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 重点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原理》自考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教育与学前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三、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
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偏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指导与管理
教育者:担任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者处于法律、传统、知识及师生关系上的主导地位。

这种地位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能力的考量。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要素,都是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又是互为主客体,又是互为条件的关系。

教育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的物质材料)
教育中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因素,是决定性的;同时,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影响尤其教育内容(课程)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三)什么是学前教育
•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分为
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学前教育概念: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综合。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学前儿童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0——6、7岁学前儿童教育问题
任务:1、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思想探讨规律;
2、指导实践提高学前科学教育水平;
3、提供基本理论研究的依据,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政策、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学前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什么是学前教育价值?
•学前教育价值就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和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的价值主体: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

2、学前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学前教育应该具有什么作用?
•学前教育的功能: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
3、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知识本位
•社会本位
•儿童本位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应该是学前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学前教育的目的。

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是之于儿童发展的价值…….其他的价值都是本体价值的派生。

4、学前教育的功能
•(1)学前教育功能: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功能是事物固有的,而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功能是客观的,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2)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客观性
•多样性
•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个体功能等。

•整合性
•方向性:正功能、负功能。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三、学前教育的效益
•1、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后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精神效益)
2、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适当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
•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
•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
•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
•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四、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1、我国主要的学前教育理论:
•(1)发展的整体观
•(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内部因素:遗传
•外部因素:环境(教育)
•(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教育需根据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规律进行积极地引导与促进。

•(5)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活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着学习与发展
2、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家庭、幼儿园、社区、大众传播媒介形成教育的合力。

•(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一日生活活动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一、家庭教育
•1、概念:广义: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在家庭里,有家长自觉地、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2、现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早期性、全面性、情感性、灵活性、渗透性
二、托幼机构
•1、概念:是集体教养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

•2、托幼机构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社会性
•群体性
•计划性
•专业性
三、社区
•1、概念:指一定地域内有共同文化、共同社会心理、共同生活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具名所形成的人口群体。

•2、社区教育的特点
•整体性、区域性、全面性、平等性、有效性等
四、家庭与托幼机构、社区的合作
•(一)
•1、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2、合作途径
•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咨询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访、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册、随访、家长信箱、家园专栏、园刊等。

•3、合作内容
•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
•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二)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1、社区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社区环境
•社区资源
•社区文化
•2、合作途径
•3、合作内容
三)社区与家庭的合作
•了解
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一、托幼机构教育与幼儿教师
•1、托幼教育机构教育的特点与原则
•社会性、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1)保教并重与结合
•(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
•(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4)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
•(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
•2、幼儿园的班级结构
•(1)人员结构
•保教人员、幼儿
•(2)物质结构
•场所、场地、设备、设施、玩具、游戏材料、图书等。

•3、幼儿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物质环境的组织者
•教师是幼儿园生活的组织者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
•1、幼儿教师角色的演变与重塑
•保姆----保育员----专职的幼教工作者
•(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2)由课程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3)有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

•(4)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的终身学习者。

2、幼儿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1)幼儿的养护者
•(2)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
•(3)幼儿行为的辅导者
•(4)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5)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1、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

涉及儿童的特点、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教育同儿童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幼儿教育观: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幼儿等。

2、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内容
•(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生存权、生命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利等。

•(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
•幼儿不是“小大人”,而是“发展着的人”
•(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

•幼儿有自己的兴趣、需要、愿望、主观能动性
3、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知识结构:
•(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能力结构:
•(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
•(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幼儿行为辅导的能力
•(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7)独立思维和创造的能力
•(8)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9)反思能力
4、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学效能感
•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对幼儿发展的归因倾向
•对幼儿监控的态度
•对待心理压力的态度
(2)幼儿教师的情感特征
•对幼儿真诚的热爱
•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道德感
•理智感
•审美感
(3)幼儿教师的教育机智
•善于因势利导
•善于随机应变
•善于对症下药
•善于掌握教育分寸
(4)幼儿教师的个性
•正确的动机
•成熟的自我意识:个体真实、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尊、自信、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
•良好的性格:
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专业化教师相对非专业化教师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专业化教师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
•专业化教师是幼儿的研究者。

2、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
•(1)专业化发展的阶段
•顺应阶段
•适应阶段
•发展阶段
•专业化阶段
•(2)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显概念与隐概念
•(3)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微型教学
•教育活动决策训练
•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
•一、幼儿园物质环境
•1、相关概念
•环境: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教育环境: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

•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

•园舍建设、设施设备、教学器材、空间布局、绿化、玩具材料等。


2、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适合性原则:年龄特征、个性特征
•挑战性原则:“最近发展区”
•启发性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丰富性原则: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
•平衡性原则:感官刺激种类、促进发展内容
•系统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效用性原则:
二、户外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1、户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园艺区、种植区、动物区等
•2、户外环境创设的一般要求
•应与大自然接近、使幼儿能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田园风光的陶冶。

(瑞吉欧)•保证幼儿有足够大的活动场地
•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条件
•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户外活动材料
•设置丰富、全面的大型玩具与其他活动器材,而且要坚固、安全。

三、户内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1、户内环境的构成
•(色彩、光线、声音、通风)
•2、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教育
•层次性原则:幼儿能力层次、个体发展差异
•系统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3、不同活动区的创设
•P144
•角色区、表演区、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等。

第五章师幼关系与互动的原理和策略
•1、师幼关系的本质
•师幼关系是一种
•我与你的关系---控制与被控制--物我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社会角色关系
•2、师幼关系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
•(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
•(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
•(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与更多的理解与关注
•(5)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

3、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
•(1)互动性: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2)民主性
•权威----民主
•(3)互主体性
•(4)分享性:经验、信息、情感、认识
•(5)激励性:罗森塔尔效应----期望
4、建立优质的师幼关系的策略
•(1)关爱幼儿
•(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
•(3)参与幼儿的活动
•(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
•(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一、班级的形式与功能
•1、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
•生活节律性:一日生活常规
•保教渗透性
•活动多样性:生活、学习、游戏、劳动
•内外互动性
•组织性
2、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功能
•(教育集体和集体教育)
•3、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加强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交往
•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
•使幼儿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为幼儿提供了表达自我和交流的机会
•为幼儿提供了观念共享的环境
4、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
•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要求
•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
•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
•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二、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与指导
1、小班、中班、大班、混合班
三、幼儿行为辅导
•1、幼儿行为辅导的概念
•主要是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变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

•行为矫正、行为塑造
•2、行为辅导的具体工作
•对良好行为的支持与鼓励
•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对良好行为的培育和塑造
3、行为辅导的原则
•由近及远:
•联系幼儿生活实践
•同步教育
•4、行为辅导的技术
•自然后果法
•移情训练法
•生活锻炼法
•同伴交往法
•榜样影响法
•社会评价法
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一、基本概念
•1、幼儿园课程
•2、课程模式及其各要素: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框架。

主要要素(理论基础、程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即课程实施的具体形式、个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
二、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

•2、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打破学科界限。

单元主题活动
•(1)主体来源
•课程目标
•幼儿的兴趣或需要
•现有的内容或材料
•(2)设计程序
3、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1)幼儿学习的特点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幼儿园教学策略
•接受式学习: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达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有序、简洁的教学方式。

•发现式学习:以发现学习为基础,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做出选择,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包括制定活动计划、执行计划和交流、评价其活动结果。

4、幼儿园课程评价
•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调控、改善、选择和推广课程,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第八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基本概念与特点
•1、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师幼关系、教育内容、教育的性质、教师的角色、幼儿地位等。

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平等性
•目的性与计划性
•广泛性
•多样性: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1、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
•活动性
•直观性
•兴趣性
•主动性
•广泛性
•游戏性
•模仿性
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方法
•直接指导的方法:
•言语的方法、演示、示范
•间接指导的方法:
•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法、练习法等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
•直接教学、间接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三、不同类型教学活动的指导
•1、集体教学活动及其指导
•集体教学活动概念:习惯上,大家把全班活动称为集体活动。

•2、小组教学活动及指导:所谓小组教学也是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个别化教学活动及指导
第九章因人施教的原理和方法
•一、因人施教的原理
•1、理论基础:个别差异
•智力类型的差异(加德纳):语言、逻辑或数学、音乐、空间或视觉、运动或身体、人际、内在和内省智力等
•学习类型差异:视觉性、听觉型、肢体型、书面型、群体互动型等。

•气质类型的差异: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幼儿、教师的喜好
2、因人施教的意义
•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因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
•因人施教是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全纳式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是所有儿童都能参与到学习与生活中去。

无论何种个性、何种能力、何种家庭以几何中特殊情况,每个儿童都应被接纳和受到尊重。

3、因人施教的基本原则
4、因人施教的活动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鼓励儿童尝试—错误—改正—在尝试—成功。

•发现法
•方案设计法:制定实施、实施计划、展示成果、评价成果。

•5、环境中的因人施教
•“九多”
•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由、多自主
第十章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
•一、基本原理
•1、什么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
•托幼机构活动满足某种需要的特性
•主要表现:
•教育条件:师资、设备、校舍、材料
•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结果;学业成绩、个性、社会性发展等
•2、什么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
•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价值准则
•(2)评价对象
•(3)教育评价的本质
3、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资料的搜集方法
•观察法
•访谈法
•问卷法
•查阅资料法
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
•1、概念: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

P385
•2、一般程序
•准备阶段:组织、方案、标准、方法、步骤等
•实施阶段:托幼机构自评、评审机构考察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阶段:结果检验、结果分析、信息反馈、工作总结
内容结束,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