学解释学的产生与发展
哲学解释学是由海德格尔奠定基础,加达默尔加以发展和完善的。
正如 哲学解释学 编者导言中所说: 海德格尔对理解的本体论意义的发现是解释学理论的重大转折点,而加达默尔的研究则可以被看作是试图阐发海德格尔提供的新的出发点的意义。
这是指:海德格尔在对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题 存在的意义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理解的结构具有作为人类存在的本体特征的性质。从而使他的哲学成了一种解释学的存在本体论。加达默尔进一步发挥了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理解的论题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因此成了哲学解释学在当代的主要代表。
海德格尔是怎样通过对存在的意义的探究,而发现理解的结构具有作为人类存在本体的特征呢?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对 在 的研讨。他认为柏拉图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本体论所讨论的存在,其意义并没有清楚明白过。他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这个 在 的意义。怎样弄清 在 的意义呢?首先要区分 在者 和 在 , 在者 指的是一个个的具体存在物, 在 是作为在者的一个个具体存在物的本体(纯存在),是存在之存在。而研究人的存在,就是区分属于 在者 层次的一个个的具体的人,和属于 在 的层次的人类存在的本体(没有具体规定性的纯存在)。一个个具体的人叫做 此在 ,所谓此在就是 在世的存在 ,即有时间特性的、环境情景的与他人他物有交往关系的具体的人。
怎样把握人的存在之 在 呢?即怎样把握人类存在的本体呢?海德格尔认为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从具体事物(在者)具体人(此在)中去抽象概括,只有从 此在 的在世的各种活动及情感体验中去揭示:一方面是,从人的存在中最能显露其存在本身意义的状态中去揭示,如对处于 沉沦 、 烦忧 和 死亡 状态时的情绪体验的揭示。 沉
6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