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
多因一果型伤害案件的实行行为性分析

多因一果型伤害案件的实行行为性分析作者:刘琳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24年第06期关键词:实行行为相当性因果关系规范违反性阶层论一、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王某(41岁)系某小区物业公司保安队长,被害人伊某某与丈夫李某某系该小区住户,案发前,该小区住户与物业公司因购买车位问题多次发生纠纷。
2021年3月30日11时许,被害人伊某某(71岁)与丈夫李某某(72岁)驾驶电动三轮车返回小区,在小区门口,因保安抬升降杆太慢与保安队员冯某、犯罪嫌疑人王某发生口角,后双方在岗亭门口发生冲突,被害人伊某某持扫帚殴打了犯罪嫌疑人王某一下,其丈夫李某某见状,上前挡在伊某某身前阻拦双方动手,王某被打后,随手拿起身边的小号饮水桶威胁被害人伊某某“你再打我就动手了”,伊某某继续挥舞扫帚,但由于被丈夫李某某阻挡始终无法上前,犯罪嫌疑人王某遂将桶扔向伊某某,空桶擦过伊某某肩膀,伊某某在后退过程中倒地受伤,经法医鉴定,伊某某腰3椎体压缩性骨折,为轻伤二级。
监控显示,伊某某被空桶擦过肩膀后并未立刻倒地,其丈夫李某某一直背对伊某某劝架、双手向后推阻格挡,并不停后退,结合监视频中空桶的抛物线和现场证人证言,无法得出伊某某系被其丈夫后退时绊倒,亦或为躲避空桶后退时站不稳摔倒的唯一性结论。
二、意见分歧最高检、公安部《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被害人出现伤害后果的,要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注重对案发背景、案发起因、当事人的关系、案发时当事人的行为、伤害手段、部位、后果、当事人事后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辨明是非曲直。
据此,针对王某的行为性质及处理结论,存在四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王某的投掷行为与被害人伊某某倒地受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存疑,应当对王某作存疑不起诉处理。
按照相当性因果关系说,无论空桶是否碰到伊某某,伊某某为躲避空桶后退倒地的行为都具有通常性,伊某某受伤与王某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但同时监控显示,伊某某丈夫脚步不停后退、双手向后推阻也是伊某某倒地的原因之一,在重叠因果关系的状况下.现有证据不足以判断哪一个行为起决定性作用,认定王某故意伤害罪的证据存疑。
因果关系认定

因果关系认定(一)概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就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研究因果关系的目的,就是解决当某个结果发生时,如果存在多种因素,则需要判断该结果就是由哪个行为所引起,最终由谁承担责任的问题。
在研究因果关系时,首先要明确两个前提:一就是因果关系问题一定就是多因一果的情况,一因一果无须讨论,这属于常识问题。
例如,向她人头部开枪,导致她人死亡,我们不会怀疑两者的因果关系。
二就是这里讲的因果关系,就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如果一个行为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即使与结果有联系,也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例如,乙欲跳楼自杀,甲大喊“怎么还不跳”,乙跳楼而亡。
在乙跳不跳的问题上,甲无法控制或支配,甲的行为只就是偶然导致结果发生,不具有危害行为的类型性,不属于危害行为。
再如,座在副驾驶位置上的甲与司机乙聊天,导致司机不注意将行人丙撞死。
甲与丙死亡之间就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关键在于甲的聊天行为能否评价为危害行为。
显然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因为司机乙对控制汽车起决定作用。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1.介入因素的情形(1)概念。
行为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也发生了一个危害结果,但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加入了一个介入因素,最后由介入因素造成该结果发生的情形。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就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介入因素就是否切断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切断,前行为与结果就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没切断就有因果关系。
(2)判断方法。
前行为与结果之间就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考查。
一就是瞧前行为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则前行为与结果之间还存在联系,反之不存在。
二就是瞧介入因素就是否异常,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概率很高,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就是正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没有被中断;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就是异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三就是瞧介入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说明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反之,说明前行为与结果存在联系。
关于因果关系

关于因果关系
(1
系问题。
(2
谈不上因果关系问题。
行为是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一时便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并非唯一条件时才肯定条件关系。
(1
,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定其他行为同样也是该结果发生的原因。
(2)一个行为可能造成数个结果
,所以,在认定某种行为造成了某一结果时,
也不要轻易否认该行为同时造成了其他结果。
因果关系是行为人对其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最终是否负刑事责任以及负何种刑事责
任还需要一定的主观罪过。
的人死亡的案例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在法考中,
因果关系的试题主要围绕着“介入因素出现后,因果关系是否还存在”这一考点来进行考察的。
介入因素包括三类情形:自然事件、他人行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为。
此时,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中断,不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介入因素作用力小,则先行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然存在。
至于作用力大还是小,则应当以行为时社会一般人的常识和情理来判断。
生同样的结果。
此时,应当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一起造成了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独立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均具有因果关系。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作者:杨名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应遵循刑法因果关系判断的一般规则。
过失型渎职类职务犯罪因果关系应以间接性、次要性的因果关系为最低标准,正确履职行为具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即可。
关键词: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近年来,对于渎职犯罪一些问题的认定,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一定分歧。
通过逐案梳理某省市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渎职类职务犯罪案件,可以发现,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问题即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与出现的危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成为了该类案件争议问题的焦点。
由于存在着相同情况不同处理的现象,亟需对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形成统一认识,以实现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的统一。
一、司法实务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第八号指导性案例杨某玩忽职守、徇私枉法、受贿案中对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案例一]杨某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某派出所所长,具有监督管理辖区内的娱乐场所的职责,其明知辖区内的某俱乐部无合法的营业执照且存在诸多消防、治安方面的隐患,应该停业整顿或被取缔,但由于杨某未认真履行职责,使得上述俱乐部持续违法经营达一年之久并最终发生44人死亡、64人受伤的特大消防事故。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导意见认为,“在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方面,如果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其监管职责,从而未能有效防止危害结果发生,那么,这些对危害结果具有‘原因力’的渎职行为,应认定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在指导性案例中,没有对“原因力”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也未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但通过案例可以看出,指导意见并不要求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必然的因果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没有明确的意见。
龚晓玩忽职守案,包智安受贿、滥用职权案的判决与裁判理由能够反映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倾向性意见。
适用相当因果关系须满足四个条件

适用相当因果关系须满足四个条件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办理的渎职犯罪案件中,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案件比重不断增加。
在办案过程中,如何认定事故的发生与监管人员的渎职行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成为办案人员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具有多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行为主体不作为等特点,可以运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认定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案件,是指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管职责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
这里所指的原因是指除去常识性、公理性的条件以外的法律规定的原因,也就是说将企业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设备安全保护措施不力、电线短路等直接原因排除,只讨论监管部门人员玩忽职守渎职行为方面的原因。
多因一果性,是指该类案件可能涉及多个玩忽职守渎职行为,可能是行业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地方政府监管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也可能是其他的渎职行为,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而使得安全事故玩忽职守犯罪因果关系更加难以认定。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认为,按照社会生活的经验,通常从某行为中发生某结果是一般的、相当的时候,就承认因果关系。
当然,事件与损害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必须符合两项要件:(1)该事件为损害发生的不可欠缺的条件;(2)该事件实质上增加损害发生的客观可能性。
当损害结果的原因大大增加了损害结果发生的客观可能性时,两者具有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相当因果关系,是指作为侵权行为要件的因果关系,只需具备某一事实,依据社会共同经验,即足以导致与损害事实同样的结果。
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案件的特点决定了认定该类案件的因果关系相对比较复杂,通过运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的因果关系进行认定是可行的。
当然,通过相当因果关系认定安全生产事故玩忽职守犯罪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合理描述条件(渎职行为)。
5渎职犯罪的惩罚和预防考试答案

渎职犯罪的惩罚和预防考试答案(100 分)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指示,在(乡镇以上)在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视为国家工作人员。
2.在我国,对所有犯罪都必须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是(16 周岁以上)。
3.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渎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是(法官依法判处张某死刑造成张某的母亲心脏病发而死亡)。
4.下列行为中,在法律上属于徇私的是(法官为使法院获得某企业赞助而对犯罪的领导轻判)。
5.公安机关以污染环境为由对某企业进行罚款,这种犯罪行为属于(滥用职权)。
6.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特点是(多因一果)。
7.根据《刑法》的规定,下列人员中不属于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是(大型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
8.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渎职行为的是(在工作中,故意刁难自己的下属)。
9.渎职犯罪中所讲的经济损失是(渎职或相关行为在立案时已经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
10.渎职罪对社会危害巨大,渎职罪可判处的最严重的刑罚是(10 年以上有期徒刑)。
11.在我国,判定一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有(不选是否有财产损失)。
12.过失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方法有(ABCD).13.渎职造成下列后果中,应依法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不选造成1 人重伤或3 人轻伤的)。
14.构成渎职罪的必要条件有(ABCD)1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公职人员构筑不想犯罪的心理防线的有(不选减轻对公职人员犯罪的处罚力度)。
16.下列行为中,属于玩忽职守的有(不选超越职权处理自己无权处理的事务)。
17 渎职案件的查处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有(ABCD)18.下列渎职造成的后果中,属于法律规定的渎职犯罪中的“重大损失”的有(ABCD).19.为防止渎职犯罪,社会应该营造不能犯罪的外部环境,具体措施有(ABCD)。
20.为预防渎职犯罪,国家需要在法制体系方面进行的改善有(不选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
21.检查机关工作人员伪造投案自首或者立功材料造成犯罪人员重罪轻判的行为构成了徇私枉法罪。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及特征作者:郑玉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2期摘要:在西周成康时代,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观念就在我国产生了,其代表形式为保辜制度。
但是,对刑法中因果关系进行体系性研究则是19世纪以后的事了。
然而,尽管各国在法律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但对各学者都认为要让行为人对某结果负责,必须先确定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本文从几种理论出发研究因果关系的概念,厘清其特征,以期深入认识刑法因果关系本质。
关键词:因果关系;概念;特征一、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概念刑法中研究的原因是只限于还是包括一切人的行为。
这实际上涉及一个根本问题。
即刑法因果关系指的是理论上“应然”的因果关系,还是指司法机关所要实际调查分析的“实然”的因果关系。
从实践来看,人们总是先从结果的角度来分析案件事实,然后由果——因逐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当然要去伪存真,经过不断探索将所有的“因”探明之后。
这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实然”因果关系。
当然我们实际在司法实践中不可能所对有的“因”进行归责、起诉。
这就要求我们以“果”为中心,对已探明的“因”进行分析来最终探索刑法意义上的“因”与“果”之间的联系。
所得出的结论就应是“应然”的因果关系。
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以及苏联刑法理论的影响,在现实中,存在着对刑法因果关系的性质是采必然性因果关系还是双层次因果关系说的争论。
所谓必然性因果关系说,为前苏联刑法学家皮昂特考夫斯基所主张,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行为人的行为与其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之间才存在因果关系。
另一种必然、偶然因果关系说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既有主要的,作为基本形式的必然因果关系,也有次要的,作为补充形式的因果关系。
而偶然因果关系是当危害行为本身并不包含着产生危害结果的根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并由介入的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2000073282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圆圈圈I竺兰塑型f叁箜!查塾金重灰责任事故与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初探——以过失渎职行为为视角刘梦妮摘要在司法实践中,重大责任事故背后渎职犯罪行为,特别是过失类渎职犯罪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多为多因一果的关系,这种情况是否属于刑法上要求的因果关系,行业主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对此颇有争议。
本文拟从刑法条件说的因果关系理论出发,经过一系列论证,得出‘有了渎职行为才有危害结果,没有渎职就没有危害结暑0的一般性判断标准,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重大责任事故因果关系渎职多因一果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52.01近年来,我国重大责任事故频发,从山西矿难,深圳龙岗水灾,到三鹿奶粉事件,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化工企业爆炸,到路边商铺火灾,如此种种,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程度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在每一起重大责任事故的背后,大多隐藏着政府职能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
对于收受贿赂、故意渎职的,我们较容易认定其犯罪行为,但如果政府相关责任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故意犯罪,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是否应当将其绳之以法,就涉及到重大责任事故损害后果与渎职行为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
它正如一柄“双刃剑”,用得好,则可以起到惩罚渎职犯罪责任人,警示干部、促进工作的作用;用得不好,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过宽或过严,则会使刑法丧失谦抑性,打击面过广,或放纵犯罪分子,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本文拟从这些问题出发,就过失渎职行为与重大责任事故之间是否构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在我国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中,大多数案件都是多因一果,也就是说,一起责任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要想查清各种原因与责任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清各种原因(尤其是渎职行为)在责任事故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准确确定主要责任人和次要责任人,难度很大。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司考对因果关系的考查只考两种场合,即一行为一结果与两条件一结果,一行为多结果与多条件多结果还没考过。
(注意这里没有用一因一果与多因一果的说法,因为行为是否结果之因,需要具体判断,在未结论之前,以“因”称之在逻辑上是混乱的)意义:对认定罪名、罪数及何种停止形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出题人和考生都不能回避的要点。
分说1、一行为、一结果之分析考点:判断该行为与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判断标准:彻底的条件说,以假定的因果为例外。
解释:第一步:看是否构成刑法上的条件关系。
刑法上的条件关系:公式:-1=-1,如果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无前即无后)的关系,就认为有因果关系,实则必要条件说。
举例:2006年第2题C项: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的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第二步:如不存在刑法上的条件关系,看是否构成假定的因果关系(公式:-1=1,但1=1,有该条件固然能产生结果(充分条件),但即使无该条件,由其他条件也能产生同样结果(非唯一的充分条件),肯定说,有因果关系(无前有后,有前有后)题眼:因为简单,考得较少,一般以案例的形式从理论上考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很容易判断,送分题。
2、两条件、一结果之分析考点:判断前条件还是后条件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判断标准:先看两条件是同时发生还是先后发生,如同时发生,看是否二重的或重叠的因果关系;如先后发生,除了重叠的因果外,主要就是所谓的介入因素问题,是重点,考点,必考点。
注意:条件包括行为和自然事件。
1、两条件同时发生,在考试中这两个条件往往都是行为人的行为:先看是否符合条件说:A:符合条件说,有因果,公式仍然是-1=-1B:不符合条件说。
再看是否符合二重的因果关系:不符合条件说,但拟制为有因果,指二重的因果关系。
公式:1=1,-1=1,同时成就的两个以上的条件分别都能导致结果,但在无意思联络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刑法学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刑法学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因果关系是刑法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认定对于刑法责任的判断和刑罚的施加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刑法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及其类型因果关系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因其前置条件的存在而产生的关联性。
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主要是指罪与刑罚之间的因果关系。
它是判断罪过与刑罚之间关系的基本依据。
因果关系的判定,也是刑法责任的判定依据。
从因果关系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两种类型。
直接因果关系是指犯罪行为与其造成的后果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联系。
如,张某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情况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因果关系则是指间接因素对于行为产生的影响,如张某驾车前喝了酒,导致驾驶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种情况是间接的因果关系。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由于因果关系的判定影响着犯罪行为的定性与轻重,因此,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也备受关注。
我国法律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主要有“自然因果关系”、“适用原则”、“法定推定”三种。
1.自然因果关系自然因果关系是指一件事物之所以能够发生,是由于它的前提条件存在,按照通常的经验规律就会产生的一个结果。
刑法中的自然因果关系,就是指在平常不发生干扰情况下,一个事件产生后果的“必然连续性”。
如张某故意持刀行凶,造成他人死亡,那么张某对于他人死亡的行为,就是具有直接的自然因果关系。
2.适用原则适用原则是指在客观世界中成立的普遍规律,如“利益刺激规律”、“损失顺位规律”等,它们都是常识性的、不被置疑的规律。
在适用原则的判定中,通常需要注意的是,该原则是否适用于被判定的案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和案件审理的要求。
如,涉及经济犯罪案件时,可以根据“利益刺激规律”,推断被告人是否存在犯罪行为,但不能单纯地根据经验指称罪责。
3.法定推定法定推定是指法律上的规定,通过某种条件的成立,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渎职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的把握

渎职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的把握~GONGM-V渎职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的把握口韩凤平黄玉凯刑法中的渎职类犯罪很多都属于结果犯,结果犯不同于行为犯等其他犯罪,对结果犯而言,将某一结果归罪于某人的时候,往往需要查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结果犯罪中,无因果关系则无刑事责任.一,实践中把握因果关系存在的问题在查办渎职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对于定罪具有重要意义,判断渎职行为与客观上所产生的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所要求的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具体办案中要经常面对的一项十分挠头的工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果关系的理论分歧.在刑法理论中,对因果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对因果关系理论各执一词,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也存在着"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的争论.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由于对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不一,没有达成共识的一种说法给予我们实践正确的指导,致使我们办案人员在面对个案中的因果关系时,产生迷茫,分歧,不自信,对因某种职务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认定与把握产生动摇.2,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在渎职案件中,渎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有的表现为简单,直接的联系,而有的则表现为复杂的,间接的联系.对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存在着多种因素,不仅仅有渎职行为人的因素,甚至还会有被害人的行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里面.如某县开发区工作人员于某严重不负责任,给不具备开工条件的企业发放施工许可证,致使该企业违法开工建设,施工过程中2010年第1O期上因违章线路漏电致一工人触电身亡,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在本案中造成工人死亡的后果与开发区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是否符合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危害后果是归咎于开发区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 还是归咎于施工方违章作业行为,办案人员对此产生意见分歧.由此看来,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了办案人员对犯罪构成的把握与判断的难度,影响到案件的定性与查处.3,因果关系在诉讼中的分歧.因果关系在诉讼中的分歧主要是检法两院的分歧,对渎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在刑法上只有简单抽象的表述,而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对此也没更明确,详细的补充.检法两家以及不同区域的司法人员因法律素养,审视角度等方面因素的不同,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对同一个渎职行为,在甲地可能作出有罪判决,在乙地就可能被判无罪.这样的情况就实实在在地在国内发生过,由于我们属大陆法系,成文法国家,各地法官对案件的裁决依据法律就行了,可以不考虑先前判例.由此更加增强了对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把握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给办案实践带来负面影响.二,正确把握因果关系应做好以下几点1,避开理论分歧,树立求真务实的指导思想.我们研究和把握渎职罪中的因果关系是以办理和处理案件为最终目的,不能断章取义地去理解和引用法学专家的论断和论点.但有的办案人员却喜欢用那些法学专家也争论不清的因果关系理论来分析具体案件,结果是哲学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交叉混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分析更加复杂,脱离了办案实际,产生不必要的分歧.所以,在渎职案件中把握因果关系,不要受法学理论的束缚,要树立以案件为中心,坚持客检察平台M.NYu公民与法治保证[1许士光观务实的分析认定原则,要以查处案件,追究刑事责任为目的,去分析和把握因果关系.2,运用"条件说"来分析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近些年的司法实践中,"条件说"已被多数法学家和司法人员所接受."条件说"的核心理论是:行为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在数个行为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会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条件说"的基本公式为:没有前者行为,就没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如上面所举例子,某开发区工作人员若不给该企业违法发放施工许可证,该企业就不能施工,也就不会发生工人触电死亡的后果,虽然其中也存在施工方违章作业的原因,但没开发区工作人员的许可行为就不会有工人死亡的后果,这就符合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运用"条件说"避免了认定因果关系标准的不易操作性和随意扩大,缩小刑事责任范围等缺陷,有利于我们在办案实践中准确,直接地分析和把握因果关系,为查办渎职案件提供了便利.3,沟通前置,达成共识.查办渎职犯罪案件中在因果关系把握不准的情况下,要充分做好公诉引导侦查和与法官诉前沟通两项工作.做好公诉引导侦查是保证侦诉两部门在因果关系上首先达成一致, 形成侦诉的合力.做好诉前与法官的沟通是将我们对因果关系认定的依据和理由提前给法官提供参考与交流,避免因认识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等因素,产生无谓的争论和分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公诉引导侦查和与法官的前置沟通,不是先人为主,也不是所谓的庭前苟合,而是充分体现了刑诉法规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刑事诉讼,应当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沟通前置更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和有力打击渎职犯罪,符合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对惩治职务犯罪的要求,也是和谐司法的具体体现.口检察平台2010年第10~I-r—————一。
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

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王杨实践中,有一些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并没有直接引发现实的危害结果,而是加上他人的过失行为或自然因素的介入,才使潜在的危险隐患变成了现实的危害结果。
这就使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连接显得相当间接与偶然,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一个渎职损害结果,即所谓多因一果,那么多种因素之间就必然产生谁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多个渎职行为之间责任的分担问题。
目前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有条件说、原因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对于公害犯罪还有疫学因果关系论。
笔者认为,在多因一果的渎职犯罪案件的认定中,条件说更能解释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认定渎职行为是否构成渎职犯罪可以按以下条件衡量。
■行为人必须要有渎职的行为“无行为则无犯罪”,行为人有渎职的危害行为是认定渎职罪的前提条件。
所谓渎职危害行为,指的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集体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渎职的危害行为可以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以作为方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故意泄露国家秘密行为,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行为,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违反职责、积极地实施了刑法禁止的行为。
以不作为形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行为,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行为,放纵走私行为,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的职责决定其具有积极实施某种职务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实施此种职务行为,但其却违背职责不予履行。
■借助“相当性”理论判断介入因素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断定某一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应以行为时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为基础,根据一般人的经验进行判断。
当存在介入因素的场合下,判断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引入“相当性”来确定。
对“相当性”的具体判断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最早出现的实行行为导致最后结果发生的概率的高低。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一、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概念•客观世界的一切运动着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种现象都会引起、产生另一种现象,也可以说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别的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一定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引起、产生的一定现象叫做结果。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也称为刑法中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所发生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外国刑法中因果关系的理论•刑法中因果关系论的分歧较大,在英美刑法体系和大陆法系刑法中都是如此。
•(一)英美刑法从两个层次判断因果关系:•一是事实因果关系(factual causation)•一是法律因果关系(legal causation)•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双层次原因学说”•(二)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界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讨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形成了多种学说,主要有如下几种:•1.条件说,认为理论上可以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都是结果的原因。
•2.原因说,认为若干个条件中只存在一个或部分原因,因而也被称为"个别化说"•3.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条件说为基础,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理论上的因果关系,但不是一切理论上的因果关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4.客观归属论三、我国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观点•新中国刑法理论对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渊源于前苏联刑法研究,其特点包含五个方面特征:•(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案例:患者甲腹部动了手术,尚未痊愈,在休养期间散步时,因故与乙发生争执,双方各不相让而动手扭打。
乙在将甲摔倒时,也被其揪住一同带倒,膝盖恰好在甲的腹部伤口上顶了一下,将伤口顶破造成甲大出血、感染而死亡。
•解析:在考察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时,必须坚持客观性的认识,既不能以行为人是否预见为前提,也不能以司法人员的主观想象来确定。
•尽管这件事属于意外,但是并不能否定甲的死亡是乙的行为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明确的。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
马荣春;田硕
【期刊名称】《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6)1
【摘要】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是把好立案关的首要内容,即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广义地包含着渎职犯罪因果关系不存在的认定。
在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存在
的前提下,应对渎职犯罪间接因果关系、渎职犯罪造成危害结果的可能性、渎职犯
罪因果关系中断等说法予以澄清,以确保渎职犯罪因果关系认定无障碍。
在涉及多
种身份主体的共同渎职犯罪案件中,应在“捆绑的因果关系”中逐一认定各种身份
主体渎职犯罪的因果关系。
同时,在存在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中,“条件”或“条件关系”的概念与“孤立简化法则”,是应予准确领会和掌握的哲学理论武器。
【总页数】9页(P92-100)
【作者】马荣春;田硕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4.393
【相关文献】
1.查办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从办理徐某等人玩忽职守案切入
2.浅析渎
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3.探讨司法认定过失渎职犯罪因果关系4.过失型渎职犯
罪之因果关系的认定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因一果的侵权行为中的损害分配问题

多因一果的侵权行为中的损害分配问题提纲一、因果关系是可归责性的问题。
因果关系是可归责性的问题,它是影响可归责性的众多因素之一。
它本身在作为影响可归责性的因素之一的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复合的标准。
二、因果关系的两分法:1、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是就侵权责任及其引起的直接损害而言,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是就该损害所引起的后继损害而判断其是否构成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如果我们从可归责性的角度来看,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它们要解决的都是责任是否应当由行为人承担的问题,或者说损害在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分配的问题。
2、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在这里,我并不深究究竟是否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我只是把它作为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相对面。
如果我们从法律调整的角度来理解,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只有经过法律的选择和判断(选择和判断本身,就是众多的标准的复合)之后,才能够成为可以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就这一点而言,更体现了因果关系它作为可归责性因素的性质。
三、因果关系中的众多归责标准它们之间,具有一致性,各种标准它们或者从此点出发或者从彼点出发,围绕个人的行为自由与权益安全两种价值的平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标准。
四、承担责任的两种模式1、多个原因之间在责任范围上分担责任,而在承担责任的方式上,则采取连带责任的方式。
这种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是,多个原因之间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分担责任。
2、多个原因之间在责任范围上各自承担完全责任,而在承担责任的方式上,则采取赔偿请求人以选择权的方式行使请求权,同时,多因之间互相求偿。
这种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是,多个原因之间以什么样的依据进行求偿。
多因一果的侵权行为中的损害分配问题案例1:施工单位甲挖坑于路中,因过错未设置路障,致夜间行路人丙摔伤而不能动,适逢乙驾其无灯之车途经将丙撞死。
案例2:施工单位A挖坑于路中,因过错未设置路障,致夜间行路人C摔伤而不能动,C因当夜风雪交加(B)而冻死。
2019法考必备考点:【违法性构成要件】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2019法考必备考点:【违法性构成要件】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一、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一)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条件说+相当性)1.遵循条件说:没有此行为即没有此结果,环境污染、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用条件更容易论证。
遵循合法则的因果关系:符合科学客观规律。
2.无论采取条件说还是合法则的因果关系说,只要一个能得出肯定的结论都可以认定存在因果关系。
相当多的案件二者均可论证。
3.如果既没有条件关系也没有合法则的条件关系就应否定因果关系。
4.一个结果完全可能由数个行为造成(多因一果),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定其他行为同样也是该结果发生的原因。
(二)条件关系的常考情形1.假定的因果关系因果历程:前条件(0分作用)+后条件(100分作用)→结果。
前条件和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后条件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2.重叠的因果关系因果历程:前条件(50分作用)+后条件(50分作用)→结果。
如果相互没有意思联络,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3.二重的因果关系(择一的因果关系)因果历程:前条件(100分作用)+后条件(100分作用)→结果。
如果相互没有意思联络,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4.不作为的因果关系正常的条件公式是“无A则无B,A是B的原因”。
在不作为犯中,条件公式是反过来的:“有A则无B,无A是B的原因”。
有A则无B表明如果行为人履行了作为义务,则结果具有避免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行为人履行了作为义务,结果仍然会发生,那就属于“有A仍有B”,那么无A就不是B的原因。
5.符合义务的作为行为人没有遵守某项义务,发生了实害结果,但是查明,即使遵守了该义务结果仍会发生,也即不具有结果避免发生的可能性。
6.阻断救助行为根据条件公式,如果不阻断救助行为,就不会发生危害结果,那么阻断救助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分析:多因一果侵权责任认定

因果关系分析:多因⼀果侵权责任认定多因⼀果侵权责任认定杜鹏 2010-07-02⼀、基本案情 原告王某系通州区西集镇杜柳棵村⾰命烈⼠家属,被告杜柳棵村委会每年有对⾰命烈⼠家属慰问的传统。
2009年1⽉24⽇王某到杜柳棵村委会询问当年军烈属慰问事宜,后⼜到被告杜柳棵村委会主任⽯某家询问此事。
同⽇下午⼆时许,杜柳棵村委会派⼈将⼆百元慰问⾦送⾄王某家。
当晚王某有呕吐症状,被送⾄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就医,经诊断为:脑出⾎,⾼⾎压三级、极⾼危。
同年1⽉25⽇⾄2⽉17⽇王某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住院治疗。
在此期间王某共花费住院费和挂号费共计8156.93元、伙⾷补助费1200元。
王某诉称,其⾝体不适住院治疗,是由于在交涉⾰命烈⼠家属慰问事宜时,⽯某对其辱骂,导致⾎压升⾼、脑出⾎。
⽯某作为杜柳棵村委会的负责⼈,没有正当履⾏职责,村委会也应当承担责任。
⼆被告则辩称,王某的住院治疗与其没有关系,不应承担责任。
通州法院经审理认为,侵害公民⾝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减少的收⼊、残废者⽣活补助费等费⽤。
受害⼈对于损害的发⽣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的民事责任。
根据查明的事实,王某作为⾰命烈⼠家属到杜柳棵村委会⽯某处询问当年的烈⼠家属慰问事宜,后出现⾝体不适,并住院治疗。
本案虽⽆直接证据证明王某的⾝体损害与⽯某的⾔⾏具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根据⼏位证⼈当庭陈述的相互印证的证⾔可以间接证明,王某与⽯某在交涉烈⼠家属慰问事宜过程中,双⽅曾发⽣⾔语冲突,并导致王某情绪激动。
经本院⾄王某就诊的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调查,情绪激动是诱发王某⾼⾎压,进⽽导致脑出⾎的诱因之⼀,即⽯某对于王某⾝体损害的发⽣具有⼀定⽐例的过错;北京通州区潞河医院住院病案显⽰王某具有⾼⾎压和脑出⾎的既往病史,⽽王某此次住院治疗时的诊断结论亦为⾼⾎压和脑出⾎,本院认为王某本⼈的⾝体状况也是造成此次损害的重要原因之⼀,故不应由⽯某承担本次损害的全部过错,本院认为⽯某应对本次损害承担10%的过错;⽯某作为杜柳棵村委会的主任,其与王某交涉⾰命烈⼠慰问事宜是为了处理杜柳棵村委会的公务,即⽯某的⾏为系执⾏公务的⾏为,故应当由杜柳棵村委会承担对王某的赔偿责任;故判决被告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杜柳棵村村民委员会赔偿原告王某医疗费、住院伙⾷补助费共计⼈民币九百三⼗五元六⾓九分,⾃本判决⽣效之⽇起七⽇内执⾏清。
重大责任事故与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初探——以过失渎职行为为视角

边 商铺火 灾 , 如此 种种 , 造成 人 民生命和 财产损 失程 度之 严重令 刑事 责任 也不重 。
人 触 目惊 心 。社会 经验 告诉我 们 ,在每 一起重 大责 任事 故 的背 下面我 们对刑法 上 的因果关系进 行一 下回顾 : 刑法 上的因果 l 后 , 多隐藏着 政府职 能部 门的 失职渎 职行 为。对 于收受 贿赂 、 关系 ,是 指危 害行 为与 危害 结果之 间 的一种 引起与 被弓起 的关 大
第二, 弄清 楚 行为人 法定 的作为义 务 内容 , 分析 客观上 所发
题 出发 , 就过 失渎职行 为与重 大责任事 故之 间是 否构成 刑法上 的 之间 存在 这种联 系 的因素 , 可 归入 原 因范 围, 面查找 导致 结 均 全
因 果关系 进行简要 的探 讨 。
就是说 , 一起 责任 事故 的发生往往 是 由于 多种原 因综合作用 的结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909(0 ol-5,l 10-522 1)1120 -
中图分 类号 t 905 D 2.
近 年来 , 国重大 责任 事故频 发 , 山西矿 难 , 圳龙 岗水 发 生 。 然渎 职行 为对危 害结 果的发 生起 到 了作 用, 我 从 深 虽 但可 能不 是 灾, 到三 鹿奶 粉事件 , 建筑 工程施 工安全 , 工企业 爆炸 , 从 化 到路 重要 作用 , 不是 决定性作 用, 也 根据 罪责刑相 一致 的原则, 承担 的
系 , 种情 况是 否属 于刑 法上要 求 的因果 关系 , 业主 管部 门与 司法机 关对 此 颇有争 议。本 文拟 从刑 法条件说 的 因果关 系 这 行
理论出发, 经过一系列论证, 得出‘ 了渎职行为才有危害结果, 有 没有渎职就没有危害结 ’ 的一般性判断标准, 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 重大责任事故 因果关系 渎职 多因一果
【刑事审判参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案例23则

【刑事审判参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案例23则总结类案裁判规则要旨,权威解读最新法律法规详细解析热点疑难问题,定期发布两高指导案例【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来源:法制天平概念危害行为会引起危害结果,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就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
主要有条件说和相当说两种学说。
1、条件说: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条件说为刑事责任确定了一个范围,当然,这一范围过大是其难以克服的弊端。
因为条件说将产生于结果之前一切必要条件都看作是刑法上的原因,这样就可能不当地扩大刑法因果关系的范围,从而不当扩大刑事责任的追究范围。
★如果在我们的经验情感中,是一个行为独立地导致结果发生,就应当将结果归责于该行为,而不能追溯至先前条件,这就是所谓的禁止溯理论。
★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结果的客观联系,如果不再属于危害行为,自然就无需考虑因果关系。
在危害行为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就是危险转移理论。
如果危险属于专业人员负责的范畴,那就不需要考虑因果关系。
2、相当说:其是基于条件说过于扩大因果关系的范围而产生的。
该说认为,根据一般社会生活经验,在通常情况下,某种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被认为是相当的场合,行为与结果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
在因果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当某种危害行为引起或正在引起某种危害结果时,介入了另一原因,如果介入原因切断了原来的因果关系,行为人只对另一介入前的现实情况负责,介入原因引起的最后结果与前因行为没有因果关系。
在判断介入原因是否切断原来的因果关系,一般说来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危险性的大小;二是介入因素异常性大小;三是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四是介入因素是否属于行为人管辖的范围。
★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是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但并不等于解决了刑事责任问题。
因果关系的多种表达

因果关系的多种表达
(1)一因一果这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形式。
指一个危害行为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一个危害结果。
司法实践中,这种因果关系形式较为容易认定。
(2)一因多果一因多果是指一个危害行为可以同时引起多种结果的情形。
在一行为引起的多种结果中,要分析主要结果与次要结果、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这对于定罪量刑是有意义的。
(3)多因一果多因一果是指某一危害结果是由多个危害行为造成的。
它最明显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责任事故;二是共同犯罪。
(4)多因多果多因多果是指多个危害行为同时或先后引起多个危害结果。
典型表现形式存在于集团犯罪中。
社会学中的意义。
因果关系: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表明这两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我们常用不对称关系界定因果关系:1导致2,反之不然。
因果关系有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单因果关系。
第二种,是双因果关系。
第三种,是多因果关系。
量子学中的因果。
在某种时空数量级下,时间的因果关系是无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因一果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
实践中,有一些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并没有直接引发现实的危害结果,而是加上他人的过失行为或自然因素的介入,才使潜在的危险隐患变成了现实的危害结果。
这就使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连接显得相当间接与偶然,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一个渎职损害结果,即所谓多因一果,那么多种因素之间就必然产生谁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多个渎职行为之间责任的分担问题。
目前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有条件说、原因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对于公害犯罪还有疫学因果关系论。
笔者认为,在多因一果的渎职犯罪案件的认定中,条件说更能解释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认定渎职行为是否构成渎职犯罪可以按以下条件衡量。
■行为人必须要有渎职的行为
“无行为则无犯罪”,行为人有渎职的危害行为是认定渎职罪的前提条件。
所谓渎职危害行为,指的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集体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渎职的危害行为可以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以作为方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故意泄露国家秘密行为,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行为,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违反职责、积极地实施了刑法禁止的行为。
以不作为形式体现的渎职行为,如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行为,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行为,放纵走私行为,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行为等等,其特点在于行为人的职责决定其具有积极实施某种职务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实施此种职务行为,但其却违背职责不予履行。
■借助“相当性”理论判断介入因素
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断定某一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应以行为时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实为基础,根据一般人的经验进行判断。
当存在介入因素的场合下,判断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引入“相当性”来确定。
对“相当性”的具体判断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最早出现的实行行为导致最后结果发生的概率的高低。
概率高者因果关系存在,反之则不存在;其二,是介入因素异常性的大小。
介入因素过于异常的,实行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反之则存在;其三,是介入因素的结果发生的影响力。
影响力大者否定因果关系存在,反之则存在。
另外,如果介入因素与此前行为对于结果的发生作用相当或者互为条件时,两者均应视为原因行为,同时与结果都成立因果关系。
对“相当性”判断的认识过程,对于我们认识渎职罪的因果关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个单一的渎职行为直接造成某种损害结果的情况比较直观也比较简单,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易于认定的。
但如果是多个渎职行为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其中某一渎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复杂起来。
遇到这种多因一果的情况,应当根据行为本身的法律性质以及与结果之间联系的方式和程度,分别确定各个渎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情况,根据法律的规定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作为造成危害结果的多个原因之一的某个渎职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首先要符合形式逻辑,要求此种渎职行为至少是损害结果产生的一个条件。
渎职犯罪都是违背了特定职责、业务要求的犯罪,所以还要求危害结果与一定的职责业务活动有关。
反之,如果没有违背职责,即使造成了特定的严重后果也不能作为渎职罪论处。
所以,具有渎职行为仅仅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其次,如果渎职行为与结果的发生之间介入了其他因素,要认定其具有因果关系,则要求介入的因素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被认为不过于异常,且对结果发生的影响不够强大。
■确定因果关系应考虑刑法的谦抑性
某一个渎职行为仅仅是某一危害结果的一个条件还不足以要求其必然对结果负刑事责任。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仅仅因为某种渎职行为与某危害结果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会无限地扩大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侵犯公民的正当权益。
在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个结果的出现诚然是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诸因素对于结果的发生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因素都承担同样的责任。
有些因素对于结果的发生所起的作用非常小,可能不值得动用刑法来调整,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认定该渎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判断一个渎职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乃至此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这种判断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立法意图之上,同时考虑了社会的通常观念,不能超越大众的经验预期。
法律包括刑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而已,它通过规制社会使人获得一种对他人行为的大致预期,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最终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
立法者要使制定出来的法律确实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就必须顺应民情,考虑社会成员的通常观念,使立法在可能的限度内与社会意识相吻合。
第二,应当根据法律精神进行判断。
对于渎职罪因果关系的判断,就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而言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其任务最终实际上是要解决结果的可归责性问题。
确定某一个因果关系是否具有刑法意义,其本身就是一个客观事实的认定,同时也是因果关系法律意义的价值判断过程,这种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法律评价,理所当然运用法律精神作为指导。
第三,应当充分考虑刑法的谦抑性。
作出判断之前需要对刑法追求的价值、基本原则、国家的刑事政策及社会大众的法律观念、道德伦理等因素进行多方衡量,我们作出的选择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刑法的秩序保护功能与人权保障功能。
刑事责任是一种严厉的责任,轻则罚金,重则可以剥夺生命,所以国家动用刑法调整社会关系应当比动用其他手段更加慎重。
在判断渎职罪的因果关系时应当比其他法律的因果关系具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一些能够引起其他法律关系的行为(如民事法律关系)不一定能够引起刑事法律关系。
英美法系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刑法中用“近因”、“实质原因”等词语来表示刑法因果关系所要求的程度,由此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将事实因果关系中一些对于结果的产生只起了微小作用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