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民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安徽民俗——以九华山民俗为例[摘要]:民俗学近些年来在中国逐渐兴旺,学习和探讨民俗有必要先弄清楚民俗是
什么。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而有生活就有民俗。我们身边的民俗,也值得我们去观察和体悟,本文探讨的民俗以九华山民俗为例。
[关键词]:民俗定义九华山佛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有人类生活,就有民俗的存在。民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制度和规范。
“民俗”一词,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使用是比较晚的,但是作为道德教化使用,却优势比较早的,体现了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对于作为习惯与制度的“民俗”的高度重视其实,这时候的民俗一词的含义与风俗较为接近,风俗指的是在一定社会中,被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它包含着不仅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包含着上层统治者所要求于人民的生活方式。但“民俗”和“风俗”之间还是有差异的。民俗突出了“俗“的主体地位。“俗”不仅仅是生活的存在,而且还是生活的过程。相比之下,风俗却侧重揭示“俗”的本质状态,“风俗”到了汉代意义基本定型,为“辨风正俗,观微查隐”。与民俗相近的词汇除了“风俗”外,还有“俗说”“俗传”“民风”“习俗”等。这些与民俗关联的传统术语与意义,不仅从历史及文学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民俗”一次的由来及发展,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民俗的定义及内涵。
“民俗”一词在我国现代学术界的使用也不统一。有的拘泥于外国的“人民智慧”、“人民知识”的含义,有的则使用民俗的本意,就是指民间的风俗。民俗学者张紫晨认为“民间的风俗”意义最为明确。首先“民俗”突出了“民”字,表明其风俗现象是属于民的,既为民间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其次,民俗的另一方面正在于它的习。习也就是传承习惯。凡一种事象成为民俗,那它必要为人们所共同传承,在群众生活中被人们反复遵照,重复出现。所以任何民俗都是“人相习,代相传”的东西。没有沿袭和传承就没有民俗。从这两方面来看,所谓民俗,乃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传性的传承性事象,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总体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民俗的主体是人,传承是民俗的重要标志。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使民众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而且也生活在精神世界。
综合来说,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它通过行为模仿和口头演述等方式得以延续,是具有民间公共知识的特殊属性和地方文化身份的独特功能的民间知识。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
民俗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从古代至当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象和传承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许多重要的日常习俗,都围绕着人们的生活活动而展开。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无时不刻的接触着民俗。下面以九华山带有佛文化特色的九华民俗为例谈谈安徽民俗。
安徽九华山佛教起源于5世纪初,唐中期成为地藏菩萨道场,中经唐末五代及宋元时期的曲折发展,至明清时形成为我国佛教重要传播中心之一,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佛教在文化特质上表现为地藏信仰、禅净兼修和三教交融的同时并存。该传播中心的形成对丰富皖江佛教的内涵、延续安徽佛教的命脉、促成安徽地域文化儒道佛鼎立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民间化,体现了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以下便从四个具体的方面来阐述九华山佛教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民众的精神生活据资料显示,当今九华山地区信佛的人很多,信佛的人数约占当地人口的50% 以上,同时,83.69% 的人认为信教或拜佛可以使人在心理、伦理、生理上得到调节,精神得到安慰,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和矛盾,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九华山佛教文化规劝众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教理,在当地深入人心,影响较大。该教理教育人们应弃恶扬善、孝敬父母、助人、济世、施爱,使民众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净化,并在客观上抑制了当地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民众的经济生活九华山不仅是佛教名山,同时也是国家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悠久的佛教文化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佛教圣地为依托、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而当地的山民也从中获益不小,除了传统的农耕作业之外,他们还利用九华山的佛教旅游资源发展了自己的副业,或进军运输业,或开旅游纪念品店,或开餐馆,或沿途卖些香火,家境较差的也卖起了自己的力气——上山帮游客挑行李,这一切都增加了山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三)民间习俗由于长期受到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影响,九华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源于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约定俗成的民间风俗习惯。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逢菩萨诞期必须举办庙会,如地藏诞日(农历七月三十日) ,此外,还有荤年素年、龙灯、百子会、腊八粥、除夕进香、求签、许愿还愿等习俗。地藏诞日: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前后,九华山佛教徒和当地工商界都会联合举办盛大纪念活动,以纪念地藏菩萨吉诞日。那时四方信徒、香客都云集九华朝山进香、拜塔,朝拜天台,许多山民和手工艺者趁此机会互做买卖,民间艺人也趁此献艺,逐步形成了传统的九华山庙会。但这种庙会活动曾一度中断。自1983 年开始,九华山又恢复了庙会活动,集大型佛事活动、商贸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许多朝山拜佛的信徒和游客。荤年素年:受佛教文化影响,当地居民过春节时,先过荤年,后过素年。荤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当地居民举家荤食,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开始素食。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再做素菜过正年,吃过斋饭,或祭拜祖宗、或守岁、或娱乐、或进香,素食一直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除夕进香: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或全家出动,或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附近寺庙)进香。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除夕进香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四)民间风情由于长期受到地藏文化的熏陶,九华山地区形成了一些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民间风情,如:禁养家畜、“三元济残”等。为清洁“净土”,九华街长期以来禁养家禽家畜,尤其不得养猪,但每一户和每个寺庙里准养一只公鸡,目的是公鸡报晓,“净土”有声,兴旺发达,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受佛教慈悲为怀的影响,九华山僧俗两家还有对残疾人救济的习惯,每年有三天( 农历正月初一、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集中救济残疾人,称为“三元”节。每逢这三天,寺院和当地的大姓宗族都要请残疾人或孤寡老人集中会餐,并分给他们钱、粮和衣物,最后再举行赈孤宗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