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语上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附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习题含答案

23* 三顾茅庐01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贱(鄙)如雷guàn(贯)耳顿开máo(茅)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窗外日迟迟..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2)未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道(3)不胜愧赧..愧赧:因羞惭而脸红(4)屏人促.席促:靠近(5)奸臣窃命..窃命:篡夺国家权力(6)而不知存恤..存恤:爱惜,体恤(7)总揽..英雄总览:广为延揽(8)惟将军图.之图:考虑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们。

(解析:C.“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与语境不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_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_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卷一、积累与运用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 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________。

(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2)刘备________,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3)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________,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4)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________,热情地犒劳他们。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

)3. 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名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________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 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二、拓展阅读8.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青梅煮酒论英雄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

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23 三顾茅庐【含答案】

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23 三顾茅庐【含答案】

23*三顾茅庐[见学生用书A本·A24]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guàn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ǎn。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如雷(guàn)__贯__耳晋谒.__yè__ 愧(nǎn)__赧__(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组是“__头带纶巾__”,这个词组的正确写法是“__头戴纶巾__”。

(3)“疏”有下面三个义项。

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C)A.分散B.事物间距离大C.疏忽,粗疏(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__外貌(肖像)__描写,并使用了__比喻__的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字义及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1)“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贯”为“传”的意思。

“谒”读作yè,注意与形近字“揭”区分开。

愧赧:因羞愧而脸红。

赧,指脸红。

(2)“戴”指把东西加在头、脸、颈、胸、臂、手等处。

“带”指随手拿着。

“纶巾”指用青丝带做的一种头巾,故应用“戴”。

(3)“疏懒”意为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也有松懈、懈怠的意思,故选C。

(4)画线句子中“身长……”“面如……”“头戴……”“身披……”等句都是对诸葛亮外貌(肖像)的描写,其中“面如冠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

B.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

A项中“以”的意思是“介词,把”,BCD三项中的“以”都是“连词,来”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3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殆.尽(tái) 箪.食(dān) 金帛.(bó)B.倾颓.(tuí) 沔.水(gài) 存恤.(xù)C.纶.巾(lún) 鹤氅.(chǎng) 甲胄.(zhòu)D.昼寝.(qǐn) 晋谒.(yè) 诸戎.(róng)鄙.贱(bǐ)彝.族(yí)愧赧.(nǎn) 霸.业(bà)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缚将应诺隆中饶幸B.仰卧傲慢疏懒鼎足C.教诲戮举愚鲁赐教D.造逆沃野茅塞骋礼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2)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3)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对诸葛亮“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外貌描写,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超凡脱俗、不问世事的清高气质。

B.刘备自称“汉室末胄”,是因为他是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

按宗谱,刘备是汉献帝之叔,故世称“刘皇叔”。

C.诸葛亮说“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其中“美玉”指司马徽、徐庶等人,“顽石”指自己,此是他自谦之辞。

D.曹操“克绍”的关键战役是官渡之战,其中袁绍谋士许攸的归降,在曹操扭转战局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印证了“抑亦人谋也”。

5.填空。

(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的兴衰过程。

作者, (朝代)小说家。

(2)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当时曹军八十万死伤大半,曹操率残部狼狈逃跑,到乌林口被赵云截杀,又中张飞埋伏, 几近全军覆没,眼看过了就能逃出重围,可又遭遇武艺高强的关羽。

绝望的曹操只好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当年曹操对他的恩义,违诸葛亮军令放过了曹操。

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带答案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带答案三顾茅庐是九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需要学生好好掌握里面的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可以帮助记忆和巩固知识点。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九年级语文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欲往隆中谒诸葛亮( ) ②因军务倥偬( )③孔明但笑而不答( ) ④乞即席地权坐( )⑤治乱无常( ) ⑥光阴荏苒( )⑦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 ) ⑧孔明固辞不受( )⑨或说处杀虎斩蛟( ) ⑩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2、比较下列加点“而”字意义和用法的不同:①飘然而去( ) ②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 )③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④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⑤辞别承彦,上马而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式特点和语气。

①(徐母)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

译文:②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译文:③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译文:④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译文:4、文中刘备有四处误把他人认做诸葛亮,请摘录这些人的外貌描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他们提到的与孔明有关的事,揣摩作者的`目的。

人物关系外貌所提的事作用⊙发展空间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题。

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2005年上海市中考题)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译文: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答: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部编版语文九上23《三顾茅庐》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九上23《三顾茅庐》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九上23《三顾茅庐》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炊.烟(chuī)桑梓.(zǐ)筵.席(yàn)不省.人事(xǐng)B. 星宿.(xiǔ)鲜妍.(yán)阴晦.(huì)不屑.(xiè)置辩C. 摇曳.(yè)逞.能(chěng)枉.然(wǎng)冠.(guàn)冕堂皇D. 拮据.(jū)拜谒.(yè)空旷.(kuàng)忧戚.(qī)与共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吹嘘酷热难行尴尬去处崎伛小径B. 朱沙喏喏连声赤日炎炎忍气吞声C. 捣乱絮絮聒聒口渴难熬死心塌地D. 计策无可耐何头重脚轻面面厮觑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正是因为无数先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B. 盗墓贼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挖通了41米的暗道直通古墓葬。

C.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但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村民的生活山穷水尽。

D. 这个大盗贼虽然能随机应变,但也难逃人民警察的火眼金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节俭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节俭③当前,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张④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与人无求,于己无愧,不为物欲所羁绊,就可以把人的整个身心投入到追求的事业中去⑤反之,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生活永远不会产生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A. ②③①④⑤B. ①④⑤③②C. ③②④⑤①D. ①③②④⑤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B.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与日俱增....C. 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D. 在广州读书的美籍华裔留学生爱德华,正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中式英语的是与非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全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guàn()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ǎn()。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雷guàn()耳晋谒.()愧nǎn()(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疏”有下面三个义项。

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A.分散 B.事物间距离大 C.疏忽,粗疏(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描写,并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B.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C. 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D.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欲伸大义于天下。

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B. 挟天子以令诸侯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D.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这是懈怠的天拿来资助将军的4.《三顾茅庐》节选自________,该书描写了________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二、能力提升全练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23课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卷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23课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卷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拜谒.纶.巾末胄.愧赧.倾tuí存xù殆.尽疏lǎnbǐ贱如雷guàn耳顿开máo塞2.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

(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2)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3)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4)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热情地犒劳他们。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

)3.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作者,名,号,人,该小说以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窗外日迟迟..迟迟:(2)未审.得入览否审:(3)不胜愧赧..愧赧:(4)此诚.不可与争锋诚:(5)屏人促.席促:(6)奸臣窃命..窃命:(7)而不知存恤..存恤:(8)总揽..英雄总览:(9)惟将军图.之图: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二、拓展阅读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青梅煮酒论英雄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2019-2020年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

2019-2020年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9题;共25分)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 阻塞B. 要塞C. 边塞D. 塞外风光【答案】A【考点】多音字字音,三顾茅庐【解析】【分析】A项“塞”读sè,其他都读sài。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峨冠博带邂逅愕然逍遥B. 安邦定国斡旋乾坤匡扶C. 民殷国富凛凛霏霏慵懒D. 功盖环宇社稷侥幸悒怏【答案】 D【考点】同音字字形辨析,三顾茅庐【解析】【分析】D应为:功盖寰宇。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

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 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盗窃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 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 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一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答案】B【考点】词语的使用(搭配),三顾茅庐【解析】【分析】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大,用于句中不合适。

故答案选B。

【点评】考查词语的使用。

4.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_________,水不深而________,地不广而_______,林不大而___________;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

A. 秀丽清澈坦荡茂密B. 秀雅澄澈坦荡茂密C. 秀丽清澈平坦茂盛D. 秀雅澄澈平坦茂盛【答案】D【考点】词语的使用(搭配),三顾茅庐【解析】【分析】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可以采用排除法,从最有把握的词语开始排除选项。

【点评】考查词语的使用。

5.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指的是()A. 刘备B. 曹操C. 诸葛亮D. 刘禅[【答案】C【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三顾茅庐【解析】【分析】杜甫这首歌是为诸葛亮而写。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同步训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同步训练习题 附加答案

三顾茅庐同步训练(一)补写对联【技法点睛】(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概括人物形象【典型例题】由“三顾茅庐”的故事,可以看出刘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①由三次拜访诸葛亮可看出刘备求贤若渴,以诚待人;②由刘备与童仆的交谈可看出他彬彬有礼;③由刘备求取诸葛亮的原因可看出他忧国忧民。

【技法点睛】(1)抓住主要事件。

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

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

(3)关注侧面烘托。

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为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

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性格基因。

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

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答题格式: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01 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拜谒.( ) 纶.巾( ) 末胄.( ) 愧赧.( )倾tuí( ) 存xù( ) 殆.尽( ) 疏lǎn( )bǐ( )贱如雷guàn( )耳顿开máo( )塞2.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

(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2)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人教部编版】2019年秋季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2019年秋季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含答案)

23*三顾茅庐01 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鄙)贱如雷guàn(贯)耳顿开máo(茅)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窗外日迟迟..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2)未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道(3)不胜愧赧..愧赧:因羞惭而脸红(4)屏人促.席促:靠近(5)奸臣窃命..窃命:篡夺国家权力(6)而不知存恤..存恤:爱惜,体恤(7)总揽..英雄总览:广为延揽(8)惟将军图.之图:考虑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们。

(解析:C.“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与语境不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部编版(人教)语文九年级上章节习题 23三顾茅庐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语文九年级上章节习题 23三顾茅庐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语文九年级上章节习题 23* 三顾茅庐成功来源细心,请认真答题班别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窗外日迟迟..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2)未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道(3)不胜愧赧..愧赧:因羞惭而脸红(4)屏人促.席促:靠近(5)奸臣窃命..窃命:篡夺国家权力(6)而不知存恤..存恤:爱惜,体恤(7)总揽..英雄总览:广为延揽(8)惟将军图.之图:考虑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贱(鄙)如雷guàn(贯)耳顿开máo(茅)塞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们。

(解析:C.“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与语境不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拜谒(yè)存恤(xù)金帛礼物(bó)B.疏懒(shū)愧赧(nǎn)东连吴会(huì)C.末胃(wèi)倾颓(tuí)箪食壶浆(dān)D.谬举(miù)纶巾(lún)顿开茅塞(sè)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五反.而方得一面反:________(2)言罢,飘然自去.去: ________(3)未审.得入览否审:________(4)但恨.亮年幼才疏恨:________3.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亮乃.一耕夫耳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B.先生之.言此非聘大贤之.礼C..而.智术浅短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D.挟天子以.令诸侯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C.《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D.本文主要记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政治才华。

5.《三国演义》塑造了“智绝”诸葛亮的形象。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个评价最能体现诸葛亮的智慧?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

A.刘备赞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B.周瑜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C.徐庶自叹不如:“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

”二、课内阅读6.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蓝图和策略分别是什么?请摘录原文回答。

三、基础提升7.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信自己吧!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吧。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2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2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及答案

23*三顾茅庐【课前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拼音。

拜谒.()纶.巾()鹤氅.()末胃.()愧赧.()涿.郡()教诲.()谬.()倾颓.()殆.天()存恤.()箪.食壶浆()2.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课文节选自《》,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着重叙述了三国的兴衰过程。

3.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是写刘备,为什么还要多处写到张飞?(2)读完课文,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收集一些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课堂检测】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5题。

(14分)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遂转入后堂。

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

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 同步练习.doc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 同步练习.doc

23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 《三顾茅庐》选自《》,作者,名,号,(朝代)小说家。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惆.怅()澄.清()斡.旋()汉胄.()邂.逅()韬.略()悒.怏()3.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谒()⑵呕()竭()讴()碣()怄()(3)诛()(4)谙()殊()喑()姝()暗()二、阅读感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 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下联:5. 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 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7.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文中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8.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9. 刘备第一次去拜见诸葛亮未见时,童子说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归期亦不定”,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10.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11. 文中介绍诸葛亮的几位朋友,以及他的弟弟和岳父,有什么作用?三、拓展探究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梅煮酒论英雄罗贯中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试题(附解析卷)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试题(附解析卷)

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原卷)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倥.偬(kōng) 荷.锄(hè) 半晌.(shǎng)拜谒.(yè)顿开茅塞.(sài)B.侥.幸(jiǎo)惆.怅(chóu) 松篁.(huáng) 殷.红(yān) 箪.食壶浆(dān)C.熟谙.(ān) 吴会.(huì)云笺.(jiān) 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D.纶.巾(lún)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思贤.如渴(xi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峨冠搏带思贤如渴愕然逍遥社稷B.安帮定国经事奇才斡旋造逆谬举C.民殷国富如雷贯耳拜揭庸懒施礼D.功盖寰宇顿开茅塞悒怏荒芜匡扶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和尚鲁智深性情暴躁,遇到不平之事,不由分说....,举拳便打。

B.这道数学题非常简单,一看到题目我便茅塞顿开....,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完了。

C.《范进中举》一文通过对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揭露了人们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心态。

D.历史上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B.变得漂亮拮据的生活行为不正张开两脚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小明虽然活泼好动,但是也热爱学习。

解说:此复句的关联词语使用恰当。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欲伸大义于天下。

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B.挟天子以令诸侯。

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语上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附解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附解析)
专题2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拜谒(_____)纶巾(_____)末胄(_____)愧赧(____)倾tuí(____)存xù(____)殆尽(____)疏lǎn(____)
bǐ(____)贱如雷guàn(____)耳顿开máo(____)塞
[答案] (1). yè(2). guān(3). zhòu(4). nǎn(5). 颓(6). 恤(7). dài(8). 懒(9). 鄙(10). 贯(11). 茅
[解析]本题中应注意“guān”“lǎn”的拼读以及“颓”“鄙”“茅”的书写。

2.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_________________。

(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
(2)刘备____________,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
(3)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
(4)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______________,热情地犒劳他们。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

)
[解析]“茅塞顿开”的意思是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所以(1)小题应填“茅塞顿开”。

“思贤若渴”的意思是想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所以(2)小题应填“思贤若渴”。

“如雷贯耳”意思是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所以小题(3)应填“如雷贯耳”。

“箪食壶浆”意思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指百姓欢迎犒劳军队。

所以(4)小题应填“箪食壶浆”。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窗外日迟迟
(2)未审得入览否
(3)不胜愧赧
(4)此诚不可与争锋
(5)屏人促席
(6)奸臣窃命
(7)而不知存恤
(8)总揽英雄
(9)惟将军图之
[答案](1)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2)明白,知道(3)因羞惭而脸红(4)确实(5)靠近(6)篡夺国家权力(7)爱惜,体恤(8)广为延揽(9)考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积累文言词语,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考虑)”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4.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与其对应最恰当的下联是( )
A. 千古仰威仪
B. 功定属元勋
C. 宁静而致远
D. 一对足千
[答案]D
[解析]满足对联的基本条件是:应景、基本对仗、注意诵读时要上口(也就是平仄)。

一般来说数字、动词、名词应尽量在上下联中都能对上。

题目中的上联“两表酬三顾”的形式为:数量词+动宾短语,据此可对出下联为“一对足千”。

故选D。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名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_______________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答案] (1). 三国演义(2). 罗贯中(3). 本(4). 湖海散人(5). 元末明初(6). 三国矛盾斗争
[解析]《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据此即可完成填空。

6.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

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

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___________、华容道义释_____________、过五关______________、水淹_______________、败走麦城。

[答案] (1). 走单骑(2). 曹操(3). 斩六将(4). 七军
[解析]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地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通过阅读可知,表现关羽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二、阅读理解
,回答下列问题。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8.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9. 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
7. (1)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8.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9.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把关键字词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翻译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翻译时必须注意如下重点字词:“以”,来;“挟”,挟持;“诚”,确实;“因”,凭借。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和写作技巧的能力。

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
在的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等。

放在中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铺垫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信息。

通读《三顾茅庐》,明确此句前的内容是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照应前面的内容,强调了诸葛亮才能出众。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该题让学生在通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结合《隆中对》内容的理解,抓住“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明确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占有各个地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