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一历史难点知识点总结5篇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5篇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5篇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5篇总结高一历史在整个高中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高一又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难点,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1、古代中国的农业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形成条件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1.梭伦改革(奠基)(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黄金时代)(1)时间:公元前5世纪(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3.进步性:(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高一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五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五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五篇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2.清朝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2)分工更细(3)雇工数量增多(4)部门和地区增广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二、“重农抑商”政策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2.“海禁”的表现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一、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高一历史知识点重难点总结最全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重难点总结最全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重难点总结最全5篇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我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周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背景:王室衰微(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1.条件:(1)齐国富庶。

(2)管仲改革。

(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六)评价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一)战国局面形成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重难点】1.中共七大成为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的原因中共七大之所以成为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主要是因为:经过抗日战争的锻炼,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从思想上看,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从组织上看,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期间形成的领导集体更加团结、巩固;从政策策略上看,中国共产党能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斗争形势的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发挥的作用上看,到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成了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共七大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重要准备。

高一历史难点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历史难点知识点总结5篇

2020高一历史难点知识点总结5篇高一历史知识点1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⑴目的: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⑵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方式:由下而上推荐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士族门第★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扩大了官吏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荣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分享-1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分享-1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难点总结5篇共享这是一个只承认强者的时代,而学习正是赐予了我们做强者的原始资本。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学问。

过程确定是苦的,可真正的强者确定要耐得住孤独,受得了煎熬,抗得住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期望对大家有所关怀!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1学问拓展和补充1、日本法西斯所犯的罪行:(在东京国际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时依据国际法而起诉的罪名)(1)发动战斗罪:日本法西斯分子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斗。

(2)反人道罪:屠杀平民、屠杀战俘、生化武器、人体试验等。

2、抗战成功的缘由(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2)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的相互协作和支持。

(3)国际友人、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等。

3、抗日战斗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备、相持、反攻。

4、如何看待抗战初期的国民政府的抗战?(1)意义: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三个月战略部署和打算;毁灭了敌人的有生力气,为中国长期的抗战赢得了充分的时间;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转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为后来争取国际救援预备了条件。

(2)失利的缘由:客观上日本军事实力的强大和预备充分,缺乏国际的必要支援;主观上战略部署,及其片面抗战路线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2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背景1.美国独立战斗的成功,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乱,经济进展受到严峻影响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期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1.主要内容(1)联邦制①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确定的自治权)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2)三权分立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把握立法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把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把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公平,相互制约,有利于防止消灭)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3.意义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好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

那种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须要的。

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 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

为了学习, 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 只要你做到了有爱好。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 盼望能协助到大家!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1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周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完毕)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背景:王室衰微(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1.条件:(1)齐国富庶。

(2)管仲改革。

(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 南制楚蛮。

3.标记: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六)评价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开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斗争(一)战国局面形成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 魏国力力大为减弱。

2.秦国独霸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 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文化沟通和频繁斗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根底。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2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地理条件(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 东邻爱琴海, 多海岸线与自然良港, 为希腊供应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 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 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 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一、秦汉王朝秦国在前三世纪初崛起,经过多次战争逐渐统一了六国。

秦始皇统一后,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被实施。

秦的经济、文化、科技取得了重大进步,如开凿渠道修筑长城等。

不过,权力集中和敛财手段过度,导致政治不稳定并最终灭亡。

汉朝自刘邦称帝开始,实施了察举制选人,举办科举考试以选拔官才和稳定政局等功绩,使汉朝成为中华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

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在秦朝的不断征战下,秦国统一了六个分裂的小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秦始皇毁书坑儒、推行固若金汤的中央集权政策,加快了统一中国的速度。

例二:秦代工程伟大秦朝以其开展的大堤、水利工程和修建的长城闻名于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和智慧。

其中秦始皇的陵墓(即秦始皇兵马俑坑)被公认为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神秘工程。

例三:汉武帝的治国理政汉武帝驾崩后,其后代依旧借鉴了他的治国方法和思路。

他开辟的“西汉中兴之路” 稳定了政局,并提出了“治国以良相为主” 的理念,致力于选拔才干的官员,重视贤能,推行“中庸之道” 等原则。

汉武帝也发扬了贞观之治,50年的治国英明,被称为“汉武盛世”。

二、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例一: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是指生产力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为主。

奴隶制度是生产力相对落后和私有制激发出来的,劳动者失去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在奴隶制度下,宗族利益、贵族特权占据了主导地位。

例二: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东汉末年到近代初期的巨大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表现为土地私有制和领地制度,并以行政体制中的“五等爵制” 为主要标志。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官方礼仪以及等级制度十分重要。

例三:中国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资本主义社会是指19世纪30年代至1949年,由于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致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和进化。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汉字与中国书画了解汉字的演变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A演变过程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了解古代中国的书法家楷书:具有实用价值。

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二)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高超的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____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5篇分享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历史必修一中,有许多难点需要我们攻克。

为此,本文将总结历史必修一中的五个知识点的难点,并以三个例子来说明。

一、夏商周的政治模式夏商周作为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的起点,在历史必修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政治模式是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难点。

夏代开始,出现了“三公”、“九卿”等职位,开始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

商代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形式,贵族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周朝时期,开始出现封建制度的萌芽,天子、诸侯与士民等等成为和谐共处的关系。

例如,周朝制度中的诸侯分封制度是历史必修一中比较重要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夏商时期,意旨一分天下,分封与分治。

而分封的最高领袖是天子,下面分为诸侯,再分为卿、大夫、士等等。

这个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在历史必修一中也是一个难点。

这个阶段中,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分裂和势力的割据。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跨学科性质的改革和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墨子》提出了爱国思想,强调“兼爱”,认为天下是众人的天下,而不是个人或某个家族的天下。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和其他的思想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元明过渡期的社会变革唐宋元明过渡期在历史必修一中比较特殊,因为它处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并且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常常是一个比较含糊的地方。

唐朝前期,国家强盛,但后来出现了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崩溃。

而宋、元、明三个朝代,都在吸取唐朝和其他前朝的经验,试图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例如,宋朝提出了“承平之治”的治国方针。

这一治国方针特别注重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先后出现了许多科技,如指南车、活字印刷。

这些科技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历史必修一中的学习难点非常多,无论是夏商周、春秋战国,还是唐宋元明过渡期,都涉及到了人物,事件,思想等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必背难点总结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必背难点总结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必背难点总结共享5篇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把握学问的重难点。

有效的读书方式依据规律把握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把握学问。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期望对大家有所关怀!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一、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缘由: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兴盛。

城邦的根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根底;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主动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供应了确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简洁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1、罗马法的起源和进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公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主动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strong一、英国革命背景:根本缘由: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高一历史是许多同学的噩梦,学问点众多而且困难,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我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学问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盼望能协助到大家!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11.当今世界经济开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缘由和趋势之间的关系(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缘由: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开展到必须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供应了经历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靠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必须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靠、并行开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缘由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谋而合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逼,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需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其次,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开展,国际竞争越来越剧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开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2一、中心集权的开展1.汉朝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公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心集权。

3.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紧要减弱中心集权。

4.北宋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溢中心禁军行政:中心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视财政:地方赋税一小局部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心掌控5.元朝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心干脆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遥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

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归纳五篇说到高一历史,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历史是高中历史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确定要把学问点给吃透。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期望能关怀到大家!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1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的开头——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2)瓦特改进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转变(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时间:19世纪中后期)3、其次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进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消灭(是资本主义进展到确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其次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消灭火车、轮船,其次次工业革命消灭了汽车和飞机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次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次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头消灭;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次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高一历史学问点总结2了解“市”的形成和进展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中学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靠初中时期教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吩咐式”的作业,要逐步造就自己主动获得学问、稳固学问的实力,制定学习打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盼望能协助到大家!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问点归纳一、君主立宪制确实立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开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2)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荣耀革命2.确立标记——1689年公布《权利法案》(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起先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确实立供应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概况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3.职能限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限制下院本党议员限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4.特点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事实上对议会负责;首相驾驭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假如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倒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限制行政权,有效地调整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2巴黎公社(方法提示:考察政权的性质,主要分析它所采纳的措施)1、干脆缘由:普法斗争失败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倒戈,对内镇压人民的抵抗,企图解除国民防卫军的武装。

(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必须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激化的产物。

)2、时间: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发生。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汇总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汇总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汇总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的学习和了解社会发展过程非常重要。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难点知识点,下面就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重要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同时,还需要掌握各个文明的兴衰和发展,并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和影响。

二、秦汉时代的统一与变革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需要了解秦始皇的改革举措和统一中国的手段。

同时,汉朝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学习中需了解汉初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变革,还要理解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唐宋的繁荣与消亡唐朝和宋朝的繁荣和消亡也是历史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的盛世和文化繁荣,以及后来的安史之乱对国家的冲击。

对于宋朝,我们要了解北宋和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与发展,还要理解蒙古人入侵对南宋的影响。

四、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重要时期。

在学习中,我们要了解明朝初期的政治改革,以及后来的倭寇之乱和农民起义对国家的影响。

同时,还要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并了解其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的特点。

五、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民主革命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对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要理解其中民主思潮的兴起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二战及其后对中国的影响二战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理解二战胜利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还要了解中国在战后的国际角色和地位的变迁。

七、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我们要掌握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归纳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归纳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归纳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是中国历史的核心内容,重要程度不容忽视。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 中国古代主要的历史朝代及其时期特点。

例如夏、商、周、秦、汉等历朝历代的国家制度、政治形势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中华文明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组成。

比如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领域的发展与成就。

3.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包括封建制度、宗法等社会制度;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等。

第二篇: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汇集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百官制度的运行模式等。

2. 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

特别是作为华夏文明的延续,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启示。

3. 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如吴三桂、明夷待诏等历史事件以及权妃、萧宸珍等重要人物。

第三篇:世界两次大战世界两次大战是全球历史中两个重要的分水岭,带来了深远的后果。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 一战的爆发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包括欧洲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紧张与矛盾。

2. 二战的爆发及其影响。

例如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倾向等。

3. 两次大战带来的重要结论和启示。

比如“平衡的东西是最危险的”等方面的启示。

以上就是本文的三个例子,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有所预判。

第四篇:现代化进程在高一历史必修一中,我们也需要了解现代化进程的相关知识点。

其中包括:1. 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包括工业革命、城市化、民主宪政、科技发展等。

2. 中国近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包括晚清的改良派及其改革措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3.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内容和挑战。

如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信息技术和文化交流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必背难点总结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必背难点总结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必背难点总结分享5篇文章一: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必背难点:1.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和背景,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和压迫;2.义和团运动的组织和行动,即广泛动员农民、工人和学生等群体,采取暴力手段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改革派实施袭击和报复;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意义,即瓦解于八国联军的进攻和清政府的妥协,但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转型和发展。

例子:1.义和团运动的组织和行动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反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阻力和抵制;义和团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示威、围攻和烧毁教堂等行动,对外国使馆、商铺和居民区域也实施了攻击和杀害;同时,义和团运动还得到了一些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的支持和鼓励。

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在军事和政治上都遭到了削弱和挫败。

八国联军的进攻和清政府的妥协使义和团运动在短时间内被迫退却和瓦解;同时,义和团运动内部的分歧和缺乏统一指挥也妨碍了其抵御外敌和掌握政治主动权的能力。

3.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义和团运动是中国现代国家和民族主义的重要开端,在其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强烈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和张力。

义和团运动推动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自主性,也带来了近代化和全球化的前景和挑战。

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加强了中国民族主义和民间抵抗意识,促进了中国民族团结的形成。

其次,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强调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反对洋务派的改革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现代化进程的焦虑和抵抗,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思想的多元性和冲突性。

然而,义和团还掀起了太平天国、东北抗联、八路军等中国内部反抗者的群起,从而带动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与此同时,指导了中国的联系和抵御共和国革命。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妥协虽然暴露了中国官方和社会力量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但也尝试了开放中国的思想和经济,引领了条件为变革的思考与观念。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政治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中,有一些重难点知识点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高一历史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充满了思想启蒙、哲学思考以及人文精神,是欧洲文化的一次伟大复兴,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以“重视人本身”为基本理念,对于人的知识、体验、思维和感情体验进行了全方位的追求和探究。

2. 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文艺复兴充分借鉴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形式,将这种资料融入到欧洲文化中,从而使欧洲艺术变得更加精致、卓越和理性。

3. 艺术形式的现代化: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大量的发展和进步,艺术家对于人形象的表现更加贴近于自然。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中,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也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例如:1. 封建主义政治制度:在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之后,封建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形成,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纲五常”的思想。

2. 官僚制度:唐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官僚制度,官员的选拔通过科举考试,官员获得的职位、任务和薪酬与人的文化、气质、性格等方面并无关系。

3. 君主立宪制度: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缺陷和局限性,从而实行改革开放,致力于君主立宪制度,使民主运动逐渐形成。

三、二战对世界的影响二战是世界上发生过最具有毁灭性的一场战争,也是全球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

二战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重新定义了国际格局:二战期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中心,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定义了国际格局,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苏联崛起成为第二极.2. 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二战期间,军事技术的进步促使了原子弹和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诞生和发展,这对我们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选5篇汇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选5篇汇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选5篇汇总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春秋时期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二、战国时期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3、郡县制(地方)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___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多年的 ___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前期:自强为旗号。

后期:求富为旗号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一历史难点知识点总结5篇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有效的读书方式根据规律掌握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历史知识点1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⑴目的: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⑵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方式:由下而上推荐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士族门第★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荣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_度的重要特征三、中央官制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_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_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_,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3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周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背景:王室衰微(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1.条件:(1)齐国富庶。

(2)管仲改革。

(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六)评价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一)战国局面形成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知识点41.中共七大成为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的原因中共七大之所以成为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主要是因为:经过抗日战争的锻炼,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从思想上看,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从组织上看,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期间形成的领导集体更加团结、巩固;从政策策略上看,中国共产党能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斗争形势的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发挥的作用上看,到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成了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共七大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重要准备。

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走向成熟(1)坚持全面抗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扩大了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民主力量,统一战线、人民战争军事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2)经过延安整风及中共七大,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党内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反帝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进步的、正义的事业,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沦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力量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4.抗日战争胜利的宝贵经验(1)落后就要挨打。

惟有国富民强才能使侵略者不敢轻举妄动,才能减少在战争中的损失,并为最终战胜侵略者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全民族抗战必胜,分裂不得人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的法宝。

而中国共产党在促成、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真正核心。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在任何时候都是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根本保证,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更是如此。

抗战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3)持久战的总方针,是最终取胜的正确战略。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正确方针成为夺取彻底胜利的指南。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对夺取抗战胜利起着决定性作用。

5.关于整风运动(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原因:①遵义会议以来,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这种错误。

②抗战以来新党员增加较多,他们革命热情很高,但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③抗日战争形势错综复杂,各个根据地处于分散和经常变动的状态,党内思想教育比较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一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是完全必要的。

(2)整风运动的意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在政治路线方面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在组织路线方面,找到了解决党内矛盾问题的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思想路线方面,使全党从“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成为全党的共识。

总之,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一历史知识点5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