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为之有道。”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反之,也是如此。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按现在来说,就是他们这类人,往往只能够待在企业或单位,虽然有本事,但没办法自立。用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就是把人分成了四种资源类型,有了这种分类,一个企业或单位就可很清晰地明白,该怎么去用好这几类人了。
而象这样的理论,在古代著作中不胜枚举。对人的分类也各有区别,经典的要数《人物志》和《素经》,还有就是古代的兵法典籍。并且也早于西方人事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政在得人,人得则政举,尧舜之智,不遍物而急于人事,下逮文王武成,皆以举能其官称得其人为尚……”。而所谓的传统人事管理,应是在二十世纪的事了。真所谓此人事非彼人事也。很多现代(西方)管理理念,更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术的分支。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许多内容,就融合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东西。正如彼得.圣吉的朋友和工作伙伴杨硕英所认为的那样:
“系统思考精华所在的系统基模是很亲切的,因为它们像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而且对于本、末、先、后,和轻、重、缓、急更容易掌握运用;圣吉一直致力于将东西方古老智慧的结晶和最新的管理科学融合。他对老子的领导哲学尤为推崇;而其所提出的五项修炼,有许多与儒、道、释三家思想又非常相近。
至于想要真正精熟圣吉所提出的这些‘新领导能力的上乘武功’,我还想不出有比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证佛法》中所提示的‘见、修、行’三位一体的修证纲要更好的指引……”。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招聘中的运用与借鉴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观点:古代观人之术,实乃是一种经验科学,是对历代看人经验的总结。结合此类经验,以建立一套招聘模式。
西方有专门的择业测验,譬如哈佛的学生择业咨询服务处就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估价。测量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个人兴趣,并且把一个人的兴趣同在不同职业上成功的人的兴趣作对比,兴趣相近,也许说明这个人可以考虑他们的职业。
象斯特郎-坎倍尔测验,测验的第一部分的六个职业主题是:实干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交型、进取型和常规型。第二部分按第一部分的六个主题将基本兴趣分门别类。列入实干型的兴趣为:大自然、农业、军事活动、手工操作;列入研究型的兴趣有:科学、数学、医学;艺术型为:音乐、戏剧、美术;社交型为:教学、社会服务、体育运动、宗教活动;进取型为:公共演说、法律、政治、经商、推销、企业管理;常规型:办公室工作。然后将个人的兴趣和在职者比较,兴趣相近,说明很可能自己会喜欢他干的那一行。
因此,现在很多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借用类似的测评方法,先看看来应聘的人是否符合相关工作的兴趣,然后再决定是否可以进入下一论的测试。如丰田公司选拔计划,应该说是很系统的。而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人的测评方法更直接,也更有效。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并且在一些门户网站上都有这种专栏,比较时髦的还有所谓的西方星座。看相算命,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有,除了上面提到的星相外,还有所谓意大利相法,日本想法等等。中国的看相自有一套,在春秋战国就很多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包括国外的,都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但中国人还有一套,叫做“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而心相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了。譬如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样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也变了。还譬如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眉间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的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
孟子也喜欢看相,他注意的是人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周易的理论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东西,而由此引申出的五行观,是如此认为的:利从事与土性有关的行业有土产、房地产、基建工程、土方、装修、修路、各种工程设施建设、布匹、服装、纺织、粮食、农作物、山货等工作和经营。其他金、木、水、火也各有相关的行业。每个人只要找出自己相对应的属性,就可以找到相适应的行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以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那么,具体到在单位招聘的过程中,就可以如此的运用:
按照五行的理论,先找出企业自己的属性,然后在应聘人员中找到相适应的人群,再进行专业理论的测评,同时在进行与应聘人员面对面的谈话中,分析和观察应聘人员的个性和能力,古人认为“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一般的人很难真正的认识一个人,更何况是招聘那短短的一段时间了,需要招聘单位的招聘组,学习一定的、与企业、单位要求相匹配的观人方法和经验,才能真正的了解这个人的能力和品性。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籍资料,如“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而“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就可以作为选择的甄别参考。
古代相关用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