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

合集下载

财务综合知识-财政投资性支出》

财务综合知识-财政投资性支出》
,把财政支农的重点由原来的以促进农业生产为目标 ,转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整合财 政支农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财政 支农新的着力点。
第四阶段(2003年以来)
❖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改革农业税制,取消 农业特产税,进行农业税减免试点,直至从 2006年1月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 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 ❖进一步完善财政的支农政策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各项支出及其比例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农业支 出总额 (亿元)
❖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大力促进农村 经济全面发展,特别是支持粮食生产攀登新台 阶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财政支农工作重点是两 个方面 ▪ 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增加财政对农业 的投入。 ▪ 建立了重点突出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政策。
第三阶段(1997—2002年)
❖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机制和方式深化改革的阶段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探索建立公共 财政框架并着力推进财政支出改革,这对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 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阶段(2003年以来)
❖ 财政支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的阶段。2003年是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 展”的方略,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 重中之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的转变 。
❖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实 施了以“四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 屠宰税)、“四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 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 政策,中央对农业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 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民与政府的 “取”、“予”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政策层面上

财政学(第2版)习题答案

财政学(第2版)习题答案

《财政学(第2版)》章节配套习题部分参考答案第一章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一、重要概念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却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即所谓“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

2.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现象,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要。

6.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参与财力分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

7.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8.经济稳定: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对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发生影响,以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9-10略。

二、单项选择题1.A2.D3.A4.C5.A6.D7.A8.A9.B 10.B三、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CD4.ABD5.ABC6.ABCD7.CD8.BCD四、分析判断1.对2.错3.错4.对5.对6.错7.错8.错9.错 10.对五、简单分析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与失衡。

2.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表现在哪些方面?垄断导致效率损失:(1)产量受到限制,消费者福利受到额外损失;(2)垄断行业由于追求并事实存在垄断利润,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3)垄断阻碍技术进步;(4)垄断者追求超额收入的寻租活动本身会造成资源浪费。

4.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第二,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财政政策及其目标

财政政策及其目标

财政政策及其目标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和作用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方式。

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与货币政策共同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双轮驱动。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调整财政收入,例如税收制度的改革和优化,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收入分配和行为;二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例如公共投资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需求和资源配置。

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条件。

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和刺激民间消费等措施,促进有效需求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2. 就业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特别是用于创造就业的项目和产业的投资,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3. 收入分配目标收入分配不合理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财政政策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手段,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缩小贫富差距。

4. 价格稳定目标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

财政政策通过调节公共支出和税收水平,控制通货膨胀压力,维护物价稳定。

5. 社会公共服务目标社会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对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相应领域的投入和改革相关制度,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6. 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财政政策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和改革相关税收制度等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三、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措施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具和措施来实现上述目标:1. 税收制度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征收范围和优惠政策等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收入分配。

2. 支出管理财政支出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控制公共支出规模、调整支出结构和改革行政管理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目标。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概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能够通过影响总需求、总产量和结构等关键因素,对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旨在对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财政政策如何通过不同的机制和渠道影响经济增长。

我们将分析财政政策如何通过支出和税收两大手段来影响经济总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还将研究财政政策如何通过调节结构,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等,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梳理,评估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使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向量自回归(VAR)、面板数据模型等,来对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还将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财政政策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异同点和适用性。

1. 财政政策的定义与重要性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收支、税收、债务和政府支出的政策。

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效性对于经济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实施还具有收入分配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可以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政府支出政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功能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还可以优化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财政政策

政府财政政策

政府财政政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政府财政政策被认为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以及提高社会福利的目标。

本文将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探讨政府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具体手段。

一、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征收税收、收取利息和赋予国有财产等途径获得的经济资源的总量。

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的方式,可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

1.税收征收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税收征收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所得税、消费税和关税等。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水平和范围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分配效果。

降低税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鼓励企业投资和消费;提高税率可以减少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其他收入来源除了税收,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财政收入。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及从国有企业获取红利等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

这些收入来源可以提供额外的财政资源,用于满足社会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运用财政资源来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

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引导,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1.公共投资公共投资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

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可以提高经济的供给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2.社会福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是政府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重要表现形式。

政府通过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贴、社会救助和养老金等福利政策,改善社会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适当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减税政策减税是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通过降低税收负担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刺激消费。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税率、提高免税额度和取消某些税种等方式来实施减税政策。

减税政策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购买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直以来,财政支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过去的财政支出往往是以增加公共投资和扩大社会保障为核心目标。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生变化,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背景在过去的多年中,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增加公共投资和开展社会保障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

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力度,以应对经济的下行压力。

然而,这种财政支出的方式却存在着很多弊端。

例如,增加公共投资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一旦提高了公共投资的比例,将会导致政府负债的风险增加,因此会限制财政政策的后续发展。

而加大社会保障的支出虽然有利于增加民众收入,但也会限制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从而阻碍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现。

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应当注重优化政府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为主要目标。

例如,政府可以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环保等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这样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有效应对人民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

2.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还应注重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和优化税收政策,优化企业生产环境和增加企业补贴等方式来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员工的薪资增长,还可以有效应对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促进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

3.减轻民生负担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还应考虑到减轻民生负担。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制度的建设,以及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等方式,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这样的财政支出政策不仅可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还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使得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1)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1)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基础设施投资方式的特点 从经济性质上看,基础设施属于混合品, 所以可以由政府提供、市场提供或者混合提 供。但在发展中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 工程一般是采用多种形式的以政府为主,吸 收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提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②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 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典型例子是地方性公路和桥梁 的建设。 ③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如高速公路和高新技术 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④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道路、港口等适于采用这 种提供方式。 ⑤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财政投资的含义 财政投资性支出即各级政府用于公 共投资的支出。
社会总投资 政府投资—财政投资(预算内投资) 非政府投资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1、政府投资的特点: (1)非政府投资以盈利为目标,政府居于宏 观调控的主体地位,不以盈利为目标,它可 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 自己的投资。 (2)企业受资金的限制,一般主要从事周转 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 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 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投资一般不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 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 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如 公用设施、能源、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 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财政投资性支出

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四,对广大农民非常欢迎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 农机具补贴这三个补贴,将继续完善和强化。
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纲要(草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 首 位。强调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 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 加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本公共服务
十一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国民平 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 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 城镇基本 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2.5:1的国家只 有4个,而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为3.3:1。
效。
日本财政投融资
一、财政投融资与公共金融 二、日本政府的金融机构 三、点评
一、财政投融资与公共金融
日本的民间金融机构 日本的公共金融机构 财政投融资
(一)日本财政投融资计划
财政投融资计划由三个部分组成 财政投融资资金计划 财政投融资原资推算 财政投融资用途别分类
财政投融资计划与每年的预算制定同时进行, 其主要资本作为预算的一部分必须经过国会 的审议通过后才能最后实行。
– 1. 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
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二)不同投资方式比较
效率、公平、政府支出
着力抓好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农田水利、 饮水安全、公路、沼气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建设等重 点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 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培养造就有 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地方、各部门必须 在经济工作思路和重点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建设资金要更 多地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 全社会都要大力支持农村发展。

财政支出政策解读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财政支出政策解读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财政支出政策解读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财政支出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手段对财政支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政策措施。

通过对财政支出政策的解读,可以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财政支出政策进行解读,以期提供对财政资源配置优化的参考。

一、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财政支出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支出可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扩大民生支出、减税降费等方式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并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稳定。

对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来说,需要在财政支出政策中明确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目标,并确保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和项目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二、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财政支出政策还应关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

在财政资源配置中,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

同时,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帮助,减少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需要在财政支出政策制定中明确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目标,并加强对重点领域和群体的资金投入。

三、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政策还应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财政资源配置中,要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支持,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需要在财政支出政策中明确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加强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财政投入。

综上所述,财政支出政策的解读对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在解读财政支出政策时,应重点关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以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效益。

财政政策与公共支出

财政政策与公共支出

财政政策与公共支出近年来,财政政策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公共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财政政策和公共支出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一、公共支出的定义和分类公共支出指的是政府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开支。

它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根据用途和性质不同,可以将公共支出分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购买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开支,如教育经费、医疗费用等;而投资支出则指的是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利益的支出。

二、财政政策对公共支出的影响财政政策通过调节公共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增长和平稳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低迷时期,采取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可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而在经济过热时,应采取收紧财政政策,减少公共支出,以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三、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公共支出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公共支出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政府的公共支出可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从而带动企业生产和就业增加。

其次,公共支出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提升经济竞争力。

政府的投资支出可以带动私人投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此外,公共支出还可以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力,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公共支出的挑战与改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共支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何合理调控公共支出规模,确保其与经济实际情况相适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公共支出的效率和质量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政府在公共支出中应注重投入产出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强公共支出的监管和审计工作,减少腐败和不当行为,提高公共支出运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推进公共支出的改革。

财政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机制

财政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机制

一、概述共同富裕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之一,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财政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手段,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财政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

二、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作用1. 整体性政策引导作用财政通过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拨款等手段,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支出力度,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满足,推动贫困地区和裙体的发展。

如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通过财政拨款实施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帮扶,大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共同富裕的实现。

2.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保障财政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通过税制调节,征收高额税收来调动社会资源,弱化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税收方面的作用1. 收入再分配的作用税收作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适当的财产税、遗产税、所得税征收,让富人多出一部分财产,让突出者减轻一部分负担,减少财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 鼓励优质经济发展通过税收政策调整,对环保、节能、技术创新等优质经济行为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促进社会资源向优质经济领域倾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来源,实现共同富裕。

四、财政投资方面的作用1. 公共财政投资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促进资源再分配和共同富裕。

通过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卫生保健设施等,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财政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和运营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的也促进了共同富裕。

五、财政政策调控的作用1. 最基本的财政政策作用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收入和财政拨款,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财政政策从公共投资到公共消费

财政政策从公共投资到公共消费

财政政策:从公共投资到公共消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刘尚希王宇龙在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纠缠的情况下,单一的政策手段难以奏效。

而财政政策具有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双重属性、双重功能和双重作用,以公共消费为切入点,既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三高”经济病,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又能化解一系列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推动社会公正与公平。

一、引言在发展过程中,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

发展到今天,我国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在相互激化并趋向升级。

在经济层面,集中表现为高增长、高代价。

经济的高增长,是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代价换取的,若用绿色GDP来衡量,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要大大缩水,甚至变为零。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式的,尽管政府在尽力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伴随的是“四过”,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顺差过大和流动性过剩;从社会总需求分析,投资与净出口的作用强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在社会层面,集中表现为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拉大,公平公正明显不足。

这三种差距弥散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和居民个人之间,社会分化正在加速。

在纵横交错的各种差距中,消费差距扩大所带来的公共风险是最直接的,因为消费之于人比财富和收入更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如果经济层面的问题属于一个集合,而社会层面的问题属于另一个集合,那么,两个集合之间存在一个交集,即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消费。

这个交集可能隐藏了解决经济层面问题和社会层面问题的一把公共钥匙。

消费率下降所反映出来的消费不足,引发了储蓄过剩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而消费率下降过程中的消费差距拉大,导致了社会公平公正的缺失。

消费问题同时包含了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胚芽。

而政府对上述问题的化解似乎还在探索之中,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是分开来使用的,在“两张皮”的情况下,它们是难以形成合力的。

原本同时具有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功能的财政政策,自1998年以来一直主要是作为经济政策即作为政府需求管理的工具来使用的,社会政策功能很弱。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从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包括投资结构方面和财政支出管理等方面,最后提出了针对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支出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财政支出的结构性问题。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我国财政支出的基本问题,财政支出不仅有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更多的是财政支出的结构性问题。

社会保障支出严重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支出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这些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事情,没有完全纳入财政分配范围,资金供给不足。

同时,国家财政包揽过多,供给制分配方式尚未完全打破。

在财政分配格局中,支出“缺位”矛盾相当突出。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如前所述,存在着财政包揽过多的弊端。

另一方面带存在着财政当保而不保,即所谓财政的“缺位”问题,这主要是指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并没有完全承担起来,或者说财政未能充分发挥支出健全的调控作用。

2.财政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

支出管理方式落后,资金使用效率低。

一是资金分配不规范,预算透明度低,层层留机动,频频搞追加,年初预算与实际支出相差较大。

二是资金支付层次多、较分散、效率低。

三是对下补助资金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制度,存在随意性。

从补助类型看,专项资金补助多于一般性财力补助。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1.市场经济对财政支出的要求。

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也就是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通过征税、举债以及收取各种规费、使用费等途径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以实现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财政职能应定位于市场最容易发生市场失灵、从而也是政府最应该优先关注的领域。

第六章公共支出政策

第六章公共支出政策

二、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性质
准公共品
社会保障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 社会保障产品中的大多数项目具消费的竞争性 ; 社会保障产品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全社会的共同
需要,即公共需要;
三、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优抚 社会福利
如果财政支出的结果不是增加了社会总需 求,而仅仅是改变了社会总支出的结构,相 应削减了私人部门(居民和企业)的支出总 额,即以政府部门支出代替了私人部门支出, 就认为财政支出产生了挤出效应。
2.挤出效应的分类(作用机理):
通过利率机制起作用 通过筹资机制起作用 通过替代效应起作用
3.挤出效应程度—筹资来源的影响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政策 效应
一、乘数效应
乘数指最初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 的倍数 。 KG=ΔY∕ Δ G=1∕(1-MPC)=1∕MPS
支出乘数存在的条件:
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 资源未实现充分利用
思考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两栋大厦被 摧毁。有经济学家说这次恐怖袭击对美国的宏观 经济大有好处。
公共支出总量增加经济↑预期的资本回 报率↑私人投资↑。
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私人部门的投资。
四、分配效应 ——投资性支出或转移性支出
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政府的一项公共支出项目 最初是为了让社会某一部分成员受益,但实际的 结果却往往是应该受益的人没有受益,而那些不 该受益的人却受益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利益转 移”,形成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
我国财政的国防支出,其内容包括军费、国防 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国防工程支出等。
四、国防支出水平的一般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 3、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

公共支出政策

公共支出政策

第六章公共支出政策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第二节社会保障支出政策第三节国防支出政策第四节公共教育支出政策第五节行政管理支出政策第六节农业支出政策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一、挤出效应和引致效应1、财政支出的结果不是增加社会总需求,而是改变了社会总支出的结构,相应削减了私人部门的支出总额,即以政府部门支出代替了私人部门支出,就产生了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

⏹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通过税收机制起作用:如果财政支出的来源为增加的税收,那么相当于减少了私人部门可支配的收入,必然会引起私人部门消费与投资的减少。

⏹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

⏹政府旨在增加的某些支出项目(如养老金支出、医疗支出、食品补助支出、教育支出等)可能减少了公众有关的支出2、引致效应:扩大财政支出数额的结果,不仅不会挤出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反而会引入私人部门的追加投资。

⏹例1:公共支出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得社会预期的资本回报率上升,从而引致私人投资增加;⏹例2:公共支出在农村电网改造、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引致了私人部门建工厂、房地产等的投资二、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若政府给某些个人(家庭)以补贴,借以改善他们的境况,但不改变任何商品的价格,就产生收入效应。

2、替代效应:若政府的某项支出导致了价格的下降,就有可能产生替代效应。

一项公共支出既有收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并且,替代效应的效率往往低于收入效应。

三、分配效应政府的一项公共支出政策最初是为了让某一部分人受益,但结果是该受益的没受益,不该受益的人却受益了。

⏹案例1:新的地铁系统可能使地铁沿线的房租升高,从而使房主受益。

⏹案例2:住房补贴在短期内会造成住房需求的增加并最终导致房价上涨,以致真正获益的是富人而不是穷人。

转移性支出的分配效应图示第二节社会保障支出政策一、社会保障的涵义1、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并对由多种原因而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或政策体系。

公共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政策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公共财政政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共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干预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通过税收、政府支出和债务管理等手段,公共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1.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市场自由经济体系中,市场存在着无法纠正的失灵和不足。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公共财政政策来纠正这些市场失灵,并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

2.税收政策税收是公共财政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

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政府可以收取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税收还可以调节经济的收入分配,并激励经济主体的行为。

2.1 直接税和间接税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

直接税是指政府直接从纳税人的收入或财产中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间接税则是指以商品和服务交易为基础,在交易的过程中收取的税款,例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2.2 税收优惠和减免为促进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减免来鼓励这些经济活动。

这些优惠和减免可以通过降低税率、给予税收抵免或者推出减税政策等方式实施。

3.政府支出政策政府的支出政策是公共财政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合理的支出安排,可以提供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民生水平。

3.1 公共投资政府支出的一部分用于公共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环保工程等。

公共投资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增加。

3.2 社会福利支出政府通过社会福利支出来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支出可以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债务管理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过程中,有时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

债务管理是确保政府财政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选择以公共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

选择以公共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

以公共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概述公共投资是指政府通过采购或直接投资支付项目费用,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

作为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公共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以公共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并分析其优势、挑战和应对策略。

优势1. 促进经济增长公共投资可以刺激经济活动,带动产业发展和投资增长。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领域,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这些措施可以创造更多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并带动民间投资。

2. 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

通过修建或改建道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和地区连通性,促进产业发展和贸易往来。

此外,投资于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也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和商业竞争力。

3. 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投资可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通过增加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设施,可以提高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从而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同样地,投资于医疗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改善民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

挑战1. 财政可持续性公共投资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支持,而财政资源有限,容易面临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的风险。

如果财政支出超过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导致财政紧缩和经济不稳定。

因此,在制定以公共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时,必须考虑财政可持续性和债务风险。

2. 投资效益评估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公共投资的回报往往不易量化,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法和监测机制,确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此外,公共投资还需要考虑长期效益和社会影响,而不仅仅是短期经济收益。

3. 不均衡发展公共投资可能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果公共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或特定产业,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地区发展的失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公共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可分为形成资本的公共投资和不会形成资本的消费性公共支出。

自从我国强调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宏观经济以来,财政支出政策一直是我国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

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支出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财政支出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特殊经济环境,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实行以公共投资为主的财政支出政策。

一、公共投资对于经济的长期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的实践对世纪30年代,美国着名的罗斯福“新政”,堪称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的成功范例。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以公共工程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兴办社会公共工程,来增加社会需求,并改善就业状况。

二战后尤其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是西方国家利用公共支出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为了促进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所采用的不再是以公共工程投资为主的政策,转而主要通过政府消耗性支出政策和政府转移支付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和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

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消费性财政支出快速增长,并成为推动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

1960年,主要工业国家政府转移支出和补贴支出平均占GDP的比例大约为8%,1980年上升到17%。

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所奉行的以政府消费性公共支出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获得了成功。

然而,从7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国家步入了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失业率上升的尴尬境地。

对于这一前后矛盾的结果,西方经济学界有各种解释,其中最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与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相对立的挤出效应的存在是最主要的原因。

许多经济学家对包括公共投资政策在内的财政支出政策作用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在西方国家的实际政策中得到体现,从7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转而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严格限制预算支出的增长。

但由于消费性支出的刚性作用,主要工业国家政府转移支出和补贴支出仍然出现增长,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17%上升为1992年的21%,实际上公共投资成为紧缩财政的对象。

笔者认为,二战后西方国家以消费性公共支出为主的财政支出政策能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带来经济的空前繁荣,是由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除了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工业国家,在二战期间都在不同程度遭受战争的破坏,这些国家在战后从低水平生产率中复苏,其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因此,二战后至70年代初,除了美国以外的主要工业国家都出现了投资高潮。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一般都在20%以上。

这些国家以消费性公共支出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政策所形成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高潮所形成的供给相适应。

美国二战后实行的以消费性公共支出政策为主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新政”时期对包括基础设施、教育等具有永久价值的公共工程项目的大量投入。

当战争年代走向复苏的经济发展余地得到充分发挥,投资收益率便开始下降,“新政”所形成的资本逐渐被发展了的经济所完全吸收,致使消费性公共支出政策的作用随之减弱甚至消失。

可见,对于美国而言,二战后与消费性公共支出政策同时出现的经济繁荣,实际上是以前大量的公共工程投资对经济推动作用的一种延续;对于美国以外的工业国家而言,二战后与消费性公共支出政策共存的经济繁荣,实际上是这些国家在经历战争重创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投资高潮形成的。

一句话,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主要是投资因素在发挥作用,消费性公共支出政策则起了顺水推舟的作用。

以上的分析表明:“新政”在增加当时需求的同时,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二战后西方国家所实行的财政政策则只是在短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说明了在经济的长期增长方面,公共投资政策具有消费性公共支出政策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始于90年代初期的美国“新经济”再次印证了公共投资政策对于经济长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促成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着眼于长远的政府投资”是促成“新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3年以后,克林顿政府明确实行了有选择的适度加强经济干预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内容包括保证政府的科研与开发支出、增加政府对人力资源投资等方面的政府投资政策。

二、公共投资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理论基础凯恩斯是最早就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强调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因此,在公共投资政策与消费性公共支出政策的选择上,凯恩斯本人倾向于公共投资政策。

然而,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本身无法说明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公共投资将比消费性公共支出发挥更大的作用。

凯恩斯本人也承认其关于公共投资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基于实际判断,而非理论分析结果。

新古典综合派运用扩展的财政政策乘数模型说明了公共消费政策与公共投资对需求具有同样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公共投资调节总需求具有效率低、时滞长的缺陷。

他们认为在调节总需求方面公共消费政策较公共投资政策更为有效。

最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也支持凯恩斯关于强调公共投资的判断。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注意到公共投资或者公共资本的生产性,并通过公共投资或者公共资本的生产性说明长期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分析公共投资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拓宽了公共投资领域。

传统的投资概念指的是形成物质资本的支出流量,相应地,公共投资主要指财政用于基础设施的公共工程投资,即财政用于形成物质资本的开支。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更为关注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对未来产出的影响,并将它们视为广义资本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他们看来,任何可以带来产出的开支都可以被视为投资。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被视为外生的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内生化,从而导入包含人力资本在内的广义资本。

并提出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避免物质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的出现。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公共投资领域。

根据他们的分析,公共投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财政用于形成物质资本的支出、财政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即形成人力资本的公共支出、财政用于促进技术进步的公共支出。

二是从资本持续积累的角度,也就是从供给的角度分析公共投资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拓宽公共投资领域的同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论证了在实现资本积累方面,公共投资所发挥的作用将是消费性公共支出无法替代的,并进一步揭示了公共投资政策与消费性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巴罗认为,政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并将政府支出流量纳入宏观经济生产函数,建立了分析政府活动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共资本具有生产性效应。

阿罗和库兹认为通过公共投资形成的公共资本存量具有生产性效应,他们最早将公共资本存量纳入宏观生产函数、考察公共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格雷纳在运用巴罗所建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时,接受了公共资本存量比政府支出流量更为重要的看法,认为公共投资对于私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正效应主要是通过公共资本存量而产生的。

这些分析说明了公共投资主要是通过生产性公共资本所形成,同时也提高了私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并克服了私人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趋势,从而达到激发私人投资的效应。

即公共投资必须通过其所形成的公共资本来发挥其乘数效应。

三、以公共投资资为主的财政支出政策—一中国的现实政策选择利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供求平衡,大家并不陌生。

直至9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运行基本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供需矛盾主要体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投资饥渴症”则是其主要症状之一。

在这段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抑制总需求,财政支出政策成为抑制总需求增长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

由于消费性公共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以及“投资饥渴症”的存在,我国主要通过减少公共投资来控制总需求的增长。

这一时期财政用于形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绝对数量虽然都有增加,但其占GDP的比例却逐年下降。

其中,形成基础设施的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由1981年的%降至1996年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GDP的比例由1981年的%降至1996年的%。

这一时期财政用于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占当年GDP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下降为1995年的%;财政的科学研究支出占当年GDP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降至1996年的%。

始于1997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现象,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在相对长的时期,依赖削减公共投资来控制总需求膨胀,从而导致了公共投资不足、公共资本相对缺乏所造成的一般资本收益率下降。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公共物质资本相对缺乏。

改革后,政府预算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度下降,使我国的物质资本积累出现了非公共资本的长期快速增长与公共资本积累速度放慢并存的局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增长。

据统计,至90年代末期,我国平均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的公路不过公里,国道平均车速物公里,大大低于汽车行驶的经济水平。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现象与经济周期长波理论所揭示的基础设施长波是一致的。

经济周期的长波理论认为,经济中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增加需要政府的行动和政府的资金,如果政府不能以一个平稳的速度来扩张经济的基础设施,经济将存在基础设施投资长波。

其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改革后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落后于经济发展,、我国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收益率水平扩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研究表明,1995年我国人力资本收益率水平达到52%,比物质资本收益率高40个百分点。

而在1978年,我国人力资本收益率只比物质资本收益率高出20个百分点。

1948年和1969年美国的人力资本收益率只比物质资本收益率水平高4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果都表明,9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过低。

人力资本积累与教育和科技进步密切,由于教育和技术进步都具有积极外部性,市场对于存在积极外部性的产品供给量是不足的。

因此,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改善人力资本供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政府投入。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过低的状况,与我国财政用于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支出不足直接相关。

要解决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政策要点是在增加总需求的同时改善供给结构。

而选择以公共投资为主的财政支出政策是实现这双重目标的保证。

增加财政用于形成物质资本的基础设施投资、用于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和科研支出,将在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同时,扩大公共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份额,相应促进资本积累,改善供给结构。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识到,近期我国经济运行出现良好转机,与供给的改善存在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