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水晶冻简介

合集下载

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

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

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 2011年10月16日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2.「鱼脑冻」产于水晶洞,半透半浑,又称「羊脂玉」,石质显得特别凝腻脂润,隐含云、水团状纹或波浪纹,如煮熟鱼脑,不如水晶冻莹澈,石色亦非雪白。

因产量极为稀少,见过鱼脑冻的人也少,故争议也最大。

清(毛奇龄《观石录》曰: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

清民二代诗人咏颂寿山水坑石时,均将水晶冻与鱼脑冻相提并论,诸如清?张伯膜「洁如冰贮白玉壶,莹如雪映凝脂膏」、清?梅瞿山「冰坚鱼脑同晶莹」、现代?王贤镇「冰心鱼脑二无邪」,证明水晶冻与鱼脑冻有时难以区别,仅能将莹澈者归类水晶冻,微浑凝腻含不甚透明云团细纹者归类鱼脑冻。

3.「天蓝冻」产于坑头洞,质明色净,并非真正的天蓝色,而是石肌含疏离状灰蓝色点及棉花纹,隐约透出灰蓝色光,其蓝欲活,如雨后青天。

有些清淡者色白呈淡灰蓝或仅蓝彩一抹,容易和「水晶冻」相混;有些浓艳者肌里饱含疏离灰蓝点,容易和「牛角冻」相混淆。

《寿山石考》曰:微云淡河汉。

目前混充坑头天蓝冻者,有山坑清灵含灰蓝色点的鸡母窝晶及水洞高山。

4.「桃花冻」产于坑头洞,冻质晶莹清灵,冻中密布疏离状红色点,有如胭脂粉吹散融入石中,碧落蒙蒙,红光晻然,在十倍放大镜中似桃花瓣浮于清水中,美丽动人,故又名桃花水。

《寿山石考》曰:并非醉杨妃娇无力,应是人面桃花笑春风。

其实「桃花」并不限产于坑头,如高山石、芙蓉、杜陵、善伯,举凡石中朱砂红点分布广稀而疏离者,均可能被冠以「桃花」二字。

而冻质中密布疏离状黄色点,被称为「菊花冻」者,应非坑头产物。

5.「黄冻」产于水晶洞,浓黄如枇杷,比黄水晶冻色泽浓而浑厚,明黄胜暗黄。

偶有一二处透明似玻璃白,略有红筋及不甚明显的萝卜丝纹,极似田黄冻,但比田黄冻更胜晶莹,无石皮且色泽表里如一,不似田黄内外浓淡有别。

你知道寿山石中哪一些品种属于水坑石吗?

你知道寿山石中哪一些品种属于水坑石吗?

你知道寿山石中哪一些品种属于水坑石吗?
寿山石因产地而得名,是中生代酸性火山岩蚀变产物,一种隐晶质块状地开石。

以矿脉走向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以开采分布可分为水田中的“田坑石”、坑口矿脉中的“水坑石”、周围矿山的“山坑石”,另外还有原生矿与次生矿。

水坑石类(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
田黄冻:珍品,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桃花冻:质地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深浅大小不一,疏密有致,似动非动,如花飘静水。

芙蓉冻:凝结脂润,细腻纯净,可分为白芙蓉石、黄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红芙蓉石、青芙蓉石等各色。

荔枝冻:石性凝结,透明度强,红、黄、白、黑等各色俱有,肌里有粗萝卜丝纹,有些还有黄色皮,可分为老荔枝冻、新荔枝冻、红荔枝冻、黄荔枝冻、红黄荔枝冻、纯白荔枝冻。

牛角冻:色泽似牛角而得名,石质地通灵,肌理隐存水流纹,纹色浓淡交错,黑中带赭,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色或灰黑色的棉花纹。

鱼脑冻:状如煮熟的鱼脑而得名鱼脑冻,半透明,肌理隐含面花纹,该品种稀少。

天蓝冻:颜色蔚蓝带白或黄,肌理有黑点和棉花纹。

环冻石:有单环、多环、双环相连,布满石面,以环纹清晰,色灰白或深灰,油浸后变化大是好的环冻石。

水晶冻:透明度好,不混浊,如水晶一样晶莹剔透。

大红袍鸡血冻:有鲜红、大红、淡红、暗红、深红等,鲜红为上品,质细腻、油润、微透明至半透明为上品,红色越多价格越高,但质地非常关键。

鳝草冻:产于坑头洞,质地清灵,蟹青色中略带微黄,肌里含细点,似鳝鱼之背脊,或色灰白,呈半透明,内现条条粗纹,状如水底飘荡的草叶,是寿山石中的精品。

豹皮冻:寿山石肌理隐约有豹纹而得名,少见。

寿山石种类

寿山石种类

寿山石种类寿山石根据矿石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一、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淳淳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

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二、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

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

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

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三、山坑石。

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1)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

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巧色高山。

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

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2)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

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3)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

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

1989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四、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山产石统称月洋系石。

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

寿山石简介

寿山石简介

寿山石简介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中华瑰宝”。

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

寿山石的形成寿山石矿床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西自旗山,东至连江县隔界,北起墩洋,南达月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

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叶腊石矿床,根据地质研究,距今 1.4亿万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后,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之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热液活动,交代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和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的较稳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

矿石的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

寿山石的成分寿山石是以叶蜡石、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为主的单矿物或多矿物非均质集合体,含少量石英、绢云母、水铝石、绿泥石、红柱石、绿帘石和黄铁矿等。

化学成分主要为:、、O等。

主要矿物化学组成:叶蜡石为[],高岭石族为[],伊利石为(KO)SiAl。

寿山石按其主要组成矿物分叶蜡石型、高岭石族型、伊利石型三种,叶蜡石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高岭石族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地开石和珍珠陶石;伊利石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伊利石。

据地质调查资料,寿山石主要微量元素有:Sn、Mo、Pb、Zn、Cu、Cr、Ni、Co、V、Ba、Ga、Sc、Nb、Y、Be等。

其中至少有七种(Mo、Zn、Cu、Cr、Ni、Co、V)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一种(Sn)为侯选的必需微量元素。

寿山石的特征寿山石质地晶莹、凝腻、温润、通透、色彩斑斓、刚柔适中,“细、凝、腻、润、灵、透”六德齐俱;其结晶状态属隐晶质集合体,呈细粒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等。

寿山石细分表(三坑分类法)

寿山石细分表(三坑分类法)
黑高山石
黑高山石色如淡墨。《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蛇背青石(又称为黑高山石)色如淡墨,空灵温润。
白水黄石
白水黄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白水黄石因肌理顔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
红杜陵坑石
红杜陵坑石,色红,根据其颜色的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桃花红、朱砂红等,以橘皮红品质为最佳。朱砂红中偶有冻石,称为朱砂冻红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色黄,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其肌理中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白杜陵坑石
白杜陵坑石,色白,然不见纯白者,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泛蓝,或葱白。其中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谚语有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近几年,善伯尾矿洞又出了一种新石,具有善伯洞石的黄色泽,带绿味,半透明,特别是肌理中透出如水草一样的纹样,蜡质强,磨光后光泽度好。
老性善伯洞石
老性善伯洞石是早期开采的善伯洞石。历史上开采善伯洞石的规模都很小,石农多在农闲时开采,产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海内外“寿山石热”的兴灯光下观察,可发现石的肌理中有细小的金砂点,耀眼闪亮而饶有韵趣,俗称金砂地,又称金银地。这个时期出产的善伯洞石质地与色泽最好,石农称之为老性善伯洞石。
鸡母窝高山石
鸡母窝高山石,又名金母屋高山石。其矿洞位于高山峰北侧,荔枝洞后背的山脊处,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这里的地名就叫鸡母窝。说来奇怪,这个洞的矿脉也真像母鸡孵蛋一样,一窝一窝地夹在围岩之中。鸡母窝石多为零星小块,产地与荔枝洞相近,质地稍逊于荔枝洞石,石性比较通灵,呈半透明状,其黄色石料,多有深黄色的小点结晶体,有的石中还含有黑针点。鸡母窝石红、黄、白、黑、蓝各色俱全,是继荔枝洞石之后出现的优秀新石种。

寿山石水晶冻简介

寿山石水晶冻简介

寿山石水晶冻简介※寿山石水晶冻简介寿山石,仅产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村,它位居我国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之首,享有“国石”之称。

“地开石、高岭石等转化较彻底的地段便演变形成为寿山石矿体”(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工作室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8页)寿山石,按“三坑”分类法可分为“山坑、水坑、田坑”。

山坑石,在寿山石中产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块头最大,有百余个品种。

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如有“石后”之称的芙蓉石,杜陵坑石、善伯洞石、旗降石等等。

而水坑石,也叫“水晶冻”,在寿山石中它产区面积最小,产量最少,块头也小。

水晶冻,仅产于寿山村坑头占洞底或涧底的水下岩石夹层之中,矿脉厚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公分。

而且其储量稀少,采掘难度极大,产出极罕,再加上质地特别精良,所以早有“百年罕见珍稀水晶冻”之说。

水坑石(水晶冻)和山坑、田坑一样,其化学组成主要是含水的层状硅酸盐矿物集合体,主要是地开石型,其分子式为:Al4[Si4O10](0H)8。

“所谓层状硅酸盐,是硅酸盐类矿物中的一个大类。

该类矿物的基本特征是:在其晶体结构中具有明显的结构单元层,其晶体便是由这些结构单元层一层层垛积而成。

每个结构单元层又由上下两片阴离子片,中夹阳离子片构成。

阴离子片由硅酸根(Si4O10-4)和羟基根(OH-1)组成;阳离子则因矿物品种的不同分别由钾、钠、钙、镁、铁、铝等金属离子构成。

层状硅酸盐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它们的晶体都具有片状的形态,而且硬度都较低。

这是因为它们的每个结构单元层本身很牢固,但结构单元层与结构单元层之间的结合力则大多很弱,易被分离的缘故。

”“地开石”“高岭石”和“珍珠陶土”,它们的化学组成完全相同,只是元素结构排列不同,它们都属于“同质异像变体(就像金刚石和石墨一样)。

”(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工作室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3页)虽然所有的寿山石化学组成大同小异,但是,水晶冻具有“水多”的特点,以及似晶非晶,似玉非玉,玉骨冰肌,莹澈通灵等特性,远非他坑之石可比。

寿山石

寿山石

一、寿山石展区:单元说明: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其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晶莹滋润,储藏品种丰富,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贵石而贱玉”之说,为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图3-1:《戏狮钮寿山旗降石印》为晚清吴昌硕篆刻印制造年代: 近代材料: 石规格: 8×6厘米收藏地: 私家(一)田坑石:展品:田黄石、田黄冻、银裹金田石、白田石、金裹银田石、红田、煨红田、黑田、纯黑田、灰黑田、硬田、搁溜田、溪菅田田黄——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

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

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

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

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故其身价无与伦比。

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有再生性的艺术品。

田黄石在历代本来产量极低,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挖掘,到目前为止,已挖掘殆尽。

黄金黄鱼籽田原石绿田原石糖稞黄田原石饭糁田原石(二)水坑石展品:水晶冻:水晶冻石又名晶玉,主要产于坑头占山水晶洞,是水坑石的上品.其透明灵澈处可以"隔石观物","若玻璃无有障碍”。

有白、黄、蓝诸色,分别称为白水晶冻、黄水晶冻、蓝水晶冻。

其中白水晶冻较多见。

白水冻又名晶玉,白色透明,肌理有棉花纹,偶有小粒点夹其间,俗称“虱姆卵”。

质地细嫩微坚。

黄水晶、红水晶、鱼脑冻为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等砚石所独有。

特征是在砚石中有象受冻的鱼脑的形状,又有些象天上洁白的云霞,欲聚欲散。

端砚雕刻艺人一般都把它完整地保留在墨(砚)堂之中。

《端溪砚史》描写鱼脑冻如“团团栾栾”,“澄潭月漾”,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

最佳之鱼脑冻是“白如晴云,吹之欲散。

寿山石种类图鉴

寿山石种类图鉴

寿山石品种图典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中华瑰宝“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一、田坑石种:田坑产地: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特征: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田坑主要出产“田石”。

矿石呈块状,埋藏在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

外表润滑无明显棱角,“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只能靠人工在田中挖坑至一至二米的深层搜掘,偶然而得,故极稀有,是寿山石中最珍贵的品种,备受藏家所珍宝,被尊为“石中之王”。

其价值与金玉相埒,甚至易金数倍,世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

清毛奇龄《后观石录》记:“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

田石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

在微透明或半透明的肌体中,隐约可见纤细纹理,状似剥皮后的新鲜白萝卜,故称“萝卜纹”。

色以纯黄为主,亦有少数呈红、白、黑等色调。

色泽往往外浓而向内渐淡,表层常裹淡黄或灰、黑色皮,间有红色格纹。

埋藏田石的地域,仅限于傍溪得到坑头水灌溉滋养的田地,即民间所云:“吸坑头之水,出石中之王”。

田石产地可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个坂段。

上坂又称“溪坂”,是坑头溪发源地的一段田地;中坂紧接上坂,与大段溪会合后,下至铁头岭;下坂自铁头岭至碓下;从碓下到结门潭瀑布一段称为碓下坂。

旧时挖掘田石较集中于上、中坂,色正质嫩,其中精华列为“贡品”进献宫廷。

在清代曾出现过“掘田田尽废”的情景,历经数百年的不断翻掘,几至绝产。

近年以来石农多在下坂乃至碓下坂搜掘,时有佳石出土。

自然科学知识文库岩石系列:寿山石(冻石)

自然科学知识文库岩石系列:寿山石(冻石)

自然科学知识岩石系列——
寿山石(冻石)科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和利用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自然界岩石
“寿山石(冻石)”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寿山石(冻石)
据(1926),是一种受到热液蚀变的酸性喷出岩,由近于纯的致密高岭土组成。

据(1944),此岩石有时含有黄玉和硬水铝石,它是白色或带弱粉红色调的致密岩石,易用刀雕刻。

在显微镜下,它是热液高岭石-地开石的显微变晶质(角岩质)集合体,含有极微小的黄玉、金红石颗粒及绢云母鳞片的混入物。

据В.(1957),苏联图瓦西部的寿山石主要由地开石组成,在其致密的基质中含有硬水铝石透镜体。

寿山石呈透镜状产于石英岩的中心,显然,它像苏联哈萨克斯坦的“次生石英岩”一样,由某些含铝岩石的交代作用形成的,它的岩石成分与“次生石英岩”近似。

可用作非烧制的耐火材料。

〔1〕寿山石是一种软质蜡状岩石,例如块云母(pinite)、叶蜡石和块滑石,色有灰、绿、黄或褐,在中国用来雕刻小石像、小型宝塔及其他艺术品。

〔21〕。

冻石的分类

冻石的分类

渭人收藏之五冻石图一:温润美丽的冻图二:温润美丽的冻石图三:温润美丽的冻石图四:温润美丽的冻石图五:温润美丽的冻石冻石的种类一、寿山高山冻。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

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

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

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图一:寿山石寿山水晶冻古兽钮章图三:寿山高山石原石二、巴林冻。

巴林石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境内的雅玛吐山。

当地蒙人称这里为“特尼格尔图”,汉语意为有透明石头的地方。

巴林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

巴林石和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一起位列中国四大名石。

随着七八十年代的开采利用,其作为上等的印林石和雕刻石,已为世所公认。

按巴林石质地、颜色、纹理等特征可分为鸡皿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和图案石五类。

巴林石质地较软,作为印材,不失为精品。

作为雕刻原料,巴林石制品更是林林总决,体现出别具一格的精致。

巴林冻分类较细:图四:巴林石极品巴林牛角冻罗汉钮章1、巴林黄:浅黄色或棕黄色,微透或半透,巴林冻石中最珍贵品种。

2、灯光冻:黄色冻石冻化程度较深品种,半透至透明。

无杂色,颜色深者为上品。

3、羊脂冻:奶白色,多混它色,纯者为上品。

4、羊脑冻:浅粉地,布满白色斑块。

5、杨梅冻:半透至微透,淡红至浓红,无杂质为上品。

6、桃花冻:淡粉偏白。

7、芙蓉冻:浓粉色。

8、牛角冻:黑灰色半透明。

9、黑旋风:通体体正黑色。

大而纯者为珍贵。

10、水晶冻:无色透明,纯净者为珍品。

11、玛瑙冻:花冻石,有红、黄、黑、灰纹理,似玛瑙。

12、五彩冻:花冻石,半透明。

13、瓜瓤红:色浓黄红色冻石中有一条条红筋,红筋明显为上品。

寿山石知识

寿山石知识

寿山石知识□何谓「太极白」?旧产太极头,曾出过一批少量润洁如玉的太极白,质地不是很透明,接近奶白色,偶有黑砂点,近似坑头石,惟质色洁净过之。

由于太极白的产量甚少,质色异于一般的太极头石,因此,为老收藏家所珍宝。

□何谓「民国二高山」?民国二高山产于高山嫩嫩洞,与水洞邻近,该洞曾于民国二年出产过一批珍品,有的色淡质灵,有的润洁如玉,接近奶白色,含有水流纹及偶有黑砂点。

因此,被俗称为「民国二高山」。

□「虱卵」是什么色状?《寿山石全书》中对坑头水晶冻描述:通体呈白色透明状,肌里含棉花状细纹,时有粒点粟起,俗呼『虱卵』。

虱卵一般常见于透明度较强的坑头占所产水坑石,透明度强的石材含硅质较高,多少含有石英砂粒,例如杜陵坑、芙蓉石也常有类似现象。

早期的水坑石质色较纯,后期重新开采则色多数灰黑,但也都隐含有金属砂的特性。

因此有些人认为「虱卵」即浮突于石表的金属砂粒,或者是碓下黄、牛蛋黄肌里含的细白点,但虱卵应是石肌中含白色或半透明的石英砂粒,比碓下、牛蛋黄所含的细白点稍粗,亦非黑色金属砂粒。

□何谓「乌鸦皮」?在掘性石种中,诸如田黄石、鹿目格、牛蛋黄等,有一种外皮挂着黑色的石皮,厚薄不均、厚淡变幻,状似乌鸦背颈之羽毛,俗称「乌鸦皮」。

通常这种石埋在黑色田土中,因受到周围田土的浸渍,故产生黑色皮,拥有这种皮的掘性石,除非块度太小,否则肌里仍保持原来的黄或红色色泽。

目前伪造乌鸦皮的方法,通常以稻谷煨烧,使其外皮变黑,再以刀雕刻,仿冒掘性石,但因这种黑色外层极薄,其质亦变得硬脆易崩,故也很容易区别。

□何谓「蛤蟆皮」?在掘性石中,诸如白田、银包金田黄石、溪管田、溪蛋田、鲎箕田等,有一种外皮极薄而微粗糙如癞蛤蟆的肤皮,俗称「蛤蟆皮」。

这种薄而微粗糙的「蛤蟆皮」在田石中属最好,只有少数田黄才拥有。

其他的田黄石因受到周围田土的浸渍,大多数会产生一或多层不透明的厚皮,石雕艺人须将这层厚皮削薄后再进行雕刻,以维田黄石之美质。

□何谓「鸽眼砂」?清·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记载:「通体荔枝红色,而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一云『鹁鸽眼』,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

寿山石种类的介绍及分类.

寿山石种类的介绍及分类.
玛瑙冻:半透明,色如玛瑙,有环瑙纹
环冻:水坑冻石,肌理泡状圆环。以环多清晰为上品
坑头冻:质纯而通灵者
坑头石:质稍坚,微透明
冻油石:质如结冻之油蜡
掘性坑头:坑头洞旁砂土中 半透明,有红筋,肌理含萝卜丝或白晕点,多有稀皮
(三)高山矿脉: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地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地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地总代表。
绿篥通:芙蓉洞旁 通灵,青绿色,含红色浑点
竹头窠:加良竹蓝洞 质细而脂润,微透明,微带绿意
花羊洞峨嵋;加良山花羊洞 质微坚,色杂多格纹
峨嵋石:加良山腰 质坚而细,多格纹
溪蛋:月洋溪中 质稍坚,形如卵状,外泛黄色
连江黄:金山顶旁 色黄,质稍脆,微透明,隐直纹多细格
山仔濑:金山山腰 质稍坚,石表多赭黄色,肌理渐淡,多砂多格
鸭雄绿:绿色闪通如雄鸡翼者,乡人惑於风水说禁采巳久
黄枣冻:黄色结晶体,材小通灵,俗称“二号矿”
松岩岭:质稍坚,色多带绿意,格纹多
(4)吊览矿脉:
吊笕石: 吊笕山 质坚,黑色有光泽,时有白色纹点
吊笕冻:质通灵,稳黑、白纹
虎皮冻:质灵色黄,含虎皮色纹
鸡角岭:吊笕山附近 质较粗松,多格纹
(5)金山狮公矿脉:
田黄石:寿山溪中,西起坑头占,东止结门潭,总长约为8公里的小溪及两岸之田地、沙土中,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黄色微透明,肌理隐现萝卜丝纹,通常有黄皮、红筋格
田黄冻:田黄石中,质极通灵者
金裹银:外层黄色,肌内为白者之田石
银裹金:外层白色,肌内为黄者之田石
乌鸦皮:外裹黑皮,肌理黄者之田石
白田石: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地纯白,有地白中带嫩黄 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 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寿山石简介

寿山石简介

寿山石简介第一章矿藏寿山石矿藏(是指含有地开石和叶蜡石等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石矿。

)主要分布在福州晋安区的寿山乡、日溪乡、宦溪镇与日溪乡毗邻的连江县小沧乡的寿山村、芹石村、芙蓉村、汶洋村、党洋村、南峰村、山秀园村、东坪村、瓦坪村、峨嵋村、湖垱村和山仔濑村等。

矿区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其间高山耸拔,总称为北岭。

该山自屏南、古田南趋而来,再由西南转向东北,曲折蛇行百余里至寿山村南境。

它分为三支:第一支向西北而行,分别为旗山,贝坑山、旗降山、鸡冠山、牛角山、连江黄山、九茶山、月尾山等;第二支由西南向东北,分别为大高山、小高山、水晶岩山,都成坑山;第三支由大小高山再分岐而东南行,蜿蜒数十里,入宦溪镇湖垱村,再折东北为月洋高山顶,至连江县而止。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平缓。

寿山山系和月洋山系的岩石皆为花岗岩,伴以石英斑岩,寿山石矿则胎育其间,成为矿脉。

部分矿石受风雨侵蚀,崩裂移动或散于溪床、或散于水田、或散于低山之坳,成为掘性独石(坡石),虽不再成矿,但习惯亦以矿藏视之。

第一节寿山石形成的地质构造在大约距今150~135百万年前的晚侏罗纪时期,浙、闽、粤的东部处于板块边缘地带,受到来自南东方向另一板块挤压、碰撞、俯冲、下插的岩石板块被地壳深部炽热岩浆所熔融,沿上复板块内北东向断裂上涌、侵入或喷发,形成闽东沿海北东向的火山—侵入岩浆岩带。

在大规模火山喷发间歇期,形成寿山—峨嵋火山喷发盆地。

盆地基底地层为流纹质凝灰熔岩。

盆地内火山喷发岩系,分为两个岩段:下段以沉积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包括晶屑凝灰岩、粉砂岩、角砾熔结凝灰岩等;上段由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等组成。

在太平洋西岸板块碰撞环境下,北东、北西两组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

在两组构造线上,特别是交汇部位,控制火山通道的分布。

这种线形构造,表现在旗山—老岭—松柏岭和高山—善伯洞—金山顶线上发育两条北东向断裂构造;虎口—金狮公山和高山—加良山发育两条北西向断裂构造,其分布具有等距性和网格性特点,控制叶蜡石、寿山石成带状分布。

一张图就弄清楚寿山石品种分类!这个必须收藏!

一张图就弄清楚寿山石品种分类!这个必须收藏!

⼀张图就弄清楚寿⼭⽯品种分类!这个必须收藏!作为中国国⽯,寿⼭⽯以其丰富妖娆的姿态,瑰丽的⾊彩,深深折服了国内外藏友。

但有不少⼈对寿⼭⽯的众多品种⼀知半解,这⾥就⽤⼀张图为⼤家系统介绍⼀下。

(点击图⽚可放⼤)坑头矿寿⼭村东南⾯有⼀座⼭峰名为坑头⼭,是寿⼭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晶洞两个主要产洞。

由于⽔浸⽓润,故⽯质晶莹⽆⽐。

⽔晶冻 --- ⽩⽔晶、坑头⽔晶冻通体⽩⾊透明,肌⾥含棉花纹鱼脑冻 --- ⾊⽩,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坑头冻 --- 坑头洞坑头砂⼟中质稍坚,微透明,各⾊俱备。

玛瑙冻⽯⾼⼭矿⾼⼭位于寿⼭村南约⼆公⾥,是寿⼭主峰。

⾼⼭在寿⼭诸峰中矿⽯储量最⼤,品种最丰富,开采历史也最悠久。

⾼⼭⽯--- 产于⾼⼭峰各矿洞,质细⽽松、⾊泽瑰丽多彩红⾼⼭--- ⾼⼭⽯中,纯红⾊者玛脑洞⾼⼭--- ⾼⼭玛脑洞,⾊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油⽩洞⾼⼭--- ⾼⼭油⽩洞,质涩⾊⽩,似油脂⽔洞⾼⼭--- ⾼⼭⽔洞,质透明,含罗⼘纹荔枝树⾼⼭--- ⾼⼭荔枝洞,质细通灵,含萝⼘纹⾼⼭冻--- ⾼⼭峰各矿洞,⾼⼭⽯中,质特通灵者⼩⾼⼭--- ⼩⾼⼭啼嘛洞,质粗松,含裂纹、泪痕太极头--- ⾼⼭⽯极头,质晶莹透澈,有红、黄、⽩、赭⾊都成坑矿黄都成--- 都成坑⽯中,纯黄⾊者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中质温润,含⽯⽪,红筋及萝⼘纹⿅⽬格--- 都成坑⼭坳中,质细润,微透明,外裹⾊⽪善伯矿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中,晶莹脂润,半透明,含'⾦砂地'⽉尾紫--- ⽉尾⽯中,⾊浓紫者(芙蓉⽯类)⽉尾绿--- ⽉尾⽯中,⾊翠⽽通明者(芙蓉⽯类)⽥黄⽯类⽥⽯,即出于⽥中。

黄⾊者为⽥黄。

⽥黄历有“⽯帝”、“⽯中之王”的尊称。

因产地不同,⽥⽯⼜分为上坂⽥、中坂⽥和下坂⽥。

上坂⽥指寿⼭溪上游即坑头⼀带所产⽥⽯,⽯质甚佳,多为晶灵剔透的宝⽯。

中坂⽥指坑头以下⾄铁头岭地带所产之⽥⽯,此⽯质亦属上乘,⽥⽯中之黄⾦⽥⽯、橘⽪黄⽥⽯等均产于此。

解暑必备丨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的寿山石

解暑必备丨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的寿山石

解暑必备丨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的寿山石
童年时代的白冰棒
一毛钱一支,包装简单,颜色单一
就是这样普通的冰棒
在童年漫长的夏日里
带给我们无限的清凉与甜蜜
然而一些晶莹剔透的寿山石
就如冰棍一样
给人以清凉之感
水晶洞石最佳者晶莹剔透冰肌玉骨,凝腻而富有光泽通透如玻璃,拂之有痕
水晶冻石透明度极强有“玻璃地”
玻璃透明一览无余
水晶冻明洁清透
肌里有棉花絮状细纹欲露还藏,情趣动人
坑头洞所出石种的典型高山稍有区别
所出石种都比高山稍坚实一点
有个特征更凝腻
但色彩稍暗
透明度比起水晶洞的晶石透明度稍差
接下来
一起欣赏更多
石质细腻,晶莹剔透如冰似玉之佳作
(图片来源网络,若是不慎侵权,请联系我们)。

寿山石欣赏,桃花冻、冰线等赏析

寿山石欣赏,桃花冻、冰线等赏析

寿山石欣赏,桃花冻、冰线等赏析
水晶线/水线/水痕/冰线
水晶线是透明的结晶性石质形成线状条纹,质地较周边透明,也称水线、水痕。

寿山石中结晶性二号矿常有水痕。

在花坑石和大山石中透明的部分称为冰线。

朱砂/朱砂冻/桃花/桃花冻
朱砂的砂并不是指岩石砂粒,是颗粒的意思,朱砂就是朱色(红色)的颗粒.朱砂和桃花的成分其实就是矿物丹砂(氧化汞)的颗粒,和鸡血是一样的. 红色颗粒比较集中连成一片的称朱砂,桃花是相对朱砂来说颗粒较疏的,是独立的一点点红色,看上去像是盛开的桃花,因此得名;透明度较高的朱砂称朱砂冻石,桃花由于大多都存在于透明度高的冻石内,所以大多桃花都是桃花冻,因其艳丽美观,质地上乘红点均匀者价值较高。

但有一体老挝石始终没有见到:那就是象玻璃一样的水晶冻

但有一体老挝石始终没有见到:那就是象玻璃一样的水晶冻

但有一体老挝石始终没有见到:那就是象玻璃一样的水晶冻自从老挝石登陆后,四大名石几乎各体都被侵占,就连田石也不落下。

但有一体老挝石始终没有见到:那就是象玻璃一样的水晶冻。

这也更加说明了水晶的稀有与珍贵。

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吧。

寿山村东南面有一座山峰名为坑头占,是寿山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水晶洞两个主要产洞。

由于水浸气润,故石质晶莹无比,凝腻而富有光泽,通透如玻璃、水晶。

古诗赞曰:“ 结作冰片能坚牢”。

由于坑头、水晶两洞所处位置,山势险恶,洞深莫测(其中水晶洞宽约二公尺,深远一百四十余公尺,深入溪中,又名“溪中洞”)。

且终年积水,要进行开采,非先抽去积水不可,采石之艰难可想而知。

加以矿层稀薄,往往整年开采,所得甚微,因此早已断产百年以上。

1987年寿山村石农在水晶旧洞抽水采掘,历时六个多月,终因得石甚少,弃洞而去。

以上是我们常见的关于水坑石头的介绍。

但是真正的水晶洞水晶与坑头晶是不一样的。

水晶洞又名“溪中洞”,是寿山石历史上最难打的洞。

打到打一个怕一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水晶洞水晶从来就没有大料,矿脉薄薄一线,若有若无,就像神仙一样虚无缥缈。

如果说芙蓉是石后,荔枝是石妃,那水晶就是仙女,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染指。

如果没有通天本领,就不要再痴心妄想。

水晶的质感就像玻璃一样,古人说它像冰片。

一个字:硬。

相当坚硬,这与坑头晶质感不一样。

坑头晶虽然也硬,但没有硬如冰片。

这是因为水晶具有独一无二的溪中洞,巨大水压导致缘故。

水晶多数是黄色的,但不是鲜艳的黄色,而是被水逐渐逐渐化开的水黄色。

这种黄不是因为时间久了氧化或包浆的缘故,而是先天就是这种色彩。

少数白色或白中带桃花。

白是纯白,桃花红中透黄。

坑头晶往往是白中透灰或透蓝。

水晶肌理往往十分奇特,或带一粒小沙石,或带点棉絮,。

它虽然通透,但通透中带点朦胧,就好像表层始终有一层膜,带着一层雾气。

水晶本身矿脉十分稀薄,加上开矿艰巨,半途而废,存世极少。

十几年前,福州店铺零零星星还有,由于材小,认识不够,价格不高,卖家卖的时候总是带着难舍心情。

百年稀珍水晶冻

百年稀珍水晶冻

百年稀珍水晶冻
在高山峰的东北侧,有个称为“坑头占”的小山峰,坑头占山坳头有两个矿洞,一个叫坑头洞,另一个叫水晶洞,冰清玉洁的水坑石就出产在这里。

水晶洞有史以来没开采过几次,出产量极少,现在见到的水晶冻石多为百年传世旧品,十分稀罕,向来被人们视为收藏的珍宝,故有“百年稀珍水晶冻”之说。

产自水坑的坑头石,具有“水多”的特点。

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形成质地特别莹澈通灵,这种“玉骨冰肌”是其他坑石无法比拟的。

硬度:坑头石虽然硬,但没有硬如冰片。

硬度在所有寿山体系内都是出类拨萃的,盖因其体内石性密结;在这样的情况下,纵经百年油养也最多使其外表变黄,而内部的颜色始终如一。

石质:往往是白中透灰或透蓝。

经过水的深造而成,其上品者灯光照入,呈现水纹递进的效果。

内部常含有铁砂,丝是带网状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用纹形容更为贴切。

坑头常在体内展示纹的同时,也不忘记让人领略其纤柔的一面,如体内更为细致、飘逸的丝。

看图识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推荐
更多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工艺术网,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山石水晶冻简介寿山石,仅产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村,它位居我国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之首,享有“国石”之称。

“地开石、高岭石等转化较彻底的地段便演变形成为寿山石矿体”(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工作室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8页)寿山石,按“三坑”分类法可分为“山坑、水坑、田坑”。

山坑石,在寿山石中产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块头最大,有百余个品种。

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如有“石后”之称的芙蓉石,杜陵坑石、善伯洞石、旗降石等等。

而水坑石,也叫“水晶冻”,在寿山石中它产区面积最小,产量最少,块头也小。

水晶冻,仅产于寿山村坑头占洞底或涧底的水下岩石夹层之中,矿脉厚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公分。

而且其储量稀少,采掘难度极大,产出极罕,再加上质地特别精良,所以早有“百年罕见珍稀水晶冻”之说。

水坑石(水晶冻)和山坑、田坑一样,其化学组成主要是含水的层状硅酸盐矿物集合体,主要是地开石型,其分子式为:Al4[Si4O10](0H)8。

“所谓层状硅酸盐,是硅酸盐类矿物中的一个大类。

该类矿物的基本特征是:在其晶体结构中具有明显的结构单元层,其晶体便是由这些结构单元层一层层垛积而成。

每个结构单元层又由上下两片阴离子片,中夹阳离子片构成。

阴离子片由硅酸根(Si4O10-4)和羟基根(OH-1)组成;阳离子则因矿物品种的不同分别由钾、钠、钙、镁、铁、铝等金属离子构成。

层状硅酸盐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它们的晶体都具有片状的形态,而且硬度都较低。

这是因为它们的每个结构单元层本身很牢固,但结构单元层与结构单元层之间的结合力则大多很弱,易被分离的缘故。

”“地开石”“高岭石”和“珍珠陶土”,它们的化学组成完全相同,只是元素结构排列不同,它们都属于“同质异像变体(就像金刚石和石墨一样)。

”(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工作室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3页)虽然所有的寿山石化学组成大同小异,但是,水晶冻具有“水多”的特点,以及似晶非晶,似玉非玉,玉骨冰肌,莹澈通灵等特性,远非他坑之石可比。

因此,古人曰“上品水晶冻,其价不在田黄之下”。

田坑,又叫“田黄”,也称“石帝”。

古时,就有“一量田黄,三量金”和“一石换一宅”之说。

如今“田黄”,几近绝迹,身价更是倍增,有人称其身价已达“一克田黄,一两金”了。

为了使“百年罕见珍稀水晶冻”,“其价不在田黄之下”的水坑之石,让大家有一个初步了解,特摘录古今以来,一些名家大师对水晶冻的经典评述:清代官宦,诗人、著名寿山石收藏家、鉴赏家黄任在《寿山石》诗中称赞:“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砉然一片光在手,不大滤铴而沙淘,是名津津鱼脑冻,欲滴不滴凝为膏,蓝桥云浆冻不饮,结作冰片能坚牢;名门市门俱罕觏,一两半两皆律遭,大如拇指小枝指,半粟尘垢千爬搔,雕人睨视不敢琢,审曲面执争分毫,间作小印古篆刻,拣选好手工操刀。

”说的就是寿山石之珍品——水晶冻。

(摘自《寿山石鉴赏与投资》·杨剑编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P25~26页)清代著名寿山石鉴赏家高兆也在《观石录》中赞道:“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

“白者皆濯濯冰雪,澄澈人心腑。

”(摘自《寿山石鉴赏与投资》·杨剑编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附录一.清代寿山石研究文选)清代著名寿山石鉴赏家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评价寿山石时,称:“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

”对水晶冻称之“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转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

”“殷于菜玉而白于蕨粉然,故明透。

”(摘自《寿山石鉴赏与投资》·杨剑编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附录一.清代寿山石研究文选)近现代著名金石家,鉴赏家陈子奋先生也在其《寿山印石小志》中高度评价了寿山石的各石之美:“色极多,红如桃色,黄如蜜腊,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鸡冠,紫如茄皮,种种俱备。

”互相辉映,堪称丰富。

(摘自《寿山石鉴藏指南》·方宗王圭编著·荣宝斋出版社P59页)现代著名的寿山石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印石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方宗王圭先生在《寿山石鉴藏指南》·(荣宝斋出版社)一书中写道:“水坑石产于自寿山村南面的坑头尖山麓,西接高山峰,北连都成坑山,为坑头溪流的发源地。

矿脉呈东西走向,85度向南倾斜,夹生于坚硬的石英斑岩裂隙中,矿层稀薄,约在15厘米~30厘米之间,时断时续,蕴量甚微。

水坑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地开石,由于该处矿床成矿时沉淀晶化方式特殊,所以矿质十分优良,多为透明状结晶体。

其品质远胜山坑诸脉所出,且矿洞深入地下水层,出产的各种冻石、晶石自成特色,弥足珍贵,故单独列为‘水坑’类别。

水坑石矿洞开发于明代,初由广应院寺僧采石。

由于地势险恶,深邃莫测,复有水患,凿采艰难,产量极少。

延至清代康熙年间,复行开采,产石量多且质佳,‘水坑’一名始流行于世,身价百倍。

高兆《观石录》称:‘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

’惜未久洞陷产竭,古洞遗址至今犹存。

20世纪以来,石农曾多次试图重新开发水坑珍石,绕古洞左右先后开辟多个矿洞,每次均耗费巨资和大量劳力,抽水寻脉,凿岩取石,虽有所获,但材细量微,得不偿失,终因洞底积水无法排除,影响采矿而停产。

水坑之精华可望而不可及,采凿之难不言而喻。

故民间流传之水坑精品,多为百年旧物,甚为稀罕。

水坑石质纯洁而坚细,莹澈而凝腻,以出产各种‘冻石’‘晶石’而著称。

”(以上均摘自《寿山石鉴藏指南》·方宗王圭编制·荣宝斋出版社P15~17页)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专家,上海市珠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张庆麟先生在《印石投资收藏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中写道:“水坑石的品质一般优于山坑石,已知寿山石中具有‘晶’地和‘冻’地的大多来自水坑石。

遗憾的是水坑石的产地远不如山坑石普遍,它只局限于寿山溪坑头支流之源,而且位处地势险恶的溪旁,又有地下水之患,使采掘甚为困难。

现有的‘坑头’、‘水晶’等矿洞,相传早在明代已先后塌陷,久无产石。

1938年前后,当地农民曾试图对‘水晶洞’重新开采,奈因水量太大,无有效排水能力,无法深掘,只好作罢。

1973年,当地人们又依靠集体力量,组织专业队,调用大型抽水设备,对该洞进行再次探掘,终获‘水晶冻’若干。

惜仍因洞中出水量实在太大,致使采掘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又被迫停采。

所以目前流传于世的水坑石均为旧时所采,其价值自然越来越贵重。

有人认为其优质品种,身价已可与田石比肩。

”(以上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78~79页)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宝庆先生在《寿山石投资》一书中概括地将水晶冻的三个特点非常精辟地表述出来:“现将水坑石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产量少。

水坑石的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呈东西走向,垂直倾斜,延伸至溪涧之中,线脉细小,矿层稀薄,产量偏低。

且坑洞深入溪涧底,洞深莫测,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常年积水,开采极为困难。

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

’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的开发历史十分悠久。

明代曾出产过一批优质冻石,但因开采困难,矿洞已塌陷而废。

后虽有人多次试图开采,均因工程艰难,产量极少,而不得不放弃。

有史以来,水晶洞开采次数寥寥可数,出产量极少,水晶冻石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现在见到的水晶冻石多为百年传世旧品。

有‘百年稀珍水晶冻’之说。

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有少许出石,但所采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质量不佳。

水坑石品种有限,数量稀少,且多数早已绝产,故十分珍稀名贵。

第二,石质优。

水坑石品质优良,属地开石类矿石。

多呈透明状结晶体,透明度极高。

旧坑水晶洞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

清代高兆在《观石录》一书中这样形容寿山水坑石的细腻娇嫩:‘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

清黄任的《寿山石》诗:‘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

’便是指水坑石。

水坑石的生成环境与其他坑石完全不同。

由于洞在溪旁,石浸水下,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故石质凝腻,净洁如玉,莹澈通灵且有光泽。

越是坑深的地方,所采石材越是晶莹剔透。

寿山石中的各种晶、冻石、水坑石中最多,独具特色,其品质非他坑之石可比拟。

上品晶冻价格不在田黄之下,是稀有而珍贵的印石品种,向来被收藏界视为珍宝。

第三,块度小。

水坑矿层稀薄,线脉细小,厚度仅为一二十厘米,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

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矿体中纯洁部分难得。

若将杂质剔除干净,所剩石料一般块度很小,大多不及方寸,形状方正者更为难得。

多数难以成材,大件作品数量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愈大者愈佳。

”(以上摘自《寿山石投资》·黄宝庆·黄健琳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51~52页)综上所述,水晶冻实乃寿山石之珍品。

古人曰“百年罕见珍稀水晶冻”,“其价不在田黄之下”,业内人士称“目前水晶冻的市场价,少说也值数千元一克,而且还很难见到。

”随着寿山石水晶冻在盛世现世,人们对其的珍稀性将更加清晰,对收藏和投资水晶冻的热情也将进一步高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