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承接_产业转移_现状及趋势分析(1)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_问题与策略
表 5 典型省份省外资金投资结构
出等,获取技术外部性(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y) ,因此从发达地
区转出的产业往往选取后发区域的最优区位进行聚集式转移,
2010 年
制造业( 亿元) 房地产( 亿元)
比重( % )
安徽
2918
1337
62. 0
从而使得承接区域集中度不断提高。文章选择区位基尼系数
经济
177
区[3]。这些行业主要包括皮革、陶瓷、水泥、化工等高污染产 发展。[14]紧紧围绕“提升内生发展能力”这个核心,着力从发展 业[4]。这样,东部地区将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转移到 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组织、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公平竞争与环境
中西部地区去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承担着污染转移的代价, 保护秩序、改革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促进产业在区域间
经济
175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孙久文1 胡安俊1 陈 林2
( 1. 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2; 2. 德国哥廷根应用科技大学,哥廷根 D - 37077)
提 要: 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多项促进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快速增大,承接等 级不断提升,中国进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时代。文章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机理以及雁阵模式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接着 论述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承接原则。在此基础上,围绕提升中西部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这一核心,从发展特色 产业、优化产业组织、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公平秩序、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提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策略。
GDP 考核的绩效机制作用下,地方政府之间势必针对产业转移 并促进特色产业的本地化。“十二五”时期,中西部地区着力发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摘要:本文认为片面的经济目标考核机制、环保政策法规和公众监督的缺失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体制与产业准入政策、加大社会舆论监督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原因政策建议一、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承接国际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为主,随着国际跨国公司的大批进驻,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
从2002年开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以IT、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产品设计、研发和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尤其以美、欧、日为主。
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66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8526亿美元,与2002年底相比,分别增长了55%和90%。
(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正逐步向服务业转移目前,制造业仍然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
1998—2007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且所占比重逐年增长。
2007—2008年,在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企业363家,所占比重超过七成。
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2008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379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41.1%。
(三)承接区域正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东部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一直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
但东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及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研究2023-10-28•引言•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现状分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目录题•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经验与启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和经济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内容02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现状分析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产业转移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后来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再到当前的绿色低碳和数字化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产业转移规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力扶持,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逐渐扩大。
产业转移结构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如制造业、农业和采矿业等。
西部地区概况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如矿产、农业、旅游等,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环境压力大随着产业转移的增多,西部地区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政府支持西部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租赁优惠等,吸引企业投资。
03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西部地区相较于中东部地区,产业链不健全,环节不配套,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较弱。
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提要中西部地区是否能承接东部沿海和外国的产业转移,如何对产业转移进行选择和吸收,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
本文选取16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和评价,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承接能力;主成分分析;因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产业转移是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并由此带来该地区经济发展及序列演化的过程。
产业转移涉及移出方和承接方,移出方的产业移出有利于其淘汰劣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承接方的产业承接有利于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如何建立一组指标对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统计分析(一)指标的选取。
为用定性指标来衡量产业承接能力,从移出方和承接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产业移出方需要对承接地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承接方有无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交通是否便利;承接方的产业承接是否能给移出方自身带来利润、承接方的成本费用是否低廉;承接方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能否确保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承接方是否有消化产业转移的市场,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是否能给所承接的产业以支撑。
第二,产业承接方需要对可以承接的产业转移进行选择,这个过程涉及到承接方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
在承接产业转移后,承接方是否有足够的劳动、资本和技术以保障所承接产业存续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综上考虑,选择16项指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1、实际利用外资额X2、平均工资指数X3、公路密度X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X5、信息化发展总指数X6、R&D占GDP比重X7、城市化率X8、GDP增长速度X9、农民人均纯收入X10、人均受教育年限X11、劳动生产率X12、投资率X13、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X14、外贸依存度X15、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指数X16。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部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门区域之一。
本文旨在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并对其问题进行分析。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许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西部地区。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西部地区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同时也有一批外资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
其中,以重庆为代表的城市更是成为外资企业的聚集地。
根据重庆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发展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到2020年初,重庆市共有2400多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注册资本达1252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占到了70%。
这份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的趋势。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尽管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这些外来企业的入驻没有带来明显的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大量外来员工的招聘更像是覆盖了当地的无底洞。
其次,由于当地的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企业的生存状况并不如意。
比如,西部地区在交通运输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待提高,增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最后,一些外来企业的引进存在着重产轻人、劳动安全关怀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工地发生事故,而地方政府对这些事件的响应也不够及时和有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针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有以下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对外来企业进行更加严格的资质审核,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3)加强对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完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员工和企业利益。
(4)积极推进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赋予其更多的自主创新能力。
(5)对于其他相关问题,政府和企业应该建立定期对话的机制,以便及时解决和协调相关问题。
结论总之,“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之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目录一、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2)1.1 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 (2)1.2 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 (2)二、优化经济布局 (2)2.1 分散产业风险 (2)2.2 提升国家经济稳定性 (2)三、应对成本上升压力 (3)3.1 东部沿海地区成本上升 (3)3.2 中西部地区成本优势 (3)四、资源环境约束 (3)4.1 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 (3)4.2 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 (3)五、基础设施改善 (4)5.1 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 (4)5.2 基础设施对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 (4)六、政策优惠支持 (4)6.1 国家政策支持 (4)6.2 政策优惠对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 (4)七、应对外部风险 (5)7.1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部风险 (5)7.2 产业转移与国家安全 (5)八、保障产业链完整 (5)8.1 产业链完整性的重要性 (5)8.2 产业转移与消费升级 (5)九、加强区域合作 (5)9.1 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5)9.2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6)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一趋势的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动因和考量。
本文将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优化经济布局、应对成本上升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改善、政策优惠支持、应对外部风险、保障产业链完整、加强区域合作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
一、缩小地区经济差距1.1 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产业基础,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仅制约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加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因此,通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1.2 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能够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例如,一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向西部的转移,不仅促进了当地就业,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及对策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重镇,这也使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不可少。
但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质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6点:第一,人口较为集中,造成劳动力成本较高。
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地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劳动力集中,成本高于其他地区。
第二,资源条件受限。
由于地形复杂、资源缺乏,西部有效地方面受限,相关上市公司在西部设厂面临困难,影响产业转移承接。
第三,现有设施不足。
由于西部落后,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设施落后,产业转移物流不便,影响产业转移承接。
第四,领导资源分配不均衡。
西部地区东部同比,领导资金分配和金融投资相对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短板,产业转移障碍重重。
第五,社会福利发散。
由于领导精弘过大,社会福利不能够及时及足额覆盖产业转移承接者,可能使转移投资者转移目的地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第六,环境影响未考虑到。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从而使产业转移投资者对环境治理工作和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可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一般性措施如下:首先,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领导可加大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教育科研国家计划资金投入,推动当地建设现代化、富民强国。
其次,强化对外联系及洽谈投资。
领导可派遣人员前往外国及大专院校洽谈投资,引入先进技术来源和企业家。
再次,拓宽产业联系。
领导关系联系上和下游企业,拟定有利于投资者的,鼓励绿色产业,释放优质资源。
最后,充分调整企业国有资产架构。
领导可重点优化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改变企业国有资产架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
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暴露出诸多困难。
领导和企业需要联动,激励与落实相结合,互动合作,从安排、投资条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共同努力,最终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积极作用。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内容摘要: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东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
如果忽略了这些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西部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会延缓西部的发展。
只有有针对性地采取趋利避害的对策,才能使西部地区更科学地应对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目前,对西部地区来说,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在产业对接中增强本地产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西部地区对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对于如何借东部产业转移承接的力量,实现西部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效实现趋利避害的问题,重视程度还显不足。
因为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东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
如果忽略了这些隐患问题和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西部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可能会恶化发展环境,延缓西部的发展。
对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隐患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当前我国产业转移实践的客观要求。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东业西移实际是东部和西部的政府、东部和西部的企业四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
这是多利益主体、多层次的动态博弈,从根本上说,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经济利益的博弈,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博弈,也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
对西部地区来说,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必须要重视、关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恶化问题东部产业的西移会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若处理不好则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
由于地区间环境标准存在梯度差,可能会为东部地区已经或日趋淘汰的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产品“搭便车”转移到西部地区提供了条件。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摘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困境。
其中,既有产业转移规律所致的客观原因,也有西部地区生态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
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统筹管理国内产业转移,同时西部地区要做好生态规划,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技术承接机制等。
关键词: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生态困境;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7-0065-04西部地区有12个省(市、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占总人口的23%,总人口数量接近3个亿,但经济总量小,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很低。
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21081元、31469元、12999元,西部地区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而且差距还在拉大。
有学者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在2010年至2020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还不可能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相对差距仍将会继续扩大。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拉动力不强;西部地区突破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就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
因此,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是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
但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困境。
而西部又是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重要屏障。
只有认真研究这一困境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可行的破解之策,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一)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低下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短板”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十分恶劣。
在历史上,西部地区曾有许多“富庶”之地,牛羊成群、河清草茂,如楼兰古国等。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然而,随着产业转移的加速,西部地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人才流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业结构单一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
这导致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难以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影响了其经济发展水平。
对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技术,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二、人才流失严重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也是制约其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在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受到限制,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对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待遇。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西部地区工作和生活。
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提高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留住更多的人才。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也是制约其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条件不足,难以满足产业转移的需求。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条件,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支持。
四、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这也是制约其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导致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难以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
对策:加大环保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支持。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链分工的深入,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成为了全球产业转移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在此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近年来,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进驻我国,将生产基地从海外转移到中国,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从国际角度来看,这种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全球产业链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中国角度来看,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拓宽就业岗位并提高国内竞争力。
据统计,2018年,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投资达到7298亿元,同比增长6.5%,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2190家外资企业。
可以说,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二、问题与挑战然而,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质量与效益不合理、内外环境不适性问题、技术壁垒等。
首先是质量与效益问题,小成本低技术的产业转移已经不再适用于我国,新的产业转移涉及到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质量等方面,需要本土化的开发与实施。
其次,内外环境不适性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很多第一次转移的企业都需要大量调整当地市场、管理和法律体系等问题,适应新的环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壁垒,这些转移的企业需要在本土的科技环境中得到接受和理解,学习本地化的技术和生产要素,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这些问题的产生需要企业和政府进行合作解决,推进经济转型的升级。
三、对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当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以更好地拓宽就业和推动产业升级。
对此,政府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1)凸显本土化: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突出彰显本土化,让领导-企业-当地政府政策形成协同作用。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产业转移背景及趋势分析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产业为了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纷纷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同时,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也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这些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趋势:1、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广泛。
2、转移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3、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整体搬迁、设立分厂、合作共建等。
二、本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本地位于_____,交通便利,是连接_____的重要枢纽,有利于承接来自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
2、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_____;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产业基础良好本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_____产业,具备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4、政策环境优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和重点领域1、目标在未来_____年内,承接产业转移项目_____个,引进资金_____亿元,新增就业岗位_____万个,推动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重点领域(1)先进制造业重点承接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提升本地制造业水平。
(2)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现代服务业大力承接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优化本地产业结构。
(4)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承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1、加强园区建设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产业转移是指将产业生产要素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高,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建设经济走廊,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逐渐形成。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支持。
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西部地区的物流和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适合发展农业、能源、矿产、旅游等产业。
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西部地区经济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和技术,培养本地人才,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些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持。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虽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西部地区申请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相对较弱。
知识产权在产业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西部地区在知识产权的申请、运用和保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相对欠缺。
虽然西部地区在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人才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虽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为了实现更好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
Zh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2011年第 16期总第 244期)↘国内产业转移及承接现状↘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产业转移承接省市↘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前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
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时至今日,《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满一年,中西部省份也纷纷相继出台了支持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本文将一一盘点中西部省份产业转移的方向和未来重点。
报告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现状《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第二部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我国产业转移的整体趋势是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进行转移。
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本部分分十一个地区,分别介绍各地的承接方向及重点。
正文目录第一部分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现状 (6)一、我国产业转移的背景 (6)(一)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 (6)(二)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 (7)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省市 (9)(一)区域省市划分标准 (9)(二)产业转移承接省市 (10)第二部分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11)一、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11)(一)承接方向 (11)(二)承接重点 (12)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14)(一)承接方向 (14)(二)承接重点 (16)三、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20)(一)承接方向 (20)(二)承接重点 (22)四、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22)(一)承接方向 (22)(二)承接重点 (23)五、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24)(一)承接方向 (24)(二)承接重点 (25)六、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26)(一)承接方向 (26)(二)承接重点 (28)七、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0)(一)承接方向 (30)(二)承接重点 (31)八、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3)(一)承接方向 (34)(二)承接重点 (34)九、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5)(一)承接方向 (36)(二)承接重点 (37)十、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7)(一)承接方向 (38)(二)承接重点 (38)十一、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9)(一)承接方向 (39)(二)承接重点 (40)图表目录图表1: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省市路线 (10)第一部分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现状一、我国产业转移的背景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本文将从产业转移的背景、西部地区的承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已经相对饱和,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成本逐渐上升,政府推动产业转移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
随着国际制造业的分工趋势,许多制造业企业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二、西部地区的承接现状西部地区在各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市场潜力方面。
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吸引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
在西部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城市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项目。
这些城市具有较好的交通便利度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吸引了一大批的劳动力。
西部地区还有较低的土地成本,吸引了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关注。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虽然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整体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便利度和吸引力。
劳动力素质还有待提高。
虽然西部地区有较多的劳动力资源,但其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对一些高技术产业的要求还不够达标。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培训的支持,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的成本。
虽然西部地区的土地成本较低,但在其他方面的成本仍然较高。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减费和简化审批程序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
政府需要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规划,避免盲目扩张。
只有合理引导产业转移,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吸引了许多制造业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通常是由于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或产生更大的成本,导致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
当前,产业转移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1. 从中国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者东南亚国家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则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
2. 从全球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使得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常态。
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一些传统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有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向发达国家转移。
针对当前的产业转移现状,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政府应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2.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产业转移,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合理规划生产和销售布局。
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 劳动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素质,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
同时,要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4.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和探讨,了解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各国在产业转移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产业转移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推动产业转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从产业转移看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
从产业转移看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产业转移是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本文将从产业转移的背景、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推动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等优势,具备了接纳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二、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1.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能源、矿产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地理优势:中西部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理位置上具备辐射周边区域的能力,能够有效连接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形成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3.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市场需求优势:中西部地区具有庞大的农村和城市消费市场,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并且这些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潜力。
5.政府支持优势:中西部地区是国家确定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区域,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挑战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
这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构成了实质性的制约。
2.交通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给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便。
3.人才流失问题: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优秀人才更容易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为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和政策: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效率。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例外地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西部地区如何更好地应对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意义产业转移,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加工等经济活动从一个地理位置转移到另一个地理位置的过程。
产业转移常常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演进,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来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也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产业转移则可以帮助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保持竞争力。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
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的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其产业基础薄弱,人口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了摆在西部地区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
1. 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地方的产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信息
一、引言
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国3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出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1980-2007年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增加了67倍,而沿海地区的出口占到了90%以上,出口量上远大于中西部地区(wu, 2007),这也使中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但依照一般规律,东部地区随着工资成本、地价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是普遍趋势,对此学界有诸多详细介绍。
一部分学者认为基于经济学观点,发达地区在各种成本的推动下,应逐步将本地区原来的优势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为便宜的中西部地区(蔡等,2009),因此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年度招商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这些产业转移的发生是否是由于工资、地价等因素的产生而发生?或者影响因素所占比例为多大?现有文献尚无明确论证;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转移的发生并不是必然发生,劳动力工资的差距没有支持转移的必然发生,本文通过对产业转移现象的梳理,发现过去国内东部产业转移并没有实现向中西部大规模的转移。
二、假说
1.假说一
国内地区间产业转移趋势与其劳动力流动“容易度”成负相关关系,即国内地区间劳动力流动越容易,发达地区向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
随着产业相对发达地区随着劳动力成本,地租成本等的不断上升,这些地区的产业会随着一定的趋势向产业相对发展落后地区流动,代表性理论有日本经济学家的雁行发展模式,赤松(Akamatsu 1962)、大来(Okita 1985)、Vernon(1966),基于劳动力要素价格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将劳动力密集型迁移至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东南沿海是显而易见的。
2.假说二
在假说一前提成立下,政府作为现代凯恩斯主义中最为重要的经济推动力,其结合本地区要素禀赋状况,制定适当的产业促进政策,可以显著地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效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本地区居民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在产业结构中,要素禀赋的结构与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一致是确保产业政策有效的重要因素,按照(徐朝阳,等2010)的观点:“政府偏离要素禀赋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经济发展的低效”。
所以“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产业升级,而是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地方政府如何发展适合当地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成为了该地区能否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
三、数据及变量的度量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的是中西部的7个有代表性的工业产业为研究对象,表一转引自于(冯根福,等 2010),其引自公开出版的各期《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二)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及主要特点
从表看到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处于相对转移趋势,同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甚至在某些角度看,还略有增强,另外我们也看到由于东部在一些资源禀赋上的优势,比如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导致大部分出口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布局在西部,而并没有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1993年—2000年与2000—2006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转移,转移比重仅为0.2%,而相对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则是发生在资源企业。
产业转移在这两个阶段并未有实质性的持续增加,同时也仅发生在局部,特殊的行业,而整体上并未发生显著意义上的转移。
表一 各地区各行业增加值占比和相对产业转移状况
四、结论
1.在中西部地区,我们没有看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发生,是因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劳动力实际价格”这一核心企业生产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相对于东部便利的运输条件与濒临海洋的天然优势,中西部地区便宜的地价并未显著帮助自己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本地区落户与生产。
2.在国家层面需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如铁路、高速公路)的投资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赋予农民工新的城市身份,以此来提高中西部地区对本地劳动力的吸引力并带动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硬件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进程,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从外部宏观环境上促进中国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客观上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蔡,等.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9(9):4-6.
[2]冯根富,等.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2) :1-7.
[3]Akamatsu, K. ,1962,“Historical Pattern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eveloping Economies , [J].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趋势分析
蒲坤明 张雅晖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
摘要:按照传统产业转移理论,当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类企业应逐步转移至工资地价更为便宜的中西部地区,但据对1993-2006间数据的分析,发现产业转移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上均低于学者预期。
本文认为这与国内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与运输成本地区间差异有较大关联,建议政府应加大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力要素;运输成本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0)10-0190-01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