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 副本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a1bdb9db84254b35eefd34bb.png)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练习题Ⅰ、课前预习,找出重点难点。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A.云贵高原B.巴西高原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2.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3.黄土高原跨越了我国的_________等省级行政区。
4.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5.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6.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
7.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_______频繁发生。
8.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________,改善_______。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
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极易受流水侵蚀;人为原因是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为农牧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人们正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工程措施治标,以生物措施治本。
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河流干支流修建水库蓄水,在沟道上筑坝淤地,在缓坡上修水平梯田,蓄水保土。
生物措施是种草种树,使土不下坡。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益,还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应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效益。
(1)通过阅读,你能简要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吗?答:。
(2)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谈谈应该怎样解决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答:。
Ⅱ、定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结构。
(2分钟)基本学习目标见前面,个人学习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Ⅲ、合作探究突破难点:(20-25分钟)1.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课件(共21张PPT)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c1dbe2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9.png)
读图,描述延安的气候?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
黄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由清澈变得浑浊,含沙量大。
水土流失: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雨水不能够就地消纳 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150~160万km² 每年流失土壤 50多亿吨
乌鞘岭
城 长
秦
岭
太 行 山 脉
太行山脉
乌鞘岭
长城
秦岭
宁夏回族
青海 甘肃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 山西
河南 河北
以高原为主,海拔10002000米,地势平缓,略有 起伏。黄土层深厚,沟壑 纵横,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由粉砂颗粒组成,无层理,垂直 节理发育,故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但 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易起风沙。
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红旗一杆杆的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 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 史。气势磅礴的腰鼓,充分体现了 黄土高原民众朴素豪放的性格。
“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也开始从苦难中反思,吸取养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轻微
人文原因 ④过度开发,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严重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过度放牧
陡坡开垦
乱砍滥伐
水土流失严重带来的危害:
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 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农作物产量下降 耕地面积减少 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课件资料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b3298a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3.png)
思考
黄土剖面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黄土的形成
科学家的假说
水成说 风水雨相说 风成说
(图片点击可放大)
思考: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上 的黄土是哪来的?
中亚
蒙古
中亚、蒙古
戈壁 沙漠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小组讨论下列四条证据
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象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
二、黄土高原的地貌表现为_黄__土__塬___、
黄__土__梁____、黄__土___峁___,黄土高原的降水集中在 __7_、__8___月,多___暴__雨___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南方山 区、华北和东北山区。(二阶梯)
2、造成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是什么?
(1)地形 — 山区、坡度较大; (2)降水 — 降水量较大、季节差异大。
讨 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后果? 论
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 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小结:
一、世界 最大的黄 土分布区
二、黄土 高原的水 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范围
主要的黄土地貌景观
自然原因 影响结果
人为原因
课堂测试
一、黄土高原东起_太__行__山_西至 乌__鞘__岭___ 南 至 _秦__岭____北至 __长__城___,跨越了 _山__西__省__ 、 _陕__西__省__ 、 宁__夏__回_族__自__治__区__ 、 _甘__肃__省___等省。
气候特征:
温 带 季 风 气 候
返回
黄土塬: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 较大,顶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 是良好的耕作区。
返回
的 黄黄 土土 地梁 貌: 类条 型状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299b4047e518964bcf847c86.png)
初中地理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理解导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自然、人为原因,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读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因及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图示法、讨论法、讲述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Google地球软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中国地理,尤其是学习了中国的自然地理后,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和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面积。
在这个幅员辽阔的疆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
下面我们看几张比较有代表性的图片,猜猜看这是什么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黄土高原。
[内容提示]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今天上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讲授新课]出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分布图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学生读图得出黄土高原在我国的位置。
给出黄土高原局部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练习]填充图册P21,第1、2、3题。
请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归纳。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海拔1000-2000米。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4f8f38eae009581b6bd9ebcc.png)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在我国北方大地,有一片被深厚黄土覆 盖的地区,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 积区——黄土高原(面积约64万平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千米)
阅读 图8.1 黄土高原位置 完成 课本 P67页 活动 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下面是支持黄土高原“风成说”的几方面 证据,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1.黄土就像冬季的积雪那样,以差不多 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 越来越细。 3.黄土高原的矿物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 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 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4.黄土中有多层随地形起伏的古土壤。
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 厚度超过100米最厚可达300米(兰州) 多样的地形景观
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顶 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 的耕作区。
条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
呈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黄土塬
黄土峁
黄土梁
黄土峁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黄土呢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 戈壁吹来的。 黄土高原形成示意图
1、黄土的特性 2、地表植被的破坏
3、降水的集中、暴雨
4、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水土流失带来了什么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 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 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了大量泥沙, 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 展,有那么一天,不 仅耕地没有了,村庄 也不知道搬到哪里。 有些村庄和耕 地分布在高原 面和缓坡上。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36baaf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3.png)
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
01
02
03
04
黄土颗粒细小
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细小,粒 径一般在0.05-0.5毫米之间,
质地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由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在沉积 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形成了明显的垂直节理。
沟壑纵横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表受到侵蚀 ,形成了大量的沟壑和峡谷,
地形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水 土流失问题严重,大量的泥沙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推 动黄土高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
黄土高原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作用和气候变化形成的特殊地形区,其形
成和演变过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术和经验,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下降和水质恶化的问题逐渐凸显。
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总结词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极端气 候事件的增多等。
详细描述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黄土高原的气温不断升高,这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问 题。同时,降水量的减少也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 洪涝等频繁发生,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气候变化因素相互作
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
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03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示例3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示例3](https://img.taocdn.com/s3/m/fd642a5cad02de80d4d8403e.png)
教案示例3——“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因及治理的途径;3.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四【教学准备】黄土高原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或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看一看这反映的是哪个地形区的景观特征?(讲授研讨新课)(出示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在图上确认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进行描述;2.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师简要介绍)(图片展示)深厚的黄土层(设疑思考)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有的地区黄土的厚度甚至超过300米,是全世界黄土分布最高、最厚的地区。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发言(教师总结)1.引导同学阅读教材资料,理解风成说;2.强调科学假设,激励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承转过渡)你对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展示图片)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简要介绍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设问质疑)黄土高原上不同的地貌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活动)1.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水土流失活动题;(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①三个实验中反映出的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坡度的倾斜角度;④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坡度越缓、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越弱。
)2.在理解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6311ff0a4431b90d6c85c722.png)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通榆十中潘树军教材简析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是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教材共包括四部分内容: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并未涉及到黄土高原的人文方面,其目的是要突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学情分析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地理学习,学生对黄土高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但是当前初中地理学科一直仍处于与中考无关的边缘学科地位,因而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高。
针对这种现状,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面向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人类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https://img.taocdn.com/s3/m/94f3d02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6.png)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后记。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913a62673c1ec5da50e27064.png)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知识讲解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2、严重的水土流失⑴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修梯田;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跟踪训练1.“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B.熔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2.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
读黄土高原图,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秦岭一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太行山—一、二级阶梯分界线C.③贺兰山一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3.能够正确反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图是( )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②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③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A. B. C. D.4.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⑤把地承包给个人栽培果树建立水果基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5.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A.土质疏松,降水集中B.耕作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C.历史悠久,战争破坏D.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措施()A.在下游加高、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C.在中游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D.在下游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7.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在同等降水强度、同等土质条件下,地表植被、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https://img.taocdn.com/s3/m/3d012169ddccda38376baf2e.png)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属于北方地区。
主要跨山西(晋)、陕西(陕、秦)、宁夏(宁)、甘肃(甘、陇)小部分位于青海(青)、内蒙古、河南(豫)。
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黄土成因:“风成说”中亚、蒙古地区戈壁和沙漠的黄土被西北风吹到现在的黄土高原位置,受太行山、秦岭阻挡,降落形成黄土高原。
3、主要地形:黄土塬(耕地、聚落(窑洞)集中分布地区)、黄土梁、黄土峁4、地形特点: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原因:水土流失。
5、严重的水土流失:⑴自然原因: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②黄土结构疏松,抗侵蚀能力差。
③温带季风气候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多斜坡地形⑵人为原因:修路、开矿、陡坡开垦,破坏植被,使地表疏松。
⑶后果:①带走了肥沃土壤,农作物产量下降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⑷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南方山区、华北和东北山区大多位于第二阶梯自然原因:(1)地形—山区、坡度较大;(2)降水—降水量较大、季节差异大6、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⑴自然原因:①地形破碎②气候干旱③水土流失严重④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旱灾和洪涝⑵人为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恶性循环。
⑶生态环境脆弱区还有:云贵高原和广西的西北部,石灰岩成土速度慢,土层贫瘠,地表蓄水能力低,植被一旦被破坏,土壤极易流失,石灰岩裸露成为寸草不生的“白色沙漠”。
7、生态建设:重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生物措施②缓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修建水库———工程措施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数量。
8、其它:①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窑洞。
②主要作物谷子(小米)、高粱、小麦、杏。
初二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1255f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f.png)
初二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试题答案及解析1.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①旱涝灾害②台风③滑坡④泥石流⑤火山爆发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④⑤D.③④⑤【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的气候干旱,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减少,造成人们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等现象时有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滑坡、塌陷等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于是,人们又想方设法扩大耕地开垦面积,进而加剧了环境破坏,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2.下列地区中属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B.珠江三角洲C.长江中下游平原D.东南丘陵【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因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区域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考点】该题考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学说有多种。
目前,“风成说”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支持。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被称为“风神捏就的土地”。
材料二黄土高原景观图。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请你说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____________。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其中两点)(2分);人为原因有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其中两点)(2分)。
(3)如何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地区必须坚持()A.跨流域调水B.修建水库C.退耕还林还草D.大力发展交通【答案】(1)秦岭(2)千沟万壑,支离破碎(3)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过快(4)把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4)C【解析】(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从图中看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f6d05a63783e0912a3162a04.png)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西北风带来的。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 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第四条证据: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而成的,而是外来的。
塬
梁
峁
自然因素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 2、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黄土本身: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 多物质易溶于水。 4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 ★ 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地表缺乏植被;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 夏季多暴雨
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 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 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 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 表坡度较大。
◆哪些地形 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
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 分布情况?
小结
一、世界最大 的黄土堆积区
范围 成因: 风成说 地貌景观: 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塬
执教者:秦瑜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说教材 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初中 八年级地理课本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 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①运 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 简要评价;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③举例说 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以四句话猜出要学的地区。 2、黄土高原的位置。 3、 “风成说”的证据。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4、介绍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塬梁峁,同时也显示了黄 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5、分析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两方面。 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的这个实验的目的 是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状况的关系。 7、让学生通过读图“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认识到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地形一般为山区 ,地表坡度较大。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5c695505e2bd960590c677a8.png)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目标导航】:2、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有哪三种?聚落和耕地分布在_____(地貌)。
这反映出黄土高原 、 的地表景观。
3、小组合作完成79页活动2。
我来总结: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的来历,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__________说得到广泛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探究获知二:严重的水土流失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有哪些?6、我国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哪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探究获知三:脆弱的生态环境7、 黄土高原面临哪些自然灾害(通过图8.11和8.12,分析延安的气候特点,然后进行总结。
) 8、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探究获知四:生态建设9、面对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区 10、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解决这种问题的措施有哪些?【达标检测】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 2、黄土高原最主要是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沙尘暴C台风D地震 3、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A 温带大陆性气候B 温带季风气候C 高原山地气候D 亚热带季风气候 4、关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B 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C 、 在缓坡地建水平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D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在陡坡地建土坝、护坡 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填注:太行山、秦岭 (2)写出图中河流的名称: 。
(3)写出黄土高原所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A B C D (4)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造成该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和 。
(5)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
(6)由于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的地面形态是 景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28d49227284b73f24250f4.png)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是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第二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不同点在于,它的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这也是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讨论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
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进行设计。
二、学情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区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二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歌曲《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3-4人)收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
四、教学设计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教师:哪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将视频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 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提供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数据)学生:加强印象突 出黄土高原 的特点。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099380e14afe04a1b071dee8.png)
思考: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 些地区?
2.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又在第几 级阶梯上? 3.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或者 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 坡度较大。
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对比
讨论:
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和年际变化大,使得黄土高原经常发
生旱灾和涝灾,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形
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土质疏松,就 使黄土高原地区非常容易出现泥石流 、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
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打坝建库 平整土地 工程措施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深耕改土 科学施肥 农业技术 选育良种 措施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功能 蓄水保土,发展 多种经营
储水拦沙,改善生 产条件,合理利用 水土
蓄水保土,提高 肥力,充分利用 光热
生 物 措 施 与 工 程 措 施 结 合
陡坡地种草、 灌木和山杏。
坡脚建挡土 坝、护坡等。 缓坡地建梯田,种 山杏和优质牧草。
合 理 安 排 生 产 活 动
人们过度开垦、采 矿、修路等活动, 使地表疏松。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而且危害平原,不仅危害干旱地区 而且危害多雨地区,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危害其他生产 活动。
(1)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2)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引发泥石流 (5)影响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严重的水土流失
•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点除了黄土覆盖, 还有千沟万壑的景象。为什么?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https://img.taocdn.com/s3/m/e597f6ffc8d376eeaeaa31a1.png)
乌 鞘 岭
太 行 山 脉 秦 岭
◎风成说
——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
◎水成说
——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
◎风化残积学说
——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 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
◎风水雨相说
——认为典型黄土是经过风、水双重选择的沉积物。
◎灾变水成学说
——(我国科学家李明光)他用大量证据证实:黄土高 原是喜马拉雅运动带来洪水泛滥,黄土沉积和新构造运动 抬升形成的。
认为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水
蚀
•每年要流失表土层1厘米
•土壤流失速度比土壤形 成速度快120至400倍 •据粗略统计,黄土高原 的水土流失面积有27万 km2 ,其中水土流失严重 地区有11万km2 ,每年通 过黄河输出土壤约有16 亿吨,是尼罗河的30倍、 密西西比河的90倍
降水量较大 降水季节差异大 地形一般为山区 地表坡度较大
巴颜喀拉山 冈 底 斯 山
大 兴 安 岭
阴 山
贺 兰 山
降 水 集 中 在 7 、 8 月 , 多 暴 雨
地 加表 剧径 了流 水冲 土刷 流侵 失蚀 ,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植被裸露、黄土结构疏松、 降水集中、地形破碎。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深厚(厚度超过100米)、千沟万壑、崎岖
黄土塬——
顶面平坦,侵蚀微弱,黄土高原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黄土梁——条状延伸的岭冈,两侧多沟谷和冲沟
黄土峁——
由塬或梁经长期侵蚀切割而成,是被吹残最严重的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二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二](https://img.taocdn.com/s3/m/fa83520c76c66137ee061976.png)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反思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知识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知识点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的练习:
课本67、69页活动题
2、拓展练习:
(1)黄土高原分布于哪些省级单位?
(2)说明黄河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阶梯。
(4)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集中在每年的月。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具
难点
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2、明确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学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举出分布于黄土高原的旅游名胜?
二、新课: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知识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
知识点2:黄土高原跨越的省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课题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1
教学方法
教学
目标
1、黄土高原的位置。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3、黄土高原的形Biblioteka 原因。4、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5、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后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作业:
1、《同步训练》P50—P51页
2、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
3、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等地的荒漠、戈壁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º以上,有的达30º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2.人为因素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人黄河,黄河流人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旱年为59.5%,涝年为23.9%)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然后让学生读?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板书;四、生态建设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畜吃水困难。
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