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教材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1. 重点: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 难点: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2分钟)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师:同学们,看ppt上的图片,这是什么啊?生:地球。
师:对,在浩瀚的宇宙里,有一颗,也是现在能发现的唯一一颗美丽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她上面70%覆盖着海洋,所以在太空遥望她就像一颗蓝色的水晶球。
2.正式上课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生物圈(师板书生物圈的概念)师:对,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那么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为什么我们不说地球就叫生物圈呢?翻到书的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讨论交流。
(板书:生物圈的范围)好,你起来说说。
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教学·现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文|朱乔一、教学背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力践行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
本节课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营养结构,这节课是对“群落及其演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节课之后主要讲解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相关内容。
因此本节课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三、学情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
并且,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阅读、图片、影视等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系统并不陌生。
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2.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3.树立科学思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保护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对生态系统当中各个成分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导入、设计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
七、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这样能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生活。
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
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
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
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
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态瓶实验并由此探究相关的问题;结合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中得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采用讨论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试验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方式下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理论依据: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够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生态系统功能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的知识能把微观和宏观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新陈代谢方面的内容),起到纽带的作用。
背景分析: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教材第八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因素,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八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2、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教案名称: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关注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探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以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或问题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生活中,不同的动植物可以共生并相互依赖,你觉得这是为什么?2.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不同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生活居所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观察一幅生态系统的图谱,并讨论其中不同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如:植被层对土壤的保持、动物对植物的传粉和吃掉植物等。
通过这种探究,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并能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三、情感教育与实践(20分钟)1.情感教育: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植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例如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行动。
四、巩固与拓展(20分钟)1.巩固:设计一份选择题和填空题卷,检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拓展: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其中一种生物的适应特征,并说明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贺云燕一、教学内容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二、教学分析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学法和学生的情感、能力及发展方面的需求。
比较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致使学生疏于观察,难于发现,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生物学科教学中知识性、实验性较强的特点,适度地引入“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中主动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之间的一种互补,一种结合,实现既打好学生的基础,又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的目的,使基础教育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有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参与对课本知识的形成和实验设计的实践活动,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习目标的达成较高,学生在初中生物、地理中已经涉及到相关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
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能领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活动三】1、根据蝗虫吃草,青蛙吃蝗虫,蛇吃青蛙,老鹰吃蛇的联系写出完整的食物链,并分析它们所属的成分和营养级
2、【思考题】
① 食物链的起点有什么特点?终点有什么特点?
②食物链中没有什么成分?食物链中有什么成分?
③青蛙是第 营养级,在食物链中是 消费者。
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有什么区别?
④ 食物链中“→ ”表示什么?
【活动五】据下图回答问题:
① 图中有几条食物链?试写出。
② 鹰是第几营养级?
③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有哪些生物?
④ 鹰和蛇是什么关系?
⑤ 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食物链 草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营养环节 第一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贴近生活导入:
播放同学们身边熟悉的生态系统,如校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从而引入探讨主题,生态系统这一节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思考相关问题并作答。
(1) 图中影响牧草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2) 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牧草生存的?
(3) 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呢?
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自学生态系统的结构
对学生所学内容,随时进行订正、强化、补充,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结合教材的图片及文字所述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
加深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
补充细节
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为什么会呢?给我们的启示。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思考。出示课件: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正如题目所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从太阳那里获得能量,从而使太阳的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传递的,并且传递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逐级单向传递的。生态系统能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平衡,但是在某种条件下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因素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遭到破坏。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部分:空气、水分、温度
2.生物部分
5-1生态系统的结构(2课时)(教案).doc
呼市21中学新课程有效教学教案《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学校名称:呼市21中学学科:生物授课年级:高二教师:王颖课时:2课时课型:问题生成解决课拓展训练课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牛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难点:说明牛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导读单、训练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发现生成课授课时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导入:在地球的表面儿乎到处都有生机勃勃的生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地球上的牛物和它牛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牛态系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自主阅读,走进文本1、结合手中的材料,查阅相关书籍,通读全文一遍。
2、带着问题,运用查、划、写、记、练、思阅读六字诀,整体感知全文,并完成《问题导读单》。
3、【思考、讨论】以学生为主,多个学生补充。
三、创设问题、生成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自由学习时的收获,在学科长的组织下整合本组生成的共性问题。
四、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分组进行展讲,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补充学生未讲到的知识点,并进行精讲和点评。
具体流程如下:【问题探究】如图,生态球是一个由透明的玻璃组成的细小、封闭的球体,球体内部有水、沙、无机盐等,还有水草、藻类、鱼和微生物;光线从外部向瓶内辐射,瓶内外不断进行热交换,球内的藻类、水草和鱼能长时间生活。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篇1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让同学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
2. 让同学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
3. 通过对养分级能量流淌的理解,让同学明白越是最高养分级的生物导致能量铺张越严峻。
4. 让同学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熟悉,联系实际,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同学熟悉到爱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单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养分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 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 ii森林生态系统 iii湿地生态系统……2. 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 ii农田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 ii生产者 iii消费者 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 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养分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习题、作业:1. 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
()a 蛇 c 蚯蚓b 猫d 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者不肯定是绿色植物。
b 错综简单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淌的渠道。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
(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教学后记:(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把握的学问点也比较多。
需要同学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预备。
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特别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应当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同学生动地理解记住;最终,让同学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关心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提供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存在。
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让学生理解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非生物环境:阳光、水、土壤、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图表法:展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展示图表:展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类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其他生态系统:沙漠、海洋、城市等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图表和模型,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3)实例材料。
2.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2)组织学生分组,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2)提问:“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主学习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的内容。
3. 课堂讲解(2)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讲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4. 实例分析(1)展示实例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讨论;(2)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3)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给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2.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并能描述和比较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3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含义进行简单的讨论。
2.教师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的概念。
同时,向学生解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特点,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平衡等,并让学生理解这些特点的重要性。
2.教师指导学生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人类活动等,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分类(4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等,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进行分类。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
3.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展示和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例子,并让学生就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
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形成合作学习氛围。
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讨论和展示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发言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评估他们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2. 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
1.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其生存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生物组成层和环境结构层。
生物组成层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微生物类和人类类等,这些类群可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
环境结构层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及能量交换以及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植被、水等。
3.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可以把物质及能量在生态系统内进行循环,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生态系统还可以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如食物、空气、水等。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基本概念、结构及功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从而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实地考察,让学生实际操作,深入体验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3. 思考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来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理解程度。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测验、考试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篇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科学探究和生物与环境两个一级主题,同时与生物圈中的植物、生物的多样性等主题都有联系。
主要涉及的具体内容标准为:1、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地位和特点来看,“生态系统”一节是本章的重点。
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与其他单元又有密切的联系。
本节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特别是基本概念、名词特别多,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等,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要学生准确地把握,必须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有明确、正确的理解。
所以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农村中学初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还保留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力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学就会变得很轻松。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了解能量流动的定义、过程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了解物质循环的定义,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
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传递的全过程,叫作能量流动。
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又一重点,因为(1)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而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物质循环。
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2)碳循环的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知识,因为:(l)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需要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
(2)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因而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4.能量金字塔是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一种直观表示方法,能量金字塔的概念的提出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从如何直观表示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角度提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既有利于对能量金字塔概念的理解,又有利于对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1.复习提问: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指出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的联系是营养联系,即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结构特征。
引出课题时,教师可以指出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还有一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引出本节的学习课题。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教学,应首先强调说明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同样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总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再引导学生分析太阳能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以及能量进入生态系统后的传递、消耗的大致过程怎么样?由此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况,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来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即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的(起点);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渠道),最后以呼吸热形式逸散。
这是能量流动的总的过程。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的能量输入、利用、输出作出观察分析。
即消费者通过取食(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通过呼吸消耗能量用于生命活动(呼吸热形式逸散),贮存于生物体内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取食获得,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是以呼吸热的形式逸散,只不过是分解者的呼吸热形式)。
这样就从每一个营养级的“点”上,来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能量流动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即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由此突出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4.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可以在前面对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分析。
从传递过程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和终点(呼吸热);从传递方向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关系不能逆转,以呼吸热形式选散的能量也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固定,所以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传递数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生命活动要消耗能量,生物遗体、遗物内含能量等,所以只有一部分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从传递效率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损失(原因由学生自己分析),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5.能量金字塔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引出。
即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呈单方向流动的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大致降低一个数量级,营养级别越高,能量传递比例则越低,这是各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共同规律。
这种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可以用一种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能量金字塔。
然后具体指出能量金字塔是用各个营养级能量数值绘制成的。
再用“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的图解具体说明能量金字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6.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人类自身服务,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通过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的方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实例或教师自己列举实例具体说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7.本课时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级。
三、第二课时:1.第二课时的开始可以让学生回忆和讨论第一课时学习和讨论的问题,如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特点,以及能量流动的意义等问题,接着开始进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学。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学,首先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教学,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的循环运动。
注意指出两点,一是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质,故又叫生物地化循环;二是物质指的是什么物质,主是指C、H、O、N、P、S等元素的循环。
为后面分析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3.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碳循环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碳循环的教学应加强直观性,可以利用教材上“碳的循环”图解来进行,即引导学生观察“碳的循环”图解,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首先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部位和存在形式,注意引导学生从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个部位找出碳的存在形式。
然后让学生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要求答出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此外还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或化石燃料的燃烧。
之后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生产者、消费者到分解者,应让学生分析出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最后教师可以以黑板板图的形式画出碳循环的图解(图7-3)。
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联系与区别的教学。
上述教学活动完成后,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对比,寻找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生物群落中两者都是以概链和食物网为渠道流动的,而且能量流动必须伴随着物质循环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研的不同之处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是周而复始地循环。
5.第二课时完成后,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当堂进行反馈和矫正(检测方式和内容略)。
四、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有关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知识,实际上是系统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这部分知识中名词概念较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均包含许多基本要点,因而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阐述有关的知识要点,并以一定的方式适时地进行反馈和矫正,以此强化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但本身联系非常密切,而且与其它各部分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部分知识,并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相联系、与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相联系、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相联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注意这些联系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本节教学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物质运动的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等,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观点教育。
小资料一、能量流动和热力学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转移和转化是严格地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的化学计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能,借助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机械能;萤火虫能够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电鳗则能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这些例子都说明动能和潜能是可以转化的,但是在转化中,必须考虑到能量的总和,应该计算进出一个系统全部能量的总和。
热力学第二定律,最常见的有两种叙述形式。
1850年劳休斯提出“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它变化是不可能的”。
1851年开尔文提出:“从一个热源,使之完全转化为功而不产生其它变化是不可能的。
”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转化过程中不断有热的产生和消耗,从前面一个营养级能量转变为后面一个营养级的潜能不可能是百分之一百的。
能量从集中型到分散型的衰败,可以不需外力的帮助而自动实现,热力学中将它称为自发过程或自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