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三大政策思考
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社会郑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文/郑功成引言:从历史进程増进对社会保障的再认识社会保障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国 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更 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支柱和国家现代化的标配,对国计民生 的影响重大且深远。
面向2035年,社会保障将承担着更加 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改革的核 心使命必定要从渐进探索的“破旧”全面转换到快速理性 的“立新”上来,从因循旧的数量增长标准转换到遵循新 的质量提升标准来评估发展进展。
为此.社会保障研究也 不能再延续以往那种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泛滥的狭隘 取向,更不能以利己主义的个人得失算计将社会保障融入 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富裕大格局之中,而是需要寻求中 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建制、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社会保障思想的源头在商周文化巨变时期,社会 保障实践活动更是早在殷商时代即已出现,政府主导的救 灾济贫等保障措施历代柔性传承,形成了国家负责与家国 一体、秉承等级差序与中庸之道、与社会安定和政权兴亡 密切关联、维护家庭保障的特殊地位、依靠传统文化柔性 传承的本土特征。
然而,历史上的社会保障几乎只有工具 性价值。
凡救灾济贫措施得力,即能避免因灾生乱;救灾 济贫措施不济,则易出现饥荒致乱。
历次大的农民起义均 以大灾荒为背景、以抢米抢粮为前奏、以社会大动荡甚至 朝代更迭为结果,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上社会保障的重要 性,汉唐盛世、秦隋短命与元明灭亡等背后部隐含着这 一历史公理。
在国际上,西方早期盛行的是宗教慈善。
1601年英国 颁行《济贫法》后,政府开始介入并提供有限救济,为成 就“日不落帝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于1883—1889年 首创社会保险制度,这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它用强制共享、增进劳工福利的方式,改进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血腥治理模式,极大地缓和了尖锐对抗的劳资矛盾,为德国迅速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话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十六大”以来西部大开发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缩小了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的差距;东北振兴使很多企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许多城市焕发了活力;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协调互动的格局。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
地区间经济与人口分布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后发地区发展热情持续高涨,区域竞争激烈,宏观调控面临新的挑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
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政策,区域协调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产业转移,宏观调控,劳动力流动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话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认真总结近几年来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落实“十七大”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六大”以来区域政策的成效“十六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在土地总量控制,节能降耗的政策背景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了突破性进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特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也大为增强。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顺利启动,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的三大焦点、三大机遇和三点建议
笔者认 为 , 价值 回归 因素 长 期 看 利 大 于 弊 , 应 因势利 导 , 势 而 为 , 顺 而成 本 推动 因素 和境 外输 入
跃 升 为世界 强 国的历史 机 遇却 是难 得 的 , 而且 中 国
、
对我 国宏 观 经济“ 三大 焦点 ” 的认 识
的需求仍然不在世界总需求 中占具最大份额 , 仍然
不 是 主导 因素 。
( ) 价 问题— — 以农 产 品 和 矿 产 资 源 为重 一 物 点 的物价 持 续上 涨具 有“ 大 因素 ”每 一 因素都 各 五 , 具特 征 , 有利弊 各 1 值 回 归 因素。农 产 品价 格 上 涨具 有 价 值 .价
《 决策咨询通讯 )o 8 ・ 6期 2o 年 第
关 于 我 国 宏观 经 济 的三 大 焦点 、 大 三 机遇 和 三点 建 议
赵 治 山
摘
要: 由于承接去年 国内外经济运行诸多 因素 的影 响 , 持续高位的物价和人 民币汇率 的高 涨 , 我 国经济社 会 促使
正常调控 和运行都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宏观经济重大转折关 头 , 必须科学地把握机 遇 , 实施科 学 的政 策调控 , 努
因素的影 响, 持续 高位 的物价 和人 民币汇率 的高
涨, 促使 我 国经 济社 会正 常调 控 和运 行 都 面 临着严 峻 的挑 战 。如何 科 学 的把握 机 遇 , 如何 实施 科 学 的
政策调控 , 正严肃地考验着我 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
和高层决策者。笔者认为, 在宏观经济重大转折关 头 , 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取 向应慎之又慎 , 我 应努力
等经济社会地位。其弊端就是客观无疑地增加 了 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支 出负担 , 造 成不同程度 的生活负担以至生存 困难。矿产资源
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
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摘要】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结构性问题。
外交关系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坚持和平发展。
整体发展战略需统筹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内外政经一体发展是未来趋势。
政治的发展带动经济,经济的稳定支撑外交。
各国间互通有无,合作共赢是发展的关键。
未来我国需更加注重政治经济外交三者的统筹发展,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促进国家繁荣和稳定。
【关键词】政治经济外交问题、重要性、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外交关系、发展中国家、合作、和平发展、整体发展战略、因果关系、一体发展、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下,经济才能蓬勃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外交关系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外交关系有利于拓展市场、获取资源,增强国际影响力。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应当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外交政策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统筹兼顾这三个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实现内外政经一体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治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政治稳定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合作,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
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下,政府能够有效地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吸引外部投资,激发内部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外交都有怎样的特点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外交都有怎样的特点内容摘要: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外交有何特点以新中国60年内政与外交的发展为脉络,以建国后党的外交战略选择的三次变革为分期,从外交战略与国内经济建设发展互动关系的层面上对新中国60年外交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经济,外交,不同时期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和方针是“一边倒”,即联合苏联及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以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面临新中国初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毛主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三大政策:“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后再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据此,我国同苏联、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印度、缅甸等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
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是新中国领导人面对当时的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安全、独立和经济发展利益出发所做出的现实主义选择。
这对冲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一边倒”对外战略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长远来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是反苏反美,即“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
由于苏联奉行大国沙文主义不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多次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这一时期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在台湾公开进行战争挑衅。
我们的五大思维能力是什么
我们的五大思维能力是什么“五大思维”能力是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我们的五大思维能力是什么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五大思维能力是什么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
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
要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论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多篇大国崛起心得体会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多篇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大国崛起心得体会范文1《大国崛起》是一本厚重的书。
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籍。
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经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
《大国崛起》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大国崛起也正是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
在区委开展“书香夏都——品味书香感悟礼貌”全民读书活动中,我又一次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
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
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礼貌。
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
今日,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日德国的经济发展和礼貌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
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经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无不如此。
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都以往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
未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任务的文章
未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任务的文章首先,应科学地认识新时代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
过去,我们常常将社会政策视为日常生活、教育、健康、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兜底保障”行动,认为其目标仅仅是满足民众最基本的需要。
但事实上,这种层面上的社会政策目标是一种低层次的目标,人们不会一直满足于基本保障,而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转而追求更高质量和更加公平的社会福利。
这意味着社会政策的目标不仅在于保障基本生活,还在于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公平程度。
在从温饱时代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政策应及时超越以维持基本生活为主的旧目标,将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和促进共享发展作为新的追求。
其次,社会政策目标提升会使社会政策过程更加复杂。
目标提升将导致社会政策与市场机制、家庭责任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更有弹性。
过去,在总体福利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社会政策一般只是在必需的领域和水平上干预,以弥补市场、家庭和社会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刚性;总体目标提升后,政府干预与市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互补或此消彼长,而是共存与合作。
人们也将不再从“是否必需”的角度来判断社会政策干预的必要性,而是更多地从“是否更好”的角度,也即从公平与效率等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的角度来判断政府干预的效果。
在此情形下,客观强制性因素的制约会减弱,而主观目的性的影响会增强,从而导致社会政策的弹性增大。
因此,在新的目标下,如何合理确定福利水平以及如何确认政府与市场、家庭及社会责任之间的责任分担等问题,会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社会政策决策中的选项也会更多,对政府决策能力的挑战也会更大。
面对上述复杂问题,我国未来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着重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福利与市场的关系。
哪些财富和服务应交给市场分配,哪些应通过福利机制分配,才能既有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又不影响财富的生产?二是国家与家庭的关系。
在保障民生方面,我国宪法既规定了国家的责任,也规定了家庭的责任;但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中,这二者之间谁应该是第一责任人?过去我们一直将家庭作为第一责任人,认为政府只有兜底和补充的责任,这一倾向在实际中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儿童服务、老年人保障和残疾人服务等方面遗留了较大漏洞。
新中国外交的三大政策
新中国外交的“三大决策”2010年05月29日09:07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靳言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内容摘要:新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不胜枚举,笔者以为,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三大决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值得大书一笔。
周恩来总理说:“一边倒”方针宣布了我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
三大决策”产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和“冷战时期”,而今国际形势已剧变至“和平与发展”年代和“后后冷战时期”,这导致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不断相应的进行调整,今昔自然不能相比。
然而,三大决策”毕竟是新中国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毛泽东;苏联;周恩来;三大决策作者简介:资料图片:1964年,周恩来从苏联回国后在机场受到毛泽东等国家和党的领导人的欢迎。
新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不胜枚举,笔者以为,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三大决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值得大书一笔。
“三大决策”的酝酿其实由来颇久。
早在1947年3月,毛主席即与外事工作人员谈及今后外交上应“另起炉灶”的设想。
他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砌起自己的炉灶。
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
嗣后,毛主席又在所写的文章中进一步強调,要“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毛主席还在西柏坡对来访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说,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干净后,再请客人进来。
毛主席此言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毛主席还明确地向米高扬表示,中共将“把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关系置于中心位置”。
“三大决策”,互为表里。
先说“另起炉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不承认蒋介石反动政府的一切对外关系,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我们一概不承认其外交地位,建交需通过谈判来实现,对方须断绝同台湾的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
三大改革九年级历史知识点
三大改革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改革和发展无处不在。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能够启迪我们思考现在和未来。
在本文中,我将带大家回顾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改革,它们是经济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
在1978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这一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引进外资、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加快经济发展。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摆脱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困境,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通过市场经济的机制推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数亿人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除了经济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也是中国取得巨大进步的关键。
我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的创新引领者。
历史上的科技创新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诸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更加迅猛。
从航天事业的发展到人工智能、高铁技术和5G通信等领域的突破,中国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为我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然而,经济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支撑,那就是教育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石,不仅普及了教育资源,也提高了全民的受教育水平。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崛起,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繁荣,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顾这三个重要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教育领域中取得的巨大进步。
这些进步不仅让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也为全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转化不足和教育质量不均等。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一、本文概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其中,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变革,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些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更是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历史的必然。
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存在着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制度。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残余势力;另一方面则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和破坏,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并保障人民的利益。
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这使得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体现。
它不仅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今天看来,这一伟大工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施中,党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政策和措施。
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对于农业,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引导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对于手工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和个体经营相结合的方针,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由贫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由求温饱初步走向小康,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上多数人的预想。
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正运用他独特的魅力与激情实现着世界的和谐进步之路,实现着中国的自强发展之路。
30年过去了,中国某个乡村发生的事情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地球某地的中国人成为全球新闻中的主角,似乎已经显得平常。
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起点,并用心去触摸这30年的变迁时,我们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完成,中国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开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
整整200年前,拿破仑率领下的法军大举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狼烟四起。
贝多芬于1808年完成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然而叩响中国命运之门的却是又一个多舛的百年。
整整一百年,韧性的抗争书写着峥嵘岁月,当光阴又过百年之后,2008年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主动积极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作用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
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
二.中国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未来的三大政策思考
中国未来的三大政策思考(刘鹤)第一部分:两次危机的共性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
初步得到10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
这次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
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互联网+:背景、内涵、架构与政策思考
2021/5/27
8
4、信息化迫切需要吹响新的集结号
▪ 德国工业4.0,GE“工业互联网”对我国国际竞争力带 来严峻挑战
▪ 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突出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 部署十大领域,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 “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亟待新的集结号,以加 速“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2021/5/27
14
3、全民参与的信息化
相对来说,“互联网+”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信 息化条件下的“数字鸿沟”问题,让全体公民 都可以低门槛地参与其中。这也是轻装信息化 的又一个最基本特征。
2021/5/27
15
4、经济大革命集结号
“互联网+”是我国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而 提出来的一个宏伟战略规划,也是经济新常态 下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具体的行动计 划;不仅仅是工业信息化,更是三大产业的全 面信息化。
2021/5/27
38
4、深度融合,信息化正在深 刻
改变工业制造业面貌
与之前的IT技术相比,近年来开始得到大量应用的新一代信息 技术能够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企业的每个产品生产流 程及每个生产数据都被纳入信息管理系统,此时信息化不再游 离于产品生产流程之外而成为产品生产流程的一个内在组成部 分。如果信息管理系统扩展到更大、更多的企业甚至是实现与 市场对接,那么就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生产与产业发展内涵及 其边界。而这将对工业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2021/5/27
18
7、信息网络安全仍然是最大威胁
在新一轮信息化条件下,面临的安全问题更加 复杂、其后果也更加严重。由于与实体系统紧 密相关,这种安全问题在特殊情况下完全可能 成为一种毁灭工具和战争手段。
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5)对准备金支付利息:不符合中央银行存 款不付利息的国际惯例。
14
4、美中准备金制度计提方式比较:
1998年8月12日美国恢复实行它中止达
16年之久的时差准备金制度:
15
同步准备金制度 第一周 第二六日一二三四五六日一 二三
准备金计算期 准备计保持期
22122282 25320770 29875548 34557791 40340130 47516660 61022452 72585179
4.186546675 4.302148069 4.643160505 4.444284389 3.972620129 3.677124534 4.238111748 3.916936807
年份 2002 MB(百万元) 4513818 M2(百万元) 货币乘数 18500697 4.098680319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5284136 5885611 6434313 7775783 10154540 12922233 14398500 18531108
3
美国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特点为: 1)准备金不付息:对超额准备和结算账 户付息。 2 )准备金构成宽泛: 库存现金和在中 央银行的存款。 3 )分段计提和起征豁免: 存款未达到 一定数量时,其准备率为零,超过这个 规模才需缴纳准备金。这种规模每年调 整,它反映银行系统的发展。
4
1984年的准备金资料
图1
时差准备金制度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一二三四五六日一二三四五六日一 图 2 二三
准备金计算 准备金保持期
期
中国的准备金制度
日期 图3
准备金调整与保持期期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第⼆讲:国际格局与⼤国关系1.国际格局经历了哪⼏种演变类型?主要特征有哪些?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超多强与多极化主要特征:(1)时代主题明朗化(2)世界格局多极化(3)经济趋于全球化(4)安全环境复杂化2.举例分析为什么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核⼼每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任何国家都不例外。
可以从俄罗斯和乌克兰,美国和伊拉克谈⽐较容易。
3.⼤学⽣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并⽀持国家的外交政策1、全⾯正确理解我国外交⽅针政策。
国家利益⾼于⼀切。
⼀切外交都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坚持中国外交原则⽴场:发挥⼤国应有作⽤。
外交策略要有利于国际⽃争。
2、国⼒壮⼤是强⼤外交的根本保证。
关键是要把⾃⼰建设得更强⼤。
稳定是压倒⼀切的。
改⾰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3、⼤学⽣应以实际⾏动⽀持国家的外交政策。
积极宣传我国的外交⽅针、政策。
对抗和合作都是为了争取国家利益。
冷静、理性处置国家政治⽣活中的涉外事件。
学好本领,做强⼤中国外交的栋梁之材。
第四讲:中国周边环境与“⼀带⼀路”4.如何理解“⼀带⼀路”战略的重要性?1.“⼀带⼀路”是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依托2.“⼀带⼀路”是实施经济外交的新平台3.“⼀带⼀路”是新⼀轮全⽅位对外开放的重⼤举措4.“⼀带⼀路”将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由化提供⼀种新路径5.如何理解“⼀带⼀路”的基本内涵?“⼀带⼀路”的内涵:新型区域合作机制01“⼀带⼀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把众多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0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带⼀路”的基础03 在“⼀带⼀路”框架内实施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是它的重要特征04 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将成为“⼀带⼀路”的⽬标6.“⼀带⼀路”建设⾯临哪些挑战?1、⼤国战略介⼊和博弈加⼤,对共建“⼀带⼀路”形成⼀定的牵制或掣肘。
2、部分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对推动深化相互投资及产业合作带来较⼤的不确定性。
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辛亥革命专题研究】[摘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是对标世界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孙中山无疑是历史上的伟大先驱、激励后来人的一座丰碑。
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民生到国家政体,从实业计划到建国方略,从中外关系到世界大同,但凡那个时代能够知晓的领域,与现代化相关的话题,他都有过敏锐的思考和用心探索,而且胸怀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广,思考的脉络非常清晰,诉求的目标非常明确。
分析中西文化,实行三大政策,彰显了他的辨识度及与时俱进。
中国的现代化“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孙中山的问题意识显然已是世界性的。
对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在这条道路上的伟大实践,孙中山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关键词]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考与选择[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13);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WLS009)[作者简介]廖大伟,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2-0194-06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廖大伟“现代化”(modernization )是个外来词,词汇大致有世界竞争格局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整体转型和变革的过程的含义。
于中国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便已客观存在,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这个词汇。
随着中国要转型、要振兴、要与世界先进接轨的需求由朦胧而逐渐变得迫切,“现代化”一词于1930年代在中国出现了①,可是那个时候孙中山已经离世,所以孙中山的文本语录里没有“现代化”这个词汇是自然不过的事。
然而,孙中山虽然没有用过这个词汇,但不等于他没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表达,恰恰相反,我们从他的文字表达和行为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关于“振兴中华”的思考、追赶欧美的期盼、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并且还力所能及付诸行动,进行难能可贵的尝试。
尤其辛亥革命胜利共和初创时他的民主实践、实业鼓动和除旧布新的倡导,还有他晚年仍然不忘革命奋斗救中国,毅然与苏维埃俄国及①“现代化”强调新变化,同时可以表达一个历史过程(发展过程)、一种最新特点(发展状态)。
形势与政策考试思考题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在追求的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目标。
世界上出现三个至五个甚至更多个基础货币,欧元、美元、人民币等,那么大概也不会像今天那样,由于单一美元作为基础货币,把整个世界拖进金融危机。
现在美国所主导的所有国际组织都有利于大国,小国基本上没有经济主权。
这样的秩序是不公正的,只有当几个大的经济区域互相制衡时,上面又有一层国际组织的协调,这样的秩序才是比较公平的。
中国的目(2)控制好证券市场,避免大的波动。
(3)安抚人民,控制物价上涨。
让老百姓信任政府和支持政府。
(4)减少短期外债,也就是说可以适当提前偿还一些外债。
这样少付利息和降低金融风险。
(5)无限期推迟股指期货和港股直通车,为政府处理好国内经济泡沫赢得时间。
(6)中国情报部门加大对经济情报的搜寻能力,以便服务于国家。
2)朝鲜拥有一个稳定、独立(可以不像巴基斯坦那般全天候亲华,但绝不得有非本国军事力量驻扎,绝不得以任何形式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等中国核心利益)的政权。
对于朝鲜半岛中国的希望:1)朝鲜能回归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并最终永远、不可逆的放弃核武化。
2)美国与朝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国际社会解除绝大部分对朝制裁行为。
3)朝鲜政权能够稳定的推进改革开放。
4)希望朝鲜政权尽可能亲华反日排美,但决不能全面对抗西方。
在国家的核心利益没有冲突的前提下才有友谊(如1962年前苏联红军与解放军战士围着篝火欢歌笑舞),一旦核心利益发生冲突,那就个是个了,甚至可以血拼,当然一旦互相需要远超过利益冲突就可以联合在一起,如二战时的蒋介石政府与苏联。
如果忽然没有了核心利益的冲突,双方更可能突然紧搂在一起。
国家核心利益如国家安全、领土(海等)完整等,神圣不可侵犯,一旦丢失,回来极难!要挨打2).经历两次胜利与失败的严峻考验第一次胜利和失败:北伐战争的胜利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上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经济的三大挑战
经济的三大挑战
未来中国存在三大新挑战:低成本优势丧失、人口快速老龄化以及逆全球化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人均GDP已从1978年的23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600美元,再上升至2018年的9,760美元,过去充满竞争力的许多产业已经难以为继,这是实情。
但我个人认为不必过于悲观,经济今天碰到的问题不是一个“寒冬”的问题,不是一个持续下跌的问题,而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属于新经济的企业不会那么悲观,属于老经济的,恐怕熬不过去。
人口老龄化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00万,而老龄人口增加1200万,抚养比可能从2019年的41%上升至2049年的66%。
人口老龄化毋庸置疑将严重影响消费需求、劳动力供给、储蓄以及社会保障。
个人认为,需要采取果断措施平衡养老帐户,除了加大力度划拨中国国有资产外,宏观税负可能将逐步提高。
但如此以来,又会涉及到社会的稳定性问题
此外,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应如何理解改革开放40年,国内经济政策体系内政府还在以各种方式干预市场运行?
个人认为要从三点来理解上述问题:
第一、一些政策干预源自“双轨制”改革策略,主要是为保障经济平稳转型,但却带来了改革不公平的问题;
第二、大部分政策干预并没有严重影响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而是帮助克服“市场失灵”,相当一部分时间内正面贡献超过成本,但
浪费正在日趋严重化,而干预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第三、许多政策干预是过渡性手段,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改变,只是很多情况属于好了伤疤忘了痛,情况好转又不想退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未来的三大政策思考2015年06月25日07:45来源:凤凰财经综合中财办主任刘鹤。
胡祖六推荐语:《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是刘鹤负责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报告之总结。
文章从历史大视角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粗线条勾画了两次危机大背景与表症的异同,做出了一些颇有见地、值得重视的观察与评论,并针对中国具体情况提出了三点我认为很有价值的政策思考与建议。
刘鹤文章正确地指出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所面临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
在民主政体,这些挑战可能绑架政府危机处置的政策与策略,导致处置延误,甚至采取急功近利的,在中长期具有危害性的政策,比如保护主义。
但我认为,美国迄今的政策把握还算比较平衡,并没有走极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市场经济呈现固有的周期性波动,有时会发生严重的经济或金融危机,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市场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遗憾地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左派势力开始抬头,错误地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破产了,结果中国近几年市场化改革与开放裹足不前,错失良机。
通过客观认识评估西方金融危机,中国可以吸取有益的教训,从而帮助我们今后更有效地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性,更好更快地推进整体改革进程。
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
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报告课题组组长: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第一部分:两次危机的共性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
初步得到10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
这次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
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在这次危机前,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形势更为糟糕。
在面对严重危机的时候,主要国家在应对政策上总犯同样的错误,特别是应当采取行动的时候总会错过时机,应当采取宏观扩张政策的时候则采取紧缩政策,应当开放和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往往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应当压缩社会福利、推动结构改革的时候却步履艰难甚至反复和倒退。
这些明显的错误在事后看起来显得可笑,但对当事人来说,实施正确的政策却困难重重。
这是因为,大危机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仅会遇到一次,决策者缺乏经验,又总是面临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绑架、被政治程序锁定和不敢突破意识形态束缚,这几乎是普遍的行为模式,这一点在最近的希腊危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次危机中的市场力量从来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力量。
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认识问题而忽视其政治属性,就会犯重大的判断性错误。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外事件,它们似乎是一些小概率事件,由运气决定。
但事实并非如此。
经济一旦从正常状态转入危机状态,它就开始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循环。
危机往往从经济大幅跳水开始,由泡沫破裂走向失业率攀升,由经济困境加重转向社会矛盾激化,由经济社会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乃至军事领域。
当前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危机自我逻辑实现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意外事件,一连串的失控和误判也屡屡发生。
目前,欧债危机正在深化,中东形势很不确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冲突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本次危机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大萧条后,世界在绝望中发生了凯恩斯革命。
这次理论创新可能围绕全球经济最实质和困难的问题展开:世界出现的总需求萎缩和资本、技术与劳动力在全球宏观配置失衡的局面,加上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陷入绝境,既带来本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也快速向全球传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尚无明确思路。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基辛格定律”可能被再次验证。
基辛格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每隔百年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
这次危机发生后,全球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二十国集团(G20)平台产生,世界实力对比正在急剧变动,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危机不仅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作用,也有积极的创新作用,更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
第二部分:三大政策思考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使我们得到不少思想收获,也受到很多启示。
考虑到我国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在诸多可以选择的政策建议中,这里主要想提出三点思考。
1、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
比较研究的结论和目前欧债危机的加速恶化形势告诉我们,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的思想方法,对危机态势做最坏的准备,同时努力争取较好的结果,既要应对突发性外部冲击和震动,又要做好应对危机结构性变化的长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有两个场景必须预防:一是危机升温而产生的巨大外部震荡;二是危机迫使一些国家转嫁灾难而走向变换形态的战争。
虽然这两个场景在近期出现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必须防患于未然。
2、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
比较研究的结论也可以告诉我们,我国所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从经济意义来说,在本次危机前,我国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为海外市场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本次危机发生后,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长过程,我国的战略机遇则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拉动作用,和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
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些实质性变化,认真分析我国与大国经济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巨大利益交集,明确提出解决全球增长困境问题的方案,在外部条件明朗化后稳步加以实施。
3、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比较研究的结论还告诉我们,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巨大冲击、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
我们要借鉴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警惕卷入不必要的国际事件,切实集中力量、重点突出,扎扎实实地办好自己的事。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议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需要集中力量办好的事进一步务实研究,尤其需要增强全球视野,提高定量化程度,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本研究报告的课题组组长刘鹤,总报告执笔人刘鹤。
本文形成初稿后,分别征求了吴敬琏、樊纲、易纲、李扬、韩文秀、卢迈、刘春航、魏加宁、蔡洪滨的意见,同时还征求过中央财办内部杨伟民、蒲淳、刘国强、尹艳林、赵建的意见。
作者对这些同事提出的意见表示由衷感谢。
本文刊于2012年10月1日出版的《比较》原文题目为《经济学——中国未来的三大政策思考(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